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需求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需求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需求分析

项目需求分析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mand condition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determines whether the gap between the actual status and ideal state can be narrowed by training and determines the specific training program through a series of survey analysis, includ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personnel's quality, the results performance level and the common goals of organization; then carried out a detailed evaluation of both b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ining project at home and abroad.

关键词: 培训项目需求分析;模型

Key words: training project;demand analysis;model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39-03

1 培训项目需求分析的界定

培训项目需求分析自从出现以来到现在一直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在某些观点上肯定存在着某些偏差,但是整体上都认同培训项目分析基于四个方面的:第一是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是进行培训项目需求分析的基础;第二是业绩绩效水平是进行培训项目分析的依据;第三是培训项目需求来自组织和个人;第四是培训项目需求分析不仅要对是否进行培训提出判断,也要对针对什么做培训作出解答。综合起来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可以理解为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包括人员素质考察、业绩绩效水平和组织共同目标等来分析研究,判断出实际现状和理想状态的差距能否通过培训这种方式来缩小,以及要具体怎么样来培训解决的过程。这个概念是由由麦基(McGehee)和泰勒(Thayer)等人在1961年提出的。

2 国外培训项目需求分析模型及理论述评

2.1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I.L.Goldstein与E.P.Braverman、H.Goldstein三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将培训项目需求分析系统化,构建了Goldstein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包括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部分(如图1)[1]。

从图1中可以看出Goldstein模型分析是从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的,在这个模型中,组织分析研究主要是针对组织中需要培训的部门和员工是否需要培训来展开的,进行分析之前要在满足组织经营战略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最终目的是要保证整个培训的计划满足组织整体的目标规划和战略要求;任务分析主要包括对培训项目需要的理论支持和技能支持,以便来确定各项培训项目的内容,并且要分析出各项培训业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人员分析主要针对组织中员工来进行,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员工的实际能力标准和理想水平中的差距,也就是所说的“目标差”,这样形成培训的目标和培训内容的有效依据。

Goldstein模型目前看来是对培训项目分析最全面的一个模型,也是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的分析模型,但是还是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外界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第二是进行人员分析时,这个模型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员工业绩绩效水平和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只关注到了员工必须要培训的项目,却没有对员工想学什么、想培训什么没有加以重视;第三是实际培训项目实际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这个项目还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的分析方法,没有一个标准的指导,这也是该项目存在的最大不足。

2.2 培训项目需求差距分析模型[2] 美国学者汤姆·W·戈特将培训项目分析出来的“差距”,也就是“实际水平”和“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叫做“缺口”,建立出一个培训项目差距分析的具体模型(如图2)。这个模型是针对员工现有的实际技能水平和理想技能水平两个方面来分析培训需求状况的。

在培训项目差距分析模型中我们重点掌握两点:第一是是只要“理想水平状态”存在,必定与“实际水平状态”之间有一个差距;第二是差距一旦产生就会有培训需求,也就是说培训需求=理想水平状态-现实水平状态。

同样这个分析模型也是会有一些不足和局限性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充分关注组织的战略目标对培训需求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它的有效性会在一个假设前提下进行也就是“培训活动=绩效提高”,存在依赖性。更深一步的分析可以对这个前提提出两个命题:第一死后业绩绩效问题百分之百是由于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态度的不足产生的,第二是培训能百分之百的转化成员工的绩效。

2.3 前瞻性培训项目需求分析模型 前瞻性模型是由美国学者Terry.L.leap和Michael D.Crino提出的。将“前瞻性”思想运用在培训项目需求分析中是该模型的精髓(如图3)[3]。

该模型认为员工在企业中肯定会不断地成大,技术技能也肯定会一直在提升,也就是说员工可能会对目前的工作绩效感到满意,但是也有可能会职位调动或者升职做准备,由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可能需要一些培训指导,为员工的升职或者适应工作变化提出培训的要求。前瞻性培训分析模型就是为这种情况作出的支持,给培训指导作出一个分析框架,对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和任职能力等方面都做了一个的指导价值。

但是这个模型也会存在一些缺陷,“前瞻性”培训需求项目分析只是分析了对员工未来发展方面,忽视了针对企业发展的需求分析,所以说可能这个模型的分析结果不能够对组织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做一个统一,会有模型设计和组织战略目标不相联系的情况出现。

2.4 胜任特征模型 确定特定职务的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培训需求项目评价的新的趋势之一,胜任特征这一概念是由McClelland于1973提出的[4]。胜任特征模型主要是针对员工个性化表现的一个分析,是指在一项工作或组织中表现优异的人和平庸的人分开来的单个人表面层次特征和深层次特征的分析。主要包括在知识、技术能力、社会角色和自我认识概念、特质和动机等方面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显示区分优异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该模型是综合来说是企业定的工作岗位所具备的要求和优异绩效相关的一些胜任特征的总合。它主要是强调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的结果应该能提高员工对未来的职位的胜任的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导入培训项目需求分析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首先胜任特征的分析是针对员工个性化的分析,有可测量性的特征存在,可以使得整个分析过程更加的标准化和具体化,再次这个模型也很好地补充了Goldstein模型在培训任务分析方面操作性弱的缺陷,两者做了很好地补充,模型中对各项分析明确能力标准,让企业在业绩绩效的评估方面也更加简洁方便。第三是胜任特征的模型使得员工非常容易理解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促使个人建立行动导向的学习。

但是胜任特征模型也没能够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要求纳入分析范围之内,没有重视企业战略对是否进行培训项目和培训结果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是和差距分析模型是存在一样的问题的。要知道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改变会对员工等个方面也新的要求的,也就是说会长身新的胜任特征需求或者改变原来的胜任特征的要求标准,会相应的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带来不同的要求。在一个方面,胜任特征概念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或者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特征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丰富的技能经验和知识来判断的,所以说建立胜任特征模型需要要求相当专业的访谈技术和后期的技术处理技巧,同时耗费的成本试试非常高的,这也是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3 国内培训项目需求分析模型及理论述评

最近几年,我国的相关学术者在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分析中,也渐渐地认识到培训项目分析对企业组织的重要性。

我国的学者在研究借鉴国外培训项目需求分析的理论知识和模型的时候,也进行了创新和新的观点的提出。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于苗和孔燕[5]认为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培训需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出了以战略为导向的培训项目需求分析模型(如图4所示)。

