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标准化设计论文

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1

国外标准

国外放空系统和放空火炬的设计普遍采用APIRP521《泄压和降压系统导则》和API537《通用炼油及石油化工设施火炬细则》。API/ANSISTD521-2007(ISO23257:2008(IDT))《泄压和减压系统导则》为分析超压原因、确定单项释放量及选择、设计火炬和放空塔等处理系统提供指南。API/ANSISTD537-2008(ISO24257:2008(IDT))《通用炼油及石油化工设施火炬细则》规定了炼化厂和石油化工企业火炬的机械设计、运行和维护等相关要求。其他国外相关标准有:ASMEB31.8-2010《输气和配气管道系统》、DEP80.45.10.10-Gen《压力泄放、紧急泄压、火炬和放空系统》、CSAZ662-2007《油气管道系统》、ISO13623-2009《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管道输送系统》、ОНТП51-1-85《干线输气管道工艺设计规范》、СНиП2.05.06-85《干线管道设计规范》。

国内外标准差异分析

1放空系统的设置

GB50251-2003明确规定输气站应在进站截断阀上游和出站截断阀下游设置泄压放空设施。输气干线截断阀上下游均应设置放空管。放空管应能迅速放空两截断阀之间管段内的气体。放空阀之间与放空管直径应相等。该规定参考自美国国家标准ASMEB31.8第864.21条(c)款。而ASMEB31.8对于该条款的规定为:输气干线应安装排放阀,以便位于主阀门之间的每段管道均能放空,为使管道放空而配置的连接管的尺寸和能力,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管段尽快放空;在输气站内,基于保护环境和防火安全的考虑,对泄压放空气体一般不就地排放,均引入同等压力的放空管道并送至输气站以外的放空竖管放空。可见,美国ASMEB31.8对于站场和阀室放空系统的设置仅给出了原则性规定,并未规定在输气干线截断阀上下游均应设置放空管,因此美国管道站场和阀室放空基本采用在站内由放空立管直接放空。我国在参考其制定输气管道的安全泄放相关条款时,要求更严格,要求干线截断阀上下游均设置放空管,必然造成管道结构更复杂和投资成本更大。

此外,GB50251-2003只提到放空管应能迅速放空两截断阀之间管段内的天然气,对于管道放空时间无具体规定,目前设计多按1012h计算,小时放空量大,导致噪音大,容易使周围群众产生恐慌。俄罗斯СНиП2.05.06-85《干线管道设计规范》规定:在截断阀之间的输气管段两端,压缩机站的接通枢纽及清管器收发站,应设置放空管。当输气管道直径小于1000mm时,放空管至截断阀的距离不小于15m;当输气管道直径不小于1000mm时,放空管至截断阀的距离不小于50m。放空管的直径,应根据截断阀之间的输气管段在1.5~2h的排空条件确定。截断阀和放空管至不属于输气管道的建筑物的距离不小于300m。该规范要求站场和阀室均应设置放空管,对放空立管的设置规定了明确的间距和高度要求,其放空时间较短,放空间距较大,但其关于放空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有待深入研究。

2防火间距

国外放空系统和放空火炬的设计普遍采用APIRP521和API537,根据辐射热计算,确定火炬筒中心至必须限制辐射热强度(或热流密度)的受热点之间的安全距离,但未明确规定安全距离。国内防火间距参照APIRP521辐射热计算确定,对于可能携带可燃性液体的高架火炬,还规定了最小防火间距。GB50183-2004规定了石油天然气站场与周围居住区、相邻工矿企业、交通线等的防火间距,火炬的防火间距应经辐射热计算确定。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与外部设施的防火间距:距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居民区、村镇、公共福利设施、相邻厂矿企业、100人以下散居房屋、35kV及以上独立变电所120m;距铁路、高速公路、架空电力线路、国家Ⅰ级和Ⅱ级架空通信线80m;距一般公路、一般架空通信线60m,距爆破作业场地(如采石场)300m。石油天然气站场的放空管,按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火炬间距减少50%设计。火炬和放空管宜位于石油天然气站场生产区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宜布置在站外地势较高处。火炬和放空管与石油天然气站场的防火间距:火炬依本规范第5.2.1条确定;当放空量不大于1.2×104m3/h时,不应小于10m;当放空量为1.2×104~4×104m3/h时,不应小于40m。一、二、三、四级石油天然气站场内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除另有规定外,应不小于该规范中表5.2.1的规定。火炬的防火间距一般根据人或设备允许的最大辐射热强度计算确定,但火炬排放的可燃气体中如果携带可燃液体时,可能因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火雨,其洒落范围为60~90m,而经辐射热计算确定的防火间距可能比此范围小。GB50183-2004明确规定了最小防火间距,未明确管道放空是否采用火炬或点火放空,也未明确放空量大于4×104m3/h的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当放空量大于4×104m3/h时,通常采取点火放空处理。点火放空时,放空管与站场和周围建筑物的间距、放空管直径,根据放空速率(以马赫数为基准)和放空量,采用辐射热计算确定。但现行标准规范未对放空时间、放空压力等做出相应规定,在放空系统设计过程中,即使管径不同、设计压力不同,仍将放空管与阀室的间距设计为40m,占地面积和投资较大。

