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1
1.1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脱节
医学信息学的教学体系应该从医学信息的上、中、下“三游”来加以组织。医学信息学上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本质、特征、类型、产生机制与机构、传播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中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定、组织与分析,以及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的描述与信息库、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的储存、检索和深加工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下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及其文化传承等知识。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研修相应的“三游”知识。如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研修病案管理学、病案信息资源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课程。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医学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疗保险专业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而作为未来医学信息的产生者——医生,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这种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直接导致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培养良好的医学信息学素养,进而导致这些医学生在未来成为医生之后对医学信息不重视,甚至为医学信息产生、收集、整理而烦恼。
1.2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不深入
长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校进行了排名,其顺序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南华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等33所高校。笔者在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网站利用“题名=医学信息或卫生信息,文献类型选择‘中文书籍’进行检索,返回结果为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文献。在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医学信息检索的文献为31本,涉及到医学信息学基础教程的结果为8本。其余主要包括医学信息研究、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决策与支持系统和医学信息分析等。综观这些检索结果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大学课程教科书。在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卫生信息管理的结果为8本,涉及卫生信息系统的结果为2本,涉及卫生信息化的有2本,涉及卫生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资源的各1本。从检索结果可以得出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作重复现象。如在检索结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雷同多,书本编排应急就章,重复建设,后出版之书不仅没有超过前者,有的反而出现倒退现象。除刘冰、黄玉玲主编的《医学信息研究》之外,主要用于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了丁宝芬教授的《医学信息学》、罗爱静教授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和《卫生信息管理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教材规划教材之外,其余教材鲜有得到国际或国内同行普遍认同。有些著作虽然注重吸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但是没有能够与医学信息学有效融合,移植现象比较明显。当然笔者在此无意于简单否定医学信息学界与出版界同行的工作,但我国33所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反思,应考虑利用范式理论指引学科发展,加强知识横向与纵向的传承与发展,引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弥补国内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空白和不足,提升学科地位。
2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是解困之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医学信息学也将与其他学科更加相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必将走向开放与合作,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因此我国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利用范式理论作为研究手段,从国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为解决国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之瓶颈成为应然解困之举。
2.1范式研究有助于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深化与拓展
医学信息学要想从宏观上和根本上提升学科地位,需要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元科学理论,即关于科学的科学,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即是指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当医学信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对学科的本质、规律及其相关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便产生了“学中之学”、“科学之科学”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类的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称之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遵循学科发展史的轨迹,即经验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理论研究,具体发展走向为病案管理、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化、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信息保护技术学、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合作和医学信息学史等。在此基础之上,医学信息学科分支中会产生医学信息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以“揭示医学信息学现象本质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就是关于医学信息学学科自身的深化与拓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从根本上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元问题和本质规律。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研究领域已经从医学知识表达、卫生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培训l等传统领域向面向语义互操作的知识体系构建、跨系统和跨应用的互操作标准制定、网格与云环境下的应用、转化医学、人体模型建设、临床决策和认知学领域深入发展。尽管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对元问题层面的挖掘探讨仍对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医学信息学元科学代表“医学信息学概论”或“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为例,现有的文献仅有一本,即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笔者认为作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应当注重对医学信息学生存环境、发展史和共同体的研究,应从医学信息学本身的问题出发建立起本学科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不宜将大量的篇幅放在对“对象性事物”的描述和阐述上。基于元科学的重要性,医学信息学理应将更多的空间设定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该学科地位。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理应针对医学信息学自身的探讨和分析,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认识医学信息学基本问题和本质规律的研究。鉴于此,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与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它是医学信息元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它是以医学信息学发展史为研究主线,不仅涉及到医学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需要研究医学信息学学科共同体主体作用、医学信息范式变迁与学科外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2范式研究是医学信息学汲取外学科精华的典型尝试
