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

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育 中职生 实用性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面对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召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加快培养学生快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较强的听说能力,这也正是中职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增强中职语文教育的实用性。

一 强化认字训练

语文是学好专业课的工具。中职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的薄弱,对常用汉字的掌握还不够踏实,识字量不够,影响阅读的质量和表达的质量。中职学生的识字要求应该达到常用字与次常用字3500个左右,并适当扩大。所谓识字,不但能读出字音,还要写对字形,正确运用,教材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辨别,重视积累。因此,语文教学要强调基础性,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增强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二 加强写字训练

写一手好字与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每个中职毕业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一手好字就是一个人的名片。广大中职生迈向社会的第一项考验就是他们的说话和书写能力。然而,大多数中职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实在太差了,写的字不仅不规范、美观,还七扭八斜,令人无法辨识,而且写字速度也很慢,错别字多。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该开设写字、书法等课程,让每个学生都练成一手好字,既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又为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三 加强普通话训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南来北往的经济贸易交流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尤其金融业、服务业都要求员工使用普通话接待顾客,可以说能否说好普通话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前途,练好普通话是学生就业的必备素质,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因此中职生过好普通话定级关,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这就要求教师随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发音,尤其是要克服方言对学习普通话的影响,教师可以列出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对照表叫学生反复练习,同时叫同学之间要经常性地提醒和纠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通过中职语文课本中《听话》、《说话》等篇目的教学,教育学生会听话且听得完整、听得明白、听得深入,会说话且说得对、说得清、说得好。同时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听话艺术和说话技能,向学生传授一些言语交际的基本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说话、听话实践活动,如绕口令、男女对接话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四 加强口语表达训练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准确的听话能力和简洁规范的说话能力。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肩负培养学生听说重任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通过礼仪活动、自我介绍,模拟现场招聘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系统、严格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第二步,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流畅。第三步,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五 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

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它和人们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频率最高,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务实地教学生写好日常应用文和常用文体的作文。写作训练项目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切实训练学生写求职信、总结、产品说明书、消息等实用文,培养学生具备处理生活和就业中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同时,作文一般要求当堂完成,逐步训练学生快速立意、快速构思、快速遣词造句、快速完稿的能力,真正达到张志公所言的“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天地。

总之,中职学校语文课堂应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学生语文的实际程度和就业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生存、生活和生命发展的需要。

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播音发声;环境因素;唤醒;刺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3-02

