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1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备不足,参与度不高。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二)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分组不科学。学优生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物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小组合作时间分配存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四)合作时机选择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五)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优化小组合作的一些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小组成员编排要科学职责要明确。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规模一般为4-6人在有效性和参与性上能达到最佳效果。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进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对最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学生会变得被动,感觉无所谓。但是有个奖品,学生合作学习就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
(五)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好合作的指导。
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教师预设的学习材料,想都来不及,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及充裕的时间。 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除此外,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20-02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笔者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1.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好多学校接到课改文件不假思索就一哄而上,说是改革实际却流于形式,没有成效。有的学校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2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对此,我深表赞同。
1.3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1.4活动评价重集体轻个人。不少教师为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忽视了组员个人的贡献。虽然集体的成功对组员有鼓励作用,但是还无法满足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优化对策: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承,互成因果的。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个人贡献进行评价的难度较大。我设计了一份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用以肯定和鼓励个人贡献,同时引导学生担当好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2.采取的相应对策
2.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内容。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剖析重难点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如"制取氧气"一课,教学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仪器怎样装配?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内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气体后为什么要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等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知识小结时,也可分小组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检、互评、互测,达成互教、互学、互助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明确每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解答这些"开放性"问题时,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如在教授"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一课时,对于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寻找出最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比教师直接告知的效果好得多。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知识上相互补充,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同时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3全面评价合作学习效果
2.3.1教师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或给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学生"判死刑"。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首先,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意见。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参差不齐。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标尺",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体。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
2.3.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互促性。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所在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2.4加强情感交流
2.4.1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教师也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尊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4.2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生理特征、学习体验和思想情感等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通过学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可以产生共鸣,拉近心理距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2.5创设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2.5.1和谐的心理环境。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5.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毅然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总之,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倪金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陈东:《开放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3]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4]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3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对策问题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一、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的策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了教学系统,顺应了教育社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然而,当我们全面审视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时,却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已走过了一段历程,并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所接受,其意义深远,优势也十分明显,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致合作学习徒有虚名,流于形式。
二、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小组使学生一起工作,一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对教学中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分”。
(一)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
恰当的问题或论题,可以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地合作学习“造势”。好的论题一般具有“四性”。
1.现实性
现实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世界,学生觉得可以理解,具有思考的价值,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就更高。显示的素材可以拓宽学生交流的范围,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趣味性
通过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组织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作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开展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效率。
3.探究性
论题看似平常,却能引起学生讨论的热情,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用多种层次的解决策略,这为他们的交流奠定了切身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共识、体验成功。
4.开放性
论题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其中的有效指导,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原则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力求均衡,尊重自愿,通常为4―6人。每小组安排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一名学生和基础较差、不善言语的一名学生,另外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了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学习氛围,要求每组设立组名。
2.淡化小组角色分工
很多资料上指出,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分工。比如: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等等,一个小组,好似一个小的社会,其中的“形式化”太强。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让小组内的发言机会平等,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序地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分工一明确,学生们的注意点在什么地方呢?记录的想着记录,噪音控制员关注着成员们是否在大声说话,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呢?形式化的东西一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实质性的东西就在慢慢淡化。我们不妨设立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轮换制。将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分别编号为“1、2、3、4……”号,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可以这样设定:今天的学习小组由1号组长负责……以此类推,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的机会。发言代表的选定,一开始使可以选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后要指派基础较差的学生担任“发言人”,由他把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达出来。教师真诚地鼓励每位“发言人”,使得“发言人”树立信心,不懂就问,学会思考,主动探求知识。
3.“小组合作”时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应帮助学生确立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自己提出问题,由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后,逐步过渡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学术争鸣”,互相帮助。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合作,让学生树立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要指导前桌两人向后转,动作要轻,发言时,音量要小,不影响其他小组讨论。要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别人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发言内容一般不重复别人说的话。还要让学生明确参加小组合作是每个人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要完成学习任务,听、说、思、做四者缺一不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深入到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合作,提醒学生倾听,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
4.“组际交流”时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在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的时候,要打破原有的“生―师―生”的固定信息交流模式,要拓展出生与生直接交流的空间。在这时,教师不能作为一个中介者,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者,要做的工作应该是组织、指导和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哪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跟他们不一样?”“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来个小组比赛,等他们交流完后,同学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来现场提问……”待小组全部交流完后,评选出最佳的合作小组,分别授予他们不同的奖章,以“组际竞争”促“组内合作”。
(三)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4
首先从教学的互动性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互动渠道呈现多向型,即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往形式,从而建构课堂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从教学的主体性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学生自主发展设置空间,在单位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的感受是带有个性化色彩的,小组交流让不同的感受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感受,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样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也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那么,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普遍性问题呢?
