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学专业论文

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财政学》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金融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我校的精品课程。因此进行“财政学”课程改革和建设,不仅有利于课程本身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财政学精品建设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我校教学条件和课程状况,从整体上优化“财政学”课程的内容,强化了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增加了一些金融学知识,使“财政学”课程建设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规范、教师队伍、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教学改革成绩明显,连续多个学期学生评价为优秀。下面,我们就“财政学”课程建设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课程建设,树立精品意识,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经济需要,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据此,在多年的财政学教学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从整体上优化“财政学”课程内容,对财政学理论体系进行大胆整合,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整体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化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善于吸收有关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既能全面、准确、清楚地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精选授课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与时俱进,及时介绍理论前沿知识与实践最新趋势;建立了各种规范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如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财政学案例、试题库、辅导材料、模拟试卷、课程网站等。财政学在校级重点课程结题的基础上,2007年又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008年3月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

二、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财政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科特点决定了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选用国内高水平的教材,如教育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教材由主讲教师推荐,经系主任审核,院长和教务处批准,方可选用。2003-2005年我校选用的教材有:由蒋洪主编的《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教材已被列入国内面向21世纪的100部好教材)、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哈维・S・罗森著,《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但是,财政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如辅以生动、贴近现实的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促使学生为探询案例解答而进一步延伸理论知识的思考,而上述教材内容这方面比较少,相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比较深奥,不浅显易懂,因此我们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目前已经出版了《新编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配合该教材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教材《财政学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该套教材是在充分吸收各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既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阐述,又注重技能和理念的培养。从总体上说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针对性强、知识面广,使理论、实践结合紧密,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这套教材先后为多所财经院校本科教学采纳或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各使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教学效果好,也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了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另外,我们还编写了与主体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习题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教辅资料。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讲求教学效果。《财政学》内容丰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的讲解,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应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和课堂设计,既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有全面的掌握。为此,我们一般在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要求授课教师作精心准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

第二,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开展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剖,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应用财税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政学,我们通过跟踪经济和财税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新闻报导、报刊、图书、网络中的信息资料,2004年开始编写案例,并投入教学使用,每学期加入新的案例素材,不断更新和完善。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和补充,目前《财政学案例》作为《新编财政学》配套教材,已公开出版。该案例教材内容新颖,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案例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财税方面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独立分析、解决各种现实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不仅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大胆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建立课程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程组从2005年开始精心制作了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财政学》多媒体课件,并且每学期开课前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另外,在课程负责人主持下,我们在学校率先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促进财政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以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既增加了教学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讲到第十三章关于财政政策部分时,结合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模式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感到所学与经济实际紧密结

合,使他们对在什么经济背景下采用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模式更加容易理解,达到学以致用。

第五,以撰写小论文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初步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撰写3-5千字左右的小论文2篇,教师对每篇论文均要进行审阅并给出评定成绩,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一般占总成绩的30%)。

第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申请了“胜祥商学院实验中心”民办高地建设项目,两期共投入400万元,建成了商学院实验中心。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务操作能力。课程改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真正做到讲授与自学,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与专题讲座,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财政学课程组负责人2005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教师;2006年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在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学生网上评教中,被评价为“完全满意教师”;并被学校督导组专家评价为:备课充分,充分把握教材,适当补充材料,上课生动,管教管学,注重教书育人,学生反映好。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以试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为此,我们制定了“财政学课程学习成绩考核办法”,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50%,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学术小论文四种形式组成。平时作业每学期每个班布置3-5次;原则上根据所讲内容结合目前热点问题,至少完成二篇学术小论文,以检测学生对学科研究新领域及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这样做,既体现了全面、公正的原则,又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存在的局限性。

五、注重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之一,教师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灵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优秀教学骨干,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我校财政学课程组负责人注重课程教学梯队的建立,努力培养年轻教师参与财政学课程改革,建立了由6人组成的课程组,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2人。课程组成员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近三年已发表各类论文22篇,课程组成员主持、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教材共9部,课程组成员已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5篇;主持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持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3项。课程组积极整合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新出版的教科书和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多位教师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中获得“A”;3位教师,在毕业生问卷调查中被评价为印象最深的教师。

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2

1.1教材同质化,教学内容选择无统一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学领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不同财政学教材也相继出版。但是这些教材并未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层次高校的需求,导致教材同质化。而各高校选择教材时往往容易忽视应该赋予学生怎样的知识结构这一问题。任课教师,尤其是没经验的年轻教师,在使用涵盖内容不同的财政学教材时,不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导致教学内容无统一标准和明确的范围。

1.2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特点

财政学是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财政学教学内容对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使得教师不能在授课时既体现各专业掌握财政学基本原理上的共性,又突出各专业的特性。例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国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结合现实热点来分析,但教材内容只限于理论介绍,不能针对专业突出重点,缺乏理论与实践连接的点。

