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每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每周计划

每周计划范文1

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

作者:居阅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6-7-1

中国古典园林

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东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解放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重观秀丽。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文人、官吏和富豪的私家园林,其布局、建设和布置多有深刻的意义,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园主的心态。

本书深入于各个历史时段的文化堆积层,提示苏州园林的装饰、装修的景点布置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缜密的分析、新颖的结论和数百幅图片使你于赏心悦目之时豁然有所领悟,更可以为现代居住文化提供启示。

苏州盆景――中国盆景精品赏析

作者:邵忠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

苏州盆景,发展于历代文人荟萃、艺师辈出、文化发达的,以苏州为中心的地区。苏州盆景的发展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文化条件。这里风物清嘉,给创作盆景提供了最好的范本。现代苏州盆景的造型特点是:注重自然,型随桩变,成型求速。摆脱了过去成型期长、手续繁琐、形式呆板的传统造型的束缚。本书介绍了苏派盆景的历史演变和形成、苏州盆景的造型特点和艺术手法、苏州树桩盆景制作、苏州盆景赏析等内容。

苏州状元

作者:李嘉球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8

苏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浓厚。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苏州地灵水秀,人文荟萃,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居民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博大,是苏州成为中华文苑艺林渊薮之区的重要原因。

苏州名门望族

作者:张学群等

出版社:广陵书社

出版时间:2006-7-1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历史上的苏州人文荟萃,世家大姓人家更是人才涌流,影响深远。六朝时期的“朱、张、顾、陆”,唐宋元明时的“归、范、文、王”,清代的“彭、宋、潘、韩”等等,每每提及,苏州人眉飞色舞,津津乐道,总有着说不完的话语和讲不完的故事。《苏州名门望族》从很远的过去,一直讲到现在,讲的都是苏州的簪缨世胄,钟鼎人家,在那个被人们曲解了的社会里,与国家同兴亡,与民族共盛衰,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地为中国历史,为苏州文化书写着动人的篇章。

每周计划范文2

关键词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广东梅州;梅县区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112-01

梅县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境内山峦起伏,山地占22.1%、丘陵占55.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马铃薯是该区重要的冬种作物之一。为获取马铃薯高产,农民通常采用大水大肥的管理方式,而制约冬种马铃薯发展的主要因素则恰恰是该地区冬季水资源缺乏以及肥料资源宝贵。因此,克服冬季干旱、改变施肥不合理现象、确保马铃薯高产稳产是马铃薯栽培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水肥一体化水肥供应模式,可以科学合理控制马铃薯全生育期的水肥供应,确保马铃薯各生长时期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供应,通过滴灌管道输送到马铃薯的根系,做到水肥供应适量、不浪费,确保马铃薯均衡生长。

1 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必要性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可见,基于水肥耦合效应的灌溉施肥技术是农业生产技术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有以下优势:一是均衡供水。保持土壤水分处于马铃薯生长的最适宜状态,湿度和通气良好,减少了烂种烂薯。二是均衡施肥。按照马铃薯的生长规律施肥,采用“前期少、中期多、后期也有”的合理搭配,_到适量、平衡和精准施肥的效果。三是节省人工。肥水作业是在田间固定的点进行,只要将田间布置的阀门打开,将肥料倒入施肥池,人不需下地,提高了种植效率。四是提高抗病能力,减少杂草危害。为作物提供最佳的水分和养分条件,作物生长壮旺自身抗病能力就会提高,同时行间杂草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减少[1]。五是保护环境。科学施肥可使肥料流失大幅度减少,减少了对土壤及水体的污染,保护了环境。

2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

2.1 灌溉系统

根据马铃薯的种植规格、生长特点以及种植地的土壤条件,对国内外常用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进行筛选、优化,设计适合当地马铃薯栽培的既高效又经济的灌溉系统,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梅县区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地块面积较小,可选择应用移动式首部系统,将水泵、过滤器、施肥装置、水表、安全释压阀、空气阀装于首部系统,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冬种马铃薯地块多为冬闲田,翌年还要种植水稻,为不影响轮作,田间管道设计为可回收的,在马铃薯收获时将滴灌带回收,供翌年再用,不影响下造作物种植,也不会产生田间污染。布置形式为水源―首部―主管―支管―滴灌带,每2行马铃薯中间铺设1条滴灌带,管径16 mm,滴头间距30 cm,滴头流量1.38 L/h,工作压力0.1 MPa。滴灌带铺设应尽量放松扯平,自然畅通,不宜拉得过紧,不宜扭曲。滴灌带铺设与马铃薯播种同时进行。

2.2 施肥技术

对面积较小(0.7 hm2以内)而又没有电力供应的地方,可用移动式灌溉施肥机,将柴油或汽油机水泵、过滤器、施肥桶等组装在一个移动的架子上,用时以人力或摩托车拉到田间,用完拉回保管。适合于滴灌的肥料类型主要是水溶性肥料,如尿素、硝酸钾、氯化钾、磷酸二氢钾、工业级磷铵、硝酸钙、硝酸镁、硫酸镁、马铃薯专用水溶性配方肥以及其他液体肥料。

2.3 水分管理

整个生育期要求土壤保持湿润和墒情适宜,这样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对水分的需要。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需求,大部分情况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80%有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墒情不足:土壤含水量不能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需求,小于土壤适宜含水量的下限,要及时进行灌溉。灌溉要科学适宜,忌过量或不足。过量不仅造成肥料浪费,还影响马铃薯产量。砂壤土由于养分吸附能力差,过量灌溉更容易导致肥料淋溶损失。灌溉时间要以灌溉至土壤表层至深度40 cm处于湿润状态为准。可以边滴边挖土层观察湿润深度,湿润深度达到40 cm就停止灌溉[2]。然后隔天观察土壤湿度情况,变干再开始下一次灌溉。正确掌握灌溉时间,防止造成土壤水分不足或过量。