众所周知,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语言载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及不同感彩通过普通话这个语言载体传递给受众,用有声语言去推进节目进程的人。在这个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要不断地解决生理和心理、气息和声音、感情和技巧、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以及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而播音发声是完成这一传递过程的基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重要窗口、有声语言的工作者,通过动听悦耳的声音和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给受众带来“音声”之美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日常的普通话用语会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讲,环境因素对他们的语言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而动机和态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知道,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交际和思维离不开语言环境,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①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习发生的“地点”或“空间”。在最低程度,一个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学习者行动(使用工具、收集和解释信息,与他人交互作用等)的环境或空间。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性选择,因此学生在其中可以探索、确定目标和学习的环境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说,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rentG.Wilson,1995)。那么创设适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播音发声专业学习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模拟节目现场实训,以真实唤醒学生的自主反应。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播音发声是指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在情感、气息、共鸣、咬字器官的相互作用下,使有声语言的美感质量具有一定提高的技巧性活动。在真实节目的演播空间里,面对话筒,保持良好的音声状态,是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功。播音员通过话筒传达出的声音之所以悦耳动听,自身的嗓音条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元音发音的掌握程度。在普通话的声韵调中,韵母的主要音素就来源于元音。所以即便是一个“ā”音的练习,在播音发声的课堂教学中都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节目的氛围。每次课上,教师都要设置这样的环节——请每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确定双重角色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主持人,去主持属于自己的5分钟“练习”节目。“自己练”和“当众说”对于学生来讲,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的刺激不同。在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面前,经常性地当众演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最初的“消极紧张”迅速调整到“积极紧张”,完成从紧张—怯阵到熟悉—喜爱“当众演播”的状态。例如,在掌握了元音“ā”音发音要领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自己练习的环节都要在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面前,完整清晰地设定不同情境,发出具有不同感彩的“ā”音,然后请其他同学针对所学评价此学生发音的优劣,最后请教师来做总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潜能被最大化地唤醒,也使得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轻松的方式加以消化,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2.分组、分时、分量练习,以动口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口腔是制造语音的场所,舌位和唇的着力位置至关重要,到位的舌位和唇形是字音在准确的基础上达到圆润和饱满的保证。为了使气息和声音很好地建立联系,在练习过程中,要考虑腰腹肌肉是否参与到发声的过程中。气息和声音很好地建立联系,才能做到在话筒和镜头前自如地用声。要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和发声状态,课上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意义的积极建构以及课后大量的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量的积累才可能导致质的变化。在创设情境中,学生要达到无论什么心理状态下,都要具备话筒前积极的创作心态、良好的播讲状态,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必须迅速达到活跃状态。而这些都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巩固练习才能达到这种状态,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间的社会交往(对话、协商与合作)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很多研究者指出,合作学习和合作问题解决小组提高了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的机会。在合作小组中,学生有机会组成探究团体,他们在其中进行讨论和解释,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理解(e.g.,NCTM,1989,Palincsar &Brown,1984)。②因而,合作的环境如果得到正确的使用,能够鼓励更持久的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建构。因为受出生地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语音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痕迹和特色,气息的状态也受习惯和性别的影响。即便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理论灌输和实践指导后,学生掌握了方法,但也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学生才能够把正确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讲,养成练习习惯非常重要。而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分时、分组、分量进行训练。例如,对于山西籍的学生来讲,前后鼻音不分是普遍现象,那么并不是相同问题的学生在同一组别进行练习,而是要把出现这些问题的山西学生先穿插到没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中进行刺激模仿督促练习,学生自己能够进行个体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其他学生对这一个体的表现进行理论分析,共同刺激,共同反应。实践证明,这种定期把不同问题的学生穿插起来,相互刺激、相互反应的效果很好。再比如,要加强学生的早功练习,“一日之计在于晨”,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能养成睡懒觉的习惯,每天早晨,不分寒暑,都要喊嗓子、练形体。而每次早功结束后,学生都会把问题带进课堂上,请教师帮助纠偏;对于在练习中出现的学生相互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一并拿到课堂上,经过教师提炼,总结出是属于共性的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从而更为科学地进行播音发声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教师要注意,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完美解决的时候,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调整。因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那么教师就要避免学生个体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学生个体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反而导致注意力减弱,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究和整合知识以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一个整合的更为高级的观点。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信息来源应是丰富的,并允许学习者使用不同的表征模式以适应他自己的需要。在课堂之外,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要求每位学生定期到学院视听部进行视听作品的欣赏;定时阅读专业期刊,例如《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月刊》以及各种专业论文,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扩充性、研究性学习;固定收看优秀的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结合学习内容,介绍收视相应的电视栏目或节目,提高专业基础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意识。各级各类“主持人大赛”、“朗诵比赛”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核的重要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及时总结,安排参赛学生谈感受、说经验、讲挫折,与校内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对于毕业实习返校的学生,安排他们进行“临行前的啰嗦”,讲述一线实习、创作过程的各种体会,与在校学生答疑互动,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意识、忧患意识、学习意识、奋进意识,提供最直接、最“平等”的信息,变压力为动力,由意识促行动。

综上所述,了解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因素很重要,本文针对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环境因素作了一些粗略的探讨,它可以提示我们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环节,可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培养合格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期望播音主持专业界同行对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所涉及的因素作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期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工作更加深入。

注:

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师范生 数学教学能力 模拟训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方针的重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我国教育活动的一大优势,但实践教育却显得十分薄弱,动手能力差是我国学生的一个明显弱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教育实践的时间长,且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在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实践和教学学习。英国的教育实践也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和正式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的时间根据秋、春、夏三个学期来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相比之下,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就显得十分薄弱。 一是实践时间短,一般6~8周;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只有实习,缺少见习和模拟训练,导致师范生不能很快适应教学工作、新教师成长进程缓慢等。

