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1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指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1],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多姿多彩,但理论知识及操作性知识对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生存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这些现象已成为困扰质检业、制药业和教育界的两大问题。学者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很少基于人类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1.教材建设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事物、思维活动、进行情景迁移[2]。认知心理学强调[3]人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他会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其本质,把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4]。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5],创设能激起学生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要建设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就应该了解学习者已知了什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是痛苦、不愉快的。
2.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乏味、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化学有关的专业也在其中,这就需要把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经典原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要求教改的相关教师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检测、药物工艺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链接,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再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加工,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编著上要求教材知识体系纹路清晰,背景知识充分,教材建设中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体现进一步探索的深入性。
3.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开展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已经不在新鲜,教育界也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甚至相互脱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研究,让其有机会使用有机化学甚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接触大型研究设备,用这些设备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小心翼翼,每一步过程都不敢独立思考操作,生怕出错,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能否用另一种方法做,换另一种方法做效果怎么样,结果会不会不同,能否用另外一方面知识解释,如何解释合理,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
4.鼓励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新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二级学院教师的课题科研工作和其他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此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再是重点,在学习操作性知识的过程中伴有研讨性、设计性、综合性甚至多步合成或全合成性实验,对合成产品进行药理学筛选、药剂量分析等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生可能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但是能系统理顺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所用到的仪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掌握一门技能和提高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从本校的招生阶段出发,潜心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29):56-57.
[2]孙凤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30-132.
[3]谢春艳.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与战略,2005:83-86.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引领远远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领导和教师们结合实际,研究对策,反复研讨,一致认为:谁先走一步,谁就赢得主动,谁锤炼最好,谁就优先成长。通过学习培训、实战演练、同伴互助、反思研讨提高了师能师技,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学校和师生同步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一、建立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校级管理员、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形成了以教务处为主体,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网络。学校设立一名主任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管”、“督”“评”。从而确保校本教研工作有序有节的顺利开展。学校班子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学校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人。切实做到四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完成校本平台上的研修任务,自觉参加校内每次校本学习,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广泛吸收课改信息,自觉在教学一线上课。
二、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工作推进
学校结合实际,根据既有的校本教研方案和制度。制定了《孙各庄中学校本教研规划》、《孙各庄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建立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教研过程评价细则,学期分评,学年总评,达到人人是研究之人,时时是研究之时,处处是研究之地,事事都是研究的目的。
三、确定了以“疫情防控背景下教与学的转变”的校本研修主题
本学年校本研修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教师, 重点做好了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线上教学的有效开展,造就一支业务精良、知识全面、充满活力,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代新课程要求的教师队伍。
1.通过研修,使教师群体形成共同学习的愿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目标。
2.通过研修,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意识,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向科研型教师迈进。
3.继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用科研指导教学实践,使“研课”活动常态化,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效率。
4.鼓励、支持老师积极参与各类评比,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教师的总体能力得到提升。
5,如何利用校本研修平台,互相交流,提升研修水平与能力,从而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服务于课堂教学。
四、创新运行机制,促进教师成长
(一)、学校依据“年度计划”的内容,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校本教研档案”,按要求教师学年初填写好“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和学期计划”, “成长协议书”、 “项目达标表”和教研内容。同时,学校运用奖惩制度和评价功能等措施,让教师人人参与到校本教研之中。
(二)、依据《区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孙各庄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我们采取以下方式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
1、认真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并按照计划在研修平台上进行研修。每月认真督导研修教师按照研修计划按时按质完成区和教研组下发的研修任务。
2、每学期教师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和1500字的读书心得,学校每学期末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校本教研量化之中。
3、开展自培活动。我们采取了因人而异定标,分阶段考核的策略,要求教师自主选择弱项,认真写好自培计划书,学校定期考核,达标的进行下一个项目训练。通过强化弱项训练,教师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优化。
4、平时做好课堂自我反思活动。学校为教师编制了“课后反思”、“观课感悟”、“教育教学记事”小册。每天记录教学过程中闪光点,课堂生动故事和听后感悟。定期的检查指导与激励评语,让教师越做越得有价值。日积月累的反思,为教师们撰写论文提供了素材。
5,减少疫情的影响,组织好多媒体平台的使用与培训,让教师熟练使用平台和资源,进行有效有质教学。
