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论文

临床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溃疡中药外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5例下肢溃疡运用中药黄芪、当归、丹参、紫草、白芷为主,加减外贴于溃烂处。结果总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

【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下肢溃疡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是发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溃疡。其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愈合后虽然收口,但因损伤而常复发,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年来,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现将在工作中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臁疮”25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明确诊断为下肢溃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9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3年,其中有静脉典张伴湿疹8例、烫伤引发4例、外伤引发2例、脱疽引发1例、其他都有相应的原发病因所致。溃疡病程为初期16例、后期9例。溃疡好发部位在小腿下1/3的内侧,经久难愈。

1.2辨证分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局部色红、糜烂、形成溃疡为初期。溃疡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带绿色,味腥臭,流脓水、溃疡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伴湿疹或下肢静脉曲张,甚至溃烂至胫骨为后期。

1.3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20g,丹参20g,紫草20g,白芷20g为主,局部红肿加地丁、黄柏,伴有湿疹渗水加马齿苋、地榆、艾叶,疼痛甚加乳香、没药等随证加减。上药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4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再将消毒好的敷料放入药汁中浸泡24小时后,即可贴敷于溃烂处,每天换药1次。

2治疗结果

本组25例中完全愈合19例,好转(下肢溃疡面经治疗,面积缩小了30%~50%)5例,未愈1例。治疗时间21-87天,平均36天。

3典型病例

王××,男,54岁,农民。2005年5月2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小腿溃疡1年余,初因皮肤瘙痒,抓破后继则鲜红、漫肿、溃烂疼痛,曾使用抗生素及局部用药,未见好转,诊见左小腿肿胀,浅部静脉曲张,轻度疼痛,内臁有4cm×3cm溃疡面,疮内肉芽紫暗,疮口下陷,流出淡黄渗出液,疮边高起,疮周皮肤暗黑伴湿疹,味腥难闻,舌质紫暗,苔薄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瘀阻所致,诊断为“臁疮”,用中药外敷,每天换药1次。1月后小腿肿痛消,湿疹已愈,继之疮面转健,红活,周围皮色淡黑,治疗共72天,溃疡愈合。

4讨论

中医认为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阻遏经络,以致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肉腐肤溃而成。本病常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局部瘀血,组织营养不良或因经久站立,或担负重物,致下肢脉络淤滞不畅,加之湿热之邪下迫,气滞血凝,酝酿成疮,局部皮肤搔抓、碰伤、虫咬、烫伤、温疹等均可为本病的诱发因素。臁疮因湿热下注所致,故用黄连、白芷清热燥湿,解毒疗疮。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认为“白芷性善祛风,能蚀脓,辛香散结入血止痛,故长肌肤”。丹参、当归活血通脉,使血行脉通,瘀腐自去,紫草清热解毒、抗菌、收敛,促进上皮生长,加快创面愈合。上药共奏清热除湿、活血通络,解毒祛腐生肌之功,促使溃疡愈合。此外平时宜用绷带缠缚保护,抬高患肢,减少活动,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水肿,加速愈合。

临床论文范文2

1.1材料收集

2008~2013年鞍山市第四医院胰腺手术标本最终确诊为PNEN的病例12例,应用WHO(2010)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新标准整理全部资料。

1.2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10%的中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Envision法所用抗体CgA、Syn、广谱CK、E-Cadherin、vimentin、CD10、CD56和β-catenim均购自中杉金桥公司。

1.3结果

判定每种染色每张切片均计数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肿瘤细胞,阳性细胞数占全部瘤细胞的10%以上者为阳性病例。

2结果

2.1临床资料

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1.4:1,发病年龄10~78岁不等,中位年龄50岁,有症状者4例有相应的激素分泌症状;无症状者8例体检发现或以腹泻、腹胀、背痛就诊。12例中6例为G1,4例为G2,2例为G3。发生部位4例发生于胰体尾,5例于胰头,2例于胰颈部,1例于胰头胰体。从分型上看8例为无功能型表现为胰腺炎症状;4例为功能型肿瘤。

2.2病理检查

2.2.1巨检

肿瘤通常呈实性,切面灰白或灰红,质中等,部分质软伴有出血。肿瘤最大径0.8~16cm不等。

2.2.2镜检

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有“器官样”结构,细胞呈腺样,管泡状,巢状排列,胞质为嗜酸性颗粒,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像。

