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
在正式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要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
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一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写开题报告目的:一是作者能将所选课题的内容框架、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文化结构、主要引征材料及参考书目作一总体思路的勾划,作者对该选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有序的组合清理,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充分准备。二是作者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顺论文思路,使其结构更趋完整,内容更趋翔实。
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1、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用中英文撰写,汉语在前,英语在后。目的是限定毕业论文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即论题。应力求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
4、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
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5、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
6、本选题的撰写框架
框架可用提纲形式表述,一般构成如下:
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论点:分析问题与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来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做法。另外,利用实际数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如何?对人们在英语教与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研究的?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般是英文参考书在前,中文参考书在后,以字母拼音顺序排列。
7、研究基础
作者在选择该题之前作过哪些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写过什么文章?说明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
8、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描述、实验、实证、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测量、量化、行动研究、表列、图示、内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实验的方法就是对英语教学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调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
9、撰写步骤及阶段任务
包括:选题及开题报告初稿、正式开题报告及提纲、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时论文答辩等。
开题报告中文范例
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
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 引言
2.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2.1 隐喻的定义
2.2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2.3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3.1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3.1.1 习用语
3.1.2 新生隐喻
3.2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3.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译汉译
4.1 翻译的标准
4.2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4.3 日常用语中隐语汉译的过程
4.4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5.1 直译法
5.2 意译法
5.3 转译法
5.4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4) 参考书目
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1988.
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N.Y. Orbis Book, 1981.
…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陈文伯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
英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双重”身份
一.引言
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开始转向对翻译文本的译者和接受者(读者和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的研究,因此,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起步于2001年的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译者主导、译者中心是其核心理念,并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它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可以表述成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
回顾20世纪以来国内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状况,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应该译成韵体还是散体”[3]。或重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或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这两种方向,既有其成功之处,又有其遗憾不足。诗律有碍达意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因形害义”;而达意又要丢弃唐诗本身的形式美,以致损害了唐诗本貌。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唐诗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原文一译者一译文”三元关系视角看[4],我们从译者居中的位置向两端审视,由此演绎出来的译论构架也有可能相对‘中和”稳定。基于这个理论视角,笔者认为唐诗英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其实质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来分析著名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双译本的异同,探讨唐诗翻译中译者的双重身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对生态翻译学的体现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5]。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渊冲和庞德在英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程中适应原文和译语文化生态环境、继而做出对原文的主题思想“取便发挥”,这种做法又可以解释为是两位译者适应其生存境遇的一种选择。
2.1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具体表现为对“能力”的适应。译文产生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重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2]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文是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那么,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要选中的,可以说应当是诗人译者,或者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造诣的译者论文格式模板。许渊冲先生是“诗译英法惟一人”,他用韵文来译,显示出了中国翻译家力求保持中国古诗词民族特色的诉求。美国诗人庞德改译的《华夏集》包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中国古典诗词十九首,其译文语言简练、流畅而不浮华,遣词造句富于现代气息。艾略特为此称赞庞德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和庞德这两位文学大师的译文得到广泛流传,说明两位译者不仅没有被“翻译生态环境”给淘汰掉(比如或审稿者“未通过”、或出版商“不出版”、或读者“不愿看”、或译评者“不认可”等等),而且其译作也做到了“适者生存”。
