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1

关键词:知识管理系统 面向服务架构 SOA Web服务 SOI

时代不断在变化,对于目前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实施从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的革命,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管理层意识到要借助知识管理来改进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模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系统有助于合并企业内外知识资源,发掘企业的外在和内在知识,实现知识规范化,放大知识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激发知识创新,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1]。

1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概况

目前知识管理系统采用宏观和微观两种体系框架,宏观架构是整体构建系统,统一设计IT架构、知识的存储、界面与操作模式,采用集中式管理,从最上层开始部署软件,逐步扩展到底层,形成统一的知识管理软件体系,微观架构则基于个体设计系统,可支持基层日常工作,具备知识创新、排序和查询功能,利用分布式管理,从底层开始部署,逐渐发展到最上层,通过合并形成完整的知识管理软件体系[2],不论按照何种架构实现的知识管理系统,都存在着知识的分享和传布,然而伴随着信息化从部分向全体、由里向外、简单向繁琐演化,这种需求关系必将更加显著,怎样实现透明柔性的分布式知识管理系统成为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SOA的知识管理系统开发方案可以在不变动企业信息系统底层架构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这种体系结构尤其适用于当多个运行在不同平台和技术上的应用程序必须互相通讯的情况。

2 知识管理系统的SOA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其中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连接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应用架构(Application Architecture)、服务架构(Service Architecture)和组件架构(Component Architecture)是体系结构的三层子架构。在服务消费客户层中,服务消费者是挂接于企业信息门户的基于开发的Web应用程序(Web服务客户应用)。业务流程层,集成了各种业务规则和逻辑。业务服务总线层,将细粒度服务编排融合为粗粒度服务并为各业务对象提供目录、路由服务以动态绑定到所需要的服务。服务总线作为通用平台,消除了服务提供者和请求者之间的依赖关系,提高了可重用性以及已有服务的内部扩展和外部获取。服务提供层,将企业原有系统所提供的功能组件以Web服务封装,新系统也可以从Web服务开发,并将这些服务到UDDI公共目录服务器中注册,以提供目录路由服务。

3 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

3.1 知识管理系统的Web服务的提供 从体系结构可看出:不管是遗留系统还是外部企业信息系统,只要能以Web服务进行封装就能像插件一样嵌入消息服务总线,以实现松耦合,从而实现了敏捷的企业信息系统应用集成和可扩展功能。微软.NET平台内建了对Web服务的支持,使用可以很方便地构建满足知识管理系统需要的Web服务封装[3],其步骤为:①创建WebService工程,在Templates栏中选择 Web Service,给Web Service工程和类命名。②实现Web Service类,该类继承SystemWeb.Services.WebService命名空间的所有功能,而且为public类型,类中的方法具有WebMethod属性,可以使用C#或编程语言实现相应的知识管理功能,比如封装调用市场管理系统中的商户资格审查功能。③测试WebService,执行Start命令,此时将在浏览器中打开WebService,单击WebService类中方法的超链接,出现方法的调试页面,输入参数,单击Invoke按钮,即可出现一个以XML格式输出的执行结果。

3.2 提供知识管理系统的Web服务的调用 ①创建调用WebService的客户程序(企业信息门户中的一个功能),在Templates栏中选择WebApplication,给应用程序工程和表单类命名。②创建WebService类,当调用远程WebService的方法时,类将会接受请求,传给远程方法,并取得远程WebService的返回结果,最终把执行的结果传回客户程序。类的创建可通过wsdl.exe工具或执行AddWebReference命令,让创建。③实现客户程序,引入WebService类设置的命名空间,定义WebService类新的实例,然后通过实例对象的方法和属性来访问或操作WebService中提供的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于面向服务架构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探讨,对于SOA架构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降低不同类型的IT系统的依赖性,降低费用和IT操作的复杂性,不但提高已部署系统的灵活性,也排除了束缚企业业务创新的障碍。

参考文献:

[1]朱亚男,于本江.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06(02).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2