我们的体会是:一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把讲堂变成了学堂。二是敢说先于正确,让学生的群言代替了教师的一言。三是教师的行为由高高在上变成平等对话,由严肃呆板变为春风和煦。四是关心每一名学生,让他们留得住、好好学,学得好。五、一节课的小结不是教师侃侃而谈,而是小组学生智慧的展现。
五、开好学期末校本研修总结交流会
1、优秀校本研修成果展示
2、平台各角色分享心得体会
3、典型教研组与个人校本研修经验介绍
六、取得的效果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3
【关键词】全过程评估;ST螺旋型模式;继续教育;高校
一、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与以往的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别,它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导向而对员工开展的培训教育,综合考虑了企业自身内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全过程评估理念贯穿螺旋型上升的各个流程环节。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用螺旋的形式把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设计得更加细致和完善,并且用全过程评估理念来保障继续教育活动最终的实效,使培训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培训的技能知识更具有实用性。[1]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的突出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继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得更加完善,更加重视例如内外部环境、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目标等继续教育开展的基础,提升了继续教育活动中各环节衔接的紧密性。其次,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中除了设置各个环节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之外,还增设了对各个环节开展评估,提升了继续教育实施的整体效果。
二、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主要针对在职的各类工作人员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提高,进一步完善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种:1.合作教育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一体化模式的提高,社会上各个行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新的市场环境,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要求,企业对于自身员工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不但在人才市场中招聘一些高素质人才,而且对企业原有的员工提出了参与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选择与当地的高等院校展开合作,开始了合作教育时代。企业向高校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目标,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对自身的员工开展教育和培训,而高校则利用企业的实践设施,请求企业为自己的教师、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实践的机会,提升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通过合作教育,企业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以储备更多的人才资源,高校则可以通过合作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2.网络教育模式针对在职员工开展的继续教育往往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效果不理想,主要是这些在职员工受时间、地点、家庭等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学校参与教育学习活动。这些人需要参加工作,还需要兼顾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学校的学习活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成为最受在职员工欢迎的继续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是依托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平台开展的,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时间、地点的限制,参与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参与继续教育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电视等设施,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进程、时间和爱好来开展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育模式具有成本低、快捷高效、范围广、资源丰富等优点,尤其对一些在职的员工而言,是非常便利的教育模式。3.校本模式继续教育的校本模式主要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开展的继续教育,利用学校自身具有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教育培训。例如针对在校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师德师风、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校本教育模式自身具有成本低、针对性强、方式与时间灵活等特点,在进行继续教育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开展继续教育时可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观传递给教师,提升他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校本教育是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4.学历教育模式学历教育模式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学历教育是高校组织在校教师到其它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学习,进而获得更高的学历。非学历教育是高等院校组织教师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举办的研讨班、讲座,通过这些专门的培训学习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历教育模式专业性强,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的作用
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内外部环境、教师个人的职业规划来针对教师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并且把评估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它的出现提升了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培训也更加地具有针对性。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技能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是组织机构针对自身员工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高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职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技能水平也有待提升。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校要想在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实现创新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必须适应高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掌握新知识,使用新设备。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在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实现了终身学习。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依据高校的实际和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使培训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全过程评估理念的渗入更加保障了教师学习过程的科学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知识的增长速度惊人,而且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缩短。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4]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避免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被淘汰。2.帮助教师制定了适合的学习计划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根据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来制定学习计划,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应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成效的高低与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通常培训的课程是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相一致的,是高校需要教师现阶段必须要掌握的。通过学习,教师及时地掌握了高校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个人竞争力,高校则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素质,同时也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知名度。