二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模拟训练的教学模式

1、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基本内容T

教学的全过程可分为教学前(课前)、教学中(课上)和教学后(课后)三个阶段。教学能力也可依次分为钻研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材、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总结和评价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和《小学数学课外培优与竞赛》是我校数学师范专业的两门核心课程,分别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学时一年。在这两门课的教学中我们都采用了模拟训练的教学方式。

2、模拟训练的教学模式有四个阶段:导向、参与者的培训、模拟训练本身和总结问询。

在第一阶段,教师提出要探究的主题,呈现融于实际模拟训练中的概念。教法课在上了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通过录像展示新授课的教学案例后,教师布置课题,例如给出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材料,指定学生在课下准备教案和上课。

在第二阶段,学生开始进入模拟训练。这时教师提出模拟课的要求,给出评分原则,(1)教学目标占10%,确定“全面、明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占15%,要求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组织和处理教材,有创造性;(3)教学过程占25%,根据教学内容,按课型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落实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意识和探究意识;(4)教学方法25%,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坚持启发式,注重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5)教学的基本功10%,教态亲切,语言规范、生动、普通话标准,板书工整,布局合理,会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6)全面达到教学目标,整体效果好。

第三阶段是参加模拟训练。学生参加到模拟训练中,教师则发挥裁判和教练的作用。教师可阶段性地暂停模拟训练以便学生接受反馈,评价他们的表现和做出的决定,澄清错误做法。具体的操作是:被指派的学生充当老师,全班同学扮演小学生开始模拟课堂,一般规定的时间是2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记录上课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如果有很大的失误或偏差,教师会让训练暂停,以便及时反馈和纠正。

最后,第四阶段由参加者总结问询组成。总结事件和感受,总结困难和看法,分析过程。一个小单元上完后,教师会引导全班同学对模拟课进行评价,分析整个教学过程的得失,受训者的感受,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按照评分原则打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参加模拟的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教学能力,而其他学生也在活动中一起进步,总结和评价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 教学创新能力模拟训练与其他训练相结合

1、 课堂模拟训练以基本功训练为基础

课堂模拟训练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运用和展示,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基本功的训练,以下是我校一些具体的做法。

课前3分钟演讲:大一开始,教法课和小数课外课上课前3分钟,每次指派1位学生进行演讲,主题可自己确定或选教师规定的都可,第一轮只要求学生能上去讲,到第二轮第三轮不断把要求提高,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运用及面部表情的感染力会逐步得到提升。

(2)晚上20分钟习字课练习:师范班的学生除了必修书法课外,在一年级还规定周一到周五每晚20分钟钢笔字习字课训练,二年级则把钢笔字改为粉笔字,为每位同学配了一块小黑板,班主任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

(3)100道小学应用题解题训练:根据学生实际基础,我们编写了包括典型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在内的100道题作为学生的基础训练,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完成,这样能让学生比较全面熟悉小学数学应用题题型,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

(4)普通话等级、计算机应用等级考核:在整个三年学习期间,每年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普通话和计算机的等级考核,从入校开始就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毕业时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考核并拿到两证。

(5)每年一次的数学学科竞赛,模拟课堂比赛、小学数学解题竞赛、三字一话比赛:每年3月份,在3年级学生下实习点前,由系部组织这种比赛。每班在这3方面先进行选拔,然后派选手参加系部比赛,个人分一、二、三等奖若干颁发证书并进行奖励,班集体也有团体排名和奖励,这样的活动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并坚持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

2、课堂模拟训练与社会实践相互补充和验证

课堂模拟训练有它的很多好处,但毕竟它不是真实的小学课堂,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实习。除正常的教学见习(2-3周)和实习(二个月)外,我们更多的是争取社会实践,学生到各个培训机构上课和辅导,一方面让他们尽快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心身发展状态,另一方面把课堂获得的模拟经验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验证和修正,使之不断进步和成熟。

我校数学教育专业积极开辟实训基地,小学实习基地遍布武汉三镇, 同时,与“明心奥数”、“博才教育”、“国才教育”、深圳新苗文化开发公司、多思乐学等培训机构也有密切联系。在武汉小学、中山路小学、中华路小学等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法老师带队参与他们专家下校的教研活动,让学生直接走入一线,观摩常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指导,通过交流活动及兼职锻炼能力。

