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文1

地球,听到在这个名字,大家都会感到十分的熟悉,能不熟悉吗?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妈妈,然而地球却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只有一个地球》中一起遨游学习了!

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地球的一部分知识,提高了我们的保护地球的意识,敲起了保护地球的警钟,说明了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学了过后,我不知不觉中深思了很久,也许你会问;“你为什么深思啊?”那我的回答将是,因为以前我也是个破坏地球的罪魁祸首,我经常让花儿们枝折花落,让动物们生不如死……哎!真惭愧!想必其他朋友也是吧.可是学了这篇文章过后,我觉得自己的做法很很很的不对,不过现在我下定决心要从三个方面来保护地球.第一方面;环境方面,我打算不乱丢,不乱吐,不乱画,不乱涂,不乱踩,不乱摘,让地球的环境少一片垃圾;第二个方面;动植方面,我打算不让动、植物们受一点伤害,因为它们都是有条生命的;第三个方面;节约资源,如果你们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无限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地球上的每一件事物,它都是有限的,我所以,保护地球中节约资源也是很重要的,我打算不浪费一滴水,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一滴油,我浪费一度电,不浪费一张纸,不浪费一毛钱…总而言之,什么东西都不浪费.除了我自己要保护地球以外,我还要号召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当我看见有人在破坏地球时,我就会去阻止他们,并与他们讲道理,直到心服口服,以免他们再犯错误.我喜欢红色,因为它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象征,我不喜欢那些被抛弃的白色,更不喜欢那充满臭味的黑色,因为它们是绿色大敌!

人类啊!别再执迷不悟了!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如果它被破坏了,也意味着我们人类从此消失;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文2

以前,我从书上,电视上,地球仪上了解到的是美丽富饶、可亲可敬的地球。她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而人类的生存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我却不知道。

记得有一次,我洗完手没关紧水龙头。水从水龙头“口”里不住地流出来,奶奶看见了赶紧把他拧上,然后转过头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琳琳,我们得节约每一滴。现在资源缺短,如果再不、加以保护,后果将不堪设想呀!”那时,我觉得奶奶罗嗦,用得着这样大惊小怪吗?水,地下有的是,一开水龙头,水不就流出来了吗?真是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这才恍然大悟: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拿水资源来说吧,它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水资源,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特别是有毒的化学品,这样就会对清洁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但如此,这样做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例如,使人生病,让鱼类变异、灭绝,让山清水秀的风景区失去往日的光彩。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臭氧层也被破坏,动物灭绝,这对人类都有很大的威胁!因此,我门必须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读了这篇课文,再看看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我禁不住要大声呼吁:全人类都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我们的地球,对污染了的河流,要进行综合治理,人人都有从我坐起,从现在坐起。因为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文3

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

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文4

每个人都有一样财富,无论是贫贱、富贵,都有这样珍贵的财富——时间,时间是公平的,它平均分给每个人;时间是偏私的,“多”给那些用功的人;时间是平凡的,有些人是虚度光阴;时间又是宝贵的,有些却用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就看怎样去利用时间。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的果实,懒惰者只能让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时间是一笔财富,但财富却不能买到时间。利用时间者会得益,而虚度光阴者只会对自己有害无益。如果时间不珍贵就不会有诗人赞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大家应该都听过“时间老人”这个故事,那就更加珍惜时间。看到满头银丝的老人赞叹着时间的短暂,还看到一头黑发的少年贪玩享乐,你是否有一些感受?随着时间,也可以积少成多,例如,银行存款,日积月累,钱就会有利息增加,也会越来越多。但如果借高利贷那就要还更多钱。

