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志愿服务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志愿服务交流材料范文1
为文昌学子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提供帮助,以便加强其对平行志愿政策的理解,使其更好地认识到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二、活动时间:XX年06月08日——XX年09月
三、活动形式:
通过各省份的文昌校友交流群,进行线上交流。
四、服务对象:
面向XX届文昌全体高考毕业生
五、活动内容:
帮助其了解各高校的最新资讯以及各专业的相关情况,为其高考志愿的填报提供参考。
六、活动步骤策划:
(一)活动宣传:
1、通过QQ、微博等进行网络宣传;
2、印发《致文中14届学子的一封信》;
3、发动文昌侨中及其他学校校友加入咨询交流群。
(二)征集文昌学子信息:
通过文中班长群联系13届各班班长,进行本次活动的相关宣传,再由各班班长汇总本班同学的基本信息,以此建立本班的通讯录(包括姓名、班级、就读大学和专业、QQ、电话、老乡会负责人电话、是否愿意公开本人信息 、是否愿意提供大学咨询等),发至曹颖处。
七、活动原则:
(一)以自愿公开个人信息为前提;
(二)有耐心和责任心;
(三)不可掺杂主观臆断,不可干扰咨询者的判断。
八、活动影响力预测:
通过该活动,传达文中校友和文昌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回馈母校、志愿服务家乡教育事业的信念,更好地推广服务队。
志愿服务交流材料范文2
一、全面加强志愿服务的日常管理。一是把好税收志愿服务者准入审核关,强化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技能培训,做好登记管理工作,经常教育引导志愿者树立志愿服务光荣至上意识,告诫志愿者除提供必要的活动保障条件外,志愿服务均不计付报酬,不接受与志愿服务无关的附加条件。二是充分运用电视、网站、报刊、信息、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税收志愿服务活动的理念、意义、内容,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做好各项活动方案的制定、协调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及时反映有关情况,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三是通过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依托纳税服务、电话通讯和电子网络三大现有税收服务平台,开通QQ群、税收博客等方式占领税法宣传阵地,不断充实税收志愿服务载体,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有效确保志愿服务的形式多样。纳税服务志愿者按照“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工作宗旨,既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上级“规定动作”,做好省地税局布置的各项税收志愿服务工作,又加强与地方各级志愿服务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争取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支持,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市地税局志愿者服务组织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实际,建立税收政策宣传、纳税服务指导、便民利民、社会公益活动等11个有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分队,招募志愿者人员达到586人。除了广泛开展税收业务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各类税法宣传服务活动,开展声势浩大的“受灾企业百家行”、“百名税官进千企”等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基层、社区、企业开展税收政策解疑释惑活动,还广泛开展关爱农民工、关爱残疾人员、植树护绿、无偿献血等讲文明树新风和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市地税系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声有色、异彩纷呈,达到“特色与形象共出,作用与实效同显”的目标。
三、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幅射影响。一是结合实际,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税收志愿服务意识,从服务纳税人和锻炼志愿者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税收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者在参与税收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履行纳税服务义务、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二是把所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活动纳入其中,建立起地税特色的管理、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地税志愿者自身特长开展税收和丰富多样的社会志愿服务,形成“厦门地税志愿者”的制度化、常态化。组织志愿服务者在、、等大型场地开展地税志愿者活动。依托税收教育基地成立中小学税法宣传志愿者并联合开展税法宣传与普及等活动。三是运用各种网络等媒体平台,通过新闻媒体、地税信息网站、网上QQ群等为纳税人提供日常宣传辅导,及时宣传报道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注重把先进典型培养作为推进志愿服务的着力点之一,塑造“群众公认、同事敬佩、单位称颂”的标杆,力争以一个优秀带动一批,使广大志愿者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赶有目标,从而引领更多的同志加入志愿者队伍中来。
志愿服务交流材料范文3
服务县项目办:___(以下简称乙方)
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规范各方在服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此前签定的招募协议书的有关约定,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三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在本协议书所确定的岗位开展服务,并享有与丙方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服务期间,享受与丙方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
3.服务期间,享有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补贴(在服务的,每月_________元),同时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4.参加乙方组织的相关交流、慰问、联欢等活动。
5.及时了解全国项目办、相关省(区、市)项目办及乙方的有关西部计划的重要信息。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取得本人服务鉴定等相关证明材料,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和待遇。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认真履行志愿服务职责。
2.按照本协议书和乙方确定的时间到岗服务,并服从乙方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
3.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管理,尊重民风民俗,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守则;遵守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
4.除因不可抗力因素并向丙方、乙方提出申请,不得单方中止协议或擅自离岗;确有特殊需要或原因的,须经乙方同意;因正常休假离开服务地期间,应与丙方、乙方保持联系。
5.服务期满,递交工作总结,参加相关总结、考核工作;离岗时做好相关的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2.对丙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在甲方服务期满时对甲方进行考核并提出相应意见。
4.发现甲方隐瞒协议签定前已患重大疾病或提供其它重大虚假信息等情况,并导致其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乙方可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负责落实上级项目办相关工作要求,对甲方进行管理和服务,对丙方进行监督和指导。
2.及时向甲方和丙方传达上级项目办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要求。
3.做好接送工作,确保甲方及时、顺利到岗开始服务;服务期满后按时结束服务并离岗返家(校)。
