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1
音乐会《一首桃花》圆满落幕国音堂
2013年6月14日,中国音乐学院应届毕业生马潇涵的个人音乐会《一首桃花》在学校国音堂音乐厅举行,为盛夏的中国音乐学院增添了一份热烈的气氛。此次音乐会得到了中国歌舞剧院的大力支持,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全程担任伴奏,为观众奉上一场视听盛宴,在毕业音乐会扎堆的季节,这一举动着实吸引人的目光。音乐会以歌曲《一首桃花》拉开帷幕,歌曲选自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由林徽因作词、周雪石作曲的经典名曲,属于小咏叹调,词句略显晦涩,对演唱者的要求十分严格。选择如此高难度的歌曲作为开场曲,甚至将音乐会的名字也命名为《一首桃花》,可见马潇涵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她说:“这首歌对我来说有很重大的意义,《一首桃花》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对着桃花想起他而唱的,从开始单纯的演唱到慢慢理解,我对这首歌的感触特别深,好几次都唱流泪了,因此这是我不能放弃的一首歌。”演唱中,马潇涵寄情于声,丝丝入扣,在唯美灵动之中,将词作者对生命的惊喜与惊叹完美的表现了出来。除这首作品外,马潇涵还演唱了《映山红》、《长鼓敲起来》、《想亲亲》等经典作品,甜美的声音,浓郁的民族风格,让现场观众都陶醉在动人的乐曲声中。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田彦、著名原生态歌王高保利、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歌唱家王志昕这样重量级的嘉宾特邀到场献唱,为马潇涵加油打气,三位歌坛前辈纷纷将自己的经典曲目奉献给现场观众,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将音乐会的气氛一次次推向。
刚刚大学毕业的马潇涵,200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郭祥义教授学习声乐。国音堂音乐会前,作为地道山东人的她已经在家乡山东师范大学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12首歌曲。那边刚刚落幕,她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备战北京的音乐会,虽然她用“一时兴起”来形容自己开音乐会的想法,但在准备上却丝毫不马虎,“一开始觉得钢琴伴奏、在阶梯教室就行了,可后来觉得从来没有尝试过交响乐伴奏的我,一定要与交响乐合作”。下定决心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两场音乐会间隔时间仅一个月,北京音乐会只保留了山东音乐会中的两首歌曲,其余都要现背。第一次尝试与交响乐和伴奏,完全不得要领,所有人都很着急,她自己看着别人演出的录像去揣摩,“以前用钢琴伴奏时,都是钢琴跟着我,但与交响乐合作,一定要严丝合缝”。音乐会现场,马潇涵与乐队完美配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但所有人都想不到,排练和伴奏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两个半天。
作为本科毕业生,选择在研究生毕业音乐会扎堆的时候开音乐会,马潇涵也觉得“压力山大”,老师郭祥义虽然对爱徒的演唱水平百分百的肯定,也不禁为她捏一把汗。可当马潇涵站上舞台,看到上下两层的观众席坐满了观众时,她一下子放下了所有的紧张与担心,甚至轻松的与台下的观众互动,气氛十分热烈,不少观众形容她是“唯一把音乐会开成了演唱会的人。”如今音乐会已结束了一段时间,追求完美的她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她表示自己对音乐会仍有不满意的地方,对歌曲的处理不够细腻,但也通过这两场音乐会学到了很多。对马潇涵来说,这是一场里程碑式的音乐会,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和前进的动力。
历甘苦璞玉成器 结硕果饮水思源
坚持是什么?也许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说,坚持是努力加上一点点的好运气;有些人说,坚持是一分耕耘总会有一分收获。对于马潇涵来说,坚持是对音乐的笃定,是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儿时与音乐结缘,对于马潇涵来说好像是一件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小时候的她喜欢唱歌,但就是单纯的喜欢,没想过系统的去学习。小学的时候妈妈为了让女儿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给她报名参加了一次歌唱比赛,正式比赛的时候小潇涵没有发挥好,高音没唱上去,还哭的很伤心,可就是这个比赛,让马潇涵被少年宫的老师看中,开始了她的音乐之旅。跟着少年宫的老师学了几年后,让她真正的爱上了音乐,也想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因此妈妈带着她来到山东艺术学院,打算正式拜师学艺。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在眼前,山艺的老师说,因为唱童声太久,改不过来,不能收她为徒。虽然老师的话给了马潇涵很大的打击,但她和父母都没有想过放弃,2007年几经辗转她来到北京找到了郭祥义教授,一个星期的等待,充满了忐忑与期待,最终郭老师听了她的声音后说“慢慢改吧。”简单的四个字,让马潇涵和父母都放下心来。2008年,为了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音乐,马潇涵准备报考中国音乐学院,为了考试,她从山东来到北京学习,自己一个人租房子,上课复习,终于她成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郭祥义教授的学生,当梦想成真的那一刻,马潇涵觉得一切的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从2007年开始,马潇涵一直跟随郭祥义教授学习,每每谈到自己的恩师,她都滔滔不绝:“能跟郭老师学习我觉得很幸运,老师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格,骂的最多的也是我。但是上课的时候郭老师的脾气特别好,跟随老师学习6年的时间,每次上课老师都很有耐心,唱不好就一遍一遍的给我们纠正。而在生活中我把老师当成自己家人一样,有什么事情都去老师家里跟老师唠叨。”这一次的音乐会,郭教授给予了马潇涵大力的支持,亲自抓曲目,一些小细节也不放过。都说严师出高徒,马潇涵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能够十分到位地用声音呈现作品,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马潇涵却十分到位地做到了,并得到了众多同行艺术家的认可。郭祥义教授谈到自己的爱徒时,言语间也毫不吝啬的透漏出对马潇涵的褒奖与疼爱:“执教30年来,像马萧涵这种悟性和接受能力如此强的学生,并不多见。这些与生俱来的天分让她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难度较大的作品。因为她天资聪慧,接受能力又很强,我对她的要求也就更多一些,总是希望她能够再用功一些、更用功一些,再扎实一些,更扎实一些。”
谈未来 任重而道远
