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1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而空巢、独居、纯老老人因为文化基础、生活习性、自理能力、记忆减退、缺乏交流等的影响,往往服药依从性较差。区政府要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独居、空巢、纯老老人提供助医卫生服务,为了寻找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推进“助老”与“助医”结合,整合发挥医疗卫生资源,真正实现为老“助医”,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选择该类人群众中需要服药降压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 年上海市静安区古柏社区在册(户籍居民或居住满6 个月以上)的空巢、独居、纯老老人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192 例患者,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年龄60~92 岁,平均年龄(75±9) 岁,其中男性83 人,女性109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患病情况,药物治疗依从性,依从性不佳的原因,其他情况等。问卷由调查人员发放,入选患者自行完成,对视力减退、文盲、行动不便者,由调查者采用问答方式记录完成。调查人员为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
1.2.2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定
采用Morisky推荐的Morisky-Green测评表,用4 个问题评价确定患者的服药依从性[2]。表中4 个问题为“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用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根据回答结果评估服药依从性的高低。4 个问题均答“否”,即为服药依从性佳, 否则即为服药依从性不佳。
1.2.3 资料分析
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从本调查结果看,社区空巢、独居、纯老老人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只占调查总数的30.7%,不佳者占69.3%。与戴俊明[3]介绍的国外研究相比偏低。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2
为进一步了解我街空巢老年人在生活、心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关爱空巢老人的惠老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我街在武胜、万年、涂家、大董、和平五个社区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年满60周岁及以上并未与子女(晚辈)同住的老年人,由社区专职干部对老年人组织入户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由调查员按照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入户直接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由调查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当面回答有关问题,并认真记录答案,当场回收问卷。现将我街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综合汇总。这次调查对象总量191个。汇总结果显示如下:
性别分组:男性66人,占34.55%,女性125人,占65.45%。
年龄分组:60~69岁的33人占17.28%,70~79岁的91人占47.64%,80~89岁的62人占32.46%,90岁以上的8人占4.19%。
文化程度分组:文盲39人占20.42%,小学初中的112人占58.64%,高中中专22人占11.52%,大专及以上18人占9.42% 。
婚姻状况分组:未婚7人占3.67%,丧偶的107人占56.02%,配偶健在的65人占34.03%,离异的8人占4.19%,再婚的4人占2.09%。
家庭存续时间分组:0-5年的29人占15.18%,5-10年的42人占21.99%,10-15年29人占15.18%,15-20年的32人占16.75%,20年以上的59人占30.89%。
现有子女分组:有1个子女的35人占18.33%,有2个子女的45人占23.56%,有3个子女的55人占28.8%,有4个子女以上的43人占22.51%,无子女的14人占7.33%
二、调查凸显出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健康方面
1、空巢老人多数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身体疾病较多。能自理的老人153人;半自理的老人29人;不能自理的老人并一般日常生活行为需完全依赖他人的9人。调查对象的情况显示,大多数空巢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些小毛病,但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的就有61人、另外还有27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癌症。
2、空巢老人就医状况不容乐观。通过统计看每月医药费支出状况的人数,每月支出100-500元钱的多达106人,500-100的有27人,1000元以上的有18人,在100元以下的仅40人。调查显示,有155为老人认为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疾病,这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经济收入方面
1、调查对象中,女性人数几乎是男性的一倍,但有属于自己名下的房产人数男性却比重较大,且退休金大多数都在1000元-1500元,仅仅够维持生活。
2、空巢老人中基本生活开支都不大,每月开支500-1000元的112人,1000-2000元的48人,2000元以上的13人,但对于自费购买助老呼救设备,还是有150人认为无力购买,并有182老人希望政府购买。
(三)生活安排和精神慰籍方面
1、空巢老人文化娱乐生活比较缺乏。其中108位老人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和邻居聊天散步,有98人选择看电视、听广播、阅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旅游等的仅56人,没有一个人上老年大学,甚至有23位老人没什么事干也缺少人说话常感到空虚和寂寞。
2、调查结果显示,子女关心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有167人,但仍然有20人对老人漠不关心,并且160为老人半年之内会见面,但有9位老年人很长时间都很难和子女见面。
3、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不太接受到养老院养老的方式,仍然愿意保持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但他们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与关照。
4、大多数空巢老人对于“爱心门铃”、“红飘带”、“一键通”等助老呼救系统还持有保守态度仅61人表明需要,还有130命都表示不太需要。
三、建议及对策
(一)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要切实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的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老年人口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要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在配偶遗嘱补贴、社会养老补贴等方面,也要适时不断提高这方面的待遇水平,以使那些主要依靠这些收入来源生活的老人能够维持起码的基本生活。
(二)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三)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我街这种老城区,空巢老人普遍感兴趣的是政府买单的免费服务,而目前能够享受这种免费服务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情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同时,应加强社区照料服务的.整合和宣传工作。
(四)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籍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动用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更多空巢老年朋友们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
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是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给予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空巢老人。
此次开展的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状况普查时间紧、范围广、受众面宽,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能够为市委政府制定惠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来能够使老人们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切实贴心的实惠,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为老服务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秉承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讲奉献的一贯作风,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是我街全体老龄工作人员的执着追求!
