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贸易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汽车贸易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汽车贸易论文

汽车贸易论文范文1

去年,作为促进中美两国经贸往来的重要举措之一,通用汽车公司6月17日在华盛顿签署一项总价值约达10亿美元的对华出口协议,将通过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自今年起至2010年间向中国出口整车、零部件和相关设备器械,其中整车出口将包括凯迪拉克品牌等。这项协议的签订将有助于凯迪拉克等通用汽车在华主要品牌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推动通用汽车在中国这一增长最为迅速的汽车市场的全力拓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了协议签署仪式。

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领导者,通用汽车一直都在致力于营造、维护良好的中美经贸关系。今年又恰逢通用汽车成立100周年,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表示,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两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新兴市场的兴起。没有一个新兴市场能像中国这样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瓦格纳进一步表示,随着中国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长,中国豪华车细分市场逐渐呈现出发展潜力。该协议的签订,也充分彰显了通用汽车未来在中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决心。过去11年中通用汽车在华合资企业已从北美进口价值超过42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设备和机械,为中美双边贸易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该协议的签署也再次例证通用汽车“立足中国、携手中国、用心中国”的在华业务发展战略创造了多方共赢的结果。

日前克莱斯勒公司与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大宗汽车进口协议,今明两年内,克莱斯勒公司将向中国市场出口销售价值超过4亿美元的Jeep品牌汽车。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商务部有关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亚太业务首席执行官墨斐表示,这次交易表明了克莱斯勒对于Jeep品牌在中国获得长远发展和成功的信心。根据协议,中进汽贸将以中国市场总商身份负责销售Jeep品牌车型。

为顺应国内消费市场趋势,克莱斯勒公司从2007年起引入原装进口的Jeep品牌车型替代本地化生产的车型。在1年时间里,已先后引进Jeep指挥官、大切诺基、指南者和牧马人等4款车型。除克莱斯勒品牌外,还增加PT漫步者和克莱斯勒大捷龙两款产品,全新进口Jeep品牌和全球畅销的道奇品牌也先后进入中国。今年,克莱斯勒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步伐,仅上半年就已引入4款全新产品,包括道奇品牌的两款进口车型道奇锋哲和道奇酷搏,以及Jeep品牌在全球的代表性越野产品Jeep牧马人四门款和两门款。

二、中美汽车贸易营销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作为政府,特别是对外贸易的主管部门,除在我国与国外发生贸易摩擦时积极加强国家之间的贸易谈判和贸易协调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统一、透明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整顿外贸秩序,加强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建立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

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政府应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我国应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和承诺,结合国情完善有关方面的立法,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实现统一和透明。我国已依入世时的承诺调整了整车和零部件的关税,若此次世界贸易组织上诉后维持原裁定,则须尽快修改《管理办法》使其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原则;进而言之,我国政府更应吸取此次教训,适当、适时、主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调整我国贸易政策。政府要强化公平贸易工作,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助机制。公平贸易工作通过出口应对和进口调查防范等手段,在应对贸易摩擦、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培育专业化团队

学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正确运用相关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尽管世贸规则并不是完美无缺,也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但其争端解决机制,毕竟是一个为所有世贸成员所认可的贸易机制,可以说是一个为成员国、包括我国在内所承认的较为公平的贸易规则,在将来的贸易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相关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3.加强自律和内部协调指导,避免恶性竞争

综观我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教训,经常出现“冷”时无人开拓,“热”时蜂拥而至的局面,甚至为抢夺市场,不惜竞相压降,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降低了自身利润空间,而且还为进口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口实。因此,为了保证长远发展,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应该自律,同时,我国内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发挥自身作用和职能,加强对车辆出口的监管和调控,做好企业协调工作,避免自我无序竞争局面。

4.提高产品竞争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通过扩大投资和加强研发力度、科技创新和引进技术,大量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不断涌现,不仅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在不断地走进国际市场,包括进入美国市场。对此,一方面应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提供符合当今汽车技术水平发展方向的中、高端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宣扬我国汽车工业的悠久历史、雄厚现状以及所具备的长远发展潜力,宣扬我国通过竞争所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汽车品牌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和我国这些汽车产品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在汽车贸易服务方面,我国将给予全面的贸易权和分销权。不通过中间商直接进口和出口的权利和通过市场营销的权利,批发和零售、售后服务、储运物流——与分销有关的整个服务领域。有关金融服务方面,主要是汽车消费信贷、融资的问题。在各个地理区域内,外国银行将享有与我国银行同等的经营权利。在五年内,地域和客户方面的限制也将完全取消。允许外国汽车制造商在我国设立的分销体系经营母公司的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晶琪,吴波.我国汽车整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26).