2.4 养分管理

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原则,在制定施肥计划之前要取土壤化验,了解土壤的养分供应潜力。根据文献资料,马铃薯块茎含纯N 3.8 kg/t、P2O5 1.4 kg/t、K2O 5.3 kg/t。采用目标产量配肥法,以马铃薯目标产量45 t/hm2计算,块茎带走的氮为171.0 kg/hm2、磷63.0 kg/hm2、钾238.5 kg/hm2。根据养分归还学说,要保持原有地力平衡,必须归还至少这么多养分回到土壤。采用滴灌施肥氮磷钾利用率非常高,所以推荐施肥量定为纯N 168 kg/hm2、P2O5 37.5 kg/hm2、K2O 225 kg/hm2。除氮磷钾外,还要补充中、微量元素,施镁30 kg/hm2和钙45 kg/hm2,微量元素硼、锌等通过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来解决。具体通过滴灌应用的肥料及用量为尿素(纯N 46%)180 kg/hm2、液体磷铵(含P2O5 29%、纯N 10%)150 kg/hm2、硫酸钾(含K2O 50%)450 kg/hm2、硝酸镁(含Mg 9.4%、纯N 10.9%)315 kg/hm2、硝酸钙(含Ca 16.9%、纯N11.8%)270 kg/hm2,氨基酸水溶肥料30 kg/hm2。采用“基肥与追肥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的施肥方法,追肥少量多次。通常20%~30%的肥料作基肥,70%~80%的肥料作追肥。追肥的分配要根据马铃薯的营养规律,苗期少、中期多、后期少。上述肥料在定植后每隔10 d施1次。追肥通过灌溉设施进行,施肥时先开始滴灌清水,待滴灌20 min后开始施肥,整个施肥时间持续0.5~1.0 h,滴完肥料后要继续滴清水20~30 min,保证设备畅通不堵塞[3-4]。

3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展望

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节药、省工、高产、高效等特点和优点,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所重视。经过反复试验、示范和推广,成功地把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马铃薯栽培中,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栽培管理模式中灌溉施肥不科学的问题,推动了马铃薯栽培技术的进步,节省大量用于灌溉和施肥的劳动力成本,改善和提高了旱作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马铃薯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马铃薯的生长规律,科学安排肥水,有效改善了土壤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4 参考文献

[1] 石玫莉,陆兴伦,宾士友,等.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试验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2,27(2):11-14.

[2] 林阿典,黄玉芬,黄沛深,等.广东冬种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7):46-47.

每周计划范文3

关键词:扬州清曲;音乐艺术;唱腔特征;审美特征: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61-06

扬州清曲是明清时调在扬州地区流传之遗音,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突显出她在传统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和价值。其唱腔曾对众多戏曲、曲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影响。如四川清音、湖北小曲、江西清音、广西文场及扬剧、淮剧等。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有专家学者对它进行研究整理,成果显著,如章鸣的《扬州清曲调查报告》(1960油印本),韦明铧《扬州曲艺史话》(1985中国曲艺出版社)、韦人《扬州清曲三卷》(2006广陵书社)等。其中对清曲唱腔研究关注不够,本文拟从这里人手,用定量分析法研究唱腔的共性特征,从中推断出清曲的审美情趣,进而放人文化背景中诠释成因。

一、百曲如一――曲牌系统研究

清曲传统曲牌共73支,来源复杂雅俗兼得。其中有来自南北曲的[劈破玉]、[黄莺儿];有来自当地民歌的[杨柳青]、[玉美针];也有来自当地花鼓的[磨豆腐];其中源于明清时调者为最多,如[剪靛花]、[银纽丝]、[梳妆台]、[叠断桥]、[鲜花调]等等。从名称看曲牌构成显得纷乱繁杂,从听觉上却能感受到同类化现象。《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注释[倒花篮]曲牌时写到“[倒花篮]旧名[倒豌豆],与[湘江浪]、[老叠断桥]、[叠断桥]属同一曲牌系列……该曲调与[湘江浪]相近。”《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扬剧概述中也有这样的叙述“在清曲曲牌中[剪剪花]与一些风格相近的曲牌构成独特的曲调群,它们相互勾结,转折自然,不落痕迹,如[鲜花调]、[夸夸调]、[哭小郎]等”,这些文献记载进一步证实了清曲曲牌的同类化现象。据笔者统计清曲中有同曲异名现象的曲牌占整体曲牌的近百分之八十,出现此现象并非偶然,原因存于调名混用及曲牌自身的流变。曲牌名称混用现象在明清时调中较普遍,曲调名常常被词格、曲文、歌名等代替,如[鲜花调]其词为前两句相叠,用词格命名为[双叠翠],从曲调看其实为一物也,但后人时常作相异曲牌收录、曲牌[罗江怨]常取曲文末句泛声[哈哈调]为另一名,歌名[四季相思]、[叹五更]也常代调名[银纽丝]等。曲牌自身流变是指在原曲牌基础上滋生出新的曲牌,这多半由职业、半职业艺人在演唱曲牌过程中“依调填词”,或“依词变调”形成。单乐种系统内曲牌衍变现象在曲艺、戏曲这类程式性音乐中较常见。这常给研究者带来迷障,尤其是音乐工作者。

对于清曲唱腔研究,笔者将跨越曲牌名纷乱的障碍,着重研究曲牌唱腔本身。根据唱腔的异同差异,将清曲曲牌调同,名、词不同的归类。分为[梳妆台]类、[天津调]类、[莲花调]类、[虞美人]类、[急急风]类、[满江红]类、[道情]七小类。各类中不同曲牌间曲调并非完全一致,有大同小不同、小同大不同的情况。但总体上同类曲牌风格统一、音乐素材接近,情绪表达相似,各类间又有特征差异。如[天津调]类和[满江红]类前者曲牌用材单一,对比性弱,结构短小,情绪单纯,形象鲜明。旋律错落有序、抑扬起伏,基本围绕羽、徵音做级进环绕式进行,连续两个小三度回旋连接la-do-la、sol-mi-sol,增添了曲调的律动感,给人清新活泼,流利舒畅之感。后者,则不然,曲牌用材复杂,对比性强,结构庞大,常重复联套使用,旋律平稳柔婉,字少腔多,整体风格恬淡典雅,雍容端庄。

