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1
初读课文,学习第1~4自然段。
【课时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艇p尼p艄p舱”等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光、小艇的特点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3.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p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1)课前,收集、交流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2)准备画笔、纸张或剪刀、卡纸。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课前,我们交流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知道了威尼斯是一座著名的水上城市。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游览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光啊!不过,游览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游览时仔细观察,看看这异国风光究竟有什么独特。大家同意吗?下面就和老师一起乘坐时光飞艇去游览那美丽的水上城市。
2. 播放《威尼斯风光》录像。学生观赏后谈体会。(游览了美丽的水上城市,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让学生“游览”威尼斯水城,然后谈感受,使学生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3. 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尼”“艇”。(略)
师:我们游览威尼斯,领略到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看到了最美最可爱的小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威尼斯的小艇》吧。(板书课题)“尼”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艇”怎么写?文中还有哪些生字也是“舟”字旁的?“艄”“舱”这两个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读)再把课题响亮地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走进作者笔下的威尼斯小艇吧!要注意两个问题:
(1)轻声地读一读,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从文中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威尼斯有这么多迷人的风光,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小艇来写呢?(因为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板书:主要交通工具。
2. 出示句子: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3. 读句子,想一想,从这个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4. 同桌讨论: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内容?(结合板书:特点、技术好、作用大)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厘清文章脉络,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落实训练
(一)走进小艇,理解特点
1. 走进威尼斯小艇后,你觉得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学生交流,教师结合板书:长、窄、深、翘起、轻快灵活)
大家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小艇“特别”的味道来。
2. 品味佳句。
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评论家,读一读,评一评这两段话,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评。
①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交流体会比喻的好处:“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的轻快灵活。(结合理解二三十英尺长)
(2)小结:是啊,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的小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艇的样子。
3. 指导朗读。
多么奇特的小艇,大家喜欢它吗?谁能带着喜欢的心情美美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读出对小艇的喜爱。
(2)齐读,配上动作。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4)学生配乐朗读。
4. 读后口述。
师:这么奇特的小艇,坐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呢?假如让你坐在这又美丽又新奇的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一定会有说不尽的情趣吧!你能通过读课文加上自己的想象,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设计意图:本段教学通过读一读、评一评、想一想、说一说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来写,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本,在读中积累佳句,在读中放飞想象,在读中升华情感,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走近船夫,感受船夫的技术
1. :坐在小艇里领略威尼斯特有的风光,既舒适又充满情趣,这一点都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
2. 读读作者是怎样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的。
3. 你觉得船夫的驾驶技术怎么样,在哪些词句上体现出来?(结合理解“操纵自如”)
4. 创设情境,演一演,说一说。
(1)师:多么高超的驾驶技术啊!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船夫?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你的驾驶技术呢?如果你想当游客,你准备向船夫提什么问题呢?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准备准备。(学生自己准备)
(2)师:下面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各组推荐一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吆喝要讲文明,招揽生意特别要介绍你的驾驶技术,最好能让更多游客上自己的船。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要特别注意安全,要认真倾听,选好船夫,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问问船夫。
(3)全班交流:推荐三位船夫、三位游客现场表演。(其他游客要认真观看,准备当当评论家)
5. 游客评价。
(1)大家来评一评这三位船夫。(引导学生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来评)
(2)游客们,要开船了,你会选择几号船夫呢?请最佳船夫向前一步,接受我们最热烈的掌声。
6. 夸船夫。
师:游客们,如果你坐在船里,看到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好,你会怎样夸他?下面让我们用文中的语句来夸夸他们吧――(学生齐读课文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自编自演,思维活跃。船夫吆喝后,游客与船夫之间开展现场问答,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朗读课文,易于读出惊叹的语气。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学了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师总结:多么奇特的小艇呀,驾驶技术多么好的船夫呀,这些给威尼斯带来了无限的风光。假如有机会,想不想再坐一次小艇?相信小艇不仅仅是外观奇特,它一定给威尼斯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关于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来研究。
3. “米饭+菜”作业套餐。(“菜”可任选一至两道)
“米饭”:抄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菜”:(1)搜集威尼斯的资料,为下次再次游览做准备。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2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不能 流于形式
近几年,各地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开展课改研究,在不少公开课上,大家比较热衷的事多媒体教学、快乐教学、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好不好呢?确实好,是课改教学研究所提倡的。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会知识,增强能力,这确实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去实践的。但什么都要有个“度”,有个正确的理解。如果“度”把握不好,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盲目的模仿和追求,只能适得其反。
一、催泪煽情
有的教学《荔枝》一课,在总结课文时,播放着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教师满怀激情地描述到:“作家肖复兴是幸运的,沐浴着幸福的母爱;肖复兴又是遗憾的,他感激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内疚。母爱是人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拥有它时没有发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这种爱,也许是下雨天送来的一把伞,也许是一次次上学前的叮咛……这首歌就把这种感受浓缩在里面了。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情意浓浓,教师文采飞扬,学生可能暂时也会被教师的煽情和音乐渲染所感染。但是,教师在大段煽情,尽情挥洒,学生只是在当听众,并没有达到训练和发展。而且教师大段的描述煽情,挤占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如,教师提供一种范式,“肖复兴是幸运的。他幸运的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感悟填写、表达。这样,学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二、闹剧表演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可以标新立异。如有的教学《猫》一课中,“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一句,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工:这一行学猫长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短腔的叫声;这一行学猫粗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细腔的叫声……由于学生根本不知道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是怎样的,全班的“猫们”乱学乱叫一团。学生大概也觉得此景滑稽可笑,“猫叫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把“表演”弄成了一场闹剧。表演作为一种教学的方式需考虑三个条件:一是这个环节是不是教学重点。二是有没有必要。三是能不能做到。本案例让学生学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并有一定的起伏、节奏的叫,是不容易学会的。所以,阅读课上的表演如果不考虑这几个条件,盲目追求“花哨”,只能是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三、滥用多媒体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始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当,切忌摆花架子或画蛇添足。