另外,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帮助教师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规划,分析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在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培训时,避免了教学和学习的时间冲突,使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教学和生活,提高了教师学习的热情。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道德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道德水平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提出,将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高校教师的人才素质不一,特别是一些发展历史较长的高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规模较大,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教师教学能力和道德水平差别较大,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许多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内部的团结协作,更不利于高校的创新发展。[5]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道德水平,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参与继续教育,缩小了教师之间的差距、代沟,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树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提高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和高校的凝聚力,提高了高校的市场竞争力。4.提高了教师对学校的认识和归属感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是以学校自身实际和学校内外部环境为基础而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对高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高校的发展规划目标、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内部发展环境,可以更加有目的性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是学校组织开展的,也属于学校福利待遇的一部分,学校自己出资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培训,进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促进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机会和待遇,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合理地规划了学习和工作计划,使教师对高校的归属感有了长足的提升。学校把教师当亲人,教师会加倍地努力为学校创造更多的利润,极大地降低了高校教师的流失率,为高校留住了人才,解决了高校的人力资源危机。
四、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
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与以前的继续教育模式相比,更加注重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双重因素,是双重动力的集合体,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如图所示: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开展的基础包括外部环境、组织目标和个人的职业生涯。通过对这三者的调查、分析、研究,可以使继续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继续教育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又提高了个人职业能力,进而增加了继续教育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构建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6]1.明确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和参与人员的职业特征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依据高校的内外部环境、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制定继续教育的学习计划,并且把全过程评估理念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在构建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时,首先要明确高校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高校自身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确定出高校所急需的各方面人才,了解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其次,要了解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为继续教育是针对高校教师开展的,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在了解教室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的计划、安排,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强教师在职场的竞争力,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和主动性。2.制定培训目标,并与实施部门沟通可行性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在明确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和参与人员的职业特征之后,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学校或者统筹部门要与各个部门以及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沟通,就培训目标、培训计划进行沟通,达成一致,避免在实施过程中目标不一致、规划不合理,出现相应的矛盾,阻碍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以,在构建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时,必须在前期进行合理的讨论、沟通,做好准备工作,完善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确保各个机构部门、每个参与人员都能满足自身的需要,都能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7]3.对受训者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确认结果对受训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培训学习的内容和培训学习的形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受训者的需求调查分析可以收集到受训者的学习偏好和学习渴望等,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受训者是企业的员工,在接受培训时需要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各种矛盾、状况的出现。因此,在确定培训学习的形式时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需要,解决受训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学习中去,根据需要考虑选择网络学习还是在校学习,并确认结果。4.制订并培训计划在了解、收集、分析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形成文字化的内容,把培训的内容、计划、方式呈现给受训者,例如时间的计划安排、参与人员、培训地点、培训课程、执行人员等等。同时,要做好各方面的反馈工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培训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5.进行资源配置和过程监督评估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对培训的场地、设施设备、材料、资料等进行合理的配置,要求各部门进行配合,共同完成继续教育活动。同时,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是把评估理念贯穿于这个教育过程中,因此,要制定相应的评估计划,由专门的机构、部门进行过程的监督,确保学习活动的完成,保障教育质量。[8]6.培训结果的记录和后续评估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是高校对在校教师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高校要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记录,了解各个参与培训教师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杜绝各种浪费学校资源、不认真完成学习培训情况的出现。并且,高校要对受训者进行后续的评估,调查教育结束后参与人员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状况,保障培训学习落到实处。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的出现,是高校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的生存发展和教师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保了继续教育的可行性,提高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保障了高校的利益,把继续教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康.成人继续教育现状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
[2]刘鸿雁.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2012(5).
[3]童莉莉.二维继续教育课程框架设计与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4]于红梅.学习型社会构建与继续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
[5]田妍.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D].太原:山西大学,2013.
