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检视剖析材料

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范文1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立足当前中国国情,从根本上推动国家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举措。应借此良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并将其认真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做为食品药品监管战线的一名党员,一名工作人员,深知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深知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并积极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通过前期的认真学习、调研,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与局内职工及服务对象座谈,发现了一些自己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领导班子在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自身方面存在的缺点不足有原因分析

通过查摆及面对面谈心,我认为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2、学习和工作实际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3、沟通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由于自身主观上存在惰性,办公室工作头绪多,方方面面都不能出差错,所以忙于其中,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系统学习、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上,只是将要求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对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得不够,学习和工作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考虑有些事情不够全面,做事只注重了对与不对,而忽略了该与不该,行政理念,大局意识、沟通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如下:在学习上,应学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同时,有计划系统的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及相关学习资料全面研读,认真思考,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去考虑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真正做到公正执法,热情服务。通过这几年从事行政工作,通过在实践中历练和感悟,自己觉得应该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做事应多从全面考虑,着眼于长远。同时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做到机关内与同志们和谐相处,遇事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互帮互助,机关外与上级领导机关、同级职能部门多沟通交流,为我局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通过查摆及意见征询,当前班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1、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影响制约科学监管的思想认识和工作问题重视不够,存在重计划,轻落实现象。2、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充分。3、部分人员缺乏应有的工作状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还不太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够强。

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范文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理论学习停留在会议安排部署学,按照领导要求指示学,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够。对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国家队、主力军”的建设标准,对标“两严两准”的管理要求,履职能力还有差距,还存在能力危机和本领恐慌。

(二)在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面: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入党时和刚加入消防队伍时的激情和闯劲却有所减退。队伍改制转型升级后,对应全灾种、大应急的使命任务,所需要的理论储备、知识结构、能力素质都急待提升。认识上去了,行动还没有跟上。工作中还是惯性思维,总结、反思、追问和探索少,潜意识里还有当老好人的思想。

(三)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平时深入消防员培训大队实际调查研究少,与基层指战员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交流少,对大家的教学需求了解掌握不够全面深入。表现在工作上,只能按照培训大纲和课本进行授课,在思维理念上还有短板。

(四)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工作中还缺少“较真碰硬”的精神,遇到问题随大流的现象、当老好人的思想依然存在。

(五)思想觉悟、能力素质、担当作为、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一是对待工作,更多地是领导要求去落实,主动开创的工作还很少,有时候有一些自认为比较好的工作想法,但经常考虑到如果施行了会不会增加别人的工作负担让大家反感,或者万一干不好了会怎样等等,瞻前顾后不敢说,最后只能凡事求稳,安于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了。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研究业务的时候少了,在个人业务素质上还存在“吃老底”的现象;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现有知识水平上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必须不断提升。

(六)落实党的建设主体责任方面:一是党建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各项工作不熟悉;二是没有给支部书记提出有效建议,助手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党员意识有所弱化,表率作用、创先争优精神有待加强。

(七)检查自身存在的虚报浮夸、不说实情,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粉饰太平、掩盖矛盾等方面的问题:有时候对一些工作有应付了事的思想,没有把工作都尽最大去努力做好。对面问题,有时有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扎实。虽然能够意识到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实际中做得却不到位,认为理论知道了解就行了,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去研究,更没有做到结合实际入脑入心。工作忙了、事情多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却慢慢放松了。

二是自我要求不够严格。在一定程度放松了纪律的约束。工作作风不够深入,工作抓细、抓实的实干精神还不够强。没有经常用发展的眼光来检视和改造自己,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做的不够。在工作上手后,不再追求创新和改变,而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

三是担当精神不够到位。有时有干的多错的多不如少干点的错误观念。遇到复杂疑难问题,没有勇敢承担、尽全力去解决。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锋利的东西渐渐少了,担当精神弱化了,人情世故多了,产生了遇事随大流的思想。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思考不够、创新不多,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自我反思,敢闯敢试的锐气有所弱化。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勤学善思。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个人修养。进一步端正学风,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救援相关知识的学习,争取并珍惜实践机会,为教学授课打牢基础。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技能,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二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教学第一手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多向身边的优秀同志学习,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取意识。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缺点。树立本领恐慌的意识,对标国家队、主力军,在学思践悟中,更新观念、提升能力。

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范文3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科尔尼的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并购失败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即企业并购交易开始前可研阶段和并购完成后整合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并购方当下往往会聘请有经验的中介机构辅助其实施全面的尽职调查、详尽的财务审计、合理的资产评估、有效的商业谈判,进而为并购双方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规避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各类风险。

需要关注的是,科尔尼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超七成的并购失败发生在第二阶段,即后续整合时期。并购行为的完成仅仅是并购双方真正合作的开始。后续并购方如何有效地对并入企业实施战略整合和管理控制,优化风控措施,发挥协同效应,提升经营成果,最终实现集团整体发展经营战略,是并购方亟待考虑的课题。

一、问题现状

由于当下资本市场中的并购重组行为不仅局限于并购方在原有的产业领域内的横向或纵向并购,甚至还存在生产和经营彼此没有关联的产品或服务的混合并购行为,因此并购双方在原先行业环境、企业文化、管理思维、经营模式、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同因素,都会引发并购完成后各类问题和风险的出现。

笔者认为,在并购方完成控股合并后,下列问题是在后续管理中较为普遍存在的:

(一)缺乏文化导入,管理无法协同

并购方在完成收购后未能重视将自身企业文化的导入。由于缺乏持续的集团企业文化融合、子公司亚文化改造和思想教育培训,导致了母子公司在经营决策和管理思维上的激烈碰撞。

(二)缺乏战略整合,经营各自为政

并购方未及时将子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经营定位纳入集团整体的战略发展体系。母子公司间各自为政,没能做到相互资源和渠道的互惠共享,导致经营、管理、财务等协同效应无法得以发挥。

(三)缺乏制度推进,潜在管控风险

并购方未将生产、经营、财务、人事、信息等一系列的内部管控制度在子公司范围内推进执行,使得并购方仅仅成为了股权投资者,而不能有效地实施对子公司的垂直管理和控制。

二、解决思路

对于上述普遍存在的子公司管控问题,笔者认为并购方要有效地整合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仅需要从宏观“道”的层面来实施导入文化、整合战略、推进制度等综合措施,并且还需要在微观“术”的角度,通过预算控制、过程监督、内审检查、业绩考核等具体手段达到对子公司的全面管控。

