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1

一、教师心理素质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呢?这地方我想引用中国心理学权威的观点。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个人以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虽说是一个体现象,但其发展的好坏,对教师职业角色影响作用的大小,却受制于社会发展及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社会发展为教师主动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意识空间和选择空间的时候,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主动性和决定性才会在个体现实工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完善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

教师的心理素质它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个性心理因素;它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和水平,包括教师角色认知、角色体验、教师自我意识、教师品格等因素。而狭义的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的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的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其实不然,教师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不容置疑,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全社会正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我想,我们做诚信教师,实践诚信教学,必须以身立教,以心育心,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所以,在与学生沟通时不是不要听你说什么,而是要你学会静听与鼓励学生倾诉。目的就是要从学生的言谈中更多地了解学生,使学生心理和感情上得到满足,使情感有一个发泄的场所,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是这样做的。他们对那些来倾诉的学生,不是摆出一副尊严的面孔,高高在上,有意无意地与学生拉开距离,人为地制造一种神秘感;就是以长者的口气来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不听我讲,听谁讲。”以显示自己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经验;既不考虑学生的心情,也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尤其是当学生触怒自己的威严时,我们有些教师更是不善于或不愿听学生的诉说,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急于谈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一种厌烦的情绪,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诉说,常常用一两句话堵住学生的嘴或者三言两语将学生打发走。这样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也根本达不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个人以为,因为在这种时候,当学生信息淤积或情感压抑,就会产生一种“说出”的需要,解决心理压抑、情感淤积的方法则是“发泄”和“倾诉”。不过发泄虽然能快速产生畅快、愉悦、舒服的感觉,但其后果的严重性也是不言而语的。因而“倾诉”就成了一种较好的“排泄”方法。“静听”和“鼓励”学生诉说,正是满足了客体心理上的“外射”的需要。教育实践与心理咨询活动实践亦已充分表明,静听将使我们获得学生无限的尊重。

二、五种基本心理能力

通常情况下,心理学把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那些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能力既然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那它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稳定性。我以为,教师的心理素质,除了表现在以上5个方面还表现在以下5种基本心理能力上。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否具备现实角色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否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这是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社会职业角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为人之师就要“传道、授业、解惑”既传学问之道,又传做人之道,更解成长之惑。现实中的成功教育都印证着角色适应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起初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教育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感悟力强的教师无不具有与人“共情”的心理品质。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像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体验到别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对教师的“共情”,也有中国心理学家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从而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这是个体把握自身,统揽全局的能力。控制力是人的意志力的集中体现,但也渗透着认知智慧和情感智力。控制力可以使人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既得利益,个人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不在乎、或不计较眼前的自我得失、荣辱功过。因此,控制力可以使人情绪稳定,目标坚定,行动果敢而富有效益。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心育研究实践证明,任何教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情绪化倾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教师心情愉快时,就会宽宏大量,可能对学生迁就放纵;教师心情烦燥时时,往往迁怒于工作,迁怒于学生,拿学生出气。据调查,一位教师曾在上课前对学生说:“今天本人心情不好,大家好自为之,不然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可以想像,连自己心情都无法把握的教师又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抵抗既定事实或意外打击的能力。世事沧桑,难以料定,但能够抵抗住命运挑战的人,也就有了命运的“控股”权。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生活中既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住委屈。因此,承受力强的人往往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智者。

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的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比如,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对教师心理承受力最好的检验。有些承受力差的教师常常对“后进生”表现出“不可思议”,反复地追问自己:“我教了,他怎么就不会呢?”甚至于气得浑身颤抖、直冒虚汗。由此产生的心理挫折越演越深,自信心也越来越低。而承受力强的教师面对后进生,不仅不会“和自己过不去”,相反,会不断地通过教育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会把这个过程视为提高自我,修炼人格,锤炼自己“诲人不倦”精神的良机。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

表现力是个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的一种能力。我以为,就人的天性来讲,人皆有一种表现自我以获得认同,甚至超越他人的本能倾向。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教师机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素质。可以断言,一个被动适应,不愿表现,也不善于表现的教师,哪里会有应变性和灵活性呢?他的教师机智又何从产生呢?