2.2.3免疫表型

10例CgA(+)(83.3%);8例Syn(+)(66.7%),但未见CgA和Syn都为阴性患者;CD56在G1,G2中表达较好,在G3中灶(+);广谱CK、E-Cadherin、vimentin、CD10、和β-catenim等标记多为(-)。

3讨论

3.1临床特点

PNEN较少见,占胰腺肿瘤的1%~3%,发病年龄30~60岁,无性别差异,与解剖学位置和细胞功能无关,临床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其中无功能性占45%~60%;功能性占40%~55%。本组功能性患者多是以相应的激素综合征就诊,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血糖、难治性胃溃疡等。无功能者大多在体检中发现,2例以胰腺炎就诊,另1例患者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才在临床显现。

3.2诊断

大多数PNEN属低级别,镜下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有“器官样”结构,细胞呈腺样,管泡状,巢状排列,胞质为嗜酸性颗粒,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仁清楚,核分裂少见。

3.3鉴别

诊断胰腺实性—假状瘤常有以下特点:(1)肿瘤未表现出激素综合征而仅有局部症状;(2)肿瘤直径常超过5cm;(3)肿瘤常含有由透明泡沫状胞质的细胞组成的细胞族;(4)肿瘤中常见到细胞内或细胞间聚集的PAS阳性透明球;(5)肿瘤中可见到宽的,透明变性间隔包绕小血管;(6)肿瘤中见到出血、坏死灶和偶见胆固醇结晶;(7)瘤细胞不表达CgA及Syn,表达vimentin和CD10;结合免疫表型及常规形态可鉴别诊断。

3.4分级、分期与预后及治疗

临床论文范文3

收集2008年8月~2012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腮腺肿瘤病例412例,检出副腮腺肿瘤8例。对所有副腮腺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影像、病理资料、术式及预后等分析。

2结果

2.1临床特征。患者临床特征(表1),所有患者均无面瘫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2影像学表现。副腮腺良性肿瘤病例CT表现为面颊部中份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多形性腺瘤轻度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延迟强化;而恶性肿瘤患者病例CT表现为肿块形状不规则、境界不清、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后轻度或中度强化(图2)。2.3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5例,包膜不完整或部分区域肿瘤突破包膜;基底细胞腺瘤1例,包膜完整。多形性腺瘤恶变(高分化非特异性腺癌)1例,恶性成分低于50%,浸润范围超出被膜的距离≤1.5mm;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内淋巴结阳性(1/2)、腮腺组织及颈部淋巴结阴性,排除口腔、鼻腔及眼睑转移性肿瘤。

2.4治疗。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

2.5随访与预后。随访1~5年,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涎腺功能良好、面神经功能正常且颜面部对称,无复发及恶变;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无复发及转移.

3讨论

副腮腺肿瘤的临床特征如面颊部中份肿块质地中等或偏硬、不随变化而改变等,可与发生于该区域的其他疾病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细针穿刺、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的区分。对于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我们采用临床检查、术前B超和CT检查、术中快速冰冻活检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相结合的模式。临床上若面颊部中分肿块呈无痛性、缓慢增长,近期内发展迅速,且肿块活动欠佳甚至固定,与周边组织粘连较紧,伴有疼痛等特点,需注意多形性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如本组病例4。当然,病史短、无痛性增长肿块亦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如本组病例1。副腮腺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相似:良性肿瘤外有包膜、境界清晰、形状规则,恶性肿瘤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对周边组织有侵袭。副腮腺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术中需注意保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

