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文化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生活范文1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创新

1.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1.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一些富裕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赶上了城市,与过去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

1.2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基层文化力量逐渐消弱。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内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部分村级领导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等等。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乡镇,重文化建设往往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

1.3由于政府投资力度较小,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资金并不多。当前,不少农村缺乏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同时也缺少篮球场、健身房、足球场等公共锻炼场所。这就使得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无法开展相关的学习与锻炼活动,使得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显得单调枯燥,同时也使“黄赌毒”糟粕文化有了滋生的空间。

1.4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乡镇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职不在位,有的兼职过多,有的调走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松散涣散,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

1.5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各种不文明、不开化现象仍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也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农村地区的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较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都十分薄弱。

2.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2.1加大文化工作创新力度。农村文化创新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时,重视对于各类活动从创作到组织到演出的创新,以便使农村文艺节目更多地受到农民的喜爱。

2.2完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完善农村乡镇、村文化网络,在乡镇村都O立文化站,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的待遇,确保乡镇文化干部有足够的精力抓文化工作,村级文化站站长由村民选举产生,文化网络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八十年代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曾一度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也可以在各村建立类似的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农民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既可发挥他们的文艺创造,又极大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3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健林.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7.

农村文化生活范文2

摘 要: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061-02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高山(1972-),铁岭市图书馆馆员。1 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现状

1.1 学校教育乏力,义务教育难保证

留守儿童因为远离父母,平日里的生活起居都是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绝大部分本身就没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加之长年没有时间看书读报,基础文化知识匮乏,很难教育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及督促和引导他们的自学了。这样就养成了留守儿童学不学习无所谓,更谈不上关心和教育了。因为留守儿童大部分在校,学习成绩都不太好,家长会也没有人参加,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做的那么点工作,也是苍白无力的。有个别老师认为留守儿童是学校的差生,不在本班是最好的。这些问题导致了留守儿童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早上背着书包走了,晚上回来,他上没上学校,干什么去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然不知,只是饿不着、不生病就完成了任务。

1.2 心理情感不健全,道德行为差

“留守儿童”因为长年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和身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人,不能多沟通、常常交流,难免心理会产生不快,这些不快又得不到父母的痛爱和关照,心理就压抑。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扭曲,性格异常。遇事不用脑子想,时常会出现好坏人不分,正确与错误不清,什么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在他们心中没有印象。因此说,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不健全,道德行为差,表现在说话不诚实,看见自己喜欢东西,就想归为已有。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并且他们这个年龄很容易被社会上坏人利用。

1.3 受父母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

留守儿童的父母心中,总是认为当今社会不公平,要么有权,要么有钱,学习没用。我们都以打工来维持生活,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还能做什么,不也是得打工生活吗?所以常对自己的孩子说:“学习好没用,上大学后也没有工作,不如长个好身体,长大干点力气活,能挣钱吃饭就行了”。

1.4 基础文化设施缺乏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文化设施普遍缺乏,乡镇文化站很少有图书室,留守儿童没有课外阅读的条件,而学校图书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走访的农村中小学,他们的图书馆普遍现象为馆舍里空空荡荡、藏书甚少,有的图书馆里收藏的都是旧书,或社会捐赠的书,几乎没有新书。并且大部分馆的藏书为考试辅导书;多年来,学校在采购图书中考虑的是为学生的考试服务,而没有兼顾到学生对其他方面知识的需求,使藏书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学生到图书馆找不到课外阅读书籍。并且图书馆开放时间少,学生阅览少,利用率不高。更有的,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常年大门紧闭。还有的说:学校建一个图书室不容易,向学生开放次数太多担心图书被弄坏、弄丢、弄脏;另外,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空闲时间少,学生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所以这样的环境留守儿童要想健康地进行文化活动,确实没有条件。

2 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标本兼治。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人们终身学习的课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图书馆理应发挥教育职能作用,为留守儿童送去精神关怀,笔者根据多年参与此项工作的经验认为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2.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卡