三、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方法

教师心理素质看上去好像是个人的事情,实际上它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问题,它还与教师为人师表、师生关系、教师品格、教育成功、学生成长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和自我修炼应该是当前教育领域里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般说来,过度压力和持续存在压力会严重干扰心理和生理机能,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更加多疑敏感,并伴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兴趣爱好降低,精力减退,不愿与人交往,睡眠障碍等症状,极大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回顾一下近期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教育转型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最起码受到了四种严重冲击。显见,这些冲击加之显性的课时量和大量的隐性工作量,无疑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超负荷的压力。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动摇。在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时代,教师常常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受牵制的地位,师尊而生卑,这种心理定势由来已久。而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了主体,教师的作用由灌输转为引导,表现空间相对减少,师生距离拉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角色的转换,带给教师的往往是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使教师无所适从。

2、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由于教师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从教后又采用同样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而时代又呼唤崭新的教育理念。新旧教育理念交替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

3、教育信息化更快更高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都要求教师由封闭的知识结构开放为可以吐故纳新,随时可以升级为开放型知识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的教师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眩晕感,甚至已无法应对学生求知的眼睛。

4、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诸如:全员聘用制、人事、新教师限额转正、高职复聘等,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实行竞争上岗。过惯了四平八稳生活的老师们,一下子就面临生存危机,随时都可能被“红牌罚下”,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危机感,心理高度紧张,恐慌、焦虑、不安,心理出现严重失衡。而且,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极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无论是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还是老师彼此之间,常常不如以前和谐融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开始减弱;这同样带给教师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教育部的上述要求,我个人以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足够的关爱,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创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气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使辛勤的教师身心皆有良好的调适。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现在倡导做诚信教师,那么,我们自身又应怎样调适心态呢?这地方,我首先引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对照心理健康指标,提供几种调适方法供参考。

1、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自助。调适心态,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立足于现实,分析了解过去的我、今天的我和未来的我。每个人要有关怀别人的心,对学生、对同事抱以一种接纳、尊重、欣赏的态度,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有能力的,是可信懒的,友善的,有价值的,具有向上、求进步的潜质,富有创造力和动力的。只有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2、心理压力的调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借以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现实。如果我们用心理学观点看,适度的压力就是进步和创造的原动力,它能激发教育的自身潜能。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应把压力转换为动力,当你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时,你会发现你能行;第二步,要学会缓解压力。比如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团体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多看一些幽默风趣的书籍,培养个人幽默感等,借以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减压,豁达待人,乐观处世。

3、把焦虑维持在合理的程度与范围之内。调适心态,必须把焦虑维持在合理的程度与范围之内。比如,拟定合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使精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减少紧张与焦虑的积累;学会情绪的倾诉,经常与谈得来的同志谈一谈自己心理的压抑,以减轻心理负担;还比如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学会心理保健知识,以适时调整心态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

作为中职教师、班主任,重视和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心理知识

中职学生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在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显突出。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大有益处。

1.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有所了解,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后,就能按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如:学习了注意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习记忆规律,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思维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4.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决学生生活中和思想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学习有关人格的知识,就可以对自身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完善自己的人格。

5.学习情感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

6.学习青春期的心理问题知识,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地渡过青春期。

7.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就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就可以同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进行交往,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二、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心理发展

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评价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贬低自己。能悦纳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形成自我调控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

(二)人生态度正确

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与时俱进。

(三)人际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交往,即对他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他人的感情,因而能与多数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所以他是快乐的。

(四)人格和谐完整

“和谐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结构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人格是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协调一致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适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在教育中,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就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三、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需要多方面的重视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学校,老师要重视,家庭、社会也应重视,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健康、愉快地成长。

1.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学生的心理,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会、辩论赛、运动会以及艺术节、书画展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开设心理健康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突然出现的“偶发事件”要学会“冷处理”,用宽容和关爱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从危机中走出来,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另外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有优势,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3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国内大量的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有10%~20%的学生存在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且随年龄增长有日益增多的趋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可以说,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学生家庭幸福安康的需要。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家长、老师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健康、以及升学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普通高中生有所不同。这一个群体中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失败或初中基础不扎实上不了好的高中学校,才去中职就读的,因此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是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的;极易被困难和挫折所击倒;也有的学生情绪低落,生活较懒散;另外,中职学生由于没有高考压力,所以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加之他们原有的基础比较薄弱,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训练时,难免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内宿生,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集体生活中易引起各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例如:人际关系的紧张、失调,任性孤僻,社交恐怖、焦虑,常有苦闷、厌烦等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还用烟和酒来麻醉自己;同时,有的学生自律性差,自我反省意识薄弱,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逆反情绪明显,遇到问题易冲动,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进行解决,严重者可能会犯罪或自杀;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在处理异性关系方面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有的学生可能会早恋,甚至做出越轨行为,对双方的身心健康、学业造成严重损害。

2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2.1 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心理压力大,而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又差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有的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形成了。这与现阶段我国的考试制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依然是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笼罩。而应试教育下激烈的竞争和繁忙的学业,则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家长们的期望,更是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理想的成绩时,也就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这些年自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普高和中职学校的生源明显发生了变化,学生纷纷加入高考大军的行列,优质生源大部分流向普高学校,而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学习成绩差、家庭难以管教、进不了高中的学生,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以这部分学生明显具有自卑的心理。而学生进了中职学校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等等也就造成了厌学。另外,在学校里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老师们,其人格特征及教育风格对学生影响也甚大,例如有的教师情绪不稳定、心胸狭窄,则学生也容易形成猜疑、任性、自负等不良性格。