[2]贾芬阁.我国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角,2006,(6).

[3]武秀娟,王江.汽车制造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

汽车贸易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日本对外投资的每一步都带有明显的规避国际贸易摩擦的印迹,即规避国际贸易摩擦是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诱因。日本通过对外投资同其他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比较有效地应对了国际贸易摩擦。当然,对外投资在日本规避国际贸易摩擦过程中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也引发了另外一些问题。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一)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由日本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将要处于比较劣势产业(亦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如六、七十年代,日本纺织工业大举对海外投资正是在日本已基本完成了重化学工业的建立,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已经处于比较劣势,变成“边际性产业”的背景下进行的。

(二)弗农的产品生命同期理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从新产品阶段到标准化阶段,同类产品的新加入者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时竞争的焦点集中于价格,因此降低生产成本就成为生产者主要考虑的因素。20世纪70、80年代,家用电器在日本的生产已进入标准化阶段,家电产业逐渐成为组装加工业,日本逐渐将生产中心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及中国,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

(三)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继承了垄断优势论的观点,吸收了内部化理论的内涵,又引入了区位理论,这构成了该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3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战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样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面向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劳动力资源属于自然因素,而自然因素又是构成一国区位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较为注重将企业的原有优势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一)资源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日本是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岛国,在其战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保证所需原材料、能源的供应,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领域。如日本在中东地区以开发油田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和为开发亚洲地区自然资源而进行的直接投资。

(二)利用廉价生产要素型投资:由于日元不断升值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国内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使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为了提高竞争力,日本企业不得不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亚洲各国投资增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得亚洲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

(三)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型投资:日本对亚洲和东盟国家的投资往往是既结合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配合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而进行的。通常是日本将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到该产业仍处于成长中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四)市场导向型投资:即为维持和扩大当地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投资,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绕过贸易壁垒。如60年代以后,亚洲各国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纷纷采取高关税和数量限制等措施,为维持国际市场份额,迫使日本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五)专利与信息收集型投资:这集中表现在日本对欧美的投资上,因为欧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欧美市场对日本企业来讲,重要性在于专利与信息收集,商品筹划与开发研究等知识关系方面,因而大型跨国公司向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偏重于技术型产业。

(六)规避贸易摩擦型投资: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产品大量涌入欧美,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其与欧美的贸易摩擦日趋激烈,欧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日本产品的进口。为了规避贸易摩擦,日本采取由直接贸易往来转为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直接投资方式,或将生产基地转到发展中国家通过第三国输入的迂回战略,从而达到缓和贸易摩擦,维持已有市场份额的目的。

三、日本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规避国际贸易摩擦的绩效分析

(一)日本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规避日美国际贸易摩擦的成效

1.减缓了日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美国际贸易摩擦

战后,日本“贸易立国—出口主导”的经济战略使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从1965年首次出现以后就开始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呈现出了迅速增长的态势,由1980年的69.59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549.01亿美元。贸易失衡引发了日美之间旷日持久的国际贸易摩擦。而日本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对日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虽然日本的海外子公司在设立初期常常会从日本进口原料、配件、资本货物等,但当其生产逐步步入正轨后,为避免投资摩擦,企业从东道国采购零部件、半成品的比率也会提高,而曾经从日本进口的成品将在东道国当地生产,由此会减少日本的出口;同时日本国内生产向海外的转移也刺激了日本从海外子公司的进口,即原来的出口产品逆进口到投资国。

