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与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与文化论文范文1
唐代舞曲歌辞中关于丝绸的描写很多。如武平的《歌辞•妾薄命》: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天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薛能的《舞曲歌辞柘枝词》:意气成功日,春风起絮天。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罗是丝绸的重要品种,其特点是质地轻薄,丝缕纤细,其经丝互相绞缠后呈椒孔形,散热性很好,作为大运动量的舞蹈,用罗作为服装是不错的选择。“罗衫半脱肩”同时也是可资玩味的,当下,夏季流行的露肩衫,从历史角度看并不新潮,早在唐代就有了,这也没有什么奇怪,新旧是由观者生活阅历决定的,谁看过唐代这种舞蹈?所以大家感到新颖。我们之所以将舞蹈与丝绸并列在一起作为课题研究,是因为其具有内质的同一性,舞蹈是以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为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它们都是以轻柔飘逸带给人们愉悦。丝绸不少品种贴身、圆润,使舞蹈语言更加清晰流畅,展现出人体动作之美,古代与丝绸同时作为服装材料的还有葛、麻、棉织物,它们与丝绸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舞蹈,即手舞足蹈,穿着其他纺织材料的服装就不能那样轻捷舒展,如翘袖、折腰舞蹈动作,演员再好的袖式技巧和腰功,其艺术效果总会大打折扣。丝绸有良好的毛细管作用,我们将丝绸面料或丝绸服装一端沉浸在染液中,染液借着表面张力沿着毛细管上升,达到由深到浅的染色效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色彩感觉。丝绸舞蹈服装具有先声夺人和符号化的特征,如当人们看到通过扎经染色织成的爱得丽丝绸做的裙子,就知道这是新疆维吾尔族舞蹈;人们看到身穿青莲色织锦缎做成的大袍的演员,就知道这是蒙古族舞蹈;看到腰间系有横条色彩“邦垫”围裙的演员就知道这是舞蹈。真丝绸属于动物纤维,染色相对比较容易,色谱较齐全,此外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然而,真丝绸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还有不如人意的缺点,真丝绸坚牢度较差,舞蹈运动很大,特别是独舞演员的服装容易破。有人说舞蹈演员“台上身飞如燕,台后气喘如牛”,舞蹈是一种优美的体力活,演员往往汗流浃背,真丝绸服装沾上有盐分的汗水不及时洗涤,变得汗渍斑斑,不但影响美观,坚牢度也受到影响,真丝绸舞蹈服装容易折皱,不够平整,洗涤后要及时熨烫,现在舞蹈动辄几十人,服装洗烫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还要更换已坏的服装,无疑会增加演出成本。现在舞蹈团体已改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这是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现在不少演艺单位都改弦更张,改用合成纤维仿真丝绸缝制舞蹈服装,合纤仿真丝绸经过20余年的试验目前已臻成熟,品种比较齐全,随着高温高压染色机的普及,色谱逐渐齐全。涤纶绸、尼龙绸坚固、免烫,而且耐腐蚀。更重要的是,价格相对真丝绸要便宜得多,所以这种面料在舞蹈界用的十分广泛。芭蕾舞《天鹅湖》的舞裙,采用仿生原理,裙子长度提升到极限,由多层仿真丝织物构成,同时向周围散开,像天鹅的翅膀。艺术效果极佳。
艺术与文化论文范文2
电视表演艺术的主体是人,人类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将生活中的各个角度和层面都能够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示出来,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从而增加了观众参与观看的积极性,同观众的互动程度也所有提高。这一系列优点说明电视表演艺术充分发挥了其充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职能。然而,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对于国外节目和表演的借鉴程度很大,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娱乐性的节目都有很浓的国外节目特点和气息,虽然在引进国外电视表演艺术的过程中,我国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他国文化的痕迹。例如,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当中,《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是最近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能够真实的将生活中的父女相处模式和人们面对生活困难中的态度展现给大家,贴近人们的生活,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这两个节目都是模仿韩国同样性质和内容的娱乐节目而产生的,只是在内容上稍微做了一些改动而已;而同时娱乐节目的《中国娱乐报道》和《娱乐无极限》等以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们在市场中的发展也逐渐成熟,同样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古往今来,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文化,文化能够促进世界各个民族的不断繁衍生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然而它却是真真正正的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发扬和传承,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之后,能够留下来继续影响真人们生活的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精髓还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我国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后来,在经历了清朝末年的腐朽之后,我国的整个社会开始落后于世界各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反压迫,人们开始意识到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伴随着这种认识的上升,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革命来改革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等的打击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屹立不倒,并迎来了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继续对世界起着影响的作用。伴随着现代社会不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等,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尤其是当新的传媒手段电视产生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当中新的思想和文化都能够通过电视产生更加强烈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着能够与时展相融合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电视表演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二者之间能够产生相互影响和推动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艺术对电视表演艺术的影响
1、丰富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