(一)宏观“道”的层面

一般而言,对子公司的控制活动可分为“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笔者从自身经历的实体案例运作效果来看,从文化导入、战略整合、制度推进等控制环境层面引发的预防性控制活动显得更卓有成效。

1.企业文化的融合。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在经历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收购业务后,曾由衷感叹:“文化磨合决定收购的成败!”可见并购完成后,并购方首先应当注重文化整合。笔者建议宜以并购方现有的企业文化为主体,通过制度设计、培训讲座、会议研讨、文体活动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促进文化融合,减少文化冲突,,优势互补,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此外也可吸收被并购方文化中优秀的一面进行整合,在强调理念和价值观共识的基础上,适当地培育和创造子公司特色亚文化。最终促进公司整体文化的整合与再造,确保企业并购真正成功。

2.整体战略的趋同。要达到并购所带来的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等多重效应,从集团层面对整体战略协同的顶层设计是基础。并购完成后并购方应从组织架构、市场环境、客户渠道、资产配置、资金运营、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维度对整个集团的有形、无形资源进行重新梳理。明确母子公司间各自的战略布局、资源配置、经营定位、职责功能,进而达到全面的战略协同。

3.内控制度的导入。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因此在并购完成后,并购方需要以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为蓝本,同时结合子公司的行业特点及经营状况,制定涉及人、财、物、供、产、销等各个维度的规章制度。因为制度导入不仅是文化融合的手段之一,也是保障管控落地的实质性工具。所以只有制度的全面导入和严格执行,才能最终达到 “施以规矩,以成方圆,制度先行、有效管控”的局面。

(二)微观“术”的层面

如何实现对子公司管控手段的落地?笔者认为,首先以管控内容为横向模块,即从权限、人事、考核、信息四个板块展开;其次以时间为纵向轴,以年初的预算下达、年中的过程监控、年末的绩效考评来阶段性地控制子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范文4

关键词:课件;教学案;合一;生成论教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3-0023-05

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一些课改“排头兵”及其成功的教改案例:洋思中学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①,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笔者在总结并剖析新课程改革以来典型案例的利弊的基础上,择其优点,结合多媒体课件的高效、动态、可重复使用的特点,设计出“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小型的教学改革尝试。旨在探索该模式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班参与;能否减轻学生负担,课前无需准备过多的素材,课后无需陷入题海;能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抽取该模式的关键“动作”,从理论上透析其“合理”因素,以便明晰该模式“以何能”;从教学哲学层面对该模式做进一步检视以明确“何以能”。

一、“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改案例述要

2006年笔者在广昌尖峰中学物理课上使用“教学案”开展了小型课改“预研究”。2008年在南昌“欧凯”暑期课外辅导班上高二物理的内容,进行了“多媒体与教学案”的“准研究”,短短的20天40课时,超前学习了半个学期的内容。课堂气氛轻松、教学效果很好,据跟踪调查,日后他们在学校物理成绩进步很大。2009年与南昌市青联学校Q老师开展合作行动研究,采用“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教师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②,教师运用PowerPoint课件课堂引导,学生使用内容相应的word文档的教学案学习;课堂上课件、课本、教学案相结合,师生之间讲、议、练、评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和提升学生能力;学生课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案上的练习,并运用教学案与课件进行有效的复习,从而实现“师生的教学合一、课堂内外合一、新课复习课合一”,优化教学,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具体行动框架如下。

1.集体备课,精心制作配套的课件与教学案。(如下图所示)

(1)内容包括:详细的新知识探究及过程;涵盖所有典型例题、变式练习(分门别类、逐级递进);从各种教学辅导书、中高考真题、模拟试卷中收集并整理好的新颖性、综合性题目。

(2)制作原则: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简洁直观、过程动态。课件中的典型例题和变式练习有分步骤的详细解答和图示;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演示,例如,公式中的每一项、图线中的每一个细节部分、中间的提示等都可以做成动画效果,随时控制它的出现、改变或消失,这样画面的核心内容始终能够保持简洁明了的形式。

2.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模块”:新课、习题课和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新课包括学习新知,学习例题和尝试练习;习题课包括巩固新知,学习例题和完成练习;单元复习课包括形成知识结构,复习例题练习和综合拔高训练。

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将学生分为 4―6人的小组,围坐在一起。在教室墙壁设置四块黑板,供学生练习和展示。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集体教学环节――教师主导,学习新知,典型例题及课后作业;小组学习环节――变式训练,组内展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全班展示环节――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总结落实。

4.四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高效率、个别化。

二、“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案例的理论分析

我们撷取“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关键性做法,从理论上透析其“合理”因素,以便明晰该模式“以何能”。

1.关于“教师讲授和学生探究结合”问题的分析。

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教学理论倡导的是“有意义学习”,强调采用讲授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要遵循“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原则,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1]。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在“全班展示”中,教师适当地点评,总结并落实知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激发学生探究并做适当的引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线索,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为主。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挥者。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2]。作为其主要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3]在“小组学习”环节,组内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或在黑板上演算、或在教学案上练习,互相交流、磋商、彼此耐心地讲解与辩论,营造了一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变课堂为“学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且,“课件与教学案”预设了“情景”,学生无需做额外的准备,在“协作、交流”中进行“发现式”的合作探究学习。“全班展示”时,本组同学互相配合、阐发、补充,极力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和水平。教师穿行于教室的各个角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个环节的设计,将教师讲授和学生的发现、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

2.关于“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问题的分析。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其一般特点为:注重“学”甚于注重“教”,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允许学生自定学习步骤,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媒体和学习材料,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目标等。个别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

如何在集体教学中照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呢?课堂教学中“集体学习”的环节,将知识点的学习作为底线,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会(学生课堂上还没有掌握,课后通过复习课件与教学案可以弄懂)。在“小组学习”环节上,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基础)可做调整:基础好的学生课堂多做,课后就可少做;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少做,课后多做也可以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实质上,这是“学习分层、作业分层”更好的实现样式。

运用教学案(结合课件),较好地把握了整体和个别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关系,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3.关于“课堂内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即“师生教学合一”问题的分析。

杜威倡导“做中学”,陶行知进一步提出要“教学做合一”,“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又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来呈现程序教材,主要原则为: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有即刻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4]。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应保持的行为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

