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器人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器人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项目导向教学法 工业机器人技术 主动性
一、引言
目前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标志,工业机器人几乎用于生产制造各个领域。随着国家人力资源成本上升,机器人在企业中的应用优势越来越凸显。企业对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当然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机器人技术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同时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工业机器人实验室的设备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以传动机构、电动机工作基本原理为基础,以PLC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为重点,学习掌握工业机器人保养、维修与操作基本技术。纯理论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和技术需要。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有利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指教师按教学目标设计出相应的项目,通过对每个项目“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的[1]。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是高职自动化专业一门主干课程,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感器在机器人上的应用、机器人的驱动系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机器人的编程语言及机器人的应用。教材不同,内容虽然有所变化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这些内容有个最大特点就是理论性非常强。职业院校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目标是:掌握工业机器人的保养、维修与操作基本技术。从这个目标来看,要求实践性课程环节较多,与学习内容理论性相矛盾。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理论课程比较抽象,同时单纯理论学习往往不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想起来,如虽然学习了传感器方面的知识,但是不知道传感器如何在机器人上应用,更不能举一反三。同时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缺乏主动性,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就算开设一些验证性实验课程,不能发挥学生开创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课上,实验机理固定单一,且实验模式刻板,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即可完成实验,未能为学生预留出思考空间,机器人的系统控制、编程语言的应用、机器人的驱动等细节无法深入学习。
三、项目导向教学法设计要点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任务。
设定好教学项目中的任务,教师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教学项目任务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与课程相关的需要运用理论知识或者实践知识解决的各种问题,同时要结合学生现有理论和实践知识水平。把教学任务设计好以后,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学习任务可以书面形式下发给学生。
(二)制订实施项目任务的具体计划。
由于学生爱好、兴趣和技能知识水平不同,实施计划的设置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具体计划可以分为多个部分:基础部分、提高部分、发挥部分等,以适应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难度与工作量要合理设置,任务工作量过大远远超出学生能力,学生难以完成。任务工作量过小,学生提前完成,未能很好掌握相关知识点。
实施过程计划中可以列明需要哪些知识,查阅哪些手册;实施过程计划中还要写明是个人完成还是团体完成,如果是团体完成,明确小组成员及职责;同时项目实施计划时间的安排表不能少。
(三)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阶段是教师、学生、设备互动阶段,也是老师边讲解边操作,学生边听讲边操作设备。在学生实做阶段,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根据任务要求及时间安排完成,以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四)项目评估。
对于教学项目的完成要及时评估和总结,也可以说是反馈。这个过程中包括考核、实训总结、作业等。
在任务评估过程中,任务评估标准表的制定很重要,要按教学目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细化,列出评分考核点。其中评分可以分为自我评分、同学互评、教师评分,评分比例可以根据具体项目不同设计。自我评分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优点和不足;同学互评可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学习他人长处,同时在交流中进步、成长;教师评价主要是对任务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强化与总结。
四、工业机器人技术项目导向教学法设计
下面以“模块化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认识”项目为例,讲述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项目导向实施教学。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任务。
教学目标是了解什么是机器人,了解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机器人的整体结构;掌握机器人的相关参数。这些教学目标就是本项目的任务。
(二)制订实施项目任务的具体计划。
制订具体计划,查阅非常多的相关资料。对机器人的由来发展趋势及结构等资料要尽量多地收集。
通过对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对比较新知识点、技能点在制订计划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的导入和时间的分配,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任务设计有所了解,计划的设定就是任务执行思路。
(三)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阶段是教师、学生、设备互动阶段,也是老师边讲解边操作,学生边听讲边操作设备。在学生实做阶段,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根据任务要求及时间安排完成,以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协同作用。任务实施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要多设置问题,非技术问题可以不具体。如针对项目任务:了解什么是机器人?