3选择放空系统和火炬需要考虑的因素

ISO13623-2009明确规定选择放空或火炬系统时宜考虑到的危险及约束条件有:放空气体的窒息效应;放空气体被杂散电流、静电或其它潜在点火源点燃着火的危险性;噪声水平极限(范围);对飞行器运动的危害,特别是在近海装置及终端附近飞行的直升机;水合物的形成;阀门冻结;钢管的脆性断裂效应。壳牌公司在工程设计文件shellDEP80.45.10.10-Gen《压力泄放,紧急泄压,火炬和放空系统》也提出了选取放空系统或火炬需要考虑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考虑介质是否包含不可燃成分;当地法律法规;经济评价。GB50183-2004未明确管道放空是否采用火炬或点火放空,但在实际设计时,输气站场均设放空管,点火放空;所有阀室均设放空立管,防火间距按小时放空量确定。据分析,国内输气管道事故放空的频率非常低,管道线路放空通常因改扩建、改线等,为可控的计划放空,故输气管道阀室可以只设放空管,不点火。管道站场放空系统执行站内检修和紧急放空功能,属于小概率事件,放空量小,放空立管可不设点火设施。

4放空量的确定

SH3009-2001明确了火炬总管设计排放量的求取方法:选取系统内最大排放装置的一次最大排放量和同一事故中几个装置同时泄放的排放量总和中的较大值。排放气体的质量流量应选取最大排放量,但也应该考虑到现场在事故状态下或计划内检修时可采用多地点排放,避免火炬尺寸过大。APISTD521提出:防止超压的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可能引起超压的各种事故,然后根据产生压力的大小分析此时必须的泄放流量。不同原因引起超压的设备及大小都是不同的,设计时,应将每一泄放装置对应每种事故,以列表的形式罗列最大泄放量,并将可能同时发生事故的泄放量叠加,找出极端值。需要特别注意最大载荷不是最大流量的概念,它包括流量、温度、介质物理性质等,是最大流量压头损失的概念。国内标准相关规定均参考自国外相关标准,国内外关于超压放空量的确定原则大致相同。

5排气筒、放空管的高度设置

GB50251-2003规定输气站场的放空竖管应设在围墙以外,其高度及与站外及其它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国标GB50183-2004的规定:比附近建(构)筑物高出2m以上,且总高度不应小于10m。向大气排放的可燃气体排气筒、放空管的高度,GB50160-2008和GB50183-2004规定有所不同(表1),GB50160-2008规定其应高出20m/10m范围内的平台或建筑物顶3.5m以上,GB50183-2004规定其应高出20m/10m范围内的平台或建筑物顶2m以上。APISTD521-2007认为:若将可燃气体直接排入大气,当排放口速度大于150m/s时,可燃气体与空气迅速混合并稀释至可燃气体爆炸下限以下是安全的。当将完全由蒸汽组成的烃类气流泄放到大气中时,因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可燃混合物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出口下游;多数情况下,单个安全泄放阀通过自身放空管垂直向上排出时,可燃区域将被限制在泄放高度以上相当有限的可确定范围以内。因此规定在向大气放空可燃蒸汽的场合,放空出口应该比邻近设备、楼房、烟囱或其他结构物高出约3m。综上可见,我国标准关于放空管高度设置的规定更加详细具体,基本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放空系统的设计计算

国内外火炬的设计计算参考APIRP521的做法,包括确定火炬筒直径、高度,根据辐射热计算,确定火炬筒中心至必须限制辐射热强度(或热流密度)的受热点之间的安全距离。APIRP521规定:确定放空管系尺寸时,应该使可能同时泄放的各安全阀后的累积回压限制在该安全阀定压的10%左右。APISTD521附录C给出了完整的根据辐射效应确定火炬筒尺寸的设计示例:第一种方法是简单逼近方法;第二种是Brzus-towski和Sommer方法。两种方法的差别在于选择的火焰中心位置不同,而火炬中心位置的选择将影响到火焰高度的计算结果。

ОНТП51-1-85规定:当放气管阀门工作截面面积与放气管截面面积的比值m=1时,输气管段的排空时间t可由诺模图确定。当上述比值等于其它值时,排空时间t按下式计算:火炬系统中容许的压力损失应取0.1MPa,火炬直径应按气体排入大气的最大允许流速(80m/s,但不能大于0.3马赫数)确定,火炬高度应根据50m距离以上(火炬围栏线以上)允许的热流表面密度(不应超过7000W/m2)计算确定,火炬高度不应小于30m。

壳牌公司根据APIRP521计算放空火炬的设计参数,计算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辐射系数F。F取决于烧嘴的形状,制造商有自己的计算方法。热辐射强度的可接受性取决于对人体和设备的影响,火炬筒的高度设计,除了需要考虑地形和气象条件,还应符合下列要求:无障碍区半径60m;在不考虑太阳热辐射影响的情况下,无障碍区边界的最大热辐射强度不得超过6.3kW/m2;在不考虑太阳热辐射影响的情况下,在资产边界的最大热辐射强度不得超过3.15kW/m2。HG/T20570-95关于放空火炬的设计计算参照APIRP521提出方法的方法进行,而SH3009-2001则使用简单逼近法计算。国内由于针对放空系统的设计理念、放空量计算方法、参数取值不统一,导致同样工况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国外基于尽量减少放空的理念,开发了移动式压气站,可将管道内的天然气抽取后增压输往截断阀下游管道。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天然气放空回收项目研究,而使用移动式压缩机对长输天然气管道天放空然气进行回收则需要开展相关调研和研究。

