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溃疡中药外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5例下肢溃疡运用中药黄芪、当归、丹参、紫草、白芷为主,加减外贴于溃烂处。结果总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
【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下肢溃疡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是发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溃疡。其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愈合后虽然收口,但因损伤而常复发,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年来,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现将在工作中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臁疮”25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明确诊断为下肢溃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9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3年,其中有静脉典张伴湿疹8例、烫伤引发4例、外伤引发2例、脱疽引发1例、其他都有相应的原发病因所致。溃疡病程为初期16例、后期9例。溃疡好发部位在小腿下1/3的内侧,经久难愈。
1.2辨证分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局部色红、糜烂、形成溃疡为初期。溃疡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带绿色,味腥臭,流脓水、溃疡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伴湿疹或下肢静脉曲张,甚至溃烂至胫骨为后期。
1.3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20g,丹参20g,紫草20g,白芷20g为主,局部红肿加地丁、黄柏,伴有湿疹渗水加马齿苋、地榆、艾叶,疼痛甚加乳香、没药等随证加减。上药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4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再将消毒好的敷料放入药汁中浸泡24小时后,即可贴敷于溃烂处,每天换药1次。
2治疗结果
本组25例中完全愈合19例,好转(下肢溃疡面经治疗,面积缩小了30%~50%)5例,未愈1例。治疗时间21-87天,平均36天。
3典型病例
王××,男,54岁,农民。2005年5月2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小腿溃疡1年余,初因皮肤瘙痒,抓破后继则鲜红、漫肿、溃烂疼痛,曾使用抗生素及局部用药,未见好转,诊见左小腿肿胀,浅部静脉曲张,轻度疼痛,内臁有4cm×3cm溃疡面,疮内肉芽紫暗,疮口下陷,流出淡黄渗出液,疮边高起,疮周皮肤暗黑伴湿疹,味腥难闻,舌质紫暗,苔薄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瘀阻所致,诊断为“臁疮”,用中药外敷,每天换药1次。1月后小腿肿痛消,湿疹已愈,继之疮面转健,红活,周围皮色淡黑,治疗共72天,溃疡愈合。
4讨论
中医认为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阻遏经络,以致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肉腐肤溃而成。本病常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局部瘀血,组织营养不良或因经久站立,或担负重物,致下肢脉络淤滞不畅,加之湿热之邪下迫,气滞血凝,酝酿成疮,局部皮肤搔抓、碰伤、虫咬、烫伤、温疹等均可为本病的诱发因素。臁疮因湿热下注所致,故用黄连、白芷清热燥湿,解毒疗疮。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认为“白芷性善祛风,能蚀脓,辛香散结入血止痛,故长肌肤”。丹参、当归活血通脉,使血行脉通,瘀腐自去,紫草清热解毒、抗菌、收敛,促进上皮生长,加快创面愈合。上药共奏清热除湿、活血通络,解毒祛腐生肌之功,促使溃疡愈合。此外平时宜用绷带缠缚保护,抬高患肢,减少活动,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水肿,加速愈合。
临床论文范文2
1.1材料收集
2008~2013年鞍山市第四医院胰腺手术标本最终确诊为PNEN的病例12例,应用WHO(2010)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新标准整理全部资料。
1.2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10%的中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Envision法所用抗体CgA、Syn、广谱CK、E-Cadherin、vimentin、CD10、CD56和β-catenim均购自中杉金桥公司。
1.3结果
判定每种染色每张切片均计数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肿瘤细胞,阳性细胞数占全部瘤细胞的10%以上者为阳性病例。
2结果
2.1临床资料
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1.4:1,发病年龄10~78岁不等,中位年龄50岁,有症状者4例有相应的激素分泌症状;无症状者8例体检发现或以腹泻、腹胀、背痛就诊。12例中6例为G1,4例为G2,2例为G3。发生部位4例发生于胰体尾,5例于胰头,2例于胰颈部,1例于胰头胰体。从分型上看8例为无功能型表现为胰腺炎症状;4例为功能型肿瘤。
2.2病理检查
2.2.1巨检
肿瘤通常呈实性,切面灰白或灰红,质中等,部分质软伴有出血。肿瘤最大径0.8~16cm不等。
2.2.2镜检
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有“器官样”结构,细胞呈腺样,管泡状,巢状排列,胞质为嗜酸性颗粒,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像。
2.2.3免疫表型
10例CgA(+)(83.3%);8例Syn(+)(66.7%),但未见CgA和Syn都为阴性患者;CD56在G1,G2中表达较好,在G3中灶(+);广谱CK、E-Cadherin、vimentin、CD10、和β-catenim等标记多为(-)。
3讨论
3.1临床特点
PNEN较少见,占胰腺肿瘤的1%~3%,发病年龄30~60岁,无性别差异,与解剖学位置和细胞功能无关,临床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其中无功能性占45%~60%;功能性占40%~55%。本组功能性患者多是以相应的激素综合征就诊,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血糖、难治性胃溃疡等。无功能者大多在体检中发现,2例以胰腺炎就诊,另1例患者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才在临床显现。
3.2诊断
大多数PNEN属低级别,镜下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有“器官样”结构,细胞呈腺样,管泡状,巢状排列,胞质为嗜酸性颗粒,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仁清楚,核分裂少见。