当早晨一缕阳光照进,你是否应反省自己有没有虚度光阴,时间像一只小鸟一去不返回。今日,有人硕果累累,有人满头银丝却一无事处,有人血洒枪前,为国捐献,有人仍虚度年华,贪图享乐。这些结局都是由他怎样对待时间引起的。就像在山谷里喊一声,那山崖对面也会回过来一声。你怎样对待时间,时间也会怎样对待你。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文5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是欧美侦探小说的早期经典之作,它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缜密的逻辑推理,细致的心理分析以及福尔摩斯这个家喻户晓的侦探形象,打动着我的心。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引起广泛的欢迎。这就不单单因为故事情节的吸引人,而是通过侦探小说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在艺术上开创了侦探小说的流派。他取得的文学成就,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把社会犯罪与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柯南道尔创作的侦探小说从多侧面反映了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血字的研究》、《四签名》揭示了英国对印度的侵略与掠夺;《布鲁斯——帕廷顿计划》反映了欧洲的间谍案。而《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六座拿破仑半身像》都涉及到图财谋命、作恶行凶,其他如巧取豪夺、通杀、背信弃义、贪欲逞凶、专横跋扈、尔虞我诈……这些犯罪现象,无一不与政治制度的黑暗与道德观念的败坏有关,柯南道尔还揭示了法律存在的种种漏洞与不合理,以及警察厅的无能、愚蠢与昏庸。由于这类作品宣扬了人道主义、善恶报应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想主义观点,无疑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也充分显示了柯南道尔进步的人生观与其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塑造了鲜明的文学典型。柯南道尔的作品成功地表现“文学是人学”的观点。他笔下的福尔摩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私家侦探,他脚踏实地地生活在英国社会中。

(三)创造了侦探小说的严谨结构。侦探小说最易犯的败笔是案情看来神奇,但缺乏逻辑推理.常常有“神来之笔”,结果让读者在回味中感到案情的不可信。而柯南道尔的70部侦探小说都建立在逻辑推理上,他善于在构思和布局上埋下伏笔,使整个故事更加曲折离奇、引人人胜。

(四)在情节和语言方面,形成了侦探小说独特的风格。读柯南道尔的小说,最初吸引读者的是离奇与神秘的感受,几乎每一件案子的发生都是不可思议的,在案件的发展中。又有许多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正可胜邪,人皆懂之。这个道理在书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侦探小说中的作案者无论多狡猾、多狠毒,总逃不过福尔摩斯锐利的目光,与他出色的推理能力。世界上,总有像福尔摩斯一样为社会伸张正义的人。假如你犯了法,做了不道德的事,即使你有着高超的智慧,但你的邪恶也会出卖你,暴露你的一切。你逃得了一时,也逃不了一世,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绳之于法便是你的下场。

福尔摩斯的正义感使我佩服,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让我肃然起敬!每接一个案子,福尔摩斯都会倾尽全力去解开谜底。其间不仅有案子本身的离奇,还有作案者的干预和阻止,被邪恶冲昏头脑的他们甚至想要结束福尔摩斯的生命……当我们欣赏福尔摩斯的精神之余,别忘了,要成功,总该从坚持不懈开始,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带领我们走进胜利的殿堂!

读了《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感叹之际,我在心的底层也埋下了理想的种子——要当一个坚持不懈为社会伸张正义的人,使世界少一份罪恶,多一份友善……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文6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动念于西安。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

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的冲动。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温州苍南,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当然,这一点是深受周益民老师影响的,并非自己的原始发现。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同时我又体悟到,许多课文,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感情才有灵性。如此一来,感情就成了一个场,融入其中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她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种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为了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4.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第二版本:品出语文味

我在想,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些怎样的佐料呢?诵读应该是的,品词应该是的,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诵读占了足够的份量,写话也有了恰当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品词的什么?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否定自我是痛苦的。此时的我,面对着《只有一个地球》,“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心里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煎熬着达数月之久,终于我的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课程设计诞生了。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品读1至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象你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怎样呼吁?《时代周刊》怎样呼吁?我们又该怎样呼吁呢?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5至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孩子:_________

在台州临海,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单就“生态灾难”这一看似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生态灾难”一词,实在是一汪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平平淡淡的四个字,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

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富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象以彰显形象,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着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而教师充满着具有强烈抒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1至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我在广东番禺的一次讲课,遇到了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吴教授谈到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

1.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

2.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3.感悟和质疑的安排,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

4.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的问题就这样被我发现了,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三版本:上一节质疑课

悟则有余、疑却不足,正是大问题所在。两个课时,纯而又纯的感悟,看似通达、实则平庸。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不正是一种“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我突然产生了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的冲动,于是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被催生了。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1)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经很小很小了。

(2)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3)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

【第二课时】

一、激发质疑兴趣。

古人说过: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读书,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限6次提问)。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到底是怎样的威胁呢?

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做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3.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班德瑞的《夜曲》。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 你的孩子:_______

在上虞市城东小学,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闪亮登场。以后又分别在江苏镇江、广东江门、杭州、上海、济南、苏州、汕头、温州、北京等地试讲,并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我的反思如下:

1.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两者是互补的,需要求得平衡。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2.过去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第三版的教学,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我的应对之策是:一、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调整到后来的6个。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三、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作诱饵,引导学生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四、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