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乌鸦喝水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乌鸦喝水教学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1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教学,我已观摩过许多次,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课后,我独自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2

一、 故事导入,诱发参与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的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情绪和效果。精彩、成功的导入往往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活动导入的设计要能把幼儿引入到活动的主题情境中,触发他们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他们产生探索、思维的活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片段一: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导入环节描述:

活动一开始,蔡老师就结合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接将幼儿带入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之中:“小朋友,三只乌鸦口渴了,它们飞来飞去,到处找水喝,突然,它们看到了草地上有三只瓶子,三只瓶子里都有水,于是它们都飞向了瓶子,想去喝瓶子里的水。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再想一想,这三只乌鸦现在能够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就纷纷举手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能喝到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喝到水,因为瓶口很小,乌鸦的嘴巴比较宽;还有的孩子说一个瓶子里的水可以喝到,因为这个瓶子里的水很高,还有两个瓶子里的水喝不到,因为这两个瓶子里的水很少。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都处于积极地思维之中。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将生动有趣的“乌鸦找水”的故事情境,结合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幼儿,使幼儿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故事所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幼儿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自然转换,使他们能够一下子就进入仔细观察,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之中,为接下去的探索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设置幼儿喜爱的故事情境导入,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趣味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之中。

二、 故事设疑,引领操作探究

幼儿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那如何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发现呢?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设疑,来激发幼儿主动操作、探究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思维材料,使幼儿借助已有知识、技能和多种操作材料,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活动片段二: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一次探究环节描述:

当幼儿明确了由于瓶口小,乌鸦嘴宽而三只乌鸦都无法喝到三只瓶子中的水时,蔡老师又继续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三只乌鸦喝不到水,可它们非常口渴,急得围着瓶子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此时,蔡老师还配置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知三只乌鸦喝不到水的焦急、无助的样子。)“怎么办呢?孩子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吗?”在故事情境与蔡老师激情的感染下,孩子们纷纷动脑想出了各自的办法,有的说拿一个吸管来给乌鸦把水吸出来;有的说帮乌鸦将瓶子里的水倒出来喝;还有的孩子想到了把石子放到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满起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在幼儿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蔡老师又继续讲述故事:“三只乌鸦谢谢你们为它们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可是,它们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了呢?等会儿,请你们三人一组来试一试,分别往三只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装上石子,看看三只乌鸦是不是都能喝到水好吗?”“好!”于是,孩子们个个趣味盎然地开始了帮助乌鸦验证能否喝到水的探索活动之中。

此探索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究,让幼儿构建水位的升高与瓶中原有水位的高低是有关系的这样一个科学经验。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首先通过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让幼儿产生帮助乌鸦解决困难的强烈愿望,接着,教师又通过设置“三只乌鸦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试试”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巧妙地向幼儿提出了科学探索的目的、内容以及操作要求,从而使幼儿目的明确,激情高昂地投入到了科学探索之中,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探索活动,从而自然地实现了融知识建构于情趣之中的目的。

三、 故事感染,拓展教育功能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应贯穿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科学教育活动同样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感染幼儿,以拓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社会性情感的有效发展。

活动片段三: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二次探究环节描述:

幼儿通过第一次探索,发现了原来往三只不同高度的瓶中装上石子,不是所有的瓶中的水都能满到瓶口,在那只水位很低的(不满半瓶水)的瓶子里装上再多的石子水也不会满起来。于是,蔡老师又结合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向幼儿继续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两只乌鸦在你们的帮助下现在高高兴兴地喝着瓶子里的水了,瞧,它们喝得多开心呀,可是,还有一只乌鸦它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它急得呜呜地哭了,瞧它哭得多伤心呀!我们快点也来想个好办法帮助这只乌鸦也喝到它瓶子里的水吧。”在动情的故事情节及蔡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下,孩子们纷纷想办法帮助这只喝不到水的小乌鸦,有的说,让另外两只乌鸦给点水它喝喝吧;有的说,拿一把小刀在瓶上打个洞……在幼儿充分想象了各种办法之后,蔡老师告诉孩子们说,“你们想了很多办法,可现在我们什么工具都没有,蔡老师这里只有许多细沙砾,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能不能用这些细沙砾来帮助这只小乌鸦喝到水,好吗?”于是孩子们个个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用细沙砾灌瓶子的探索活动之中。“老师,我发现了将细沙砾放入瓶中,水能够升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啦,”机灵能干的周天宇小朋友第一个完成了实验,她一边说着,一边还开心地拍起了了小手,庆幸着自己总算能帮助小乌鸦喝到水了。“老师,我也发现放小沙砾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啦!”“老师,我也成功啦!”……不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都完成了实验,活动室里一片成功的欢呼声。

这一探索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感知“即使瓶中的水很少,但是只要放入细沙之类的东西,水还是能升到瓶口,乌鸦也是能喝到水的”。但是,在设计活动时,蔡老师并没有把活动的教育功能仅仅停留于让幼儿获取一些科学知识上,而是通过生动、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幼儿,让幼儿产生一种怜悯小乌鸦,帮助小乌鸦的社会性情感,从而让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变成一种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爱心行动”。故事情境升华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意义,使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主动获取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四、 故事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是科学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同时也能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再次探索的兴趣与愿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积极运用故事评价幼儿的探索行为,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及兴趣。