对于这个任务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结果可以书面形式写下来作为小组项目执行成果。也可以就讨论结果让小组推荐一人表述。锻炼同学们的协调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成为项目中的一个任务。
对于具体问题,如机器人的整体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根据实训室里的设备参考搜集的资料完成。在完成具体问题过程中老师起引领作用。
(四)对项目任务实施进行评估。
当一个教学项目完成时,要及时评估和总结,也可以说是反馈。这个过程中包括实训总结、作业考核等。
其中任务考核针对不同项目考核标准及考核手段可以灵活多样。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可以作为成绩考核标准。如对一个项目设置总分数为100分,学生自己、同学之间、教师对学生都可以进行评分。
其中评分可以分为:自我评分、同学互评、教师评分,评分比例根据具体项目不同设计。自我评分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优点和不足:同学互评可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学习他人长处,同时在交流中进步、成长;教师评价主要是对任务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强化与总结。
在任务评估过程中,任务评估标准表的制定也很重要,按教学目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细化,列出评分考核点(见下表)。
表 完成任务评分表
在对“模块化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认识”项目任务的评估中,总分是百分制,机器人的认识占20分,发展趋势论述占20分,机器人的整体结构占30分,参数认知占30分。任务评价栏让学生和教师对任务进行点评,写出对任务的评价。可以在表中填写评分细节,哪些地方失分,进一步改正措施是什么等。
五、结语
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任务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分析、完成任务,发挥创新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当学生看着自己完成的任务作品时,会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3]。
参考文献:
[1]邵长春.弧焊机器人和变位机的耦合与解耦分析.广西科技大学,2013-07-01.
[2]陈瑜.项目式教学法之我见.时代教育,2012.12.
机器人实训总结范文2
一、基础教学工作:
本学期第二轮教务处安排,教学18级机电2班《电气识图》、18机器人1+18机电1班《电气识图》。
因为5月有假期,导致两个班级课程进度不一样,对教学、备课、PPT的制作均产生了较多的工作量。且18机电2班在PPT教学总是心不在焉,应该适当改进教学方式。课程的课件还做不够较完善,因此本学期需要做较大的调整,才能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的内容和关键知识点,还应该有一定的调整。
我们的学生的特点是不好学、不会主动的去记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过段时间又会忘记,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试图按照书本的内容把知识都教给孩子,必须进行精炼,只教关键的知识点,把关键的地方讲透,多讲几遍。而那些需要记忆、记诵的东西少讲一些,避免他们因记不住而不想记。
假期将会重新整理课程思路,重点突出关键知识点,并且对进度进行从新安排;虚心接受听课老师的意见,将新思路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将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任务驱动法为重点,改变过去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思路;还课堂与学生,多进行课堂讨论,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操教学工作:
本学期第二轮教务处安排,教学17级机器人1班的实训教学。
17机器人作为第一届机器人班,教学、备课、PPT的制作均没有现成的模板。只能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教学与尝试,摸索出了一条理论+实训并行的教学方式,一边将理论知识讲透彻,一边实操检验真理。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效果。
我们的学生的特点是实操上手快,但是遗忘的也快,这是因为理论知识不扎实造成的。所以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将理论知识消化成简单易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实操中以理论知识为导向,循序渐进。
三、其它工作:
机器人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学科竞赛;机器人;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冯钧(1983- ),男,江苏宜兴人,硕士,讲师,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 E-mail:.
G642.0
近年来,机器人作为高等院校机械设计、电气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通信和智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一门综合技术,已经成为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各级各类机器人学科竞赛活动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搭建多层次竞赛平台,机器人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起到了抓手作用,因而以举办中国机器人大赛为载体,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人作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的成员,通过学院近3年对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过程监控工作,对开展机器人学科竞赛的意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有效构建机器人竞赛组织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中国机器人大赛组织概况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是当今中国机器人尖端技术产业竞赛和人才汇集的活动之一,涉及电子信息、通讯网络、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大赛内容包含机器人医疗工程创新创意项目、机器人旅游探险游项目、医疗服务机器人规定动作项目、医学工程机器人技术挑战赛项目、医疗分拣机器人和机器人舞蹈戏剧大赛等多个主题项目。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近年来组织学生在机器人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多项好成绩。
二、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
开展机器人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
(一) 通过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兴趣
以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为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与本专业的关联度认知水平不高,但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在提升传统制造业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会有更多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从事机器人领域的岗位,使学生了解并积极主动参与机器人竞赛,提高其从事这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兴趣,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 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方法
通过对比赛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采用新方法解决比赛中的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组织自动化类多个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机器人竞赛项目,促使学生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同时引领学生将最新的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到学科竞赛或相关项目中,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机器人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至今已有8年,所获得成绩也是逐年上升。但在竞赛组织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竞赛组织与日常教学脱节
自动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含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触摸屏技术与应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控制综合实训等教学环节,其教学学时约占总课时的近四分之一,这些机器人技术系列课程,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机器人竞赛项目的组织和学科竞赛内容的培训指导都基于这些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然而课程教学和学科竞赛的组织相对脱离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各自为政,缺乏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统一的整体。
(二) 学科竞赛参与度不高