关键词:协同管理平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引言: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与应用使得隐形知识显性化,并提高知识的使用率及复用率。企业的每个生产创造的环节包含的信息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岛,但是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信息都会相互影响最终影响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往往无法掌握全局的业务信息,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软件进行信息沟通不利于最终达成统一的目标。协同管理平台把每个信息联系到一起,组成一个可以各部门紧密联系并进行统筹管理的信息网,大大方便了企业的信息知识管理。

一、先进的管理理念、设计思想和实施手段是成功应用的关键

企业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建立协同管理平台是基础设施,在协同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的知识管理模块,最终可以形成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协同管理平台为知识信息提供了具象化的空间,操作平台和处理引擎,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公共处理和开发共享。要成功地应用协同管理平台来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先进的管理理念、平台设计和实施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首先需要把各部门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然后实现公共知识的信息化以便企业管理。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知识的采集、存储、显示、下载和统计等一体化的知识使用流程。用户可以上传知识,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管理;用户可以分享知识,业务需求分析经过审批人审批后,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到相应栏目中;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可以由平台的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和审批管理,控制知识上传的流程,保证数据真实、及时和准确的反应出各单位知识的情况;知识管理系统有很严格的权限控制,包括检索、浏览、下载和管理等功能都有统一的权限管理,保证了知识的安全性。i WIN就是一个协同管理平台的例子。

1.i WIN是企业信息沟通和共享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i WIN把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每项业务紧密捆绑起来,外部业务关系也可以得到部分共享信息,使企业把自身业务和渠道、顾客、外联单位、供应商捆绑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把外部的关系和内部的处理紧密的结合起来,以最低的应用成本获取最高的效益。

2.如何控制机构内部各式各样的数据流及工作流

针对这一根本目的, i WIN系统专门集成了强大的通讯技术和工作流技术,i WIN使用的顺序工作流的机制,可以更好的控制多个工作流之间的交互,当通过单据启动一个流程,都会生成一个流程对应于该单据的流程实例,每个实力都是相互独立的,这时更改流程模版将不会影响到这些实例的原始运行轨迹,如需改变单据的流程运行轨迹,可以直接对实例进行修改。它的信息流多为文档是上下文关联的信息,面向于企业的日常运作,管理以及外部关系的管理,同时提供强大数据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以记录机构的具体业务数据和指标。而企业的信息系统(MIS 、ERP等)多处与相对专业的数据集合,结合两者的优势使机构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有效地共享,让这些信息能被所有需要信息的管理者和员工及时、有效的获取和应用,充分发挥这些信息的作用,支持企业的运作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反应能力。

二、系统数据的核心保障,系统的优异的安全特性

协同管理平台的安全性也是必须在技术上得到保证的一点,系统的安全才能确保企业信息、知识的安全。有的知识具有一定范围内的保密性,在系统设计中应该得到体现。

1.防止黑客攻击

首先要保证系统整体的安全,配备专业的安全防火墙,对内网外网采取不同程度的防护,预防黑客攻击,进而保证知识储存安全。

2.数据存储安全保障

其次要保证信息在平台内存储的安全性,利用技术防护,对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备份等,都可以保障数据的存储安全。

3.系统应用权限

权限系统是任何系统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知识管理中权限就意味着正确的人在正确的地点获取正确的信息。对于财务系统等具有高度机密性的信息,采用外网不可访问的方式、或者采用只能由管理员身份登录的人员可以访问的形式等等方式来维护机密信息。对于所有的包括普通的知识信息,全部采取赋予不同用户组不同的权限的方式,并且这些权限都细化到能否查看能否修改能否删除能否等等知识管理涉及的每个方面。利用系统权限来维护知识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基础,具备完善的融合通信平台的优势

协同管理平台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既可以贴近机构的当前管理制度和业务模式,又可以解决机构随之发展和变化所引起的对于信息系统的变化要求,i WIN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可以模拟机构任何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业务表现形式的软件平台。并且协同管理平台具有相当的兼容性,可以再平台上加入其它的模块将它拓展为一个包括协同工作平台、网站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管理、公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的综合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的流畅和便捷性,实现办公信息化和自动化。

