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1
一、企业管理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概述。什么叫做项目化教学呢?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因为现在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最初的项目化教学是在欧洲产生的,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1]。
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是经济类的一门课程,不单单是管理类的学生需要学习,非管理类的经济专业也需要学习,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这三大方面[2]。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学习到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新理念,为职场中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一方面就是,企业管理也给学生们了解现代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时代的发展是快速的,现在各大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员工实践方面的能力了,所以如何改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项目化教学的存在,给了学生们一个实践的机会,特别是针对企业管理这类理论与实践都非常重要的学科来说,变得更加的重要了。
二、企业管理项目化教学不足之处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管理项目化教学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方面,这些不
足之处的存在,限制了项目化教学的开展。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说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充足的实践时间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各大高校的课表上面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比较抽象,实践性比较强,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3]。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各大高校在开展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说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其余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这样就造成了即使学习了案例,但是也不会实际的运用。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较落。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学生们已经适应了中学的教育,而高校的学习讲究的是自主,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面对企业管理这门虽然基础但是重要的课程的时候,如果没有了学习自主性,那么就得不到该有的重视程度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造成的,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不重视,从而也会导致学生的不重视,再加上理论学习本身的枯燥,学习好这门课程自然就非常的困难了。还有就是一些学生认为企业管理是企业的管理阶层才需要学习的,一个学生步入企业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现在学习企业管理的话完全没有必要。
最终考核制度的落后。在高校的课程考核中,一般最终考试成绩占据了70%~80%,其余的多是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虽然说课堂的理论并不是占据了百分百,但是只要是完成了其中的理论知识,那么就能及格,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也就足够了。还有就是考试内容的相似性,基本上考核哪些内容在历年的试卷中都有所体现,即使不学习的学生,临时背诵一下常考的题目,再加上平时成绩,也是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的,而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考过之后基本就忘记了。
三、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现代各大高校的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运用项目化教学的
知识来进行改革。
重视起项目化教学。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对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重视起来,不单单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在讲完整门课程之后,进行一个模拟活动,像是把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开办一个公司,还要注明自己开办的这个企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了,而且在开办公司的时候,还可以引发学生们对于创业的思考。再例如让学生们模拟一个公司的经理,让学生们讲述一下作为一名管理者该有的素质以及能力。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所谓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抛开教案,而是以教案作为基础,按照自己的理解,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这个理论主要是讲述了人的需求逐渐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一个短篇,从最为基本的需求开始,满足了这个需求又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样通过一个鲜明的例子的讲解,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记忆也更加的深刻了。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管理企业服务,那么在讲解这门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们阅读一些相关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再写出自己对于企业管理的认识,例如托马斯的《世界是平的》,还要伯恩斯坦的《如何改变世界》,以及沃麦科与琼斯的《精益解决方案》,这些都是著名的企业管理家的作品,对于认识企业管理非常的有帮助,有了一个最开始的了解,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也就更加的带劲了。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2
―、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特点
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方面相对不高,对于企业管理这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来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同时中职生学习兴趣普遍不足,学习的自主性较差,这无形之中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教师因素
受教学主体学生的影响,很多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职业倦怠,认为自己再怎么教学生也学不会,育人观念不强;其次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没有随着课程的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仍以灌输式的知识讲授为主,导致学生难以对企业管理课程产生兴趣。
(三)课堂特点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同时该项课程又具有抽象性和通俗性,看似简单的课程,想要学好却难度很大。学生除了要掌握管理学和营销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能从抽象的管理活动中领悟企业管理课程的魅力,这对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策略建议
(―)立足学生的特点,更街教学观奋
针对中职生的基本特点,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入手,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新自己教学观念,打破固有教学理念的禁锢,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水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删漏学生探索、研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或话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大酒店员工众多,但服务员在送餐供应上却效率不佳,经常出错,一旦有问题时部门间还相互推倭,相反学校门口的早餐店只有两人,但却分工明确,井井有条,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避免了教师过去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同时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学生接受。
(二)结合学生发展,利用案例教学策略