课件与教学案的内容是按照“学什么、怎样学、怎样教”的思路设计的,知识点、例题、习题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在“集体教学”的环节,教师运用课件与教学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教师的“教”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也由学生的“学”体现出来。在“小组学习”和“集体展示”环节中,学生围绕教学案(教师的预设的内容)学习,学习材料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其实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再则,课件与教学案的结合使用,优势在于: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动态、大容量等特点,激发兴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效率;教学案落实知识,师生互动更明显,学生学习有主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教学合一”。

4.关于“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作业相结合”即“课堂内外合一”问题的分析。

教学要遵循并落实“巩固性原则”。艾宾浩斯的“先快后慢”的遗忘曲线规律,也要求及时强化,间隔强化。“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的途径有:对学习材料的有效组织,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规律,抓好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工作”[5]。由此可见,唯有兼备有效的材料和组织形式,才能落实巩固性原则。

由于教学案完整地记录了课堂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点、典型例题、变式练习),学生课后以教学案(结合课件)为依据,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温习课堂上没听懂的内容,完成未做完的练习,以便掌握本课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习题,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教学案与课件成了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结合的有效材料。

而且,教学案中设计的典型例题,既是例题,又是课堂练习,同时还是课后作业。先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自己完成,然后请完成得好的学生给同学讲解,最后教师点评,而课堂上没有完成的部分便是课后作业。这种做法将例题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合三为一。首先,它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二是在做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和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新知识。三是改善了学生课后作业盲目抄袭的状况。因为作业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讲解,不存在“不会做”、“没空做”、“忘记做”的情况。

课堂例题、练习与课后作业”这两方面的结合,实现了“课堂内外合一”。

5.关于“新课与单元复习课(期末)相结合”即“新课复习课合一”问题的分析。

“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改模式,因为教学案上记录了学生“新课、习题课、课后练习”全部学习过程的“轨迹”(包括了知识点、典型例题、变式练习),所以,单元复习课上,只需复习原来的教学案(结合课件),无需“另起炉灶”与使用“题海战术”。期末复习(或中高考复习)时,也只需在复习教学案(结合课件)基础上,再做综合性例题和习题。这样,反复复习、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典型例题和变式习题,真正做到“低耗高效”。有了教学案和课件作为载体,新课和复习课复习结合的形式,使得教学既有“规范”可循,又体现了精细化,更能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模式的进一步追问

我们以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对该模式做进一步检视③,用以回应模式涉及的问题,深入思考“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何以能”。

1.本体论考察:模式中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这是触及深层必然要追问的首要问题,问题涉及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案与课件中的“新知识的学习、典型例题和变式练习”,这些都对整个教学做出了整体“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然而,师生在“小组学习”、“全班展示”中的“生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动态活动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和创新,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即时性获得与发展,是思维碰撞火花的灵光乍现。

由此可知,本模式中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的,“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延伸。没有成功的预设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没有有效的生成那是失败的预设。

因而,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预设,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我们强调的预设,是为了有效生成的预设,是促进生成的预设,因为,有效生成是检验有效课堂的重要依据。在这种生成性的教学中,能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平庸走向创造。教与学真正变成了一种交往,在交往中,师生之间这种“人为的、对成的、双重建构的”教学的本质关系得以凸显。

2.认识论考察:模式中的“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问题切换到教学认识论,教学应该怎么做,采取何种教学或学习方式。在本模式中,“集体教学”环节侧重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讲授教学却比探究学习更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知识结构的条理性、内容传输的有效性,知识容量的膨化性。“小组学习,全班展示”环节,课堂的开放度比较大,学生探究学习,这要比讲授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合作的广泛性和学习过程的愉悦性。并且,在三个模块、三个环节中,讲授教学与探究学习都是共存共生的。从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实践效果来看,它们都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因而,模式中“教师讲授”与“自主探究”代表的各种教学方式,其关系是辩证的、相互关联的、水融的。

3.价值论考察:模式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关系。

问题最后落到教学的价值论,怎样的教学才有价值。本模式中,教学案设置的典型例题和变式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分层训练,依次递进,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体现了其“大容量、高效率”的特点。与此同时,小组围坐、合作学习的“超市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焕发了课堂生命力:学生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一种灵动的思维,自主参与和表现自我的强烈意识,不同的意见可以自由地发表,不同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这里的课堂令人感到是有生命的课堂。只要让生命释放出潜能,只要让生命充满活力,就会让生命充满成就感、幸福感,厌学就会变为乐学,负担就会转化为轻松。

这样的课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高效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通过积极有效地参与、自主理解、感受和获得知识,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动思维,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且,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是“自由民主、和谐相融”,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文化成的”,教学目的是指向“生活幸福”。三个纬度交融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总之,本文基于对“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模式的介绍与关键问题的理性分析――“教师讲授和学生探究结合;班级授课制下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作业结合;课堂内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新课与单元复习课(期末)的结合”,并置于生成论哲学观照,该模式优化了教学,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凸显了生成性教学理念。当然,不同的老师有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这也仅为教师提供一种参考样式。

注释:

①“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在“预习模块”中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在“展示模块”中分组合作,展示提升,在“反馈模块”中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②“教学案”是“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简称,把教案与学案的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蓝本,又是总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的“大书本”,充分发挥教案与学案的长处,革除其短处,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相当于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③张广君教授提出的生成论教学哲学,坚持以教学存在的对成交往观为特征的教学本体论、以教学存在的人文化成观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论、以教学存在的关系进化论为核心的教学认识论等基本立场。参见:张广君.生成论教学哲学:架构与立场[C].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Analysis of Teaching Cases Based on Courseware and

Teaching Plan Integration

ZHANG Tong-bo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selects the key methods of courseware and teaching plan integration, and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reasonable factors to clarify what the model can achieve and why the model can achieve its goal from the angl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Key words: courseware; teaching plan; integration; generative teaching philosophy

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范文5

【关键词】 基本生活活动能力; 评估; 神经内科; 根因分析法

Application of Root Cause Analysis in Assessing the BADL of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WU Jiong-song,ZHONG Xiao-yan,SHI Huan-hua,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4):096-09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root cause analysis(RCA) in assessing 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of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Method:RC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ximal cause and root cause of the defects in assessing BADL of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the eff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CA were evaluated.Result:The incidence rate of defects in assessing BADL of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RCA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RCA,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ssessment; Neurology department; Root cause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Liaobu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28

