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期满工作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习期满工作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习期满工作报告

实习期满工作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就业形势应对措施改革思考

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并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两大就业主体摆在首位,强调两大就业主体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样便突出了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是国家实现“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应从政治高度上来认识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一、影响当前就业形势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2005年至2007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3%,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4.1%、19.3%和19.7%。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是,外贸需求急剧下滑,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型企业陷入困境,企业招聘减少,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此外,我国就业问题仍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如高校教育体制,我国高校教育“行政主导”、“严进宽出”等政策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素质、重能力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和体制性制约的双重叠加,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5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2.60%、71.91%和70.91%,2009年达611万人,并且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需求较旺,吸引全国毕业生前往就业。中西部省区虽然也有较大用人需求,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招不到优秀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人保部2009年7月24日召开新闻会称,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很容易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世界平均水平为17.8%,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在当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仍有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实际酬薪降低

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实际酬薪水平不断降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559万,约是扩招前的5倍,平均每年毕业人数增加55%,但就业岗位只增加36%。除供需矛盾外,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变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据北京、上海等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月薪均值仅为10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于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除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诚信。大学毕业生的一些证书、文凭、履历对找工作很有帮助,但在求职中存在一些毕业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的现象,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了损害。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招生分数不断降低,部分高校师资不足,设施不够,大学生由“严进宽出”向“宽进宽出”转变,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三是大学生自身定位与现实有较大偏差。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从就业态度的选择上,宁可被动就业或不就业,不愿主动创业做老板,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愿望与现实的矛盾。

三、促进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让中小企业活下来是硬道理

“保增长”就是保就业。2009年“两会”提出的“保增长”的目标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避免大批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为实现“保就业”创造条件。

1.适时出台过渡性扶持政策。国家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为中心出台了一批过渡性政策,并在特殊时期实行特殊的中小企业税费政策,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免收增值税、营业税。把出口退税政策延伸到在国内市场交易的外贸型企业也可以享受。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增加就业企业,推进一站式办公、电子政务和集中执法,下决心废除目前由财政下达行政事业费收费任务、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体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企业应急基金。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自筹一部分,还可以吸收民间资金加入进来,建立起应急基金,专门解决企业急需的短期资金。一旦企业急需资金,可以很快从应急基金取得,从而避免使企业陷入困境。国家最近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大都集中在基建领域,对中小企业的传递效应并不明显。许多中小企业因为政府管制以及项目管理体制等原因不能直接参与竞标,只能承揽转包或分包合同,并且要以垫资为前提条件。建议政府从优化投资结构角度出发,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应面向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招标。

2.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一是建议外交部、商务部充分发挥经济外交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订单;政府出钱请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通过政府牵头实现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抱团取暖”,共渡难关。二是建议开展党政部门自查自清拖欠建设项目款项行动。建设单位(总包方)拖欠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建议有关部门对政府财力投资项目的中标和履约情况进行梳理,对分包和转包情况进行统计,征询合同承包方款项到位情况,详细了解合同款项未及时到账的原因;同时,对建设方的资金到位情况和拨款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公示项目拨款进度。三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涵盖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其信用状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管理模式,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

(二)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

1.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可以采取“挂职锻炼”和“志愿者”等方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建立于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至2年的基层挂职锻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财政支付他们工资和津贴,实习期满后优先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国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政府根据工作年限帮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同时在户档迁移、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

2.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3.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提前进入招聘程序”。应大力鼓励大中型企业招聘人才时“提前进入招聘程序”,采取与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委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生源面试,为学校提供教学仪器、产品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情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4.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在不违背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过渡性的鼓励性安置措施。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今年、明年和后年)和一定期限(1―2年)内,鼓励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用人单位按计划录用人员的1倍的规模接收见习人员。在见习期内,企业支付见习工资(约相当于正常聘用人员的1/2左右),国家对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岗位补贴,以鼓励企业多吸收大学生,同时也给大学毕业生一个积累就业经验、与企业增强双向了解的机会。

5.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其一,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二,开展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提高指导工作的层次与水平。要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与科学化;通过开展专业化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对所希望涉足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四、促进就业的改革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的重大机遇期。我国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就业”为契机,以应对当前危机和推进相关体制改革相结合,缓解和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只是“治标之策”,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远之计。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间接原因和根本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学生就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官本位”现象严重,缺乏学术氛围,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的弊端表现在于教育行政化,行政化的结果是教育边缘化,学术、科研弱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育手段单一,教材陈旧,学科专业水平与国际脱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适当社会能力较差。改革的目标是将“行政主导”变为“学术主导”,把高校变成科研基地和人才基地,这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行政首长任命制,改变高校照搬政府行政手段,以行政来推动教育的模式。

(二)改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评估模式

我国人才培养属于“严进宽出”,经过高考途径进入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但“毕业”程序过于简单,“宽出”明显,这对于大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影响较大。应改革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考核方式,改变目前“老子考儿子”的毕业考核模式,进一步增大考核难度,包括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建立“严进严出”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北京数字影视学院.

[2]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参考报.

[3]杨宜勇.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经济日报.

[4]蔡,王美艳.当前我国城镇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省略/djyj2005/share/viewdjyj1.asp?id=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