四年的学习与思考,让年轻的马潇涵对歌唱、对未来的想法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面对如今的比赛热潮,她冷静看待,“我觉得再过几年,等时机成熟,在我自己的专业更加扎实的时候,我会选择性的参加一些比赛,锻炼自己,也可以通过比赛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现在很多歌唱演员都出了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打算?她说,现在作品很多,但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好的作品可遇不可求,她一直在期待着能够遇到适合自己的那首歌。若不是马潇涵就坐在眼前,也许我不会相信这样的回答是出自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之口,严谨的态度,清晰的思路,让我们对这个小姑娘不得不刮目相看。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曲目选择 音乐表演
声乐学习讲究循序渐进,学生大学4年的专业学习曲目,可依演唱技巧划分为简单基础的练声曲、艺术歌曲、咏叹调,根据语言风格划分为较易吐字的意大利语歌曲和德语、法语、英语、中文作品,根据音乐作品时期划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近现代作品。
选择的曲目除了讲究音乐作品体裁的不同,在作品所属时期和语言等方面也有要求,还要找到不同时期相应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歌曲、歌剧、清唱剧等等)。最后,应注意放在一起的3至4首作品的速度、调性、歌曲情绪的搭配,这需要演唱者自己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本文以女高音声乐作品为例略作探讨。
近些年对声音的分类越来越细致,有些专家甚至将女高音声部从传统的3类细分为6种,分别为:抒情花腔女高音、戏剧花腔女高音、轻型抒情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抒情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笔者更赞同这种细致的声部划分,因为声音的类别不同,它所呈现的声音个性也有所不同。现将每一个声部在传统声乐教材中的部分选曲列举如下:
抒情花腔女高音(Lyric coloratura soprano):阿米娜的咏叹调《啊,花已凋零》(选自歌剧《梦游女》),拉克美的咏叹调《印度银铃之歌》(选自歌剧《拉克美》),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选自歌剧《弄臣》)。
戏剧花腔女高音(Dramatic coloratura soprano):塞密拉米德的咏叹调《美丽可爱的光》(选自歌剧《塞密拉米德》),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燃烧》(选自歌剧《魔笛》),琳达的咏叹调《这心灵的阳光》(选自歌剧《夏莫尼的琳达》)。
轻型抒情女高音(Soubrette Soprano):阿黛拉的咏叹调《侯爵请听》(选自歌剧《蝙蝠》,采琳娜的咏叹调《鞭打我吧,英俊的马赛托》(选自歌剧《唐・璜》),苏珊娜的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将来临》(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柳儿的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选自歌剧《图兰多特》),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咏叹调《人们叫我》(选自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戏剧抒情女高音(Spinto Soprano):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选自歌剧《托斯卡》),里奥诺拉的咏叹调《我的上帝!赐给我安宁》(选自歌剧《命运的力量》),玛侬・莱斯科的咏叹调《在这镶嵌花边的幔帐里》(选自歌剧《玛侬・莱斯科》)。
戏剧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薇奥列塔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选自歌剧《茶花女》),阿依达的咏叹调《归来吧胜利者》(选自歌剧《阿依达》),伊丽莎白的咏叹调《你这崇高的殿堂》(选自歌剧《唐豪瑟》)。
这些选曲均为各个女高音声部最经典的咏叹调作品,这些作品多半出现在学院的考试、观摩或者是歌剧的演出中,但是在一般性质的音乐会演出中,频频上演的曲目却屈指可数。原因在于:这些曲目难度相当大,一般需要接受正统的声乐训练3年以上的演唱者,才可以驾驭它们和胜任表演,在舞台演出中由于演唱者的紧张等因素导致的状态变化,会使此类作品的表演大打折扣,所以常常被声乐老师选择作为学生学习的必备曲目而并非演出和比赛时的首选。
对比分析之后会发现,国外的音乐会多半以专题为主,例如艺术歌曲音乐会、歌剧选段音乐会或者清唱剧音乐会,而国内的艺术院校在音乐会上的选曲多以刚才提到的类型综合组合而成,除此之外,还会适当地添加中国艺术歌曲。需要注明的是这里提到的音乐会主要指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举办的学术性的音乐会。
现在的舞台实践作品中,更多的是一些经典的且比较容易感染观众的作品。需要提到的是,它们的难度指数也并非越高越好,更多的决定因素是以舞台的实际演出效果为主。甚至现在更多的音乐会穿插近现代或者是较煽情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迎合观众,容易引起共鸣。例如:韩国籍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的音乐会演唱作品中也涉及此类作品。她为韩剧《明成王后》配唱的主题曲“If I leave”,居然是一派流行歌手的唱腔用嗓,吟咏之间,隐隐有芭芭拉・史翠珊的风致,使我们对这位古典音乐艺术家刮目相看。又如:上海音乐学院的方琼教授主攻民族声乐,但她的2009年独唱音乐会曲目中,除了传统的民族声乐精品之作,还涉及黑人灵歌、歌剧咏叹调、男女二重唱等,显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现在声乐专业教学在大一大二多数是小组课,大三以后才可能每周安排一节声乐课,统一练声和唱歌达不到个别课预期的效果外,学生的程度也受到限制,课时量不足直接造成声乐学习进度慢。所以大四毕业音乐会时,学生往往没有能力胜任经典作品和角色。
在训练的时候,声乐老师一般追求最大化解决学生技术技巧问题,从提高学生的表演塑造角色水平出发,但是演出的时候则不能不考虑其他很多因素,诸如学生的水平有限,是否使用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具备舞蹈和表演方面才能的学生是否可以选择歌舞性质的音乐作品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美化学生的舞台表演和演出效果。例如《音乐之声》中的选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还有《魔发奇缘》中的二重唱《I see the light》,这些作品都是男女生对唱的形式,并且伴有少量舞蹈元素,整个作品比较有观赏性,具有很好的演出效果,更重要的是伴有少量剧情的歌舞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视觉美感,还可以弥补学生声音技巧上的不足。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3
一、档案记实量化式
档案记实量化评价方式要求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因此,应先设计一份《小学发展性音乐评价手册》(简称《乐评》),用它来记录学生们整个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情况。通过相对真实的信息和数据,为教师提供因材施教的依据,同时保证学生音乐成绩的公平、公正与合理。