机器人学科竞赛每年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辐射面相对较小,没有扩大到大部分学生,更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因而更多的学生没有能够得到机器人学科竞赛的训练,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四、构建学科竞赛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 构建学科竞赛长效机制
在传统学科竞赛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学科竞赛模式,设立学科竞赛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学生在“工学交替”、学科竞赛等过程中的管理与考核,确保学科竞赛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二) 扩大学科竞赛覆盖面
为扩大中国机器人学科竞赛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对参加中国机器人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置换和学分认定,即参加大赛并获得相应奖项可以申请置换相应学分的课程。通过这些手段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中国机器人大赛中来,形成人人⒂氲木置妫力争学科竞赛覆盖率达100%。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格局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寻求新突破。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并尽可能地扩大参与面、可以全面有效地快速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应用能力。机器人竞赛作为一项集专业知识和应用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竞赛,强调项目驱动、凸显创新思维,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通过广泛开展组织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逐步探索出一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机器人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示范并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机器人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专业 授课方法 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32-02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阶段,其标志就是以技术及装备为表现形式,通过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及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出,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新型农机人才,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技术与农艺的更新,推动农机装备人才的培养与创新,缩短与国外同行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超越。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在我国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开设更是一个新生事物。《机电一体化》是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类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今后设计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由于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和内容覆盖广,机械层面、数据层面和控制参数层面的内容交错、关系复杂,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课程内容繁多,系统性差,难以融会贯通,同时也存在教师难教、内容难整合的情况。笔者在讲授机电一体化课程时,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相长地引导和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与农机专业教学相关问题
(一)理论教学内容筛选非常重要
机电一体化(英文名称为Mechatronics)是在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接口与总线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学科群体的基础上集成创新的综合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匹配和外部整体效能最佳的一种新型集成创新技术。由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大,在一个学期中学习其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另外,机电一体化和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型MEMS传感器、新型总线技术、新型电液气的伺服驱动等技术的出现,这就使得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取舍上必须加以科学地优选,以特别处理好基本原理、基本模块与学科前沿最新技术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确定学生应在学习期间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就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和具体技术,又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便于学生课下无障碍自学,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理论教学内容的筛选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的侧重点融合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对于刚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机和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论知识同步实践或者用一些具体实例来讲解才会显而易懂,更易理解。作为本科阶段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像是有关的控制理论的数学推导问题并不需要彻底理解,但他们应学会把所学的内容迅速地应用到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样,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能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灵活地学以致用。而实践方面的教学必须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配套,因此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非常重要。
(三)教学实践与农机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目前一般工科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中,主要讲解的是设计、通讯、测量和控制原理、方法以及一些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一些简单应用,目前现代农业机械发展与应用,特别是涉及与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技术融合的新型农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尚未融入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尽管教师反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也对其重要性有认同,但因教学内容、案例与农机专业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再加上本课程知识点繁琐、层次多、涉及面广,学生容易产生应付考试的态度,忽视对实践环节,特别是从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角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无法对课程产生热情,难以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授课与实践环节的探讨
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以及上述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组织、授课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学习兴奋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训课程任务“三结合”,全面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素质。