较之于医学信息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医学信息学对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将不断推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即使医学信息学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不可通约性,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医学信息学也会在反复的推敲和质疑中逐渐成熟。因为在外学科理论引入医学信息学的磨合期中所产生的碰撞、摩擦和火花,可能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争论的焦点和学术的创新点。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与目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论及:“将自己的领域当作独立的王国,而忽略它与其他领域,诸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造成了归纳的一般性无法演变成演绎的精确性,演绎的精确性又无法上升到归纳的一般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个人困扰没有成为公共论题,甚至于渐行渐远。人文精神的组织力进化成为科学精神的机械性,而概念和方法则成为了问题的主导因素,这不禁有本末倒置之嫌。加之于我们对社会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一无所知,而只是无意识地接受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这更容易加深身处其中人的无力和无助感。”医学信息学范式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学理论进入医学信息学领域的一大尝试。医学信息学由单一研究方向向多重研究方向发展,从病案管理学向病案学、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认知学和医学伦理与监管等方向发展,医学信息学专业呈现日益增多,学科日趋分化的趋势。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初期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知识是从病案管理实践着手,对于学科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认识的推进,与学科内外发展动力因素的影响,对医学信息学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于是出现了整体知识的不断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在学科组成上表现为学科不断分化成病案学、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或专业)。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理应汲取外学科的精华充实与强化本学科内涵建设,来解决医学信息学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因此,为了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剖析与之存在学科依赖关系及其运作原则,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此情境下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而不是脱离其中任何一方。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发端于2O世纪80年代初的医学图书情报学,研究体系不够完整和成熟,研究领域也不平衡,例如重视文献信息管理、技术路线和微观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学科RESEARCHONLIBRARYSCIENCE19建设研究不够深入,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缺乏系统规划,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新时期的医学信息学又面临学科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社会学、伦理学、认知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意味着医学信息学已经沿着范式理论的轨迹,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各学科精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医学信息学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借鉴社会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分支学科,或许会让我们发现原来的封闭视野所不能看到的演进过程与规律;也有助于当我们习惯于现有学科思维框架下的医学信息学发展之余,换之以外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和演变,给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输入新的血液。
3医学信息学学科范式内涵探微
“范式(Paradigm)”一词是托马斯•库恩首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于科学研究的,他在该书中指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可以用来解释科学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社会学概念。”“范式的主要表现为‘符号概括’、‘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在解读与理解库恩关于范式的阐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生产和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共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即范例)等成分,是指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公认的“模式”。共同体、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范例等是医学信息学范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虽不可能涵盖医学信息学范式全部的“应有之义”,但可以把这些当作医学信息学范式的核心内容。
3.1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简称为共同体,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1942年,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朗尼(Polanyi)在其论文《科学的自治》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把“共同体”理解为科学范式的承载体——“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学科共同体是以上一切成分元素的执行者,也是经常被忽略的研究主体。科学共同体研究在范式研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范式才能集中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时,首先要明确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概念。传统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方法论、理论标准,而很少涉及医学信息学的认识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理解为发展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主体,拥护同一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由授受相应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背景和学科训I练的学者构成,他们以发展医学信息学为使命,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维护共同的学术尊严。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通常遵循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规律,致力于医学信息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以是相对稳定的正式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前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成员、规范和活动方式。如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下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医学信息学会,全国33所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或方向)的院校教师组成的同事式组织、导师与学生组成的师徒式组织,以及其他医学信息科研、实践机构组成的固定团队等。后者一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传统固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稳定人员构成等内容。如因课题立项而临时组建的课题组形式,各地组织的拥有固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博士论坛,同一学科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共同爱好者等。从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发挥的作用来看,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科共同体不仅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正式组织形式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的补充力量。当他们的自身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社会及统治阶层认可时,自组织形式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有组织形式。