二、清雅不失爽朗――音乐审美特征研究

清曲七类唱腔有何共同规律,又体现出怎样的审美特征,以下将详细分析之。异曲同腔现象已使曲牌数量简化,根据实地调查中曲牌使用情况及曲调简洁原则,选出各类代表性曲牌(笔者称母曲),即上述命名类别曲牌。着重分析这七支代表性曲牌,便大致可知清曲唱腔的旋律特征。首先使用昆曲、道乐研究中的主腔分析法,找出七支母曲的核心腔句,命名为“母腔”。它是母曲唱腔构成的基础,也是该类曲牌的特性腔句,统系众多不同曲牌。“母”实际上含有曲牌体系的意义,即各曲牌之间共有,起到联系曲牌之间关系作用的基础结构。现将七支代表曲牌的具象“母腔”以表列出,并加以编号,用C调记谱,如下。

这七支母腔体现了七类不同曲牌间的异质,同时包含了腔格、腔型(即旋线旋法、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参照结构特点,总结唱腔的共性特征。

1、腔格。

“腔格”一词最早出现在杨荫浏先生的《中国音乐史纲》中,阐释为“本字音调之进行”,在其《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又作了“即一般形式”的注释。于会泳先生在《腔词关系研究》一书中也用到“腔格”一词,于先生将其定义为“唱腔受一定字调调值的制约而相应形成的音型”。两位先生对腔格一词的定义基本一致,均指腔与字之间的运动关系侧重字调对唱腔的制约作用。从这层意思看,腔格是地方色彩体现的先行者。今人王耀华先生在《南音音乐研究》中发展了该词含义,认为腔格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乐音所构成的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它是“某民族、某音乐旋律中存在的不可或缺的几个音级”。总之,腔格是受唱词影响形成的包含几个音级,忽略节奏轻重音关系,同时代表着某地音乐特性风格的基本单位。以下将七支核心腔句中所含腔格列出,见表二:

上表看出,一号、六号腔格比较突出,为纯五度内不同音的四音列,其余均是它们分裂、交融的产物。与一号腔完全一致的有四号腔;二、五号腔为一号腔的后三音列;七号腔与六号一致;三号是一号腔与六号腔的交融产物。七支腔根据腔格的不同又可归整为两大类,见图示

图例显示,两腔格是以徵音为中心音的上四度、下五度的四音列。经计算一号腔格在曲牌中占有率近70%,常独立展衍成曲,由它构成的腔节、腔句在唱腔中所占比例大、较稳定,对曲调风格起着决定作用,笔者称之为“风格性腔格”,即对整个乐种风格起直接作用的核心性腔格,其特征为re-sol纯五度间小三、大二度排列的三音或四音列。六号腔所占比重小,起辅助作用,所属曲调群含曲牌数量相对较少,不常独立展衍成曲,且变形较大,可称之为“特征性腔格”,其特征为sol-do纯五度间的四音列。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各音级衔接音程度都为小三或大二的级进进行。试举谱例1,进一步加以证明。

[梳妆台]唱腔由一号腔与六号腔相互缠绕,共同发展而成。以六号腔为主干音构成的腔节常出现在句首或旬尾,无一处雷同,倒影、换序、游离于高低八度间的大变形手法,不易辨别。常位于句首等重要位置成为此曲牌的“特征性腔格”; 一号腔展衍成的腔节,形态稳定,重复多次,分别对应“周瑜”、“用计”、“休害”、“山人”等唱词。曲尾以低八度变形拖腔结束,加强印象,肯定风格,故成为此曲牌或此类曲牌的“风格性腔格”。“终止结构有时为了使乐曲风格统一,也常运用主腔的材料构成,但他和主腔有着明显区别,……但基本旋律总必须保持”,此例便是这一观点的最好例证。另外,据统计,以一号腔re do la sol终止的曲牌有37支占所有曲牌的54%,以六号腔sol mi re do为终止音的有29支占曲牌的39%,两腔结尾的曲牌总比例为93%。该数据与上图统计数据基本一致,再次证明“风格性腔格”及“特征性腔格”结论的正确性。

2、腔型

腔型即腔节型态,指旋律线条高低走向呈现的形状,关系到曲调的特征、色彩、风格等要素。在戏曲、曲艺音乐中常称腔型。扬州清曲唱腔旋律的主要腔型有以下几种:

(1),缓坡型,即旋律高起同音反复后级进下行。此型以一号腔格re do la sol构成的腔节、腔句为多,常在句尾出现,有时也用于句中,与前后腔节浑然一体,体现恬静柔美的情感。如:

(2)微波型,即低起高升再缓下的山峰型,这中旋律常首尾同音,但也可以向上或向下展衍波进,多于句中出现。反向一号腔格再叠加原型sol la do re do la(sol)最为常见,sol dore mi re dola sol急上缓下山峰型也较多,这类腔型体现出清曲悠扬爽朗的情愫,如:

(3)回环型,即以某音为中心音环绕并呈平起级进下行的旋线,有时也可绕两音交替或逐级下移中心音进行。表现清曲妩媚婉转的性格,如:

3、结构

音乐结构属于音乐创作的形式范畴,即音乐的基础框架。音乐结构不像腔格、腔型等显现审美特征,但其中隐射出的各地审美思维同样是音乐分析判断的重要参数。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单体结构、变体结构、对比联体结构、循环结构以及混合结构”。扬州清曲曲体较复杂,基本有单曲体、单体重复及对比联体三种结构。因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是清曲单曲牌唱腔,故后两种形式暂不做详细分析。清曲的单曲体结构体式有单句、二句、三句、四旬、五句等;结构性质有单句平叙性、上下对比性、起承转合性、递增展衍性等。江明悖《汉族名歌概论》中说道“结构样式是具体的,结构性质是从前者中抽象出来的。前者是特殊个性,后者是一般的共性”,笔者取结构体式分类以示特殊性。