活动片段四: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探索结束环节描述:

当幼儿完成了第二次操作探究,之后,蔡老师又继续向幼儿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你们真聪明,想办法让三只乌鸦都喝到了水,瞧,现在三只小乌鸦一起开开心心地喝水,一边喝,一边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能干的小朋友,下次我们有什么难题,一定再来找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愿意。”孩子们热情地回答,一张张小脸上都绽放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索后的评价是让幼儿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其持久探索愿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活动中,蔡老师结合《乌鸦喝水》的故事,借助乌鸦的角色,将老师对幼儿探索行为的评价巧妙地渗透在故事情境之中,通过三只乌鸦开开心心喝水的动作、表情,以及三只乌鸦赞美小朋友的语言,让幼儿深切地体验自己动脑探索、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了幼儿下一次操作、探索的兴趣,达到了幼儿科学活动中重在激发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目的。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3

【片段一】

(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张图片,学生已通过初读了解了故事的大意。)

生:看到这副图我很高兴:因为图上的乌鸦找到瓶子和水,就能解渴了。

师:是啊,多令人高兴啊!请你读一读写这幅图的句子。

生朗读:“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师:我感觉到这只乌鸦有点儿高兴。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哎呀,这只乌鸦满脸笑容,是很高兴。

(生又读)

师:瞧,你读的时候把“瓶子”和“水”强调出来了,我感受到了是只开心的乌鸦。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你边读边飞,的确很高兴。

(生又朗读这一句)

师:行,再读高兴点儿。

(连续指名学生读,掀起朗读的第一次。)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例中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巧妙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纯地一味地“好”“很好”“你真棒”,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是教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评价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片段二】

师:看到这副图你还有什么想法?

生:看到这副图我有点儿难过,因为我发现这个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

生:对,对,乌鸦找到了水,却喝不到,一定很难受。

师:你能结合图的内容来思考,很了不起。来,老师奖给你一次读书的机会,把写这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

师:是呀,多可惜啊!(生读)

师:你把“怎么办呢”这个问句读得不错,可见你对乌鸦着急的心情有所感悟。(生再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觉得乌鸦本来已经很渴了,又飞了很多地方找水就更渴了,现在他找到水却喝不到,心里一定很难受。

师:你能结合前文来理解,更了不起。你有过类似的遭遇吗?

生:有。有一次,上完体育课,我很渴,想到教室里喝水,杯子里却是空的。到开水桶里接来水,水却很烫,当时我也挺难受的。

生:有一次听写,我好半天才找到笔,后来写着写着笔尖又断了,真是又难过又着急!

生:……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就是一切课程。”在此片段中,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学生们结合了生活经验,拓展了思维。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片段三】

师:刚才同学们再次朗读了全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的游戏,请你根据课文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生:我想提个问题: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

生:我知道:是小石子沉到水下面就把水挤上来了。

生:小石子为什么会沉下去呢?

生:我爸爸说过:石头比水重,所以就沉下去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真是“小博士”。(掌声)大家看──

实验演示

师: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我们该帮他想什么好办法呢?

生:把瓶子推倒。

生:让乌鸦用两只翅膀用力把瓶子举起来喝。

师:你们出的主意真好。

生:乌鸦可以到草地上去衔些草来放进瓶子里,也能喝到水。

生:乌鸦可以用嘴巴拔一根长长的草当吸管,把瓶子里的水吸出来。

师:你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生:可以请大象来帮忙,让大象把瓶子举起来,把水倒进乌鸦的嘴里。

师:恩,多棒的主意啊!(奖励“小博士”)其实,这篇课文介绍的只是一只爱动脑筋的乌鸦。小朋友们在课外可以读一读更多的智慧小故事。

教学反思

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4

纵观低年级识字教学,很多教师不了解汉字的规律,不关注儿童的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只把汉字当做一个个单独的符号来教,导致了识字教学效率低下,使学生出现了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现象。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识字教学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魅力,把握汉字的形、音、意,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识字的枯燥性,让学生在兴趣中快乐识字。

一、在生活中识字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在教学《菜园里》这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随家长到菜市场选熟悉的或爱吃的蔬菜,并让家长用字条写上菜名,第二天孩子们把自己爱吃的蔬菜分别报上来,然后我把提前写好的字卡让他们指读,学生非常认真地记住了各种蔬菜的名称。将枯燥的识字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二、在题目中识字

题目是每篇文章的核心或者中心,往往会有生字出现,若能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必将减轻识字的负担,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时,课题的引入我采取激情引用,我说:“今天有一位新朋友要和大家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乌鸦”图,并随机说:“请你们和他打个招呼吧!”孩子们有礼貌地说:“欢迎你,乌鸦!”我随机出示“乌鸦”一词,此时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很高,很容易就区分了“乌”和“鸟”的不同,“鸦”字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样在题目中分散学习了两个会认的字。

