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1
据说《登金陵凤凰台》是作者李白在天宝年间,因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其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不少人认为,李白在写法上有意仿效崔颢这首《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武昌古时称鄂州,黄鹤楼旧址就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齐谐志》载,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寰宇记》云:“昔费文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这些传说使千年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而闻名天下。引得文人墨客劲舞。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其中一首享有盛名的七律诗。这首诗写的是他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唐人七律,当以此为第一。”此当为过誉之论,但这首诗在艺术上确有特色。
《黄鹤楼》起句语言明白晓畅,但笔势突兀陡峭,寓奇崛于平易之中,引人入胜,而感情放纵恣肆。诗人借助于楼名的传说,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现实感受。诗人登上古楼,纵目远眺,碧空浩渺、白云悠悠的空茫境界不免使仕途坎坷的诗人又生人世苍茫的无限惆怅。诗人在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没有苛求对仗工整,但读起来音节朗亮,一气贯注,全系自然流动,而并不着力。颈联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人描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烟波”二字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可自己呢,却宦途失意,而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异地飘泊之感尤增。“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会令人蓦然而生羁旅之愁、怀人之感……中国古典诗歌中永恒的“日暮”情结,在游子的登临诗作中更为习见。结尾一个“愁”字点出了全篇的主旨。此诗虽言乡愁,但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情感基调上并不颓唐。
《黄鹤楼》成诗之时,七律尚未定型,故此诗带有七古风调。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七律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诗的前四句破格,后四句则力求整饬归正。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所以,读来不仅没有“离格”之拙口,反而弥觉韵巧而新颖。
据说李白登上黄鹤楼,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下《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写完后,李白自觉比不上崔颢诗,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才子传》)掷笔而去。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了《登金陵凤凰台》,才觉满意。由于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同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此传说。
豪气纵横,壮逸奔放的李白,不大愿意受格律诗的束缚,故李白很少写七律,有“太白不以七律见长”之说。有人认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也有说未分胜负的。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云:“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不管如何,不能失之偏颇。姑且不论其《鹦鹉洲》诗的艺术功力是否逊色于崔诗,但若将《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相比,实功力悉敌,“未易甲乙”。《黄鹤楼》诗虽被认为“擅千古之奇”的名篇,但《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虽然两诗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律诗受格律声韵等艺术形式因素的影响,而形式上相似的作品并不少见,所以不能因此而断言,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系摹拟崔诗所为。就诗篇的立意之高、思想意义之深刻来看,可以说,崔诗不及李诗。
《登金陵凤凰台》一开始,诗人就凤凰台的由来而抒情。崔诗前三句连用三个“黄鹤”,李诗开头两句十四字中就连用了三个“凤”字,不仅不嫌重复,反而显得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古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还在不停地流着,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开头两句便给人一种人世沧桑、宇宙永恒之慨。
接着,三四句写极目之所见,就“凤去台空”之感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可如今,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显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在这里,诗人明显在借古喻今。
登临之际,诗人并未让自己的感情一味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是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谓之“三山”。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半落青天外”不正是“杳杳有无中”之写照吗?那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三山”被李白写得可谓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此之为“一水中分白鹭洲”也。这两句写景阔远明净,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并不比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逊色。
最后两句诗人借物抒怀。李白满怀的报国热情,使他总是关心现实国事。人虽然离开了长安,但是心里却时刻惦记着朝廷大事。抚今思昔,从六朝的金陵想到唐朝都城长安,百感交集之际,喟然叹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离开长安,而眼前浮云杳杳,恐怕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了――“长安不见使人愁”!亦或有人认为,因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李白为长安城而忧伤。陆贾《新论・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长安是朝廷之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诗人用这个典故暗示皇帝被奸臣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诗人沉痛的心情可感而知!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这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相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日”也有人认为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荒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使长安沦陷于胡人之手。这两句寓意深刻。