(1)单句及两句体。清曲曲牌中,单句体仅[王二娘磨豆腐]一支,二句体共有16支曲牌,如[麒麟调]、[小尼僧]等,其中又可分为“单句重复”、“上下旬对比”、“变化形态”三种情况。其中“变化形态”较复杂,有两句变形为三旬、四句、多句体等,其中复沓上下旬构成多句的情况较多,如[粉红莲]选段:

以上截取该曲牌的第一、二句,整曲由AB复沓两次构成ABABAB型六句体。两句体结构简单,材料朴实,变化手法以重复居多。

(2)三句体。清曲中三句体结构的曲牌共19支,有单句重复AAA型三句体[平调];有对比性两句变体AAB或ABB的[哈哈调],有不同材料一气呵成ABC型的[莲花落];也有三句多次叠加构成的多段[罗江怨]、[耍孩儿]等。现举单三句[哈哈调]为例说明,此曲牌为规整性三句体结构,每句由两个腔节共四小节构成,各腔节间有器乐伴奏衔接。第一句A与第二句A1材料相当,A1可视为A的变体;第三句B与前两句有显著不同,落音、旋线、旋法都不一致,与前两句形成对比。见谱例2

(3)四句体。清曲中四句体结构曲牌共25支,其中情况不一,以传统起承转合ABCB’结构较多如[春调]、[太平年]等,同时含有ABCA或ABCD等对比、展衍性质的四句体,另外,一些由单四句重复或变化再现构成的多乐节曲牌,如[南调]、[劈破玉]、[软平]等也较常见。以[春调]为例分析,见谱例3:

[春调]又名[孟姜女],为规整性四句体结构,从各腔句的主干音看这四句中的三句是相似的,材料单一无对比,从结尾音分析却是典型的ABCB’起承转合性质四句体。

(4)五句体。五句体共12支曲牌,其中没有单句变化、单句展衍的五句体,多数是通过三句或四句体变化而来。其中以四句变体为多,且大多重复尾句,如[剪靛花]中的尾段:

此例截选[剪靛花]第三句末腔及第四、第五句,笔者用虚线标志出相同的音级,显然第五句材料与前一句半几乎完全一致,由A+B构成第五句c。总的看来,扬州清曲曲牌结构种类繁多,从一句体到复乐段都有。现从宏观角度总结其结构特点:(1)从结构体式看四句体所占比重较大,占整体曲牌的35%,其次突出的为三句体占25%,二句、五句各占16%左右,其中上下对比性质比例为31%,起平落性质比例为30%,展衍性比例为24%,起承转合四句性质比例为14%。结合两个数据分析,结构体式、性质均突出的是三句子,这种起、平、落的曲式结构回避了两句体的呆板也避免了四句体的复杂,暗显出即不直白也不娇柔的地方性思维,同时体现清曲音乐柔而不腻,刚而不直的性格特征。(2)不规整结构较多,方整性结构较少。这一特点体现在各句数中,每句小节数少则几小节,长则数十小节,且常在规整性结构中插入长短不等的衬词,呈不规整结构状。在随意中体现构曲原则是清曲曲式结构的又一特点,表现出清曲音乐顺畅写意的情感。(3)特色结构鲜明,“合首、复尾”形式突出。“合首”即重复首句或首腔节,此种形式在清曲中很多见,有我们熟知的[鲜花调]、以此结构形式命名的[双蝴蝶]又名[双叠翠]及[哈哈调]等,另外[道情]、[莲花调]、[罗江怨]、[倒花篮]、[倒板桨]、[十杯酒]、[梨膏糖调]等十多支曲牌均采用此结构。由此推测,这种形式来源于[鲜花调]。“复尾”指尾句多重复前一、两句材料,如以上分析的[剪靛花]曲牌,同类结构曲牌有[知心客],[卖杂货]、[剪靛花]、[天津调]、[凤阳调]、[虞美人]等。这证明清曲音乐喜重复音乐材料,用材经济,整体结构和谐、统一。

4、板式

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曲艺、戏曲音乐中每句唱词的句幅长短不等,短则一个腔节,长则一个乐段,词曲间根据内在韵律同步运动形成各板式。其中,腔词间的“自行规律”即“唱腔或唱词自身在适应共同内容的要求下,按一定美学法则,在音调、节奏、结构等方面的组织和安排的逻辑规律”是较复杂的问题,当另辟章节详细讨论,这里不做重点分析。板式特点南北方各异,北方音乐豪放不羁,常出现漏板两腔式,即眼起,两腔节一乐句,多字多腔少;南方音乐婉柔妩媚,常出现顶板单腔、多腔式,即板起一乐句一气呵成,或板起多腔节组成一乐句,多字少腔多。清曲音乐融南北板式为一体,两者兼得,以现常用曲牌[银纽丝]为例:

此例看出,四句词中,前三句为顶板多腔式属南方腔式,尾句为眼起分尾两腔式属北方腔式,且多字少腔多。由此可见,清曲兼有南北腔式以南方腔式为多。

笔者将唱腔要素分析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并与南、北方音乐特征作比较,汇于下表:表(三)注:南北方音乐参数,参考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汉族板块内的两条分界线中结论。

综上所述,清曲唱腔共性音乐特征为:多级进的腔格间常夹杂有四度小跳进、曲折环绕的腔型线伴随平直缓上缓下型、悠扬的行腔从容不迫、平稳的节奏不急不躁、润腔的使用不甜不腻、无强烈对比性结构及发展手法,整体平和雅致,清越动人。这些音乐特质给清曲音乐带来婉柔不细腻,刚韧不桀骜,柔中有韧,刚柔并济的审美情感,给人清幽典雅,旖旎缠绵又不失爽朗稳健的感受。

三、海纳百川、辐射四方――文化生态研究

扬州清曲独特的音乐审美特征不是凭空而就,一触即成的。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受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影响的,因此我们需要将她置于大的文化背景下,探讨围绕音乐事项的诸多它因素,从文化脉络深层次角度寻求清曲如何形成南北兼容清雅爽朗之审美特征,以便与音乐本体研究互为表里,互相印证:

1、人文背景

扬州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巨大成就与扬州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如汉代儒家董仲舒、隋唐学者曹宪、诗人张若虚、宋代欧阳修、元代睢景臣、明清施耐庵、汤显祖、王士G、曹雪芹、魏源、龚自珍等等。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戏剧、扬州园林、扬州雕版、扬州工义无不令人赞叹。这与扬州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万里长江与京杭运河在这里交汇。市内湖泊交纵,地势平坦,气候湿润、物产富饶、交通便利。优厚的地理位置、怡人的气候加之繁荣的经济使得这座城市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古城。纵观扬州历史文化,有“海纳百川、辐射四方”之特质。海纳百川其意在于扬州文化吸纳四方的优秀文化精髓。从城市伊始,邗城建造的策划者就是江南的吴王夫差。西汉时江都、广陵的兴盛吸纳了大批四方流民。唐代扬州的繁荣人尽皆知,南腔北调的商客、文化交流的使者广集于此。李斗《扬州画舫录》便有各方来客“斗曲”的记载“旬容有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黄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优异罗罗腔来者”。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小曲(即现扬州清曲)必然会吸众家之长,这可能是形成清曲清雅不失爽朗风格的重要原因。辐射四方其意在于,扬州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各种方式遥传四方。就扬州清曲而言,曾对江苏省内外近十几个曲种产生过影响,如,江苏省境内:南京白局、盐城牌子曲、清淮小曲、海州牌子曲、徐州丝弦;长江中游安徽清音、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曲、襄阳小曲、湖南丝弦;长江上游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的越调及广西文场、云南扬琴、贵州扬琴等。只有具有南北兼容的品质,才可能有传播四方的潜力。

2、江淮方言

“语言是非音乐的,语言的音调本身也并非音乐,但是这个非音乐的因素,对民族声乐艺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对音乐旋律的影响是显著的,将字声母、韵母拉长吟咏,即便成音调的雏形。《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音乐旋律从语言声调而来的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在声数、字调走向上都不一致,故所形成的音调旋律风格也不一致。如北方方言的刚劲粗犷使得该区音乐质朴爽朗,南方细腻柔美的音乐来源于“吴侬软语”的曲折娇滴。扬州清曲则用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演唱。《江苏省方言志》、《汉语方言词汇》均言:扬州话是江淮方言的代表,很多学者称扬州话为“亦南亦北,不南不北”。扬州话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去、入五个,字音不分尖、团。现以扬州话与本省内徐州话(北方话)及苏州话(吴语)比较:表(四)扬州方言与徐州话比较接近,声调多了一个人声,调值有些差异。但与苏州话比则明显不同。比较中发现扬州方言声调走势、调值均介于北方方言与吴语之间,体现出爽朗而不刚劲、柔和不甜腻的语言音调特质。这正是清曲唱腔形成柔婉流畅又不失爽朗稳健的根源所在。

3、内在动因

扬州清曲唱腔多继于明清时期的时调。扬州在明清之际是曲艺、戏曲艺术的聚散地,如《扬州画舫录》中载“斗曲”(见上节)一幕便知大概,一些戏曲如昆曲在此地也盛为流行。大多传唱小曲的师傅同时兼唱“大曲”(即昆曲),如著名清曲艺人王万青(清曲第四代艺人),其父王粥成为扬州江关职员,经营一家小茶馆业余时间唱昆曲,在扬州昆曲界颇有名气。王万青十二岁从父学昆曲,十五岁时以昆曲听者少而改学清曲,王先生二十岁入局,正式学唱,主要是偷听自学为主,经过多年刻苦磨练,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形成“王派”唱腔,成为一代名家。他的唱腔吐字清晰,行腔丰满,板眼精确,精致细腻,这多少会让人联想到他儿时习昆曲所带来的影响。笔者推测这可能是清曲唱腔清心雅致的原因所在。

每周计划范文4

    总结美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对于认识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判断美国经济的走势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也表现出了“微波化”的趋势(见图2),因此这种讨论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对近20年来美国这一领域最新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和比较,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二战前后美国经济周期稳定性的比较;第二部分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献,这一时期主要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所谓“大稳定”问题;第三部分从跨国比较、公司等角度进行补充和丰富;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对中国的启示。

    一、关于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的早期研究

    曾经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美联储主席的Bums(1960)很早已经认识到,二战以后到1959年美国共经历了4次衰退,其衰退的程度比战前温和许多,他乐观地预测美国经济正在稳定化的方向迈进。Bums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促进了美国经济周期的稳定化: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日益加强;失业保险、退休金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可以平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过度波动;就业结构也在变得稳定,管理人员、工程师、科研人员、财务(金融)等白领行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加大,与制造、建筑和运输等传统行业相比,白领行业受经济衰退的冲击相对较小;“大萧条”以后建立起来的存款保险制度等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防止金融恐慌的扩散。与当时经济学界的思潮相一致,Bums重视政府的干预和需求管理政策,其观点带有浓厚的凯恩斯主义色彩。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尽管后来70—80年代出现了“滞胀”和数次经济衰退,但是当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们回顾经济周期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认同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周期比二战之前稳定了,即使是扣除战前的“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等特殊时期,20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波动也小于1893—1940年。经济学家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对波动性下降的原因进行解释。

    Gordon(1986)关于美国经济周期研究的论文集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其中有数篇文献涉及到经济周期稳定化问题。与Bums(1960)相似,Gordon在论文集序言中强调政府规模的扩大、逆经济周期的调节政策、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对经济周期稳定化的作用。Taylor(1986)采用当时比较新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冲击—传导机制分析方法,认为二战之后的外部冲击比战前减小了,而冲击的扩散机制本身并没有弱化,因此Taylor认为是外部冲击的减小导致了周期的稳定化。这一时期一个争论的话题是工资(价格)粘性问题,随着工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美国的工资(价格)的粘性在战后有所增强,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指出在工资(价格)粘性的情况下,名义冲击会造成实际产出的波动,因此工资(价格)粘性是经济波动的一种根源,但是Delong与Lawrence则认为工资(价格)粘性的增强有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其主要论点是在弹性价格下,实际利率会剧烈波动,因此对实际产出带来冲击。