4.监督、协调和指导丙方为甲方提供适合的服务岗位、相应的办公条件和免费的住宿条件。
5.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做好甲方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6.协调、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甲方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的发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甲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对甲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开展交流、慰问、联谊和培训等活动。
7.在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协助甲方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第五条 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对甲方进行日常管理。
2.按照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考核与服务鉴定。
3.根据实际表现情况,建议乙方对甲方进行表彰或处分。
第六条 丙方义务
1.作为甲方在服务期间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项目办的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为甲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确保甲方享有与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和休假待遇,在甲方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因丙方原因使甲方受到伤害的,丙方应按照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承担照料、补偿等相应责任。
4.服务期间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妥善安排、及时治疗,并尽力给予帮助,并及时报告乙方。
5.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乙方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七条 本协议生效期间,因甲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甲方个人承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一方无故中止协议,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受害方有权追究其责任;给其他两方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持一份,并由全国项目办备案一份。甲方服务期满后本协议书自动终止。
第十条 因本协议书约定事项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或
法院解决。 甲方(签字):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志愿服务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88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volunteer serv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national unity,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e blend, and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mak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 volunteers of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ed,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care of minority students, build the social practice motivation mechanism, and adhere to the multiple subject on volunteer service advanc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volunteer service; countermeasures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成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不仅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具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许多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但其运行面临项目开发、社会支持、资金政策保障、组织激励、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选择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问卷调查,调查人数150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本研究将以86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表为研究材料,分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的对策。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
1.1 问卷调查方法
我们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采用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QQ邮箱和公众微信号的基础上调查等方式进行,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研究问题相同。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78.67%。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72.88%)。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的内容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在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志愿服务的招募情况、服务经费的来源、服务的类型、家人的支持情况、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等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基本信息:被调查大学生平均年龄22.5岁;从性别分布上看,男生20人,占16.95%,女生98人,占83.05%,女多于男,比例失衡。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占72.88%;从民族比例看,被调查8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排名在前五位的是土家族(22.20%)、苗族(16.90%)、壮族(14.94%)、蒙古族(12.33%)、维吾尔族(9.98%),其他25.66%,即土家族、苗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最多,而藏族、维族学生比较少。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名(95.35%)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增长知识和能力;79名(91.86%)帮助所需要的人;74(86.05%)认为是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51名(59.30%)认为是自己的社会责任;35名(40.70%)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个人目标。(2)参加志愿服务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与认可。34名(39.53%)参加志愿服务得到家人的支持与认可;27名(31.40%)家人未表态,而有16名(18.60%)家人坚Q反对参加。(3)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1名(24.42%)认为社会对志愿服务不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理解;17名(19.77%)认为缺乏有效的管理。12名(13.95%)认为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11名(12.79%)认为志愿组织太少;7名(8.14%)认为政府重视不够;5名(5.81%)认为对志愿者的表彰机制不够。