手术径路主要有标准腮腺切除切口、口内切口、面颊部肿块表面直接切口等。我们推荐使用标准腮腺切除的类“S”形切口,本组中有5例患者选用了此术式,体会是手术入路简单、操作熟练;切口比较隐蔽,符合美观要求;视野暴露好,不受病变范围及深度限制,且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若快速冰冻活检提示为恶性肿瘤,此切口可完成病灶根治术,向颈部延伸即可完成颈清扫术;不足之处是切口翻瓣范围较大。而口内切口具有视野不清、容易损伤面神经、常伴有术创出血、增加肿瘤种植及复发可能性等弊端,且无法完成恶性肿瘤的根治,故仅适用于病灶较小、偏口腔黏膜侧的良性肿瘤等情况。另外,面颊部肿块表面直接切口的术式容易损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且在面颊部遗留明显瘢痕,故亦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本组中有3例分别选用了口内切口、面颊部直接切口,与术前误诊及患者强烈意愿有关,虽然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但鉴于有上述缺点,作者认为不应列为常规。Xie等报道选择经发际内小切口行内镜下副腮腺肿瘤切除,更符合美学要求,但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副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本组6例术后均无复发及恶变,包括3例小病灶单纯肿块切除;恶性肿瘤的处理原则与腮腺恶性肿瘤相似,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及范围、术后放疗和(或)化疗与否。本组中2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及术后放疗,短期内无肿瘤复发与转移,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临床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至2007年间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Ⅰ至Ⅳ型骨折60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至24个月,除1例髋内翻并低毒感染,1例断钉外,余58例均骨性愈合。结论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逐渐上升。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该病具有年轻化趋势。治疗不当常遗留髋内翻。过去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都主张采用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动力髋螺钉是近年来用于该类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械。通过髓内拉力螺丝钉的滑动加压作用,使骨折端保持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下床活动。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对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动力髋螺钉骨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5~88岁,平均67.5岁。致伤原因:车祸28例,跌倒30例,重物压伤2例,左侧21例,右侧39例。伤后手术时间:最短7d,最长13d。骨折按Evan分型:Ⅰ型24例,Ⅱ型19例,Ⅲ型11例,Ⅳ型6例。

1.2方法持硬或全麻,平卧位臀部垫高,在股骨粗隆部做一股外侧直切口,依侧方钢板长度,切口一般为15~20cm。患者仰卧位,适当垫高患臀,做牵引复位,透视示复位满意后,在股骨粗隆做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干上端,在粗隆下2~3cm处,按135°方向经钻入导针,导针应在股骨头颈正中央或正位偏下,位置准确后测量其深度,选取合适粗纹螺丝钉,攻丝后缓慢拧入,钉头离股骨头软骨面约1~1.5cm,选取合适长度的套筒钢板,保持钢板与股骨干皮质相贴,固定后拧上尾加压螺丝钉,逐层关闭伤口。术区内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48h拔除,术前半小时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次日即可坐起活动患肢,1周后可坐在床边伸屈膝关节锻炼股四头肌,对骨折不稳定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延长至8周后可扶双拐下地负重行走。

2结果

60例患者住院时无肺炎、褥疮与尿路感染,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髋内、外翻以及旋转畸形。共随访6至24个月,平均13个月,除1例术后髋内翻并低毒感染行二次手术外(钢板螺钉断裂钉板分离1例后到外院治疗),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及钉头穿出骨头现象,无其它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例术前有脑血栓,屈伸肌力4级,髋关节屈曲80°,1例二次矫形后下肢短缩2cm,余功能恢复满意。

3讨论

DHS具有动力性和静力性双重加压作用,固定稳定,承受能力强,而且该钉有张力带作用,其固定效果理想。同时此钉加压与滑动双重功能并存,当骨折断端压缩时,螺钉可从钉尾后退,避免了钉尖穿出股骨头的可能,也使髋内翻畸形发生率大为降低,对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可达到患肢早期负重的目的,从而老年患者早期离床,减少因骨折卧床而出现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无论老年人或青壮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应可能获得良好复位,早期坚强内固定。能否手术及手术时机主要取决于[1]:①伤前生活处理能力或心肺功能如何;②神志清楚,能积极配合排痰与活动肢体。对严重心律失常、失代偿心衰,半年内心肌梗塞病史及3个月内有频繁发作,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均不考虑手术。另外老年人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骨质疏松严重及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者可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

髋螺钉的放置必须遵守双中心原则[2]。导针的放置一定要正确,导针与股骨干成130°~135°,导针位置就位于头颈中央或稍偏内下为宜,入针点应在股骨粗隆下2~3cm处,并在C臂X线机下确认,防止导针偏外偏上而发生切割,导致螺纹钉移向股骨头上方而失去固定作用;②套筒钢板必须与股骨干相贴,否则会发生骨折内侧部分张开或螺纹钉松动、钢板折断而影响骨折愈合时间或髋内翻的发生;③骨折复位对于Ⅱ、Ⅲ型的粉碎不稳定型骨折不要过牵,内侧骨皮质破坏严重得就将远端向内侧移位穿针固定,可以将不稳定骨折变为稳定骨折,本组中16例严重粉碎性骨折采用内移穿针内固定均取得优良效果;Ⅳ型骨折为粗隆区和近端股骨干多平面骨折,复位后就行两个平面固定,本组病例中5例骨折患者均采用松质骨昆钉或克氏针辅助固定;④动力髋螺钉不但具有静力性加压作用,而且具有动力性加压作用,在骨折端吸收、压缩的同时,该钉仍能起到加压及骨固定作用。使用该钉以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动。不过动力髋螺钉虽然结构坚硬,基本能有效地承受体重,具有早期扶拐下地活动的条件,但下地时间和负重程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手术时内固定情况来决定,不应过分强调早下地活动;⑤本组有3例逆粗隆间骨折运用DHS治疗也获得了效果,我们认为逆粗隆间骨折也并非是DHS内固定的禁忌症,如果复位满意固定可靠,也可以使用135°DHS治疗。当然临床上仍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