范文二
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3
关键词 护理院老年人 社会支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90
资料与方法
选择上海郊区护理院老人115人,男55人,女60人,年龄61~94岁,平均78.72±7.10岁。
方法:调查工具:①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法问卷调查,选择了20位老人进行抽样复查,每一位老人由2位医生间隔7天进行前后2次调查;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结 果
被调查的115名老年人基本情况:①年龄:60~79岁53.91%,>80岁46.09%;②性别:男47.82%,女52.18%;③文化程度:小学或以下69.57%,初中以上30.43%;④婚姻状况:有配偶78.26%,无配偶21.74%;⑤每月经济收入:1000元80.00%;⑥子女情况:有84.35%,无15.65%;⑦目前患病种数:1种6.96%,2种26.96%,≥3种66.08%。
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经济收入、患疾病种类对护理院老年人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得分均有影响,男性较女性易获得客观支持(P
讨 论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社团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精神上的支持和主观体验。
重视对护理院老人的社会支持: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水平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社会支持也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无论哪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我们研究显示上海郊区护理院老人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国内常模。
总之,老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应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给予物质帮助外,更应该从精神给予更多的关心,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机会,从而增加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减少孤独感,更好的利用社会支持,达到身心健康的完好状态。
参考文献
1 邢洁,胡继春.“空巢综合征”的社会治疗.医学与社会,2006,19(6):8.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4
希望能够过一种富足安稳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理由来看乡村教育的未来,就发现可能并不乐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乡村却日渐成为市场化的牺牲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结构性难题,社会问题倒逼教育,使其空间日显困窘。
根据2009年全国老龄办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农村空巢老人达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人的43.9%。其中包括2271万留守儿童。
再根据社科院最新调查报告,目前大陆城乡收入差距为3.23:1,是全球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国土资源部去年5月份表示:约60%乡村景观风貌“一般”或“差”;约80%的村庄街道和田间道路绿化不足,居民点绿色覆盖度低。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
我们不能回避乡村的衰落以及因此而来带给我们的悲观想象。缺乏优秀的教师,没有父母的关爱守望以及各项硬件设施的落后,通过很多人希望的提升乡村教师工资根本无助于彻底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很少有人愿意生活在空巢化下的乡村――缺乏活力和创造性、法冶环境恶化、各种道路设施极不发达、没有可以交流的同类人、医疗系统不完
善甚至极少专业人员的环境中。在某些地方,乡村更被政治黑金和黑恶势力笼罩,所谓提升教育的空间看上去几乎没有。
在这种意义上,乡村教育无疑处于一种恶性的封闭状态下,改善它将是一件系统工程。它的改观有待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变化。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明显不能绕开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化结构。
这个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巨大难题,数十年来吸引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治人的注意,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之道,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改善。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5
[关键词] 居民;临终关怀;认知;需求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32-02
[基金项目] 2010年度湖南省卫生厅科研计划课题项目(课题编号:C2010-012)。
[作者简介] 邓暑芳(1968.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通讯作者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安息所等。其工作内容是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1]。这不但是一种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它涉及了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年社会。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各种老年临终患者的安宁照护问题凸显出来,临终关怀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全社会对临终关怀的理念也比较陌生。为了解本地区城乡居民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认知和需求状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郴州市城乡居民临终关怀认知、接受和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12月笔者采用自编的临终关怀认知和需求调查问卷对郴州市574名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城区300人,农村274人;男性259人,女性315人;年龄20~75岁,平均(45.00±20.78)岁;文化程度:①城市:大学及以上169人,高中113人,初中及以下18人;②农村:大学及以上15人,高中115人,初中及以下144人。研究对象意识清楚,无重大疾病,愿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调查内容