四、游离文本
有的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大量有关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建筑、河道、桥梁等图片、文字、数据等。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苏州城的小桥流水的图片、文字、数据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借助这些资料来和威尼斯进行对比,体会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本课讲的是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船夫驾驶技术的娴熟、小艇与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异域风情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风情特点的。如果全然不顾课文内容,无视教材规定,另起炉灶,把教学的着力点集中在各种资料的对比学习上,最多是了解了威尼斯的风情特点,没有完成揣摩写法的主要任务。这样的教学,与编者意图背道而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或说目的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教育规律,我们要在开拓创新的同时注意避免走向新的极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教材文本中发现、理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受到情感的陶冶。
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根本去开展。由于课上听、说、读、写的练习少了,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生字没有掌握,课文没有熟读,教学形式花样再多有什么用?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教学,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形式一定要和教学内容与目标有机的结合,这样教学活动才有时效性,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朴实、扎实、真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训练为本,听说读写训练真实有效。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3
1.质疑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
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
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2.揭题法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的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
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如《小马过河》的导入:小马能过河吗?是如何过河的?认真读读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3.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色,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出示课件1,威尼斯概括文字资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
出示课件2,波音飞机飞翔在天空。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波音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4.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教《十里长街送总理》,那催人泪下的哀乐,立刻把师生的心揪紧了,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心情的悲伤、沉痛。教《王二小》时,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使学生对文章感到亲切。这样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使学生学起来入情入境。
5.回忆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意的链接下一节课,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草船借箭》的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哪些不明白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例如《枫桥夜泊》的导入。
师:同学们背了不少古诗,那么,你们知道哪个朝代的诗最有名气?
生:唐代,因为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唐代最杰出的三位诗人。
师:你能背白居易的哪首诗?
生:《忆江南》
师:你背一背,让我和同学听。
师:(板书课题)这是白居易写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比一比,看一看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6.导入法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良好开始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长久维持,新课导入可以间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保持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课堂导入所体现的作用和意义,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和探索有效的策略来进行课堂导入。
一、导游解说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身份,让其身临其境,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教授《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出示有关威尼斯美丽图片的课件并伴着优美、轻柔的音乐介绍:“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体验威尼斯的小艇。”老师、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学生们就会兴趣盎然地随着导游去仔细地游览。
二、疑问导入,创设求知的良好情境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老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老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到外地买蛇养,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三、人物再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物再现导入,是指通过对课本中出现的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家、政治家、军事家等人物进行故事再现,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趣事等,进而联系到即将开始学习的新课中涉及的主人公。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人物没有多大兴趣去了解和学习,要想把学生拉入课文学习中,就需要采用人物再现导入的方法进行。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伯牙和钟子期弹奏曲子的故事,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从而使课堂教学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音乐导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碰撞
要想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非常关键。大家都喜欢音乐,小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产生心灵的碰撞,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课前,教师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然后教师和同学进行课前的简短交流:“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是什么吗?对,这就是《好汉歌》,那么谁知道在《水浒传》中都有哪些好汉呢?”听了这个问题后,同学们纷纷发言,列举了诸如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人物,这时教师再引导:“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些好汉中的其中一位――林冲,让我们看看在林冲的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这样通过教师播放相关的音乐,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情绪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文本蕴含的感情。但是,音乐的使用要适度,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要注意,选择的音乐作品要和文本内容相关,避免适得其反。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究文本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课堂的开始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颖别致的导入,像一盏明灯,指引学生去探究,让语文课堂教学生动、自然、激情飞扬。
参考文献:
1.庞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230-231.