结论与建议

(1)GB50183-2004和GB50251-2003有关火炬放空条款主要参考APIRP521和ASMEB31.8制定,国内外在放空管、火炬与站场和阀室的安全间距上均参考APIRP521根据辐射热计算确定。但国内针对可能携带可燃性液体的火炬,还规定了满足最小防火间距的要求。

(2)站场放空火炬的设计计算,国内外均参考使用APIRP521提供的两种方法进行。关于放空量的计算,建议修订国内现行规范,对放空时间、放空压力做出相应规定,统一放空系统设计理念,明确放空量的计算方法与控制措施。

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2

摘要:从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实际出发,以2011、2012年度本科毕业生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指导教师的强化管理与监督,完善监督检查和客观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冶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57-02

2015年度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749万,2016年度预计达到765万,本科生毕业数量大增,又恰逢经济紧缩下滑、冶金行业不景气的就业困难时期,内蒙古科技大学作为一所老牌冶金类工科院校,为提高冶金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提出更严格要求,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B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完整最重要最系统的一次综合性知识整合,其质量直接决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熟悉程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内蒙古科技大学校训是“百炼成钢”,学生能不能被炼成钢,炼成好钢,把握和监督好毕业设计(论文)对大学生四年知识的学习整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专业为例,2011级、2012级这两届毕业生中每名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指导4名学生做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6名学生做毕业设计,同时做这两项工作的不得超过10名学生数,并且要求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要与工厂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冶金企业在2012年进入衰退时期以来,很多企业无法接受毕业生实习。在毕业实习受限和本校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学校采取外聘指导教师进行毕业指导,外聘设计院高工指导学生做工厂施工图毕业设计,外聘稀土院高工做科研毕业论文,外聘重点实验室青年博士教师指导科研毕业论文,在实际中由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工厂实践经验以及教学经验的不同直接造成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差异[1]。

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专业毕业生存在个体差异(例如内蒙古少数民族对汉语理解差异、毕业生考研占用做毕业设计时间等),但相对教师教学管理来说相对属于次要因素,可以通过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工作来减轻或消除这方面影响。如何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对指导教师的差异化管理应该如何进行?面对这些差异通过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来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制度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也是冶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研究对象。2011级冶金专业毕业生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下列一些问题,例如毕业设计或论文中文献综述重复率高,不标注引用文献;为降低率,故意篡改化学分子式或故意写错字导致语句不通顺;工艺流程设计图平面和剖面图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整改,必然在下一届学生中重现。结合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在2012级冶金专业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时,进行整改是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时机,也是为今后工作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体系。

在2011级冶金专业毕业生阶段首先进行了实验,按照导师有限优先选择学生和学生自选导师相互结合,对毕业生、导师进行了双向互选,利用这一措施激励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在2012级继续这一措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提出实验室全开放政策,让一些有精力的高年级学生有机会尽早地进入实验室,自主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减轻了学生就业前的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受到了锻炼。在这些措施基础上,毕业设计工作改革要求:(1)指导教师严格把握选题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与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相结合,难度与工作量要适中,减少选题重复率。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所选毕业设计题目的范围受限制,确保近三年选题重复率小于20%。(2)强化指导教师管理环节。采用微信群、QQ圈等有效通讯手段建立信息沟通环节,对指导教师的每一个步骤进行有效认证,建立标准化制度,实施标准化管理。(3)通过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使其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4)建立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淘汰落后时代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实施方案见下图1,分阶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调查研究学院毕业指导教师组成,近三年人员变化,教龄、学历、职,称作为参照条件,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分组利用数值分析找重点因素;(2)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进程科学分段设计管理制度;(3)合理安排制度节点,检查监督相结合,反馈信息,及时整改;(4)实行导师淘汰制,外聘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职责,下一年度取消聘任资格,本部门教师停止指导工作一年,并延期聘岗;(5)实行毕业生评价与检查小组相结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进行自评与毕业学生、学术委员会评价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奖励或取消聘任资格;(6)为保证这一计划顺利实施,采用微信群等有效现代化通信手段沟通信息[2]。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强化教师的教学管理,首先要在指导教师中树立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引导作用,净化教师队伍,采用团队群体讨论交流机制,培养一支干练高效负责的高质量毕业生指导教师队伍;对毕业设计进程采用分阶段评价机制对指导教师进行检查与督促,确保毕业学生进度的完成;采用三段式(自我、学生、学术委员会)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公正、公平;采取优胜劣汰的机制增加人员流动增加正能量。