图书馆应在每年进行一次,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儿童信息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及父母外出务工留守代管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随时了解留守儿童信息信息档案,对留守儿童的文化、学习、生活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为图书馆教育服务打好基础。

2.2 组建自愿者义务补课

自愿者的服务宗旨是提供自愿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宏扬自愿精神,利用新闻媒体发广告、多宣传,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招聘一批年轻自愿者,通过简单培训,利用图书馆的“留守儿童信息卡”的信息,每周3次义务家庭文化教育活动。为这些留守儿童补习文化课,指导阅读课外读物。让留守儿童充分体会到社会的关心,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温暖。铁岭市外研学校,三年前就开展了这样的活动。每当周未时校长和学校的志愿者一行4人,前往开原市白歧沟小学进行2个小时的义务补课活动,得到了学校和孩子们的赞扬,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宣传报道。

2.3 开展 “馆校联合”文化服务

留守儿童文化服务工作牵涉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图书馆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取得最佳效果的。因此要和当地学校联手开展文化教育服务,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几年来我们馆校联合服务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图书馆和学校通过各种活动、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文化教育服务效果很好。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转变家长育人理念,提高家长育人水平,并且以“亲子活动”为载体,不断密切图书馆与家庭的联系;另外建立图书馆与家庭沟通联系制度。

2.4 建立留守儿童图书馆流动点

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对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服务,图书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留守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图书馆有充足的资料、各种形式载体的文献能够让他们进入一个新天地。对于图书馆来说,丰富的馆藏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基本保障。所以,建立专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流动点是图书馆应该做的事,通过图书馆的优秀藏书,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获得课堂知识以外的补充,如我馆今年和市妇联及市教委技术条件装备处联合,在铁岭县大甸子小学,温庄子村小学,熊官屯村夜校、花豹冲村中学等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起7所留守儿童图书室和流动儿童图书室,在建立图书馆流动点前,我们对这7所中小学逐个进行了考察,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道德水平,知识水平、阅读需求进行了初步了解,2009年3月中旬将书籍送到这几所学校,并帮助这些学校建立图书室,定期为他们更换新的、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在留守儿童中建立了“图书接力阅读箱”,供学生用于接力、交换阅读。

2.5 帮助农村中小学建立健全图书馆(室)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图书馆,通过普及青少年阅读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占全国中学校88%的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馆藏资源,以及与之相应的阅读指导。有的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管理上疏忽松懈,图书馆的有限资源出现经常性闲置,流通率很低。老师和学生都不能阅读到自己喜欢看的好书,除了现有的基本教辅教参以外,在知识的学习扩充上几近于停滞。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迫在眉睫,各地教育部门应督促农村中小学自身建设和利用好图书馆,充实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将有关儿童学习、娱乐性的文献资料集中于此,免费为留守儿童或当地的农村儿童服务。铁岭市少儿图书馆近年来就利用扶贫对口支援,在铁岭县大甸子等小学建立了7个图书室,每年免费为当地学生送去图书和学习文具。

2.6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所以儿童的阅读不同于成人,需要生动活泼的形式,这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他们往往对直观形象的有声、光、电的读物更感兴趣。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年,在普通中小学生中进行的知识工程读书活动,可以让留守儿童参与进来。同时,还可以推荐优秀科普读物,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为了让读书生动活泼,还可以在他们中间进行知识竞赛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学习与人相处,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帮助他们排除心灵上的孤独感。这样,留守儿童不仅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从而更加健康地成才。

参考文献:

[1] 关素芳.谈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科技信息,2006,(2):36.