2.2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还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因此,在译文的产生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生态环境选择译文,“重点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2]。这时的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是真正的“主宰”。“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选择”[2]。这种选择性适应集中体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评判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首先要看译者是否多维度地适应了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要看是否做到了“三维”转换。本文从这三方面看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译本的异同。
2.2.1 译者对语言维的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7]。
在形式上,唐诗整齐、简练,信息载量丰富;英文诗中冠词、介词、连词常常是不可缺少的,这就使得在行数方面保持形似十分困难。作为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只有四行,每行七字,充分体现了唐诗布局合理,排列整齐,富于建筑美的特点。在两篇译文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保存了原诗的这一特点,也是四行,而在音节数上是呈递减趋势,从形式上反映出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的画面,从诗的形式上与情境遥相呼应。而庞德采用了现代自由诗体译成了散文诗,他认为,翻译不应该受原语句法的限制,应该根据译语的表达需要,采用自然的、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句法表达思想。笔者认为,唐诗乃中华文化之瑰宝,有其特定的形式与内涵,所以译者在适应译语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选择和原文较为一致的形式来传达诗意。因而,就形式方面笔者认为,两篇译文中,许的译文较为突出。
在韵式方面,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友人、以及对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十分切合。在这两种译文中,许渊冲的译文保持了唐诗的音韵美,采用了aabb式的韵脚的转换,并在句数上采用了绝句的四行式排列。而庞德译这首诗时运用现代自由诗体。可见,由于两名译者的体会、判断和选择的不同,即使是对同一首诗,也会产生不同的译作。
2.2.2 译者对文化维的选择转换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1]。
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在“黄鹤楼”送行富有文化内涵。许译的第一句“My old friend has left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既交代了友人是自西向东而行,又传达出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既是传说中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也是千古登览圣地和中国诗人经常留下诗句的地方。庞德在此句的译文中保留了古风和异国情调,例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他选取“Ko-jin”代替“故人”,“ko-kahu-ro”代替“黄鹤楼”原因在于这两个词作为名字好听,和“故人”的汉音有点类似,带有一点恰当的异国情调,放在诗歌的开头和首句末显得亲切、自然,对整体意境传达起着一定的作用。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开元盛世的“扬州”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象征着欣欣向荣,充满希望。通过对诗人写作背景的研究,可以考证当时的扬州确实是李白心之所向。许译用River Town向译文读者点出了扬州的水乡特征,有助于译文读者产生有益的联想。庞德的译文舍弃了表示目的地的“扬州”,而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似烟如雾的花丛随着孤舟渐行渐远,慢慢地变得模糊不清。这一意象凸现了一个动的过程,孤舟的远去,花丛的逐渐模糊与送别之人的心情交相辉映,送别之人的情感由此得到升华。
文化传递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诗歌而言尤为如此。两位大师在文化维的选择转换都是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生性,应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来体现两种文化的转换,都选择尽量把文化内涵传达到位, 可谓都是较为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翻译。
2.2.3 译者对交际维的选择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说译者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论文格式模板。诗歌在交际维层面的转换体现为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译者的桥梁作用,读者与作者在情感、思想等各方面产生共鸣,促成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目的的实现。因此,译文中意境的传达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是一种软信息的传达。
诗的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实际却描写的是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许译文用“theboundless azure sky”表明天空的无穷无尽,这种空间上的延续也能表明诗人送友人时的怅惘情怀。原文中的“流”这个意象,许译为“rolling”,表示的是长江的气势和浩荡,与诗人感伤的情绪形成了对比,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庞德对两个意象的英译仍然没有逐字对译,而是用“lone sail”,“blots”和“thefar sky”,将一叶白帆远去消失在天边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reaching heaven”将“天际流”的意境和美感白描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这一方面充分表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另一方面让西方读者可以透过诗中突出的语言意象了解到异域文化,潜移默化地领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这样的译诗,经过内容和形式上的“转述、改写、变形”后,在当时客观的时代文化氛围中大获成功,这是译者庞德的成功,然后才是李白诗歌的成功“出访”。在这部分译文中,两位译者对原文的处理增减恰当,将原诗中的“诗眼”和美的意境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翻译创生性来看,两位译者是发挥其主导作用,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下实现了交际目的,堪称最佳翻译。
三.结语
综观两篇译文,通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两篇译文各有千秋。为了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各自都尽可能地跟原诗保持一致,都在不同程度上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形象。基于此,译者需要克服巨大的时空差距和文化差异,从各自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译作竭力将壮丽的画卷忠实地再现在译语读者面前。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对原者负责;同时是译文“作者”,要服务于读者,对读者负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双重”身份表明译者是翻译成功的根本因素。因此译者是翻译的真正主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选择过程。译者的素质越高,他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应”与“选择’才会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3,136,137-13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1-5.