协同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电脑端的知识信息管理,还可以在手机等其它移动平台上开发用户端,定制一些较为频繁用到的功能,便于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更新和沟通。例如实现移动批阅文件、公文流转、公文签发、电子邮件,实时查阅会议通知、内部公告、灵活快捷,提高企业自身反应能力,大大有利于企业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时代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

四、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系统在不同机构得到有效应用的基本保障

协同管理平台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作为信息接入管理的平台,运用其内部的工作流,模拟处理机构的所有管理过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可以把所有信息流、业务流、财务流、管理流等功能模块以“软插件”形式接入,根据客户的业务发展需要,灵活地实施机构信息化建设。不同的企业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使协同管理平台向自身经营习惯靠拢,而不是造成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被一个僵化的平台规划统一,这样的模式才能让平台在构建丰富的过程中与企业的管理融为一体,企业能有效地利用协同管理平台构建适合自身情况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竞争力。

五、结束语

当今信息时代,企业构建一个完备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必经之路。基于协同管理平台来拓展并最终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具有十分可行性。协同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企业信息知识的沟通和共享,与企业的管理一体化。让用户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访问平台信息、传输信息,使分散的业务信息紧密成网协同运作,结合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让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在这个平台更好的获得相关信息,生成知识或形成知识的再创新,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波.知识治理在现代企业信息战略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2]王玉.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软硬"两手抓策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6.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3

关键词:协同商务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美国IBM公司曾就电子商务提出了著名的“3C”理论,其中第三个“C”—Collaboration,即“协同”,意谓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在一起工作。现代商业环境中客户需求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从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真实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企业间的合作要求相互了解,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仅仅局限在企业单个组织内部,缺乏与外界的有效对接,无法满足协同商务环境下的动态的、跨组织的、跨地区的、跨国界的知识共享需求。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基础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在基础阶段是借助简单的网站来产品信息;在功能阶段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网上交易系统和物流系统来实现基本的电子商务功能;在集成阶段则将电子商务的各个因素有效地集成起来,大力提高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而在协同阶段,应使企业进一步完善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并且通过全面的知识管理,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很好地协同工作。因此,协同商务不仅代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还将大大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通过对各种知识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创新的需要,确定和利用已有以及将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知识型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以获取潜在的巨大效益。

知识管理系统(KM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依托平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KMS是指支持企业对知识链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软件系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亦是企业进行知识沉淀和处理的平台,可看作是广义KMS的技术子系统;广义的KMS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是从企业整体的各方面、各层次因素来考虑对知识管理的支持,是由知识管理主体、客体(知识)、知识过程、软件工具(狭义的KMS)和企业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激励机制等)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知识量的急剧膨胀。大多数企业所处理的知识处于迅速膨胀的状态,几乎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难以消化和无所适从;“知识孤岛”问题。由于企业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系统间的相互独立性加大了企业进行整体知识管理的难度这些知识缺乏相互连接的传递渠道,成为知识孤岛;知识的“隐性”问题。对企业而言,能够使用某种形式编码而实际存储在知识库中的知识,如科学技术、专利发明等能形成文档的知识只占10%左右,而其它的90%都是难以用编码形式存取的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需要员工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共享;知识的个性化问题。董事会、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中知识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但他们的知识角度和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要求从知识的内容、频率、结构、安全、存取、集成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不同类型人员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讲,将是难以适应的。

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了协同商务的概念,在阐述其基本思想时指出,协同商务是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商业周期所有阶段的信息共享来实现,其目标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的同时来增强其获利能力。价值利益的所有成员通过将他们的核心的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将比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大得多。

协同商务的含义十分宽泛,它包括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如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服务提供商、客户等的业务往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协同,都可视为协同商务的一部分。可将协同商务分为设计(Design)协同商务、促销与销售(Market/Selling)协同商务、采购(Buying)协同商务、规划与预测(Planning/Forecasting)协同商务等四大领域。因此,协同商务不只是销售链和供应链的厂商的内外电子化与流程整合,更包括设计与规划等不同层面的活动。