3.2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为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由于医学共同体所处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医学信息学世界观,这种观点是共同体自身医学信息学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相关研究者对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指导学科发展的哲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是形而上的部分,是共同体对整个医学信息学学科,以及共同体与医学信息学之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简而言之即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对于医学信息学这一学科的总体认识,对医学信息学的共识,包括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承诺,以及对自身在医学信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可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医学信息的世界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科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表现在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中则是要解决“如何看待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对象”的问题。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历史记录属性时,要维护的是学科历史有机联系;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知识属性时,要实现的是学科最大效益。
3.3方法论
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学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所自觉沿袭的一般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以解决医学信息学中的问题为目标的一种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问题分析、任务工具和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论述。方法论体现在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之中,可以是由模式、方式、方法、手段等组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案例和实用技术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范式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为一般原则,即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为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线索,并利用历史主义方法构建医学信息学范式理论;在经验层面,方法论是理论适用的方式,如在病案科整理病历资料时,利用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进行归档管理;在医学信息学安全和实用技术中则是一些纯事实性和操作性方法,如利用原型法指导医院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用以指导医学信息学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纲领,解决的是“医学信息学如何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问题。如研究方法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证方法、比较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等。
3.4理论成果
医学信息学理论成果是指对医学信息学范式形成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共有医学信息学理论。理论需要寻求解释,而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医学信息学理论在成为共有认识之后可以上升到范式层面,达到范式层面的理论成果同一般的理论成果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范式层面的理论来自于一般理论而又高于一般理论,它是医学信息学共有的概论、命题及其推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作为医学信息学理论逻辑出发点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共有概念是对医学信息学学科共有基本元素的约定,而这些概念必须是以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本源概念的面貌出现。如“病历”、“医嘱”和“病案”。命题是表明判断结果的陈述语句,有真假意义的语句才是命题。如病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医疗记录性——这是对病案本质属性的肯定判断,是一个可以做真假检验的语句。共有命题是指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中类似自然科学中定理、定律性质的命题。推理是指一判断借以另一判断推出的思维功能。共有推理是由共有命题中引申而来的。如从病案的原始性可能推理出病案具有凭证性。虽然范式层面的理论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成为共同体内部约定俗成的公理,但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不会因为具体理论的不完善而影响范式共有理论的存在,对于共有理论,也不会因为研究主体的不同阐释而影响其范式指导作用。虽然处于同一学科共同体的成员往往引用同样的理论成果,得出类似的理论观点,医学信息学共同体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整诠释或合理化。缺乏标准诠释或不能得出一致同意的规则并不会阻止范式指导研究。
3.5范例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2
随着国内各行各业对法语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中院校开设了复合型法语相关专业,培养具备法语语言运用能力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能服务于各领域从事语言交流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岗位需要的并不是单一的语言翻译人才,而是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相关职业技能,运用法语作为工具从事跨文化交流的工作。为顺应这一需要,许多高校开设了复合型法语相关的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法语翻译课程为普通高校法语专业必修课程。而在复合型法语相关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法语翻译课程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无论涉及哪个专业领域,都需要掌握中法两国语言的转换技能。因此高年级的法语学习者在具备一定法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翻译课程来锻炼自身的语码转换能力。该课程结合法汉翻译理论,注重实践技巧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法汉翻译能力,翻译技能的训练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繁重单一的技能训练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本课题尝试在复合型专业背景下将翻译课堂上的技能训练型教学模式向文化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转变。
1 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语言翻译课
法语语言教学与英语等其他语言教学过程类似,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四大基本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训练,“译”也是如此。将翻译当成一种技能,将技能训练作为翻译课的重点,即通过反复练习、总结技巧、积累经验来锻炼巩固翻译能力,这是传统翻译课中的教学要点。熟能生巧,强调的是通过实践来训练翻译技能。
法语翻译课程为普通高校法语专业必修课程。因此大多数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往往注重翻译的技能训练,通过对大量文学语段翻译技巧的分类、归纳,总结出词汇、句子及语段的翻译方式,并将此运用于实际翻译过程中。
因此,传统的法汉翻译课的授课中大致有以下两个倾向:一是以语法为主线,侧重于词类、简单句、复杂句的分析、归类及翻译。二是以技巧归纳为纲,从具体的语句出发,分析归纳翻译方法及技巧。
