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消费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消费论文范文1
1.家庭财产保险产品设计同需求
脱节从家庭财产保险的产品设计上来讲,家财险的产品种类可谓繁多,产品种类从传统型到综合型,种类较为齐全。然而,在家财险产品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家财险却发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品种类的设计不能有效的同需求相匹配。一直以来我国保险主要依靠集体销售的模式,后来依靠银行按揭式半推半销模式,而在这些产品的开发中,并没有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2.家庭财产保险营销力度较弱
家庭财产保险较弱的营销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保险公司对销售渠道的依赖。早期的保险公司主要从事单位集体投保的保险业务,后来,随着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展,保险公司开始同银行开展合作,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在其他渠道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加之银行对保险业务的非专业性,不仅使得保险企业因手续费产生了额外的负担,而且业务拓展进展也较为缓慢。另一方面,由于过低的业务提成率,家财险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性,许多业务员不愿意将有限的精力投资于家财险的推销中去。
3.公众对于家庭财产保险的参保意识较为淡薄
由于我国民众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思维的影响,加之我国特殊的消费文化观念,使得人民群众的风险侥幸心理较为根深蒂固。在灾害发生之后,他们往往寄希望于国家和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由于家庭财产保险较低的业务提成率,使得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做该产品的营销推广工作,致使人民群众对家庭财产保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无法刺激他们的需求。
二、有效推动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的有效策略
1.推动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多元化
关注与需求的匹配家庭财产保险在我国实现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需求的匹配问题,也就是明确消费者的核心需要和基本需求以及如何有效的满足这些需求。现阶段,多数家财险主要针对对象多为各种自然灾害。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住房条件极大改善,传统形式下,针对自然灾害的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应当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需求,尽快改变家财险保险的范围。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家财险是将地震排除在外的,而地震恰恰是我国民众参保关注的重点,因此保险公司不应固守在过去的条条框框里,应当根据时间、地点、地区的特殊性,制定灵活多变的家财险政策,以期同需求相匹配。
2.将家庭财产保险同国家政策
相结合上文讲,为了满足与需求相匹配的要求,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地区,时间等因素的不同,开发不同的家财险产品品种,如此以来就会不断放大保险的标的范围,而使得风险责任不断放大。特别是将地震加入保险的范围,更会无限地扩大风险的责任,这会造成企业的巨大负担,因此,保险公司在风险无法有效承受的情况下,应当同国家的需求和政策相结合起来。一方面,国家为了更好的应对地震风险,应当将地震风险归类为政策保险,给投保地震的消费者一定的保费支持,同时给保险公司地震险一定的补贴,另外可以通过构建地震险保险基金,为地震灾害增加牢固的保险支持。另一方面,有效将家庭财产保险同地震风险家庭财产保险相结合。当国家对地震险销售给予补助时,保险公司会获得足量的激励,会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销售精力,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借地震险的激励,将家庭财产保险结合销售出去。
3.构建重灾保险基金及再保险的债券化组合正因为重灾的巨大破坏性
使得重灾赔偿工作成为了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随着重灾事件的不断发生,尽快出台有效的灾害管理办法刻不容缓。正如前文所讲,作者认为可以将地震险作为政策险,将国家,企业,个人家庭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抵御灾害带来的创伤。但仅仅依靠上述方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构建巨灾基金制度,把适当业务进行再保险,并在资本市场发行巨灾债券,使风险更好的在国际上分散。因为虽然直接保险与国家拨款每年预计可以集聚的资金很可观,但我们应该使风险在更大范围、更彻底的分散。建立巨灾保险基金与巨灾再保险、产品债券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风险更好分散,而且不至于把太多的分保费分给再保险公司。充分发挥我国家财险的作用。
三、结语
文化消费论文范文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休闲消费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从解析休闲经济的内涵入手,对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路向选择进行浅析和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
3.3加速休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与进一步繁荣休闲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一般会感到休闲产品的更新速度较低,有时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相关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就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些政策来组织与引导休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体现艺术品味的服务产品、文化装饰、艺术修饰、日常用品、建筑产品、公共设施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用品、文化专用品、文化修饰消费产品等带有地方特色与社会文化的休闲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多元化、精细化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观念和繁荣休闲消费市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陈惠雄.休闲经济:由理念认知向大众实践的跨越[N].光明日报,2009-1-6
文化消费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企业,资源消费,资源配置
经济活动的
(一)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活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消费主体(个人或企业)。因为现实中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企业文化论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对同一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效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他们掌握的技术不同,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求把资源分配给能从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论文开题报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资源需要出售时,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这一资源拿到市场上拍卖,想获得这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就会通过报价来竞争这一资源,最后,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资源买给报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样的方法