这些学者指出在企业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的选择和边和都会影响着员工培训的需求。企业战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概念,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或者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变。培训项目需求的分析也会不单单是要求如实的反应企业现在的战略情况,而且要求具备前瞻性,也就是通过培训要实现预防和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辅助企业战略目标的布置和实施,促进其更好的实现。培训项目需求的分析中以企业战略为主要导向,弥补了差距分析模型和前瞻性分析模型的不足和却像,让培训项目需求的分析可以转到以组织委重点。但是这个模型目前看来只是从理论上对企业战略目标和培训项目需求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没有对通过对战略分析怎么样转到对员工行为标准培训等方面的实际操作上来,实际上是降低了操作性。另外该模型认为培训项目的需求仅仅是来自企业战略目标的需求和企业员工的现状的差异,并没有对企业中其他的要素和企业员工个体化的需求对培训项目需求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

马士斌、黄永华[6]认为在培训项目需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培训项目需求分析模型要充分考虑到员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如图5)。

他们认为企业整理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是有相关性的,不存在哪个利益重要,企业和员工是两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并且认为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员工个人利益和员工个人发张基础之上的,员工发展了,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认为企业的培训是应该和企业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挂钩的,是分不开的。这个模型主要有三大特点:首先是重视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将企业的目标需求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其次是考虑到企业和员工的现有需求和长期发展的需求,前瞻性的培训项目需求分析也充分的做到位;第三是企业员工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培训项目分析的整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培训项目的需求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4 国内外培训项目需求分析模型及理论比较

国内的培训项目需求的分析主要是分析理论知识和模型的结构建设两个方面,拓宽了分析的内容和分析的角度,但是定性的研究成果分析的比较多,在模型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是针对培训项目需求分析的效果和内容等理论角度分析的比较多,研究的角度也大多是比较宏观的角度,在微观角度证明项目培训需求的课题比较少。

在国外,这种培训项目需求的分析,在理论是实践上都有很多经验,并有很多的成功的范例,这些项目需求分析的成功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比我们成熟,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和局限性。因为在国外的研究中,往往强调企业的需求和绩效水平在需求中的影响,而对人的作用,也就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并没有重视起来,另外,由于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相对于国外,国内的企业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要远远的高于国外,这也使得培训项目需求的来源有很大不同。

参考文献:

[1]Raymond A. Noe, John R.Hollenbeck, Barry Gerhart, Patrick M.Wrigh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3rd Edi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212.

[2]王鹏,时堪.培训需求评价的研究概况[J].心理学动态,1998,(4):15-18.

[3]吴琼琼.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技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17.

[4]Mc Clelland,S.B,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data-gathering methods: Part 1,survey questionnaires.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M].1994a,18,(1):22-26.

项目需求分析范文2

论文摘要: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是提高软件质量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在需求分析研究中探索出的一些有效措施。

众观国内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除远不如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外,与人均GDP不及我国的印度相比也相距甚远,软件业的劣势正严重制约着我国IT业的发展。我国软件业的劣势表现在自主开发的成熟软件不多,而开发的大量软件工程项目(如ERP等)存在缺陷或完全开发失败。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根据资料显示,属于需求分析造成软件设计的错误和缺陷约占软件失败的6400,而属于程序代码的错误仅占软件失败的360a,数据表明需求分析是提高软件质量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通过对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并结合近年来自己参与部分软件项目实施的经验,介绍在需求分析研究中探索出的一些有效措施。

1尽快熟悉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全貌

项目用户方干系人,指所有可能受到项目结果重大影响的人,即项目的风险承担者,他可能是项目的受益者,也可能是项目的受害者。因此,应当从项目的启动开始,需求分析员及其项目成员就要分清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包含哪些人和组织,通过沟通协调对他们施加影响,驱动他们对项目的支持,调查并明确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减小其对项目的阻力,以确保项目获得成功。

有些项目在做需求调查时,由于受进度要求等客观因素影响,需求分析员与建设单位的技术部门交流较多,向业务管理部门和实际使用者调查不够深入,造成软件试用后不得不再对需求做较大调整,“从头再来”的部分比例很高,大大超过进度要求时间。因此,熟悉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全貌是进行需求调查的第一步,也是需求调查的基础。在定制开发项目的项目用户方干系人中,最重要的是建设单位中的人事组织、业务关系。最好是能够用组织结构图画出相关单位的组织结构;还应当在相关单位组织结构图基础上画出全体项目用户方干系人结构图,以便更好更全面地进行需求调研分析;用责任矩阵确定各部分的调研对象;建立调研对象通讯录以保证调研及分析期间及时的沟通。

2采取正确的需求获取方法

软件开发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项目用户方的需求,项目用户方的需求包含明确的和隐含的,也可以分为NEED, WANT, WISH等不同的层次。如果对项目所有用户方干系人没有进行足够的沟通和影响,使其尽可能地参与项目,则会出现客户方相关责任人不明确或对范围和需求责任心不强,提出的需求具有随意性,项目前期对需求的确认不够积极,或者是多个用户代表各说各话、昨是今非,项目后期需求变化随意等现象,这就会造成项目范围的蔓延,进度的拖延,成本的扩大,甚至项目的完全失败。

各种用户对系统具有不同的要求,如一个没有经验的用户关心系统是否简单易用,对于高级用户则关心产品的易用性和高效性。因而需要对用户进行分类,每一个用户类将有自己的一系列功能和非功能要求。在项目中,要尽早为产品确定并描述不同的用户类,这样就能从每一个重要的用户类代表中获取不同的需求。

项目需求具有双面性(用户与开发商)和多面性(项目中各干系人),因此,项目经理和系统集成者应了解用户干系人需求,用户干系人也应了解技术方面的需求,两者缺一不可。正确的需求获取需要了解需求的来源、用户的分类、用户的代表性、用户需求谁说了算数等因素。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要有足够的耐心聆听用户的讲述,要足够详细地了解每一个细节。项目管理者要善于将需求分类、归类,善于将需求文档化,并有所查询标记。

3可视化需求调研,引导各种客户挖掘他们的需求

有的客户因为自己缺乏计算机知识,无法提出完整准确、隐含的或潜在的需求。若这些需求不能满足将导致用户的不满。因此需求调研分析人员应善于想用户所想,不但要确定明确的需求,还要善于用启发的方式与用户探讨隐含的或潜在的需求,并结合各种调研分析技术挖掘超出客户期望的令人兴奋的需求。这就要求需求调研分析员要尽快完整地熟悉相关业务,从而能够站在用户的立场看待软件需求,想用户所想,做好业务与计算机之间的桥梁。利用可视化需求调研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启发用户深人挖掘潜在的需求。可视化需求调研就是使用图表等工具来启发引导用户清楚地叙述需求,并且使需求更加全面完善。

