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理课学习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地理课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地理课学习材料

学校地理课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课堂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会落到学生的学习上,即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就是课堂,教师对于地理课堂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收效。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能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基本地理技能和能力,在课改的新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应增进。以下就新时期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见解。如有雷同,希共商榷同进步;如有不妥,请同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理念引领教学

1.创设积极有效的地理课堂学习环境

教育是平等对话,是师生的和谐交流。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才能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切身为学生量身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但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在“平等对话”上做探索。教师应该用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独断专行”用自己代替学生,要常换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用平和的心、乐观的心、爱护的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中,在对某一个问题做了小组讨论后,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都不好意思站起来时,可以和蔼地说一句“没关系的,站起来说就可以了”,做到了平等对话和有效鼓励。请学生对某一内容发表看法,大家不肯动身时,可以平和地说一句“看来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种平等教学范围的营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渐渐畅所欲言,打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开发度。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出其不意地来一句“我喜欢这个同学的声音。”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做到有效倾听,有效沟通交流,直至有效互动成为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共同打造有效课堂。

2.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和有效教学理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和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提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与此相应,地理教材体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一本”,初中地理教材就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育出版社所编出的教材在内容选取和结构编排上各不相同。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非唯一依据,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地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例如《滚滚长江》一课,可以尝试“河流分段―开发利用―遇到难题―综合治理”的教学思路,将长江的源流概况结合开发利用去整体认识,重点放在“开发利用”,由其引出长江的各个概况。如此设计即可达成课标要求的“在地图上说出长江的概况”,打破传统的从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开发利用两大方面着手的授课习惯,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二、“有效备课”才能“有效上课”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要从三个指标入手,即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要有效性,教也要有效性。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得如何,关键是看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是否相吻合,与教学实际是否相结合。有效备课要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地理课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要因时、因地、因人而预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或补充教材中的内容,甚至变更教学顺序和呈现方式。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地方学校特色,把握住地理课堂教学重点,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而且必要的取舍。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可以选取“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和“为什么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比美国少?”这两个多数学生谈得来、喜欢说的问题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按“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根据生活体验探讨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热土’条件读图分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三、警醒“无效”才能求得“有效”

1.要对什么是“无效”,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有度

在“教学方式”上,要警醒“无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方式:要生活化、趣味化,提问难度要优化,提问要有梯度性,要有开放性。

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上,教师方面的“无效表现”有以下几种:(1)对探究问题的设计缺乏挑战性;(2)对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3)给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够科学;(4)教师做出的评价不够全面;(5)教师的不合理否定,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在“教学媒介”方面,比较突出的无效有: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太多、数量太多、播放太快、课件代替板书。

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没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

2.重教学过程,力求“有效上课”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要致力于使我们的地理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让地理课堂变活、变大、变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1)要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好的方式。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有些课堂,我们也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整合成新的知识结构,侧重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很关键。在实际授课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唤醒学生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按教学需求主动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悟出新的生成。

(3)要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和获得体验。不断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多对话,使学生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

(4)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师可以扮演基于演员之上的导演的角色,学生扮演临时演员并担任主角,教师自导但不自演,教师既导又演,教师虽演但不演主角,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民主的对话,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懂得思考的学生。

(5)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求学态度

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的态度,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将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态度。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学校地理课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科学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基本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地理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由此可见,高考也在不断改革,以迎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部提出2010年前全面推开高中新课程,我校作为泸州市首批课程改革示范校,一路走来,有改革的酸楚,也受到同行的质疑,而我们自身收获更多的是改革带来的喜悦。

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即教育。”单纯为了高考而学习,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很枯燥无味。如果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中,就会变枯燥的学为有欲望的学。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1】2013年3月27号,正值第十四届酒博会在泸州召开,而高三教学正好复习区位知识,因此上课时我设置了如下4个问题:(1)介绍泸州的地理位置及其交通状况。(2)分析评价泸州老窖生产的区位条件。(3)分析泸州有机高粱种植的区位条件,并展示2012年海南高考卷中关于泸州有机高粱种植的区位条件考查试题。(4)列举泸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收获】本堂课教学,我收获了三个惊喜:(1)作为高三的学生在本堂课上居然踊跃举手发言,这在平时教学中难得一见。(2)当学生看到高考题中出现对泸州的考查,学生先是吃惊,随即流露出对家乡发展取得如此成就而感到自豪。(3)当学生还在为泸州经济发展献言献策时,下节课的教师已经来了,而学生仍意犹未尽。

【启示】当前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仍是看高考。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及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厚学习兴趣推动下的学习活动,一旦取得一定的学习成绩,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并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将会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二、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助的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动态因素。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直接制约着教学的效果。

