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1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高中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物高中知识点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生物高中知识点2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
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6.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8.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20.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1.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5.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6.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7.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8.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9.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0.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2.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3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6.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
37.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8.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
39.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0.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
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生物高中知识点3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
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重要特征。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7.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常呈镶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4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苏教版:下丘脑功能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苏教版:腺垂体
腺垂体主要由大脑基底动脉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供应。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袢样的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远侧部
远侧部(parsdistalis)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在HE染色切片中,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嗜色细胞(chromophilcell)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观察到各种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类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而各类腺细胞胞质内颗粒的形态结构、数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质存在差异,可以此区分各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并以所分泌的激素来命名。
嗜酸性细胞
数量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9mμ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一般较嗜碱性细胞的颗粒大。嗜酸性细胞分两种:
①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STHcell)数量较多,电镜下见胞质内含大量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直径350-~400nm。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或somatotropin)能促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尤能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致垂体侏儒症,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人则发生肢端肥大症。
②催乳激素细胞(mammotroph,prolactincell),男女两性的垂体均有此种细胞,但在女性较多。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胞质内分泌颗粒的直径小于200nm;而在妊娠和哺乳期,分泌颗粒的直径可增大至600nm以上,颗粒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数量也增多并增大。此细胞分泌的催乳激素(mammotropin或prolactin)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苏教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和信息库。
⒉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⑴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一定,一般成对出现。
人的体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例如,当一个婴儿的体细胞中的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就会导致先天性裂唇。
染色体的成分主要是有蛋白质和DNA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⑵DNA与基因
DNA分子上面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二、人的性状和遗传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眼睛的大和小;眼皮的单和双;兔子的白毛和灰毛。
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是最基本的遗传信息单位。
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在显性基因存在时所决定的性状表现不出来。如AA、Aa都是显性性状,aa是隐性性状。
三、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⒈遗传病: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先天性愚型、先天性聋哑等。
⒉优生优育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遗传咨询的目的是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四、生物的变异及其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苏教版: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⒈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⑴家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和四眠;
要经过四个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⑵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时期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如蚊、蝇、蜜蜂等。
⒉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⑴蝗虫的幼虫经过五次蜕皮;要经历三个发育时期:受精卵幼虫成虫。
⑵不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如蟋蟀、蟑螂、蝼蛄等。
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学习习惯 课堂笔记 错题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61
高中生物的课程中,既需要靠多去记忆知识点掌握课程,也需要多去动手实验了解生物实验的原理。当然,学好它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物课程上,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还有利于不断积累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经验。
当然,学习习惯是逐步养成的,不能一下子就改正过来,所以,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生物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去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也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下面这些学习习惯都是可以供大家参考的。
一、做好课堂笔记
在目前新课改的形势下,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已经变得相对来说很少了,而且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的学生多去自主的查阅资料,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我们既然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光要让学生自主的在课前去预习课文,自主地去查阅资料,还需要将学生自己总结的资料加以总结,以及查漏补缺。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多就是书上没有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上生物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去记课堂笔记。而且,做好了课堂笔记,还需要在课后多去翻阅以及理解,巩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像这样学习生物,就可以在平时积累很多生物材料,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时就会轻松了不少。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生物教材笔记很少,也没有太多翻阅的痕迹,像这样学习生物,不仅不能学好生物,而且在复习的时候也没有笔记可以翻阅,生物成绩也很难有所提升。简而言之,学习像生物这种属于理科,但又有点像文科的科目来讲,就需要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以供后面使用。这个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必须要去做的,不容忽视。