由此看来,李白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的,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不见长安”正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表示了对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疾贤妒能,以及自己被排挤打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不满和愤慨。
事实上,据学者考证,前面那首打油诗并不是李白所为。据说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时,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我且为君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之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他后来又写了一首《醉后答丁十八》诗,以对应“碎黄鹤楼”诗:“黄鹤高楼已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这本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人也题了一句:“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转风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上一句:“酒逢知己,艺压当行。”从而使得后人误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争意气、争长短,并留下这首有趣的打油诗。事实上全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当然,在写法上两诗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一,两诗均是先写游览地名之来历。诗歌前两联皆从地名来历展开想象,都是虚写。这种写法也是许多登临诗的常见写法。后两联均为实写。崔诗写登楼所见所感,李诗写登台极目所感所思。其二,两首诗在用韵上,均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而语言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2
1、关注题干。诗歌鉴赏题,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干,我们往往忽略,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您要做的是唐诗还是宋词,了解这些就等于知道诗歌创作的总体背景。另外,也告诉您要做的是诗还是词,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题材,在答题思路上也稍有不同,利于调动我们答题思维的方向。甚至有的题干会告诉我们更多关键的信息,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的题干是“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诗,题材是边塞诗。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用大脑中储藏的边塞诗的知识来答题,确保答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题干不容忽视。
2、标题和作者不容小视。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大体有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标题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标题《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仔细分析这个标题,“金陵”是南京的别名,“凤凰台”一个南京的古迹,“登”是动词,登上。标题合在一起:登南京的凤凰台。由此可知,该诗应该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我们所熟悉的诗人李白的经历,可以得知,本诗李白借登临南京凤凰台这一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感情,了解这些后,我们自然会想到怀古诗的相关知识,例如,对比手法的使用,抒发昔盛今衰之情等。
3、诗歌中景物描写。古代大多数诗词中,多数都有景色描写,诗中的景即我们所说的意象,抓住这些意象,作者感情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积累和识记。例如:见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见到“酒”我们会想到忧愁,见到“南浦”我们会想到送别等等。另外,如果景物多,就考虑到诸多景物放在一起营造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征人怨・柳中庸》原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其中“马策与刀环、黄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战争的词语,在解题中它们就应该引起师生关注。
4、诗词中注释不能忽略。有的诗歌鉴赏题中有注释,这是解题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设想:为什么命题人要加注释?如果没有这个注释是不是就影响学生答题?可见注释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注释内容并不固定,有的注释是介绍作者或是本诗写作的背景,了解这些就了解到写作本诗的动机,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释是对诗句中部分词语的解释,了解这些至少对该诗句的答题意思有了解,利于解题。例如:2005年江苏卷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如果不注意这个注释,我们或许不知道何为“苗发”,但是通过注释,再结合标题,我们知道,诗人开始怀念朋友了,下面的题目是不是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5、命题人设置的题目,往往也有很多暗示。题目是考察学生,也是命题人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所在,了解这些题目对理解诗歌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三问“(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通过这一问中“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即可。所以,诗歌鉴赏中的题目不能单纯当做问题出现,或许里面也有答题的暗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的这首《与诸子登岘首》诗,就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就是历史。“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后来人登临,面对江山留下的胜迹,心中都会有感慨的,写成诗,这便就是怀古诗了。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是孟浩然见到晋代羊祜碑时吊古伤今的感叹。从晋到诗人所生活的唐代已有四百多年了,物是人非,羊祜已去,然而其碑却依然屹立于岘首山上,此情此景能不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感悟?