1.3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既抽象又不太实用的课程。这与任课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与实践相结合有关。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授课时加强理论知识讲授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授课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点少,加上学生很少会主动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4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财政学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大致包括以下7个内容:基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国债与国债制度、预算管理、财政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一般财政学课程只安排短短几十个课时讲授,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1.5财政学授课与其他学科融合度不高

大多数教师在财政学授课时,仅单纯地从财政学传统理论来组织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深入讲解,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展示财政学的实践发展脉络,也无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2独立学院财政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建议

作为独立学院开设财政学课程,在授课时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2.1规范和明确教学内容

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首先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政府职能的财政支出内容,进而研究财政收入,最后,通过国家预算展开各项财政活动,以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根据这样的思路,高校财政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①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产品理论;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概念、财政职能;③财政支出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④财政收入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及政府投融资制度;⑤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多级政府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⑥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等。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弱,任课教师应该适当侧重一些重要理论的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2.2教学内容选择突出专业特色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专业及特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在体现该课程公共性的同时,将专业特性也体现出来。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的要求比较高。在授课中应将重点放在基本理论的讲授上,例如公共产品理论、财政收支理论及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等。为了避免内容重复,可以将一些实务性、制度性的内容留到后续的专业课程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而言,授课时应该以财政政策与制度介绍和业务操作为主。不同专业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例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侧重于财政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的讲解,并适当增加税收实务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考察财政,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等知识讲授。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着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的目标,财政学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就教材的内容来讲理论,应该把实践有效地融入课堂中。例如对现行的税收制度、现行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很好地衔接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对现实中的实践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补充相应的实践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分析能力。例如,结合当前政府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专题阐述:人口老龄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上学难”反映的教育问题、“看病难”反映的医疗问题等。

2.4根据教学时间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时间的刚性很强,处理教学内容与时间矛盾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标准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2.5提高财政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度

教师在讲授财政学的理论内容时,应该不断融入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在未来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方面的视野,使其看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刻。特别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贯通。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的角度来融合:①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来分析比较公共定价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用消费理论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分析税收的经济效应;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BP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②将管理学中的“决策”“、计划”、“组织”、“创新”等职能应用于财政收支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思考如何运用管理学原理来理解财政管理的创新。③可以尝试从社会哲学角度拓展财政本质。从财政的公共性特征,沿着“信仰-权力-表达-幸福”这条哲学线索,去分析个体接受公共生存方式、以税费形式将收入转移给政府等问题。④财政的讲解不能缺失历史脉络,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财政改革史,教师可以利用财税改革的历史经验与规律来分析改革深化的财政之路。

2.6其他建议

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改革;必要性;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86-02

目前很多高校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财政学课程,但是针对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较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进行探索和谈论。下面就对现阶段课堂教学工作的几点肤浅认识,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一、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新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展,教育形势和环境发生改变。一方面是教育对象发生了改变。时过境迁,90后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主力军。90后学生张扬的个性、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要求日渐提高,他们既关注教师的学术能力、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课堂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还关注老师的服饰、讲话方式等是否符合他们的习惯,更关注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的价值以及自身能力的培养。作为财政学的教育者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时刻意识到时代在改变,教育对象也在变化。只有了解当今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才能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变。日益竞争的就业环境,企业用人标准的提升体现在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日渐增多。财政学教育者应该意识到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因此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也必须迎合市场要求。

(二)教学理念的改变

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财政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演变成盛装理论知识和观念的“容器”,尽管目前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也只是改变了盛装与灌输的手段而已,根本上还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要在教材选定、备课方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课堂平等师生关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努力,紧紧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力争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培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意识。

(三)课程要求不一

财政学是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但是各个专业对财政学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区分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财政学教学应偏重于公共理论,会计学专业更偏重于税收知识的讲解,总之,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

二、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一般院校在财政学教师的绩效考核方面都普遍存在考核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学、不透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积累的最终结果是财政学教师不再认真备课,更不认真授课,结果势必会影响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素质

财政学是一门综合型的学科,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但是,随着学科的逐步细化和高校教师的高速增长,很多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素质明显满足不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同样也会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财政学本身的学科特性,财政学的教学方式普遍都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适应90后的教学“胃口”,更不满足社会需求。

(四)教学内容

一般财政学的教学内容有财政基本理论、财政收支理论、税收制度、国债、国家预算和财政政策等部分,从西方引进的理论知识偏多,穿插的前沿知识不足,实践应用较少,而且内容更新速度慢,滞后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五)教学考核机制

财政学的考核方式和一般学科一样,普遍采用闭卷考核方式,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强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倒逼学生死记硬背知识,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改革完善的措施

(一)健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人性化的绩效考核制度能有效地鼓励优秀者,鞭策后进者,提高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整个学院的教育工作效率。高校管理者应在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科学的设计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反馈制度,做到实际意义上的令行禁止、奖罚分明。

(二)提高整体教师质量

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加强学习与外部交流。可以采用校领导、系主任和同事三级听课制度和反馈制度,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解决,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完善知识体系,积极参加相关的资格考试与社会实践。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机会,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拓展财政学教师的视野和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