【情景2】年级文理分科,学校安排我接手文科走读班,该班学困生多,学生学习习惯差。开始两周,我感觉教学吃力,教学效果差。第三周开始学习经纬网与地图,该部分知识学生如不主动思考是无法学好的。上课前我与学生作了真诚的交流,并列举了我校上一届有位学困生发奋努力,考取大学的成功案例。接下来我按照新课改要求,调整了教学方式,我只讲解了两个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学生听得很专心,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互助学习。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向已经学会的学生求教,而我也走下到讲台,重点辅导学困生。整个课堂,学生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刻,我知道我赢得了他们的“芳心”。后来,该班教学我就沿用这种教法,每堂课讲解20分钟左右,留足时间让学生互助学习,而我重点辅导学困生。班上学生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已懂学生进行全班讲解,给予展示机会。

【收获】这次教学尝试,带来了3个可喜变化:(1)主动学习学生多了,课堂学习氛围浓了,课堂纪律更好了。(2)后进学生少了,要想上台展示的学生多了。(3)我上课前的心理负担没有了,上课时心情愉悦了。

【启示】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三、有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强调地理课程的教学实施要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景3】本学期备课组组织了一次沿长江观察流水地貌和沿城南大道观察沉积岩层的野外考察。考察队由年级地理教师、地理学科班长和地理尖子生组成,共22人。本次考察主要了解河流对地貌形态的塑造、长江水文、水系特点、褶皱构造、沉积岩层结构、岩石的风化作用及侵蚀作用。

【收获】通过野外科考活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更加感性化,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学生能真切体验野外科考的艰辛以及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体会团队的力量。野外科考活动也是对教师自己在野外组织教学能力的锻炼。

【启示】当前社会环境下,出于安全考虑,很难组织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天文、气象、地震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学生可以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等。

学校地理课学习材料范文3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注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上课时十分注重用自然亲切的教态和具有感染力和激励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不同的人种”时,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让三个小组代表白种人、黑种人与黄种人,从人种的外部特征、有哪些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布地区来介绍不同的人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勇于探究人文的意识。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教学时做了以下两个方面 :

1.地理教材的内容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例如在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的“聚落与环境”时,就问:你的家乡、你的学校所在地如何?在介绍矿产资源时,就让学生谈谈夹皮沟金矿的资源,松原的油田;在介绍世界气候时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桦甸、夹皮沟的气候、地形、水文等特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也激发了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2.在教学中不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发展与合作》这节时,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

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学校地理课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 网络资源 地理教学 主题探究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系统。将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变为教育和学习的工具,将多媒体网络环境变为教育和学习的环境,使网络环境和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这为地理学科的探究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基于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要正常有序地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以下方面。

1.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网络主题探究活动要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必须遵循“一个目标、四个结合原则”。

1.1一个目标的原则。

课堂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在网络资源条件下的地理探究式教学,要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锻炼综合实践能力。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的习惯和创新胆识。鼓励和帮助大部分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领略探究―创新―实践的实际意义,品尝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时的成功和喜悦。这样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教材内容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地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掌握好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的主题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材内容往往受到表达形式的局限,而丰富的网络资源则为地理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补充和支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高中地理选修课《旅游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脑三维图像,举出几个实例,对同一景观不同位置观赏得到的不同感观进行分析说明,如武陵源群峰、黄果树瀑布、洞庭湖与岳阳楼、漓江等;也可让学生上专题网站分组查找世界上著名的瀑布,如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与岳阳楼齐名的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昆明大观楼等图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网络资源为依托,能使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开阔视野。教材与网络资源良好的内外结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3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增强能力的主要渠道,更是教师系统传授知识的阵地。课堂学习活动通过师生近距离的互动交流,可以挖掘主题探究活动的素材,为主题活动寻找更多契机。但课堂学习往往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也就决定了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探究不可能更深入、更广泛。一般的主题探究活动往往只会停留在表层的探究,而不能达到深层探究的真正目标。课外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有机条件,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主题探究活动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这里要特别注意,在学生完成主题探究活动后,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各组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教师恰当、准确、及时地给予总结。这样,主题探究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4网络浏览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的主题探究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资源的复杂多样性。网络资源常常会出现不准确、错误、内容过时等现象。开展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尽量联系实际进行考察,这样的探究结果才会更加真实、准确。

高一地理下册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四节“城市交通运输”,介绍了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城市道路网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学习了这节课后,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交通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我们以“西安的城市交通”为主题组织了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也发现有些网络资源不够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的学生利用电话访问政府工作部门,实地记录、实地拍摄相关照片,并把这些资料放到自己的探究报告中。通过网络浏览与现实考察相结合进行的主题探究活动,会更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不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5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商讨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主题探究活动要求自主探究、合作商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更多机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商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同时,由于网络极大的信息量,教师也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地理遨游,但不能脱离轨道,要使教学在思考的自由性和大方向的组织下进行。

2.基于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主题探究活动的注意事项。

2.1精选探究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挑选的内容是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所能达到的,一般以教材里的案例为主。此外,还有来源于生活的,能引起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案例。如以“节约水资源”为例,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并思考自己家庭和学校的用水情况,我国、世界的水资源分布状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探究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等等。