但不可否认的是,翻译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转换行为,其中不只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许多信息跳出语法的条条框框,从字面意义中往往蕴含了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而且抽象归纳出来的技巧往往也不能适用于丰富的语言现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技巧归纳,繁琐单一的句型训练往往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缺少了对语言内涵的关注,失去了翻译过程的逻辑思考与合理想象过程,导致翻译的语言失去了生气与活力。“外语学习的结果不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担”。因此,单纯强调技能并不足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思维探索,在字句语段意义上进行推敲,追求翻译的最高境界“信、雅、达”。
2 以文化教学为导向的法语课程改革尝试——以我校法汉双播专业背景下的法汉翻译课程为例
为改善这一状况,在法语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对文化的关注,培养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来理解翻译行为,是本课题的一大尝试。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需要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始终是法汉翻译过程中的一道鸿沟,但他们之间的共性又为翻译提供了无限贴切的可能。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码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要做好翻译,离不开对来源语与译入语背后文化的理解。因此,在翻译课堂上,了解翻译语句背后的中法文化背景是极为重要的。
尤其在一些复合型法语类专业中,法语语言的学习结合了一定的专业方向,更要因材施教,避免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以浙江传媒学院2008开始开设的播音主持艺术(法汉双语)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为顺应广电传媒、对外传播领域对法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又具备汉语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法汉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理解法语语句,并用恰当的中文表述是相当必要,该课程也是学生提高实际翻译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长期开设该课程,积极探究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法研究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和本专业学生的特色性,笔者认为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应紧密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将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方面,灵活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帮助学生切实提高翻译水平是该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教改课题拟探讨如何在双播专业学生的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完成技能型教学到文化型教学的转变。提出淡化常规技能型的教学模式,强化文化在翻译中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重视法汉双语文化背景的培养,发挥译者主体意识,兼顾逻辑与审美,从文化角度理解翻译的技巧与方法,并使用他们感兴趣的题材,调动他们对于翻译实践活动的热情。
当然,从技能型教学到文化型教学的转化,笔者认为因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并不是抛弃技能完全转向文化,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文化上理解翻译行为,在翻译实践中提高翻译技巧,逐步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建立翻译学习与练习共融的模式。
(1)合理选择翻译题材。传统翻译课程选取的题材往往偏向文学题材的翻译,名家名著,原语及译入语经典且典型,更适合研讨翻译的理论及技巧。但这类题材例句也通常冗长晦涩,在法汉双播班上教学时,往往碰到学生因知识结构局限,而导致兴趣缺失,难以理解翻译精髓。对翻译技巧的零零总总也是一知半解,难以吸收。如翻译中词汇的词性转换,句子中长句的分割,句序的前缀后缀,令学生总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翻译的题材例句十分关键。政治、经济、新闻类各题材的翻译在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文学题材也十分重要,但完全可以选择都德等学生们熟悉喜欢的作家作品,而不是死啃普鲁斯特的长句。有了一定的熟知度,学生才会有兴趣去从事相关的题材翻译。
(2)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文化的因素。传统翻译的教学往往关注词、句的本意、引申义,从小处细节处运用翻译技巧,处理每一个信息点。对于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的职业方向往往是新闻传播经贸类的法汉双语运用活动。他们并不从事严格的专业的笔头翻译工作。那么在日常翻译过程中,技巧的运用就会被相对弱化,更重要的是特定语境下,语句真正涵义的理解与解说。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了解文化背景,理解原句,并尊重译入语的文化特性表达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在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度上欣赏、从事翻译行为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3)在指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实践翻译的基础上,引入翻译的理论,从大处着手,让学生从他们已进行的翻译活动中探讨翻译的本质与译者的主体性,学会从文化上尊重作者,尊重读者。理解逻辑与审美的关系,体会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可译与不可译。从文化教学的角度着手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让学生在翻译中掌握翻译技能。
综上所述,笔者主张在复合型专业背景下应从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将传统的技能型翻译教学转化为文化型教学,从文化角度教授翻译课程,而不拘泥于翻译本身的技巧法则,灵活发挥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地态度从事翻译实践过程,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技巧,潜移默化提高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德明.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冯百才.新编法译汉教程[M]. 外文出版社,2004.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3
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主管单位:黑龙江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100
国内刊号:23-1071/H
邮发代号:14-24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词汇翻译教学法;翻译法与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法;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引言
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听、说、读、写、译没有哪一项语言技能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词汇翻译教学法是教师解释词义的最直接的方式,但词汇翻译教学法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技能的培养。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另外一种常见的词汇教学方法就是语义场理论指导下采取的词汇教学策略。但是实践和研究也显示以语义场的手段学习词汇,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某一生词的情况下,将该词与已学单词进行比较,比较容易混淆两个单词的用法。因此,中国学生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最佳的词汇教学方法应当是将翻译教学法与语义场结合起来,挖掘二者的精华,融入英语词汇教学中,促进和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二、理论基础
1.短时记忆的容量。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米勒(Miller,1956)在著名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中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在5至9间波动,一般为7个单位。
2.认知加工层次理论。认知加工层次理论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从纵向角度阐释了信息加工过程。它认为大脑对信息加工的层次和深度不同,对信息记忆和存储的程度就不同,加工层次越深,信息存储就越持久,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
三、研究方法
1.研究的问题。(1)哪种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短时记忆效果更好,翻译法理论、还是翻译法与语义场理论相结合?(2)哪种理论指导下的词汇长时记忆效果更好,翻译法理论、还是翻译法与语义场理论相结合?