经过实践总结,我们根据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进行《乐评》的格式设计。每位学生每学期为一小行,每学年(两个学期)为两小行,每一大行可记录两个学年,即四个学期。每个班级各一页,小学阶段,每班学生最多3页。每学期成绩的总和,就是毕业时的总成绩。《乐评》共有八项内容组成(如表1),每项内容可视教学内容进行增与删、重与轻的选择,每学期或每学年不一定标准一样。其中“舞台”主要指音乐实践活动,“态度”指学习态度,具体包括学具、出勤率及课堂常规等。由于在“特长”栏记录了部分学生的专业特长,它对临时性的排练、演出安排人选等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乐评》既记录每位学生的一切音乐活动情况,又可作为一所学校的音乐档案;既可作为教育部门督导时的参考依据,又是音乐教师“桃李满天下”的名册录,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享受进步中得到激励。
二、考核形式演出式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来代替期末音乐考试,既是一种艺术实践,又是一种艺术创新。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也有利于减轻他们的期末学业负担;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有利于教师调整、审视个别学生的平时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期末的测评主要通过类似“迎新音乐会”、“迎春音乐会”、“小百灵音乐屋”、“动物音乐会”等学生喜爱的班级音乐会形式来完成,并可邀请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参加,如果条件许可,还可邀请家长参与。
二是期末班级音乐会可提前或在新学期开始时就让学生在课外准备,自定内容、自行组织、自行编排。音乐会主持人低段年级可先由音乐教师、班主任或师生共同担当,中高年级由学生自己来担当。
三是遵循分层评价和鼓励的原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以金、银、铜奖或优、良、及格等定性评价来评定记载学生在音乐会上的表现,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吹拉弹唱特长式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从音乐本身来看,音乐有四个要素组成,即音高、音量、音值和音色。人的遗传基因不同,决定了每个人音乐四要素的差异。学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展情况、兴趣爱好而推出了特长制,尽可能让学生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兴趣爱好等在音乐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音乐会的节目内容可吹、拉、弹、唱、舞、赏、说、诵等,鼓励百花齐放,形式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双人的、小组的,鼓励人人参与。学校对音乐会演出的节目质量在开始时不作过高要求,提倡重在参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要求也逐步提高。
四、成绩评价强项式
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作选项考核,采取强项则优的原则,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尽可能以学生的强项作为评价的依据,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并尽量以动态的综合性评价替代静止的一次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在各个领域内有充分施展、发掘才能的广阔空间。
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是约束和惩罚,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评价者要尊重学生,对学生要满怀期望,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点滴进步,就给予鼓励。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确定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提供发展条件和机会。看基础、看进步、看发展,把音乐评价看成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为本,面向未来,给学生创设一条音乐学习的绿色通道。
五、音乐成绩等级式
音乐成绩采用平时、期末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课内成绩,也要课外活动成绩。除《乐评》中的“乐理”一栏内容可采用百分制填写外,其余项目均按等级标准填写。为平时能及时方便地记载《乐评》,成绩可全部用数字记录,即“5”表示“优”,“4”表示“良”,“3”表示“合格”,“2”表示“期待”(即期待合格),结果性成绩一律实行优秀、合格与期待三个等级,或优秀、良好、合格与待评四个等级,并将相应项目的百分制成绩换成等级制。必要时,以各项指标为依据,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性评价,文字多以鼓励性为主。
六、评价过程公开式
教师应及时将评价所得出的结果经分析后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将音乐评定方案在新学期一开始就公布于众,让学生熟悉、了解音乐成绩的评价标准,以使他们清楚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强项与弱项,找出闪光点,纠正不足点,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的参评这一原则来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其中,对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应参评并加以积极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去对他人、对自己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在起始阶段不可能很完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教师不断地引导后才能日趋完美。同时,教师的参评应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而减少,这时的教师应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和引路人,而不是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这其中教师与其说是在评价学生,不如说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4
当晚的主人公――杨珊珊,在中国被称为“女钢琴诗人”。5岁就开始学习钢琴的她,获得过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的钢琴硕士学位以及ANDRE DUMORTIER国际钢琴比赛惟一大奖、EXCELLENTIA CONCOURS DEPIANO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等诸多荣誉。可以说,钢琴一路见证了杨珊珊的成长,他们之间,绝不仅是一人一琴那么简单,更是一对可以相互倾诉的知心好友。