针对中职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策略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其中案例教学策略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此谈一下案例教学策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恰当。大部分的中职生将来要进人中小企业进行企业管理,而一些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中常以一些大企业为出发点,这显然忽略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案例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未来的发展,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注意案例应用的时机,可用案例导人课程、用案例佐证理论,用案例总结知识点。最后,案例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中职生实习与课堂完全脱离,这就导致学生在社会阅历和社会观察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弥补学生的经验不足,让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职业岗位出发,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的根本落脚点还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所以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也必须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出发,教学策略需贴近学生的岗位要求,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实际上教师要丰富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把视野局限在课堂,还应该拓展教育领域,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在对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时,可以采用SWOT分析;在进行班级管理或班干部选拨方面,可以共同制定一些列的岗位要求,招聘计划等,使学生的生活更具未来职业的特点;在班级的组织管理活动中,也可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机制。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企业管理与实践紧密相连,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策略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的选择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管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中职生的基础课程,具有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更强调教学策略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信随着全体中职教师的共同努力,中职教学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3
一、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企业的发展、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国际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然后以国际企业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为主线,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完整内容体系,即从国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入手,在确定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转移价格、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跨国并购和跨文化管理等。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初步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注重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尽管比较低,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及中国跨国公司驰骋全球市场的趋势已经势不可当,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刮起一场“中国风”。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企业管理者必须站在全球角度思考相关管理问题,作为培养未来管理者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而这一课程正好提供了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的一个平台。例如,作为企业经理一般要具备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等,但作为外派经理除了要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移情能力。外派经理的移情能力是指外派经理在派往东道国时,能主动探索东道国文化环境中人们行为方式的动因,并根据工作需要尽快融入东道国文化环境,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外派到东道国工作期间,还要注意“移情”适度,即不要“移情”不足或“移情”过度,以免出现不适应东道国环境或回国后难以适应母国环境的问题。通过这一分析就把经理人员要具备的能力从国内视野提升为全球视野,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也就得以建立。
三、让学生完整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教学的基本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系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国际企业管理总论,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概述及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两部分;二是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三是国际企业的总体管理,包括国际企业发展战略及组织管理两部分,四是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跨文化管理等部分,职能管理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管理发展的动态作适度的调整。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现在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包括国际企业为什么进入国际市场、怎样进入国际市场和如何运营三大模块。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观点分析。
四、重点讲授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和涉外的内容
从本科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本门课程时,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主要是管理中涉外的相关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第一章国际企业管理概论中国际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当代国际企业的发展;第二章国际企业经营理论中的生产资本国际运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三章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中主要是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面对的环境差异;第四章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国际企业战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进入模式和发展模式;第五章国际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与设置;第六章国际企业技术转让与创新;第七章国际市场营销主要强调国际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第八章国际企业的税务与转移价格的国际税务和国际企业的转移价格;第九章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讲授国际企业外派人员或外派经理的选聘、培训、任用与激励;第十章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第十一章跨国并购中的跨国并购的含义和特点、跨国并购的类型及方式、跨国并购与管理整合;第十二章跨文化管理中的跨文化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研究方法、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对国际企业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策略。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规范等内容。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将国际企业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用于分析我国的涉外企业和在华的外资企业的有关管理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案例分析方法、到企业参观调查方法外,为了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的国际企业的管理,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企业的录相,如CCTV的世界商业巨头专访对话录相,主要观看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诺基亚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联想集团等的国际经营管理录相;CCTV的跨国并购专题录像,可以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并购这种方式运用的经验教训,这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效果非常理想。
作者:史惠华 杨增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福荣.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4