财政学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多、广、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方法的比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实现素质全方面的提升。保留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能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表达讲授内容,形式多样、生动,信息量多而大而且更新速度快,与实际联系紧密。

(四)更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及时补充财政前沿理论,丰富教学内容。在日常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除了重点详细介绍成熟的财政基本理论外,也应该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并做到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应该有侧重点,如国贸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国际税收方面的知识,会计专业的学生重点介绍税收原理,具体的税制就可以略讲,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着重讲述公共选择理论,简单讲解财政政策等。

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教学综合改革;课程体系;平台;课程群;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114-05

一、“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机构为了实现各类教学层次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合理设计,从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进行的选择和安排。财政学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结构及基本素质上符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和达到的要求,又要紧密围绕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突出专业特色及社会发展需求。从供给侧角度构建以高素质、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平台课程是一个基础台阶,在组建平台课程体系时,应尽可能做到课程性质相对、选修时间先后要求一致,强调课程的共性和选修的先后顺序。学生只有学习并通过该平台的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后才能向更高层次学习迈进。因此,平台课程在时序上具有层次递进性。

财政学类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基础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由4个平台和2组课程群构成,4个平台即由全校通识教育课、学科通识教育课(包括必修和选修)、专业教育课、实践教学环节4个既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平台”而构成的必修课;2组课程群包括专业提高课和专业拓展课构成的选修课。

1.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国家统一要求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文化课,共58学分。

2.学科通识教育课是国家规定的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等,依据“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设置,包括四门学科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12学分)和学科选修课(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经济法学通论、管理学原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至少15学分)、开放选修课(13学分)。

3.专业教育课程根据对财政学类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打破传统分专业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原有课程,实现专业之间知识点融合和渗透,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国家预算(含实验课)、税收学、财务会计、税务管理(含实验课)、中国财税史、地方财政、中国税制、西方财政理论、公债管理、专业综合模拟实验(财政学模拟实验/税务模拟实验)等11门课,2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群中财政、税务两个专业设置相同的专业课程所组成,为了满足财政、税务两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需要,为财政、税收专业的相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打通财政学类专业提供了平台。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财税应用能力培养。通过此类核心课程的学习,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具备行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素质、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

4.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实验环节是基础,毕业论文环节是核心,专业实习、专业调研、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是支撑。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到专业和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做职业技能准备。

5. 课程群是为学生进行专业提高和拓展教育而设立的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提高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财政学专业提高课程包括财税理论与改革前沿、宏观经济管理与财政政策、税务稽查、政府采购、外国财政制度、社会保障与财政管理、税收筹划、非税收入管理、税务实务、国际税收、财政专业英语、非营利组织会计等12门课程(至少选修10学分)和财政学专业拓展课包括资产评估、公共政策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税收相关法律、审计学、投资学、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等7门课程(至少选修7学分)。税收学专业提高和拓展两组课程至少选修17学分。税收学专业提高课程包括外国税制、税务稽查、税务实务、税收筹划、税收基础、国际税收、税务专业英语、财税思想史等8门课程;税收学专业拓展课程包括资产评估、审计学、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证券投资分析、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税收相关法律等7门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按兴趣、特长选择课程,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力求使大众化教育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二、“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的特点

“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独立性、适度性等特点。“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为导向,以“套餐式”设置的课程系列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对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柔性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性。

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公共服务和协作,起初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对象和范围、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理应加以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民主价值诉求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多

这种课程设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主要存在着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行政管理学界的这种取向上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表现为,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行政管理学类的课程除了公共财政学和行政法学之外都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

2、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联系和必需的衔接性

这尤其反映在公共财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这两门课的设置上。公共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是不可能学懂公共财政学的。当然,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管理学专业所用的财政学教材是建构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被学生理解。

3、公共政策的课程比重过小,并且缺少相应的基础课程

如果将政府行政管理管理活动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偏重于内部管理方面,外部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极其少。

4、经济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由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争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之上,因此对于经济学类课程的重视就显得不够。当然,有些院校主要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类的师资。所以,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1、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

为适应社会需要,行政管理人才理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行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针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开设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从管理者的观念、品格、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如开展务实、敬业、拼搏、创新精神的训练,伦理道德、毅力、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创业策划、情商训练和社交礼仪等素质的培养。现代政府存在与活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为少数人或行政官员自身利益服务的基础之上。这是对政府及所属行政工作人员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在这种专业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2、同等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安排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使学生能真正胜任公共服务工作。把科研引入教学之中,通过专题研讨会、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公共服务领域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专业人才应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等重视定性与定量课程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定量课程的教育与学习,有助于为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定量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其公共管理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从而准确地将在实践中统计的资料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中,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改革单一的政治学取向和单一的管理学取向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及其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微观管理职能的逐渐削弱,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在多学科综合走向上创新。因此,行政管理学在学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方式等方面,应更多地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紧密联接起来,达到互相借鉴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多元研究方法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锋明.浅谈高职教育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8)

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6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