通过琴声,我们可以感受一位音乐家的心情起伏;通过琴声,我们可以感悟一位柔弱女孩的执着力量;通过琴声,我们可以相信乐器和演奏者绝对能够心灵相通。
当晚音乐会以莫里兹・莫什科夫斯基的《西班牙随想曲》开场,紧随其后的是巴拉基列夫的《云雀》,钢琴模仿云雀清脆的啼鸣、旋律中音的出现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魅力。
今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举办各类的演出,以纪念这位钢琴大师,杨珊珊当晚以她自己的独特而隆重的方式奏响肖邦《平静的行板与光辉的大波兰舞曲》,这首作品标志着杨珊珊音乐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00年,杨珊珊参加了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演奏曲目正是这首《西班牙随想曲》,随后,她远赴比利时,展开了一段异乡求学的生活。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都在这首乐曲中,静静流淌。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并被每一位学习过钢琴的人所熟知。而杨珊珊在其演绎风格中所流露出的典雅和轻盈,无疑是对钢琴诗人肖邦的完美追随。
此次音乐会,杨珊珊还特别邀请了钢琴家蒂莫西・杜科维奇与她共同演奏双钢琴作品,莫里斯・拉威尔的《大圆舞曲》。《大圆舞曲》于1920年写成,这首乐曲的模式与传统的华尔兹有很大分别。作者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痛后,将在战事中看到的哭诉、甚至骷髅写进了乐曲当中。拉威尔把华尔兹的三拍子模式拉得非常长,速度变化非常快,最后感觉好像有一些妖魔鬼怪在跳舞一样。
钢琴源自西方世界,但它并不只属于那里,它所传达的,是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美妙旋律。在上半场的西方作品之后,音乐会下半场一开场,杨珊珊便将一首中国著名的钢琴曲――《浏阳河》奉献给观众。当晚观众不仅有幸聆听中国作品,更是听到了中国歌唱家的演唱。当晚,杨珊珊的丈夫王宏伟作为特别嘉宾登台。在杨珊珊的伴奏下,王宏伟演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天路》,现场掌声雷动,久久不肯放王宏伟下台,王宏伟只好现场清唱一首陕北信天游《这么好的妹子见不上面》。
丈夫的助阵,让音乐会现场气氛格外温馨。王宏伟演唱之后,杨珊珊再次登台,带来一首美国作曲家萨缪尔・巴伯的《奏鸣曲》。很多人说美国只有一部钢琴作品,那就是这首曲子。该作品分为四个乐章,很具有戏剧性,手法极端,演绎分裂情绪,一般很少有人会选择在音乐会上演奏。杨珊珊选择它有两个原因:一是能体现演奏家的水平;二是因为它是美国作品。
当晚,杨珊珊用自己深爱的钢琴,诉说了一路走来的所感所想。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下,杨珊珊返场演奏了肖邦的前奏曲《雨滴》以及中国作品《翻身的日子》。古典音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场音乐会并不是一次对人生的总结,而是对过往岁月的一个阶段回首。杨珊珊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机会再来美国,为这里的朋友们演出。J012
媒体声音
杨珊珊在此次独奏会上,表演了肖邦的《平静的行板与光辉的大波兰舞曲》、《浏阳河》及《翻山的日子》等曲目。她表示,此次演出并不是对自己钢琴人生的总结,只是一次阶段性汇报演出。悠扬琴音从她指尖流淌而出,恍惚听来,若云中雀鸣,又似望月轻吟…… ――美国洛杉矶《多维时报》
青年钢琴家杨珊珊和中国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夫妇于10月24日晚7时30分在帕莎迪娜歌剧院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
杨珊珊是中央音乐学院年轻的钢琴教师,曾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深造,获得钢琴硕士学位。2008年和她的先生、歌唱家王宏伟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
杨珊珊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美国开音乐会,非常兴奋。虽然中美有不同的语言,但希望可以用音乐跨越语言障碍,向大家呈现中国音乐家的风采。
――《世界日报》
杨珊珊表示,她十分重视这次演出,从暑假开始就一直在练习。同时她早就选好了要表演的曲目,包括肖邦的《平静的行板与光辉的大波兰舞曲》和塞缪尔・巴伯的《奏鸣曲》。杨珊珊说,这些曲目代表了18世纪的古典和20世纪的经典音乐曲目。这次演出,她还专门邀请了美国钢琴演奏家杜科维奇一起,用双钢琴为大家表演。
杨珊珊除了演奏西方古典乐曲外,还弹奏了中国民歌《浏阳河》、《翻身的日子》,王宏伟作为嘉宾,高歌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
据了解,杨珊珊出生在江苏南京,5岁开始学习钢琴。大学毕业之后,她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从2003年起在国际钢琴比赛中多次获奖。――《侨报》
对话杨珊珊
在杨珊珊“如此珊琴”美国独奏音乐会结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越洋连线杨珊珊,对她进行了采访。此时电话另一端的杨珊珊声音高亢,难掩兴奋与激动。
对于此次在美国举办“如此珊琴”个人独奏音乐会,杨珊珊9月24日曾在北京音乐厅进行了预演。虽然时空变化,但杨珊珊坦言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场地和环境,杨珊珊提前抵达美国。在这段时间,杨珊珊每天背着琴谱包练琴、排练,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从古典时期的作品到浪漫派作品再到现代作品,这犹如从小学琴的历程,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快乐如同放电影般在脑海中闪现。杨珊珊告诉记者:这场音乐会,她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对作品、对钢琴、对音乐的想法。
这位出生于江苏南京的80后钢琴家,从小习琴,获奖无数。无拘无束的开朗性格让她几乎没有烦心事,但对待音乐有时却又很较真儿。自称单线条的杨珊珊习惯把喜怒哀乐统统写在脸上。
杨珊珊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主课老师。谈起回国任教的经历,杨珊珊直呼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年,她的老师吴迎教授劝她回国开场音乐会,当时已经申请博士学位的杨珊珊没有任何回国的计划。但举行完音乐会后,老师和家人都极力劝说她留下。就这样,杨珊珊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到国内当起了一名教书匠。起初,回国的生活让杨珊珊一时难以适应,一边是讲台,一边是舞台,杨珊珊觉得自己仿佛离舞台越来越远。“起初我也困惑不能再登台演奏,但后来发现,只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其实并不冲突。教学和演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还有一个让我坚持下来的原因是我骨子里还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我乐意开辟一个新天地。于是,我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下。”