2.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和引导。

基于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并不是说不要教师指导。相反这种探究活动对老师的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了解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情况,帮助学生把已知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观点,进而提出相应的探究课题。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的尺度要把握好,引导不到位,学生会很盲目;引导过于具体,就像是给了结果让学生来进行记忆,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方向性提示,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所探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继而获得思维发展。

2.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能力培养。

基于网络环境进行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经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课题研究,有利于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有利于培养具有尊重事实,重证据、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同时根据学生思维展现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学生共同探讨,进行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3.让学生体验在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主题探究活动的快乐。

新课改要求我们创设轻松活泼的地理学习环境,实施愉快教学。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能够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学生和社会间、课堂内外等的多元互动,体验学习之乐。

3.1自主探究,共同参与,让学生感受快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时,教师需事先准备好能够产生矛盾和提出问题的事实材料背景,创设问题,促使学生利用提供的学习材料和网络资源,把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重新组织,使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知识体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明确探究问题。在完成一次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活动,并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质疑,不断地探索知识,感受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主动学习、共同合作的精神。

3.2学以致用,丰富体验,让学生分享快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探究活动并获取地理知识完成探究报告,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增进了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地理教学的探究活动,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收集材料并筛选、整理,热情高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学们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分享成果的喜悦和合作的快乐,从中体验到成功感和成就感。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进行地理教学的主题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网络资源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在开放式的探究活动中不断丰富知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学校地理课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现状 误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使“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一命题很大程度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课本成了语文学习的唯一信息源,语文教师则成了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更变成了语文学习的唯一信息交流场所。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片面地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读课文、写作文、做练习。这种仅仅从书本中获得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学能力,提高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综合性语文学习正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实际出发而设定的。

对于“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近些年来,中学一线语文教师凭着热情和新奇摸索上路,各自在这片新的天地中“大显身手”。然而“热闹”过后,现在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情况到底如何?有没有真正回归到日常语文教学中呢?下面就谈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及误区。

一、教材使用现状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有很大弹性的,对缺乏综合性学习经验的语文教师来说,要上好这部分内容难免力不从心。一些教师往往以课时少、内容繁杂、无法操作等理由应付或干脆跳过不上,导致综合性学习这个教学环节或残缺,或空白。

(一)惟教材是尊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上岗不久的新教师身上,他们生怕遗漏了教材内容,把综合性学习上成阅读课,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步骤逐一讲解。这种惟教材是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处理,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二)避繁就简

不少教师认为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和活动编排教学,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就要花去八、九周的语文课时,这与整个学期的教学课时安排是有冲突的。因此,部分教师选择特别容易操作,不用花大量课时的活动方式。这种避繁就简、应付了事的教学态度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大多采用成果展示的形式。也就是教师布置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各自收集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拿着从网络上或书上摘抄下来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学生无精打采地听着,教师轻描淡写地评价几句,一堂课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出现这种教学现状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虚无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与传统课堂完全不一样的课堂。它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准备,需要学生全员参与,但由于一些教师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仅依托教材有限的资源简单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根本没有考虑综合性学习课到底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如何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获得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语文味”,而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班会课”“地理课”“生物课”“音乐课”等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太过随意。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乘着音乐的翅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悟人文内涵。这一专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教师应选择一些更符合语文课程特点的内容,把握好“度”,否则就有上成“音乐课”之嫌。

(三)把综合性学习当做课堂作业完成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而被教师奉为圣经。新课程改革下,教材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无法用新理念从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做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在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里,教材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仅仅是项目的引子,而不是项目的全部,我们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而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从引子中找到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综合性学习材料不是例子,因为它不是“成品”,仅仅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供参阅的项目引子,更不是作业。

(四)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诉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在阅读教学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与阅读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感染上是对阅读课文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我们不能否认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联系的,但应十分清醒地看到,综合性学习虽然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型语文课,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材选编的内容便是学生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引子和基础。综合性学习课是由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师生互动进行过程实施,最终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结果的新型课程,那种上成传统的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习。

课文教学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而以项目为话题的综合学习则不同,它侧重于语言习得。有时,综合性学习仅仅是给教学确定了一个主题,教材为这种聚会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甚至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这些是对学习行为和目标起导引作用的课程资源并不是课文文本,所以教材里的综合性学习材料与课文文本有着本质区别,不应当做课文来讲。

三、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部分综合性学习展示课上,一些教师往往仅仅抓住了表达交流(成果展示)这一环节,只重视活动终结时的评价,对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情况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这是令人担忧的。并且在表达交流时,只侧重于对成功成果的展示,而不将自己或小组在项目设计及过程实施中产生的困惑及反思大胆展示,使得综合性学习最终成了表演秀,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反思。

基于上述原因,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施现状并不乐观,要改变“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状况,语文教师需要不懈努力。如果说《课程标准》制定实施前期综合性学习还没有被广为重视的话,那么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的呼声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教学无疑会成为打开语文学习兴趣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肯定自己能力,增强自我信心的同时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语文课堂进行充分的自我展示。让枯燥的单纯的读、写、背的课堂变为讨论的课堂、活泼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