对于高层领导,可以提供系统总体框架图;对于业务管理人员,可以用业务流程图来描述新旧系统的业务流程;对于客户中的技术人员,可以用数据流图、实体关系图或UMI中的各种图形对系统进行各种角度的描述;而对于业务管理人员、客户中的技术人员、以及各层次各流程中的用户,画出用户界面图来进行需求挖掘,是个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用户界面的重要性。用户界面的设计按理来说是软件设计的责任,当然客户自己对界面有特别提出要求的除外。但是,如果把它提前到需求调研时与客户进行讨论,则可以大大改善需求调研的效果。因为这时客户对于将来的系统还没有一个形象上的概念,或者有一个模糊的预想的概念需要表述、验证、明晰化、完善化,以笔者的经验,画出用户界面草图与客户进行讨论,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需求。原来收集资料,描述业务,说明系统模型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4详细描述各项业务,以便让所有客户确认

尽可能全面详细地调查并且描述原有系统和用户希望将来系统具有的各项业务的流程,并将这些业务流程文档化后与客户进行讨论,对描述错误或不准确不精确的进行修改,最终让客户进行确认。从近年来开发的软件看,对业务处理过程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虽然对数据来说都是SIDUT(查增删改传),但具体业务都是分为若干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业务名称,同一步骤可能对多个数据集进行不同操作,需要调查了解清楚才能设计出适合用户业务特点和习惯的软件,使开发出来的软件更受欢迎。当然在进行软件概要设计时,要尽量排除业务流程的制约,即把流程中的各项业务节点工作作为独立的对象,充分考虑他们与其他各种业务对象的接口,在流程之间通过业务对象的相互调用实现其业务流程,这样,在业务流程发生有限的变化时,就能够比较方便地修改系统程序而实现新的需求。

对于各项业务的调查可以通过对以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来完成,这些资料来自各种各样的项目用户方干系人:遵循的标准、组织发放的工作手册、作业流程、有关业务的上级通知、有关业务的办事指南、办理业务时需要填写的登记表、各种相关的统计报表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类似系统的介绍、技术资料等等。

5对项目用户方干系人的愿望进行平衡

不同的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其愿望和追求的目标往往相差甚远,因此对项目用户方干系人的愿望进行平衡可能是非常重要而又相当困难的事情。例如:我曾在参与的某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项目中,遇到医院管理层希望能够采集尽可能多的信息项以便对数据进行多种多样的统计分析,同时为了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而增加一些审批流程;而门诊、药房等对外办公的基层窗口则因为客流速度的压力希望减少信息项的输人量;甚至有些不良的基层部门由于害怕建立透明度高的信息系统会影响他们的利益而消极地应付,即所谓反需求;而客户的客户(就诊的病人)则希望相关机构能够简化工作流程,加快办事速度,增加诊断情况和就诊费用的透明度;甚至项目组本身因为技术、资源、进度等原因,需要对一些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和取舍。虽然不是所有人的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特别是消极的反需求是不能接受的,但他们的需求都是应当考虑全面并进行平衡的。

如果不同的用户方干系人有不一致的需求,那么必须决策出满足哪一类用户方干系人的需求更为重要。了解可能使用产品的客户种类的信息和他们的用法与产品的业务目标的关系如何,将有助于决定哪一个用户类所占份额更大。如果系统分析人员提出的需求与开发者所想要开发的系统发生冲突时,通常由于系统分析人员作为客户的人,市场需求具有更重的分量,但是,系统分析人员不能一味地迁就客户需求。

不同的用户方干系人可能都要求产品按照他们各自的喜好来设计。运用项目的业务目标来决定哪些是你最关心的客户,非核心客户的需求可以安排在下一个版本中开发。当开发者想像的产品与客户需求冲突时,通常应该由客户作出决策,然而,不要陷人“客户总是对的”的陷阱中去,现实中,客户并不总是对的。

6强调实现项目需求的层次递进性

了解该系统或者该项目用户所能够提供的最小的工程费用。当预计经费不能支持时,应当考虑将项目分期实施。在系统上、技术上对用户进行引导性建议,使用户了解集成商所要进行的工作,了解集成商是为了帮助用户实现他的需要、达到用户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用户更了解集成商,也更了解自己的系统,有利于以后的项目合作、工程实施和系统维护。

分析用户曾用系统模式、数据结构和库模式,看是否保持、共用、转换,这涉及保护用户投资的问题。根据现在工作业务流情况确定现有的工作模式,还应兼顾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扩展、新规定,及与同国际接轨可能的带来的变化。考查工程实施环境是否有保证,尤其是网络工程,必须在需求调查时充分了解用户领域的实施环境,当不具有实施环境时,要求进行配套设计和环境改造。

7编写需求文挡和进行需求评审与其他项目小组成员协作完善系统需求

文档资料是集成商重要的财富,贯穿于系统集成和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法律文档、技术文档、资料文挡。文挡要求完整性、一致性、可修改性、可跟踪性。

项目需求分析范文3

[关键词]学生评教 目标取向 需求分析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24-04

学生评教(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SET)是世界各国大多数高校用来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常用手段。它在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主体的评价相比,学生评教是唯一一种被完整地、严格地论证过有效性的教学评价方式。[1]评教的结果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学生评教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操作中的诸多问题导致教师不重视甚至反感评价,学生敷衍了事不认真评价,使得学生评教无法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违背了“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不少学者认为,“以管理为本位”是当前学生评教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2]关注学生发展,建构以人为本的学生评教已成为趋势。

本文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的结果,深入分析了学生评教的现状与期望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改革思路,并为构建基于学生评教目标取向和需求的评教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设计

需求来源于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基于此,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学生评教调查问卷(学生版)》,分别了解学生评教的现状与学生对评教的期望。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级和专业以及最近一学期课程成绩排名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学生评教的现状,分别了解学生在现行评教中参与评教的目的、时间、做法与关注点,以及对其他评教主体与评价结果的了解,另外还调查学生在整体上对现行评教的态度与意见;第三部分是期望调查,涉及学生期望为什么评教(评教目的),在什么时候(评教时间),通过什么方式(评教方式),对哪些内容(评教内容),由谁来进行评价(评教主体)以及评价的结果如何处理等七个维度的问题;第四部分调查的是学生对该校现行理论课评教指标的态度,以表格的形式分别设置了认可与不认可两个选项,最后调查发现第四部分的回答缺失严重,故对第四部分的调查结果不作深入分析。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于2014年3月以全校61个本科专业768个班的学生为对象,按每个班级人数的30%随机确定调查对象,确保每个学院、专业、年级的在校本科生都有同等的概率被抽到。通过学生会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810份,问卷有效率为76.2%(见表1)。