3.3鉴别
诊断胰腺实性—假状瘤常有以下特点:(1)肿瘤未表现出激素综合征而仅有局部症状;(2)肿瘤直径常超过5cm;(3)肿瘤常含有由透明泡沫状胞质的细胞组成的细胞族;(4)肿瘤中常见到细胞内或细胞间聚集的PAS阳性透明球;(5)肿瘤中可见到宽的,透明变性间隔包绕小血管;(6)肿瘤中见到出血、坏死灶和偶见胆固醇结晶;(7)瘤细胞不表达CgA及Syn,表达vimentin和CD10;结合免疫表型及常规形态可鉴别诊断。
3.4分级、分期与预后及治疗
临床论文范文3
收集2008年8月~2012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腮腺肿瘤病例412例,检出副腮腺肿瘤8例。对所有副腮腺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影像、病理资料、术式及预后等分析。
2结果
2.1临床特征。患者临床特征(表1),所有患者均无面瘫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2影像学表现。副腮腺良性肿瘤病例CT表现为面颊部中份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多形性腺瘤轻度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延迟强化;而恶性肿瘤患者病例CT表现为肿块形状不规则、境界不清、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后轻度或中度强化(图2)。2.3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5例,包膜不完整或部分区域肿瘤突破包膜;基底细胞腺瘤1例,包膜完整。多形性腺瘤恶变(高分化非特异性腺癌)1例,恶性成分低于50%,浸润范围超出被膜的距离≤1.5mm;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内淋巴结阳性(1/2)、腮腺组织及颈部淋巴结阴性,排除口腔、鼻腔及眼睑转移性肿瘤。
2.4治疗。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
2.5随访与预后。随访1~5年,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涎腺功能良好、面神经功能正常且颜面部对称,无复发及恶变;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无复发及转移.
3讨论
副腮腺肿瘤的临床特征如面颊部中份肿块质地中等或偏硬、不随变化而改变等,可与发生于该区域的其他疾病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细针穿刺、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的区分。对于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我们采用临床检查、术前B超和CT检查、术中快速冰冻活检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相结合的模式。临床上若面颊部中分肿块呈无痛性、缓慢增长,近期内发展迅速,且肿块活动欠佳甚至固定,与周边组织粘连较紧,伴有疼痛等特点,需注意多形性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如本组病例4。当然,病史短、无痛性增长肿块亦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如本组病例1。副腮腺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相似:良性肿瘤外有包膜、境界清晰、形状规则,恶性肿瘤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对周边组织有侵袭。副腮腺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术中需注意保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
手术径路主要有标准腮腺切除切口、口内切口、面颊部肿块表面直接切口等。我们推荐使用标准腮腺切除的类“S”形切口,本组中有5例患者选用了此术式,体会是手术入路简单、操作熟练;切口比较隐蔽,符合美观要求;视野暴露好,不受病变范围及深度限制,且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若快速冰冻活检提示为恶性肿瘤,此切口可完成病灶根治术,向颈部延伸即可完成颈清扫术;不足之处是切口翻瓣范围较大。而口内切口具有视野不清、容易损伤面神经、常伴有术创出血、增加肿瘤种植及复发可能性等弊端,且无法完成恶性肿瘤的根治,故仅适用于病灶较小、偏口腔黏膜侧的良性肿瘤等情况。另外,面颊部肿块表面直接切口的术式容易损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且在面颊部遗留明显瘢痕,故亦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本组中有3例分别选用了口内切口、面颊部直接切口,与术前误诊及患者强烈意愿有关,虽然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但鉴于有上述缺点,作者认为不应列为常规。Xie等报道选择经发际内小切口行内镜下副腮腺肿瘤切除,更符合美学要求,但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副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本组6例术后均无复发及恶变,包括3例小病灶单纯肿块切除;恶性肿瘤的处理原则与腮腺恶性肿瘤相似,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及范围、术后放疗和(或)化疗与否。本组中2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及术后放疗,短期内无肿瘤复发与转移,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临床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至2007年间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Ⅰ至Ⅳ型骨折60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至24个月,除1例髋内翻并低毒感染,1例断钉外,余58例均骨性愈合。结论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逐渐上升。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该病具有年轻化趋势。治疗不当常遗留髋内翻。过去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都主张采用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动力髋螺钉是近年来用于该类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械。通过髓内拉力螺丝钉的滑动加压作用,使骨折端保持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下床活动。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对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动力髋螺钉骨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5~88岁,平均67.5岁。致伤原因:车祸28例,跌倒30例,重物压伤2例,左侧21例,右侧39例。伤后手术时间:最短7d,最长13d。骨折按Evan分型:Ⅰ型24例,Ⅱ型19例,Ⅲ型11例,Ⅳ型6例。