四 特色与成效

开展模拟训练后,学生钻研教材的能力,组织处理教材、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总结和评价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到二年级上学期,48名学生的班级中有20名左右的学生,能够较好地独立完成一个小单元的教学任务。做到了不管拿到是什么教学内容,自己能够分析、处理,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并运用启发式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成效(1):学生到二年级上学期时,每个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有了比较稳定的兼职工作,很多同学课余时间在培训机构辅导小学生数学或者做家庭教师,到三年级上学期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兼职,受到培训机构的欢迎,校长们常打电话来要学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成效(2):每年武汉市小学招聘时,我校毕业生的录取率也很高,他们在授课及解题方面比其他学校的本科生更有优势,得到小学校长们的肯定。近几年我们师范数学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4%以上。

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设情景 中职学生

一、创设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芷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正值“多事之秋”的年龄,从生理到心理,从学习到能力,均不成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来源

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条件放宽,许多低素质的学生涌进学校,据笔者所处的学校调查所看,学生来源是“三多一差”,即中考落榜多,初中往届多,打工妹多,学习基础和能力普遍差。本人对我校2007级和2008级录取的两个护理班进行的调查结果:07级某班人数46人,中考落榜者26人,占全班56.5%,往届生14人,其中在家闲置6人,占全班13 O%,8人在社会上打过工,占全班17.4%,其余13%是社会青年:08级某班人数45人,中考落榜者24人,占全班63.3%,往届生13人(其中包括打工、在家),占全班28.9%,其余社会青年8人,占全班17.8%。

2.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源差也导致了学习上的许多不利因素,概而言之为“三差二强一缺”,即:文化课基础差、认知能力差、主动性差:依赖心理强、自卑感强;缺乏学习兴趣。行动上表现为:混日子拿文凭,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缺少学习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只求过得去。学习中稍遏困难就产生退却和畏惧,甚至于发展到厌学、不学、逃学。思想上只重视专业技能知识,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只学喜欢的重要的(自认为)课程,忽略或放弃无兴趣的课程。

究其问题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是在初中时的学困生,有的甚至初中课程未学完就离开学校,“打工妹”中初中毕业后,就走向社会,少则一年,多则两年,这部分学生重返学校后,虽然有强烈的学习求知欲望,其中也不乏刻苦勤奋者,但终因曾中断在校学习而影响其新的学习,形成学校中新的“学困生”。

3.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探索改进教学方法

今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可见,中职生文化课的学习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大纲》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方面,要求教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在《大纲》中反复提到激发学习兴趣,刨设活动情景,模拟职业情景,体验或感悟职业等话题。毋庸置疑,情景教学以前若只是一种尝试的话,而如今则应成为我们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语文课的情景教学要有针对性

语文课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而且也会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学生在校一定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在语文学科中汲取人文修养。

“护理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艺术需要想象力,需要情感和创造力。护士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在与病人交往中言行举止均有技巧,有规范。学好语文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创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所以,只要学生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切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就会太大提高。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产生动机主要的主观因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探索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创设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阅读欣赏中的情景设置

(1)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在课前先进行直观教学,引人人胜,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从看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中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语言特点等。《安塞腰鼓》可播放电视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陕北后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然后自读体会,感悟。还可以借助图片和配乐朗诵,以声察情,感悟体验。古诗《元曲二首》、《将进酒》,现代诗歌《乡愁》、《再别康桥》: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荷塘月色》等,都可以作欣赏阅读。

(2)阅读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感情。《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雷雨》、《茶馆》等课文,都可以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表演式的朗诵,并力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个性化语言。诵完后,或评品,或讨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在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分角色读完后,提出讨论题大胡子教授是不是个刁钻古怪的人?课后布置排演成小品。

(3)优秀散文的欣赏尽量设计巧妙的提问,以创设问题情景。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情景的设计要接近生活。或熟悉的话题,让学生有情感或生活的体验。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散文中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难点。例《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描写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冢“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这样的墓为何要称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呢々它美在哪里々为什么说“我在俄国所见的景物中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提醒幸福》一课在课前先布置预习,每人写一句自己感到幸福的话或事,并分类整理(亲情、友情、自然等),以此在课堂让大家共同感受幸福,再导入课文。