整个调查于2014年3月至5月完成,所有的数据运用excel2003与SPSS17.0软件进行了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评教目的的感受与期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学生评教的目的是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评价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推动力。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主要参考指标。同时为了保证广大学生都能参与网上评教,学校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必须先评价然后才能查看课程成绩的设置,学生在每学期课程考试前后两至三周内通过网络对任课教师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多达65.4%的学生在“我参与网上评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看课程成绩”,只有21.3%的学生选择了“指出教师教学不足,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还有10.4%的学生选择的是“区别教师教学优劣,用于教师人事决策”。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评教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参与网上评教仅是为了查看成绩,被动地完成任务。当问到你期望评价教师教学的目的应该什么的时候,有72.4%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帮助教师改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可见,通过学生评教,发现任课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进而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良性互动,不仅是高校教学评价工作追求的目的,也是广大学生的需要。

(二)学生对评教主体的了解与期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学院评价、学校评价四个层面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权重分别为0.6∶0.15∶0.2∶0.05。在调查中,学生在“除了学生评教以外,你还知道有谁在评价教师的教学”一题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选择“知道有人评价,但不清楚是谁”的比例最高,占到了41.0%,知道督导教师通过听课进行评价的学生有22.1%,其余36.9%的学生选择了“根本不知道有人在评价”。学生对于其他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并不了解,其他主体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脱离了作为主要教学主体的学生。经卡方检验,学生在“应该由哪些主体来评价教师教学”的选择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选择的比例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学生、课程与教学专家、教师同行、教学督导、教师自己、院系领导。可以看出,学生作为教师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与重要受益者,成为公认的首要评价主体,这与现实中的评价主体基本吻合,具体见表2。

(三)学生对评教时间的选择与期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评教以学期为单位,学生统一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后两至三周通过网络匿名对任课教师进行定量评价。调查学生发现,由于必须先评价然后才能查看课程成绩的系统设置,学生对于评教时间的选择差异不大,有60.2%的学生选择于期末考试后,查看成绩前进行网上评教;其余的学生则选择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内进行评教。对学生评价时间期望的调查显示,学生期望的评价时间以平时随时评价为主,课程进行中与课程结束后相结合。学生期望的评价时间与现实中的评价时间差异较大,这更突出平时的重要性。

(四)学生对评教内容的关注点与期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评教重点是从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授课准备、课程内容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讲课的条理性、层次性,语言表达,教材选用,师生互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的。现实中学生在进行评价时对于这些内容的关注点也有差异。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较多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的责任心,这占到了24.5%;其次,学生关注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这占21.6%;再次,学生对师生互动的关注也较多,达到了18.9%;而对授课准备、教材选用等的关注较少。另外还有10.3%的学生选择的是“没有特别关注”,他们在评价教师教学时什么都不关注,随意评价。

按照教学要素,向学生调查“应该重点评价教师教学的那些方面,才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时,学生的选择存在差异,具体见图1。可见学生特别关注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显性因素,不太关注诸如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目的等不易察觉的隐性因素。其中,学生认为最应该评价的内容依次是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容。

(五)学生的评教方式与期望

学生对于“参加网上评教时所采用的做法”的选择,有26.9%的学生选择的是“都会根据真实感受认真填写”,46.3%的学生选择了“都是随意填写”,另外分别有12.4%、14.3%的学生选择的是会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来进行填写。可见,现在的学生评教随意性大,缺乏可信度。在对希望的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学生网上评教,达到了46.8%,有30.2%的学生希望能在期中和期末时通过教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代表三方的座谈会来进行交流评价。可见,学生网上评教这样的评价途径因其独特的优势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

(六)学生对评教结果的了解与期望

关于学生对评教结果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有80.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评教的结果,也不知道学校和教师是怎么处理的,其余的学生选择的是“仅知道教师的最终得分”,也不明白分数是怎得出的,对于其他的具体情况也是一无所知。可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反馈渠道不通畅,反馈内容不具体,学生不了解评价结果,看不到评价的意义,导致学生缺乏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盲目评价,敷衍了事。

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结果处理的期望发现,87.1%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和教师能够及时向学生反馈具体的评价结果,并且能告知改进措施,让学生监督教师改进。还有12.3%的学生希望教师除了能看到评价得分,也应该看到学生的具体意见,并能够与学生沟通进行改进。

(七)学生对评教的总体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现行的学生评教对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是否有用”的选择上差异显著,选择“完全没用”和“基本没用”的学生合计占到了47.9%,有30.4%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仅有21.7%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详见图2。有近八成的学生表示现行的学生评教没有很好发挥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学生评教发现任课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是获得学生普遍认可的、学生评教工作应有的目标取向。同时,学生对现行评教的感受与他们对评教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现行的学生评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宣传不到位,学生被动消极评价。首先,在调查中很多学生提出要匿名评价,事实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评教是匿名进行的,被评教师并不会看到学生的任何信息,但学生需要通过实名登录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才能进行评价,这样的系统设置导致很多学生误以为是实名评价,因而担心被评教师会看到自己的信息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其次,由于缺乏宣传,部分学生不知道评价的结果所为何用,不了解评价的重要意义。再次,先评教后才能查看课程成绩的制度设计,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参与评价多是为了查看课程成绩,随意填写。

二是评价时间设置不合理。在课程结束、期末考试之后才进行评价,一来学生对一些结课较早的代课教师的教学已经淡忘,判断时难以找到具体的、清晰的课堂情节,容易凭感觉模糊判断,使评价缺乏准确性。二来课程已经结束,对教师的评价并不能使学生直接受益,学生感受不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由教务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且指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学生难以准确理解与明确界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5%的学生不认可现行的评价指标,其中43.5%的学生表示一些指标很抽象,难以把握,他们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四是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也不具体。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提出要公开评教的结果,并最好可以告知改进措施,以便学生对教师改进情况进行监督,切实看到评教带来的利益。

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评教现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学生评教的需求,根据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与形成性评价理论,对学生评教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加强宣传,克服学生参与评价的盲目感与恐惧感。将教学评价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让学生明白评教的方法、时间与内容,并能清楚地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关注教师教学。同时在评价开始之前,明确告知学生评价是完全匿名进行的,任课教师看不到学生的任何信息,并且评价的结果将会在短时间内尽快反馈给学生,以此来保证学生对评教享有完全的知情权,克服盲目感与恐惧感。

