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观念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23-01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其强大的生命力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模式。为了迎接这一改革浪潮,职业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职业教育既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又受义务教育影响,人们的传统意识认为学生只有上了大学才算成才。在这种狭隘人才观的支配下,学校教育会无视个体的差异性和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置绝大部分学生于不顾。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学生动手能力。重视训练而忽视学生生动活泼的专业发展,重视学校教育,使学生被困于狭小的校园内,频繁的接受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等职业教育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形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形成了一切为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品德的养成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做人的立本教育。传统教育思想既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实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的各部门既需要专门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因此,职业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实施首先要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彻底转轨。树立全面提高全民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正确思想,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2.要将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2.1确定试点专业。课程改革一开始不可能全面铺开,可以先确定一至两个专业作为试点。在确定试点专业时,一要选择拥有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精湛、操作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的专业;二要选择实验实习设备比较完善的专业;三要选择就业方向明确,就业形势良好的专业;四要该专业有相当规模、技术力量雄厚的校企合作单位。因为以上的四个条件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很多必备资源。

2.2成立研发小组。成立以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组长,专业骨干教师为副组长,行业技术骨干为专家,企业领导为顾问,相关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教师为主要参与者的研发小组,并明确职责。作为职能部门领导,负责全面协调工作;专业骨干教师负责具体的策划和指挥工作;行业技术骨干则为研究工作提供该专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企业领导为研究工作提供该专业发展的方向;相关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则承担具体的研究操作工作。同时要倡导小组的成员尤其是学校的成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而且成员之间必须要建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伙伴关系,保证在研发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

3.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教育有其规律性可言,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来进行。因此,要改革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各种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建立各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设施和基地,组织、安排好各种文体活动,认真抓好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树立正确评价观,建立完善评估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2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需要,可是职业教育的课程现状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近年来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反响不是很好,其根本原因,是职业教育还是较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的职业教育转化。职业教育大部分面临着以下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脱离社会需要,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陈旧的内容和过强的理论性;职业院校学生将来的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养成,忽视本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人才培养标准不能及时服务企业,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模式、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传统的职业教育向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转变,这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从职业教育课程现状来看,还属于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课程模式明显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学校与社会脱离,教室与生产脱离,不利于培养能力;

2.课程模式的单一化,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职教课程体系之间缺少横向的联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职教课程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历史重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现代的职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完成从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转化,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当代劳动者应当兼道德、技术技能、文化于一身,集经营、科技、生产于一体,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基于这些因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应当定位于,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上。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科学文化、专业技术与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也包括人际交往、应变与创造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全方位性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稳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应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 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已久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的状况;

2. 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3. 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职业定向性,特别是在普通文化课程方面不受普教模式的影响,体现职教的特色;

4.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学习原理及其心理学规律;

5.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并最终形成个性化、弹性化、综合化的课程教材体系;

6.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次序化的形成,在做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职业发展作准备。

上述六点虽从不同的角度对实施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但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理念即能力本位,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有利于克服先前知识本位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在国外很流行。无论是教材的编排、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设置,还是其教学方法、实施手段等,都有许多可取的优点,它讲求实用实效性。我们所提倡的以能力为本位,并不是照搬国外的以能力为本位教育,而是“拿来”为我所用,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现状相结合,建立一种“多元整合型”课程体系。这里的“能力”不单指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甚至还包括态度等一些个性品质在内。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为我国职业教育界追求探索的目标。集群式模块课程就是这种追求探索较为成功的典范,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它的主要特点是“活模块、宽基础”,即课程结构分为两个相互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是“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其中的“活”字给学校和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由于课程本身是一种动态教育现象,各种课程模式均为一定的社会条件产物,是适应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永恒不变的职教课程模式是不现实的。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

(1)在课程结构上,应增加活动课,具体分为政治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活动课四类。为适应劳动就业核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有专业都应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程,集群式模块课程,将这两门课程同归于工具类板块,充分体现了职业学校要培养面向新市场人才的要求。

(2)在培养目标上,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尽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3)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学科和选修学科。必修学科体现出课程计划的统一性;选修学科体现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应以市场经济和用人行业的需要为导向开设课程,选修课程应占专业课时的10%左右,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分为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两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在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机械系焊接专业三年级学生王亚夺得焊工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焊接状元”,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6枚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的好成绩,并分获高职组、中职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在获得巨大荣誉的同时,笔者掩卷思考:技能大赛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

“大赛要更有活力、更贴近社会、更加规范。”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用三个“更”字归纳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办赛要求。葛道凯首先指出,技能大赛要办得更有活力,大赛本身不是目的,推动职教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更健康发展才是本质目的。其次,葛道凯认为,技能大赛要更贴近社会:一是要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最后,葛道凯强调技能大赛要更加规范。副司长刘建同表示,大赛在展现职教发展成绩,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地方职教投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展现职教改革成果,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是当前阻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各类技能大赛的导向非常明确。以“工具钳工”技能竞赛为例,其竞赛方式是手工制作一个组合件,要求:一是会识读图纸、编制工艺;二是能够控制尺寸和形位公差;三是能合理选用相关设备和工、量、刃具;四是制作多元组合几何图形的配合零件,并达到较高的配合精度。显而易见,它所昭示的是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教学要求,这正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方向。