—、企业管理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企业管理教学的组织者,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是现今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传统教学模式下,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授课方法和手段单一,基本拘泥于单一的理论讲授,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教师习惯于对理论知识从头讲到尾,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况,造成教与学的分离,课堂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目前企业管理课程大多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活泼,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频率较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回味、消化和思考。因此,如何营造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前企业管理课程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以市场为导向,定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造就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和部分专门人才的任务,它和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其毕业生绝大部分要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这类工作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过硬。企业管理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知识,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及企业模拟综合实训起着基础性作用,结合高职学生培养层次,其定位应根据学生的就业面向和服务领域,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在管理知识、技术、方法传授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内容上应以企业管理原理为主线,以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内容等作为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企业外部相关环境、企业制度、企业法律,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般管理方法;在能力目标上,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素质目标上,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企业管理课程学习的应用性目的,遵从“以从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头脑中对企业、企业运行模式和企业管理有感性的认识,形成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原有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潜力,使其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员工的基本素养,为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企业管理课程主要教学模式探索
企业管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企业管理课程定位后,其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又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组织实施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在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行之有效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的场景,深入角色,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理解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管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采用案例教学,应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各种不同环境下管理方法的运用,从中掌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也可以在模拟决策者的过程中,不断校正行动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决策质量和水平。
案例教学法是企业管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在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案例要适当。在案例选择上,应遵循所选案例符合教学目标、难度适宜、适用性等基本原则,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精选一些内容丰富、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案例或本地区学生较熟悉的企业管理实例。如,在学习“企业文化”时,可引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实例;在学习“质量管理”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著名的海尔总裁张瑞敏忍痛砸洗衣机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二是合理组织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中,教师属于引导者,同时也是教导者,刚接触案例分析的学生可能还比较茫然,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渗透一些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多样化、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等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自然、明确地掌握教学内容。三是评定要恰当。企业管理中每个案例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同时问题本身本无唯一正确答案,因此,案例分析的评定没有所谓的绝对标准,而应依据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及工具的应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判定。
(二)讲解管理故事教学法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谈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深奥的理论或法则,而是一些鲜活的故事。管理学界流行一句话:“管理靠案例,文化靠故事”。案例是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研究的对象,而故事则雅俗共赏,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成功的管理者都是会讲故事的人。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喜欢讲故事,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情况讲述不同的管理故事,就构成了一部汽车业“工作哲理大典”;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也会讲故事,他凭借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征服了很多人,为联想赢得了无数的机会。同样,一个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也应该是讲故事的高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知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模拟又称“角色扮演”,是目前招聘测试中常见的一种方法,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其处理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和潜在的能力。企业管理的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从各个模块中抽取,如,财务管理模拟、生产活动模拟、人力资源招聘活动模拟、决策会议模拟、市场营销活动模拟等,教师可以就某一管理主题,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扮演其中的管理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应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更好地掌握管理的方法与技巧。情境模拟教学通过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管理角色,使实践活动更真实、更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情景模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脱离的现象,将学生与教师更好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实践体验教学法
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管理思想、职能、原则、方法等必须联系实际,通过企业实际的场景体验,才能使学生的管理知识技能更加深人和牢固。目前,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实践体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课程教学中,由教师联系学校周边的企业,分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真切感受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及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通过接触企业各层面的人员,了解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工作与职责。二是通过企业管理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之后,利用假期,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工作实践当中,学以致用,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运用。