(4)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14名(16.28%)认为资金有点,但不足;35名(40.70%)认为资金太少,起不到作用;83名(96.51%)认为应呼吁企业及个人捐赠。(5)志愿者的招募情况。在问及加入志愿者组织的要求时,56人(65.12%)选择只要报名就行;25人(29.07%)选择报名加面试;仅3人(3.49%)选择报名、面试,再加培训。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积极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不高。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较艰苦的农村和较偏僻的山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堂学习,且自己孩子的专业知识基础本来就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有合格的学习成绩能够顺利毕业才是最重要的事,没有必要参加其他的活动。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培训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受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本次调查中94.19%的志愿者只要报名就行,没有接受志愿服务理念的教育,更没用工作方法技巧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与知识,凭着满腔热情和爱心从事志愿服务,他们在从事志愿服务时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很容易暴露出自身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影响了服务的效果与质量。
2.3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领域狭窄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着服务领域狭窄,有79.15%的志愿者选择帮助敬老院、福利院,27%选择其他志愿服务。受传统观念影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志愿活动上面,而不能将服务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其实,志愿服务的基地可选择的不只有敬老院、福利院,还有医院、博物馆、展览馆、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等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场所使服务的服务领域更广泛。只有扩大服务的领域,才不会出现“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状况。
2.4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社会的认同
由于我国志愿者组织活动起步较晚,只是简单地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学雷锋做好事,低估了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意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每年的招聘会,大学生能力的象征就是党员、学生干部,而忽略从事志愿活动的经历。本次调查显示23.5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寄希望于将志愿服务工作经历作为个人今后就业过程的一项竞争资本。如果志愿者组织得不到企业界的认同,这23.5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可能会随时退出志愿者队伍。
3 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近几年西南大学采取丰富多样的沟通手法取得彼此信任,例如“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论坛”既为少数民族同学搭建了学习、成长的平台,又在交流中见贤思齐,找准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少数民族艺术节”既通过动态的才艺大比拼、游园小游戏,又通过静态的民族文化风情展全方位介绍了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呈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景象;“运动会开设板鞋、蹴球等项目”既挽救这些濒危的民族活动,又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全校7个学生园区都有自己独立的食堂,可以吃到各个地方的风味美食,特别“民族餐厅”,专门为少数民族同学或者是清真的同学准备的民族食堂。“自觉自愿”的原则是志愿者行动区别于其他教育或管理活动的一个最突出特点。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阳光健康心态“自觉自愿”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3.2 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必须构建起有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完善的奖惩体系。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应给予精神奖励等内在激励,使其具有因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产生一种满足感,为能够展示自我而高兴。还可加强外在激励,例如,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奖学金等其他考评的重要依据,为志愿者提供纪念品、奖章、证书等鼓励其参加社会实际活动。而对于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不合格的少数民族学生,设计力度合理的惩罚机制,做到奖罚制度相适应,共同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健康运行。通过开展“优秀少数民族志愿者”评选活动、社会实践先进少数民族个人宣讲会等活动,利用优秀的学生事迹来激发和感染其他少数民族学生。
3.3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
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目前,在我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缺乏协调统一,服务效果欠佳。各志愿活动各自进行,每年学雷峰的时候,到处是雷峰叔叔,而某个特殊志愿活动日或者服务对象要电视、报刊报道后,才能得到集中式、临时性赞助和支持。所以说,高校志愿服务的实施必须有,学校与地方党政机关、校内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应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大学生志愿者服湛梢允巧缜内开办“市民学校”、山区支教,也可以去敬老院关爱老人。当前,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志愿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院经费,社会捐赠基本上是空白,使我们的志愿服务资金的匮乏。所以,争取基金会、企业捐赠以及个人捐赠等资金资源支持志愿服务,使效率和效用最大化,对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大有裨益。因此,针对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志愿服务的现状,建立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和指导规划,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规范、有效而快速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靠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融于具体的实践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以实践的形式去亲自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传递更多的爱和温暖,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并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扮演自己平常在校园里无法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丰富了大学生的经历,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之后将会收获和体现自我价值,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承廷,徐建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0.