(一)结合学生兴奋点,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尽管机电一体化课程部分理论抽象、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难于理解,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才会主动去自学、求知和实践,并由此在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日常生活中学生会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例如两轮自平衡小车、Iphone手机遥控的四轴飞行器、转魔方机器人等等,如借助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通过剖析他们的结构和控制原理,破除神秘感,可以激发他们对机电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将机电一体化课程繁琐的知识点、抽象的内容具体体现出来,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和捷径。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科研成果,既让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了解了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领域的科研前沿,结合专业方向,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本课程的学习。实践证明,通过大量案例式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随着农机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将GPS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等技术集成到传统的农业机械中,可实现农机装备的精确定位和行走速度检测、作物产量监测、物料的变量精确投入、精准灌溉测控等,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传统农机化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农业机械化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转换,也是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迁移和调整。而机电一体化课程在这种调整中,也自然树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各高校也从对该课程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投入方面非常重视。
因此,针对现代农机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也就成了机电一体化等课程的任务之一。笔者结合自己在精准农业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研制中的科研案例,给学生剖析了精准变量施肥机、高精度谷物测产系统、精准变量喷药机等装备设计、样机加工和测试试验的关键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视野,引起了学生对现代农机装备的科研兴趣。
(三)结合课程实训和课外制作,树立系统研发观念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机器人作为一种典型的机电软综合技术平台,非常适合作为高等工程创新实践教育的载体和对象。而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同样对农业机器人技术非常感兴趣。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模块化、网络化成为机器人研究和开发领域的热点。通过模块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难度大大降低;凭借网络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将大大扩充。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所用器件、模块的成本逐渐降低,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制作属于自己的农业机器人。因此抓好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环节,变抽象为直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实现对学生成就感的激励。为此,机电一体化教学组结合学院和学校开展了创新科技比赛,让学生进行机电装备方面的创新设计与制作;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平台,准备常见的机电装备设计制作所需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由学生按照自己创作意图实现新型设备的开发。这些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机电创新大赛奖项的好成绩。从学生的实践和理论课程的成绩看,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
三、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是培养现代农业机械及装备技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其地位在课程体系中愈来愈突出。笔者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从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筛选、学习兴趣引导及知识系统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帮华等.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孔令荣.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
机器人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实训成绩;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92-02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工程训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是高等工科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式。开设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工程专业的兴趣。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为例,目前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制造技术认知、先进制造技术认知、特种加工技术认知、典型机械产品拆装、钳工和创意制作、材料成型技术认知、电气焊技术认知、电子工艺认知、电子产品制作、铁路施工机械认知、办公设备的使用与文印技术认知、机器人、机电组合认知、铁道与信号控制认知等。
一、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特点
(1)实践性。通过实践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2)技能性。每位学生的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多种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3)创造性。根据模块训练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制作一项充满个性的作品。
(4)工程性。建立产品由抽象到满足生产应用的过程。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学生出了家门进了校门,极少接触过机械设备与生产实际,因而很少了解或不了解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的作用,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有的学生在实习中怕脏,怕累,有个别学生纪律松散,迟到、早退;有的学生实习时看到各式各样的机器设备与零件,感到好奇,急于动手操作设备和加工零件,导致在实习中经常出现废品或损坏器材,也有学生怕危险或者怕做不好影响成绩,反而对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失去信心或耐心。
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思想重视程度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全面展开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教学之前分批召集各个学院学生进行普及讲座,分别介绍进行实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各个实训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须知以及注意事项、各个实训室的分布图等,并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各环节的内容、目标、意义,从而提高学生思想的重视程度,有着“安全第一、能吃苦、不怕累”的思想意识,更加积极地配合各模块教师完成实训教学。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用来保证实训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其中教师实习管理规定中规定了教师在实训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提前五分钟到中心门口引领学生,根据《工程训练中心学生实习卡》核对学生出勤情况,实训操作之前进行安全教育,实训过程中必须加强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实训结束之后及时、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成绩。教师实习管理规定加强了对各个实训模块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规定了学生的安全制度、考勤制度以及评分规则,例如,“无故迟到10分钟以上的学生禁止参加本次模块的实训”这一条规定杜绝了学生无故迟到的现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基本能严格遵守各条规定,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合理的实训成绩评分规则是实训课程重要的部分。中心从学生实训过程中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作品质量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制定了评分规则:实训成绩由各模块成绩(含实习报告)按该模块所占实习时间的权重进行评定。各模块成绩以“实习模块完成质量”为主要考核标准,兼顾“实习纪律”、“设备使用”、“安全防护”、“环境卫生”等方面。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出勤、操作、作品质量、课后卫生、实习报告成绩等进行加权评定后给出最终实训总成绩,以此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通过这种综合评分,既体现了实训成绩的公平合理,又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为了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中的实训效果,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以下对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工程实训的特点所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作一浅析。