根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是一种回溯性失误分析方法,该方法核心理念为分析整个系统及过程而非个人执行上的过错与责任,通过剖析系统及流程中造成失误的问题根源,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1-3]。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是指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及生活需要所必须具备的活动能力。常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住院患者BADL进行评估,根据Barthel指数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等级[4]。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等级来确定护理级别,并合理地安排适时的护理,使护理工作更趋科学、合理、完善[5]。本科自2014年8月以来,应用RCA对神经内科患者BADL评估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2-7月(整改前)于本科住院的神经内科患者运行及出院病历共182份,2014年9月-2015年2月(整改后)运行及出院病历共196份。其中周围神经疾病32例,脊髓疾病4例,脑血管疾病214例,运动障碍疾病16例,发作性疾病43例,肌肉疾病69例。重点检查护理文书中的首次护理记录单及通用格式中患者BADL的评估结果。

1.2 方法

1.2.1 组建RCA小组 2014年8月成立RCA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2名及科室护理骨干6名共8人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3名。神经内科护士长任组长,1名资深护士长担任督导员,均接受RCA知识培训。因组员经常轮值夜班,上班时工作量大,较难集中召开会议,本次RCA活动部分通过微信群网络会议的形式进行,在规定时间上线,就某一方面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指定一名组员进行会议记录,同样达到会议预期效果。组员负责收集护理文书中的患者BADL评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

1.2.2 找出近端原因 采用访谈法对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患者BADL评估方法、评估过程、评估标准、记录方法等进行深入了解,针对护理文书中患者BADL评估存在的缺陷,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全面分析,用“鱼骨图”工具从护士、护理管理、制度流程、材料设备等因素找出近端原因,见图1。

1.2.3 确认根本原因 根据对近端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及挖掘导致患者BADL评估缺陷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的判别遵循以下3条原则:(1)当这个原因不存在时,问题还会发生吗?(2)如果这个原因被排除,问题还会因为相同的因素而再次发生吗?(3)原因纠正或排除以后,还会导致类似问题发生吗?如果答案为“是”,为直接原因;如果答案为“否”,则为根本原因[6]。依照确认根本原因的方法,最终确认的根本原因为:评估指引、标准等制度不健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质量管理执行力不强。

1.2.4 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

1.2.4.1 评估指引、标准等制度不健全对策 (1)建立患者BADL评估制度。根据神经内科患者的特点,制度中明确评估的目的、时机、方法、工具。(2)制作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量表包括10项评估项目、评分标准、每项分值、评估结果分值、自理能力等级及等级划分标准,便于护士清晰了解患者每个评估项目的情况,及时跟进患者BADL变化及明确需要提供帮助的项目,给予专业的护理。(3)细化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标准。对每项目对应的每等级分值详细说明,减少护士对评估标准理解的偏差造成评估的主观性差异。(4)制定患者BADL评估质量检查标准。将各班次在护理文书中应完成的内容进行汇总,制成表格,方便护士对照检查及质控,以免遗漏。

1.2.4.2 教育培训不到位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护士理念。克服护士“重治疗,轻基础护理”思想;结合案例强调患者BADL评估的重要性,使护士认识到评估结果蕴含着提供的护理剂量,适时的生活护理是帮助和保护病人,以提升护士重视程度。(2)加大普法力度。结合病历讲解护理文书中易出现的法律问题及护理文书肩负的法律责任,教导护士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3)完善教育培训系统。组长为专职培训师,负责对护士进行指导和培训,对新制定的制度、标准及指引进行全员培训;将患者BADL评估作为新入科和轮转护士入科培训内容;对护士分N0-N3级管理并分层级培训;结合案例通过讲课、护理查房、交接班提问,病历点评、质控反馈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培训,每月进行专项考核及检查,并相互分享经验以提升护士的评估水平。

1.2.4.3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对策 (1)转变服务模式。在目前人力资源紧张的状态下,通过改变排班模式、管床责任制、小组责任制、床边工作制、护士分层级管理、设立护理组长等方法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发挥护士最大主观能动性。(2)高年资护士辅导低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士随时解答、指导、审核护士在评估及护理文书书写方面的具体问题,及时反馈存在问题并整改。(3)建立医院后勤支持系统。聘请护工承担护士的非护理性工作,减少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时间。

1.2.4.4 护理质量管理执行力不强对策 (1)建立“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的三级护理质控体系,重视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使护理质量管理不再以护士长为主,而是全员积极参与实施和改进[7]。(2)发挥护理组长作用。责任护士的评估后必须由护理组长24 h内审核把关,发现问题及时修正。(3)与绩效挂钩。将评估质量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内容,每月根据质量检查标准进行考核或相互评价,使护士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护士岗位责任制作用。

1.3 评价指标 观察整改前后神经内科患者BADL评估的缺陷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

2 结果

整改措施实施后评估缺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2.33,P

表1 整改前后患者BADL评估缺陷发生情况比较

时间 首次护理记录单缺陷(例次) 通用格式缺陷(例次) 缺陷总例次(例次) 缺陷发生率(%)

整改前(n=182) 26 42 68 37.36

整改后(n=196) 8 16 24 12.24

3 讨论

3.1 建立护士在职教育培训体系是减少神经内科患者BADL评估缺陷的根本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建立和完善护士队伍准入、执业管理、培训、考核、晋升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为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提供保障[8]。根据神经内科专科特点及护理人员特点落实分层培训管理,健全护士在职培训管理架构,制定各层级岗位职责、护理查房及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建立规范化培训制度对毕业后3年内以及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入科时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理论、评估指引、制度的培训,培训后采用理论考核、医护查房讨论、护理文书记录等多种方法检视培训效果,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护理查房和业务学习强调及指出,并将患者BADL评估内容列入年度培训计划。通过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制度对高级责任护士进行专科护理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对保证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在临床培训管理中,PDCA、RCA、QC等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促进培训质量的持续提高[9]。