2表达与交流中的情景创设

(1)创设职业情景。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士的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在与病人患者交往的过程当中,其言行举止的要求也有一定的规范性,在临床实践中护士的沟通愈来愈重视,提高护理

人员的告知技巧、沟通能力,是降低患者意外事故和医患纠纷的保障之一。因此,在听说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和专业特点,设置护理用语,护理操作解释用语,如:安慰用语、迎送用语、介绍用语、电话用语、招呼用语等。让学生分为小组互扮角色,创设互助合作的情景,教师对各组可进行评比。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再则,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可谓”一石三鸟”。

(2)模拟职业情景。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我们坚持“做中学,做中教”,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学习”应聘”一课时。我特意创设了一堂某护理部应聘护士的课,教师担任护理部主任,学生为应聘对象。让学生各自施展自己的才干,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自我介绍、巧妙答辩。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运用应聘技巧,掌握应聘技巧,为今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创设写作情景。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关爱瘸人,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已势在必行。护校生文化知识基础的高低,决定了人文素养的高低,他们写作水平的高低也应该反映其文化修养的差异。写作历来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为了让他们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结合专业特点,首先加强了应用文,实用文的教学,加强对护理文书的练习。应用文的学习,比较枯燥单调。所以在课前设计有生活趣味的问题,再导入学习内容。例:“由一张借条引发的一场官司”;”丢失东西后,如何找回物品”;“实习中的个人小结你会写吗々”等趣味问题。让学生深深感觉到诸如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总结等应用文在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激发学生对应用文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作文课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抓住学生写作情趣的灵感,设置写作小作文或片段作文的情景。如在学习《项链》一课,讲到作者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结局后,话题一转”大家想知道课文最后的省略号是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我趁机引导,让每个学生当场写一个“结尾”。然后让他们读自己的“作品”,只读内容不同的,类同的不读,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时对课文中精采优美的语段进行仿写,也可采用这种方法。作文教学,刨设不同的情景,需教师用饱满的激情,优美的语言,来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冲动,迅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奠思想的火花,致使创作欲望达到。

三、丰富的校园生活刨设语文实践活动的情景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校园丰富的生活也为语文综合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些生活化的情景,更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检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我们做了一些尝试:针对部分学生方言较浓,普通话不够标准的现象,展开了“请讲普通话活动”,要求学生口语交流说普通话,进课堂用普通话。并且以班为单位,召开诗歌朗诵会,演讲会等,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另外,为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举行每周读篇好文章,假期读本名著的活动。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的评选:在现实生活中练笔头,提高相应的写作能力。提倡学生记日记,写随笔,抒发感受;在见习中尝试护理用语,写作护理交班报告;在实习中写好个人小结和学习心得等。

四、情景教学的优越性

1.科学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身就是矛盾运动的过程,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也是历来在教学过程中争鸣的焦点。情景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处理这一矛盾,它正确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景,教师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全部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引,改变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式教学;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了机械地”录音”和“复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中始终是主体。教育学的理论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教与学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外因;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彼此关联的、统一的,两者和谐的结合才能共同完成教学。

2.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们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即在实践的基础。“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是对认识过程的高度概括。

教学过程本身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情景教学首先是教师刨设情景,将“抽象、概括”的事物形成为“具体生动”的表象或观念,从而将学生循循善诱地带入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觉性,主动性。这可谓”感性认识”;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感性认识经过理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获取新的知识,就会有了“理性认识”;将获取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指导实践工作,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符合语文教学的原则

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高素养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扩招、升格为重点的快速发展时期,一批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升格为本科院校。而且这些学校多建在地级城市,由专科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并以城市命名,商洛学院正是在这种大潮中诞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地处陕西省商洛市,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商洛学院,也是商洛市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中文系是商洛学院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教学单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商洛学院首批升本的专业。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从升本伊始就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2007年年初,在教育部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大背景下,中文系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率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在2009年获批为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核心与纽带是人才培养模式,整个实验区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来带动、架构实验区的建设,而且整个专业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要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互配合、集成一体,从而达到提升育人质量的目的。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商洛学院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就尤为重要。商洛学院中文系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

思想指导实践,理念决定成败。没有正确理念的教育是徒劳的,而理念歪曲的教育则是危险的。所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树立科学的理念。