[6]赵姝婷.行业特色型大学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7]童莉莉,李小文.ST螺旋型模式:全过程评估理念对继续教育的效果促进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23—128.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4
1.专业提升策略。如果学院从企业引进一个工程师而没有为其提供一个保值的环境,3-5年后他所拥有的专业能力已经达不到企业的需求,他所教给学生的自然也不是最新、最符合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而南洋理工学院的“专能提升”正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研发和教学能力、增强学院对校外优秀人才吸引力的关键策略,其最主要的措施是搭建了一个可以吸引校外优秀人才和企业项目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教学工厂”,或者更进一步的说是在“教学工厂”模式上形成的将核心教学课程与研发项目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技中心”。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担任“教学工厂”经理或项目工程师,通过学院或个人的人脉引入适合的企业项目,利用学院和企业共同提供的资源来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企业得到满意的项目结果,学院收获更加密切的校企关系、良好的口碑和创收效益,学生接触到企业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承接不同的企业项目由进入学院前只为一家企业工作变成为多家企业工作,接触的行业信息更新、得到的专能提升机会更多、个人的企业人脉更广,也更容易得到行业的认可,其市场价值不断增值,得到更多升职、加薪和承接企业项目的机会。此外,南洋理工学院还通过提供专业进修、承担挑战性的工作、对外咨询服务、海外授课等工作机会来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2.综合能力拓展策略。南洋理工学院运用无界化的理念通过教师的轮岗调职、工作轮调、工作交换计划、跨职能多元学科小组、经验分享等形式营造了一个多元机会和职业无限可能性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提升专能的基础之上,接触了解更多的专业领域,拓展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基础,使教师在应对专业调整和岗位变更时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无界化理念下的轮岗调职、工作轮调、工作交换计划也加强了学校内部人员的流动、有效增进了不同部门教师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创建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提供了条件。
3.能力转向策略。这是南洋理工学院一个富有战略性、变革性的创新,是其在应对市场需求变迁所带来的专业调整挑战而采取的一项人力资源能力开发策略。其核心内容是将教师现有的专业方向转移到一个新的、相近的专业方向,适应新科技、新专业、新岗位的需求,并在原有专能基础之上获得新的市场价值,简单说就是转变教师的专业方向或工作岗位。能力转向是对现有师资潜力的充分开发,有效解决了新科技、新专业师资人才不足与老专业师资闲置之间的矛盾,避免教师与学院专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实现了教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南洋理工学院能力转向策略的实施包括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由学院所主导的应对新科技出现而进行专业调整时所实施的“团队能力转向”。在这个过程中南洋理工学院通过企业项目合作、行业资讯等途径获取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在市场需求产生前启动相近专业的教师团队能力转向,将种子教师送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对新科技、新领域进行共同开发,同时发挥种子教师的辐射作用,以经验分享、专能培训、参与“教学工厂”项目开发等方式使其他相近专业教师根据需求达到初步了解、胜任教学、胜任项目开发的不同层次,实现团队能力转向的目标,“超前”为专业调整做好师资准备;第二个层面是由学院辅助的应对教师岗位或专业转变时所实施的“个人能力转向”。学院提供时间和资金的支持,通过内部岗位培训、学位进修、企业实习等方式使教师先具备新岗位的基础知识,再以参与项目开发等方式为其提供实际的工作,积累足够的经验后,转到相关的学系或岗位,使教师在原有专能基础之上获得新的市场价值,实现了个人能力转向和持续发展。“专能提升”“综合能力拓展”和“能力转向”共同构成了南洋理工学院人力资源能力开发的良性循环,并通过倡导“无货架寿命”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提供无限可能、多元机会的人力资源培育环境,使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自然地融入这个循环之中,并收获了自身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值和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二、南洋理工学院能力开发策略对构建师资培训体系的启示
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极大,但由于缺乏系统、长效的培养体系,促进教师成长的职后培训往往是间歇性、短暂性与间接性的,起不到持续提升教师能力与素质的目的。[1]因此,南洋理工学院的人力资源能力开发策略对构建师资培训体系,实施系统的教师能力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一)转变师资培训理念,搭建师资培训的制度平台和管理平台
1.转变师资培训理念,实现学院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双赢”。师资培训理念的转变,是需要学校和教师双向进行的。学校首先要建立“人本”的师资培训理念,关注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改变原有阶段性、间歇性、侧重性的培训模式,为教师创设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螺旋式上升的培训体系和清晰的、长效的系统性成长路径;其次,学校要强化超前创新的师资培训理念,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升级和调整的讯息,超前引导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升级和转向培训,为专业未来发展储备师资;再次,学校要深化校企合作理念,大力推行科技服务与开发,参与或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每个学系可设自己的业务发展部,为企业或学校开发项目,不仅要满足企业现实的需要,而且要走在企业的前面,超前研究,超前培训。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要有危机感、要关注自身的“货架寿命”和市场价值,感知行业技术发展对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的压力,不因年龄大小始终保持学习提升的主动性,尤其是要改变原有“只关注校内课程教学”的半封闭的工作状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开展研修锻炼,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专业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其次,教师要借鉴南洋理工学院“无界化”的理念,勇于突破原有单一的工作领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跨学系项目合作、校内轮岗、承担挑战性工作任务等机会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挖掘潜能、丰富教育管理经验,让工作思路和理念更加开阔。