3.2 提升护士评估水平是减少神经内科患者BADL评估缺陷的核心 护士评估水平决定评估准确性,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经验。正确理解BADL的概念和内涵,将评估渗透到护理的日常行为中,通过实践及案例积累不断提升评估水平,才能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1)评估时注意结合患者的实际能力。整体评估有无影响自理能力的病理因素,包括意识水平、认知、肌力、躯体型态及参与积极性等,如患者进食的自理能力条件包括:意识清醒,按指令去拿取食物,至少一上肢肌力达4级及以上才能将食物送至口中,吞咽功能正常才可将食物安全送至胃内等。(2)评估时充分考虑医源性限制,评估活动时的风险和安全,如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上下楼梯活动后潜在加重病情或引起再次脑出血风险,并非四肢肌力好能完成该项目即认为具备上下楼梯能力。(3)评估时注意观察活动后的生命体征,有无心悸、气促、疼痛等。如患者平地行走或上下楼梯活动后出现心悸、气促不适则不适宜完成该项目活动。(4)熟悉评估标准,在实际或接近于实际环境中评估,需结合患者的活动,在自然状态下评估,起居时评估床上活动、穿衣、如厕等能力,在进餐时评估进食能力;在活动时评估行走、轮椅活动能力,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一次或分时段进行评估[10]。(5)掌握评估时机。入院时评估,了解有无BADL障碍,为制定治疗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病情或能力变化时及时跟进评估,如需判断对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反应时,创伤性检查及镇静/麻醉前后评估以评价治疗效果时,是否需要修改治疗方案及预测疾病预后时;另外,因脑卒中患者症状在数小时到3 d内达高峰,结合患者的发病时间和病情3 d内再次评估;患者出院时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落实出院健康指导及延续护理。(6)正确判断评估结果。根据病情和评估结果,安排患者诊疗计划以及调整护理级别,合理地实施适时的护理剂量,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满意度,确保护理安全。

3.3 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减少神经内科患者BADL评估缺陷的手段 结合神经内科专科特点、床护比、护理工作量和护士能力实行科学合理排班和值班制度,以能级对应、均衡连续、责任对等为原则,提高各班人力和技术力量的均衡性[11-12]。落实管床责任制,使责任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时跟进患者BADL的评估;床边工作制及床边记录制使护士在病房或患者身边工作,有效缩短病房及护士站来回的时间,保证责任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的BADL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每班均设责任组长,使低年资护士在患者BADL评估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请教责任组长或提出探讨,确保得到及时指导及帮助,充分发挥护理组长的传、帮、带作用及保证相对薄弱的夜班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

3.4 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减少神经内科患者BADL评估缺陷的保障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检查,严把质量关,不断完善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护理质控网络体系[13]。建立“前瞻为本,质控前移”的“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对患者BADL评估落实“责任护士班内自控,护理组长24 h内组控,护士长48 h内及终末病历总控”的质控模式,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对突出的问题遵循PDCA循环,及“5W+1H”原则进行护理持续质量改进[14-15]。制定评估制度、指引,将评估质量检查标准化,利于护士掌握及按标准执行,有效减少评估缺陷。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护理层级、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工作强度、工作量,完善科内护士绩效分配制度,形成激励性的分配机制,体现多劳多酬、优绩优酬。将患者BADL评估完成质量及质控成效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内容,采用绩效考核的方法进行互相监督,同时表现积极良好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提高护理工作的积极性[16]。完善后勤支持系统,聘用经过培训的护工负责接送患者检查,负责标本运送、物资领取及在护士指导和监督下为患者提供简单的生活护理,有效缓解护理人力不足的压力,增加护士直接护理病人的时间,确保患者BADL评估的及时、全面、准确和护理安全。

综上所述,在住院神经内科患者BADL评估管理中应用RCA分析法,能准确、科学、有效地找出患者BADL评估缺陷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采取正确的整改措施,有效地减少患者BADL评估缺陷,本研究中患者BADL评估缺陷率由37.36%降低至12.24%。正确的评估结果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合理分配护理资源,为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供保障。因此,RCA是减少神经内科患者BADL评估缺陷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徐伟平.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安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14-416.

[2]张杰,唐晓群.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5):20-22.

[3]郭丽琼,吴妙莉.RCA法在改进肠道术前肠道准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0-61.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31-2013 护理分级[S].2013-11-14.

[5]伍晓莹,章秋燕,李爱素.根因分析法在老年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494-496.

[6]盛文佳,金可可,曹艳佩,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1):20-22.

[7]国秀娣,陆俊,李益民.持续质量整改报告160份存在的缺陷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9,8(11):970-972.

[8]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5-8.

[9]焦静,张晓静,吴欣娟,等.基于PDCA的规范化护士分层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1171-1174.

[10]彭刚艺,刘雪琴.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81-83.

[11]占继红,谭娇娣.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1):91-93.

[12]王培花.新的护理模式和排班方式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8):4461-4462.

[13]王兰.181例护理差错与缺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4):78-79.

[14]徐友芳,林名云,郭晓君,等.质控前移在静脉留置针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410-2412.

[15]吴妙桓,郭剑虹,郑瑞琪,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81-84.

个人检视剖析材料范文6

关键词:犹太女性主义哈拉哈神圣分离论圣约关系说

《托拉》上帝恶

本文主要参阅《犹太哲学史》(HistoryofJewishPhilosophy),editedbyDanielH.FrankandOliverLeaman(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7)。

相对于以创建体系为枢轴的学说、流派和思潮来说,犹太女性主义哲学与其说是以思想建树为导向,不如说它直接定位于实践之上。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看来,本身理当直指犹太妇女的现实处境的改善和提高,因此,他们就不仅仅以阐发犹太哲学的奥义为归依,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要转换犹太人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历史和律法、宗教仪式以及社会制度,并使之面向犹太妇女敞开,将全体犹太妇女这一长期被忘却的群体容纳进本应包括这一群体的犹太教传统和现实当中。基于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这一入世取向,其思想就不囿于玄思和义理,而是以多种方式表达出来:从祈祷文到小说,从宗教礼仪到历史无不隐含着他们的努力和希望——试图构思创建出一种反映犹太妇女经验的犹太教。为此,他们常常借助于易被犹太社团和个人把握的形式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但本文仅仅介绍当代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对犹太教本质的理论反思,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思一方面丰富了犹太女性主义哲学非思辨性表达的路向,另一方面非思辨表达本身因其直接的现实性,反过来使反思丰满起来。