1.树立“人才为本,特色取胜”的教育理念。

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才规律、人才市场规律,着眼于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和创业的潜能培养,提出“人才为本,特色取胜”的工作理念。这一理念包含着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人本思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品牌意识。教学工作皆以“人才培养”为旨归;要求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成为优秀人才,凭借良好素养熏陶学生素养,依靠优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特色是一种具有独创意义的质性和标识。特色是实现突破、取得成功的法宝,因而我们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其特色。

2.“面向基层,实践育人”的战略选择。

商洛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理位置偏僻的商洛山区,在我省高校整体布局中,主要的服务面向陕南及周边省区的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学院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去向是服务基层的经济文化建设。学院“立足商洛,面向陕西,服务基层,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是符合学院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办学实际的。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都有其特殊性,与条件优越单位的工作差异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工作特性的差异,决定了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做出“面向基层,实践育人”的战略选择。

3.“注重素养,凸显应用”的错位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在毕业生分配上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现状越来越严峻,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就业优势越来越模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一味地向传统的特别是强势的普通本科院校看齐,而应该着眼于基层工作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上,立足于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人才、与本校其他专业人才的差异性上,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拥有错位优势。这种错位优势就是“注重素养,凸显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

4.“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的培养思路。

为确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注重素养,凸显应用”的错位优势,我们提出“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的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思路。作为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中,“素养”包括政治素质、品格修养、科学知识、基础文明等要素,“技能”包括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创业本领等方面,“特色”是人文素养、技能专长、个性魅力的综合体现。“素养”、“技能”、“特色”三位一体,层级上升,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素养是基础,培养技能是关键,形成特色是目的。与过去笼统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相比,这种素质要求和培养思路,更加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规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更有利于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依据学院性质和功能,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没有可比性和竞争力,我们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不能照搬或移植他们的模式和做法。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绝不能脱离学院的性质、定位和功能。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紧密围绕学院的自身特性、服务面向和社会功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学院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去向是服务基层经济文化建设。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都有其特殊性,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由知识传授型人才向知识应用型人才转变。因此,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这样的定位:“立足商洛,面向陕西,服务基层,培养自强自立、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特色鲜明的,能从事基础语文教育与研究,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本专业人才的多维要求,具有良好素养、实践能力,富于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2.瞄准社会发展和需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大基层单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增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基层单位最需要、最欢迎的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正是因为在“留得住”和“用得上”两方面的错位,形成基层单位人才紧缺而大量学生却就业无门的尴尬和矛盾。能否“留得住”是素养问题,能否“用得上”是能力问题。这一发现,为新建本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突破点和着力点。基于此,我们围绕“高素养”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由五个培养流程、五大培养机制和五项保障体系组成。

人才培养流程:课堂教学―文体活动―技能训练―素养实训―见习实习―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各流程对应的功能分别是:课堂教学―教书育人;文体活动―素质拓展;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素养实训―人文素养强化;见习实习―综合素质提升;优秀人才―顺利毕业就业。

人才培养机制:知识传授机制―个性发展机制―能力训练机制―文明养成机制―市场接轨机制。各机制包含的主要内容分别如下:

知识传授机制:课程体系构建

个性发展机制:三大系列活动:素养系列、技能系列、特色系列;

能力训练机制:十项技能训练:普通话、三笔字、演唱、舞蹈、公关、宣传、求职等;

文明养成机制:现代礼仪实训、办公室业务实训、会务工作实训、面试技巧实训等;

市场接轨机制:工作见习、寻找差距、全面提升、贴近市场;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包括管理服务、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学生社团组织体系,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等等。

与传统的育人模式相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化了实践育人环节,突出了“高素养”和“应用型”的人才特色,追求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基层工作现实要求的理想对接。

3.围绕人才素养和能力,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强化实践环节。新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三大平台构成,集中实践教学平台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在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基础上,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实践育人”,新方案的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实践”、“实用”和“实训”。落实在培养方案中,表现为丰富实用性强的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强调专业技能训练、人文素养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和文学创作等。在总课时不断压缩的前提下,我们保证了实践教学课时,使专业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分别占74.62%和25.38%。