根据2011、2012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经验的总结,在下一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首先根据毕业学生人数分配指导教师,统计指导教师类型;进行题目命名与统计;分阶段检查论文进度,反馈意见;对进度不合格及论文质量差的教师进行督促与修正;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毕业生进行质量与教学态度评价,学术委员会综合评价后进行下一年度总结与聘任。在教学中,指导教师分别按照专业和研究方向分组,在发挥团队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体会同时考虑教学经验和科研经历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科研互补,比如炼钢工艺设计组组员徐掌印、赵凤光、刘丽霞分别在包铝、私企、包钢工作过后读研、读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赵文广、姜银举教授则有丰富的实践、实验指导经验,张晓伟则是年轻博士刚毕业留校,对学生学习经历有切身体会,通过组内交流讨论来发现质量构建体系中的问题。同时我校利用教育部实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对卓越班毕业生实行毕业指导双导师制度,由校外导师进行实际毕业指导工作,由校内导师进行形式上的规范要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完美结合。

在教学管理中建立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为核心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制度管理来减少人为差异,解决不认真负责混工分的现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企事业急需人才。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水平,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模块化;低成本;易用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50-01

一、模块化设计

模块是一个系统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完成某一功能的一个部分。模块化设计就是为了设计出具有多种功能的不同系统。即设计出多种模块,将其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来构成不同系统,以解决系统种类、设计制造周期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标准化方法,是标准化原理在设计方面的应用。

二、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模块化设计

当今,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在提倡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的同时,探究有效的设计方法成为现今的一项研究热点。而由于模块化设计具有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便于产品的改装,拓展及维护和有效降低成本等优越性,可以看出模块化设计是实施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已经渗透到许多领域,例如机床、减速器、家电等等。在每个领域,模块以及模块化设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传统模块化设计强调模块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一般适用于系列分级特性比较明显的产业及其产品族的开发。

如今模块化设计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一套标准,以家具为例,这些标准主要有产品设计标准化、原材料标准化、设备的标准化、工艺标准化等。

三、低成本模块化设计如何达到易用性要求

(一)材料的选择

产品要使用户达到高受益,首先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用户的需求通常由用户对材料的视觉、触觉甚至是嗅觉等感官支配决定的。因此,产品的材料和工艺直接影响人们和产品的互动。

当今的低成本模块化设计,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已经有了标准,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有些标准也许已过时,我们在考虑标准的同时,应该思考有没有比标准更好的选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易再生且对环境没有危害的绿色材料。同时,应尽量选择来源充足,成本低廉却能达到产品所需要的功能要求的材料。即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佳的效果。

此外,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通过标准化减少原材料的种类,如控制表面装饰、油漆品种等。但是太少的种类容易造成产品多样性的缺失。因此,要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规模来确定原材料的品种。

(二)产品模块的指示与识别设计

模块从作用上划分,可以分为功能模块和装饰模块。

功能模块是决定该产品主要功能的模块。如柜类家具的旁板、背板等板式结构的功能模块组成了柜子框架这一形体模块。

为了达到产品的易用性要求,功能模块应该具有一个良好的指示与识别设计。产品的指示与识别设计是将其功能及特性准确合理地阐述的一种设计方式。为了使用户快速而准确的使用产品,首先需要通过把握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以及用户的使用心理与习惯,来确立产品的自身形态、使用方式与操作方法。并且模块的连接处的设计应该尽量简单易操作。使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获得一种方便愉悦、舒适安全的感觉。例如当今有很多模块化的简易书柜,它们由各种大小不一的模块组成,简单的框架造型与拼接方式让用户能够很快的明白产品的使用方法,而且可以使用户随自己意愿对其进行组合,体现了模块化设计多样性的一大特点。

(三)产品模块的语义认识

模块化产品的设计语义是通过产品的装饰模块来表述的。装饰模块主要包括装饰线条、线脚等装饰件,色彩模块、文字、标志等平面模块。它是构建产品的功能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主要模块。装饰模块也是产品形态的一部分,它的形态风格因素是来源于人类长期以来的经验的积淀,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人们不需要说明书就能悟得产品的使用方式。

(四)模块中情感因素的融入

现代产品设计是一种深入人心的造物活动,产品设计不单单是一种物的表象,而应被看作是物与人交流的媒介。因此模块化设计中,在满足以上提到的一些原则之后,也同样应该融入情感因素,使用户在使用时获得一种情感共鸣和心理满足。例如现在市面上有设计成屋形的文件柜,造型可爱有趣,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能使用户获得一种愉悦。

四、结束语

当今模块化设计的原理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本文阐述了当今模块化设计的发展,提出了低成本标准模块化设计在设计时应从模块的材料,模块的指示与识别,语义认识,情感因素的融入几个方面深入。从而实现产品的易用性,并使产品物美价廉,使用户获得高受益。

参考文献:

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毕业设计 论文审查 规范化管理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生涯的总结,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毕业论文的质量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重点关注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大高校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毕业论文的审查与规范化管理中的缺陷主要源于学生和高校本身,社会层面上也有一部分原因,应引起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对缺陷予以深入研究,并找出相应对策是今后毕业设计主要的工作方向。

一、毕业设计论文审查与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学校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论文选题、设计、实施、撰写及答辩的过程都需要学校的组织和监督。但由于有些事务的重叠,导致学校组织的分工不够明确,影响了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生、教师和院系之间未能互相监督。完善学校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是保证毕业论文顺利进行的关键。