一、诊断问题:屈从及其根源

在之初,我们就能倾听到个别的犹太女性主义者的声音。但是,作为一场运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出现于廿世纪70年代初期;它试图描述、揭示和反抗犹太教传统规定出的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一般说来,第一批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著作认同犹太妇女身处屈从(subordination)地位这一说法。这种屈从地位表现在犹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在日常的宗教生活中,将妇女从家庭聚会的法定人数(minyan)中排除出去(按犹太教传统规定,这种聚会须由10人组成,但并不将妇女包括在内);在智性活动中,禁止犹太妇女从事学术研究;在上,犹太妇女更是处于无能状态,突出地表现在犹太妇女不能做证人、不能提出离婚这两大方面。针对这一犹太妇女边缘化历史和现状,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从不同方面深挖根源给出了不同答案。R.阿德勒(RachelAdler)在其写于1971年的经典论文《缺席的犹太人:哈拉哈和犹太妇女》中认为,犹太妇女,“在犹太律法和实践中一直被看成是附属性群体”。(1)P.伊曼(PaulaHyman)则在1972年撰写的《另一半:犹太传统中的妇女》一文中主张,“在犹太教中,妇女的地位取决于……性角色等级差别制度以及由之带来的贬损妇女的观念”。(2)C.奥兹克(CynthiaOzick)从多种视角探讨了妇女问题,1979年在《关于发现正确问题的几点说明》一文中,得出如下结论:犹太教中的妇女地位与其说是个神学问题,毋宁说是个社会学问题。(3)B.格林伯格(BluGreenberg)将妇女的无能、被动地位归结到传统身上,认为正是犹太教传统没有将“革命性的道德教诲”运用到犹太妇女当中。(4)J.普拉斯科(JudithPlaskow)主张,由于犹太妇女的“它性”(Otherness)病深深根植于犹太思想的核心范畴当中,犹太妇女的无能状况不过是其基本问题发病的症兆而已。(5)

虽然上述对犹太妇女地位的几种理解具有互补性,但归根结柢没有对同一问题即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的根源达成共识。相反,在如下两点上他们的分歧不是缩小了,反而扩大了:为何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是犹太教中的根本问题?为何犹太教轻易地将妇女驱逐出去?就P.伊曼来说,性别等级制的终结是犹太妇女解放的出路所在,因为这种等级制是犹太人生活的核心,而B.格林柏格认为,只要男女角色差别以平等为前提,那么接受角色差别观也未尝不可。(6)在C.奥兹克和B.格林柏格看来,实现男女平等本质上是个实践问题,即使传统符合他们的最佳理想,而J.普拉斯科认为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要实现犹太男女平等必须从根本上转换每个的犹太人的思想和实践。

上的差异当然透露出一定的宗教派系分歧的意味,但是运动和变化着的现实则将这种意味冲淡了许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二战以降,犹太妇女的地位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种现实状况的转变必定进一步促动犹太妇女省察过去的全部犹太教传统。事实上,近廿多年来,犹太妇女参与宗教公共事务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使得她们直接面对传统中的微言大义以及这种传统忽略妇女的宗教参与权的种种方式。正是源自现实的切身感受和要求将犹太女性主义家的视角从关注与批判犹太妇女的零度位置转移到查寻在创造和阐述犹太教传统过程当中被这种传统排除掉的犹太妇女的生活经验。R.阿德勒的著作明显地表征了这种转向。1971年,她在《缺席的犹太人:哈拉哈和犹太妇女》中提出,依靠开明的、富有同情心的法学家,犹太人就能在哈拉哈范围与背景下找到犹太妇女获得宗教上的自我实现的道路。但是,1983年,在《我一无所有,故我一无所取》一文中,阿德勒的路向有所改变。她认为,只谋求在哈拉哈范围内宗教律法上的小补小修就会掩盖如下事实,即犹太教传统一概忽略掉犹太妇女深切的关怀、切身的利益和愿望,而且这种传统还将犹太妇女的经验涂抹得了无踪迹。(7)正如该文标题所表明的,既然在犹太传统中找寻不到当代犹太妇女解放的思想资源,我们又何从谈起要在犹太教传统中为犹太妇女的安身立命寻找出可靠的根据呢?

诸多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对上述观点,即在犹太教传统中犹太妇女缺席论作出回应。他们一致认为,实际上,所有的犹太神学资源都由男性经验构成,且只为他们而存在,因此可以说《托拉》(Torah)只代表犹太人宗教经验的半壁江山。对于这一客观事实,D.塞特尔(DrorahSetel)评述到,犹太教和女性主义之间的真正冲突并不根源于特定的法律和历史当中,只存在在“女性主义关系价值论和犹太人神圣分离论之间的冲突”(8)当中。可以说,正是犹太人对上帝的理解方式即将上帝男性化阐述且支持了犹太妇女长期以来的缺席状态。为此,若解决犹太妇女传统上的无根窘境,还只有重新重视传统。

二、再思传统:批判与融合

如果人们彻底批判犹太传统,那么犹太思想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巨大的。的确,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正呼吁人们重新厘定犹太人宗教经验的方方面面即对犹太教整体予以再度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在这项工程浩大的工作中,美国曼哈顿学院宗教系的J.普拉斯科做出了突出贡献。普拉斯科于1990年出版的《重登西奈山:从女性主义审视犹太教》(9)是唯一一部以半体系化方式犹太思想和女性主义的遭遇战的著作。该著作费尽作者20年心血,触及到犹太宗教思想中的诸多核心范畴。

首先引起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注意的是哈拉哈(halakhah)即犹太宗教律法问题。对此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对犹太教正统派来说,哈拉哈问题勿需解决,因此也就没有解决这一说法;对于犹太教非正统派来说,如改革派等,要么解决,要么消解所有哈拉哈问题。这种二重取向——一方面正统派拉比固守传统信条不放,另一方面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由犹太妇女参与宗教活动所造成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这迫切要求调整或改革犹太教传统——已经带来了人们对哈拉哈中等级制问题的深度分析。R.阿德勒从法律决定论立场转向检视哈拉哈体系的理论前提,就是当前犹太女性主义“元哈拉哈问题”(meta-halachicissues)转向的典范。(10)她提出如下尖锐问题,如果犹太人的宗教生活取决于筛除掉妇女观点和利益的既有知识团体的解释,那么,犹太妇女应该将她们作为犹太人的自我理解和行为奠定于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11)对于犹太妇女来说,既然在《密什拿》(Mishnah)即《塔木德》中犹太教口传律法部分中,她们地位的改变不过是从一种等级制转移到另一种等级制,那么,犹太妇女意欲成为一个自主的宗教群体就只能从犹太教规范资源的边缘或建立自己的立命之本。(12)在R.阿德勒看来,即便灵活运用哈拉哈原则,哈拉哈中等级制问题也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换句话说,根除这种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转变犹太人生活于其中的普遍规范。进而言之,由于哈拉哈不过是由男性精英把持的宗教话语和经验的总汇,现今,如果让犹太妇女重新做出选择的话,她们还会将哈拉哈看成是表达宗教思想的唯一形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普拉斯科一针见血地指出,假定犹太妇女的屈从地位能够在哈拉哈框架中予以妥善解决,实际上,这种做法不过是在真正探问犹太妇女问题之前就将这一问题的答案完全限定死了(13):只能在既定的答案唯一的选择中做出决择——屈从。