现行职业学校的教学课程目标与普通学校区别不大,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难以使“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在“注塑模具CAD设计与主要零件加工”竞赛项目的比赛中,技能大赛提出了以下要求,以新技术应用、高技能熟练为主,强调技能综合,既要掌握先进的设计技能,又要具备熟练的先进设备操作技能,要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工作的模具CAD设计与先进设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选手必须具备合作默契、计划周详、处事沉着冷静的职业素质。

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砝码。由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它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教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许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

技能大赛在暴露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像一个“方向标”,引领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它的尺度。但这一要求在技能大赛中却非常明确。以首届“联合杯”职业技能大赛机械类为例,其竞赛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30%)和操作技能(70%)两部分,而操作技能的成绩又由现场操作规范和试件加工质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分值比例就是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的“晴雨表”。

技能大赛创造了学校与企业亲密接触的机会。学校在准备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要走访企业,了解并研究企业最需要的技术,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完成一项任务还需要哪些资源、信息等。这些了解使学校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有的放矢,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中职组新增建筑专业,高职组新增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3G基站建设与维护,2012年新增煤矿安全专业等比赛项目,都是经济建设发展中急需人才的专业。这些新设的赛事紧扣市场需求,经过与相关用人单位深度调研后精心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其中新增加的赛项“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在全国的一千多所职业院校中,当时还没有哪个学校设置专门的3G专业,高职组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3G通信专业的情况下,设置该赛项,其战略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大赛,促使职校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走在产业发展前面。再如,近年来,汽车业“井喷”式发展,让企业明显感到技术和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涂装”人才,漆料有毒性和培养成本高的现实,成为影响“涂装”人才培养的瓶颈。而职业技能大赛增设“喷漆”竞赛项目,正是顺应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搭建了舞台,使校企合作实现了“零距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4

一、文化课的改革

1.改革文化课的课程与教学。由于文化课的差距导致自信心低下,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出路就是就业,因此文化课必须开设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高深的文化课内容与繁杂的学习对提高就业能力没有多大帮助,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应主动降低教学要求;删减繁难内容,自行制定教学要求和考试标准,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2.在压缩文化课的同时增设一些通用技能课程,如5S管理、计算机,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等。

二、专业课的改革

技校办的好坏、能否适应市场和社会、是否对考生有吸引力,关键看专业的设置以及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能否对就业有帮助,所以陈旧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方案如下:

1.专业设置调整,根据市场需求选开设专业。

2.专业课程调整,历来的课程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技能发展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有的太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历,而且大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生的均衡发展。因此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所谓的综合化是“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核心”同时培养技能人才也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呼唤。就此课程改革以课程综合化和加强技能培养为两个大主题。如:机电一体化;电子专业〔主要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发挥迁移功能就是把某一高科领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也就是把紧密关联的章节重新整合到一块,结合实际便于学生迅速掌握。如电磁原理整合在发电机和电动机。

三、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能否受市场的欢迎,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首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突出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其次采取校企合作,便于学生实习。

四、建立综合活动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5

一、学生实习调研

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调研了南京长安汽车、徐庄软件园、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上海NIIT、海信惠而浦(浙江)、九川科技(浙江)、台科视讯(苏州)、浙江万航钢结构、大金(苏州)电器、柯尼卡美能达、奇川电子、中盛光电等企业,与企业人事处等主管部门就学生的能力培养、行业的发展与运作等进行了交流讨论,并参观了考察了企业的装配车间、职工的生活住宿环境,对企业的生产和员工的生活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今职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是从事简单的机械拆装或技术含量较低的流水线装配工作,还有一些是担任生产车间或流水线的管理人员(这些人一般能吃苦耐劳、技术熟练且具备生产管理能力)。在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交流中,有一些企业反复强调,应聘者所学专业并不受限制,应聘者的情商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他们选聘员工的关键。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发现,一些学生不能吃苦耐劳、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地工作,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存在偏差,缺少合理的人生发展规划。

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1.良好的敬业精神

企业希望员工能做到:对待工作严肃认真,技艺纯熟巧妙;将单调重复的日常工作做得更精细、更专业,并持之以恒,做到位,做扎实;尊重和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履行公司的经营方针;保持对工作持久的热情,不要抱怨额外的工作;遵循工作流程,按正确步骤做事;认真、如实地向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

2.较强的适应能力

这里谈到的适应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依赖性较强,缺少独立工作和生活的必备素质。参加工作后,他们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不能较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在的工作需要多人参与共同完成,企业十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较强的学习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需要员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便较快地掌握这些新技术,并将这些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企业调研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

1.要注重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教育事业是以“育人”作为第一要务的。我们在从事职业教育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公司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一个再有学问、再有能力的人,如果道德品质不好,将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害。学生工作后不能吃苦耐劳、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地工作,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这要求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正确的择业观。怎么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养成教育,需要思考和研究。