(二)资源消费。地球上的资源除了有稀缺性这个特点,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可以直接被消费给人类带来效用企业文化论文,即不可直接消费性。要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变资源的性质或形状,就是说人类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这里我使用资源消费这个词来代替生产,这样做不是要表明什么新的含义(仍然是指生产活动),而是要和资源配置形成明确的对比,强调资源配置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切,资源消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
上面的分析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很多人也许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分析指明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这种事实来指导问题的分析。德姆塞茨在他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一文中有这样的提问:“完全分权化模型充分的展示出,从非人格化市场中产生的价格机制能够精确的配置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既然如此,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企业文化论文,为什么还会产生并发展起来呢?”我相信德姆
企业的主要功能是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讲到: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It can , I think, be assumed that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firm i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很明显,这种说法是认为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代替价格机制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通过指挥配置资源可以节约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资源消费,而不是资源配置。首先,因为大多数资源在进入企业时是有定向性的,就是企业是针对企业内某一特定的消费主体来采购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在采购大多数资源的时候都有一个预定的消费主体。你可能会说,企业内有很多人往往是在消费同一资源,但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率,所以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的消费主体。再者,大多数资源是有特定的效用的企业文化论文,不能在不同的主体间任意配置,因为不同的消费主体掌握的技术不同,他们需要消费的资源是不同的。会计部门缺少会计时,大多数情况是从市场上再招聘一个会计,而不是从另外一个部门借用人手,像科斯说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换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最后,总的来说,企业内资源基本是饱和的,因为那种多个人或部门同时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应该是少数。我想说明一点,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是同一资源在具有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主体之间选择,但是在企业内,具有同一功能的生产主体有着同样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论文,因为在同一企业内技术和知识是流动和扩散的。既然具有同一
小结 > 功能的生产主体有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经理在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分配生产资源,只能算是生产任务的分配,绝对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企业在纵向上的一体化确实在客观上部分的替代了价格企业文化论文,但是这并不能说企业的产生或垂直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或主要目的就是替代价格。企业家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分配工作内容,这不是资源的配置,而是对人力资源的消费,是生产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内的个人一般都具有一种与其他的人不同的才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做一种工作,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家不能给他分配他不擅长的任务。在企业内的活动为什么要靠指挥而不是价格机制,这不是因为指挥比价格机制的成本底,而是因为指挥是集体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必然要求。集体进行的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在于其技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和组织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论文开题报告。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只能是懂得这种技术的人指挥不懂这种技术的人。工程师指挥工人是因为他知道工人不知道的技术,所以他要指挥工人。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指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种功能。同样企业家指挥其他的人是因为他懂得组织的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事物之间的逻辑和统筹的规律,所以他能够指挥其他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资源消费,不是资源配置。
资源消费
塞茨不是不知道现实中有资源消费这样的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问法无意中似乎在说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率配置资源。难道在价格机制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配置这一问题后企业就不能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吗?我相信德姆塞茨这样提问也不是认为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但很明显他在这里似乎忘记了: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它们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对能够解决它们的有效方法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源消费才是经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因为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论文,这种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费活动之前仍然是停留在潜在的水平,之后某个人或企业把这一资源消费了,即进行了生产活动,这一资源才能够转变成人类可以消费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很明显,资源消费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使资源在不同的消费主体即生产主体之间转移,它并不能够改变资源本身的性质或形状。