2.2 家庭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社会对人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等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各方面素质比较高的话,往往可以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在一个民主平等型的家庭里,孩子比较容易形成自信、诚实、独立等性格特征;相反,在一个专制暴虐的家庭,孩子则容易形成冷酷、粗暴或者胆怯等性格特征。而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也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若家中“冷战”不断,则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心中充满焦虑和恐惧。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的环境比较特殊,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往往会使他们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不合群。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属于“留守孩子”,父母为生计长年在外打工,疏于管理,年迈的爷爷奶奶难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有的则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身上更容易产生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不良群体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上来,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大量呈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各种不良思潮对中职学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中职学生社会经验少,主体意识不强,价值观念也往往不稳定,辩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社会上种种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都可能会毒害着孩子们的心灵。

2.4 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2.4.1 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中职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鼎盛时期,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其体形和性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很自然地产生“成人感”,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愿,喜欢不受别人管束,可家长、教师却又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有的学生甚至会故意跟家长和老师过不去,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事实上,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还远未成熟,例如,遇事不能保持冷静,意气用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交友、花钱等方面缺乏理性,易受诱惑;一些早恋的中职生对他们的早恋行为所涉及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缺乏认识,但却又对家长的干涉表示不满和反感等等,对于中职生这种逆反的思想和行为,假如长辈们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则很容易养成他们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2.4.2 青春期学生受到较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由于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体验,有的可能导致“早恋问题”,而中职生本身自控能力差,一旦恋爱,真正能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是很少的;由于心理发展并未成熟,所以中职生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两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例如:怎样对待爱情,爱情要不要负责任等,形成极大的心理矛盾。而部分家长、教师又对“早恋”视为异物,没有及时、主动、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这让学生心理受到严重困扰。由于有的家长和老师不能遵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孩子抑郁成疾,做出偏激的行为,这也是青年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2.4.3 学生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现在的孩子大都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上一帆风顺,逐渐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而心理承受能力又差,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中职学校大都是内宿生,大家要朝夕相处,但由于学生们各自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同学之间又缺少了沟通,因此很容易产生矛盾,而学生往往会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焦虑不安、苦恼。尤其是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新形势下的育人要求格格不入。可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3.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因素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首先,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其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以及班主任工作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去,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再次,要注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避免教育流于形式。 要帮助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要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如转移情绪、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等。其中,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尤其是班主任,是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他们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品德、学习等各方面都比较了解,当学生出现各种心理矛盾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事实上,许多学生遇到问题不与家长交流,却愿意跟班主任诉说,因此,只要班主任方法引导得当,就可以帮助学生疏导压力,排解情绪。师生关系亲密了,也就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3.2 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给孩子一个健康发展的温床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努力用心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用科学的方法来管教孩子,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父母之间关系要和睦,要共同关心孩子,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耐心地教育、引导。如:对有社交恐惧心理的孩子,家长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接触,鼓励他们多交友,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孩子加以指导;在学习上,父母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千万不要嘲笑、打击他们;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和障碍,让孩子去体验,从中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品德。

3.3 正确认识中职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

中职学生的“独立”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变得强烈,作为父母,要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一味压制,一是过度纵容。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我们应做到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决策,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他们多一些鼓励。使他们愿意与父母讲心里话,以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中的矛盾。

在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或焦虑。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细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身的才华。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可以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这有助于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提高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3.4 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让学生置身于一片心灵的净土

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社区的人文素质和环境特征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社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活动设施,提供干净、舒适的物质环境以外,还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社区精神环境,同时在社区内还必须设立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并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机会。要净化社区周围的环境,坚决依法取缔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场所,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充分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繁荣社区的文化,并积极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进行健康心理的普及,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

3.5 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简单来说就是指记录学生心理状况的材料总和。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每个关键时期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导和心理咨询;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的发生;也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个性比较了解的话,那么他就能比较容易地做好学生思想的转化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每个班级还应该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委员能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作为同龄人,心理委员可以更好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作用。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 绩效评价

一、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条件稍好的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事项主要由专职教师负责。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开展活动的形式也千差万别。然而,效果到底怎么样,很多人心中没有数。为此,笔者觉得,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组织结构

第一,专门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必须由专业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条件稍好的学校一般都配备了一个心理老师,但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第二,部门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依托的部门。现在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设在政教处或学生处,部门成员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多数学校由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若干兼职的老师组成。

第三,指挥系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关,问题孩子往往由政教处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有些正式开课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安排课程,接受教务和政教的双重任务。