2.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及工作能力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教育训练、自行培养人才的趋势下,新进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已不是企业选择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该人接受训练的可能性,即学习力如何。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旨在为学生就业做准备,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为了使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人提出职校学生所具备的中的基础知识“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即可,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够用、实用、必需”。那么“够用、实用、必需”等这个度,应该如何去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是一个挑战,值得研究。

3.要以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

实践证明,职业学校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借鉴“行动导向”模式,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能收到比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这种项目模块式教学方式也符合动态变化的职业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所以,我们要以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这就需要派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与训练项目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但是这种典型的工作任务如何开发,开发得如何至关重要,它不是实际生产环境的再现,而是为对实际生产环境的综合与提升,是能满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所以,以典型工作过程开发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值得研究。

4.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其独特性,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进行技能训练。要搞好职业教育,既要有符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项目教材,又要有数量足够、技术先进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还要有经验丰富好技能娴熟的任课教师。而这些条件的满足,有时是很苛刻的。所以,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目前情况看,学校与企业在某些方面的观念存在着差异,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存在的脱节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多与企业交流,了解社会的最新信息并实时地体现到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中,从而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学生。因此,应该多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及实践活动,或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来进行交流,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要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一中心目标,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促使学校良好、快速地发展。

2.课程改革的原则

(1)坚持有利于学生的原则。

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收知识的能力出发,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知识的灵活性,使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2)坚持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进行课程改革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因素,让课改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将课改政策落到实处。

3.课程改革努力方向

(1)努力探索,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没有哪位学生不想当一名好学生?没有哪位老师不想当一位好老师?”绝大多数的学生来学校上学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将来找一份好工作。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想将自己的学生教育成才,做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为此,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学校的工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努力探索,使教师将工作做在平时。

完善学校的各项规则制度,建立合理、公平的考评机制,使教师日常的工作能在最后的评价上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作做在平时,不搞临时突击”。为此,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师考评机制,提高教师的日常工作效能,向每一堂课要教学质量。

(3)努力探索,将“要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要学习”。

本学期的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试题库的建立,在学生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还要加大德育学分制的推行力度,继续狠抓考风建设,使学生注意日常行为的养成和平时的知识积累。为此,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学生考评机制,建立合理、公平的考评机制,使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彻底改变“学生难教,课堂难管”的局面。

(4)努力探索,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6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计;改革对策

[作者简介] 张兆亮(1983-),男,保定市财贸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费减免以及助学金发放,学生的实习环节有在校生实习责任险的支持,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面对的就是市场的检验与社会的评判,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学校的社会评价,这些都是中职课改成败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只有保证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发展中职教育的重点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化为质量的提高。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自身的特色教育,过硬的专业建设,建立与特色专业相对应的精品课程,培养教学名师,特别是双师型的骨干教师。课程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依据当前的背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发掘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改革策略。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改革阶段分析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市场对人才的学历与能力要求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目标的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主要包括:一、选择性失业,由于教育教学的内容多年不变,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适应,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毕业后与实际工作难以匹配;二、学校专业设置陈旧,与市场要求不一致的专业设置,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招生,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困难;三、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学生在实训阶段无法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能力欠缺从而影响就业。

2、市场对人才的学历、实践能力要求增加。当前市场更多的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目标的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的行业和学科的分界线已经淡化,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传统单一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是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实现学科、学校、市场间的融合。

4、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注重质量,重点示范学校建设、骨干专业、精品课、教学能手评选,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激发教学热情和学习热情,这都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分析

1、学科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是借鉴传统的普通教育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实践环境体现不够。

2、实践课程。为了改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与时间相脱离的问题,学校增加专业课程课时,改变过于理论化的知识点,精简理论,增加实践内容,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模块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技能模块MES课程,首先对工作进行分析职业技能,再学习与之对应的模块以掌握职业技能。这种课程模式,既满足了理论基础的学习,有满足了实践能力提高的目标。

4、工作过程课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就是借鉴德国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参考的课程方法。该课程方法不仅强调理论、实践的分步掌握,更要求对全部工作过程的掌握,强调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情景化和项目化,使职业教育回归其本质。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的只是基础的理论,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的是理论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中,中职必须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竞争力。

(二)课程结构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

中职学生工作后,部分能力很短的时间就能熟练掌握,而在学校学习很久也不能熟练应用。这是因为课程结构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这一现象要求中职学校要拓展课程设置的思路。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内容滞后

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以适应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实训能力的提高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中职课程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体现专业特色和时代背景,重点发展职业能力提高的课程。

(一)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中职课程必须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拥有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水平,具备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注重工作过程能力的培养

中职课改要把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在教的过程中创造模拟实际工作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工作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工作过程的模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中职教育课改的系统协调与不断创新

教育教学是一个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有很强的匹配性,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比如课程设计、教材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及时作出调整。

(四)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按照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贯彻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既包括教学,又包括实践,还要以职业资格取得、技能比赛成绩等为参考,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实现多元考核,客观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

[2]徐涵.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3]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