[3]王海艳,刘秀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析中诗英译现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3):48-50.
[4]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 中国翻译,2004(5):10-16.
[5]束惠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 上海翻译,2010(2):39-42.
[6]吴其尧.庞德和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1.
[7]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J].上海翻译,2008,(2):1-5.
英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3
1. Introduction
2.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2.1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2. 1.1 The differences in diet concepts
2. 1.2 The differences in diet patterns
2. 1.3 The differences in diet objects
2.2 The origin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3. Chopsticks vs. knives and forks
3.1 The origin of the chopsticks
3.2 The origin of the knives and forks
4. Different cultures reflected by chopsticks and knives and forks
4.1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shapes
4.2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using methods
4.3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materials
4.4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food that chopsticks and knives and forks used to
英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4
导师制是书院教育的精髓,其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欧美诸多一流大学培养学生的重要教育形式。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本科生导师制指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在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从而促使教学与教育结合、教育与管理挂钩,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将单纯的教学活动提升到教育的高度,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需对学生实施教学和思想的教导、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并对学生的疑问提供解答。
二、本科生导师介入下的英专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探究
1.模式设计和内容。本科生导师制作p为辅导员和专业课任课教师工作的延伸和拓展,重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挖掘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本科生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导师通过跟踪式的指导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引导,密切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极大关怀。将本科生导师制融入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让本科生导师兼任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使得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成为本科生导师四年导师生涯中的一个自然终结环节,对提高论文指导成效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环节里,我们拟通过本科生导师介入式的英专毕业论文指导实践达到如下教学目标:唤醒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其论文写作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特长、知识面和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将论文选题和自身职业发展相结合,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步骤、有侧重的教学实践,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和提高论文的总体质量;通过个性化指导,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术规范性、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
英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管理 问题对策
毕业论文撰写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语教学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专业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
诚然,对即将迎接国家本科评估的我院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操作过程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迎评组成部分,做好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不可否认,校方和系部已经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在我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本科论文水平不高。笔者将通过对现有的毕业论文有关规定的分析及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从几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并提出适合英语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管理办法。
一、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并未对毕业生的论文撰写资格的要求进行规定。
就撰写要求而言,不管他有没有挂科,也不管他挂科多少,一般只要是毕业生都合格,全日制本科毕业班的学生无须具备其他条件就可参加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做毕业论文的人数几乎占毕业班人数的百分之百,而且一般都能通过,不及格的人数极少。这导致无法体现学生实际的知识和能力,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大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可以对能否参加论文写作的学生与其学科能否及格挂钩,或者与其学分达到多少挂钩,或者可以设定课程论文或学期论文,并与是否通过了课程论文和学期论文挂钩。
(二)《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对指导老师的规定不切实际。
文件中规定:“指导老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工作进度……每周至少指导所带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两次。”对题目相同的学生很容易采用集中指导方式,但对于外语专业是一人一题,无法想象每周对每名学生单独指导2学时。2010届指导老师一般都带了7-8个学生,即使放下所有其他工作(这极不现实),导师指导8名学生的周工作量最少也达14-16学时(包括评阅有关材料,修改学生论文),更何况学校承认的工作量总共仅为13学时/学生。
(三)《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中对答辩要求欠缺。
答辩部分的第(3)点规定了“答辩小组均由专业教师组成,同时积极邀请专业基础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参加,每组答辩教师不少于5人……”但未规定交叉答辩,其实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最好是避免导师与自己指导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能更全面地体现学生专业能力,也能使答辩老师更民主、更自由地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
二、系部论文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及其对策
(一)格式模板不严谨和不固定。
1.按照学校的模板,表格与论文正文中文字的间距应为1.5倍,但系里面的模板有些表格未加说明。
2.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格式说明不清楚。问题出在一是给出的例子是理工科的例子,二是标点符号的标注未标清楚,如注释中引用之文的出版年代与页码之间的标点符号应该是逗号还是冒号,都应该有详细的说明。理论上是,引用的专著用逗号,若引用的是期刊,其间就要用冒号。
3.模板反复变化。有时候交定稿的前几天,模板都会有所变化。这些诸如此类的小小细节和不断变化,弄得历届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指导老师都对每年的论文设计模板头痛不已。对于学生而言,一次次地修改自己论文格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写论文的目的更加模糊。同时,对老师而言,一次次的检查,增加了老师不必要的工作量。写作的过程原本是一个培养科学、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的过程。然而,格式模板的反复变换说明学校、系部的不严谨,又怎么要求学生严谨?