1.2.1 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患病情况等。
1.2.2 自制社区临终关怀认知和需求调查表
①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包括:以前是否听说过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涵义、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临终关怀的意义、何谓临终患者、临终关怀的机构有哪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临终关怀6条标准[3]及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关系10个条目。知识测试内容共10道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每道题10分,以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程度越高。②对临终关怀的接受情况包括:对临终关怀方式接受与否;对建立临终关怀组织机构是否赞成及接受、赞成或拒绝的理由是什么,共6个条目。③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情况包括:临终关怀最主要的目的、应包括的服务内容、最合适的组织形式、组织承担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能承受的费用范围及影响临终关怀开展的因素共6个条目。
1.3 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随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面谈和预调查,以完善调查问卷并检验自制调查问卷的可行性和可用性。调查员由5名医学本科生和1名导师组成。于2009年7月开始上门调查,调查员先对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调查对象理解后当场填写。被填问卷装入统一的信封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所有调查问卷统一编号,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构成比,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620份,回收率为100%。收回有效问卷574 份,有效率为92.6%。其中城市社区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3.75%;农村社区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
2.2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
城乡居民临终关怀认知总得分为(39.25±10.03),其中64.11%(368/574)居民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临终关怀”, 70.38%(404/574)居民表示不知道“临终关怀”的涵义,所有调查对象均不知道WHO提出的临终关怀6大标准。不同结构居民对临终关怀认知度得分较比具体见表1。
2.3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接受状况
本次调查中,通过调查员的适当解说后,有60.00%(180/300)城市居民和48.18%(132/274)农村居民表示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形式,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P
2.4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
调查中发现45.0%城市居民和48.1%农村居民认为临终关怀最好由政府为主承担;54.9%居民认为临终关怀的费用以500~1 000元/月最合适;城乡居民临终关怀需求目的和内容见表2。
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临终关怀内容比较,χ2=101.86,P
3 讨论
3.1 城乡居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普遍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不了解 “临终关怀”的涵义,所有调查对象均不知道WHO提出的临终关怀6大标准,临终关怀认知度得分整体偏低。可见临终关怀进入我国仅仅二十年多的时间,此项事业对公民甚至相当部分医务人员还是个陌生的概念,许多人尚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因此普及临终关怀教育是当务之急。但不同结构居民认知度得分比较,城市高于农村,高学历的高于低学历的,年龄小的高于年龄大的,分析其原因,城市的、学历高的和年轻的居民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课堂教育或继续教育等途径获得信息,而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的及年老的信息来源有限,因此,对于这些人群更需要加大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
3.2 临终关怀独立机构仍难以被广大居民所接受
多数居民赞成居家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独立机构仍难以被广大居民所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临终关怀专门机构,近半数居民不能接受临终关怀,但赞成社区开展居家临终关怀。分析其原因有:①我国居民受几千年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认为为老人竭尽全力送终是儿女的义务,更多的老人也愿意选择在家走完全程,希望子女陪伴在身边照顾,特别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接受象临终关怀这种新生事物。②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居民认为,进医院就是为了治疗疾病,如能延长寿命,花钱也值得,可花钱等死,心理很难接受。尤以农村居民经济状况较差,更是难以接受。③部分居民怀疑临终关怀的效果,但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年轻人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家中缺乏劳动力,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减少[4]。许多家庭面对老年临终患者感到无力或困惑,因而更需要社区临终关怀机构开展居家临终关怀来解除患者的痛苦及减轻家属负担,此调查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5]。