电视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发挥其自身职能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电视这一传播媒体;第二,表演内容。这就决定了电视表演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电视表演艺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所传播出来的基本内容通常都是我国国内的种种事件和知识,而观看电视表演艺术的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进行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者和表演者也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种种迹象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表演艺术内容上的丰富作用。当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最初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的时候,首先是受到其他国家表演的影响的,电视表演艺术主要是对外国电视表演艺术的一种模仿,其中受到苏联电视表演艺术的影响较为深刻。我国的电视表演初期虽然没有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到现代科技发展当中,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充实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
2、促进电视表演艺术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视表演艺术的观众。观众的增加使得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者和表演者开始意识到增加表演内容的重要性。于是电视表演艺术开始逐渐吸收和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来丰富自身的内容,促进自身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电视表演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充分促进了表演题材、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和丰富,电视表演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并且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近年来,中国风的盛行中国派的文化得以兴盛不能够离开传统文化艺术对于电视表演艺术的推动。我国民族化的电视表演艺术是中国特色电视艺术的特点,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形成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意境美和气韵展现的淋漓尽致,将中国传统美学充分的展现了出来。有效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到电视表演艺术当中,提高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层次,丰富了电视表演艺术制作的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更加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效促进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发展。
四、电视表演艺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1、宣扬中国传统美德
电视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度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电视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吸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利用其将自身的表演形式、内容和手段进行了充分的丰富,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宣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无数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经过时间的洗礼过后,至今仍被人们所接受和赞扬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电视表演艺术将这些精髓展现给观众,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使其得到传承,不断的对我国的下一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的一个电视表演,《家》的摄制,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农村的留守老人,这些老人都是常年无人照拂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在各种条件和设施及其不健全的农村,节目组在拍摄《家》的过程中主动赞助这些孤寡老人去各个有名的城市进行旅游,而当前的明星则要留下来为老人做好地里的农活,要帮助老人喂猪、挖菜和剥大蒜等,通过为老人做这些工作来表达自身对老人的敬爱和尊重。在中国,这类的节目还有很多,能够有效的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朴实等传统美德充分的展现出来。这类电视表演艺术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入,能够不断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还能够有效的为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展现,促进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中国特色的形成。
2、促进我国民族特色的自然流露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方法、形式和手段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它能够更好的展现作品内容。现阶段,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当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更加“唯美”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节目,其画面感更加强烈,优美的景色当中还能够适时的加入一些古朴的气息和景象,将大自然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电视表演艺术将我国各地的民族特色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有效的增加人们的见闻,提高人们的知识含量,促进人们对我国的了解,丰富了我国人们的精神生活。
五、结论