1.2方法持硬或全麻,平卧位臀部垫高,在股骨粗隆部做一股外侧直切口,依侧方钢板长度,切口一般为15~20cm。患者仰卧位,适当垫高患臀,做牵引复位,透视示复位满意后,在股骨粗隆做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干上端,在粗隆下2~3cm处,按135°方向经钻入导针,导针应在股骨头颈正中央或正位偏下,位置准确后测量其深度,选取合适粗纹螺丝钉,攻丝后缓慢拧入,钉头离股骨头软骨面约1~1.5cm,选取合适长度的套筒钢板,保持钢板与股骨干皮质相贴,固定后拧上尾加压螺丝钉,逐层关闭伤口。术区内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48h拔除,术前半小时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次日即可坐起活动患肢,1周后可坐在床边伸屈膝关节锻炼股四头肌,对骨折不稳定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延长至8周后可扶双拐下地负重行走。
2结果
60例患者住院时无肺炎、褥疮与尿路感染,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髋内、外翻以及旋转畸形。共随访6至24个月,平均13个月,除1例术后髋内翻并低毒感染行二次手术外(钢板螺钉断裂钉板分离1例后到外院治疗),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及钉头穿出骨头现象,无其它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例术前有脑血栓,屈伸肌力4级,髋关节屈曲80°,1例二次矫形后下肢短缩2cm,余功能恢复满意。
3讨论
DHS具有动力性和静力性双重加压作用,固定稳定,承受能力强,而且该钉有张力带作用,其固定效果理想。同时此钉加压与滑动双重功能并存,当骨折断端压缩时,螺钉可从钉尾后退,避免了钉尖穿出股骨头的可能,也使髋内翻畸形发生率大为降低,对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可达到患肢早期负重的目的,从而老年患者早期离床,减少因骨折卧床而出现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无论老年人或青壮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应可能获得良好复位,早期坚强内固定。能否手术及手术时机主要取决于[1]:①伤前生活处理能力或心肺功能如何;②神志清楚,能积极配合排痰与活动肢体。对严重心律失常、失代偿心衰,半年内心肌梗塞病史及3个月内有频繁发作,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均不考虑手术。另外老年人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骨质疏松严重及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者可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
髋螺钉的放置必须遵守双中心原则[2]。导针的放置一定要正确,导针与股骨干成130°~135°,导针位置就位于头颈中央或稍偏内下为宜,入针点应在股骨粗隆下2~3cm处,并在C臂X线机下确认,防止导针偏外偏上而发生切割,导致螺纹钉移向股骨头上方而失去固定作用;②套筒钢板必须与股骨干相贴,否则会发生骨折内侧部分张开或螺纹钉松动、钢板折断而影响骨折愈合时间或髋内翻的发生;③骨折复位对于Ⅱ、Ⅲ型的粉碎不稳定型骨折不要过牵,内侧骨皮质破坏严重得就将远端向内侧移位穿针固定,可以将不稳定骨折变为稳定骨折,本组中16例严重粉碎性骨折采用内移穿针内固定均取得优良效果;Ⅳ型骨折为粗隆区和近端股骨干多平面骨折,复位后就行两个平面固定,本组病例中5例骨折患者均采用松质骨昆钉或克氏针辅助固定;④动力髋螺钉不但具有静力性加压作用,而且具有动力性加压作用,在骨折端吸收、压缩的同时,该钉仍能起到加压及骨固定作用。使用该钉以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动。不过动力髋螺钉虽然结构坚硬,基本能有效地承受体重,具有早期扶拐下地活动的条件,但下地时间和负重程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手术时内固定情况来决定,不应过分强调早下地活动;⑤本组有3例逆粗隆间骨折运用DHS治疗也获得了效果,我们认为逆粗隆间骨折也并非是DHS内固定的禁忌症,如果复位满意固定可靠,也可以使用135°DHS治疗。当然临床上仍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
参考文献
临床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8月儿科的抢救病理为163例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次数为44,心脏骤停的次数为7,休克次数为26,抽搐的次数为86,放弃治疗的病理以供有7例,4例为死亡病例。对待这一组病例的治疗采用的是常规治疗方法,病患的年龄在2岁左右。2012年9月-2013年8月儿科同类的患儿以供是154例,新生儿窒息复苏36次,心脏骤停的次数为6次,休克次数为20次抽搐次数为92次,放弃治疗的病例为4例,死亡病例是3例。年龄也是2岁左右。对这一组的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抢救,两组人群在年龄"发病的紧急程度和疾病类型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1.2方法
1.2.1制定合理的抢救路径
严格按照医疗护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心肺复苏"休克和抽搐病人抢救时的临床路径,路径制定后要经由科主任"护士长和科室质控人员进行统一讨论,确定其具有可行性以后再上报上级有关部门,最终确定可性后,再进行具体的实施操作。
1.2.2路径培训
要对相关的治疗路径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范围为全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在培训之后要对培训的阶段性效果进行考核和检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配合的默契度。
1.2.3构建抢救专项小组,更好地保证路径的实施
、
在通过考核的人员当中选择若干人,组建专项小组,对这些人员要进行集中排班,采用24h轮班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路径实施的有效性。
1.2.4抢救时要明确各医护人员的具体职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路径的质量
在心肺复苏抢救当中发现的医员一定要及时对病患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并立即请周围的人通知急救人员,住院的主治医师需要对病人的病情做出简要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还要对患者的气道进行及时的处理。责任组长要准备好急救时需要用到的插管用物品,并且在抢救过程中要协助主治医师进行插管"固定"连接呼吸机等操作。副主任医师主要负责调度和协调各医护人员的工作,对治疗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交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值班的医生主要负责医嘱的下达工作,对患者的相关参数和病情进行记录等。值班的忽视主要负责为患者及时吸痰"吸氧"做好监护工作,同时准备好患者治疗时需要的药品。