其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是主体”,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教师。学生评教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主要方式,本身就是为了改进教育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就本质来说,学生评教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3],重在过程与改进。在美国的一些高校学生评教过程中重视评价的形成,学生作出的评价只是一种参考,一种教师改进教学、促进课堂发展的手段。而我国高校更多注重评教的总结,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对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专业的发展等很少关注。[4]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评价后几乎感受不到教师教学的任何改进。因此,在利用评价的总结提高师生的参与度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评价的形成,坚持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同时又不能因过多评价而增加师生的负担,可以在课程进行的中间和结束后分两次组织学生进行评教。课程中期评价重在及时地指出任课教师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促使教师做出改进,让学生获得更满意、更优质的教学;课程结束后的评价旨在鉴定教师教学的改进情况,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之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关系,强调教育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天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教学评价中也应该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教师,由任课教师根据课时情况开通评教系统,并主动提醒学生在下一课时之前完成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并结合自身的评价制定出改进措施。教学管理者对教学评价活动进行监督并提供技术支持。

再次,“以生为本,以学评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国际教育评价中心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评价“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等方面有较高的效度,但在评价诸如“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等内容时明显能力不足。所以在设计评教指标时也应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评价的重心由以前的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6]根据调查得出的学生最期望的评价内容分别是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设计评价指标应该以这四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再根据其内部要素分别设计二级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在语言的表述上也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口吻,例如原来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效果理想”,可以改为“教师在课堂上因材施教,能引发我的学习兴趣,让我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评价指标要从细微处折射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使得学生较容易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构建多样化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7]

最后,及时、具体地进行评价结果反馈。评教的目的应该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设性、引导性、帮的建议,而不是单纯的奖优罚劣。对确实优秀的教师需要表扬奖励,鼓励他再接再厉;对于那些评教结果一般或者较差的教师,应该组织专家、优秀教师和其一起共同分析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8]另外,应该公开评教的结果。公开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监督教师的改进情况,督促教师认真改进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评价结果,尤其是选修课程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下一级学生选课的参考标准,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9]学生能积极评教,教师也可以积极改进,形成良性互动。

[ 注 释 ]

[1] Oblitz,N.Are Student Ratings Unfair to Women?[J].News Let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Women in Mathematics,1990,(20):17-19.

[2] 郑东辉,叶盛楠.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现状与需求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8-62.

[3] 毛建青,秦汉林.理性对待和使用“学生评教”的结果――基于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41-44.

[4] 王利.中美高校学生评教指标的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07(4):130.

[5] 崔颖,王力纲.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调整――基于大学教育理念的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90-93.

[6] 柳晓妮,张晓京,张丽嘉.学生评教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3):13-15.

[7] 陈晓端.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2):30.

项目需求分析范文4

关键词:软件需求分析;二义性;建模工具;快速需求分析方法;需求获取

0 引言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首要阶段,软件工程失败与需求分析在完整性、准确性、可验证性及一致性等方面的缺陷有较高相关性。需求分析不足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用户对自身需求比较模糊;②非核心需求过度膨胀;③需求完整度较难把握,用户需求经常变动;④需求分析不够详细,需求文档描述的多义性,使后续工程理解偏离;⑤忽视用户的行业特点与文化程度,没有挖掘用户的核心需求;⑥需求分析的时间不足,等等。

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有3种:问题分析法、界面原型法以及可运行原型系统法。按方法的特点来分,有形式化的、非形式化的和基于知识表示的需求分析和规格说明技术。形式化方法可以严格地描述所开发的软件功能,既减少二义性,又可以自动对需求分析进行推理验证,实现软件分析的自动化。但形式化方法往往难以掌握,且不易理解以及难以和用户沟通,目前应用还有局限性。非形式化方法采用了易于掌握的分割、抽象、投影等适合处理复杂问题的策略,尽管还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 但在当前软件开发中仍然是广为使用的需求描述机制。基于知识表示的分析和规格说明方法是专家系统在软件需求工程中的一项应用,但是前期要由专家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合理表达,对一般软件工程准备期较长。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很多情况下,软件开发项目组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主要使用一种或同时几种分析方法。如赵占梁等在中采用尝试通过自然语言逻辑形式和语言形式加以一定的限制来减少其歧义性,增强其准确表达能力;罗慧慧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需求分析辅助生成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个能将受限汉语书写的需求分析报告自动转换成符合国家标准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系统;倪世道在中提出一个系统的基于知识支持和面向目标建模分析方法GONFR。

1 快速需求分析方法概述

针对上节提到的需求分析不足的几类表现,结合国内软件开发业的实际,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快速需求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消除使用自然语言的需求分析说明书的二义性,又避免了一些工具软件偏向软件开发人员的缺点。其核心思想是使用包含专业术语的自然语言和原形界面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快速完成需求分析,缩短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该方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需求预获取阶段、初次交流阶段、扩充交流阶段和需求验证阶段。需求预获取阶段先了解用户行业需求和单位特点,提出预想需求;然后与开发团队内部交流。初次交流阶段则是把预想需求与用户代表面对面交流,取得用户的修正意见;接着把用户意见反映到需求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中,与开发团队内部交流,同时开展后续设计、开发。扩充交流阶段是把用户意见、团队的取舍加入需求分析中,再次与用户进行详细交流。需求验证阶段由用户、项目组、评审人员参加,确定用户最终需求,并对需求合理性进行验证。至此,在短时间内完成了2~3次需求分析的迭代,需求分析完成,部分模块已经进入设计或开发阶段。

2 具体实现

2.1 需求预获取阶段

(1)需求分析员以项目开发意向为基础,了解用户所属的行业、单位初步情况、用户单位的高层次及一些特定需求。根据用户所属行业查阅该行业的相关规范,了解该行业业务流程,查找该行业成功的软件开发案例及需求分析说明书。这样就从内外两个方面粗略地获取该单位的工作运行模式和企业部分特色。从系统完整性设计思路出发,将用户行业、单位的一般性需求作为骨架,根据用户特色需求合理地补充、预想用户可能的需求细节,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与用户行业标准或规范匹配的《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并根据该说明书制作一个可演示的原型界面系统。

(2)与项目团队进行交流。目的有两个,一是让项目团队的经理、系统分析师(架构师)、程序员等对用户项目有前期的了解,二是根据《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探讨项目难点、人员、工期、可利用模块等问题,还要涉及可能遗漏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完善后进入第二阶段。

2.2 初次交流阶段

(1)需求分析员与用户代表(最好包含决策者),就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初稿进行面对面交流。首先概述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层次、特色,接着主要通过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的图形化展示,分层次地讲解系统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可边讲边讨论,重点记录用户对软件系统的理解、修改意见及补充要求。同时收集用户方的相关文档。交流结束前,整理出用户的修改意见和补充要求文档,并取得用户的认可。