艺术与文化论文范文3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传承,决定着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从社会层面看,文化包括以下4个方面: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艺术的媒介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的主流。动漫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它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同时还给亿万观众以思辨的启蒙、想象的启发和美感的教化,有些甚至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接受的外界信息中,83%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取,11%借助于听觉,3.5%依赖于触觉,其余的则源于味觉和嗅觉,视觉获取信息的形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动漫产业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动漫内容、动漫衍生产品对人们的感官起到全方位的刺激,这使得动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从事有关动漫衍生产品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更有必要。当代文化艺术又以强烈的时代特征展示着其灿烂的多元化,当代文化艺术不仅自身具有无可媲美的成就,同时也在滋润着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它为动漫产业提供新鲜的血液和创作的源泉,其文化的价值也从动漫产业中得以体现。动漫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衍生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动漫形象的“符号价值”共同构成,两种价值结合产生了促进的作用。如动漫人士金城所说,“动漫是个商业和文化结合的产业,两者缺一不可。”动漫又是一个以内容为王的行业,内容决定形象的生命力,一个以优秀动漫形象为前提的衍生产品将创造出超乎想象的价值。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形象衍生的关联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都超过500亿美元。调查表明,中国卡通业市场效益排在前五位的无一不是“洋玩意儿”: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机器猫。中国市场中的卡通动漫形象欧美、日本占据了80%的份额,而国产份额却占不到10%,产值从侧面反映了动漫的传播广度和宽度。中国动画没有创造出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动画形象,这个问题的存在不是中国没有成功的动画形象,而是中国的早期经典的动画形象依然躲在屏幕后方。曾有记者采访一些年轻人,问他们为什么不买中国的传统动漫形象衍生产品,被采访的很多人认为他们想买,但市面上却不见得有卖的。这就说明我们忽略了已经在大众心目中产生极为广大影响的动漫形象的产品价值,让拥有深刻历史积淀的齐天大圣、哪吒等国产动漫形象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这些形象又很好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接传统文化,并依附当代文化,它们为动漫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中具有附加值的动漫衍生品提供了成熟的社会认同和消费市场环境。我们需要的是孵化,从文化艺术到动漫产业的成果,从动漫产业链的实体部分找出原因,使本土文化得以通过动漫形式获得更好的认同和推广。
二、国产动漫衍生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和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建立动漫衍生品的品牌意义
动漫作品中塑造的动漫形象是衍生产品开发的源头。从中国动漫出现至今,深入中国人心中的动漫形象是有的。良好的品牌意识需要对动漫形象进行长期的培育。李中秋称,“原来国产的动漫一直都是由国家来做,政府投资,全国性的制作。如《大闹天空》这样的精品,其美术设计由当时中央美院的院长张光宇担任,不可谓不精良。但就是缺乏市场化的环境和手段去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却没能实实在在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品牌意识的建立是动漫衍生产品的重要环节,缺少商业的认同,必然造成动漫明星的冷藏。中国大量的动漫企业每年都在为国外的大制作动画片代工,中国是目前全世界玩具生产大国之一,但面对我国动漫产业的现状,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本土文化动漫形象,积极运作以动漫形象为衍生品的消费市场,这需要的是系统的规划和对消费市场的培育。确立自身品牌意识,以市场化运作经营动漫相关产品,这是国产动漫发展的必然之路之一。
(二)加强版权保护意识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国内的创意产业品牌意识模糊,在触及版权问题后,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版权问题的教育。中国的盗版是让所有创新行业人士头疼的问题,但如果辩证分析它,盗版又扮演了多面角色:一方面盗版占据了原创者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盗版迅速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就像广州原创动力负责人在市面上看到许多连他们都还没有意识到要开发的产品上印有自己产品图案的商品时,他们既生气又有丝丝开心,生气是因为侵犯了其公司的版权,欣喜的是他们发现其产品如此受消费者的欢迎。在这种矛盾下,他们并没有完全单纯地打击盗版,而是顺其自然地发展,将喜洋洋与灰太狼动漫形象授权给盗版商,很好地解决了盗版与版权之间的问题,同时为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借鉴。当代文化艺术是一个硕大的资源宝库,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而不是贪婪破坏。
(三)探索中国动漫产业链发展
伴随着政府的政策鼓励,动漫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急功近利的行为却成为中国动漫公司发展的普遍现象。但“利润最大化”观念并不适合衍生产品的开发路线,动漫衍生产品开发是一种长线开发,必须伴随着有生命有文化的动漫形象生存。“目前国内动漫行业对动漫的认识普遍处在初级阶段,市场投资非常盲目。”金城指出,部分动漫公司管理层在缺乏前期市场调研、缺乏创意投入和策划的条件下,盲目且过渡看重作为动漫产业后期的衍生品开发。动漫产业的运转如同一个有序链条,一环紧扣一环,各个单元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完整的产业链。以日本动漫有整套产业模式来看,其基础是漫画,依附漫画原创作品推出传统平面刊物,再接下来,将动漫作品搬上荧幕甚至是屏幕,最后是动漫衍生产品推出以及品牌授权和服务。中国动漫企业很多没有按照日本动漫产业链的有序和合理性布局,产业链环节混乱无序,但对衍生品的开发和授权却急功近利。中国的受众不像日本受众有着全民的漫画情节,如何发展中国的动漫产业链一直是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问题,有人称智能手机时代也许会成为中国动漫链形成的一个契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动漫产业链将会伴随着移动互联深度发展。
(四)提高衍生产品质量,维护动漫形象权益
衍生产品动漫产业的最后一环,如果动漫内容做不好,衍生产品授权基本无人问津。没有衍生产品的后续支持,卡通形象也会昙花一现,伴随着电视播放的结束,一部投资几百万的动画片就销声匿迹了。所以衍生产品与动漫形象相互呼应,相互成长。目前由于中国盗版猖獗,企业发展急功近利,衍生产品的质量大大受到影响,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身边物品都提出了较高的品质要求,粗略的产品不会给受众留有美好的印象,动漫衍生产品亦是如此。我们反观美国的变形金刚,为什么这个形象能存活这么多年,重要的原因是好的内容加精良质量的衍生产品,在优质衍生产品承载下,动漫形象在几十年后依然以极高的身价出现绝非偶然。这个事实说明优良的动漫产品可以延续动漫形象的寿命,动漫形象存在才有文化传播的可能。
三、结束语
艺术与文化论文范文4
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艺术呈现不同的特征,本文结合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分享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价值,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艺术;剪纸;东北;审美