参考文献

临床论文范文5

1.1中西药结合治疗

哮喘以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状态、气道阻塞为主要特征。现代西医强调抗炎治疗,以吸入普米克(布地奈德)等皮质类固醇类激素为主,急性发作期主张应用β受体激动剂如喘乐宁气雾剂,以尽快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中医认为哮喘系宿痰内伏于肺,复为多种外因所触发。辨证上虽有寒热虚实之分,然患儿素体阳盛,或因肥甘积滞,热自内生,或因六化火,故小儿哮喘仍以热证、实证多见。痰热交阻,上薰于肺,肺气雍盛,肃降失司,逆而咳喘。急性发作期治疗上“急则治标”,宜予清肺化痰定喘。我们的热哮合剂方,取方中的麻黄宣肺平喘,为β肾上腺受体兴奋剂,可以起到抑制气道炎症及炎症介质作用,能有效缓解支气管黏膜肿胀。石膏、黄芩及桑白皮具有清泻肺热及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能有效抑制慢反应物质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及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还有增强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作用。具有抗炎作用药物还有柴胡,能有使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石膏、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黄芩具有广泛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可抑制慢反应物质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还有增强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作用。柴胡具有抗炎作用,可使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抑制变态反应中的组织胺、5-羟色胺等的合成和释放。白果敛肺祛痰定喘,杏仁、半夏、苏子、款冬花降气化痰,瓜蒌清肺兼利大便。葶苈子泻肺作用尤甚,有“无葶苈难泻肺实”之说。地龙清肺平喘,尤适于肺热哮喘。甘草和中,调和百药。全方共奏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之功。单味及成方的现代免疫药理研究表明:能扩张支气管的单味药有麻黄、款冬花、地龙、白果,成方麻杏石甘汤和定喘汤(热哮合剂方含有此方加减);能减轻气道慢性变应性炎性、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的单味中药有黄芩、麻黄、款冬花、甘草,成方有麻杏石甘汤;有抗组织胺作用的单味中药有款冬花。

1.2激素、硫酸镁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它涉及到许多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参与导致平滑肌痉挛,产生临床症状。现代治疗观点需消炎与平喘药并用。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它能干扰碳四烯酸代谢和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预防炎症细胞活化和迁移,增加气遭平滑肌受体的反应性。硫酸镁确有较好的平喘作用,疗效优于舒喘灵。镁离子治疗哮喘的机理是;它是多种酶的激活剂,能激素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三磷酸腺昔分解为环磷酸腺苷(cAMP).井抑制环磷酸鸟苷(cGMP)的生成,从而提高cAMP/eGMP的比值,抑制肥大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Ca在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中起关键作用。而Mg是一种生理性的钙拮抗剂,可能代替钙或竞争钙载体系统,阻止钙内流,使平滑肌兴奋-收缩脱偶联,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可抑制Ca的跨膜转移,抑制Ca2+从细胞处流入细胞内抑制细胞内肌浆网释放Ca,抑制细胞内Ca介导的Ca释放;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弱或消除乙酰胆碱对神经和肌肉终板的去极化作用,从而抑制平滑肌纤维膜的兴奋性;稳定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和T淋巴细胞,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制气道炎症。镁离子也能激活功能低下的肾上腺能β受体,抑制乙酰胆硷的释放、阻止哮喘发作。镁离子能舒张缺氧状态下的毛细血管,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脏后负荷,减轻肺淤血,改善肺功能和缺氧。

1.3强力宁与维生素K3合用

强力宁是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制成的针剂。强力宁制剂中的甘草酸系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结合而成的皂甙,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酸主要通过抑制磷酸酯酶A2活性和前列腺素E2形成,而起抗炎作用,还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减少慢反应物质的生成,能诱导产生干扰素及白细胞介导素Ⅱ,起到抗炎、抗过敏、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维生素K3能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合成,使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值升高,从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达到止喘作用。