2.加强整体设计,搭建覆盖新进教师入职培训、在职培养、提升的各项制度平台,用制度保证培训管理和培训结果的应用。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创新制定重点制度,如制定教师执教资格准入制度和教育素质评价制度,严把教师授课准入关和教学质量关,对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进行回炉式培养;建立师资梯队系统培养制度,优化师资队伍梯队结构、提升培养层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教师持续发展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全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完善企业实践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教师企业实践效果。3.要统筹规划,全面安排,落实责任,搭建师资培训的管理平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二级学系教师培训办公室的两级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制定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对培训机构进行调研、筛选、衔接,进行经费、人员管理等。[2]建立师资培训网络信息库和教师发展档案,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成果后续应用均应在信息平成相关记录,形成教师培训信息库,实现培训成效考核、备案、积累、分享和统计的信息化管理。
(二)建立多元互通的师资培训体系,为教师能力开发提供支持
1.建立校本培训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大力建设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体系,聘用校内外专家和外派培训返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分类别、有目标的组织实施校内培训,培训内容采用课程化和专题化,将校本培训体系打造成一个促进全体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培训平台。2.完善企业实践研修培训体系。学校应建立顶岗研修、兼职研修、项目合作研修相结合的教师企业实践研修体系,鼓励教师以教学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展企业实践研修。教师在研修企业可扮演多个角色,既充当项目或业务的管理员及客户联系人,要为客户负责,又充当培训员、导师、监督管理员,要为学生和学校负责。[3]同时,深化与企业合作,共建教师企业培训基地,建立校企共享的培训、研究平台。3.组织海外研修培训体系。拓展海外培训项目,优化培训资源,注重项目的对口性和延续性,针对不同层次教师,采用长期研修和短期培训等不同方式派遣教师到海外合作院校、企业和机构研修培训,提高专业教师海外培训的比例和质量。4.实施科研培训体系。重视科研活动对提升教师能力的促进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活动,通过营造搞科研、搞发明、申请专利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氛围,提升教师综合能力。5.开展其它补充性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短期专业培训、单科进修、国内访问学者进修、职业资格培训、政府挂职锻炼、参与社会服务等培训方式,丰富师资培训的途径和体系。
(三)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教师专业能力开发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5
为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我校教研教改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狠抓教学管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施以研促教,以研兴教,为广大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活动原则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研活动的宗旨,充分体现全体性、导向性、操作性、发展性、激励性。
教研活动要立足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研能力,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并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围,使教研组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三、活动形式
1、个人、集体备课相结合,关注每一节课,帮助教师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教师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依托学科组,校际间合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策略,多人实践体验,深入研究。
3、开展示范课、优质课、研究课等教学观摩活动,让有经验的老师,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
4、开展“一师一优课”研究活动,组织全员教师开展好上课、创课、亮课、观课、评课等活动。
5、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到外校听课、学习考察的老师,要把外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来。
6、教学研讨、经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反思等。
四、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
2、建立学科备课组,实行在教师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制度。个人备课做到“六备”,实行超周备课,教师应有教案上课。集体备课主要在组内进行,集体备课的内容可为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中较难把握的内容。活动前组长确定备课内容和人员,活动时重在分析教材设计意图和讨论课堂教学设计,形成相对成熟的备课资料。
3、以教研组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应有过程、人数、具体内容等记录和资料,教导处要参与指导,起专业引领作用。
4、教研活动应全员参与,积极围绕活动主题内容发表个人见解、展示自我。
5、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如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成果展示、校际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6、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或研修。
五、教研活动要求
1、每学期初,教研组长根据教导处统一部署和本组实际情况,订好本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2、在教导处统一领导下,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按计划进行教研活动。