1、学生参与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互动交往过程中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交往心理,没有交往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没有认识自己与小组伙伴息息相关的联系,把自己作为孤立的学习个体游离于小组之外。再一方面也是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造成的。
2、学习成果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交流后的班级交流,小组成员反馈的学习成果还不是群体学习的成果,还局限在个体的学习成果,因此在班级交流过程中难以听到:"本小组经过交流,我们认为……"的群体成果汇报。究其原因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小组成员或小组长还不能很好的整合每个成员交流的信息,代表小组展示的只能是自己的想法。
3、教师角色问题。从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巡视,并未很好的担当合作学习"引导——参与"的角色,只是蜻蜓点水地接触部分小组,起到维持班级小组交流秩序的作用。教师整体调控和蹲点参与还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面对一年级以上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下面谈谈应对的一些措施:
一、激励交往热情。
合作学习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如北师大版第一册《家》的教学,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在小组这个快乐的小家里说说自己的家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起来,说起来,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交往。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另外采用小组互相评价,激发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回话重说。所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想好再说,学生经历内部语言的加工再外化表达,就可以逐渐把话说明白。还有"认真听"的培养,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这样应用多种方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听的习惯。为了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们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商量、安排学习伙伴的发言顺序,引导学习小组的伙伴互相评价。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这方面许多实验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有条件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给予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一年级学生收集图片资料的好习惯。由于每个学生收集的途径各不相同,收集的质量也有差异。班级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收集资料的快乐。还有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学生在交流中再现生活积累,促进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读、互说、互问、互评、小组表演、小组游戏等都是学生交往的机会。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小学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总之,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自主探讨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的生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合作学习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刘洪叶)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5
(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作探究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合作探究。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来,或者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略加思索就可以得出答案,就不需要合作探究了。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合作过频,就会使得其反,且流于形式。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
(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
小组合作被广大高中数学老师广泛采纳应用。可是,很少有老师会留意合作小组中成员的搭配难题,相当多老师会采纳应用前后同学组合、同桌组合或邻近同学组合的合作方法。他们缺乏考虑到小组成员中的个性之间的差异、成绩优劣和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综合能力,在这样分组下的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互学习为有形式没可行果。
(3)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没有认真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6
【关 键 词】 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与反思
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已被教师充分应用。但笔者通过观摩很多公开课例以及自身的教学体会,发现在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反思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中应用较多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增强互动,促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学习关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为了达到教学与学习的收益最大化,教师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下面我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反思。
一、时间不足,学生思考不充分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老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遇到合作时间超出预设时,为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匆忙叫停,合作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
反思: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就成了空中楼阁。这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但由于时间不足,学生的思维未充分开发,往往被别人的观点同化,人云亦云,有的学生甚至插科打诨,混时间。而且缺乏思考时间,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所以,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不要害怕影响教学进程,让学生多讨论,多发言,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去,实在地多获得一些知识,这比匆匆地赶完一节课更有意义。
二、指导不及时
老师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学生展开讨论,老师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或在学生之间漫无目的地巡视,小组讨论表面活跃,气氛热闹,但教师却成为了局外人,没有起到教师应有的作用。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时刻变换身份,教师既是一个促进者,又是一个帮助者,更是一个激励者,不但要提供给学生新、活、趣的问题、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参与,帮助学生与他人沟通。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分享他们的想法、观点,同时给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
三、评价不全面
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总爱说“你回答得真好”“真棒”或者“加分”等等,没有全方面了解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问题,时间长了,就成了机械动作,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在乎。
反思:执教中表扬、鼓励不等于一味迁就学生,表扬、鼓励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另外,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是团体合作的结果,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老师的目标所在。“小组合作学习”是对教师执教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更新教学观念。
四、答案太单一
通常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老师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却没有过多花时间去分析学生得出的结论,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思考和讨论问题不上心,过多地依赖标准答案,却没有自己的理解。同时,缺乏讨论过程中的思考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就会不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学习效率变差,成为了死记硬背。
反思:老师在执教中应该听取不同学生得出来的结论,并加以分析和讨论,而不是单纯判断对错,这样学生才能在讨论过程中意识到不足或优点,加以改正或再接再厉,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同时,老师在此过程中也能总结学生易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特点,制定出一套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
五、趣味性与应试性相矛盾
教师常常在设置问题时,太偏向于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往往会缺乏一些重点学习部分的探讨,虽然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被提高了,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彻底地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而非仅仅单纯地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将这种教学方式与课堂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才是教师们的任务所在。虽然将一些趣味性融入到问题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很大帮助,但远不止这一种方式,设置小组之间的比赛、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等,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斗志。另外,教师不要只是在上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时才使用这种教学形式,而是在平时的常规课中也要成为常态。总之,只有将趣味性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起到效用最大化。
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过程中,我深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定能发挥其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提高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勤于总结,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充分利用好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傅永曙.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