协同商务系统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有效支持,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把企业中不同部门和各级员工所拥有的大量信息和知识,按不同信息源与知识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匹配对象,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需要者,实现信息流与知识流的有序化;如何使员工根据其商务活动环节的需要,能够迅速有效地从形形的知识资源中寻找到其所需的知识;如何把企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集成到企业的网络资源中来,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内部和外部提供信息和知识,实现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基于商务目的,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知识交流。

根据以上分析,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求将企业的所有应用软件和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知识平台,使企业可以站在比“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更高的“知识集成”的层次上,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如果把企业力量的源泉用“信息情报知识智慧”这个公式来喻示,那么协同商务系统则为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开辟了新的舞台,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原则

知识管理和协同商务为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企业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其管理的中心就应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上。而协同商务的精华——集成的知识、开放的门户正是知识管理所需要的。而且协同商务的链式管理思想也为知识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可将产品从其诞生直至销售的过程看成是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意味着不断的知识创造。可将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与产品的传递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链条——协同商务链,并以协同商务链为基础,建立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立足于以下协同知识管理需求:知识的获取主要从协同商务链内与链外获取协同商务链整体的成员所需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由于链上各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使得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知识在整个协同商务链中运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协同商务链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在知识运用方面强调协同商务成员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协调,以保证最终产品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支持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包括战略性协同商务链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协同商务链成员间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Internet技术的知识库的管理、在成员之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应能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将不同地区的信息与知识集成起来。系统在功能架构上应包括知识文档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管理等管理模块。在技术方面应侧重实现:与现有商业过程的无缝集成;基于角色的内容组织;对于最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知识传递。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把企业的产品设计、分析、采购、制造、销售、市场、现场服务和顾客等连成一个全球性的知识网络,使得在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使用不同工具,在地理上或供应网络上分布的人员,能够协同地完成产品的开发、制造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在知识的共享、保密、协调、开放等原则的指导下,系统实施应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一)建立基于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

从知识来源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内容应包括链内知识和链外知识两大类。其中链内知识为知识库的主要部分,由供应商、中间商、制造商及分销商企业内部知识库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此部分内容的选择应依据保密—公开—共享的关系原则,保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知识识别上应根据成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知识分级标准,对知识分级归类,以知识的机密级别来控制知识的可共享范围。而链外的知识主要是指从Internet中补充一些与市场相关的知识和其他公共知识。

从知识类型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显性知识是其主要内容,而隐性知识虽不便于进行文档化处理,但由于其涉及到协同商务链成员的核心能力,应通过BBS论坛、讨论区、视频会议等方式来实现交流。

为了便于知识库的使用,需设计相应的知识地图,充分发挥知识地图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的导航作用。

(二)分步进行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分三个步骤实施: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的实施;以工作流管理为核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

在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应设立知识主管来具体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组织进行商务链上的各种知识的搜集与分析,并监督知识的利用效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将客户、合作伙伴融合到内部的业务运作和知识管理中来。

(三)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功能的集成应用

为了方便在不同的业务和知识领域内切换、查找和共享知识,系统应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分类的共享文档管理、BBS和讨论组、工作流管理、网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用一个平台来集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使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能通过协同商务系统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层次上,实现充分、有效地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4

一、知识管理研究概述

1.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

从2000年开始,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统计,用“知识管理”作为检索内容的论文就有近12000条。从国外学者更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取、存储、识别、编码、转化、共享、传播、运用等。从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内容研究看,知识管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研究侧重点也会不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或社会性组织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主要是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看到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积累在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优势。而随后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也越来越发现知识管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2.知识管理研究的方法

从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来看,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多种知识管理的方法,如构建组织信息开发技术、组织激励知识的创新和转换、建立知识评估系统等。而国内对知识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知识管理中对隐性知识获取和显性知识的应用,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获取。如王如富等人提出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仓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的六种方法。其他学者从知识管理方法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知识的搜索、知识的地图、知识专家系统、知识订阅、知识资料库和知识分类等,这些知识管理的方法对于落实企业和社会性组织的知识管理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知识管理研究的策略