(2)了解了用户需求的细节情况后,经整理和提炼,把形成的修改意见分别加入到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再次与项目团队交流。实现3个目的,一是让项目团队成员对用户项目有进一步的理解;二是在人员和工期确定的情况下,去除无法完成的功能和部分非重点需求,并给出合适的理由,以利于取得用户方理解;三是促使项目团队根据修正的《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进行后续设计,开展技术攻关和部分模块开发。把内部会议的结果完善,反映到《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然后进入第三阶段。

2.3 扩充交流阶段

(1)需求分析员及相关人员再次与用户代表(包含上次参加者),就补充了用户意见和项目团队理解的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进行交流。着重阐述开发后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层次等方面的修改情况和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的变化,然后诚恳地向用户解释去除的部分模块和功能,取得用户方理解,进一步挖掘用户的细节需求,记录用户对软件系统的补充修改意见,整理成文档,取得用户认可。

(2)经过此次交流,用户需求细节基本掌握,用户修改意见分别加入到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然后与项目团队进行交流,确定项目的大部分细节需求,进行详细设计、编程。

2.4 需求验证阶段

(1)整理好《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编写《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完善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与用户进行第三次交流,包括需求的验证与确认,除用户方、项目开发方之外,还需邀请评审人员。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形象反映了软件系统部署后的功能和性能指标,《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作为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的辅助发挥作用。需求验证的关键是需求分析有没有真正反映用户的需求、完不完整,而不是某些学者强调的需求分析与详细设计是否一致,后者是项目团队内部的事。图文并茂的模式能够较好地验证用户的需求,也有助于双方就需求达成一致,从而在完成需求验证的同时,确定用户最终需求。

(2)按照需求验证的规范,完善验证文档需求。验证文档经三方签字认可,需求分析阶段就基本结束了。《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作为需求分析的最终材料伴随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与集成。

另外,如果在第二阶段交流中用户提出的补充需求较少,那么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可以合并。上半段进一步挖掘用户的细节需求,快速完善进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相关文档,下半段邀请评审人员进行需求验证。

3 举例

某单位做商务公开网站,项目组首先收集与该单位相关的文件和网站信息,利用UIDesigner设计如图1的第一版功能界面(由于篇幅所限只展示首页面),该界面可进行模拟操作,同时配以《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然后与单位用户代表结合,用户代表由单位分管领导、纪委、组织科、职工代表组成。项目组充分采纳了各方建议,比如党务公开等栏目在首页面取消tab页、主要显示更新及重要内容、详细分类移至二级页面等。项目组迅速做出第二版(如图2),经第二次讨论,当场修改首、二、三级页面和具体功能、性能指标,取得用户单位认可。接着就进入了实际开发。

4 特点及合理性分析

软件工程逐渐从顺序的过程向开发过程的流水线(如敏捷开发方法)过渡,快速需求分析方法实现了需求分析、设计与编程的部分并行。本方法还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既有效去除自然语言的二义性,又有利于双方交流;②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一直作为软件开发的参考,减少转换环节中理解的走形;③兼容性强,可以与多种设计或开发方法结合。下面就方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4.1 去除自然语言的二义性

一般用户对软件工程比较生疏,这也造成用户方很难拿出项目的完整需求。一些软件工程行业的需求分析及设计工具对需求分析的挖掘和合理细化相当有效,但它们对一些程序员新手来说都有难度,让用户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不可行。即使经过培训,用户也无法像软件工程设计人员那样熟练使用工具、完整地表述自己的需求。问题产生了:用户不愿使用特定工具,倾向于使用自然语言,项目组为了去除自然语言的二义性而推荐使用特定工具。这将引起交流不畅,导致需求分析的反复、拖延。能不能找出一种方法既能让用户积极参与,又能去除自然语言的二义性呢?[3]和[5]讨论的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取得行业的认可,并取得用户和项目组的认可,这对于一般的软件开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难度较大。本文提出的方法从可运行的图形和文字及流程说明文档两方面出发,两方面相互限制、相互验证。可运行的图形有利于用户的参与,文字及流程说明文档便于后续的设计与开发。由于图文并茂,二义性产生的概率大大降低。经少数几次迭代后,就能快速、较完整地引导挖掘出用户实际需求。避免了用户学习特定工具产生的延期和表达的不准确,同时也降低了项目团队成员对项目理解和把握的难度。

4.2 预测用户需求的可行性

用户所在行业有成熟的行业规范,用户单位也有规定的业务流程,这些都是需求要抓的共性。用户的合理需求不会偏离共性太多。项目合作意向中提供的高层次及一些特定需求给预测用户的需求提供了更细节的信息。在工作、生活实际中我们处处面临决策,都是依据少量信息作出预判。因此需求分析员能根据共性、个性加上自己的经验与预想,做出第一版需求分析。项目团队对项目需求的理解和对软件系统的形象化描述,有利于引导和激发用户的需求。从认知角度看,一个人愿意与知音进行交流,没人乐意对牛弹琴;对一个成型的东西,特别是图形图像,让合作者去指出哪些地方要不要、应该如何改,比让他自己设计难度要低得多;用户看到了接近最终交付物的界面系统,心中有底。

4.3 促进软件工程的并行

需求分析员每一次与用户、与项目团队的交流,都是围绕着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进行,也就是围绕逐步接近用户实际需求的材料来进行。由于原型界面运行系统是用户和项目团队越来越认可的对最终交付物的描述,而前述论证中提到的行业共性使得部分功能模块可以提早进行设计,并便一些技术难点能够尽早懂到确定和攻克。在需求分析进程中,逐步地深入设计和编程基本不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因为用户需求是在需求分析员和项目团队引导下形成的,框架和基本需求在项目团队的掌控中。如果以前开发过类似的项目,则可复用部分设计及代码。

4.4 原型界面运行系统避免软件走形

由于始终有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作为参照,又有需求分析相应文档的指引,从系统设计、编程、测试到集成、交付,最终交付物必须完整地实现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并且要从功能、性能上有提升,也就是最终交付物“≥” 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相当于需求分析一直伴随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这正是软件工程最核心的要求,也是许多软件开发项目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4.5 与多种设计或开发方法结合

本方法没有限定详细设计、编程等具体方法,因此在软件开发实践中,只要遵循本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使用大多数设计与开发工具均可。

5 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既消除了需求分析中使用自然语言造成的二义性,又避免了一些工具软件偏向软件开发人员的缺点,促进了软件开发过程的部分并发,有效缩短了需求分析和软件开发周期,在规范性自然语言未取得编程行业及专业领域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成为一种较为实用的快速需求分析方法。本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敏捷开发的思想,又可以应用于传统开发模式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模式。但该方法把任务更多地压在了需求分析员身上,需要这个角色具有从用户角度思考问题的立场、积极获取并理解用户行业规范的能力、一定的预测能力、较高的沟通水平、奉献精神。该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 蒋海昌.降低软件需求分析风险之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0(10).