为了强化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有序;成立了“商洛学院中文系技能训练中心”,下设十个部:普通话与演讲部、写作与文秘部、舞蹈与表演部、演唱与音乐部、新闻与宣传部、交际与公关部、书法与美术部、话剧与曲艺部、体育与健美部、求职与就业部。每个部集中强化训练一种技能,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的需要自由选择。建成了“中文系人文素养实训中心”,下设五个实训室,在任课老师和专业人员指导示范下开展实训,第一实训室主要承担现代礼仪实训,包括服饰礼仪、接待礼仪、餐饮礼仪、公关礼仪、服务礼仪、行政礼仪等礼仪实训等;第二实训室主要承担演唱、舞蹈、演讲、表演、口才等个人才艺实训;第三实训室主要承担会务工作和求职面试模拟等实用技能实训;第四实训室主要承担办公室业务、现代化办公设备及日常接待工作等办公技能实训;第五实训室主要承担大学生形体、气质等素养实训。上述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随着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进一步建设,还将进一步建设新的实训室,开展新的实训项目。

4.追求育人质量和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其一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为稳健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最新学术信息引进课堂。在整合传统课程的同时,开设了《贾平凹研究》、《商洛文化概览》、《申论及行政能力测试》等全新课程,同时定期开展中文系学术信息窗活动,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传递学术信息和经验,营造科研氛围和环境,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储备永续发展的能量。

其二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培训让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推广研讨式、对话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确保学生主体性。改革考核形式、内容和方法,强调学生平时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在考核知识的同时考查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三是构建完备有效的保障体系。学院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学院领导坚持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文系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大问题。根据本科教学需要,及时调整了基层教学组织,选派精兵强将担任教研室主任,同时成立了中文系教学督导专家组、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委员会等专门机构,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完备的组织保障。

制订了《中文系本科教学规范》、《中文系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答辩规定》、《中文系规范教师管理培养优良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的意见》、《中文系加强学生管理 建设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文系党建工作细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确保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规范有序。

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优先上讲台。尤其是具有教学经验或者在学院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的高水平教师首先安排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通过招聘引进、外出培训、自学提高和结对帮带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一线教师敬畏讲台、站稳讲台、超越讲台。与此同时,聘请了省内外著名作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授,建设了一支优秀的兼职教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

三、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思考

1.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为明显成效,实践育人特色日趋明显。我们以教学为主,以“中文系学生素养实训”为辅,把素养训练纳入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素质培养,为参加训练的学生建立档案,颁发素养训练合格证书,提倡并激励学生从事文学创作,评选奖励“魅力学生”。专业建设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素质,有力促进了学生就业。目前已有多位同学发表个人专著,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也屡见报端,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近年来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形势仍然可喜,每年该专业的报考率及报到率均名列前茅,在每年的转专业中转入中文系的学生也占据较高比率,很多学生纷纷要求加入“中文系学生素养实训中心”锻炼提高。专业建设的成效扩大了专业吸引力和影响力,赢得了学院及社会的认可和较为充足的生源。

2.存在问题。

普通话实训个人总结范文6

1. 面向专业岗位群和能力培养,采用CBE模式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化课程,组织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把不同专业从事的不同岗位群进行职业分解。根据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直接确定各项职业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能力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与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职业群及课程设计,推动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职业岗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较短时间有效地学习一种职业或多种职业的能力。

2.借助“学工交替”,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来完善课程设置,编制最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要面向岗位群,确定各项能力指标和技术要求。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通过实习指导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

3.注重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

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上岗证和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综合训练

1.岗位群划分及实践模块分类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

⑴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构造节点处理、建筑物的抄平及放线、施工规范及技术、施工进度及网络控制以及质量事故分析和项目控制。并且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专业上岗资格证考试、学校与企业联合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人才需要标准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而精的效果。

⑵建筑工程预决算模块。本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等。重点围绕工程计量规则和定额应用、工程项目招投标书的编写及项目评析和投资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建筑企业或者模拟建筑工程进行招投标和工程预决算工作,聘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评议,这样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⑶建筑设计模块。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应包括建筑制图与AUTO ACD、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美学、初步设计、建筑设计等,教师可以提供限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

⑷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能力模块。任何一种专业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力都是首要的,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业务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千万不要一统到底,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条件允许可以成立企业参与的考评委员会,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