1.2.5呼救
抢救小组覆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为了方便急救各个值班室的小组组员一定要戴好对讲机,这样在紧急情况出现时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调度,提高了抢救病患的速度。
1.2.6在进行抢救记录的填写时可以使用自行设计的表格进行记录,这样的表格方便携带,便于浏览,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能够有较为清晰的记录,将表格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可以方便医护人员的取放。
1.2.7统计学分析通常采用的是医学专业较为常用,优势也较为明显的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工作,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用?2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比较两组抢救病人抢救成功率,口头医嘱使用率,抢救记录书写耗时,P<0.05,结果差异显著。
3讨论
3.1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3.2临床路径的使用保证了抢救质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副主任医师"住院总医师"值班医师"责任组长的搭配,提高了病情评估"诊断的准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临床路径管理抢救病人,使之有标准可查,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减少了医护人员能力不同"技术参差不齐而造成的医疗质量差异,保证了抢救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了医疗风险。
3.3临床路径的使用提高了团队协作抢救小组成员按临床路径进行模拟急救演习,仿真演练,使临床抢救更有计划性和预见性,配合更为默契"有效。
3.4临床路径的使用减少了口头医嘱的使用率路径使用前抢救病人时医生往往下达口头医嘱(护士按规定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但在紧急情况下,医生有可能心口不一,且在护士复述时有可能医护在做急救措施或思考其他问题而使查对出现偏差,极易造成医疗护理差错或事故,医疗风险大大增加。按临床路径分工,有医生负责同时下达医嘱,减少了口头医嘱的使用率,且大家了解路径用药,便于查对,减少了因口头医嘱产生的差异性,降低了医疗风险。
临床论文范文6
临床药学是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客观需要,是在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中产生的。传统药学主要对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来源、生产加工、药理作用、使用、分析鉴定以及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药物”为中心的学科。而临床药学对药学学科进行了新的阐释,首先,重点关注药物临床应用,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关爱患者、提高患者药物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理念。其次,伴随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等新学科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拓展了药学学科教育体系,而且这些新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果对药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完善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对药物临床应用结果的关注,产生了药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方法,促进了药学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药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社会性3个特征:
①临床药学是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产物,还涉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是沟通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发展也取决于药学与医学等相关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②临床实践内容构成临床药学的核心部分,提高临床药物应用质量,唯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实践和检验。因此,除了熟练掌握药学和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也是临床药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掌握丰富临床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师,活跃在药物治疗一线,在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学科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性。社会因素是影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临床药学的研究工作与临床实践不仅是以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更要考虑人的社会性,关注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因素对用药结果的影响。临床药师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建立与患者、医师、护士及医疗管理人员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交流沟通技能是成为优秀临床药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也就成为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临床药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相比,起步较晚。受传统药学重生产、重科研,轻临床应用的影响,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院药学都停留在药品调剂的范畴,进入90年代后,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使用咨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与报告等内容才逐渐被纳入医院药学的工作范畴并引起重视。2000年以来,临床药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在就业前景不明确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的困扰下,临床药学的学科设立长期受阻,更遑论建立合理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