2.审查监控措施不够完善。毕业设计期间是学生正面临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找工作中,故最后的毕业论文质量便有待提高。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对待这类现象,未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此类行为从个体现象逐渐成为群体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个别学校的毕业设计教师呈年轻化群体趋势发展,缺乏管理经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监督不完善,影响了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质量。

3.审查机制不合理。审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如何能合理地用成绩评价出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实践工作能力是毕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对审查的标准不尽相同,现在的院校盲目地追求高标准,在审查时,过于追求科研成果,忽略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本末倒置,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反映。

二、毕业设计论文审查的完善与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毕业论文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实践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因此,要建立完美的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贯穿于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审查和规范化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保证。毕业论文选题审查和规范化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论文的选题需要具有研究价值及创新性,符合社会的需要,应由从事专业教学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重大研究成果的老师进行选题。论文题目的高重复率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此现象,高校的管理层面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从选题开始便严格规范,构建优良的设计基础。

2.加强论文实践工作的审核和规范化管理,实现对毕业设计的全程监督管理。强化对毕业论文中间实践环节的实时监督,确保学生独立完成了实验成果,保证实验时间、工作量符合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实践工作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环节,是对大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一部分,实时地观察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是对学生最后综合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论文实践工作是一个系统理论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对就业技能进行全面了解的良好契机,实行实时监管,避免了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

3.加大对毕业论文内容审查和规范化管理力度。毕业论文内容需符合专业的学术规范,对文章的格式与字体都应有相应的规范化要求,论文立意需新颖,内容充实,符合毕业生水平。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对毕业论文内容的重复率方面严守把关,可能的话需对科研成果的数据进行验证,或让学生给予相关内容数据的解释,监督其合理性。

4.审查标准和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大毕业设计的审查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不单单局限于最后科研成果的束缚,更多地注重毕业生在论文设计及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包括文献查阅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整合写作能力,对各方面进行审查,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与专业要求进行标准化考核,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5.对参与毕业论文评定的教师专业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学校选择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一系列工作,有经验的教师能合理地指导毕业生的论文时间分配,对学生的时间、工作给予相应的专业指导,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审查和监督。在开始时适时地进行设计任务和题目意向性工作,并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在实践工作技能中展开学习,与学生定期交流,掌握学生的难点。在今后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中,细化专业导师责任制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经济学期刊;摘要;自称语;作者角色

一、引言

作者自称语作为学术语篇互动元话语的一个重要子项,是作者表达研究立场和态度时高频使用的元话语资源,关系到作者主体性身份的显现程度。作者自称语之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得到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诸多研究探讨了其在中外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情况,如彭芹[1]等对比了中外岩土类期刊英文摘要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发现国内期刊鲜见使用第一人称,提醒相关学科的学者和编辑予以重视。李民[2]等考察了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学术论文中对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异同,得出前者多用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凸显团体属性、后者多用单数形式强调研究独特性和新颖性的结论。高霞[3]基于可比语料库研究发现中外学者间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显著,但差异倾向并不一致。相比之下,作者自称语作为一个整体得到的关注则少得多。不同的学术团体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跨学科语言差异正逐渐成为学术英语研究的新热点[4]。经济学学科论文摘要是否呈现相似的特点?这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考察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称语的使用情况,探索并阐释其共性与差异。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统计和对索引行的定性分析,本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分别使用哪些自称语?频数是否有差异?2.所体现的作者角色是否有差异?有何差异?背后的原因何在?

二、语料采集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自建两个小型英文语料库:中国经济学期刊摘要语料库(简称CNC)和美国经济学期刊摘要语料库(简称USC)。前者语料选自国内经济学顶级期刊《中国工业经济》,后者语料摘自美国经济学顶级期刊AmericanEconomicReview。为了保证较好的可比性,两个语料库只收录上述两个期刊同一时段(2018年)的摘要文本,且均由随机抽样的50篇英文摘要组成。语料库的库容方面,CNC为15092词,USC是6502词,可见平均篇幅上,中国经济学期刊摘要远超美国,高达2.3倍之多。有鉴于此,统计节点词频数的时候,本研究不但报告其观察频数,也列出每万词中出现比率的标准化频数,以保证可比性。使用Antconc软件,分别在两个语料库中检索各类作者自称语:第一人称复数词“we、us、our”、第一人称单数词“I、me、my”、第三人称词“theauthor(s)”、物称词“this/thestudy/research/paper”。对于作者自称语缺省的情况,本研究首先利用正则表达式检索被动语态,其次通过人工方式识别语义上省略“bytheauthor(s)”的索引行。各类自称语的频次数据绘制成表,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通过观察索引行进行分析、解读。