(五)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决策性方案和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在讨论中,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章节内容还可以采用研究性教学,教师可先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问题或单元,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随后让学生自主成立研究小组,用随机的方式各获得一个单元的任务,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主收集、整理信息,让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通过讲授或多媒体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该组学习的主要成果。之后,由其他小组和老师提问,该小组同学回答,对不尽完善处,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归纳。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充分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看似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在准备资料和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发现、产生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一一作答。因此,教师必须深度备课,研究与任务可能相关的所有领域和问题,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更好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另外,教师还要尝试改变讲课的固定位置,使用体态语言感染学生。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我们能够从黑板前解脱出来,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在计算机旁操作鼠标,更要深人到学生之中,,研究与任务可能相关的所有领域和问题,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更好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5
一、课程数字化的界定及内容
简而言之,数字化是一种技术,一个平台。所谓课程数字化,就是基于云计算之下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整合及处理;具体来说,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来实现课程的相关方面,如教案大纲、教学实录、参考资料、教学文件等各种资源在网络平台上的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其主要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列化。《企业管理》课程数字化大概可分为这几个类型:单项型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复合型资源,包括试题库、课件数据库、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课程,主要用于远程点击观摩与教学。
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存在
伴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数字化建设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渐渐地“显山露水”,并有愈加开裂的趋势。《企业管理》课程数字化亦存在以下问题。①总体而言,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较为零散,整合程度不是特别高。也就是说,技术方面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对教学资源的筛选进而使之数字化这一过程稍显仓促。②在表现形式上,其手段比较单一,多为文字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比如在课件的制作上,表现力较为缺乏。③教学脱臼明显。多为应对检查或教学之方便,使教学成了文字或者图片的展示,甚至失掉了教学的本真,导致了教与学之间的脱臼。④功利主义呈现。注重形式,追风赶潮的意图彰显,进而粗制滥造,影响教学效果。如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屡次出现的无效访问度比较高等现象,这很能说明其间的问题所在。⑤实用性不高,这直接体现在校园网站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方面,几成摆设,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出它应该有的作用。⑥缺乏较为有效的共建和共享模式。课程资源数字化通常由高校、师生通过开发平台来共同建设,其最终使用者是学生和教师;其关键之处在于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该有一个示范性、辐射性的作用,而当下所缺乏的就是这种作用,共享、共建的性质不突出。⑥普遍问题体现:互动性不明显、更新进度不快、共享度不高、运用效率低缓。从以上问题罗列当中,可以发现,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空”:空泛、空设、空现、空获取。这显然与国家精品课程数字化建设的要求之一———“精”是相违背的。高校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课程数字化这一环节,或者说,在重视的过程中,已有所偏离,因而出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在课程资源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构建一个数字化校园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数字化的校园体现在建设者(高校)、使用者(师生)与参与者(其他相关单位等)的共同解决,并在三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1.精良的教师队伍建设
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说明的正是教师的重要作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建设,说到底即是将一群教师的良苦用心成果使之数字化。可以说精良的教师队伍,关系到优秀的教学内容及资源的呈现。同时,这也是国家对于精品课程而设置的评价指标中所强调的一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其间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范也非常重要。具体到《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当中,教学思想的活跃创新、经世致用的教学理念、以及一个教师团队的强力打造,是其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素质和素养关系到教学内容资源的构建,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企业管理》很显然属于管理学的范畴;纵观整个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的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再到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的过程。它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与其他学科有其不同性,它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这门学科有其丰富的使用发展性和较强的前沿性,即实践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管理学最新研究动向及成果,并授之以课堂。关于人的学科,通常也要求教师在贯彻“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地有其自身独有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有意识地融入进教学资源的呈现过程当中,比如课件制作上、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展示中等等。以此,定能在教学效率的提高上起到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2.自主的学生群体吸引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笔者以为,与其说是建设一个自主学习的学生群体,不如说是吸引一个自主学习的学生群体来得合适。学生的主动性并不全然受主观方面的影响。以《企业管理》精品课程为例,除了教师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给学生的种种启示外,其余课外时间应以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点。具体来说,即为教学内容数字化后的展示以及以此带给学生的一定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引导。这其实是一个资源利用的系统。构建统一的平台,整合该学科的零散的教学资源,并建立相应的补充、优化、互动、反馈机制,将资源活化,从而加深学生群体对于数字化的教学内容与资源的进一步认识,并逐渐习惯这种形式,及使用这种资源。这对于学生群体自主性学习的构建是行之有效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此种机制的成立使学生自身也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师亦有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的使用者,通过这个平台,构成一个双向的环节。与此就构建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而非封闭性的学科数字化体系,有利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甚而网际之间的互动与拓展,充分发挥了课程资源数字化的利用率和教学效率。