三、在辨析中识字

低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能记住一个字的大致轮廓,但是忽视细节,添笔少画,多点少横以及形近字、同音字混淆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如何指导学生对汉字从粗线条的勾勒到细线条的感知,比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对文中“喝”和“渴”做了如下的设计:我用挑战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说:“乌鸦知道大家很聪明,他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挑战吗?”学生兴趣浓厚,我随机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先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我要求学生找出有两个长得很像的字宝宝,学生很快找出“喝、渴”,我立即出示了带拼音的“喝、渴”的生字卡,指名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组词,然后记住字形。学生发现偏旁不同,我则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喝水需要口(口),口渴需要水(氵)”,这样进一步形象化的比较,加强了易错字的区别,随后我出示了“老师口 了,想要 水。”的填空练习,并自己造句。学生学得有趣扎实,再次辨析易混的字,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功效。

四、内化文本识字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5

一、深延教材,创新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和目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就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教法上要寻求创新的突破点,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更大。如现在低年级的教材,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充满趣味性。如何将趣味性贯穿至课堂教学中,就是我们需要寻找的突破点。在讲《找春天》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一次情景教学,带学生在校园里找春天,孩子们兴趣很高,天天看的这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小嫩芽在他们眼里突然变得那么多姿多彩。再理解、朗读课文时,融进他们自己的情感在里面,自然是非常轻松和容易。

二、依托教学媒体,创设直观情景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很普及了,其优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适当的运用不仅能解决教师在课堂中无法用语言描述来给学生讲述知识的难题,还有助于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为学习课文创设了一个直观的场景。(举一例子说明媒体对乌鸦喝水课文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灵活、新颖、增趣、增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现在提倡“探究式”的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讲《颐和园》第二段长廊时,我设计了“读——思——议——读——说”的学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自读后思考,再相互讨论找出答案,感情朗读,最后出示介绍长廊的课件,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这样一来,学生兴趣很高,尤其是当导游的同学,除了书上的内容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介绍相当生动。由此可见,灵活多样的学法给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学生的创新。

四、开阔思维,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缺乏想象力就缺乏创造力。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像《乌鸦喝水》一课,在讨论乌鸦喝水的方法时就会发现,原来学生的想象是多么让人惊讶。他们为乌鸦找出许多种方法来:拿吸管喝;在地上刨个坑,把瓶子放到坑里倾斜一下;去田里找根麦秆来插到瓶子里吸水;甚至有的学生还说用翅膀抱着瓶子喝等等。

五、拓展教学,培养技能

乌鸦喝水教学范文6

一、在课堂学习时,给学生平等交流和自由分享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聋校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提升了聋校语文教学的设计理念――大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生永远是学习过程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和个性成长,把课堂交给学生,创设了宽松、自由的讨论平台。给每一个孩子自由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张扬个性,放飞思维。让聋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为他们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如教完高年级的《落花生》一课,我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既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这节课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开展课外活动时,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用教师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展开活动。不允许学生打乱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及活动的形式、方法等。这样限制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及自身潜能的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地展开。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解放课堂上的聋生,在开展活动时,给予聋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充分发挥潜能的余地。如教学中年级的《 春天来了》一课时,适逢春天的美好时光,我便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郊外踏青,去观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自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感觉……当学生陶醉在浓浓的春意中时,我适时地鼓励学生把自己印象中最美好的春景图记录下来,注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可以让学生做一位小诗人,把它写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名摄影师,把这春景、春趣、春情拍摄下来。这样,在宽松自由的课外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在极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春天,而且发挥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

三、精心设计作业内容,给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设计理念。根据语文学科及聋生的身心特点,从趣味性出发,注重实践性,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内容,使其真正成为聋生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空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如学习了高年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如今我们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电视台“广而告之”栏目组想制作一档集画面和宣传语为一体的公益广告。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创意写下来或画下来。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策划起来,一个个都成了才华横溢的“广告策划人”看着学生们的一张张作业,图文并茂,发人深思。这样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学生或写或画,或摘或录,自由发挥,无拘无束,完全做到了让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在实践活动时,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条根本思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教完《乌鸦喝水》一课后,我让聋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进一步弄懂乌鸦是怎样喝水的,并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乌鸦喝到水?课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实验。第二天,我让学生以表演、介绍等形式展示。学生们展露出的表演天赋及独特办法,让我吃惊和感动。以下就是学生们实践活动时的精彩片段:

镜头一:一生表演了乌鸦的两次喝水,第一次他走到水瓶旁,左看右看,然后才决定找石子往瓶里放,来回十余次,最终“乌鸦”喝到了水,开心地飞走了;第二次同样走到水瓶旁,他很快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根吸管,瓶子里,“咕噜咕噜” 一下子就把水喝光了。

镜头二:某生说:“我最喜欢喝汤了,每次喝汤的时候,我都会用勺子,乌鸦喝水也可以用勺子去舀着喝……他讲得绘声绘色。

镜头三:一生迫不及待地说:“叼一个半圆形的器皿,乌鸦小心地把瓶子踢翻,让水流到容器内也能喝到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