可见,走居家临终关怀将是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3.3 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是让临终患者身心得到舒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认为使患者减少痛苦、身心得到舒缓、促进其康复及使家属得到照顾是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患者治疗、患者心理、患者康复和患者生活四方面。城市和农村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内容不同,分析其原因,城市和农村居民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水平程度不同,城市居民接受的教育较多,注重精神享受,而农村居民注重物质享受。不过多数居民认为对临终患者应该以疼痛控制,缓减身体不适及尽量延长患者生命的治疗为主,同时处理患者及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并且国内已有相似报道[6]。说明我国居民尚难以接受对临终患者采取以护理为主的照护替代以治疗为主的临终关怀理念。46.5%居民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行应由政府负责承担,自己愿意承担的费用“500~1 000元/月”。可见,作为一个利民工程,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而长远的事业,还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临终关怀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开展及在全民中的普及势在必行。逐步转变传统观念,使临终关怀的理念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才能使临终关怀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鹊,施永兴.京、津、沪三地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719-721.
[2]尤黎明.试论老年照护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04,4(1):9-12.
[3]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849.
[4]张明生,周云峰.大力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5):292-293.
[5]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69-770.
[6]肖水源,王玮,阳燕.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8,21(2):1920.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6
关键词:老龄人口;关爱;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17-2目前大连市60岁以上老人已接近110万,占全市人口的17.5%,平均期望寿命高达80.86岁,全部老年人中50%是空巢家庭,30%老人是独身,有20万老年人需要照顾。面对社会、经济、家庭结构及人口变化,老人的幸福观与社会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的样本描述
设计大连市老人社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100份,调查对象为中山区居住的60岁以上的老人,答卷前对社会工作者做了详细的培训,在他们的指导下,老人答卷认真,回收率为99%,有效率100%,样本资料真实、可靠。
(二)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将数据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分别计算各调查项目的频数和构成比例,采用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老龄人口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中,50%以上为70~79岁以上的老人,男女比例分别为48.5%和51.5%,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占45.5%,初中为26.3%,高中为14.1%,大专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较少,社会职业以一般职员、服务人员和工人为主,占调查对象的68.7%,技术人员、医生、教师、公务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占27.2%,83.7%为退休老人。老人都有一定数额的退休金,月收入以1000~1500元居多,占调查对象的47.5%,无人享受低保,80%以上老人大多生活能够自理。
(二) 老年人生活居住无忧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年人有存款、有住房,表明老年人基本生活和居住都有较好保障,由于考虑到不愿意与子女同居等情况,老年人开始逐步愿意接受社会养老模式。调查发现近一半的老人希望自己居住,只有26.6%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同住,这些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有较好的住房条件,愿意对社会化养老模式做一个尝试,认为这样既能减轻子女的负担,又能在养老机构结识同龄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使心情愉悦,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也是一种幸福体验。
三、 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意愿强烈
老年人由于大多不与子女同住或处于空巢或独居家中,均有强烈与家人、朋友、邻居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
(一) 调查发现66.3%的老年人希望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人有较多的沟通联系。有39.2%的老年希望与子女有较多的沟通交往。有72%老年人愿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见表1。
表1老人的参与沟通意愿
沟通意愿1人数1百分比(%)参加公益活动122122.2参与志愿者活动119119.1参与社区文体活动119119.1参加其他老年活动140140.4合计1991100.0(二) 参加喜好活动情况
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参加本社区附近组织的文体活动,如书画、跳舞、下棋、联欢聊天等。这些活动使老年人体会到友情、亲情、邻里交往情,对增近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有很大帮助。总的看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选项不多,社区要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设施。见表2。
表2老人参加喜好活动选项