[2] 王晓宁.关于如何做好软件需求分析的探讨.科技资讯[J].2010(34).

[3] 王迅冉,王春霞.基于Z语言的形式化需求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 蔡文青,常浩娟,秦怀斌.软件需求分析作为过程实现[J].福建电脑,2007(10).

[5] 罗慧慧.需求分析辅助生成系统的探讨与构建[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项目需求分析范文5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基本是由计算机的一些专业课程加上一些商务的课程共同构成的。各个高职院校会根据学科的偏向而进行一些取舍,有些学校会有更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有些学校会更侧重于商务课程。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学习较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难度较大,因此从实际出发,高职的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相应地要降低难度,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类的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整合,包括课程的标准和课程的内容。计算机专业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主要是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则侧重有所不同,因此将课程更改为《商务网站需求与方案建设》,结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调研,归纳出本门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

    1、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调研对从事网站项目建设开发的企业流程调研后,可以归纳出基本的业务流程,描述如下:在承接一个项目后,市场部负责人与美工主要进行需求分析工作,由于需求分析成功与否与后期的工作直接相关,所以主要由负责人与项目委托人沟通,美工要进行首页面的设计,因此要对网站的总体风格和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所以始终参与需求分析过程。在与委托人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了解该项目的行业背景和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后,完成需求分析报告,并进行一个方案设计,在项目委托人同意之后开始进行项目的设计。首页面的设计是由美工完成的,这也是一个与委托人反复交流的过程,经过不断地调整修改之后,首页面定稿。此时首页面只是一个效果图片,经过页面的切割和生成工序后,将首页面交给研发部,研发部根据需求分析报告和首页面的内容进行后台代码的编写。同时,美工进行二级页面的设计。设计完成后也交由研发部编写后台代码。代码编写完成后进行网站的测试和。综合上述流程,可得流程图如图1:在了解项目的流程时,我们也同时了解了各个岗位要求的技能,综合来说,每个岗位的人员都应能熟悉电子商务的内涵,不同的岗位在具体的知识技能要求上有所不同。如需求分析人员要求对项目的整体运作非常熟悉,能起到协调项目组和项目委托人的作用,必须具备很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美工要具备较好的美术基础、审美眼光和熟练的网页制作知识,同时由于美工要充分与项目委托人沟通,这样才能做出既有特色,同时又能满足委托人要求的页面效果,因此对沟通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研发部门的岗位则相对要求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充分领悟项目的要求,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代码的编写和调试。同时,由于程序文档和使用说明书的编写较为重要,所以也要求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企业一般还会提供管理咨询和培训等服务,管理咨询和培训主要有提供网站推广的服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咨询等。这些岗位要求对电子商务的技术有基本的了解并有较强的语言能力,熟悉各种网站推广方法和工具。

    2、分析学生必须的知识、技能、素质为了适应相关的工作岗位,学生应能熟悉电子商务的内涵,掌握网站需求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网站开发的技术,如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和网页设计制作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熟悉各种网站推广方法和工具。必须具备很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一个项目通常是项目组来完成的,所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必不可少。

    3、分析《商务网站需求与方案设计》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本门课程对应的岗位为网站需求分析人员,需求分析研人员通常应对整个项目流程非常熟悉,他是项目委托人和开发人员之间的钮带,项目委托人不能理解项目是如何完成的,他们注重的是项目完成时交付的网站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而开发人员的开发工作依赖于需求分析人员提供的需求分析报告,因此,网站的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对整个项目的质量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需求分析要完成的是和项目委托人沟通交流,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项目的可行性,为委托人分析及明确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需求调查与分析,形成需求分析与整体方案设计,提交相应的需求分析报告和方案设计报告。

    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

    4.1学习情境划分原则企业在承接建站任务时,根据站点的不同会有一些不同的方法进行需求分析,教材的每章都将用一个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并附上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案例的挑选力求能充分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网站的特色,并在需求调查与分析的方法上体现出来,并为学生的实践作出有效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具体的情境设计,我们设想以一个项目贯穿整门课程,将项目按工作过程进行划分情境,每个情境完成一个子任务,一门课程结束时,各个子任务可以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这样,我们就只能以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明需求分析过程,为了不至于造成其他类型的网站需求分析方法不同,而学生无法了解,在每个情境中设置拓展部分,由于B2C的站点难度适中,且最为常见,因此,教材中以B2C作为案例,其他类型的站点在需求分析时如果有特殊的要求就体现在拓展部分,学生选取的案例中如果涉及到其他类型的站点,那么就可以参考拓展部分,进行自学或查找相应资料来解决问题。

    4.2学习情境的设计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将课程划分为十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外部需求分析、面向用户的需求分析、企业内部需求分析、网站推广需求分析、网站软硬件环境设计、网站功能的概要设计、网站数据库结构设计、网站界面总体设计、网站系统安全性设计和网站测试。

    5、课程标准的制定

    在学习情境的划分与设计完成之后,我们着手制定课程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的定位及学习目标的制定。这部分我们充分地参考了企业的调研意见,了解企业的网站需求分析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力求能够体现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

    5.1课程的定位网站需求与方案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技术服务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本门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用全局的眼光看待网站的设计需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应用各种调查分析方法和工具,完成电子商务网站的需求分析项目,并能按规范的形式形成各阶段的需求分析报告文档。

    5.2学习目标的确定我们分别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学习目标方面,十个学习情境分别达到理解以下概念和内容:(1)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概念;网站风格、关键字、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的概念;(2)面向用户的需求分析使用的调查方法与手段;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的概念;(3)网站的盈利模式,网站的存储方式,不同数据库的特性分析比较,非功能性需求概念,网站维护内容;(4)网站的推广策略,推广方法。(5)电子商务网站软硬件环境的组成,网站软硬件设备的选择方法;(6)电子商务建站的基本过程,功能概要设计的基本方法;(7)电子商务网站内容设计的原则,页面设计的原则等;(8)网站的安全性设计方法。(9)网站测试的方法在专业能力方面,我们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能区分不同的商业模式;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能进行同类网站的比较与分析,分析竞争优势、劣势,选择电子支付方式及物流配送模式;(2)能确定网站所面向用户的类型特征;应用各种调查方式对用户进行需求调查;分析调查结果。(3)能明确用户的功能性需求与潜在需求;确定网站的盈利模式、并进行产品分析;(4)能根据外部分析和用户需求以及企业自身定位确定网站的总体风格,语言版本;(5)能确定网站的存储方式,域名,数据库的选用;了解和确定网站维护要求;(6)能分析和确定网站的推广策略。完成相应的需求报告文档。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一个实际的电子商务网站项目需求分析,因此,学生要从组建项目小组开始,进行选题,到实施整个调查过程,并形成相应的需求分析报告。整个过程都需要对项目进行规划、计划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报告和反馈,所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大的考验。相应地,在方法能力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做到:能将所学知进行综合运用;.具有独立进行分析、计划、实施、评价的能力;具有获取、归纳、分析、交流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计划组织能力。