三、结果与讨论

(一)作者自称语的种类与分布

就自称语总数而言,CNC语料库的观察频数高于USC,但是标准化频数呈现迥异的结果,中国经济学期刊中的作者自称语总数显著少于美国(153.1:259.9)。作者自称语是构建作者身份的重要手段,而中国作者缺乏对其充分的利用。 另外,从表1亦可直观发现三个基本特点:1.中国经济学期刊摘要主要使用物称型作者自称语(如“本文”“本研究”),而美国经济学期刊摘要则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代词(如We/I等);2.第三人称代词(如“笔者/theauthor(s)”)在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作者自称语中均未出现;3.在作者自称语“缺省”方面,中美期刊摘要差异显著,标准化频次比为29.8:4.6,中国远高于美国(近6.5倍)。中国作者之所以衷情于“本研究”这种物称型自称语,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是物称符合学术语篇要求的公正、客观和严谨,也符合国内期刊论文摘要写作规范。美国同行广泛使用第一人称自称语,则源于第一人称具有直接高效和行文流畅的优势,有助于简明扼要地阐述原作的内容。另外,中国学界倾向于认为第一人称显得主观,影响学术结论的客观性,而美国学者相信第一人称不仅不妨碍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反而更有利于作者推销自己的成果和观点,有助于自己的研究得到编辑、同行和读者的认可,增加自己论文被同行检索、下载和引用的机会。此外,美国作者将论文视为辩论性语篇,需要双向的互动、参与和介入,因而在众多作者自称语中,第一人称最具吸引力。第三人称是“折衷”性的作者自称语,既无第一人称的“高调”也无物称的“低调”,理论上比较符合中国学者的心理,而语料库数据证实第三人称不仅被美国作者遗弃,也未得到中国作者的青睐。作者自称语的缺省是依靠被动语义结构来实现的,如例1。被动结构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丰富句式,结构紧凑,信息密集,便于体现学术语篇的客观性。但是,过度使用会造成摘要行文单一,句子变得冗长且缺乏活力,影响文字经济性和可阅读性,如例2,为了缺省作者隐藏身份而强行使用被动语态,反而造成句子头重脚轻,伤害了摘要的可读性。而且,频繁地以“去人称化”的方式隐匿作者会形成“冷冰冰”的印象,导致摘要缺乏“人情味”,削弱吸引力,影响论文在学术话语社区的宣传和推销。中国学者表现出的对被动语义结构的滥用和误用,非但不会增强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和严谨度,反而违背了在学科同行中推介自己研究成果的初衷。中国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称语以物称为主(占57.1%),辅以第一人称复数自称语(占23.4%)和缺省自称语(占19.5%);在美国方面,作者自称语中,第一人称占绝对统治地位(89.9%),其中以复数为主,亦不乏单数。特别指出的是,第一人称虽然在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作者自称语中均有使用,但是频次差异显著(248:21.5),美国远高于中国。此外,中国经济学期刊摘要中未出现第一人称单数自称语,而在美国方面,第一人称单数的频次甚至高于物称(21.5:18.5)。不同的作者自称语在学术语篇中具有相异的特征和效果。第一人称自称语体现作者敢于彰显自己的权威和自信,勇于凸显自身学术贡献,不回避自身的学术责任;其中,第一人称复数能体现较强的作者参与度和贡献度,第一人称单数更是展示作者权威和信度最强有力的标志语。在凸显作者的角色和地位方面,第三人称效果稍逊于第一人称。物称即非人称或以抽象实体指称,如“本文”“本研究”,其本质是隐藏作者身份,意在强调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借助被动句式形成的作者自称语缺省情况,其实质是使作者回避,让作者彻底隐身,以期获得研究客观性的认同。也就是说,表1数据揭示了一个道理:中国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身份多被隐藏,甚至彻底隐身,但是通过少量的第一人称复数得到一定的“曝光”,却未曾通过第一人称单数得到强烈的凸显;而在美国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身份得到充分的“曝光”,甚至被强烈地凸显。这种巨大差异可能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中庸之道,个人不喜欢出头、冒尖,惯于隐藏身份,一般不高调宣示个人贡献,而西方文化奉行个体主义,认为个体身份高于群体身份,强调个体,重视个体独立性、个体责任。因而,相比中国,西方学者在学术语篇中更勇于用第一人称表明自身立场、态度、自信和权威,强调自己的学术贡献和学术责任。这一点在中美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频次差异上得到充分的印证。第一人称复数在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作者自称语中均有出现,起到了凸显作者身份的作用。然而,其所体现的作者角色是否有差异?本研究继而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考察分析。