农村文化生活范文3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42

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农村开展的文化产业获得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综合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使现代化发展成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普遍共享,从而稳步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综合质量的提升。

1 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基础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关键要素,目前吉林省的农村文化建设收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虽然国家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仍然用于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对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相对较弱。由于资金支持不足,导致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维护不充分,新型的文化建设设施也无法有效引进,对于文化产业在农村范围内的推动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

1.2 农村文化生活种类较为贫乏

受气候的影响,吉林省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因此群众在冬天时很少走出门外进行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多为在家“猫冬”,而平时除了农务繁忙时,他们普遍选择的娱乐方式为打麻将、喝酒甚至赌博等,都是不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农村文化生活种类贫乏的一个表现和后果。其他表现还包括农村书社中可供借阅的图书较少,且多为陈旧书籍,以及农村中公共放映的电影较老,无法吸引农村年轻观众的目光等。

1.3 农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一直努力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但是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效果仍然较差。一是由于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等的约束,认为孩子读书没有什么作用,应该安心在家帮忙务农耕地;二是即使家长有教育观念,却缺乏教育资金,无法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也会导致农村孩子文化教育的缺失,而接受过教育的孩子又很少留在农村做文化建设,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无法获得有效提升。

1.4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较为匮乏

从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储备来看,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在农村,几乎没有针对专业型人才专门开展的文化产业的规划,基本都由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兼职,因此对于文化生活的引导与建设就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责任感。同时民间文化传承者的老龄化逐渐严重,很多经典民俗技艺由于缺乏保护与继承,也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2 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应当深刻地意识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仅仅会造福于农村当地,对于整个省的综合实力提升都大有裨益,因此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农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要注重科学发展的贯彻实施,并协调带动政治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全省规划的战略地位上,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发展资源。

2.2 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

要想切实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首要任务就是筹集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是无法完全运转文化产业链条的,因此要丰富资金获得渠道,拓宽民间资金吸引途径,以民间资本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可利用社会资金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生态园体验项目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企业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对偏远落后、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进行投资捐助等。

2.3 提高文化产业建设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

文化产业建设者不仅包括领头负责人,还包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能否获得有效提升,取决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大力引进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以更加新颖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带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还要利用各种方式推动农村教育建设,以文化熏陶感染农民群众,并引领农民群众参与贡献文化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2.4 开发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有所转变,必须创新农村文化开展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农村群众的目光,引导其更好地参与其中。吉林省优秀的民间文化技艺等都可以作为文化生活开展的核心要素,例如二人转、剪纸、泥塑等,由此可以将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遗产传承有效结合,同时还可以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建设农家乐旅游基地等。

3 结语

通过分析吉林省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文化事业在农村范围的发展与深化,必须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提高相关工作者的专业胜任能力并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逐渐带动提升吉林省农村文化综合水平,并以此推进农村经济生活c政治生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建柱.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吉林省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18-123+129.

[2]刘丽娟.促进吉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9):115-118.

[3]许梦博,李新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吉林省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01):30-32.

农村文化生活范文4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方法 观察

农村孩子的语文基础差,但农村是一片广阔的世界,有城市没有的无穷无尽新鲜事。如何让学生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是老师应该负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采用“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法。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写独特新鲜的农事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我引导学生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村事物,搜集写作素材,然后选择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所感。如:阳春三月,叫学生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秋收季节,让学生到稻田拾稻穗,烂泥里挖泥鳅;双休日,养家禽,种蔬菜;......为此,我经常在周五布置学生同家长到田间劳作,如种蔬菜,种杨梅、养花等,并要求学生写劳动后的体会,种蔬菜、种杨梅还要求对蔬菜、杨梅的成长作记录,在班级里交流经验,然后再进行写作,每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感受,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生动形象。

二、作文活动生活化,到广阔的野外去

农村文化生活范文5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正文: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的确,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也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和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小学语文课堂应创设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它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就是为了服务于广大的农村教育,同时也是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广阔的生活化教学。以切实探索“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路径,实践“新课程”理念,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研究这个课题,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有现实意义,它重视了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并树立运用语文知识建设农村的思想,同时确立了以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新课程理念。