二、课后梳理书中知识点
在做好了课堂笔记以后,就需要在课后花一些时间去整理笔记以及梳理书中的知识点,以小节或者单元为单位来梳理都是可以的。这样做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梳理好学过的这些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生物知识结构。而且,在高考总复习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翻阅自己之前整理的笔记,而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整理生物知识点上,从而提高了生物复习的效率。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不断地去总结书中的知识点,在梳理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记忆,不仅有利于各个阶段对于生物的学习,还有利于在学完整个高中生物课程后,去系统的把握生物知识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可以起到“滴水穿石”的效果。
所以,在课后,一定要花一些时间去整理生物知识点,为更好的学习生物打好基础。并且需要在学完每一小节或者每一章节后,不断地去坚持在课后整理书中的知识点的这一小习惯,不断的坚持下去,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整理错题,常备错题本
学生可以经常备一个错题本,将做错了的题整理到本子上,在课后花点时间去巩固这些错题,寻找自己解错的原因,在不懂的知识点上再花点时间去学习巩固,就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从错题上找到自己尚还未掌握好的知识点,便于自己全面的去学习生物,从而不断的提高生物成绩。
在平时的练习中,以及在不断的生物测试中,会出现很多的生物错题,如果都一一的去整理到错题本上,那不仅浪费时间、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且在日后的复习中也会花太多时间在错题上,不利于提高复习的效率。
所以,在整理错题的时候,可以将那些比较典型的题或者自己一直掌握不好的题摘抄到错题本上,精简错题本;而且错题本需要不断地去巩固那些错题,所以在多次练习巩固好那些错题,以及在自己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去练习和在自己已经掌握好这部分错题后,就可以大胆的舍弃这些错题,将错题本变薄。
所以,常备生物错题本,不断掌握错题本中做错了的题,不断提升自己解答生物题的能力,也就可以提升自己的生物成绩了。当然,整理错题本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在不断坚持中慢慢形成日常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做生物实验时将心得教训备注好
学习生物,避免不了的就是需要做一些生物实验,而且在生物测试中也经常会涉及到生物实验方面的知识,所以,对于生物实验也是需要学生去认真掌握的。而且学好生物实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书中的原理,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做生物实验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就需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来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方面的内容。
在做生物实验的时候,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将不太清楚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将自己的一些失误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出一些教训和心得,以便于第二次生物实验的操作。简单一句话,在做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就是需要将一些教训经验以及自己总结出的心得备注好,只有备注好这些细节的东西,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去进行下一次的实验操作。这个学习习惯,就可以在做生物实验的时候有意识的去养成,并不断坚持下去,就能更好地去学习生物。
从以上的这些学习习惯来看,都是一些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习惯,并且对学生来说,也便于他们更好的去学习生物。当然,好的学习习惯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但这些也可以供大家参考。
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知识结构;课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高中是人生轨迹的一个转折点,高中学习直接关系到的是高考,所以高中知识一定要学好。高中生物教学不应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优化知识结构,优化课堂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方面入手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和课堂设计。
一、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么多年的生物考试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知识结构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重要。在《高中生物》(苏教版)的必修课本中,“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了生命中的物质性,注重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细分理解,从小的方面入手,从而解决大的难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的意义。知识结构归根到底就是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总结与理解。知识点多而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串联起来,把小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点,使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所以从这点看,教学的主体在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方法,教会学生总结知识点,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分为许多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定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为将来发展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提炼知识点,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联想记忆,开发大脑,有助于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的课本也有细微变化,原先的知识点很杂,相互之间联系也不密切,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老师说:“教育改革,改的不光是课本,更是我们自己,现在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一本书只知道背,要学会找其中的联系。”现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不过变的是“你们的课本已经把最基础的联系在一起,只需要你们稍加提炼就行”,所以现在的课本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其中掺杂的许多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让学生稍微了解就行,不需要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重点,把容易考察的知识点整合下来,加强记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比如光合作用,光能是通过怎样的反应转化为化学能的,无机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中经常发生的反应,十分常见,同样十分重要,这时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从学生主体出发,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记忆,然后整理出知识结构,与其他章节联合在一起,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设计
提及课堂,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而是需要的活泼开朗的学生,不能因为教学模式而抹杀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重在培养全能型人才,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生物教学的内容放大化、现实化。如学习食物链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期待而不是厌倦情绪。
(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对加入试剂的顺序完全不会,虽说背过但实际做时就会有很多问题,自己动手做完试验后,这个问题就记住了,考试从没有出错。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学校应改善实验设备,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学习做更多实验。
(三)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加交流,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学生对每个题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应询问学生的难点从而加以讲解,不过也会有学生的难点没有被提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和其他同学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不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加以标注并重点讲解。
三、结语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并加以总结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了解对方后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教学体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知识结构的整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当做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把这个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作者:罗朵 单位:神木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海智.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结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21-122.