能够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从这一资源的消费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手中,因为只有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才有能力报出最高的价格,否则这个人或企业就会得不尝失,有理性的人或企业当然不会这么做论文开题报告。为什么只有依靠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论文,在利己心的存在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想以更低的价格取得一定的资源,他们会隐瞒对这一资源的消费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用。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这一资源就必须报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在理性的条件下,最后当然只有对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报出最高的价格。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它能够迫使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的资源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计划或指挥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者或指挥者无法使得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
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3]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次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中译本,上海财经
文化消费论文范文4
现用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云南省定投资(INV)、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1)和云南工业增加值(PROX)等指标分别建立回归方程。由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不是很好,说明贷款基准利率与投资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但从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化与投资变化呈反向变动,这符合经济学意义,而工业增加值的变化也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相反,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当工业值增加时,厂商可能将大量资金转向其他方面的投资,并没有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此外,我们还能看出,利率变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远远大于工业增加值对固定投资的影响。可见,面对投资决策,厂商更加关注利率的变动。
2利率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我们用2009年1月—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建模研究利率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设Δcons=βΔrt-i+λ1ar(8)+λ2ma(1),其中,Δrt-i为一阶差分存款基准利率的I阶滞后项,不同的i表示存款基准对消费存在一定的滞后影响,β为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系数,Δcons为消费的一阶差分,之所以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消费进行一阶差分是为了消除方程的自相关,λ1、λ2分别表示ar(8)和ma(1)的系数,其中ar(8)和ma(1)分别表示方程存在8阶自回归和1阶移动平均现象,我们一共滞后了2期的利率,进行了3次回归,回归后的结果见表2所示。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利率与消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2个月,从可决系数上看,方程拟合程度均比较好,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t值也说明拟合方程的系数比较显著,β值为正,说明利率的提高对未来消费有促进作用,这符合跨时期消费模型中,利率对未来消费影响的情况,即若假设利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着利率的提高,未来消费是增加的,我们回归分析的结果符合经济学意义。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当利率滞后2期时对未来消费产生的影响最大,为2.208,而当期利率提高对消费产生的影响最小为0.309。
3结论
经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云南地区CPI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没有证据表明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能够抑制CPI的变动,也没有证据能说明利率的变动对CPI的变动具有前瞻性;第二,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对CPI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该滞后期比较长;第三,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反向作用,而且与工业增加值相比,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更能引起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变动;第四,存款基准利率变动与未来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2个月。
4云南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建议
文化消费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消费; 消费文化; 异化; 自我否定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85-02
一、消费文化的内涵及异化消费文化
消费是人类至关重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与发展,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消费,必然会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消费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一道绚丽的景观,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表现出新的文化内涵与形式。从狭义上来讲,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过程中主体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消费观念以及对消费活动进行规范的消费体制等。其中消费观念是关于消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取舍,其外在表现为一种消费伦理道德行为,是消费文化的核心。消费文化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消费群体对消费对象整体化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消费文化主要是反映人们生活的基本形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消费文化在各个时代都要回答“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消费文化的价值追求应该是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适度满足人的身体、精神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在保证代际之中可持续消费的前提下,同时注重代际之间的消费公平。