2.实验对象。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60名某大学二年级学生。这60名学生具有如下共同特点:他们都顺利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他们都具有8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他们都拥有相似的英语学习环境。
3.实验工具。实验前,这60名学生都参加了英语词汇量的测试,测试卷采用nation所设计的词汇测试试卷,根据60名学生词汇量大小,将该60名学生分成2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确保每组学生词汇量水平相近。试验中,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分别在翻译法、翻译法与语义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习得词汇。
4.实验设计。本文基于注意理论、信息加工模式及认知加工层次理论,对比翻译法理论、翻译法与语义场理论相结合下的词汇习得效果。60名受试者被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在翻译法、翻译法与语义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习得词汇。通过对目标词的测试来验证最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词汇教学方法。
5.实验结果和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了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学生的第一次词汇测试成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787>.05),这表明与翻译理论相比,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对学生目标词短时记忆的效果没有太大区别,而在10天后的词汇测试成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0
四、结论
1.与翻译法理论相比,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对学生目标词短时记忆的效果没有什么区别。翻译法与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中对新单词相关语义知识的讲解是在学生掌握新单词释义和基本用法之后,因此在翻译法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策略与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下,被感觉登记器记录下来进入短时记忆的有关新单词释义和用法的质和量是一致的,因此这两种词汇教学策略对学生目标词短时记忆的效果没有什么区别。
2.与翻译理论相比,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更有助于学生对目标词的长时记忆。在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下,首先介绍新单词的释义和用法,内容不复杂,重点突出,不会超过可得到的有限注意资源数量,也不会使短时记忆超负荷,有利于目标词从感觉登记器进入短时记忆,待学生掌握新单词释义及基本用法之后,再向学生讲解新单词的相关语义知识,对新单词进行深加工,使新单词成为词汇的语义网络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对新单词的长时记忆,此外也使学生重温了学过的词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词汇的记忆。而翻译法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策略只对新单词进行复述,并没有对新单词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因此其对新单词长时记忆的效果不如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M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02):81-97.
[2]吴春燕.认知加工层次与外语词汇学习——词汇认识直接学习法[J].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5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们的英语知识积累以及应用水平,本次论文提出了高职英语课堂的任务型教学法,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实际的应用案例。
【关键词】
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设计案例
1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实例
本次论文以一堂课为例进行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实例阐述。本次例题的课文为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材的第五单元“Health Section”,重点围绕完成《如何健康饮食》这个主体作文,教师首先为学生们布置任务:任务一:Find some correct diet views;任务二:How to be in good shape;任务三:Tips to make us healthy;任务四:What does a patient need most。以上几个任务的布置都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在教师设定的生活情境中更有语言感觉,掌握实用知识。
1.1任务一
任务一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们从生活中寻求一些正确的饮食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Tom 看医生的视频,让学生们在完成填空的过程中记录健康的饮食观点。首先我们来播放一个三分钟的“Lead in”环节,阐述Good health is our most valuable wealth,and eating holds body and soul together。然后,给学生们一段文章让学生们大声地朗读,并从中摘录重要的部分。
1.2任务二
在任务二中,学生们主要应该完成的就是对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信息的搜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呈现出一条相应的原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小朋友吃甜食变胖的短片来阐述“one should eat less rich desserts”。通过播放健身馆内各类俊男美女健身的场景来提醒学生们“All sports are good for keeping the body in good shape”让学生们能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要点,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锻炼身体的热情。整个对话过程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进行呈现,然后由学生们分角色扮演对话中出现的人物,对文章进行重现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们对于任务的完成更加熟练,一方面让学生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练习培养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1.3任务三
任务三是让学生们通过努力获得更多关于健康方面的见解。这个任务的完成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听力教学的辅助学生们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这是一个翻译任务,让学生们将自己听到的关于保持健康的建议先用中文记录下来,然后再给学生们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翻译。比如说听力的内容是“People shuld also eat more fresh vegetable ,fish,fruits as they are rich in nutritional elements and vitamin。”只要学生们能够翻译出多出水果和蔬菜对人类有益,因为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就可以了,这 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们对于听力的速记能力,以及联系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由于有任务在身,学生们在进行听力练习的过程中会更加专心,并且有目的性地吸取素材中的有效信息,能够实现高效的学习,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4任务四