在教学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杨珊珊仍旧坚持练琴,有时白天没时间,只有等到深夜才能练琴。尤其是准备美国独奏音乐会这段时间,杨珊珊直呼自己是在挑战极限。但走过之后,回头看看取得的成绩,杨珊珊表示很欣慰,“音乐会结束后,刹那间我感慨自己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为自己感到高兴。”
在杨珊珊看来,当上老师后的任何一次登台演出都不再只是单纯的演奏。“我感到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我要正确引导我的学生,我要为他们做出表率。”杨珊珊直言重返舞台对她的教学起了非常大的影响。“登台演奏之后,我在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相结合。”这让杨珊珊更加坚定了日后教学演奏两不误的方向,并且要多为学生创造登台的机会。“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从怯场、紧张开始的,熟能生巧,次数的累积一定会改变艺术家对舞台的印象,他会感觉舞台离自己越来越近,越来越亲切。学生们尤其需要这样的训练。”杨珊珊表示,今后会继续开音乐会,还要带着学生一起登台。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5
耿生廉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学家、我国民歌教学课的开山人之一。他194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4年即在高校开设中国民歌课,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从事民歌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五十余载。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民族音乐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担任过《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特约编审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等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耿生廉教授一生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他几十年来除发表二十余篇论文以外,还编写过30余种民歌教材。其很多教材、手稿在全国流传,被人们使用,但他自己却始终未出版过一本书。此次活动,学院音乐学系编辑出版了《我与中国民歌――耿生廉音乐文集》。文集收入其关于民歌研究、民歌教学、民歌评价、生活随感的文章近40篇,涉及先生提出的关于民歌研究的“民歌五级分层法”,“细胞研究法”,关于民歌教学的教材、大纲、“民歌教学基本六大法门”等等,作为其学术成果的部分总结。
在16日至17日的研讨会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党委书记闫拓时、副院长赵塔里木、副书记韩立萍,以及冯文慈、俞玉姿、董维松、江明、黄白、张静蔚、李西安、陈铭道、高为杰、冯光钰、李文珍、修海林、何晓兵、李方元、赵志扬、张伯瑜、周青青、姚艺君、刘新芝等学者先后发言或提交致词,或谈论先生学术贡献,或感慨先生魅力品格,更有借此机会探讨民歌教学、研究问题的宏篇大作。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多年来共教授过75个不同班级共千余名不同专业的学子。仅就音乐学来说,其中既包括先生独自培养的学生何晓兵,也包括联合培养的学生赵塔里木、管建华、萧梅,此外像王次荨⒋骷舞省⑿藓A值戎名音乐学家当年均跟随先生学习民歌。像、张也、吴碧霞、杨曙光、李丹阳等很多歌唱家随先生长期上民歌小课,为其后来的歌唱生涯和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6
音乐时空:举办巴洛克音乐节的主旨是什么?
沈凡秀教授:创立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巴洛克音乐演奏的国际交流,促进国内巴洛克音乐教学,同时面向社会普及巴洛克音乐演奏。作为致力于巴洛克音乐演奏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不懈努力,使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了解了巴洛克音乐的演奏方法,在经常性地演出实践活动中,我们找到了知音。
近年来,在中国原汁原味地演绎巴洛克音乐的风气日渐浓厚,北京、上海、武汉以及深圳等地的音乐厅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来自欧洲纯正巴洛克古乐团演出的海报。他们的演出特点归结到一点,就是使用按照巴洛克时期制造工艺制造的乐器演奏同一时代的作品。
我们知道,巴洛克终结的时期,正是人类文明跨入工业革命的时代,随着制造技术,工艺水平的迅猛发展,提琴的羊肠弦被钢丝弦所取代,固定在羽管键琴木质音板的琴弦,演化到现代钢琴固定在铸铁钢架的钢弦,这一切为艺术的表现力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空间,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崭新艺术风格。
渐渐地,人们陶醉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节奏加快了,频率升高了,我们获得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艺术的传承,清晰的脉络,历史的丰碑仍不时地提醒我们,巴洛克音乐是一个不应忘却的阶段。为此,许多朋友热心致力于本真地诠释。
回顾前两届音乐节,法国古小提琴家Patrick Bismuth,德国古大提琴家Michael Brüssing,瑞士横笛演奏家Maria Goldschmidt,日本管风琴家椎名雄一郎和羽管键琴家椎名智子,由陈岚谷教授率领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巴洛克古乐团,以及德国诠释巴赫作品的权威,管风琴家Kay Johannsen,俄罗斯管风琴家Vladimir Shlyapnikov,奥地利维奥尔琴演奏家Lorenz Duftschmid、法国假声男高音Sebastien Fournier等前来参加演出,进行学术交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国内,巴洛克音乐还属于阳春白雪,需要不断地演出和讲解,创造机会让人们逐渐熟悉并从而喜欢,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工作。面向普通观众,循序渐进地安排演出节目,目的就是让广大音乐爱好者欣赏起来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水准,但又不能让人产生厌烦感,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给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奉献上巴洛克饕餮大餐。
音乐时空:作为巴洛克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您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结缘的?