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创造价值,国内外学者也对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和相关机制进行研究。国外对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多数研究侧重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提出相应策略,如Day James 提出知识管理实施的四个策略,即企业业务会受到的知识的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在组织系统中的影响;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策略调整企业内外的经营方针;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反馈情况。从国内对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情况提出了新的适合我国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如邱均平教授提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策略应与国家发展策略相吻合,因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改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企业知识产权机制和制度。

4.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系统研究比较有代表的是Tiwana,其提出知识管理系统有十个阶段,即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框架、管理战略、知识管理的框架、现有知识系统、知识管理的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规划、层级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结果为导向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知识管理的反馈平台等。国内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层次、模型和机制等进行研究。朱祖平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可以由企业或社会性组织的学习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共同协同合作。张新武提出,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其由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个体学习模式、业务规则及交换过程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

二、企业知识管理生态系统

知识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组织中, 由知识资源、知识服务活动、知识创新活动以及他们的交流和协作环境所组成的, 通过知识流动、价值流动、物质流动而形成的开放、动态的知识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知识, 由知识和知识载体组成。知识生态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的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知识创新能够进行互动,使其具有学习、适应和调控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知识系统正如生态系统,把企业知识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结合起来。知识生态系统的运用就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知识生态系统, 为组织知识创新、带动社会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知识的总量和质量以及知识交流的途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知识生态系统也逐步成长。组织文化、人才、资本等因素影响着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进化。知识生态系统的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知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要对影响知识生态组成、功能的知识环境因素进行控制、优化,为知识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塑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的重要性

协同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存在,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系统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在现实中,企业、社会性组织等部门,成立各式各样的部门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协调。人们通过建立协同的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创新。简单的各部门资源的连接和单一的使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用户新的需求,而是需要把信息进行互连、重组、协同来解决新的问题。

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对知识进行的协同其目标是使其能够成为知识型组织,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成员的合作来降低企业知识管理的成本,增强竞争力。对知识进行协作管理会使组织部门之间、部门成员之间知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关系变得更加便捷,企业和部门之间知识共享的成本减少。参与到知识管理协同的成员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利于成员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的提高,促进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的提升无疑有利于本组织整体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本企业和部门的管理理念和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四、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1.国外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和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H?Igor Ansoff)是较早较深入对协同进行研究的。对协同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哈肯认为协同有抽象性和普遍意义,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而安索夫从经济管理角度,把协同细化到管理层面进行研究。

在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基础上,Michael Porter(1980)继续了安索夫研究,提出利用识别协同机会方法来分析价值链;Christopher Bartlett和Sumantra Ghoshal (1990)提出实现企业盈利可考虑从组织行为、技能等方面共享来实现。另外,社会系统学派代表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对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发挥很重要作用,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知识管理,认为企业组织中人们相互关系是一种协作系统,他注意到个人只有同社会关系中的其他人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不能发挥作用 [4]。萨尔坦?科马里在其《有效的知识管理》中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在文化方面进行协同,认为“知识管理涉及在企业中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的环境”。

2.国内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5

[关键词]知识库;管理系统;QC活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47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已逐渐演化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并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企业都拥有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企业对信息以及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诉求也在不断增加,员工们相互交流的手段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质量管理领域,经过多年QC活动的开展,电力企业积累了大量的QC活动过程资料,如活动记录本、QC成果材料、视频及成果应用资料等。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使用这些信息和数据。为满足企业内员工QC信息交流与学习的需求,促进QC活动的开展,电力企业应开发应用一套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

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的、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具体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这些知识片包括与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事实数据,以及由专家经验得到的启发式知识,如某领域内有关的定义、定理和运算法则以及常识性知识等。知识库中的知识源于领域专家,它是求解问题所需领域知识的集合,包括基本事实、规则和其他有关信息。管理知识库的计算机软件称为知识库管理系统。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主要模块有:注册登录、文章管理、资料管理、多媒体管理、用户中心及后台管理6大模块。