    Zarnowitz(1992)的专着对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的原因做出了全面的总结,他分8个类别列出了18种可能的因素,有的因素在Bums(1960)中已经有所提及,有的在当时则是比较新颖的假说:比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库存投资的波动性降低;公众对国家克服经济衰退的信心有所加强,这种心理预期有利于摆脱衰退;居民需求偏好的稳定性等等。Zarnowitz同时也对过去的一些假说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比如关于政府规模问题,历史上国防开支对于美国克服经济衰退有过重要作用,人们也普遍接受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是二战后50—60年代美国“黄金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沉重而笨拙的“政府之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谴责,这种观点转化无疑反映了新兴的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等学派的主张。此外,Zarnowitz对前人强调的一些因素如个人所得税的自动稳定器作用、社会保障、就业结构的变化、金融稳定的作用等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从统计

    数据上给予了新的支持。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的文献

    在经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之后,80年代美国经过努力成功地克服了通货膨胀的困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历了近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时期。Weber(1997)提出和研究了美国经济波动微波化问题。McConnell与perez-Quiros(2000)采用统计检验,发现美国经济的波动性存在结构突变,突变点发生在1984年第1季度,在突变点之后美国经济波动性显着变小。Kim与Nelson(1999)的计量分析也曾得出类似的结论。正是这两篇文献又引发了近期美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周期稳定化问题的热烈探讨。紧接着,Blanchard与Simon(2001)的研究指出美国GDP季度增长率的标准差从20世纪50年代的1.5%下降到了90年代的0.5%。Stock与Watson(2002)的统计检验也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22个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存在突变性下降。

    那么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的稳定性会显着增强?最直观的一个解释是80年代以后没有发生70年代那样严重的石油危机,或者说这种现象是好的运气带来的;有的学者则将这种现象归因于货币政策,认为沃尔克和格林斯潘时期的货币政策成功地熨平了经济波动;有的学者则侧重研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问题;有的则强调金融创新的贡献等等,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来讲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可上述因素从理论上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到底是哪种因素起了更主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证问题。下面分6个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评述。

    (一)外部冲击的减弱(“运气说”)

    主张经济周期稳定化“运气说”的主要有Stock与Watson(2002)、Ahmed与Wilson(2004)以及Blanchard与Simon(2001)等,这些研究一般都采用上文中提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冲击—传导机制分析,把回归模型中的误差项看作是外部冲击。实证结果显示,与20世纪50—70年代相比,80—90年代回归误差项的方差变小了,因此就说明是外部冲击减弱了。Stock与Watson(2002)的分析认为,如果将50—70年代的误差项方差代人80—90年代的回归模型,则80—90年代的波动性会接近50—70年代的水平。他们运用这种反拟法(Counterfactual)证明经济周期稳定化是外部冲击的减小造成的,因此主张“运气说”。

    向量自回归模型注重数据拟合,它以变量本身的滞后期做解释变量,理论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模型估计出来的误差项往往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现实冲击。因此正如Dynan等(2005)所指出的,这种分析方法尽管有所帮助,但结论的可靠性值得怀疑。Cecchetti等(2006)指出从现实看外部冲击是否减弱是值得商榷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和亚洲先后发生过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也曾经引发巨大的金融动荡,20世纪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石油价格也出现过剧烈起伏,因此Cecchetti等认为这种“运气说”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二)信息技术与库存管理改善

    美国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很多学者从这个角度解释美国经济周期的稳定化。Kahn等(2002)注意到美国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波动性有明显下降,但是其销售额波动性并没有下降(或者说是最终需求的波动性并没有下降),因此认为信息技术和市场预测技术的改进使厂商可以预先应对市场的波动,平滑生产,防止产出的剧烈波动。Kahn等在理论模型中假设厂商有一个预

    期的存货一销售比例,根据厂商对需求冲击的认知程度分为“低信息”和“高信息”情形,在“高信息”情形下同样的需求冲击可以产生较小的生产波动。

每周计划范文5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广东梅州;五华经济开发区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91-03

StudyonIntensiveUtilizationofLandinWuhuaEconomic DevelopmentZoneofMeizhou

YOU Guang-ran 1WANG Hong-mei1,2 *

(1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Taking Wuhu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s an example,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was constructed,AHP was used to determine each index’s weighted coefficient and trend analysis,multi-factor synthesis method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quantitatively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Wuhu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land use in Wuhu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as low,management performances were most remarkable to influenc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development zone,but the state of land exploitation and land use benefits were relatively low.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nd actual situation,some proposals on improving intensive level of land in Wuhu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evaluation;Meizhou Guangdong;Wuhu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1]。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人口、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峰相继到来,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矛盾凸显,土地利用与供需面临着日益加大的规模、空间和环境压力[2]。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了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5号),并于2008年下半年启动了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3]。广东省作为开发区建设的重点地区,其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目前,开发区依然存在重引资轻规划、重规模轻效率、重扩张轻挖潜等问题;在用地上突出的问题表现为粗放式扩张、布局乱、开发区之间相互压低地价等。

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开发区为例,运用AHP法、趋势分析法、多因素评价法等方法定量评价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提出了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对提高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增加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广东省梅州市是省级开发区发展较早、速度较快的地区,辖区内有丰顺经济开发区、五华经济开发区、蕉华经济开发区、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多个开发区,是开发区较为集中的地区。梅州市五华经济开发区是建立较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开发区。五华开发区设立于1993年6月,位于五华县北部,是梅州市通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门户,205国道、广梅汕铁路以东西方向横穿境内,梅河高速公路在境内南部边缘穿过,土地总规划用地面积为500 hm2。截至2008年底,已投产的21家企业主要涉及本土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及食品制造等行业。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8亿元。总体来看土地大部分为适宜建设的土地,仅有7.75%因自然条件等原因为不可建设土地,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237.52 hm2,占总面积的47.50%;未建成土地180.93 hm2,占总面积的36.19%(表1)。