沈凡秀教授:我的职业生涯起点是接受钢琴的启蒙教育。1987年我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以后留校工作,担任了几年钢琴教师。之后我踏上西去的列车,开始了新里程。头一年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我学的是钢琴。在琴房我听到羽管键琴如此美妙的音色,美轮美奂令我陶醉,预感到这是我终身的事业,于是放弃已经开始了的钢琴深造,跟随Gordon Murray教授一门心思专攻羽管键琴演奏。其实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键盘系是由钢琴和羽管键琴以及管风琴三个专业组成的,所以不久我又跟随Rodulf Schulz(1933-2012)教授学习管风琴演奏。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在中国可以算“冷门”,但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几位大牌教授名下的学生可是排得满满当当,因为这是他们历史的一部分,从此我就与巴洛克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我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逐步开设了《古钢琴与乐队》巴洛克演奏风格,《羽管键琴演奏》和《管风琴演奏》这三门课程。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风格决定了这三门课程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当时近百人的大建制交响乐团形式还没有出现,演奏的作品多以重奏协奏形式,而羽管键琴(当然也包括管风琴)则在乐队里起到数字低音的关键作用。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开设这门课程说明了我们国家巴洛克音乐的教学水平。2010年秋天,欧洲古乐复兴教父霍格伍德来华时曾对媒体说中国还没有巴洛克音乐的系统教育,可当他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给我的《古钢琴与乐队》课程同学上大师课时,学生们演奏的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令他刮目相看。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十多年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晶。
音乐时空:前两届“巴洛克音乐节”对观众来说是领略巴洛克音乐风采的绝佳机会,对主办方来说积累下了哪些宝贵经验?
沈凡秀教授:国际交流,促进教学,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大力普及,雅俗共赏。
音乐时空:是否可以透露一下,这届音乐节有什么新的亮点?
沈凡秀教授:2014年是第三次举办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了,本届音乐节的亮点有三,其一是在波兰驻华大使馆的协助下,我们邀请了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学院Krzysztof Latala教授前来举办管风琴大师课和音乐会,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地处欧洲东西文化交汇点的古都克拉科夫对管风琴文化的韵味。其二是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协助下,木笛演奏家Bolette Roed、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Aureliusz Glinski,古大提琴和维奥尔琴演奏家Susie Napper组成的独奏家合奏团,为我们献上纯古乐演奏巴洛克作品的机会。同时我将与他们合作,在演出中担任羽管键琴演奏。其三是我们再次邀请了中国爱乐中提琴首席张安祥、曹飞和大提琴首席赵云鹏与我和我的学生合作,演奏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
音乐时空:国家大剧院取代中山音乐堂成为了今年“巴洛克音乐节”的合作伙伴吗?
沈凡秀教授:2011和2013两届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我们都把重要的演出安排在中山音乐堂举行,这为提高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巴洛克音乐节声誉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品。2014年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我们把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独奏家合作团的演出放在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资料中心,目的是探索在不同演奏场合下所能达到的各自视听效果。我们知道,巴洛克时期的演奏风格都是相对较小规模的方式,在不加扩音设备情况下,相对较小的空间里欣赏效果最佳,所以本届音乐节我们选择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纯古乐演奏巴洛克音乐,这只是一次尝试,今后我们还会不断探索与更多的演出场所合作,促使巴洛克音乐演奏炉火纯青。
音乐时空:本届巴洛克音乐节的大部分活动仍会免费对爱乐人士开放吗?
沈凡秀教授: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除了学术性以外,更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这是作为国内音乐教学的最高学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秉承前两届音乐节的传统,在本届音乐节里除了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的《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为售票以外,其他5场校园内举行的音乐会全部为面向社会公益性质的演出,为京城古乐演奏之春注入一股清馨和风。
音乐时空:您是怎样邀请到外国的音乐专家、大师登台献艺的?
沈凡秀教授:我本人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学习钢琴的前身羽管键琴和一切键盘乐器的鼻祖管风琴,学习期间有机会接触当地的古乐演奏家合作演出。当然在欧洲,从事纯古乐演奏的圈子也不很广,师出同门,大家彼此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回国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著名古乐演奏大师接触,当学校同意我举办巴洛克音乐节后,我向同行发出邀请,反应热烈,因为这些欧洲古乐演奏家十分重视到中国来展示他们的光荣传统,所以一拍即合,使我十分感动的是他们许多人都不计报酬,乐于奉献。
音乐时空:可以请您介绍一下这些应邀而来的专家吗?