2.巩会涛.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浅析[J].学周刊,2014(23):194.
3.王凤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23-124.
4.张世奇,丁健.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五种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5
一、引疑激趣 自学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课堂导人到组织学生活动都要有意引疑激趣,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对所学教材产生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切人口。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出示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威尼斯,让学生去领略异国风光。看完课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导入新课:“同学们,沿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这众多的景物中,作者为什么单写小艇呢?它同这座水上城市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威尼斯,了解威尼斯。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观赏到异国的风光,拉近理解的时空,引起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探索的境地。再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油然而生。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联系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二、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人、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从中有所发现、学有所得。三是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搭建民主和谐的学习平台。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例子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教师先请各学习小组细读课文,并互相合作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然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把施工示意图通过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并且说说你们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
三、感悟体验 实践探究
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要求和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主和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拓展延伸文本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
一位教师在教学《亡羊补牢》时,由于学生充分诵读了课文,在启发学生想一想有哪些补牢的办法时,学生反响强烈。思维活跃,提出了多种补牢的办法:(1)亡羊后应当及时补牢,堵住那个破洞,狼就进不来了。(2)亡羊之后应该全面加固羊圈,否则补了这个还会出现另一个。(3)补牢不如逮狼,派人守候,把狼打死,彻底消除隐患,不是更好吗?(4)应该经常检查羊圈,发现有破损就应该及时修好……见解不同,感悟生动丰富,独特而有创意,充分表现了学生的个性。
再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设计: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出示多媒体课件)”仿照这个句式,同学们想一想,搭石还有可能对谁说什么呢?”这样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现文本价值,让学生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体验得到充分的释放。
又如教学《新型玻璃》教师让学生找出五种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然后把全班同学分为五组,教师引导说:“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你们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这样设计其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利用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使学生在完成“自述”的过程中学习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自己玻璃相关的特点、用途等有关的信息,还要想办法说明白、说生动,并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学生感悟体验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激励评价 引深探究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93-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长久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积极的因素就会刺激他们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探索知识奥秘,促使多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为学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课前巧妙设计导语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始于一个生动的导语。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导入新课的方法,能加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开启思维的大门,获得深刻的感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根据教学实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课文《题西林壁》这首诗时,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诗中描写的地方,对庐山没有过多的认识。为此,笔者出示庐山的图片导入课堂:“这里山高水深、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生欣赏着优美的庐山图片,对教师的导入语言产生了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该阶段的内容。比如在人教版语文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的学习中,笔者提问学生:“狼为什么把老山羊称为‘好朋友’?”“狼为什么要装出狗的样子?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装的?”“什么是‘漂亮话’?狼说了哪些漂亮话?”“狼到底会不会摇尾巴呢?”学生积极学习课文,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大胆地发言,整堂课学习氛围活跃,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吸引学生不断思考,形成正确的思维,逐步攻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终掌握预定的教学知识点。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活跃课堂氛围、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强烈的求知欲,而教材篇幅毕竟有限,特别是一些科普类说明文,或是与学生实际相距较远的介绍类文章,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先进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成带有图片、音乐或视频的生动形式,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今天,让老师带领大家来一趟威尼斯之旅。”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威尼斯旅游观光的纪录片,配上当地的风土人情简介和特色背景音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当地风光赞叹不已,这不但让学生对威尼斯的自然风光有了大致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四、准确运用评价性语言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每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认可,能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完成作业批改以后,笔者总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学生,同时适当鼓励有进步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让学生对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及时、正确的了解,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如班里有的学生一开始学习态度很认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马马虎虎,笔者注意抓准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给予评价,如:“你的作业前半部分做得整齐、干净又漂亮,而且没有错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把后半部分作业做得更好。”结果学生在后来的作业中都能很认真地完成。笔者还注意在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后面画上表示鼓励的图案,如小红花、五角星等,这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或鼓励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