(二)作者自称语“we”体现的作者角色

根据柳淑芬[5]的分析框架,第一人称在学术语篇中可以体现四类角色,即原创者、观点持有者、实验操作员、论文设计者,具体如表2所示。原创者主要用于报道研究结果和结论,体现了最高的风险性和责任度,在本研究的语料库中主要通过find、con?clude等谓语动词实现。观点持有者属于较高风险性和责任度的角色,可以展示作者的学术观点,主要与argue、claim等谓词搭配。实验操作员属于较低风险性和责任度的作者角色,用于陈述研究方法与过程,借助exploit、use等谓词实现。论文设计者是风险性和责任度最低的作者角色,一般用于介绍研究目的与内容,搭配的谓词主要是examine、study、explore等。本研究探索并阐释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称语“we”所体现的作者角色之异同。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学期刊摘要中,共出现37次第一人称代词“we”,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作者风险性最低的角色“论文设计者”,每万词的标准化频数为9.3;其次是作者风险性较低的角色“实验操作员”,标准化频数为8.0;而高风险性的作者角色“原创者”和“观点持有者”出现频次偏低,标准化频数分别为4.0和3.3,合计尚不及低风险性作者角色的任何一个子项。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学期刊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we”共出现了100次,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作者风险性最高的角色“原创者”(标准化频数为109.2次),占比高达71%;其余依次是“论文设计者”(20.0次)“实验操作员”(16.9次)和“观点持有者”(7.7次)。综上所述,第一人称代词“we”在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体现出了不同的作者角色,在前者中主要体现低风险性的作者角色,有助于降低作者责任度,在后者中则重点体现高风险性作者角色,有利于凸显作者的学术贡献。由此可见,第一人称代词“we”在中美学术语篇中虽然同样起到凸显作者身份的作用,但是微观效果却仍有差异,相比中国经济学期刊,美国更为高调,更能突出作者的学术贡献。在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能够彰显作者的主体性,体现作者对研究的高参与度和高介入度。第一人称的使用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在于能够凸显作者的学术贡献,帮助作者在学科话语社团中构建权威学者身份,助推作者在论辩性学术语篇中亮明身份、赢得主动,也有利于作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术界兜售和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缺点在于,对作者身份的凸显,意味着作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容易招致学科同行的质疑和批评。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缺点,中国学者使用第一人称时才有所保留,即使用到第一人称,也会规避第一人称单数,只取第一人称复数;即便用到第一人称复数,也会偏向表现低风险性的作者角色。究其深层缘由,可能主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在集体主义文化风格和中庸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学者二语写作中往往偏于保守、力求稳妥,虽然希望凸显个人学术贡献,增强个人影响力,但是不愿冒着被同行批评和诟病的风险,背负过重的学术责任。中国学者隐匿作者主观自我和趋于使用低风险、低责任度的保守做法,固然有助于减少来自同行的质疑和发难,但是同时也错失了推介学术成果和构建学术身份的良机。在《中国工业经济》期刊上的往往都是中国顶尖的经济学研究者,未来会是向国际期刊投稿、实现中国经济学学术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水平的研究者更应关注国际学术写作惯例与风格,强化对英文学术写作规范的习得,走出母语汉语谦虚谨慎的文风束缚,在合适的语境中有意识地多用第一人称,并敢于通过第一人称展现自己的研究结论和学术观点。

四、结语

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6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22-02

国际化环境,网络化、数字化时代,都离不开标准化。如果没有完善的标准,或虽有标准但要求太低、执行监督不力,都会给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烦恼甚至灾难性后果。编辑出版期刊也同样离不开标准化。在世界范围内,早就设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了一系列反映和规范各国共同需求的国际标准。我国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198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指出标准化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标准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1]。

我国对国际标准的态度是: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快废止与国际标准有冲突的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1992年及以后的国家标准,编号中的代号为“GB”的,是强制性标准,例如GB 3100-1993;代号为“GB/T”的,是推荐性标准,如GB/T 3179-2009。出版印刷行业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中的代号为“CY/T”,如CY/T 35-200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期刊编校的“规矩”就是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规范。为出版精品期刊,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应成为编辑同仁的自觉行动。

1.国家要求

大多数期刊都比较认真地执行了有关标准和规范,在标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编辑同仁标准化意识不强,执行标准的态度不那么积极,有的迫于编辑加工量大的压力而无力顾及标准化,有的认为推荐性标准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还有人拿出国外期刊的一些非标准做法做说辞。从有关部门组织的审读、评奖实践来看,期刊的编校标准化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以下是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常见例子。

(1)关于期刊目次表,GB/T 13417要求:“目次表条目应与其对应的内容一致。”为体现著者的署名权,责任者项应列出文章全部著者的姓名。但不少期刊仍按照1992年版标准中的“也可”著录为“ 3 人等”著录著者。

(2)关于汉语拼音刊名,GB/T 3259规定:书名和刊名的汉语拼音需要加注在中文书刊的封面,或扉页,或封底,或版权页上,拼写基本上以词为书写单位,一律横写。实际情况是一些期刊没有加注汉语拼音刊名,不少期刊以字为书写单位,有的全名连写,有的因封面设计需要将横写刊名竖排时颠倒了方向,即本应顺时针转90°后从上往下读,误成了逆时针转90°后自下而上读(英文期刊名称竖排时也常见这一违反国际惯例的错误)。

(3)关于量和单位的使用,没有严格执行强制性、基础性国家标准GB 3100~3102.1~13,不少期刊还在使用废弃的量名称、非法定计量单位,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不符合标准规定,非普及性期刊使用单位的中文名称或中文符号,数理公式的转行未执行标准的规则,坐标图的标目、数据表的栏目中用特定单位表示量的数值时未采用“量/单位”的标准化形式等。

(4)关于参考文献,未完全按照GB/T 7714的规则著录,著录项目、著录要素不全,著录格式和标识符号使用混乱,正文中引用处未作标注(顺序编码制未标文献序号,著者-出版年制未标(著者,出版年)),以及著录内容存在诸多差错等问题均较严重地存在,有的还另立一套引文“著录标准”。