3.课程数字化的高校管理
毋庸置疑,课程数字化的建设涉及到了教学工作上的诸多环节和方面;同时,其使用过程,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召唤之下,已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对于整个高校而言,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相关管理也应该有其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地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不仅仅只是《企业管理》这一门学科,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需要一种系统化的新的思维来支撑起整个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充分发挥。在信息化爆炸的当下,知识每分每秒都在网络平台上更新,对知识的捕捉和筛选注定了这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需要所有参与其中的群体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欲建设一个有效的学科课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一支有特定要求的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热爱并熟悉管理、会灵活使用系统、会相关技术操作、责任心强等等。具体而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以及较为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还要有及时捕捉、掌握有关信息资源管理上的最新理论的知觉,并及时学习、吸收最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说,这样的一支管理队伍,兼具政策制定、资源使用、网络教学推动三重任务或者说功能。因此,高校课程数字化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教学的创造性发挥和实现。
4.课程数字化的共享模式建设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6
关键词:工科专业企业管理实践教学
一、《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前序选修课程不足。虽然《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深度有限,但涉及面广,教材中除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还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因为学时较少,通常只有32学时,课堂教学对每个部分都不能详细展开讲解。由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不同,工科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管理》课程学习所要求的知识储备,学生仅仅通过学习一门企业管理课程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的。因此大部分学生仅仅为了拿学分选修这门课,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2.教学内容安排上偏重微观管理,宏观管理讲得少。目前企业管理课程内容还是以微观管理为主,侧重讲解实现企业具体目标的管理过程,包括生产环节管理、营销环节的管理、企业要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在现实社会中,企业行为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信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而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工科学生对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关注度本身就不高,如果在教学上不将宏观管理的内容引入,容易误导学生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接触社会时,无法真正理解企业的管理行为,不能更好地与社会融合。3.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模式死板。目前工科类《企业管理》的课程只安排32个学时,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多数情况是2个以上行政班一起上课,教学方式只能是课堂讲授,即使有案例讨论,选择的案例往往不也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效果较差。课程结束的考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题目也侧重死记硬背的内容,甚至案例分析的题目也是有标准答案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卷面成绩(70%)共同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的出勤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人在教室心不在教室,作业相互抄袭现象严重。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对工科类学生来说,《企业管理》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程,学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毕业学分要求,并不是出自兴趣爱好选择这门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管理的兴趣是教师应该侧重考虑的问题。1.创新教学理念,锻炼学生的管理意识。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色,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后可以生活得更好,即培养学生形成伴随其一生的能力。在北京师范大学对外《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2018年3月)中指出,21世纪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苏格兰在其卓越课程中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关联和使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过程中,增进其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问题化学习为中心,针对工科的不同专业寻找相关企业进行专题研究及个案研讨。学生按照企业组织结构组成小组,每个学生担任组织中的1个角色,借助ERP实验系统,引导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用全方位的视角来看待企业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多方沟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期结束时,每个小组完成一份研讨报告,每个小组按照管理的基本原则各自制订评价标准,小组内部成员互相评定等级。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并主持各小组之间的讨论。2.宽松的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与课堂互动无缝融合。虽然《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深度有限,但涉及面广,教材中除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还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因为学时较少,课堂教学对每个部分都不能详细展开讲解,因此需要学生具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外,还可以建立开放式教学形式,借助互联网利用“课堂派”进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提供课外阅读资料以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储备;也可以布置下节课任务,为学生课前预习创造条件,课堂上适当提问与预习资料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课堂派”提供实时的私信系统,提供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不受课堂限制随时跟老师进行沟通和分享,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甚至在课程结束以后,仍然可以获得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与老师交流,由课堂单向传授转向长久的双向交往。3.组成《企业管理》教学组,由擅长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企业管理》的教材编写是多个模块的,主要分为管理基本理论、企业战略与决策、企业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和企业创新管理八个模块。因为总学时只有32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模块都只能简略介绍,不可能深入讲授;每个教师的专长不同,对不同内容的研究程度也不同,比如大部分精通管理学理论的老师可能对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不擅长,因此用2至4节课时间讲清楚相关模块,存在一定困难,如果由擅长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不同讲授风格的老师;另一方面在自主创业中,如果遇到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向相关老师寻求更专业的指导。
三、结束语
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通过引入企业专题研究方式,提升工科学生管理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企业管理运用能力,由擅长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人才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N].中国教师报,2018.12.22
[2]刘晟,魏锐,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