2.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随着教材一次次的修订

教材内容日趋丰富多彩,与我们的农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教师必须根据本乡、本学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放眼于农村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地寻求两者的缔结点,发掘教材中的内在因素,将有关知识放置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拓展延伸,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书本中的有关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会到身边的事和物都是学习资源,并能从中悟出一定科学道理

新编的人民版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时代感强,贴近于学生生活。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利用现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按照不同主题重新组合,配合生活中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教材内容对学生生活化学习的影响,最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研究

2.2.1 用生活化的手段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研究

教师若想使抽象的语文问题具体化,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 和联系本地实际,及学生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如何有效地采用直观手段,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来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出一条更便捷的途径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是语文教学情境设置的一大艺术。

2.2.2 以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手段、方法与过程。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概括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让言语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如何变单纯的问问答答为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在生活化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好学情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研究出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学语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

2.3 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品质

语文化的生活,就是要帮助学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开展“生活――语文课堂――生活”实践,用语言来思考。研究出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语文、研究语文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总之,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创新,广泛采用游戏竞赛,实际操作等生活化的场景,实现在语文中用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形式。

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生活化的研究

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大环境,指的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以及小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空间,让学生立足课堂,面向课外,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组织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接触了解社会,自发地将语文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实现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探索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 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农村文化生活范文6

关键词:乡镇;文化建设;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1-01

一、引言

诚如我们所知,相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乡镇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立法效力层次偏低、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文化队伍人才缺乏、文化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乡镇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很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乡镇级文化建设的困难

(一)文化队伍素质普遍偏低,执行力低下

从当前乡镇文化建设现状看来,不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低下,执行力弱的问题。一方面,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在文化建设中一味听从上级的指导,却鲜少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被政府挪用缺乏对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本职的文化建设工作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任务的执行也十分拖沓。

(二)文化建设供给与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调”

所谓的“结构性失调”是指文化配置上的无效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这也就是说,乡镇地区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实事求是、落到实处,也没有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来,许多乡镇政府也开始了“形象工程”的追逐――兴建大量公共图使馆、阅览室、电影放映室等等。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这些基础设施工程鲜少对农村居民实现真正的开放;与此同时,由于公共文化设施单一,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生活的关注和重视也大大减少。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缺乏相应的引导

文化消费是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它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然而,从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现状看来,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消费明显缺乏相应的指导。具体说来,当前乡镇农村居民满足于电视、麻将、广场舞等低层次的文化生活,而对教育性消费、娱乐性消费则缺乏关注,对摄像、摄影、旅游等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文化生活缺乏了解的兴趣。

三、加快乡镇文化建设进程,提高乡镇文化建设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乡镇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文化建设的一大关键是文化骨干与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文化骨干承担着领导文化建设方向和进度,调动农村居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而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则决定着文化建设任务的实践情况和施行成果。

(二)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供需平衡

农民群众是乡镇文化建设的服务主体,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农村文化,归根究底是为了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农村的文化建设跟上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关注农民群众的需求和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说来,乡镇政府拨款的专项资金是用于何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应该由乡镇政府单方面决定,而应该让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乡镇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各种民主交流会、研讨会,向农民征求对乡镇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健身馆、篮球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需求和期望。通过民意调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更好地运用专项建设基金。

(三)丰富乡镇休闲娱乐生活,加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引导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是受到他们的文化观念影响的。因此,想要改变农村文化消费模式和构成,首先就要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进行改变。而观念的改变,离不开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更为丰富的休闲娱乐生活。

具体说来,乡镇政府要积极开展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农村休闲娱乐文化形式,为乡镇居民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在此基础上,乡镇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消费观念引导,让农民的消费重点从基础生活需求逐步转移到发展性需求和娱乐型需求上,从而更好地推行乡镇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总结

总的说来,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而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从问题出发,这样才能探寻出合理而高效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