此外,化学式、数理公式编排,标点符号、数字、科技名词使用,语言文字,以及图表的设计、绘制等,也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呼唤我们期刊的编辑出版者应认真学习、积极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及规范 。

2.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我国的标准大多数是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了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是接轨的。因此,对期刊而言,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跟国际接轨指的就是与国际标准、国际有关学科组织的推荐或规范接轨,而不是跟国外的某一本“权威”期刊接轨。国际标准的条款是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不能因为国外的某些“权威”期刊不按国际标准执行,我们也不执行。以不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所谓“国际惯例”作为不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遁词是错误的。

与期刊编辑出版标准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常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如下:

(1)GB/T 3259-1992 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2) GB/T 3860-2005 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3)GB/T 6447-1986 文摘编写规则

(4)GB/T 13417-2009 期刊目次表

(5)GB/T 788-1999 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6)GB 3100~3102.1~13-1993 量和单位

(7)GB/T 3179-2009 期刊编排格式

(8)GB/T 7713-19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修订时分3个标准,其中GB/T 7713.1-2006 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 GB/T 7713.3-2009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已,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即将修订)

(10)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

(11)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12)GB/T 16827-1997 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

(13)GB/T 28039-2011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14)CY/T 35-2001 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

(15)GB/T 7714-201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15-05-15;2015-12-01实施)

(16)GB/T 9999-2002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7)GB/T 11668-1989 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18)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形式规范

(19)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1998)

(20)新闻出版总署 CAJ-CDB/T 1-2005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规范

标准是由对一定范围内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的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组成的。一项标准包含许多条款,这些条款包括了“要求”“推荐”“陈述”等等。为了便于使用者准确区分各种不同的条款,标准表述这些条款所使用的动词是十分严密的。为了准确掌握条款、正确实施标准,我们在学习标准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条款表述中动词使用的情况[2]。

三、期刊编排格式规范要点

无论纸质期刊还是电子期刊,编排格式规范化的依据是GB/T 3179-2009及《期刊出版形式规范》[3-4]。

1.刊名。期刊的刊名需要简明确切,并且准确表明该期刊所涉及的知识和活动领域,方便引用。不得随意变更刊物的名称。封面上刊名的字体、字号或编排应显著清晰,便于识别,字号应大于其他信息的字号,广告、插图等均不得对刊名构成干扰。中文期刊可有与刊名同义的其他文种(一般为英文)的并列刊名。外文和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应有中文并列刊名,并同时刊印在封面上,首选封一。在同一年的各期,并列刊名次序之间不得改变。

2.封面。期刊的封面由5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需要表明在封一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和CN号。按GB/T 9999规定,可将两者一起印在封一的右上角,或仅印ISSN号。根据《期刊出版形式规范》ISSN号和CN号还需要印在版权页或封四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部分)的条码,优先位置放在封一的左下角,也可以放在封四的右下角,纵排、横排均可。

3.目次页。目次页由目次页版头和目次表组成。版头应标明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月,半月刊、旬刊、周刊还应该标明“日”。目次页在期刊的每一期都应编有,并且单独成页,不编入正文的连续页码。当目次页不止一页时,可以采用罗马数字单独编码。将版权标识与目次页排印在一起的期刊,其版头不必重复标注。目次页宜置于封二后的第1页,如需转页,应转到第2页。目次页仅占1页时,可置于封二或封三。目次页的位置应该在每期都保持相同。

4.卷、期。期刊1年可以出版1卷或多卷。卷号应该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从第1卷开始,其中的“第”字不能省略。每年出版1卷的可不设卷,以年代卷。在一卷最末1期,需要在适当的显著位置注明“卷终”字样。构成期刊一卷的各期应从第1期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可以编“总期号”。期号或总期号中的“第”字不能省略。期刊的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应执行GB/T 788的规定。

5.版面和页码编排。期刊的层次标题、文章题名、正文、摘要、脚注、图表、参考文献、关键词等,除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外,应该区别字体、字号以及编排形式,各期排印格调需要保持统一。刊登正文的封三、封四应编入期刊的连续页码,封一、封二和未刊登正文的封三、封四不编入连续页码。其他内容可以独立成张,例如广告和不属于正文的部分、可在期刊合订成卷时剔除的部分,需要另编页码,不应与正文页码混同。期刊的页码标识位置应各页相同,常见置于页眉或页脚。

6.总目次和索引。每卷卷终的总目次或索引可以根据需要编印在期刊。可以采用罗马数字编页码。总目次和索引另编页码,应该从单页起排,不与正文部分混同连续编页码。

7.增刊。期刊可出版增刊,可编入总目次和索引。我国出版增刊仍需经主管部门批准,且每年只准许出版2期。增刊需要单独编序号,一卷(年)内只出1期,其序号为“增刊1”。增刊的字样应该排印在封面、目次页版头、页眉和版权标识等处。

四、结 语

在深化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于不同期刊的实际办刊环境,在重视提升期刊的学术、技术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提高期刊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为实现在各自所处的层次上,把期刊办成学术技术水平、编辑出版质量均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皆好,作者、读者都喜爱的期刊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98:276-305.

[2] 杨新玲.科技期刊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J].编辑学报,2014(6):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