对哈拉哈的批判引起了人们拷问犹太思想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在这一方面,犹太女性主义家集中讨论了由性带来的诸多犹太教,尤为猛烈地抨击了传统的权威性。他们直追问题的根柢:所有的规范文本对犹太妇女的经验、兴趣和利益保持沉默,这些文本如何能对当代犹太妇女发挥真正的作用?(14)

并不是所有的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都决然否弃犹太教的思想资源,但非正统派女性主义哲学家常常将规范文本的特点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偏袒和片面。也就是说,从非正统派犹太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犹太人与上帝相遇的记录只有一部分被世代相传下来。如今,犹太人只知道犹太男性精英集团如何称谓上帝、人类和世界,如果他们为获得关于与上帝相遇的整全认识,那么必须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犹太妇女的真知灼见和切身体验。因此,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转变犹太教诲之前,他们首先要在传统中倾听到她们自身的声音,勾勒出她们自身经验的轮廓,然后将犹太传统和现实全面重新概念化。

重新发现传统中犹太妇女的经验是一项艰苦的事情,它需要多种领域共同合作共同,方能完成这件对犹太女性主义者来说至关重要且极为基础性的工作。部分地看,这项任务应当由编纂学来承担,由它来对传统文本作出大胆的新解释,补之以考古发现和非规范性资料。但是,这也同样需要犹太妇女在传统资料和自身经验之间的互动当中不断地重新理解、把握她们自身的所知所感以及犹太人数千年来的故事、仪式和观念。由于《米德拉什》(Midrash)和宗教礼仪成为传统和当代经验的交汇点,因此,它们也是犹太女性主义者赖以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从上看,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要界定和接受从多种路径探索出来的新材料,并将之融合入《托拉》,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意义上,《托拉》具有非中心化特征,它将犹太人置立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在这里,全体犹太人的经验成为立法和哲学—神学反思的基础。(15)

在融入《托拉》、扩大《托拉》内涵的同时,诸多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向犹太思想的核心范畴提出了质疑。D.塞特尔从词源学角度了等级制的神学根源。塞特尔指出,希伯莱语“神圣的”(Kadosh)一词意指“分离的”(separate)或“使……分割开”(setapart),其中心含义为“分离性”(separateness),明显带有二元的(dualistic)、对立的(oppositional)和等级制的(hierarchical)意涵。(16)从这种神圣分离论出发,男女不仅仅在等级上彼此殊异,而且妇女比男子距离上帝更远,在等级框架中处于更低的层次上,因此比男性拥有更多的它性(otherness)。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还深刻批判了二元主义等级制,将矛头直指人类中社团或群体之间的尖锐对立状况,这种对立包括男/女、白人/黑人、基督徒/犹太教徒,以及这种对立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表现为诸如精神/物质、神圣/世俗等一组与前者相对应的对立范畴。他们试图调解犹太人和女性主义世界观之间的不合,设法找出一条既能表达出犹太人身份、信仰和实践上的特殊性又能避免等级制或不公正的道路。从现今犹太人的实践来看,必须改写二元主义等级制范式,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既肯定差异(distinction)又强调联系(connection)的关系说取而代之。J.普拉斯科还深入剖析了犹太神学的核心范畴“选民”(chosenness),认为应当用“部分/整体”模式来取代选民论隐含的等级制模式。普拉斯科认为,选民论不可避免地包含有上帝赋予犹太人以特权的意向,与此不同的是,务实的差异性(distinctness)思想既认可犹太经验的独一无二性,又防犯了优越论。该思想并不将犹太人看成是上帝宠儿,将自己和其它人类社团孤立开,而是指向如下立场:所有人类社团或群体的独异性(specialness)在于它们是某一更大的具有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ed)功能的社会联合体的一个有机部分。(17)

在犹太教传统中上帝就是一个体现二元主义等级制的最核心的范式。特别是在礼拜仪式上,上帝是一位衣着庄严的国王,常被描绘成一种外在于且超越于尘世的力量,其统治权绝对至上且无限,同时他还是一位宽宥且爱探究的父亲,他知道并能裁决所有人的所思所想。对此,J.普拉斯科评述到,由于这种上帝一直作为男性形象出现在犹太教中,由此形成了上帝/尘世这种呈现为上下不对称状态的二元主义思想,它直接表证为且支持了男/女二元主义等级制。(18)

犹太女性主义家最初通过对性别(gender)的来驳斥上述男性上帝观念。例如R.格罗丝(RitaGross)在廿世纪70年代就提出女性上帝语言观,认为归于男性上帝的所有品质都可以用来称谓作为女性的上帝。她认为,盛行的男性上帝语言传播的不过是这样一种论点:犹太社团将男性看成是标准犹太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意。她评论说,如果将上帝指称为“她”(she),那么这有助于犹太人克服对“上帝=男性”这一等式的狂热崇拜。她说,为此,犹太人必须用新的方式言说上帝,承认成为女性也是融入全体犹太人的一条重要路途。(19)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批判男性上帝语言的正确性体现在它为建构新上帝形象提供了恰当基础,他们不仅仅要改变上帝的社会性别,而且要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对上帝的本性和力量予以重新概念化。值得注意的是,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是从比喻意义上追求对上帝语言的改造。为此,他们呼吁犹太人要从象征男性上帝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他们从多种层面上提供了新的上帝形象,例如,他们从女性视角,将上帝看成是神圣的临在(shekhinah,英译为divinepresence)、母亲和女王;从概念上,将上帝界定为生命之流;从和中立的社会性别角度,将上帝看成是恋人、友人、喷泉和无形的火花。他们强调上帝的内在性高于超越性,认为上帝是授权人(empowerer),而非高不可攀、庄严肃穆的国王。(20)