第四个任务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主要问的就是病人需要什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教学活动,将班级的学生们分成四人一组,对课文进行复述,每一个小组围绕着“food、mood、sports、sleep、medicine”等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可以利用文章中的观点,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阐述,互相分享关于病人最需要什么的见解。整个的讨论过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知道对于健康来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健康饮食习惯有哪些以及健康的食材都有什么。这不仅仅是对于学生们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这样的任务型教学过后,学生们完全可能在生活中有所运用,这就是任务型教学的根本目的。
1.5任务五
任务五是教师设定的一个特别环节,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对保持健康及合理饮食进行设定。比如说,学生们在校期间可以结合自己的作息时间制定一套健康饮食方案,或者是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活制定一套合理的运动计划,并且用英文制成表格,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运用能力,也为学生们今后的职业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 高职英语开展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我们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选用了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展现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狗高职英语教学设计。高职院校作为具备一定特色的院校来说,其教育模式及方法应该同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教育背景以及将来从事的职业保持一致。高职教育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们将来的职业发展需求来全面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具备了更加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们的挑战欲望,而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入了各种案例,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和意义。全面提高了学生们对于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3 结束语
本次论文结合的教学案例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关于健康问题的书面及口语表达。整个任务完成过程都是围绕着词汇的掌握及表达方式进行各类听力训练,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更为扎实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实际练习机会,全面驱动了学生们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实现了高职院校的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1]贾薇.基于任务型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浅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13-114.
[2]于辉.高职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4,12:5.
[3]胡洋.论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3,36:348.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介绍了交际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从文化差异、教学目标的错误导向、交际法本身的不足等方面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难实施交Fr法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70年代中期?交际教学法在欧洲国家兴起?80年代风靡世界?尤其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被称之为教学法领域的革命。然而?这场革命在东方国家并没有真正地发生。
交际法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性;重语言运用而不是重形式;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重流利而不是重准确;执行特定的交际任务?挑选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训练?承认学生差异。这刚好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所遵循的原则相悖。
声名显赫大红大紫的交际法?在被引进中国的20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处于附庸甚至是完全被忽视的地位?多数外语教师首选的仍是传统教学法。当前的社会外语需求和语言自身的科学性都迫切需求交际教学法?即使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至少应该两者并存、并重、互补、互利。为什么会出现传统的教学法一枝独秀的局面呢?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交际法推广的诸多障碍进行全面的剖析。
1绝对障碍
交际教学法是从西欧泊来的异质文化思想。移植不易?冲突难免。其中诸多的文化原因、社会发展原因、行为主体素质差异等原因?绝非是翻译介绍以及局外人的慷慨陈词所能解决的。本土的文化传统会以其“有时候比现代化更有力量”而依然默默地延续。教学观念的困境?并非教学实践所创造出来的?恰恰相反?是理论上的观念改造遇到不能适应它的实践而发生的。教学观念的超前要适“度”。如果不足?发展会停滞缓慢;如果过度?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国与西欧国家在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交际法赖以成功的前提条件不存在。在欧洲能迅速获得的语言能力到了中国却需要耗费数倍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这正是导致传统的教学法无人提倡而又非常盛行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没有语言能力的支撑?交际法的实行也就无从谈起?因为事实卜不存在无语言能力的交际能力?同样也不存在无交际能力的纯语言能力。现代的大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经历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洗礼?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交际法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具备了实行的前提条件。
2文化障碍
采用交际教学法意味着要求采纳“兼顾过程”的课程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Nunan(1980)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随着交际法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兼顾学生的交际需求?在教学内容选择、排序?语言技能培养?教学互利和学员评估方面都考虑学生的参与。”学员是交际法的核心?没有学员的积级主动的参与与配合?交际法无法操作起来。交际法在东方推行时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学员。交际法提倡的从学生需要出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学员遭遇到的最大的文化障碍。这是由于东西方人人格结构的差异造成的。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倾向性。它反映的是人们在信息接收、加工以及作出行为反应方面的特点。人格结构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要求的产物?又反过来对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和生存压力会有所不同。作为长期适应的结果?人们在人格结构上也会出现差异。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相似的自然环境?社会、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会塑造出人们相似的心理结构以及相似的行为模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炯然不同?东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交际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特点。