消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社会主体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心理结构、价值取向的极大不同,总会出现一些消费主体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与主流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这可以归之为消费文化中消极的现象。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异化了的消费活动表现为一种异化消费文化。异化消费文化的关键就在于消费主体在消费客体对象的过程中不是满足了主体自我发展的需要,而是在虚假满足的掩盖下抹杀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不是促进了主体的身心健康,而是阻碍了主体的身心发展,是主体自我异化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文化视阈下消费的异化表现形式
以上所言异化消费文化现象只是从抽象的概念来分析,还未结合其外在表现形式来具体讨论。异化消费的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畸形消费三种。此三种主要是基于文化视角,从消费主体的心理进行分析,探讨其异化的表现。
过度消费一般指超过人的基本需求的消费,即不顾自身经济能力与实际需求,过分追求感官满足。支撑这种消费方式的是异化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把消费作为成功和幸福的主要标志。例如,中国的一些新贵常常是缺乏消费力的外行。在上海一家高档购物广场,一个中年男性买下了店中售价最高的五件商品。当他试图穿上小山羊皮的外套和鳄鱼皮的鞋子时,导购员不得不告诉他,这是为女士设计的款式。当这种无知的消费成为彰显自我社会地位,成为追求自我虚荣心的满足时,浪费就只是它的唯一结果。这种文化理念滋生了过度消费的异常行为,过度消费群体主观地认为消费更多等于占有更多。占有更多等于成功更多,因此,高消费、高浪费成为他们不断追逐的目标。
所谓炫耀性消费,在中国其实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述为“面子消费”,因为“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个,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消费”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消费文化。炫耀性消费与过度消费在主观表现上有相通之处,都是为了彰显自我社会地位,突出自我中心,只是炫耀性消费更趋向于一种外在的比对压力,如斗富比阔,它是在消费主体心理竞争中而进行的“面子消费”。在炫耀消费心理或“争面子”的想法下,消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主体的身体、精神上的发展需要,而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在心理感观上比别人阔气。哲学家齐克岑米哈伊把这种消费行为叫做“非自主性消费”畸形消费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对人类整体命运的不关心,并由之而来的对法律的藐视;二是出于迷信,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无知造成的。有些消费者无视法律规定,以食、用珍稀动植物为荣,不惜一掷万金。他们不顾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使珍稀动植物成了餐桌上的珍馐佳肴、躯体上的饰物和服装。此外,吸食大麻、嗑、酗酒等也是畸形消费的具体表现,个别消费者盲目相信“吃哪补哪”,出现了“人体宴”、“婴儿餐”等极端行为。另有迷信消费者,对殡葬消费十分热衷,花活人的钱为死人延续现实世界中的消费,如大办酒吃大喝;用各种彩纸加工制作“彩电”、“冰箱”、“空调”、“小轿车”、“别墅”、“美元”、“美女”等,然后随一把火烧掉;死人与活人争地,建造坟墓吞噬土地等等。
三、异化消费是消费主体自我否定的一种文化现象
异化消费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鼓励所有人把消费活动置于他们日常关注的中心位置,同时在每一个已获得消费水平上加强不满足的体验。”异化消费文化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造成对消费主体的一种否定性存在。
首先,过度消费行为对主体的最大否定在于迷失了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这是人在阶级剥削的劳动过程中异化了的表现;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幸福的体验不是在于物质消费活动中,而应该源自主体“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过度消费使人们不再把创造性的劳动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转而把幸福嫁接在对物质商品的占有和消费上,这不仅造成了大量浪费和生态破坏,也使人在这样的消费行为中迷失了主体性价值、否定了本真的自我。
其次,炫耀性消费对消费主体造成异化主要在于这种消费理念在主体身上人为地建构了一种“虚假需要”,“虚假需要”凌驾于“真实需要”之上,甚至取代“真实需要”成为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外在力量,对主体进行着统治。在这里炫耀成为一种扭曲的心理,虚荣心和面子成为“上帝”在控制着消费主体,主体不再是消费活动的中心,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围绕虚幻的“面子”,在虚荣心的左右下不断地追求一种虚假满足,因循“高人一等”的目标价值追求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的竞争后果,从而反过来拖累消费者的身心,使得人成为消费活动中第二位的东西。炫耀性消费行为模式是消费主体给自己设定一个无形套索,使主体自己无法从中挣脱,并醉心于这种为消费而消费的过程之中,炫耀性消费是异化消费行为的典型表征。
再次,畸形消费是一种反常态的非理性消费,是对主体理性的极大否定,从而也就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否定。从思维特点这一个方面来说,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理性思维的,人是能够觉察并直观到自我的。而在畸形消费活动中消费已成为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消费成了目的本身,“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饮下音乐、电影、娱乐、、酒和香烟”。在这种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消费成了对物品的无度索取、占有、蹂躏,人们依靠这种占有来追求一种常态所难以达到的兴奋。在非理性的指导下,活人为死人花重金延续人间的物质和感官享受,将纸制的“金钱”、“二奶”等寄予阴间,这是在迷信观念的左右下所进行的一种非理性消费行为,它既是对主体拥有理性的否定,也是对人类道德的否定,消费不受行为理性指导,更不受人类道德约束。畸形消费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对个体的自我否定,在群体层面表现为对人类的整体否定。
参考文献:
[1] 本・阿格尔.西方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2]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M].毕聿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5).