孟浩然的这首怀古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发于肺腑,平淡中有至味。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评道:“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崔颢名诗――《黄鹤楼》。诗从神话起笔,仙人跨鹤而去,仙去楼空,如今只剩下千载不变的白云悠悠了。此诗一气呵成,横跨千古。沈德潜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诗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被人们誉为黄鹤楼千古绝唱。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怀古诗。第一至四句是说人生易老山水长存。昔日吴国的繁华宫廷都已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了坟墓。
诗的第五六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同样也被人们誉为千古名句,饶有韵味。
尾二句吊古伤今,意寓言外。
李白这首诗似有崔诗的影子,但自成风格,与崔诗可谓珠联璧合,同垂千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
这是杜甫《蜀相诗》。“诸葛亮的老臣之心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那阶前徘徊于古松下的老杜不禁老泪纵横。
杜甫是一个有着政治胸怀的诗人,所以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备受感动,故写了好几首凭吊诸葛亮的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这些诗,都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怀。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是戴叔伦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天气里,路过三闾庙凭吊屈原的诗。深远的情思蕴含在对景色的描绘上,意余象外,含蓄悠永。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
欲知前面花多少, 直到南山不属人。
这是韩愈的《游太平公主山庄》诗。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之女,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子,她有一个山庄位于唐京兆万年县南,极其盛大。韩诗写出了太平公主的贪婪,骄横跋扈――连春天都想霸占去呢!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诗,写的是西晋灭吴这一历史。抒发的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感慨。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这是许浑《金陵怀古》诗。抒发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感慨万千”的心情。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是温庭筠《苏武庙》中对苏武忠君爱国的歌唱。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4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典诗歌;咏史怀古诗教学
一、教师做好宏观调控,把好“群文”关
教师是群文阅读中知识的储备者,在教学之前挑选一些咏史怀古诗,让学生放声去读,在朗读中先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高中课本中的咏史怀古诗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给学生补充的咏史怀古诗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李商隐的《贾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读诗,类比阅读法、小组诵读比赛法等,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让学生主动理解“群文”内容,感受其意境美
学生熟读后,就会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这些诗的意境美。理解咏史怀古诗需要注意先要知人论世,然后对诗的内容进行想象描写,从而把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拟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所要表达的“志”。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人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涉及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也是在叹息自己。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以乐景衬哀情。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这一阶段占用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老师向学生耐心地讲解每一首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咏史怀古诗教学变为一个学生主动探险、主动发现、主动认知的过程。
三、归类总结这些“群文”的写作规律,再扩大阅读范围
在理解以上诗歌的基A上对其进行分类总结:
怀人伤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李商隐的《贾生》。
怀古伤今:李商隐的《马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理性反思: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感情: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伤己,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喻等。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在总结出这些规律后,可再补充些咏史怀古诗,以此加深巩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5
1 从创作原则上看
从创作原则上看,两首诗相近相同之处。崔诗前两句借传说写楼,借写楼抒慨。起句写黄鹤飞,昔人去。一种古人不得的空漠感已于句中流露出来,次句写楼空,“空余”两字使空荡的气氛弥漫开来,首联写落寞的空间感受,颔联写空寂的时间感受,写得景空情空,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颈联写登楼所见,以写实之笔突出了周围景色的秀美和意境的清新,它和前两联所写的空寂与落寞是一个明显的转折,又是一个鲜明的比衬,使诗情得以进一步延伸。由鹦鹉洲想到《鹦鹉赋》的作者祢衡的辛酸,由芳草萋萋使人想起远游的王孙,这样,登楼所触发的身世之慨与思乡之情得到了深化,于是尾联就直抒想情而收束全诗。