沈凡秀教授:首先是波兰管风琴家Krzysztof Latala,1953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1978年毕业于克拉科夫音乐学院管风琴系,获奥地利政府授予奖学金,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与早期音乐的相关知识。1985年他获得比利时佛莱芒音乐节“巴赫与韩德尔作品”组特别奖。1980年起任克拉科夫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1999-2002年任波兰教会音乐研究所所长。从1967年至2000年成为克拉科夫著名教堂多米尼堪教堂的主管风琴师,以及克拉科夫爱乐的首席管风琴演奏家,举办各种管风琴独奏音乐会和管风琴大师班。曾经担任马斯特里赫特(荷兰)国际管风琴大赛评委,两次出任莱比锡(德国)国际大赛评委,并在2009年在波兰亚斯沃青年演奏家大赛中担任评委。足迹遍及波兰、加拿大、德国、比利时、英国、荷兰、乌克兰、奥地利、法国、捷克共和国、丹麦、俄罗斯和美国,录制出版许多演奏管风琴作品的CD。
其次是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独奏家合奏团的三位成员,丹麦木笛演奏家Bolette Roed,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早期音乐系主任。作为木笛演奏家,她的足迹遍及欧美。2003年荣获Jacob Gade基金大奖,2011年荣获北极理事会音乐大奖。曾与丹麦国家交响乐团、丹麦皇家管弦乐团、丹麦国家室内乐团等合作,演奏巴洛克作品。此外,她还组建了阿尔法乐团,并带领乐团荣获了2006年丹麦国家广播电台室内乐比赛大奖。2009年由她在哥本哈根发起组织了规模庞大的丹麦仲夏巴洛克音乐节。与多位古乐演奏家合作出版多种木笛演奏巴洛克作品CD。
Aureliusz Golinski,波兰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任教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1993年在波兰波兹南与Eva Golinski组建了Arte dei Suonatori乐团,从事17、18世纪作品演奏,很快乐团就成为波兰最著名的巴洛克古乐团,蜚声欧洲。他还出版过多部巴洛克小提琴演奏专辑CD。
Susie Napper,英国古大提琴和维奥尔琴演奏家,从事17、18世纪作品演奏,任教于McGill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哥本哈根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于纽约朱丽叶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组建费城巴洛克协奏团。与欧美众多古乐团合作,演出的足迹遍布中国、日本、新西兰,印度、中东和几乎全部的欧洲。2001年起发起蒙特利尔国际巴洛克音乐节。2002年荣获魁北克音协年度金奖,2011年荣获蒙特利尔杰出女艺术家荣誉。与著名出版商合作,出版巴洛克大提琴演奏专辑。
此外,还有德国巴洛克小提琴家Daniel Hauptmann和西班牙大提琴家Sergi Boadella,他们两位将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教研室的老师合作演奏科莱里和维瓦尔第两个不同版本的《拉?佛利亚变奏曲》。
音乐时空:除了各自的演出或讲座外,国外的专家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音乐节上有过哪些思想或技艺上的碰撞?
沈凡秀教授:举办巴洛克音乐节的重要目的,就是创造机会让国外的专家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音乐节上有过哪些思想或技艺上的碰撞。吸收以往两届音乐节的成功经验,今年举办的本届音乐节,继续安排管风琴、竖笛、巴洛克小提琴和维奥尔琴面对面,一对一的大师课,同时安排音乐学系同学撰写观后感和评论,把外国专家来学校讲学的成果最大化。
音乐时空:几场音乐会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您是根据什么样的原则进行策划的?
沈凡秀教授:本届音乐节的管风琴音乐会演奏的全部为巴赫作品,这是因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的管风琴非常适合演奏德国乐派作品。早在音乐节筹划之初,我把我们的管风琴音栓配置发给Latala教授,他针对我们的管风琴选择了演出曲目。我们知道,管风琴与钢琴和拟声替代设备不同,每一座管风琴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具有各自无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国家大剧院的管风琴,同时兼备演奏管风琴德国风格作品和法国管风琴交响乐派作品的功能,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管风琴则演奏纯粹巴洛克时期作品效果更佳。
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古乐演奏家合作团带来的作品主要是法国大库普兰、马林・马莱斯和泰勒曼的作品,由长笛的前身竖笛,巴洛克小提琴和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以及邀请我担任羽管键琴,原汁原味本真演奏巴洛克精髓,由于国内纯古乐演奏暂时欠气候,这份大礼弥足珍贵。
此外,在中央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上,我们邀请了中国爱乐的艺术家加盟演出,同时还有一位连续参加了三届我们的巴洛克音乐节的男童声来诠释巴洛克时期天使般唯美的声乐。
音乐时空:今年的巴洛克音乐节特意安排了巴洛克音乐大师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的作品专场音乐会,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场《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
沈凡秀教授:今年是巴洛克时期法国作曲家拉莫逝世25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音乐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杰出音乐家,在2014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上特地安排演奏他的不朽作品。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的《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我演奏拉莫的羽管键琴组曲,其中包括著名的阿莱曼德舞曲、库兰特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和加沃特舞曲,以再现法国羽管键琴学派最高艺术成就的顶峰。
音乐时空:相比前两届“巴洛克音乐节”,本届讲座缩减到一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沈凡秀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每届都有各自的特色,追求各自的完美,所以在演出场次上显示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种选择多样性为我们的巴洛克音乐节注入光彩与玄机。
音乐时空:可喜的是,外国专家将带来多场古乐大师课,这是否与近年来国内音乐界对古乐复兴的重视有关?