2.减轻了自愿出口限制措施对其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自愿出口限制措施是日本为缓解日美国际贸易摩擦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例如在50年代的日美纺织品国际贸易摩擦、70年代的日美彩电摩擦、80年代的日美汽车国际贸易摩擦中,日本均迫于美国的压力,对出口到美国的相关产品实施了自愿出口限制。自愿出口限制是进口配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对进口商品规定最高数量或金额,直接限制商品的进口。这种方式对自愿出口限制实施国的经济及其国内相关生产厂商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3.对外直接投资既促进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更使日本在国际贸易摩擦中获得了不断扩大的回旋空间,立于比较主动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展开正规的、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其中对东亚的投资产业结构明显倾向于劳动密集型和一定程度上的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上。而这些制造业又是日本国内早已标准化或将要淘汰的“夕阳产业”及环境污染型产业。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规避国际贸易摩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值得重视的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虽然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却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而且这种不利影响正在不断显现。

1.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上引发了新的摩擦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规避日益激化的国际贸易摩擦,然而由于日本企业在投资方式,经营方式上与东道国的差异,使得日本在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规避国际贸易摩擦的过程中,又与投资国产生了新的摩擦。如上世纪80年代,日美在汽车贸易上的激烈摩擦使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单方面妥协同意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实行自愿出口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开始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然而在日本生产企业进入美国后,日本企业的系列生产结构与美国的生产结构发生了直接冲突,产生了新的投资摩擦。

汽车贸易论文范文3

1.贸易经济专业定位尚待进一步明晰

目前,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从全国各大专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归属的院系来看,有些在商学院,有些在经济学院。27所开设有贸易经济专业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专业,对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专业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因对专业方向认识不足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2.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无论从研究方向,还是专业设置上来看,都没有专门的贸易经济研究和专业。而作为贸易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系统的存在,只是在某些著作中以交换、交易、市场、商业等名词相关联而出现。长期以来,我国贸易经济(流通)问题一直以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惟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放在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下来分析,揭示了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的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尤其是无法解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流通问题,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2]。

3.贸易经济专业市场认知度低

从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对贸易经济专业认知度相对较低。比起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具有鲜明特征、特色的专业而言,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大部分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对贸易经济专业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直接影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对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形成制约。

4.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急需优化

商贸流通产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电自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零售业逐渐壮大,新型贸易模式如E贸易大量出现,大流通、大消费、大贸易的格局基本形成,迫切需要通晓贸易理论和实务高素质零售商业流通人才,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开设庞杂,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知识相对陈旧,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要的能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迫切需要贸易经济专业在课程开设上体现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5.贸易经济实验与实践教学欠缺

贸易经济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工作。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贸易经济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或是由于资金问题或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境滞后,而且大多数学校贸易经济专业教师大部分所学都是别的专业,大多没有贸易商务实战经验,在从事商务实践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二、贸易经济学专业建设建议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新经济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应明确贸易学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为专业素质硬、执业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符合零售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以以打造“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为主线,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当细分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塑造学生的特色素质,不断提高各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打造特色”的专业建设思想。本科院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要体现出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设置专业方向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各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在方向的设置上,应着重体现服务于新经济形态,例如,服务贸易、E贸易。

2.确定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模块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特色”的原则。在保障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需要多开特色课。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方面组成。专业主干课主要介绍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为制定贸易政策和商贸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一些市场调研与决策的技术,包括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批发贸易、零售学、商业技术、物流经济学等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贸易方面的一些具体经营与管理技术,与实现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些学科知识等。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本文认为应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关系,在选修课中,本文建议采用打破常规模块化教学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和专业性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在贸易经济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了三个方向:其一,“零售方向”。该模块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零售技术》、《连锁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突出用新经济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围绕零售业态与商圈、连锁与特许经营、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及现代技术应用、超市与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以信息、物流和现代商务技术为手段,造就满足新经济要求的高素质贸易经济人才。其二,是“工业品批发与贸易”方向。该模块包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汽车贸易概论》、《批发市场学》、《机电产品与工程材料》、《生产资料流通》等课程,发挥贸易与管理融合的优势。其三,是设置“商务管理”综合性方向。该模块包括《会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概论》、《拍卖与典当》、《期货市场学》、《服务经济学》等课程。三个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拓宽学科的发展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3.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贸易经济学科应加强与政府和商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以服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及地方社会经济为己任,借此提高贸易经济专业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是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要形成常态化,实现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找到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机制与模式,要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加大学院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就加强了与永辉超市、沃尔玛超市等的全面合作,同相关企业一起探讨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教师和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强化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为创新性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性,贸易经济专业是属于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学科,一定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经济本科教育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凸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地方性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应该主动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和开出质量。比如,加强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综合商务模拟和物流技术等试验课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课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论文方面,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实践类题目的比重,切实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5.加强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通过开展大量商业文化活动、大学生挑战杯、模拟商业街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都有较大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科研和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学术和实践水平