1.4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松联合用药

中重度哮喘患者病理特征呈现气道重塑、平滑肌增生肥厚,出现BHR反应。BHR能独立存在,可不依赖于气道炎症,即使轻微物理刺激也可引起气道出现痉挛而导致收缩。为此,对中重度哮喘患者用药可同时进行康坦及解痉治疗。用药中,舒利迭是由丙酸氟替卡松与沙美特罗组成的复方干粉吸入剂。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缓解期抗炎药物;丙酸氟替卡松作为新一代糖皮激素是一种基于雄甾烷的三氟糖皮质激素,吸入后30min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的水平即可达到高峰,具备了理想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应具备的特点:对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力,具有高脂溶性,吸人后在气道的浓度高,停留时间长。吸入后生物利用度低,在所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中,丙酸氟替卡松脂溶性最强,该特点使其在气道中局部具有较强抗炎活性是丁地去炎松的2倍,二丙酸倍氟氯米松的4倍,已成为国外防治性哮喘最常用药物之一,在其不良反应方面,丙酸氟替卡松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影响,不影响骨代谢。丙酸氟替卡松为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可广泛作用于引起哮喘的炎性细胞和介质;而沙美特罗为吸入型长效受体激动剂(LABA),除具有长效支气管扩张作用外,还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包括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D,从而减轻气道渗出、肿胀,减少气道高反应性。

2布地奈德联合博利康尼治疗小儿哮喘

2.1一般方法

观察组44例,其中男37例,女7例,年龄5月~14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热性哮喘的诊断标准: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渴喜冷饮,声高息涌,呼气延夜间睡眠长,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滑数。平均年龄5.5岁。病患程度为轻度29例,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1例及4例;既往病史具有湿疹17例,过敏鼻炎13例,麻疹7例。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女分别为23例、7例,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哮喘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4例、10例、6例;既往病史中具有湿疹病史6例,过敏性鼻炎4例,药物、食物等其他过敏史5例。

2.2治疗方法

74例患儿均以哮喘急性发作入院。两组的基础治疗(抗感染、吸氧、吸痰、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相同。

2.3观察方法

根据两组疗后的症状变化,进行定期诊断检查,并做好填表记录。观察时间为疗后1/3/5/7进行疗后观察;在期间对小儿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哮鸣音进行观察;观察后给予病情的症状成都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为轻度无症状1分、中度有间断症状2分、重度症状严重为3分。用药后效果为,有效:用药4-7天呼吸困难、哮鸣音减少;无效:用药4-7天后呼吸困难且肺部哮鸣音持续存在,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

2.4统计方法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经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SPSS10.0版软件包进行t检验,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显著性界值为P<0.05。

2.5结果分析

症状体征比较观察组在给予泵吸人布地奈德混悬液和博利康尼雾化液后,呼吸困难、喘息、肺部哮鸣音消失的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两样本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临床论文范文6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治疾病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药学学科,侧重于以患者为中心研究药物与人的关系。自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后,通过长期的药学实践和不断创新,使得临床药学服务获得突破进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随着其深入发展,药学服务质量评价成为重要议题。1993年美国临床药学协会(AmericanCollegeofClinicalPharmacy,ACCP)设计了用于临床药师日常工作评估的经典模板,从9个方面规定了临床药师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几乎覆盖了临床药师的全部工作内容。其中,前4部分概括了从选择合适药物到制订合理方案,再到监测治疗效果的药物治疗全过程;后5部分则规定了临床药师在药物评价、用药教育、药学信息收集和药学交流方面的工作内容。美国临床药学会认为,此模板不仅能够促进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能够用来引导临床药学研究项目的发展方向,还能够以简单、灵活且统一的评价工具促进临床药学服务评价的效率。

2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特殊内容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临床药学的蓬勃发展,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起步。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发展至今,无论是医院处方点评、药学查房、用药教育,还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中药临床药学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中药的疗效评价及质量控制较为复杂,指导其合理应用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也未完全阐明,使得中药临床药学难以沿着西药临床药学的路径深入发展,并且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须根植于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在理清中药治疗学特点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结合国内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中药临床药学工作面临以下特殊情况:

2.1合理治疗方案的多样性

由于中药的多功效、复方配伍、药材选用及剂型选择方面的原因,对于特定患者的疾病,具有多种合理的备选治疗方案。其一,相同性效或相似性效特征的中药很多,中医师的处方选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随着复方配伍进一步增强。其二,中医讲究师承和学术流派,不同中医师很可能对同样的病症开出不同的合理处方,均可获效。其三,配伍组方的过程还会受到医师对于药材质量、药材安全性、药物喜好等方面的影响。其四,各种民间验方的存在。综上,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灵活性较为突出,“同病异治”特色突出。如此之广的治疗思维,为临床合理用药评价的规范化带来难度。

2.2临床用法用量的多变性

中药是多种功效并具的复杂药物,根据不同治疗目的可选择相应的用法和用量。例如,桂枝在桂枝汤中用于调和营卫,而在苓桂术甘汤中则用于温阳散寒;0.9~1.5g的红花在补益剂中用于调养气血,而12~15g则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1~5g大黄具有常规的致泻作用,而0.3g口服则表现出止泻作用。此外,还有先煎、后下、单煎,以及近年的配方颗粒等,均体现了中药用法用量的多变性。理论上讲,任何药物在不同复方或不同医生使用时均无恒定用量,根据患者机体状态和当下病情需要的来加减,也是中药治疗的特色之一。所以,与西药用法用量的精确化趋势相比较,中药用法用量的统一规定有些困难。

2.3现代精确科学方法并非完全适用于中药质量管控

虽然中药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正逐渐得到现代科学的阐释,但现有已知的内容仍然只占一部分。不仅组分疗效无法与原有饮片等同,指导有效成分直接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也尚未成熟。所以,目前治疗仍然是以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为主,而采用精确化学手段进行的疗效解释和质量管控容易“顾此失彼”。大部分情形下,既难以证实“此”成分含量高的中药具有更好质量,也无法证伪“彼”成分含量低的中药具有更低疗效,而近些年不断涌现出的新成分和新活性更是使这种复杂情况雪上加霜。因此,现代精确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估,阻碍了中药沿着化学药物的道路深入发展。所以,传统中医药指导理论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回归也十分重要。

2.4西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情形日益增加

非处方药制度的发展和大量有效便捷的非处方中成药的上市,催生了患者广泛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心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中成药由西医师开具。据统计,北京市综合性医院西医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比例,最高为91%,最低也有67%。而大部分西医师未系统接受中医学和中药学相关教育,对辨证施治、治则治法、复方配伍了解较少,也缺少中药药物警戒理念。因此,临床处方用药时容易造成药证不符、失当配伍、超剂量使用等问题。所以,对于临床中药师,尤其是在综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的临床中药师来说,开展针对西医师的中药合理用药教育十分重要。

2.5中药现代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存在障碍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阐释中医药理论实质、寻找中药有效成分、解读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可喜成果。但是,怎样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向临床转化,怎样开展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的科学研究,此类问题仍未解决。所以,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还需辨证地看待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的关系,既要保证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指导中药临床使用时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去粗取精;又要尝试将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指导临床的有效信息,并不断地去伪存真。有学者认为,中医师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更为熟悉,临床药师不易干预,而现代研究可能是医药结合的主要切入点。

3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设想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评价作用,应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评价研究。对比ACCP的临床药学服务内容模板,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也基本涉及药学服务、药物监测、用药教育等诸多方面,其质量评价也可从这些方面展开,但需要调整增加中药临床药学的特殊内容。例如中药材质量的管控、强调辨证论治在处方遣药中的主导地位、关注无指征滥用补益剂等,构成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的特色。结合国内学术界一般认识,在ACCP的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评价模板基础上,笔者系统分析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特点,细化了临床药学各环节面临的特殊问题(表1),初步构建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应用此评价体系,可以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可进一步形成细化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

4讨论

经过多年向发达国家的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已经起步并逐渐步入正轨,与此相应,中药临床药学应运而生。理论上讲,中、西药临床药学的目的均是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和有效,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西临床药师,均应尽可能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活动中,与医生、护士一起组成个体化用药团队。但是,现阶段的中药临床药学发展显然较为缓慢。例如,

(1)在理论基础上,西药临床药学是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治疗学、药代动力学等药物相关知识的综合和发展,每一学科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均可以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而中药临床药学更像是中医药医疗体系与现代临床药学的“组合体”,学科体系和知识范畴有待进一步完善。

(2)在日常工作上,中药合理使用似乎不如抗菌药、麻醉和等的合理使用更受重视,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机会和频率也较小,在药历书写、治疗指南学习、药物治疗效果评价方面的工作也较为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