[3]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egill- Queen's University.Press,1988.100.
文化消费论文范文6
关键词:西方文化;消费心理;冲击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共性特征的文化物质被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所选择和吸收,渐渐被强化成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而另外一些传统的、带有强烈的排他性的文化物质被抑制,甚至失去了整体意义和价值,从而出现趋同的全球消费文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国文化得以流入中国,人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众多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开始也纷纷登陆中国,其中以美欧日为代表的西方跨国公司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在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一种全球趋同的消费文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消费行为出现了“相似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消费文化势必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被“西化”的倾向也在所难免。我们国人在认可西方商品的同时,也逐渐对西式文化理念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接受,当这种接受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并产生一定社会效应时,西式文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的确立于社会意识中。然后,这又同时反映于对西方商品的接受程度上,以此循环。由此,中国的消费习惯便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愈发趋于西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跨国界的贸易、旅行、文化交流等活动日趋增多,特别是国际上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我国,这一切无不通过其消费文化渗透并影响着我国的消费者群体,改变着其消费习惯。
外来消费文化在我国的登录,并被追求时尚和新潮一代所追捧。在某些商品的消费领域,西方消费文化甚至还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流。
最突出的体现在下面几个领域:服饰文化,西服成了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近两年来欧美风潮也席卷我国的大小角落,女士们以欧美风格的服饰为潮流为美,男士们也走上英伦绅士的道路。饮食文化,洋快餐在中国快餐市场上占领了统帅地位,而法式餐厅等洋餐馆更是上流人士的心头之好,对我们的中餐企业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饮酒文化,要说饮酒,我国自古以来便有深厚的饮酒文化,可现如今,外来的酒文化,似乎成为了国人眼中优雅文化的代表。
茶饮文化,在中国年轻人眼中也逐渐被更富有“生活时尚”气息的咖啡文化所代替。生日文化,不管大人小孩,凡过生日者必有生日蛋糕,但是吃中国长寿面的人又还剩下多少?汽车文化,虽然中国汽车行业在不断快速发展,
但是众所周知,在世界汽车排行榜上,中国是否分到了自己的一份?也正是因为中国汽车发展不能满足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消费观念潜移默化的不断刺激,使得中国的汽车行业里,消费的几乎都是外来的汽车,而且也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影视文化,从我们接受的影视文化来看,年轻人的视野逐渐被欧美及日韩演艺文化占据。
面对外来文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青一代消费者)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产品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是造成西方产品和品牌对民族产品和品牌严重挤压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的中国消费者在消费一种代表某种文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作为理性的消费者,应该避免消费盲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也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主要注意下面几点:
1.提升民族品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优势,使其在国内的市场表现和商品出口贸易方面能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2.中国也应该在国际间创造出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商品,并且带动其他消费产品。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积极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扶持相关文化产品的发展出口。
3.将其营销活动与某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相联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使用该文化下的明星代言企业产品,使消费者产生“爱屋及乌”的移情效应。如TCL手机曾经邀请著名影星金喜善代言一款手机,取得了良好效果。
(2)利用植入性营销,在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文化产品中展示企业产品形象或者标志。如海尔兄弟
(3)在商品促销和事件营销中,充分利用有关文化元素。
(4)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建设。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建设,尤其是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质量,这会进一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