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对于初学者的指导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在学生刚接触生物课程阶段,向他们解释本门学科学习的目的、意义。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进行生物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制订学习计划,在课前能够认真预习,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在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在做作业前能够认真看一遍书,做作业时能够独立完成。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生物学有着与别的学科不一样的特点,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一些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等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把这些陌生的名词、术语和概念记住,然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他们之间的规律上,着重理解生物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物的理论知识与我们的自然、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路边的花花草草和各种动物,这些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注意他们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要与这些实际相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四、养成课后归纳的好习惯
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更好地理清知识的脉络,为有效的复习打下基础。归纳包括三部分: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的归纳和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基本知识的归纳重点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并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归纳能帮助你准确地理解并牢固地掌握课本的知识。习题的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典型例题归纳在一起,写出解题思路及步骤。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就是把平时学习中没掌握好的、容易忘记的、易混淆的、特殊的知识和例子积累下来,这些归纳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充分了,最好是每次课后都做个总结,这样就避免了考试前总复习时再花大量时间去总结。
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教育体系中最受认可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这是因为学生通过对新课程内容的预习,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课堂教学上的重难点,哪些知识自己可以不在教师的讲解下掌握,哪些知识自己理解不了需要在课堂上听取教师讲解,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1]。教师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掌握新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学概念,不能只将预习作为一项简单的看书活动,而是在预习之后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意识到生物教材中哪些是重难点,自己通过预习掌握了哪些生物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注意分析、归纳生物知识,注重预习中生物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听课,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二)养成课堂笔记的习惯
高中生物课前预习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但是很多学生都表示在课堂上听懂了教师讲授的知识,但是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无法掌握正确的思路及方法,这是因为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只能积极听取教师的讲授,高度的思维集中虽然可以让学生理解、记忆更多生物学知识,但是在课程完成后没有对生物知识进行巩固。高中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记笔记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将更多生物知识点集中到课堂笔记中,更能使教师讲授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对记录的知识点进行吸收,这样才能将教师在课堂中所讲授的生物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也是实现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后,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堂笔记中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巩固,对强化学生生物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复习和巩固是一个强化知识记忆的过程,而学生的课后复习便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思维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成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出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生物知识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发挥自身能力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在复习过程中形成高效的生物学习规律及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四)养成通过习题巩固知识的习惯
学生要想彻底掌握高中生物知识不能只依赖于记忆,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并不代表其运用能力,所以学生要通过大量习题训练对高中生物知识点进行转化,从最基本的记忆转化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解答生物习题的整个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深度,而且可以加深对各种生物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是学生将高中生物知识转化成自己东西的有效过程,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巩固知识的习惯。学生在做题训练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知识体系的实际状况,对自身掌握较薄弱的知识内容可以多做一些习题,这对补充学生自身的知识缺陷、弥补知识漏洞有重要作用,从而可以实现学生生物知识系统化建设的目标。
(五)养成总结学习规律及方法的习惯
在高中生物教学及其他学科教学中很难有学生养成总结学习规律及方法的习惯,这是因为学生在高中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教师的思路作为主要的学习规律,而照搬他人的学习方法很难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实际需求。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所需要的学习规律及学习方法只有依靠自己总结,在实践中才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自身潜力,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走弯路。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