汽车贸易论文范文4

2015年是亳州市中职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奖项最多、获奖层次最高的一年,全市中职师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2个,有100多名师生在2015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安徽省中职学校优秀教研论文比赛等多项赛事中获个人或团体奖,彰显了全市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基于拥有天下道源、曹魏故里、中华药都等众多亮丽城市名片的亳州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本刊记者走进亳州市部分校园,听校长们讲述管理经验、所遇困惑、发展愿景,并记录成文,以期在安徽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刚:

提升办学能力,彰显专业特色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是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与安徽亳州技师学院、亳州市卫生学校实行一校三牌。

一、服务地方经济,凸显专业特色

亳州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拥有GMP认证中药加工企业137家,中药饮片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中药工业正在向中药保健品、中药兽药等方向延伸。规划建设药、酒、文化三大板块,构建现代中药、养生文化旅游、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三大体系。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线,重点建设中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以及护理、康复技术延伸专业,每年为地方药业经济发展提供1500人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校)合作,提升办学质量

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以此为切入点,以中药、中药制药两个专业为试点,与合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与安徽联华医药公司共建安徽华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起了“厂中校”,开展深度合作。还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建亳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学校打通中高职贯通的立交桥,与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为中高职衔接和学生学历提升打开了通道。学校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作建立的“中药材鉴定师”培养基地即将挂牌成立。

三、以赛促教(学),提高技能水平

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依托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工作,并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仅2015年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成果交流大赛、全国中医护理技能大赛和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三项国家赛事中就获得2金4银12铜的好成绩,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成果交流大赛中,教育部鲁昕副部长亲自观看了学校参演的一等奖项目《华佗五禽戏》,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和学生技能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加强招生工作,扩大办学规模

学校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形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2015年度招生2800人,在招生和办学规模位居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前列。

同时,通过工学结合等形式,技师学院面向企业招收中、高级技工,采取送课去企业等形式,开展各类岗位提升培训。

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办学能力

学校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完成了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步伐,实现专业、基地、实体一体化建设,占地300亩的校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建设完成后,将极大推动中药类专业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开拓学生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水平。

六、加强质量提升,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学校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学校确定了以质量提升工程为中心,以办“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规划。占地8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投资8767万元的学校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随着二期工程的食堂、宿舍楼、实训楼和研发培训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蒙城县职教中心校长杨景泰:

强强联合 科学创新 示范引领

2011年8月,蒙城县以“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筹建皖北职教园区”为契机,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要求,全面整合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和亳州汽车工业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职高,重组蒙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构建“强强组合、优势互补,全县联动、全面提速”的职教中心发展新格局。

学校凭借师资力量、学历教育、专业特色等优势,领导班子统一调配,专业错位发展,学生统一招生,实习实训统筹布局,南北两个校区共设置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13个,解决了两校区专业设置重叠、资源建设重复、招生宣传矛盾等问题。

学校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学生为先,发展为重,学做合一,实用至上”的办学方针,着力整合职教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拓展合作渠道、扩大办学规模、提升职教内涵,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并重、教工贸结合的发展之路。

学校始终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作为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持续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创立“校园德育工作学生观察员”聘任制度,学生处编写的德育校本教材《学生生活学习导航》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联(楹联)、一戏(五禽戏)、一文化(庄子文化)”活动,增强师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德育先进集体”“亳州市师德先进集体”等称号。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蒙职学生肯吃苦、守纪律、会操作、素质高,德育已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品牌。