[2] 卓高生,李昱熹,陈瑞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74-77.
志愿服务交流材料范文5
几年来,我们在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机制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同时,逐步加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力度,先后建立了街道和社区两级志愿者队伍。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社区教育志愿者普遍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不了解社区教育的范畴和意义;二是社区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不够,有的志愿者甚至一年都没有参加过一次活动;三是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经过细致研究后,决定采取培训、交流、评优奖励等措施,来提高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素质,提升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开办志愿者培训学校,强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禄口街道有三十个社区居民学校和两所集镇居民学校,规模如此巨大,仅靠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12位教师和社区居民学校的个别管理人员,很难完成居民学校的学习培训任务,也很难满足广大居民的学习需求。虽然各居民学校都有数量不菲的志愿者,但缺乏系统培训的志愿者,在组织开展居民学校的学习活动时,往往手足无措,效果甚微。因此,自2012年开始,我们就将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问题纳入日常工作的思考之中,作为解决居民学校发展瓶颈的课题来研究。2012年我们对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进行了广泛的比照分析, 2013年开办了“志愿者培训学校”。
首届培训对象为街道各部门、各社区的村官与社工。从2013年7月24起,先后进行了三期培训。第一期培训邀请了江宁区教育局的教育博士、高级讲师解国祥主讲了《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报告,从什么是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志愿者如何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讲解。8月27日,第二期培训邀请了江宁区社区教育专家、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纪永回主讲了《传播终身学习理念 建设学习型禄口》的讲座,使志愿者们明确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强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9月28日,第三期培训邀请了南京市教育局成人教研室主任章宏主讲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报告,章主任从理论层面为志愿者阐释了社区教育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时间节点等,分析了社区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因、发展瓶颈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勉励各位志愿者弘扬志愿精神,为农村社区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通过三期培训,首届八十四名学员加深了对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认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境界,培养了能力。培训结束我们举办了结业典礼,为受培训的84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目前,第二届培训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至2014年底我们将培训三届近300名骨干志愿者。
开展社区教育征文活动,打造志愿者交流学习平台
为了让社区教育志愿者们了解各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情况,交流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做法、经验,2013年6月,我们结合社区教育志愿者们平时的工作情况,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我快乐,我幸福――我做社区教育志愿者”的主题征文活动,许多志愿者踊跃投稿。9月初,共收到征文90多篇,我们组织专人认真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共26篇。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召开了所有参与征文活动的志愿者座谈会,会上,让优秀征文的作者上台演讲,通过演讲使到会的志愿者们了解了他人的做法和经验,找出了自己的差距。会后,我们举行了颁奖仪式,并把征文编辑成册印发给了大家。
开展总结评比,激励志愿者投身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个松散型的组织,不能以严格的组织要求和活动纪律来约束每个志愿者,作为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单位-----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一方面要组织、支持、监督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做好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考核和激励工作。
为此,我们制定了《禄口街道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约》、《禄口街道社区教育志愿者考核细则》、《禄口街道优秀社区教育志愿者评比细则》。我们将这些制度性的材料印刷并装订成册发给每一位社区教育志愿者,使他(她)们对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以便于更好地服务社区。
志愿服务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西部计划;政策分析;实施模式;实施过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自2003年6月实施至今已有10年历史,回顾10年来的“西部计划”政策内容变迁、实施和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于调节国家社会人力资源分配、缓解人才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计划”背景和意义
2003年是普通高等学校(简称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6月6日,、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中央财政给予适当支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
(一)“西部计划”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举措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2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出台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层面的具体规划、政策相继出台。“西部计划”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西部计划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措施
2003年是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比2002年猛增67万。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应对这严峻的就业形势,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9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国务院同意,发出了四部门联合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是罕见的、空前的。“西部计划”的实施能暂时缓解我国过快、过热、过强的就业压力,为就业制造一个缓冲地带,同时能借助服务基层、服务西部,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品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其他人口就业。