剪纸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流传广泛。东北的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氏族社会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特征,与当地普遍信奉的萨满教关系密切,本文以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为例,研究地域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理论。
一、审美与剪纸艺术
(一)审美。我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在学习西方美学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美学理论体系,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形态,与人生实践紧密相关。相比古人,现代人更加需要审美。美学以审美活动为对象,通过审美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构建人类审美的价值体系。审美价值则是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精神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二)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东北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当中的一个类别。任何艺术品都是人们按照自身审美观念以及生活习俗创作出来的,将自身情感和信念融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剪纸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独特的人文性和民族意蕴,见证和传承着深厚的中华文明。
二、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
(一)东北剪纸艺术。东北剪纸艺术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题材上有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即旗装马靴的姥媳人(神)。萨满教中,萨满即为沟通人与神的巫,其所供奉的神即为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东北剪纸艺术与民间信仰萨满教关系密切,满族祖先很早便用鱼皮、兽皮等剪刻成神偶用于祭祀,这只是东北剪纸当中的一类题材,此外还涉及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常见龟、蛙、人参等,剪纸人物人神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说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艺术的本体。如果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角度看,它同样居于核心地位。艺术家用某种媒介物构建出意象,表达感情,就是艺术。也就是把情感融入某个符号化的意象,人物、动物等元素构成实物剪纸,而在审美当中,审的不是剪纸本身,而是其蕴含的意蕴,也就是象。东北剪纸中,娃娃、莲花、葫芦等象征着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等象征着吉祥幸福。每当重大节日,人们就会用剪纸来布置环境,操办喜事也惯用喜字剪纸等。这种方式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呈现出来,将人们心中的意象用实物传达给其他人。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表现人的精神价值和精神需求。东北剪纸艺术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剪纸作品,都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美感,并获得不同的身心感受。
(三)审美价值。首先是题材美。东北剪纸艺术可以说是东北老百姓自己的艺术。一般剪纸艺人多集中在农村,闲暇时,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生活的感受融入剪纸当中。剪纸作品通常歌颂正面和积极的情感,表现对生命的热爱。鸟兽虫鱼、花木、粮食、人物等元素构成有趣而精巧的剪纸造型,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图1所示,该作品蕴含多子多福、望子成龙之意。其次是寓意美。剪纸一般用于纳吉祝福、劝勉警诫、祛邪除恶。这些内涵表达着人们的感情和对生活的追求,体现一种内在精神品质。第三是构图美。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龙凤、剪出人物、剪出鸟兽虫鱼,具有鲜明的构图美感。第四是含蓄美。剪纸作品题材来源于生活,用简洁朴实的图案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够发现剪纸艺术巧妙的手法和表达方式。同时抽象且含而不露的形象,让人联想和思考,耐人寻味。第五是教化之美。剪纸中蕴含的意象有吉祥造型、神话传说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对黑土地文化的传承,教化了一代代的东北人。
三、结语
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体系来看,东北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鉴赏。其所表达的美学意蕴,深含当地的文化特性。剪纸来源于民间,映射着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美学观念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灌注进剪纸艺术当中,发挥着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尚一墨.当代文化中的总体艺术观现象瓦格纳美学理论评析[J].美术观察,2016,(11):135-141.
艺术与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艺术与文化论文范文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事物的形状呈现出多样的变化,色彩也更加丰富。画家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一改先前画家简单的填色方式,使得地域性绘画的色调显得更加丰富和别致。如,用青绿上色,以表现初春时节山林之中一片充满生机的景象;在描绘山间小径时,用泥金上色,以表现山林间春寒未退的山色;在描绘树木时,作者特别注意细节的刻画,运用染色、填色甚至点彩的方式给树叶上色,以表现初春叶芽初生的景象。不同的色彩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在敷色上运用各种晕染的方法,使得不同的描绘对象在色彩的表达上显得非常统一和完善。如,在对松树进行描绘时,作者只用深绿色,而在对花草进行描绘时,只用白粉色或者桃红色展现,使得整幅画卷显得单纯又不失丰富,古朴又不失艳丽。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画面展现出的是花木茂盛、水天相接、深浅莫辨的特点。在描绘人物的过程中,作者将山峦和白云作为人物形象的背景,以反映游人出游时的心境。对于人物形象的上色,则可以运用白色或粉色进行点染,从而使整幅画面显得轻松生动。
二、勾画技巧
当前的黑龙江画家不仅绘画技法高超,而且思维独特,在绘画创作时善于创新,特别是细节处的用笔。在描绘山川时,善于用细笔勾勒山峦的轮廓,也是其注重细节的重要体现。山川草木的线条不用刻意的明暗、粗细的变化刻画,使得描绘的对象凸显古朴苍劲的特点;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善于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人物的神情、形态等,在画卷中,虽然人物形象的轮廓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神态,每个人物的风格也略显不同;采用点画的手法刻画细节,如在描绘枝芽时,使用粉点点缀的手法展现枝芽的形象特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