2.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地位放在次要的位置在中国的语言课上?自愿发言者寥寥无几?他们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会影响群体对他们的评价。有句谚语‘’枪打出头鸟”?发言的学生害怕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害怕背后有人说爱出风头?害怕说错了被众人嘲笑。这种意识扼止了学员发言、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同时?学生对于被推到教学的中心?师生位置的互换感到陌生不习惯。
2.2重语言流利性?而不是准确性?容忍犯错误这与传统教学价值观严重冲突。传统教学法深信不疑的是“严师出高徒”。期待教师的是极尽其洋、准确无误、清楚明了的解释。要使他们相信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阶段?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那些将参加关系到他们未来命运与生存的大学英语考试的学生而言?倡导交际法的教师就是严重的不负责任。语法翻译法的最大特点是把日语和书面语分离开来?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使学生有可能在不具备起码的听说能力的条件下独立地发展阅读和翻译能力。另外语法被当作语言的核心?各种教学活动均以掌握语法项目为直接目标。这恰好适应了畅行多年的以考核语法掌握程度、阅读翻译能力为主?完全忽略口语能力的评估体系。但它无法培养交际能力的内在缺陷使它无法满足目前特别是将来外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外语需求?这就是目前大学英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大学英语评估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捷。
3教学目标的导向
Haris曾在“语揣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指出:“语言不存在于零散的词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接着的篇章之中。”除了听说以外?交际能力还包括阅读、写作、翻译。从大学英语统考的试卷看?有阅读与写作?极少涉及英汉2种语言的互译?口语能力更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同时有相当规模数量的词汇与结构试题。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只限于讲解词汇用法?分析语法现象?不从整体上研讨词句存在的语境?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又怎能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文体特色以及作者的思想意图呢?而考前强化训练阶段占去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个学年中大半个学期甚至全学期的宝贵时间。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目标导向下?交际法实践于教学过程只能是徒叹。
4交际法本身的不足
任何一种方法论作为某种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都有其产生的思想史前提和科学史前提?都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世界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人文学术流派?其源头几乎都在欧美。由于他们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相同?也由于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影响?使得这些流派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文化的局限性。然而?社会人文学术理论?特别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恰恰又是我们研究和认识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前提?教学法研究总是依赖于这些学术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从欧美语言教学法研究的历史看?当一种新的心理学或语言学理论流行时?就会相应地流行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法理论。它使语言教学赶时髦形成了一种风气。由此?形形的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片面性、倾向性就不言而喻了。奢望一种全能的、完备的教学法是不现实的。交际法作为70年代产生于欧美历史文化土壤而嫁接过来的权宜教学法?自然也有它的局限性。
4.1交际法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
要求教师事先精心准备、设计教学内容?并且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同时?课堂的人数不宜太多。
4.2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要求有一个交际背景和共同感兴趣的交际话题
背景和话题对交际的方式、方法、内容及课程均有很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大英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无专门的会话环节?因而很难实施“情景教学”。从目前的几套教材来看?其编排体例大都是应试性而非交际性。
4.3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操外语实现交际功能要求对目的语国家历史、地域和文化有较充分的了解
大学英语课程对目的语国家背景知识的介绍少之又少?学生又很少有机会与以母语为学习者目的语的交际对象进行交际。所以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非常困难。因此?当学生操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往往感到紧张、无助?心中没底?错误百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输入目的语国家的诸如文字、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的知识。
4.4交际法满足特殊需要的特点使之成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某种专业外语的理想方法(如飞行员英语、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使之达到相当的层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只有2年?课时又有限?这就使交际法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和现实可行性。
4.5交际能力不只包括听与说。阅读、翻译、写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交际能力实现的一个条件是交际双方需建立某种联系?尤其是心理方面的联系?要富有合作精神和使用精神。而大学英语的教学采用大班制?未设立口语和写作课程?师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学生很少有与教师交谈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对所授内容的理解程度等一系列问题都难以在课堂卜得以考证。师生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输出信息?而从学生处反馈的信息几乎为零。因此?笔者认为?应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加强动手与动口的教学环节?尽快建立起与交际法配套的考试、评估体系。否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与实现就永远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