这说明系部论文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的教学准备不充分,不妨组织专门的小组借鉴其他本科英语专业论文格式对现格式等进行研究和整改,反复检查或者邀请不同老师对整改好的论文格式检查是否有忽略之处,确定没有错误,面面俱到的时候再挂到网上,一旦挂到网上就不再轻易修改。
(二)论文启动时间不佳。
本系论文启动时间一直是在第八学期,只在今年,由于考虑到历届有学生为找工作在最后一学期内不能完成写作,特提前到了第7学期学生实习之后。其实,把毕业论文环节的工作放在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学期进行是正确的、占主流的、有优点的。
英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的实际情况,分析小学生语文写作现状,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通过自评自改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教师教起来难,学生写起来难”的两难现状,加强小学作文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
传统作文教学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教师先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写法进行指导,之后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却收效甚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二、探索小学写作教学的新方法
正是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调查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入手,遵从新课程理念,着手研究、试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经过不断的摸索,我总结了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我把它称作:作文自评方法。所谓作文自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评价别人的作文,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比较。每一节习作课,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以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评”的能力。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的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改”的水平,继而在会评的前提下去改,使“改”的目的更明确,“改”的行动更自觉。开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也很费时,学生根本不会评价,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评价。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班上写得好的作文和问题作文都输入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边评价边修改。二是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修改作文。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三是利用教室的墙壁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在作文评改之后,将好的作文进行展评,大大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在每一次评改作文的时候,孩子们都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评价,也格外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习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作文的评改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在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教师还要留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三、评改作文时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简要总评
通过教师对全班作文的简要总评和提示,学生明确评改重点,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方法、步骤如下:出示“作文目标”,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作文要求,使学生迅速进入作文情境;教师简要评价初稿,指明优劣所在。这一步就是要提醒学生,他们的作文可能在这些方面也出现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这些方面,下面的评改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逐条引评
这是学生自我评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各方面的要求,发现自己作文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会评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这一环节,依据“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对重点条目(“简要总评”时指出存在问题的条目)逐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条评价自己的作文。“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基本反映了作文的程序,也是评改作文应遵循的顺序。依据“作文目标”顺序评改,有利于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形成评改能力。要求学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作文各方面的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评价自己的作文,将问题各个击破。例如评价“条理”是否清楚时,就暂不牵扯其他方面的问题,等评价完了“条理”后,再评价其他方面。评价每一方面时,我遵循从“评他”到“评己”,从模仿到独创的规律。首先,让学生回顾这一方面的要求。然后,列举正、反例子(包括“病例文”),让学生比较评价,并对反面例子(包括“病例文”)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确怎样符合要求、怎样不符合要求和怎样修改。对“病例文”的评价,可在出示的大“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的符号(如符合本条要求打“√”,不符合本条要求打“×”等),以防“综合评价”时忘记对本条的评价。
(三)综合评价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弄清楚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而从整体着眼,肯定好的方面,改好写得不足的部分。首先,对学生综合评价未修改前的“病例文”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优、缺点都要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说,使学生学会综合评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综合评价“病例文”的方法,将“逐条评价”自己作文的情况综合起来,作出“综合评价”;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指导。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清楚了自己作文的得失,也就能全面而有重点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了。
(四)自己修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作的就是提醒学生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逐条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差生”给予具体指导。学生通过自我修改的实践,改正作文中的问题,掌握修改的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五)互改交流
自己改完的作文,先让同桌,或小组内,或自愿结对子交换评改,然后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和为什么这样改。互改交流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评自改后仍有问题的作文,还应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并要求在“师评”指点后再进行自改或互改,直至人人“过关”。
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