沟通意愿1人数1百分比(%)看电视、听广播、看报149150书画、下棋、打牌110110.2文、体育锻炼1414.0参加其他老年活动13635.8合计1991100.0(三) 与子女交往的愿望
调查中发现,大多老年人虽然考虑到子女工作、生活压力较大,难经常回家看看和照顾老人,但其内心仍期望与子女有较多的见面、沟通。希望子女能经常回家看望占85。4%,经常有电话联系者占82。1%。老年人对子女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十分理解。但期望与子女见面交流的期盼,体现出浓浓亲情。见表3。
表3老人与子女交往意愿
1人数1百分比(%)期望与子感情交流147147.4希望得到子女照顾120120.2其他132132.3合计1991100.0(四)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了70.4%的老人对目前的生活质量感到满意,84.7%的老人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调查老人中15%感到满意,65.3%认为还可以,不满意的占14.3%,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所有的老人都希望政府在一些日常事物中能提供更多的优惠,如公交车能有较多的线路免费,进公园、参观博物馆和看电影等收取最低消费。对于物价的涨幅,老人中44.9%能够接受,认为物价过高,影响日常消费的占55.1%。50%以上的老人认为自己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总体看来,91.8%的老人认为自己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心理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
(五) 老年人需全面精神关爱
调查中有58.5%的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老人空巢、独居后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寂寞,有钱难买服务”。在回答“希望政府为空巢老人提供哪些政策支持”问题时,几乎100%的老人都选择了“为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法律援助”。25.8%的老人想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扩大社会交往,填补心灵的寂寞和空虚。
由此看出,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他们渴望得到精神、文化、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愿意无偿地用知识、才华和能力回报社会,这些老人对物质生活状态感到满意,但精神需求状况欠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物质养老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
四、 讨论与建议
(一) 全面关爱老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幸福感是指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宜居城乡、社会治安、人民权益、诉讼表达和文化心理需求等多方面。目前老年人对生活满意与否,已经不是将经济状况作为唯一标准,大部分是受到非物质因素精神需求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亲情和家庭融洽\\社会关怀等方面。许多省老年人保护条例都有新的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回家看望问候老人等条款。强制性规定,不如加强人们道德观念的教育,通过坚持开展尊老爱老的伦理道德教育,使关心老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政府应当承关怀老年人的主导者,有条件的城市可开设老年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热线,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关怀空间和平台,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二) 政府部门应加大养老投入,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养老问题的紧迫性牵动着千家万户,是政府部门和普通百姓都密切关注的焦点,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让所有的老年人安享幸福的晚年”。我市应积极发展老年产业,其核心应当是在全市城乡建立能够满足养老需求的高、中、低档收费不同的养老院,可建设部分公寓型住房供有一定收入的老人居住,覆盖不同层次老人的需求。另外,各机关、社区要像北京那样,开放食堂供老年人享用。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各种人民活动中心、娱乐和健身的场所,要真正面对老年人免费开放使用。
(三) 坚持以人为本,使老龄群体真正享受到精神养老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所有人向往的理想境界,也是老龄工作的奋斗目标。国家各行政主管部门和老龄问题研究专家始终将老人的心理社会需求放在首位。 调查中反映出老龄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生存状态,国家应制定对老人实施精神关爱的相关对策和具体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和条件,创造更好的养老环境设施,使老人在提高生存质量的同时,切实享受到精神养老,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关爱。
(四) 加强老年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为老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老龄化,政府和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的养老机构和欧美等国家相比,确实有着现实的差距,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市养老机构数量较前虽有明显的增加,但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多为农民工和下岗、失业职工,服务态度差,且只能进行一般的生活护理,养老院设施简陋,没有应急的预案和措施。
大连市80岁以上老人有16万以上,90%以上享受家庭养老,患有不同程度的失智失能的老人近8万人,日常需要照料的占老人总数的20%左右,而这些居家养老的老人同样需要家政服务人员的护理,大连市家政服务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或本市下岗、失业职工,未受过专业培训,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约,存在着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建立一支正规的家政服务队伍,是老龄群体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和配合解决,依法保障老年人的护理权益和家政服务人员的工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