3、教师应准时参加教研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在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形成争鸣、探究、团结的教研气氛。认真记录,并写好心得体会。
4、积极参加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相关的论文。
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14
教育界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发展越来越成熟,针对非智力因素开发的相关话题也愈发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普遍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首先,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开发也帮助教师相对减轻了教学压力、节省了教学时间。最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仅有益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涵非常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都是其组成因素,本篇文章即从这几个方面出发,针对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开详细地论述和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常提的话题。不同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这里,本人主要探讨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主要模式的兴趣激发。课堂无疑是教师的舞台,但是同时也是学生的舞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压抑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内心需要,要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多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多了,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得到尊重,自然就会在数学课上投放更多的精力和兴趣。总之,教师只要坚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原则,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也是影响陪伴学生终身的宝贵财富。学习数学的习惯无疑有很多,在这里本人主要探讨严谨的答题习惯、计划学习的习惯和定期反思学习这三种。
(一)严谨认真的答题习惯
数学是一门科学,错一个数字乃至一个小数点都是不可以的。因而,严谨认真无疑是学习好数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听到很多学生考试过后抱怨自己并不是不会做某一道题,只是当时粗心大意了,才没有取得分数。其实,粗心大意并不是一时的、偶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很多学生都存在的事关学习习惯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在平时练习数学习题的时候,就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学生感觉某一类题目是小菜一碟,因此就干脆不去实际完成答题了。真正等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中间的一些步骤不是少答了、就是答错了,丢失了很多本不该丢掉的分数。这就是做学问不严谨的一个表现。其次,有的学生在考场上,一看到一些简单的题目,就会掉以轻心,做完之后并不认真检查。这是学生学习数学不严谨的第二个问题。
针对以上教学中发现的学生数学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勤于督促学生认真严谨地完成数学题目的作答。(1)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动手联系习题的好习惯。虽然新的时期不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一定量的练习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尤其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在考试中那样认真答题、一丝不苟,不偷工减料、不省略主要步骤。学生形成认真答题的好习惯了,自然就不存在考试中频频失误的现象了。(2)引导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关键是要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错误是学生自己通过检查完全可以发现和改正的。在日常的课堂上,每当学生做完题目的时候,都尽量要说一句:“再认真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久而久之,学生每次做完题目都会认真检查一遍,改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
(二)计划学习的习惯
一个国家每隔三年或者五年还会制定一定的发展规划呢,更何况是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之所以形成杂乱无章的局面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计划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之前做好计划不仅可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具体的学习任务,还能够根据计划有所放矢地分配好学习的时间,提升学习的效率。学生制定了学习计划之后,对于自己今天要学什么、重点是哪些、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等有清晰地把握,学习的时候自主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增强。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适合学习计划,在数学学习上实现有条不紊和稳步提高。
(三)定期反思学习得失的习惯
孔子云:“五日三省吾身。”定期的自我反思是学生发现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的关键,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第三个数学学习习惯。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人学习的提升不仅需要勇往直前的学习毅力,也需要适时对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如果一味向前走,不回头反思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很多积习长久存在的现象。在引导学生建立这一习惯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每隔一段时间都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地反思,并且将这些反思的心得与学生分享。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水平自然能稳步提升。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自然也会模仿教师,养成定时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