1 开发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进行QC活动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供电企业开展QC活动2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QC活动材料,包括活动过程记录、成果报告材料等。除某些年份对优秀成果材料汇编成册外,其他材料基本上散落在各个QC小组,不方便交流、查阅。

第二,目前参与QC活动的主要是年轻人,缺乏QC活动知识及经验。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迫切需要查阅QC相关资料。

2 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对QC活动管理的作用

第一,应用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将在注册阶段避免重复课题。电力企业由于业务相对简单,大部分生产设备都在户外,员工现场管理QC活动的比较少,QC小组选择课题的范围相对较窄。从电力系统20多年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每年QC小组的课题重复率在30%以上。选择课题时,在遵循“小、实、新、活”的原则下,除考察QC小组成员的能力是否适应,能否出成果外,应注意课题的选择是否与知识库中的课题重复,对重复的课题应进行论证,参考其他QC小组采取的对策及措施,QC小组没有创新的对策时,应重新选题,避免重复活动,浪费人力物力。

第二,应用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小组成员将在QC活动过程中及时找到相关QC小组已开展的活动记录,指导活动的开展。目前,QC活动的相关记录只是保留在各QC小组及QC管理部门,不方便查阅。建立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后,QC活动的相关记录都以电子化方式存储在系统里,通过标题搜索、全文搜索、高级搜索、综合搜索及个人搜索等几种搜索功能,小组成员能方便地找到参考资料,并联系以往开展过类似课题活动的人员进行交流。

第三,应用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将提升成果报告的撰写质量及水平。成果报告是QC小组活动全过程的书面表现形式,有固定的写作步骤及内容。企业知识库保存了大量的优秀QC活动成果材料,通过知识库知识聚合方式,材料撰写人能方便地查阅到这些材料,并参考其写作技巧,快速提高写作水平。

QC小组成果发表一是为了总结经验,二是为了把成果分享给大家。小组全体成员必须仔细回顾本课题开展活动全过程,在规定时间里把活动情况用生动、简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每年将获得省优以上的QC小组的视频上传到企业知识库,供缺乏经验的青年员工参考,提高其水平。

总之,通过加强知识库的管理及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QC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职工素质,打造企业良好形象,确保各项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开展,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海. 模具企业知识库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 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1.

[2]李昊夫. 基于CMS的企业知识库研究与实现[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3]巫昌凯. 企业知识库系统中复杂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

[4]李大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苏新宁,邓三鸿,任皓.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J]. 图书情报知识,2003(1).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范文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qual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key technologies.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ethod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nd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testing are discussed.

关键词:质量管理;QMIS;实施;测试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QMIS;implementation;tes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16-02

0引言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产品寿命周期中产生与质量有关的大量信息,如各种数据、资料、报表、文件、信息和情报等,它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依据和资源,对于企业质量改进、质量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Quali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QMIS)是将质量管理的思想运用在信息系统中,为确保在企业管理系统中质量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被传递,得到快速响应,并得到及时处理的系统,即在整个企业管理中能够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活动而建立的一个信息系统。

1构建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及结构形式

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遵循下列五项基本原则:①集中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④逐步发展原则;⑤与技术/管理创新结合原则。目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对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来说,一般应符合图1所示的结构形式。[1]

2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安全性设计以及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等。

2.1 需求分析成功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以完善的需求分析为基础,需求分析的缺陷将会对项目的成功带来很大的风险。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具有涉及领域多、范围广、复杂、多变等特点,需求分析人员通过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制订规格说明、评审等阶段的工作,全面理解用户对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准确表达所接受的用户需求,从复杂的现实世界信息中提取、确定系统的边界。需求分析可采用结构化方法、动态分析法等。

2.2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可通过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验证设计等步骤,建立质量数据模型。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多种约束,处理好信息模型与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的转换关系,数据库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系统性能,是衡量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指标之一。[2]

2.3 安全性设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分为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性两方面。应通过利用入网安全机制、后台数据库的安全机制、应用系统的安全机制,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对数据共享冲突进行有效处理,选取合适的后台数据库,采取合适、有效的处理策略,以确保数据处理的可靠性。