沈凡秀教授:密切相关,而且相辅相成,遥相呼应,为国内音乐届复兴古乐起到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的促进作用。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巴洛克风格演奏已经十年有余,现在这方面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
沈凡秀教授:自2000年我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开始我的巴洛克音乐、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演奏的教学工作,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平凡而难忘的十多年。回首往事,一届又一届学生在我开设的《古钢琴与乐队》巴洛克演奏风格课程中,熟悉了巴洛克音乐演奏风格,通过磨合,建立默契与协调,这些都是巴洛克音乐特有精髓与无穷魅力,也为同学们走上自己艺术人生之路,铺下了一段路基。许多当年跟随我学习的同学,现在都已成为在各大乐团挑大梁的的顶梁柱。作为辛勤的园丁,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从2011年开始,创立了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即将要举办第三届。英国古乐复兴大师霍格伍德曾来学校,为我的学生讲解巴洛克风格演奏要领。日内瓦音乐学院的老师们携全套巴洛克古乐器来校进行交流。由于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位同事的通力合作,世界顶级水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社会各界热心关注,这些都为学校开展巴洛克音乐教学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起源于二战结束后的古乐复兴运动,让我们重新感悟已经逐渐遁逝的特定历史时期伟大作品的深邃内涵。岁月消磨,当年使用的许多珍贵乐器销声匿迹了,不为人知。感谢一批执着的人们,全力以赴地从事发掘复兴古乐运动,使我们能够原汁原味地欣赏到当年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原貌。但是这种本真演奏受到诸多限制。所以采用少量依照当年制造工艺制作的巴洛克时期乐器,如钢琴的前身羽管键琴,遵循三百年前的演奏方法与现代乐器合作演奏巴洛克音乐,在某种场合下孕育而生,成为比较普遍的演出方式。目前,中央音乐学院的巴洛克音乐教学与演出基本上采用这一形式。
期待着在国外从事巴洛克提琴、维奥尔琴、木笛、木管号等巴洛克时期特有乐器的演奏人员,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盟国内巴洛克音乐教学与演奏行列,这样才有机会进行纯古乐的本真巴洛克演奏。当前本真演奏巴洛克音乐仍然停留在羽管键琴与应邀来华的国外古乐演奏家合作演出范畴之内。
音乐时空:纵观三届巴洛克音乐节,管风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论是讲座还是音乐会,您作为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怎样理解管风琴对于巴洛克音乐的重要性?
沈凡秀教授:我们知道,从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古希腊工程师克特西维奥斯制造水压式管风琴算起,管风琴已经历了的2300年沧桑岁月,在乐器发展的漫长进程中,成为一切键盘乐器的鼻祖。在巴洛克时期,以及往前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和更早的中世纪,管风琴曾经长期为人们演奏的主要乐器,而居于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众所周知,管风琴体积很大,不能轻易移动,给演奏带来诸多不便,制琴的能工巧匠们就琢磨能否让键盘演奏家能够在自己家里就可使用建议替代键盘乐器进行练习和演奏?于是把管风琴的键盘原理与竖琴(Harp)的琴弦相结合,发明了相对灵巧的羽管键琴(Harpsichord英文,Cembalo 意大利文),从而极大地普及了键盘乐器的演奏。1710年左右,意大利梅蒂奇家族的制琴师克里斯托福里在羽管键琴(Cembalo)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的改动,成为可以表现渐强渐弱的羽管键琴(Gravicembalo col Pianoforte),经过不断完善,从此钢琴(Piano)横空出世,成为乐器之王。但是在巴洛克时期,管风琴以及羽管键琴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乐器,为此当时的作曲家留下了烟波浩渺的大量作品,所以举办巴洛克音乐节,用管风琴演奏当时作曲家为管风琴创作的作品,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音乐时空:您觉得向中国音乐爱好者传播巴洛克音乐的意义何在?主办方对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沈凡秀教授: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巴洛克时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时期,孕育了巴赫、韩德尔、维瓦尔第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音乐巨匠,其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至今,在我们熟知的现代音乐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巴洛克精髓。举例来说,乐圣贝多芬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震撼人心的开始就有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影子。温妮・休斯顿的歌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巴洛克音乐的和谐与唯美。认识巴洛克音乐,了解巴洛克音乐,这是热爱音乐的朋友走入音乐圣殿的必由之路。为了这一目的,本届巴洛克音乐节将举办6场公开音乐会,演出形式不管是纯古乐演奏,还是使用现代乐器与羽管键琴合作,都力求本真演绎巴洛克精髓,让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在5天6场音乐会中,细细品味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音乐。
音乐时空:您觉得举办巴洛克音乐节对中外的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什么作用?
沈凡秀教授:与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和保利剧院这样的专业演出场所举办的巴洛克音乐演出相比较,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仍在摸索中蹒跚前行,但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平台,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一定的品牌效益,我们通过中央音乐学院的主渠道,邀请欧洲古乐演奏家前来进行教学示范演出,通过举办大师课,与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演奏古乐器的要领,给同学们以直观的感受,了解到从远古走来的现在乐器演化的历史进程,立体地深刻理解所演奏乐器的精髓。此外,我们还通过面向社会公益性质的演出,最大限度地扩展巴洛克音乐的认知度,同时也为热爱巴洛克音乐的朋友提供一套丰盛的听觉饕餮大餐。从往届热情的观众给予的热烈掌声,给参加演出的西方演奏家深刻印象,并把这一盛况带回到欧洲,吸引更多国外巴洛克音乐演奏家的注意,纷纷与我联系,希望安排他们参加我们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说明音乐节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音乐时空:您对本届巴洛克音乐节有何期许或展望?
沈凡秀教授: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巴洛克音乐节,最大的目标就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解国外巴洛克音乐演奏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创造机会,让我们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与国外大师同台演出,演奏技术在锻炼中得到提高。同时,利用这一平台,面向社会,举行公益性质演出,把音乐节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推向社会,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