学校抢抓安徽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形势,有效整合校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先后建立农民创业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基地、农技人员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等,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每年完成8000余人的培训任务,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围绕全县快速崛起的汽车制造业及汽车服务业,学校成立了亳州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校企对接、校企联动、校企合作,与上海南湖职校、江阴澄西船厂技校、江苏半导体协会实现跨区域联合办学,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举办“中德诺浩紧缺技能汽车人才培养项目”,与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10多个城市的2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校企对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双师型”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组织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坚持升学与技能并重,抓住安徽省对口升学本科指标逐年递增的机遇,全力打造对口升学品牌,连续多年对口升学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职教的生命力在于激发生产力。近年来,学校为蒙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上千名技术人才,成为主导产业、主打专业与当地就业相得益彰的典范。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并开始立项建设,2015年,学校在安徽省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获得初评第一名的好成绩。

亳州工业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孙结红:

让每个学生都抬头走路

一、多渠道办学,打通学子成才“立交桥”

中高职衔接有利于促进中职生提升自我素养,让中职生既可实现升学又可实现就业创业。这也是职业教育优于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在学历教育上,开办有三年制中专和“3+2”五年制大专,同时开展在校生成人高等教育函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成才的选择。学校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五年高职合作办学。同时,学校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成人函授学历教育。

拓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就业、招生招工一体化。近年来,学校相继与奇瑞集团、合肥海尔、合肥美的、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慧众聚成科技有限公司、中航国铁教育集团、亳州英旗奇瑞4S店、亳州安腾长城4S店、安徽威铭汽车销售集团等多家品牌4S店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专家请到学校,切实推进工学交替、教师双向互动,为学生的培养和教师能力的提升拓展渠道。

学校每年的毕业生都被企业录用一空,受到企业的好评和重用。目前,学校的会计、汽修等拳头专业在社会上反响较好,其初次就业率达到了100%,企业满意率达90%以上。

二、多形式提升,实现教师队伍“三转型”

强校必先强师。学校一半以上都是45岁以上的老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师力量相对薄弱。为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校把2016年确定为教师队伍提升年,出台了《亳州工业学校师资队伍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将在5年内实现教师队伍“三转型”目标,即在教育思想上由“应试型”转向“育人型”,在知识和能力上由“单一型”转向“综合型”,在工作方式上由“经验性”转向“科研型”。下一步学校教师将朝着“2+1”的模式培养,要求每人都能熟练掌握两门课程、精通一门课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培养,逐步摆脱学校在师资方面存在的“硬伤”。学校将结合“书香校园建设”,组织教师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其创新意识;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学历学习,实现在职教师学历本科化、研究生化;长期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和教育信息化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训,打造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双角色”教师队伍。

三、多方式活动,开辟德育工作“第二课堂”

德育为五育之首。中职生大多数是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学生多自卑、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差。因此,加强对中职生教育我认为首先是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成长中找到自信。学校大力开展“赏识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以学生处、校团委、校学生会为平台,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以促进德育教育。成立国旗班、校园礼仪队、校园合唱队、校园足球队、校园广播站等,所有的成员都是面向全体学生“海选”产生。因此,入团的成员都以超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全身心投入训练,争取把最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

除常规活动外,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型真人秀活动和户外学雷锋实践活动。开展的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服装设计和模特走秀大赛、国学经典创新表演大赛等均受到好评。

利辛县教育局局长、亳州新能源学校校长王玉实:

深度整合促发展

近年来,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抢抓利辛县县委、县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对内深度整合职教资源,对外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政府支持,主动谋划职教发展

2012年,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依据利辛县“单元化规划、组团式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的基本思路,在县城滨河新区获取162亩地,投资1.7亿元,启动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新校区建设。2015年5月新校区建成使用。围绕招生、就业等方面,利辛县教育局制定了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2015年,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招生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招收全日制新生1605人,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1500人招生计划。

二、科学统筹,深入推进资源整合

为有效整合资源,打破职教机构体制壁垒,县委县政府通过调研论证,成立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总体要求,依托原利辛一职高,优化整合利辛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中心、卫生进修学校、农广校、农机校等全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使职教资源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土地上,被整合学校总占地252亩,整合后节约土地近百亩;在资源上,建设了统一的教育设施、实训设施、体育设施、生活设施和图书馆,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资金投入节约60%以上;在管理上,按照“统筹安排、集约使用”的原则,实行“五个统一”模式,即统一班子、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师资、统一财务,节约管理成本40%以上。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合力、提升了水平。

三、创新思路,全面加强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