2.4 异构数据库集成设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在从旧系统向新系统转换过程中,面临对己有信息的重利用问题。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是目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难点。

3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

常见的系统开发方法有:

3.1 结构化系统开发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也叫作“生命周期法”(瀑布法),是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结构化思想、系统工程的观点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先将整个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大模块,自顶向下(瀑布法),以模块化结构设计技术进行模块分解,然后,再自底向上按照系统的结构将各级模块进行组合。它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成五个首尾相联的阶段,称为结构化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五个阶段。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严格区分了各开发阶段,且非常重视文档工作,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避免出现混乱状态。

但是,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出现开发周期过长、系统预算超支等情况,而且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一旦发生变化,系统将很难作出调整。

3.2 原型化系统开发法原型法的基本原理是: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迅速构建出一个初始系统模型,该模型就称为原型(Prototype)。这个原型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系统应用模型。用户和开发人员在此原型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改善和完善设计方案,开发人员根据改进后的方案对原型进行修改,反复多次直至取得满意的结果。原型法是一种灵活多变的系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需求分析确定、开发初始模型、模型系统测试、改进模型。[3]

3.3 面向对象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法,它以对象建模为基础,不仅考虑了输入、输出数据结构,也包含了所有对象的数据结构。

3.4 并行开发方法并行法是在原型法的启发下,利用设计开发人员熟悉的分析方法和开发工具,在用户进一步的参与中,快速生成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方法,是一种比原型法更加高效、敏捷的开发方法。并行法体现了设计与开发的并行性,也突出了信息系统从局部模块到系统集成的生成过程。

4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与测试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并不可取,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方法,以便指导整个实施过程。

4.1 建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主要是按照系统设计方案中提出的软硬件设备清单进行购置并安装设备,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附属设备及计算机机房的建设等工作。在购置、安装和调试设备过程中,不同设备的性能特点各不相同,需要由不同的专门技术人员参与和承担。

4.2 系统程序设计与编写是指程序设计人员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和程序设计说明书的规定,选定某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和工具软件,将各模块的信息处理功能和过程描述转换成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源代码。在程序设计编写过程中需要购置、安装一些工具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辅助软件、应用软件或应用软件包。

4.3 数据录入和转换是指将准备好的、符合系统需要格式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的过程。由于在现行系统中存在许多需要继续使用的数据,因此要把它们按新系统的要求重新组织编排,如果原系统中的数据是手工处理的,那么还需要录入到计算机中,这些工作就称为数据转换工作。对于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应用系统来说,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

4.4 人员培训人员培训工作是系统实施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人员培训的过程也就是考验及检查系统结构、硬件设备及应用程序的过程。通过人员培训,操作人员对系统不断提高认识和了解,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向技术人员提出,有利于改进、完善和实现系统目标。

4.5 系统测试与调试测试是保证系统质量的重要环节。系统测试就是运用一定的测试技术与方法,对模块、子系统和系统进行实验,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调试是在进行了成功的测试之后,对通过测试发现的错误要进行改正所做的工作过程,它与测试不同,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中的错误,调试则是进一步诊断错误位置和改正程序中潜在的错误。[4]

4.6 数据和系统转换、试运行当系统基本开发完成后,要进行的工作就是系统转换工作,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系统转换工作要根据系统的特点来选择转换的方法。向用户移交整个物理系统和所有文档资料,制定严格的系统管理制度和操作制度,正确运行系统。针对实际需要及时维护系统,使系统能够实现其设计目标,发挥最大效益。

4.7 建立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为适应新系统的运行,新系统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如:生产计划方式及计划流程的改变;新系统信息(各类报表)传递位置与时间的改变;必要的生产工艺规程改变;职能部门的重新组织以及人员的调整等。[5]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又互相制约的关系。

5结束语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是一项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和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它可以降低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本,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涉及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理论等各方面知识,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和体系结构的实现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韩亚利.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凯.基于网络的某型号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3]罗联社.基于网络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