1.2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1.2.1指标体系构建。所谓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指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为基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结合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产业布局特征,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

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4-6],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本文根据选取指标的针对性、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以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为依据,从目标、子目标和指标3个层次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由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等构成,子目标层由土地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等构成,指标层由14个指标构成(表2)。

1.2.2指标标准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理想值确定。理想值确定主要采取2个步骤予以确定:收集相关的技术标准、产业发展规划等资料,并对部分指标数据进行了多种模型趋势预测,综合考虑确定理想值推荐范围;之后通过信函、专家会的形式,对初选理想值进行专家咨询,综合多位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五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因子的理想值(表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标准值计算。以特尔斐法确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值,运用多模型趋势预测法、专家咨询法确定理想值,并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进行指标标准化,以指标实现度分值进行度量,按照(1)式计算:

式①中:S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X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现实值;T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理想值。

(3)权重确定。根据研究目标和开发区用地状况,采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并请专家根据各层次指标权重的均值和方差所反映的专家总体意见趋向和离散程度进行多轮赋值。

均值和方差计算公式如下:

式②、③中:E为指标权重的均值;n为专家的个数;ai为第i位专家的评分值;Fij为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S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W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相对j子目标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五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为64.8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其中管理绩效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贡献最显著,目标集约度分值达78.54%,其次是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目标集约度分值为75.48%,用地效益的影响最小,目标集约度分值为41.26%(表3)。

2.1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梅州五华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集约度分值为75.48%。通过分析可知,土地利用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土地开发程度高,用地布局不平衡。土地开发程度子目标集约度分值达到93.92%,土地开发率为53.68%,并有42.99 hm2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虽然较为分散,但楼层大多在3层左右。而未建成土地集中分布在铁路线北侧,受铁路阻隔,镇区的辐射影响力小,开发难度大。二是开发区用地结构不合理,亟需优化。五华经济开发区用地结构状况子目标集约度分值仅23.20%。工业用地率为9.28%,与理想值差距比较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开发区的用地结构不尽合理,需要优化。三是土地利用强度高。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子目标集约度分值达到95.41%。开发区综合容积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分别为1.19%和0.66%。综合建筑密度和工业用地的建筑密度也分别达到了40.46%和44.61%。这4个指标的现状值与理想值比较接近。

2.2用地效益分析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五华开发区用地效益较低。用地效益集约度分值只有41.26%。开发区内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1 425.58万元/hm2,离理想值3 000.00万元/hm2还有很大的差距,说明开发区工业投入水平还不够高,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2008年工业用地产出强度2 167.71万元/hm2,与理想值6 000.00万元/hm2差距也很大。

2.3管理绩效分析

从评价结果看,五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绩效目标集约度分值为78.54%,分值较高。开发区目前无到期项目用地。开发区成立以来累计处置的闲置土地为3.04 hm2,目前尚未处置的闲置土地为1.12 hm2,闲置土地处置率为73.08%。但从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来看,土地有偿使用率和土地招拍挂率分别为68.55%和12.00%,土地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工业用地都是以协议出让方式出让为主,少数土地采用租赁和挂牌出让。

3结论与讨论

本文根据广东省梅州市五华经济开发区的实际情况,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为基础建立评价体系,运用AHP法、趋势分析法和多因素评价法等方法定量评价了梅州五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梅州五华经济开发区总体水平不高,其中管理绩效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贡献最显著,但土地利用状况和用地效益相对较低。由于国内对开发区土地集约程度尚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为避免争议,没有明确地设定集约程度评价标准。

针对五华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和用地效益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提高该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一是加强开发区的布局规划。五华开发区的定位是集工业、居住、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独具山区特色、交通便捷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开发区。其工业用地率并没有其他开发区、工业园高,所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不能仅停留在调整用地结构上,而应突出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国内一些高新区的做法是建立循环经济型土地利用体系,增强地块之间的产业联接,从而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在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这类相关经验可以引入到开发区的建设中来。二是深度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和调高投资强度门槛。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深度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和调高投资强度门槛。首先,要避免“摊大饼”方式,要严格审查入园企业的投资强度等指标,还要严格监管企业建设的进展。同时,将培育规模大、效益好、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龙头企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外,还要抓住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加强有针对性的产业和产业链招商。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用地考核标准。在开发区建设用地利用方面,可结合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成果,在不影响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高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益。开发区要尝试建设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入园提供便利,避免小产值企业用地粗放的问题,从而提高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效率。除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之外,还需要建立用地考核标准,监督和推动土地使用者高效合理用地。四是合理培植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开发区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对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也有重要的影响。在项目引进时,应从只强调数量转为有选择地引进,以质量为重。坚持按照“高技术含量,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的原则引进项目。逐步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确立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尽可能地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和研发潜质的产业,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五是逐步完善土地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调节土地资源利用率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最有效的手段。五华开发区的土地招拍挂率只有0.12,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土地市场发育不成熟,虽然严格执行国家的最低限价政策,但没能通过价格杠杆,促使集约用地利益约束机制的形成。开发区在今后工作中需大力建立成熟发育的土地市场,促使其公开、公正、透明,完善市场运行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加强落实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出让。只有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土地价值才能在市场中得以充分显示,土地取得成本就会明显提高。在利益与成本的博弈之下,用地者自然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集约用地,摒弃粗放甚至闲置的土地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参考文献

[1] 王梅,曲福田.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6):24-27.

[2] 党青,林先成,周介铭.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四川省达州市经济开发区评价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1):40-43.

[3] 张笑寒.基于AHP方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0(2):25-30.

[4] 何书金,苏光全.开发区闲置土地成因机制及类型划分[J].资源科学,2001,23(5):17-22.

[5] 邵晓梅,王静.小城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75-81.

[6] 班茂盛,方创琳,宋吉涛.国内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9):45-50.