李诗首联从地名来历展开想象,联想到三百年前关于凤凰飞聚凤台山的传说,诗人仿佛看到凤凰台上空飞翔着羽毛五彩的凤凰它们盘旋着,翱翔着。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神奇的世界,然而如今却是“凤去台空江自流”。往日的凤凰已经远走高飞,不复存在,眼前只见长江滔滔流逝。诗人站在空台上,对着悠悠江水,凝视着,沉思着,想到历史的盛衰,无限感慨无穷思绪都涌上心头,凝聚到一个“空”字上。给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颔联进一步倾吐诗人对六朝兴亡所发的感慨,金陵古都,消磨尽六代豪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把金陵作为。诗人借东晋和东吴来概括六朝的兴亡,这一幕幕的历史剧,都曾在金陵这个舞台上演,因此,诗人形象地写出东吴宫廷里的奇花异草曾经姹紫嫣红,然而一旦衰败也就成了荒僻的小路;东晋南迁,各门贵族也曾豪华一时,可如今都成了荒丘古坟。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吴宫花草”和“幽径”对照,以“晋代衣冠”和“古丘”对照,昔日的豪华和今日的荒凉两相对比,这不仅加强了形象性,增强了感染力。而且突出地表现了对于盛衰兴亡的感慨,颈联转而写景:三山高耸入云,好像有一半落在青天之外,长江似乎成了两条水,白鹭洲从中间把它分开了。这里曾盛极一时,而今只剩下这美如画卷的景色。诗人触景生情,既感伤往事,又面对现实,从消沉中又返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也向西眺望恨自然地想起西边长安,那就是他的希望所在,但现实条件是那样恶劣,长安被诬告的遭遇又在他的记忆中浮现出来,于是,诗人愤慨地唱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全诗在感叹中透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首诗在创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崔诗首联借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而起意;李诗借凤凰飞聚凤台山的传说而起意。崔诗颔联写“人去”而强调“不迫”,写楼空而突出千载,抒发了岁月悠悠之慨,世事茫茫之叹;李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以昔日的豪华和今日的荒凉两相对比,突出表现盛衰兴亡的感慨。崔诗颈联写景,以江渚草树构成一幅春景图,境界阔大,色彩明丽。看到鹦鹉洲,自然想到《鹦鹉赋》的祢衡,当年的碧血,如今的青草,怀才不遇,古今同慨,使人思之凄然,这是“景中寓情”的写法;李诗颈联同样写景,写金陵西南长江东岸的三座山峰,云山相连,深入江心,横截江流,高耸入云。好像有一半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在秦淮河入长江之处,正当两条水流之间,所以说“二分中分”。此联写景形象传神,境象宏丽,化静态为动态,把眼前所见都写活了。面对如此秀美的景色,诗人触景生情,既慨伤往事,又面对现实,同样是“景中寓情”的写法。崔诗尾联归结到乡愁,诗人并非抽象地叙述,而是既写出了时间景物,又点出了思绪情感,景和情,不仅形象,而且在理;李诗尾联归结到对国家、对民族的忧虑。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挡住自己前进的道路,写得形象又含蓄,诗味极浓。
由此可见,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相近、相通,情感表达上协调自然,各有千秋。正如春兰秋菊,风格迥异,难分高下。
2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看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崔诗写登楼远眺产生怀古思乡的感情,突出乡愁。李诗写登台远望产生怀古思国的感情,突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崔诗首联吊古,颔联伤今,抒发一种千载悠悠的渺茫之慨。颈联写景,景中寓情,诗人联想到鹦鹉洲上被杀的祢衡,怀才不遇,古今同慨之情流于言表,此时,天色已晚,长江上烟霭沉沉,波涛滚滚。家在何处呢?于是徒增一段思乡之愁,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现实,有一种“不如归去”的无奈和忧郁。全诗流露出一种无奈,彷徨的消极情绪。李诗同样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抒发了一种对历史盛衰的无限感慨。写景,做到了景中寓情,望着这曾经盛极一时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这美丽的景致,诗人触景生情,慨伤往事,又面对现实。他向西眺望,很自然地想起西边的长安,想到自己在长安被诬告的遭遇,奸邪当道,挡住了诗人进取的道路,不能不另诗人悲愁,这是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忧愤,诗人没有沉湎于对往事的感伤中,忧愤而不消沉,感叹中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崔诗抒发的是一种“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之愁,李诗抒发的是一种“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对国前途的忧愁。两种“愁”孰轻孰重呢?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崔诗表现出一种彷徨无奈的消极心态,李诗表现出一种忧愤而不消沉,用于进取的积极心态,两种心态,谁优谁劣呢?
3 从结构上看
从结构上看,崔诗前四句写得气势磅礴,诗情奔腾倾泻,大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雄浑奔放之气。到了五六句却出现了明显转折,使诗情受到抑制,写景色的幽美,突出意境的清新,但冲淡了诗气,七八两句诗人想极力渲染一种愁绪升腾的环境,再掀情感的波澜,强化诗情之气。但事与愿违,被那种彷徨无奈的思乡之愁干扰,已无力抒写出那种突尤勃发之情。因此,整首诗在结构上不大协调,给人以虎头蛇尾之嫌。然而,李诗却不同,整首诗以气为主,多了些历史的沉重感。五六句写景,对仗工整,气象宏丽,不仅没有冲淡诗情,反而掀起了情感浓朝。七八两句写得气势雄浑,奔放有力。抒发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忧愤之情,从结构上看,李诗较崔诗显得情韵协调,犹如长江黄河,虽经九曲回肠,愈发显得气势奔放。
4 崔诗何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6
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模仿呢?
例如可以仿结构。课文用什么样子的结构,指导学生以类似结构作文。如《荷塘月色》作者以一路行去为经线、以荷塘月色的描写为纬线,经纬交织,结构谨严,可指导学生以相同的结构作文。再如,可以仿表现手法。课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之中。如巴金的《小狗包弟》运用了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可要求学生现学现用。还可以仿题材。课文用了什么题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也仿用相同题材。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春》,课文以时令入题,可指导学生写相关题材。有时候甚至是课文中出现的优美文句都可以进行模仿。
所以写之前就要先作“依样画葫芦”的“葫芦文”,然后再逐步地“师其神,不师其貌。”作文模仿不同于一般的动作模仿,模仿中有创造,由模仿向创造迈进,此最为文之真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