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管理论文

语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管理论文,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论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论文,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根据国家教育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立足实际,先“强本”,再“争硕”。突出“小教本科”和“学前本科”的特点,坚持应用于学术基础一起抓的办学思路,突出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质量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语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2

人文精神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我认为:其一,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若能厚积薄发,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衷肠。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写作学讲,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情到深处文自工。语文教学应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审美精神

美学是真正的人学。我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本身就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说得直接一点,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

语文教学伴随着丰富浓郁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美感,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用审美精神关照语文教学旨在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语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3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以激起学生“对善良美好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语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4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是主体,传授语文知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五大块教学法”在教坛上跋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他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教师要真正做到“会教”。下面仅述两个要点:

一、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归纳、解决问题。

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应该设法总结出学习各类语文知识的方法来,然后启发、诱导学生掌握、运用它。这样,学生就可以用这把钥匙开万把锁,就会插上翅膀,独立飞行。

同样是教学生学习“名词”的概念。不会教的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这是最低层次的教学法。如果教师能用设疑问答的方式问学生: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说:什么叫名词。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稍好于第一种,属于中等层次的教学法。而如果教师能限定原则性的大范围,由学生自己读自己获得信息,自己归纳,解决问题,此为高层次的教学。因为,这样的教师“会教”。他一则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维;二则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三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方法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教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其一,可以按课文原来的顺序复述,用自己的话复述,简洁地复述。其二,还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改变人称,改变顺序,改变文体,借助想象,加上评论等。这样引导训练,学生没有不会复述的。

二、讲精华,教要点,讲解精要的部分。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是些例子。”教者就没必要面面俱到地讲授。因此,如何处理、取舍教材是“会教”的第一突破。要取舍得当,教师必须依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讲精华,教要点,讲解精要的部分。

有些课文的精华、要点集中在课文的某一部分。讲授这样的课文,应集中主要精力把精华、要点所在的这部分详讲,其余部分则略讲。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从而实现了精讲。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重点应放在前一部分——百草园部分。而对课文的后一部分——三味书屋部分,只做简单处理即可。

安排课堂教学的详略和取舍,必须做到准确无误。重点选对了,实现了精讲;重点选错了,舍本逐末,反而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说来,确定精讲部分的依据有三:①教学大纲规定的年级教学要求;②课文自身的精华之处和要点所在;③知识短文的内容。

语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5

高中6册语文课本(必修),共42个单元,现代新诗仅4首,加上两首外国诗歌,算1个单元。只教这几首诗就想读写过关,是极为困难的。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排除障碍,强化读写。

首先,创设诱因。在高二上学期,我挤出5课时,让学生阅读郭沫若、卞之琳、舒婷、顾城等人的6首新诗(包括朦胧诗),旨在为下学期讲授新诗奠定基矗新诗反映的虽然是新生活、新思想、新感情,但理解难度并不亚于古诗。所以有些新诗学生读后常常茫然不知所云。这时,我于疑难处给学生一一点拨,竭力培养他们的悟性,帮助他们找到理解的门径。

学生由迷惘朦胧到清晰明白,这是一大进步。他们学到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自然就产生了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我趁热打铁,介绍一些诗刊、诗报和新诗集让他们在课余阅读。这么一来,学生读诗抄诗,便蔚然成风。

其次,运用浅易诗歌原理,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一)区分物象与意象。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它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读诗写诗入门的向导。比如,自然界里的“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橡树”、“木棉”等是物象,但在诗歌《致橡树》里,“凌霄花”、“橡树”、“木棉”等就是意象,二者不可等同。(二)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意象是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沙子、水泥。意境虚,意象实,二者不可混淆。例如,《礁石》里的意象是“礁石”和“海浪”;而诗中的意境则是表现一个不屈的民族或一个求生存的人的不畏的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三)理清抒情脉络。诗歌抒情丝缕与感情发展是一致的。如《就是那一只蟋蟀》,诗人的抒情是由外在到内在、从宏观到微观、由民族感受到个人感受,逐层向前发展。把握了感情的起伏变化,抒情脉络便显豁分明。(四)熟悉新诗语言。新诗的语言具有多义性、跳跃性、音乐性等特征,讲读时必须阐明。冯文炳的《理发店》,全诗八句,跳跃性大,容量也大。乍一看,诗意似乎凌乱,但补出省略部分诗意就明晰了。“胰子沫”、“人类的理想”、“无线电”是这首诗的意象系统。“胰子沫”是“匠人”用“剃刀”劳动的产物;“人类的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线电”净化人们的灵魂。可见,这首诗是劳动的颂歌,表明诗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追求,暗示心灵美比外观美更重要。学生懂得了一点浅易的诗歌原理,犹如猎人获得一支猎枪,渔人获得一张鱼网,再读其他诗作,就不觉得特别困难了。

语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6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静堂”,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开场静坐,移神醒脑

教师进入课堂,不急于打开教案,只是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学生。此时的“静堂”能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兴奋的细胞逐渐安定下来。“老师的第一句话会讲什么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此时此刻,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静后的黄金时分,抓住这“静”化了的心灵,来一段精美的开场白,那么,知识和信息就会像一泓清溪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过渡静思,衔接自然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采用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相比照的结构形式,文章中的过渡段充满了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这段话生动地写出了“我”对百草园的难舍难分之情。

如果让学生带着“这一过渡段有什么作用”的问题结合课文“静堂”思考,就不难得出“过渡段写出了‘我’留恋百草园的欢乐与自由,厌恶三味书屋的禁锢与无味”的结论。

三、静思,升华情感

如《荔枝蜜》一文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思想感情就进入。学生为那可爱的小生灵对人无所求的高尚品德而赞叹不已,学生为一只工蜂最多活六个月却不停地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震颤。如果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为“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设计一个变化图,并且让学生静想一会儿再动手。那么,学生的激情虽然仍在升华,但是却内化了,他们能通过“静堂”进一步感受体会生活,会透过酿造最甜生活的蜜蜂想到自己也将要为人类酿造生活的蜜。

四、结尾静悟,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