第四,正规化。通常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标准化。比如,咨询规范、保密制度、档案管理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1、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从传统的观点看,学校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地方,这一观点不能说有错误。但是,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这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同时应该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道理,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构建。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关注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尽可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具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对象,而更重要的,是要起到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个世界,丰富而又多变。而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那么,学校教育环境怎么样,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了。所以,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有设备和场地。

这样,才能从组织制度上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专业的队伍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开展心理辅导。

2、建立学生社团组织

从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组织系统分析,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使学生在其中能自我发展,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形成健康心理。在接受老师教育的同时,学生必须有自己的内化系统,使其合理接受社会传承,但又能形成独立人格体系的组织框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或长辈的价值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组织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一个有较高自治性质的社团组织,不仅仅协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完成好日常工作,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使之能在其中形成健康的自我,完善人格结构。

三、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组织结构

尽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但是,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尽相同,每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必须按照学校自己的情况,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如图1所示的组织结构就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保障问题。尽管如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能建立和学生家庭及社区互动的外围体系。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与学校教育有关,家庭、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建立专业队伍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是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还没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应该根据情况适量引进具有资格的教师。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软硬件达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学生和老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目标不清晰,目标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即将普及的背景下,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将不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巨大障碍,也不是教师业绩考评的唯一标尺。那么,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建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就具有了时代的可行性。基于此,建立不唯一以学科考试成绩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过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像其他的文化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绩效评价体系必须科学而合理。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评价体系为基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以操作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态度。随着心理教育的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中职学校中进行积极心理学,让更多的中职生接受到心理教育,可以使中职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时能够具有积极、乐观以及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1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具体问题

中职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项技能;不但是教书,还要育人;不但是老师,还要是朋友。作为班主任,要随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广西梧州农业学校18级电子商务2班的学生情况是:班级人数是55人,男生31人,女生24人,年龄阶段基本在14到16岁之间。学生基本来自农村,来自于各种复杂的家庭,其中有单亲家庭,有离异家庭,有留守儿童家庭,其中班级也有两个身体条件上稍微有特殊的学生。

1.1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于中职生来说,一些学生具有特殊的家庭环境,经济困难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这都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父母离异的中职生来说,与同龄人进行相比,不管是在心理上還是在情感上他们得到的沟通与关爱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为了能对心里的空缺进行弥补,他们通常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选择能够让自己内心需求得到满足的方式来对空缺进行填补。此类问题在我们班学生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1.2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缺乏认识

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开展,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但目前来看,一些中职学校并不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对帮助学生对积极心理以及潜能进行培养与挖掘的职能是比较忽视的,而对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进行过分关注。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中职学校只是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关注,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与解决时,并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理解,这就会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十分被动。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问题作为参考依据,会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积极、重要的方面进行忽视,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潜能开发进行注重的目标无法实现。

1.3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不是十分和谐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人格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进行培养。但其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向与其他层次学校是相同的,都把心理问题的预防作为统一的教育模式,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对学生心理是否健康进行鉴别时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心理进行测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对心理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十分重视的,很容易造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当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时,会觉得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从而会对心理咨询产生自我防御与心理排斥,一方面,对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会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2.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良好开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对中职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对课堂形式的多元化进行设计与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试、让学生对表演进行模仿以及对情景进行演示等,可以使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得到激发,更好的对心理课程教学品质进行提高。其次,在这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个性发展进行尊重。通过对网络平台进行利用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搜集,从而开展与之相符的心理学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身需求与心理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感受。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公众号对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文章进行定期推荐,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心理教育提供相应保障。我们18电商2班的同学,我采用主题班会、班级团建活动等进行开展主题班会课,引导学生自信阳光。

2.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

目前,中职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与实践时,没有正确的对心理健康内涵和标准进行充分理解,认为只要学生心理没有问题就是健康的。但这种理解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目标是不符合的,就会造成只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开展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较大改变,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他所具有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快乐和乐观、幸福感和希望以及满意和满足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对情感进行体验时具有积极的情绪,还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由于积极心理学所具有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带有的个性色彩是十分鲜明的,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对于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通常是通过视频,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动态。

2.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与途径进行扩展

对于传统的心理学来说,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们进行消极假设与认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变得愈加枯燥与单一。积极心理学对自我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在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扩展,首先要对教师运用和发展自己的积极心理进行重视,在课堂中鼓励教师对积极心理进行利用,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积极心理进行有效发展。其次,要使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让师生能够对生活充满希望,使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多维化,并把各个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因素进行结合。另外,注重学生的心理体检,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与实效化。

2.4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与优化

积极心理学可以让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师生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与改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成长体验进行重视,还要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培养,使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围变得更加积极与和谐。在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时,要使师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信任与平等的,对学生进行尊重,当学生吐露情绪时,教师要用心的进行聆听,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我们既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做学生的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生;健全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中职学生人格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01)。

刘瑞凌。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2011(02)。

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22)。

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17)。

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