(三)西部计划是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1993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8年8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从1998年6月至2001年初,相继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社区发展计划、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营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特别是1998年全面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接力方式,累计动员了14240名城市青年到224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开展了每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志愿服务,其成功实践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积累了经验。①
二、“西部计划”政策内容
从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至今,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地方和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切实有效的将“西部计划”向执行层面推进。2003年6月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8项支持政策。2004年4月的《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并新增了6项政策。2009年4月的《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统筹了“西部计划”与其他中央有关部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政策。通过对上述“西部计划”政策的综合分类,中央主要确立了三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物质保障类。包括志愿者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服务期间,享受往返于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服务地之间每年4次火车硬座票半价优惠。服务期间,户口和档案可保留在毕业高校,免收服务费用;户口和档案转回生源地的,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服务。
二是鼓励引导类。包括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3年内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各高校出台的政策如优惠于此政策则参照高校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报考公务员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服务单位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有条件的高校可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于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
三是政治待遇类。包括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服务期为1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三、“西部计划”实施模式和过程
(一)“西部计划”的实施模式
“西部计划”实施模式应用组织动员、思想教育、舆论宣传、总结表彰等方式来实现项目(如图1所示)。组织动员主要由各级团组织、高等学校来完成,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共青团发挥了特有的组织优势动员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项目。思想教育主要由各级项目办和服务单位来完成,在志愿者培训中,思想教育是主要的内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解决志愿者的思想困惑也是重要的任务。舆论宣传主要通过共青团宣传系统、传统宣传媒介、新媒介来实现,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认同“西部计划”项目意义、内容。总结表彰主要是对志愿服务过程进行考核,了解项目办、志愿者工作内容和效果,表彰先进,再通过宣传树立典型,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图1 西部计划实施模式
(二)“西部计划”的实施过程
每年全国项目办确定志愿主题、分配招募派遣指标给省级项目办。省级项目办确定各市县项目办派遣指标,再由市县确定具体服务单位和志愿者需求人数。同时,省级项目办确定各高校招募指标,再分配给高校项目办,由高校项目办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根据省级项目办的招募公告,报名选择所服务县和服务单位。高校项目办根据报名情况确定志愿者名单上交省级项目办。省级项目办对志愿者培训后再分配到具体的服务县和服务单位。服务期间,志愿者的管理与教育由县级项目办和服务单位共同负责。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西部计划实施过程
四、“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手段单一
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②“西部计划”政策执行过程中大部分是采取行政手段的方式。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各级项目办通过下发通知来确定服务单位及需求人数。在志愿者分配过程中,县级项目根据各部门、各乡镇申报的岗位及人数结合上级项目办确定的派遣指标统一分配。在志愿者日常管理过程中,依照双重管理模式,县级项目办负责志愿者的身份、材料、思想管理,服务单位负责志愿者日常工作、生活管理。在服务单位与志愿者的关系处理上,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来保障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并未签订服务合同或劳动合同,在志愿者权益保障上缺乏法律效应,志愿者处于劣势地位。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倡导地方财政、各服务单位给予志愿者相应的补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县级项目办并没有得到当地财政的支持,各服务单位给予志愿者的补助也不同,大部分是没有补助,只有待遇较好的县级机关才有200-4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文件还倡导有条件的高校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作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奖励和支持,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获得母校奖励和支持的寥寥无几。文件还倡导“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志愿者没在服务期间担任过上述职务,只有考上了服务单位的行政编制或合同工才能享受相关待遇。
(三)志愿者作用未充分发挥
一些服务单位及领导对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存在一些志愿者有岗位,无工作任务的现象,志愿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岗位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志愿者没被安排到乡镇农村、扶贫、教育、工业、卫生等部门,而是被县级部门截留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志愿者对服务单位工作不了解,服务单位对志愿者基本情况也不了解。二是志愿者培训没有到位是造成志愿者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办组织的培训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志愿者服务典型介绍、志愿服务理念与方法,而较少服务岗位技能、基层青年工作、服务地风土人情等内容。同时,培训一般是集中培训、一次性培训,没有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对培训效果及时反馈,对志愿者实际需要和工作成效的跟踪了解,及时改进。
[注释]
①崔远航.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②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266.
[参考文献]
[1]崔远航.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266.
[3]薛向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