    6、项目导向的校本教材编写

    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使用的是企业真实案例,这是一个B2C类型的站点,其业务方式是整合福建范围内的一些茶商,用统一的标识进行网上销售,由于茶叶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特色产业,而且网站的一些设想也很有特色,在校本教材中,我们就以该案例进行行动导向的教材编写。

项目需求分析范文6

关键词:需求分析;项目干系人;系统分析员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的核心,其结果直接影响到整个的软件开发过程。据相关资料显示,因需求分析因素所造成的软件项目失败或缺陷约占60%,属于系统实施阶段的代码错误,而导致软件项目失败的比率约为40%。项目失败的根源在于需求分析不明确,需求调研不彻底,从而引发需求不断变更,最终导致项目停滞。这些变更不仅加大了开发成本、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等严重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引发用户方与开发方之间互相指责,导致项目搁浅。

一、软件项目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软件系统的开发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测试阶段和系统维护阶段。而需求分析阶段是整个五阶段中的重中之重,在该阶段所占的工作量大概是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50%,逻辑方案是该阶段的最终成果。逻辑方案不仅是进行系统设计的依据,而且,还是系统最终验收的说明性文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需求分析做的不彻底,没有深层次的挖掘用户需求,往往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说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需求分析首先要对现有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识别关键问题、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详细调查研究、系统化分析,最终设计完成该项目的新系统逻辑方案。只有系统分析员明白了用户的真正需求,才能开发出满足用户的软件产品。在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在做需求分析的时候,开发方一定要指派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系统分析员来与用户沟通,而不是指派具体的开发人员,这将避免一些沟通不畅的问题发生。系统分析员在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之后,要以书面的形式,准确地制定出软件需求报告。该报告主要说明系统的行为属性,是项目开发过程中对系统的制约。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系统分析员与用户之间做到紧密协作,甚至系统分析员要深入到用户方的实际业务当中,把自己当做是用户,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开发方才可以真正了解用户需要什么,系统应该做什么。

二、规范执行需求分析的流程

需求分析的过程,要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囫囵吞枣式的需求调研是不可取的。开发方在做需求分析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从对用户负责的角度出发,并且也为了降低自己的开发成本,对无法与用户实现很好沟通的项目经理要及时叫停,避免后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按照需求分析的过程,同样也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首先要获取用户需求,其次是分析用户的需求,第三是编写需求文档,第四是评审需求文档,最后是管理需求。规范执行需求分析的流程,是需求分析能否成功的关键。图1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的需求分析工作流程: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开发方要深入用户方的各个部门,最简单的项目也要做到用户确认需求和需求评审两个过程,复杂的项目甚至要做到多次。

三、尽快熟悉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全貌

项目干系人又称为项目相关利益者,是指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会受到项目执行或完成情况影响的个人或组织,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目的和结果施加影响。项目管理团队,即开发方,必须识别项目干系人,确定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尽最大可能地管理与需求相关的因素,以获得项目的成功。因此,应当从项目的启动开始,系统分析员用户方相关人员的配合下,逐步分清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具体包含哪些人和部门,通过开方法与其沟通加之用户方领导的协调以驱动他们对项目的支持,从而减小其对项目的阻力。

有些项目在做需求调研时,因受用户方提出的进度要求等因素影响,有些系统分析员不愿与用户过多地交流,只是发一些调研表做一些大概的了解。往往是因为开发方已有与该建设单位相似的原型,会亟不可待地去推广,这样会导致某些差异需求得不到深入了解,用户方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原型系统,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另一种情况则是开发方与用户方的技术部门交流比较多,而向业务部门和实际使用人员调查的力度不够,往往容易造成原型试用后,与用户的需求不一致,不得不再对需求做较大调整,造成开发周期不断延期,开发成本大大增加。因此,熟悉项目用户方干系人全貌是进行需求调研的第一步,也是需求调研的基础。在定制的开发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用户方中的组织结构关系、业务流程关系、数据流程关系。制定该项目的牵头单位,在此基础上,使用图表的形式将这三种关系表现出来。

四、采取正确的方法获取用户需求

软件开发项目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发现用户的需求。在对用户进行需求调研过程中,使用的方式很多,初期调研可以采用会议的形式,后续的详细调研以及需求确认,可以采用电话、邮件、小组讨论等方式,模拟演示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形式,用户比较直观,容易发现、提出问题,但每一次调研过程当中,都要做好笔录,当与用户交流完毕以后,要对交流的结果进行整理、分类,便于后续的分析活动。系统分析人员要对收集到需求做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具体需求,包括可能该项目目前不涉及的需求,都要知道“为什么”,并且判断用户提出的需求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开发方要给出不合理的理由和原因。其次,要集中精力,把关注点放在需求分析阶段关注的目标上,即“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第三就是要分析用户提出的需求当中所衍生出的隐含需求,这一点往往容易忽略掉,这就需要系统分析员在与用户交流当中,关注用户的表情、眼神、用语,因为对隐含需求不加以考虑或考虑不充分,往往会引起永无止境的需求变更。

五、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包括项目前期的论证工作、项目计划、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以及项目评价。因此,软件项目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还应该包括开发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运行中的维护工作和对项目的总结工作。具体来讲,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活动。

5.1启动阶段和计划阶段。在软件项目的启动/计划阶段,需要组建一个领导小组,其成员包括用户的各级和各部门的高中级领导、有经验的管理专家和系统分析员。其任务是分析用户的实际业务和发展战略,确定系统的目标,估算资源、成本和进度,论证、审批系统的实施计划。

5.2实施佐制阶段。软件项目的实施催制阶段主要指软件开发阶段,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运行。此时需要对项目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金、时间、信息)、项目质量和项目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控制项目范围的变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5.3收尾阶段。软件项目的收尾阶段就是正式验收整个系统并移交给用户的工作,主要包括完成项目移交的准备工作、对所建立系统进行评价、收集项目中的各种数据、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系统的维护、更新和升级提供依据等。

结论

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实施规范化管理,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目前,由于软件项目管理实施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我们只有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将软件项目管理更有效地应用到软件开发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远,王健.计算机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

[2]俞振华,俞豪军.计算机项目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