每周计划范文6

插画是以形象生动的视觉语言,以直观真实的形象吸引人们的眼球,并展示它所蕴含的内容。插画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设计领域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的实用功能很强,例如,它使电影海报、影视文化等内容更丰富,增加商业活动的宣传效果,使文娱活动能更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在包装和宣传上更能发挥作用。滁州地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悠久的民间艺术文化、秀美的山川景物,有较好的旅游潜质。本文从宣传滁州地方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对滁州周边县区的地方文化特色进行调研及深入研究,结合插画的艺术特点,将插画与宣传美好滁州相融合,力求用插画的形式来宣传滁州的人、景、物以及勾勒新滁城建设的美好前景。这既提升了产品的审美价值,又宣传了滁州的地方特色,有利于人们对滁州地方文化特色感知度的提升,为旅游产业和宣传滁州形象做贡献。

一、插画艺术中宣传与消费的关系

插画中宣传与消费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宣传是插画最基本的作用,现代插画首先是要最大限度地引起受众的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那么怎样做到将信息以最简单明了的形式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受众,那就是要看插画所传递的宣传内容,是否能够使受众信服。从这一方面来看,插画艺术是有利于消费市场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它既可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市场经济的需求又不断督促插画艺术的更新和改革。例如,通过插画来“美化商品”“强化主题”可以增强受众视觉吸引力,从而快速接受商品信息,这些艺术的形式是插画存在的载体。这些无所不在的广告插画,以及在各种产品包装中所运用的插画,不仅能够将信息传递给观众,而且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引导受众消费。

二、用插画艺术宣传美好滁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一)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插画是世界都能通用的语言,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包装宣传、商业活动、影视文化、文娱活动、社会公共事业等,因此,它在现代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插画是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视觉传达形式,它具有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强烈的感染力等特征。插画的表现形式极其多样,如植物、动物、人物、抽象的、卡通的、写实的、夸张的、荒诞的、黑白的、彩色的、多材料运用的、照片的、手绘的、电脑制作的,只要是能形成“图形”的,都可以运用到插画的制作中。

现代插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由传播媒体分类,也可由功能分类。以传播媒体分类,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即印刷媒体与影视媒体。印刷媒体包括招贴广告插画、报纸插画、杂志书籍插画、产品包装插画、企业形象宣传品插画等。影视媒体包括电影、电视、计算机显示屏等。

(二)用插画宣传美好滁州的内容

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襟江带淮,东临南京,西接合肥,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城市和合肥经济圈城市,近年来依傍南京和合肥,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迅猛,也为推进生态滁州、美好滁州打下基础。2012年滁州市做出的《关于建设“美好新滁城”五年行动计划的决定》标志着滁州城市建设跨入了新阶段。为全力推进滁州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滁州提出了《滁州市生态强市建设行动计划》,从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等方面规划了增强滁州生态竞争力、建设生态强市的蓝图。因此,建设美好滁州不仅是滁州市领导的决心,也是滁州人民的愿望。

滁州市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滁州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来安花红、滁州贡菊、天才龙岗芡实、女山湖大闸蟹、池河梅白鱼等优质特产。滁州有着悠久的民间艺术文化,滁州南谯、全椒、凤阳三县区荣膺2014-2016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早在2009年凤阳县就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凤阳花鼓与花鼓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阳凤画、来安秧歌灯、洪山戏、明光丰收锣鼓等都已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琅琊山、醉翁亭、凤阳明皇陵、白鹭岛风景区、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驰名中外。这些都是滁州的名片,也是宣传美好滁州的立足点,而插画这种宣传形式更简洁明了,也更易于人们接受。

三、宣传美好滁州的艺术载体及宣传途径和效果

(一)宣传美好滁州的艺术载体

所谓载体就是广告的渠道方式。目前存在的一些广告媒体,有公交广告、电梯广告、楼顶广告、高速大牌、电视广告、电台广告、网络平台广告等。

而用插画的方式宣传美好滁州,可以将设计好的插画作品印在纪念品包装盒、企业形象宣传册、有关滁州的出版物以及手提袋、服装等产品上,也可以将插画作品制成挂件与手工艺和土特产品相结合,并与旅游景点合作,还可以将插画作品到美好滁州微信公众平台等。这些宣传载体大众喜闻乐见,既能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又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

(二)宣传美好滁州的途径和效果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插画设计已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在现代数码科技影响下,插画设计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在书籍、广告、商业包装、电视媒体、网络传播中无处不在。美好滁州的插画宣传途径包括海报、漫画、贺卡、挂历、装饰画、包装等,延伸到现在的网络及手机平台上的虚拟物品及相关视觉应用等。

插画能够真实客观地把产品特征形象化,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使人们易于接受,而且它的独创性能够带来审美价值。宣传美好滁州的插画若与当地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创作,加入民族、地域元素,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不仅强化地方特色,还将大大提升宣传效果。例如,滁州的琅琊山、醉翁亭、凤阳花鼓、凤阳凤画、小岗村等都声名远扬,若与插画相结合,具有O强的辨识度、审美性和宣传性。

四、插画艺术对宣传美好滁州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视觉图像越来越重视,图像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介中。特别是当插画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高效的表达手段时,插画艺术的作用也就突显出来。当前,插画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多媒体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插画艺术在对美好滁州的宣传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展示生动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形象,直观地传递信息,也可以吸引观者的视觉注意力,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对产品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增强广告的说服力,还可以强化产品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欲求。插画艺术不仅能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也能够形象又直观地展示滁州的自然景观、旅游景点、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等,为提升滁州地方文化的品牌形象打下基础。插画具有商业价值,插画创作的表现内容、手法、媒介、受众具有多样性,审美标准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具有创造性、审美性、趣味性和艺术想象,是艺术与经济的结合,两者相互依托,共同繁荣。

五、结语

滁州市要正确认识插画的价值和作用,用插画提高滁州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寻找并建立合理的产业链,以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以插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并宣传,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通过对滁州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挖掘、整理,笔者研究了滁州地区文化的特色,希望人们可以提高对滁州的认识水平,设计出既彰显浓郁地方特色又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插画艺术作品,让更多外界人士了解滁州,增强滁州的宣传力度。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

上一篇雏鹰计划

下一篇运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