2.1就业问题虽然我国医院药学在逐渐转型,然而进程迟缓。尤其国内医院“重医轻药”的观念由来已久,短期内临床药学并不能在医院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部分医院对投资较高但经济回报较小的临床药学服务望而却步;同时,医院药学从业人员所受过的教育多为传统药学教育,缺乏临床医学知识,主要从事调剂等工作,很难带动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全国医院临床药学重点专科仅有北医三院、哈医大二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大新华医院、郑州大学附属一院5家医院,数量较少,相关人才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情况无疑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成为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的阻力因素。
2.2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经过数年发展,由于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学历学位,学制,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实践安排,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不尽相同,所以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良莠不齐,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时间较短。国外临床药学教育学制多为6~7年,时间比较充裕,可安排1~2年甚至更长的临床实践,有些国家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临床参与实践,了解适应临床环境。而国内学制通常为4~5年,相对较短,因此临床实践往往被压缩在最后一年以内,有些学校的临床实践甚至不足半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临床相关工作,这对本专业学生开展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相当不利。国内临床药学教育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沟通等临床工作技巧的培养。在美国,临床药师沟通于数十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进入2000年以后,美国75%的药学院都专门开设了临床药师沟通技巧课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内医药院校,而国内院校即便开设沟通技巧课程往往也是作为考查课、选修课等,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2.3师资力量薄弱临床药学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顶尖级学术领军人物,缺乏一批懂医精药,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深谙临床实践的校内教师和临床药师。所以,梯队建设较慢、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国家研究基金中尚没有临床药学专项。这种现状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来逐渐改变。
3对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
3.1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临床药学的专业学位,培养以服务患者用药为目标的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
3.2加快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与药物应用密切相关的药学研究工作,重视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生物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建设,积极开设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药学及医药伦理学等新课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卫生资源、人类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体现人、疾病、药物、健康的统一。教学内容应该以专业为导向,循序渐进、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构建系统的临床药学知识体系。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制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3.3重视实践安排,制定临床实践考核制度临床药师肩负着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重任,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美国6年制的PharmD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渗透于PY(PharmacyYear即PharmD教育第3~6年)各学年间,采用早期见习,后期强化的制度。建议借鉴其渗透式的早期见习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最后一年集中临床实践或与考研、找工作时间相冲突而导致实践质量下降的情况,也能够在相关理论教育后进行实践巩固,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灵活。由于国内临床药师制度不健全,学生实习常常按照住院医师的标准进行培训。建议聘请行业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在师资中引进临床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意识,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使医药兼备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建设中,共同制定适合临床药师的实践考核制度。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反对灌输型和封闭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适当选择一些专题,以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再以演讲的方式汇报结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向学生普及关怀患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