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对一神论的重新理解构成他们摧毁上帝观创建新上帝形象和新上帝观的基础。犹太教中占统治地位的上帝观将上帝看成是独一的,具有唯一性(oneness),因此只能崇拜唯一一种上帝形象。对于仍恪持这一犹太教传统中最为核心的思想的人来说,将上帝视为女性无疑会威胁到犹太教神学根基即一神论信仰。但是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家对此种不安和忧虑提出新的办法。用M.福尔克(MaricaFalk)的话说,真正的一神论并不是指信仰“某种单一的形象,而是信仰包融进多维形象的统一体(unityofmultiplicityofimages)”。(21)一神论不是去崇拜描绘成无限的有限存在,而是指一种在变化的繁复形式中并通过变化的繁复形式找到唯一(theOne)即上帝的能力。它需要犹太人努力在丰富的形象中发现这种神圣的统一体,通过这种神圣的统一体来展现人类和宇宙的多样性。(22)

三、新的趋向

自从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开始批判犹太教等级制以来,它注意将女性主义世界观和犹太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视为最主要建构题域。随着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推展,它已为诸多犹太哲学一神学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答案。一旦人们开始关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讨论的主题范围,他们马上就会明白,犹太女性主义思想不仅仅涉足妇女问题,而且将思维水平提高到世界即人类和宇宙的高度来讨论妇女问题,关注犹太社区中的妇女,更关注妇女的完美人性。如今,平等权问题已不再紧迫,犹太女性主义哲学长期以来不断反思传统的内涵凝结出的对实践产生深远的理论已改变了现实,同时改变了的现实反过来拉动犹太女性主义理论视界,现在,犹太女性主义哲学的论述范围也越来越深广了。

直到现在,犹太教的核心概念圣约(covenant)才得到极少数的犹太女性主义者的注意。现今至少有两位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家将该主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H.拉文(HeidiRavven)提出,妇女在家庭中的经验可以提示出一种完全异于由男子提供出的圣约关系模式。(23)在拉文看来,由于《圣经》和犹太教传统根据观将盟约理论化,犹太妇女必须找出一种女性拥有的反映精神的形象。通过它表现出犹太妇女所具有的爱情和激情。拉文认为,与基于权利和责任之上的男性伦理观不同,女性关怀伦理思想(afemaleethicofcaring)将会为新的圣约模式奠定非常有用且有趣的起点。(24)和拉文相反,C.莱薇特(LauraLevitt)将运用女性主义思想批判婚姻等级制作为出发点,揭力抨击圣约中的意象(eroticimages)。莱薇特追问如下问题:一旦认定犹太教传统将婚姻理解为占有女性,那么,犹太女性主义能否拯救这种对圣约的式理解——也就是说,能否从女性主义视角将这种理解从传统婚姻模式中剥离开来?她认为,自由神学家们倾向于婚姻圣约模式,而不喜欢契约模式,其理由是前者似乎更能凸现平等主义,事实上,故且不说自由婚姻的契约模式仍支持妇女的屈从地位,而且不平等以及潜隐的虐妻行为同样写进了西奈山上摩西和上帝签订的圣约当中了。(25)

另一经典神学即恶(evil)的问题已开始出现在犹太女性主义著作中。当犹太女性主义哲学讨论上帝语言,试图找出反映妇女经验的上帝形象的时候,人类的邪恶以及痛苦问题就已引起关注,因为这个问题是与犹太人充分理解上帝的神圣性密不可分的。与上述兼容并包的一神论的主张相适应,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倾向于将上帝看成是一个反映现实歧义性或模糊性(ambiguity)的概念,而不将上帝看成是一个全善的范式,反之就有将恶排除到神圣王国之外之虞。(26)《圣经》的下述言论已成为理解上帝神圣性的经典依据:

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灾祸,造作这一切的是我耶和华。(《以赛亚书》45:7)

依此来看,上帝将男性和女性、善和恶合并到一起。而且,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宁愿和意义多维的神性一起斗争,也不愿崇拜纯粹的上帝——不包含人类生存中任何复杂经验的神。

犹太女性主义哲学努力将被犹太教传统抹掉的女性声音重新录入犹太传统当中。在这一长期奋斗史中,他们提出的问题都触及到犹太神学和哲学的根基,由此在实践中为成就如下两大目标而作了准备:(1)推动犹太妇女全面融入犹太生活当中;(2)为世界创造出一个举足轻重的犹太教。正是基于上述智性追求和实践取向,犹太教适应了现代性的挑战,在作出相应调整的同时,仍维护了自身的传统,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随着缺席者的出场和对犹太女性自身权利的不断伸张,犹太教的生命力不是削弱了,应当说是更丰盈了。

注释和书目:

(1)RachelAdler,"JewWhoWasntThere:HalakhahandtheJewishWoman",inOnBeingaJewishFeminist:AReader,editedbyS.Heschel(NewYork:Schocken,1983),P.13.

(2)PaulaHyman,"TheOtherHalf:WomenintheJewishTradition",inTheJewishWoman:NewPerspectives,editedbyE.Koltun(NewYork:Schocken,1976),P.106.

(3)CynthiaOzick,"NotestowardFindingtheRightQuestion",inOnBeingaFeminist:AReader,PP.120-151.

(4)(6)BluGreenberg,OnWomenandJudaism:AViewFromTradition(Philadelphia:JewishPublicationSociety,1981),P.3;P.36.

(5)JudithPlaskow,"TheRightQuestionisTheological",inOnBeingaFeminist:AReader,PP.223-233.

(7)(10)(11)(12)RachelAdler,"IveHadNothingYetsoICantTakeMore",Moment(1983)8:22-26,P.23;P.24;P.26;P.24.

(8)(16)DrorahSetel,"FeministReflectionsonSeparationandUnityinJewishTheology",JournalofFeministStudiesinReligion(1986)2.1:113-118,P.114;P.115.

(9)JudithPlaskow,StandingAgainatSinai:JudaismfromaFeministPerspective(SanFrancisco:Harper&Row,1990).

(13)(17)(18)JudithPlaskow,StandingAgainatSinai:JudaismfromaFeministPerspective,PP.60-74;PP.96-107;PP.123-134.

(14)(15)(25)JudithPlaskow,"JewishFeministThought",inHistoryofJewishPhilosophy,editedbyDanielH.FrankandOliverLeaman(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7),PP.885-892,P.888;P.889;P.891.

(19)(20)RitaGross,"FemaleGodLanguageinaJewishContext",inWomanspiritRising:AFeministReaderinReligion,editedbyC.P.ChristandJ.Plaskow(SanFrancisco:Harper&Row,1979),PP.167-173,P.171-172;P.169.

(21)(22)MarciaFalk,"NotesonComposingNewBlessings:TowardaFeminist-JewishReconstructionofPrayer",JournalofFeministStudiesinReligion(1987)3.1:39-53,P.41;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