机器人实训总结范文6
在课堂教学上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2];重概念,轻应用;重考试,轻能力的现象。讲授内容注重理论,对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程的最后考核以理论考试和课程设计为主,由于缺乏硬件资源,不能够将设计结果生产出来,只是“纸上谈兵”。由于没有实际的产品和项目作为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好。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境况,提高教学效果,我院进行了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改革。
1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不同,实施课改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改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活动实际相脱离的问题,确定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把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式为项目,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3]。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采用了“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实施“先动手后动脑,实践带动理论,项目引领课程”的两段教学模式[4],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精心设计教学项目,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学与实践活动。
教学也可采用集中时段授课,带学生做项目,即项目式教学。项目采用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有命题项目,也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项目;有个人独立完成的项目,也有小组合作的项目,甚至有全班集体参与的项目。利用项目式教学,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产品制作和竞赛项目中,通过产品制作和课堂竞赛学习教学内容,提升知识的应用技能。
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法,以机器人为载体,将课程内容中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程序设计结构、数组、函数、指针、文件以及系统函数等内容概括到循序渐进的教学机器人应用案例中,直接在项目应用和课堂竞赛过程中学习C语言,提升C语言的学习效率,获得对整个C语言的系统设计知识和技能。这种采用机器人作为教学平台、实施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直观、有趣、综合性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应与当前的企业生产实际相一致,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简化与岗位技能不相符的部分,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情境为主线组织教学。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设计教学情境,将每一模块的学习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实施,有意识、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如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教学中,教学内容在原有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项目模块: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每个项目模块可分解为不同的实训操作任务进行教学,主要由教师设计任务实施目标,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操作、任务结果分析总结,老师进行元器件参数、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高频电路等基本原理的分析,将高频电子线路的相关知识充分贯穿到完成项目的分析、总结之中。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无线电调试工”(中级)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使学生获得与本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案例分析法
《光伏组件生产实训》课程通过2种光伏产品使用不同的光伏组件为案例,分别讲解了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光伏组件设计、生产方法。在每个案例中,对该组件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充分的分析。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2 分组讨论法
《光伏组件生产实训》课程的每个生产工序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仔细分析该工序工艺文件,然后分组讨论该工序生产规范,分析该工序与前面几道工序有何不同,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进行充分讨论后,再进行生产实训,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组件生产工艺。
3.3 教学做一体法
教学过程安排在实训室,教学内容分成多个学习模块,讲完一部分内容,马上让学生练习。比如在学习组件生产的操作过程中,工序涉及的设备不同,教师每讲完一个设备操作过程,就让学生即时进行练习消化。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边教、边学、边做的特点,讲授和动手交替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这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手段改革
4.1 采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实物,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集合成一体以虚拟仿真形式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体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学习的效率。
4.2 建立创新实训室
在课余时间,实时开展第二课堂,利用创新实训室,开设更多的兴趣班、技能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项目的训练,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动手能力。
4.3 参加各种技能竞赛
为学生提供相关电子科技比赛的平台,将技能竞赛中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总结出来,融入课堂教学中,把赛场当成实训场地,把竞赛作为提高技能的手段,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4 设立学习小组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小组作业和项目活动。通过团队行动将教学内容融入项目活动中,这种教学手段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完成与团结协作的工作能力。
5 考核形式与标准改革
5.1 平时考核(20%)
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和作业情况。
5.2 实践考核(20%)
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训和设计能力,包括:实践表现、实践态度、实践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
5.3 课程设计+答辩考核(20%)
主要考核学生利用知识完成课程设计或产品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针对自己完成的课程设计或产品进行答辩的情况。
5.4 课程期末综合考试(40%)
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发挥了评价的教育功能,保持了学生学习成绩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客观公正性,促使学生调整学习态度,激励学生自觉学习。
6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6.1 教学项目与企业有差异
项目虽然源自企业,但是真正的实施过程和企业还是有差异,学生的技能培养无法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因此需要通过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确定课程的知识体系,老师进一步深入企业,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以及产品的成型,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熟悉企业的设计和生产流程,设计出与企业生产相一致的教学项目。
6.2 学生实践经验少
学生进入企业的机会少,实践经验不足。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习、实训制度,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的平台,真正做到“做”中“学”。
6.3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