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范文1

英文名称: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Primary Schools

主管单位:山西教育报刊社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2544

国内刊号:14-1240/G4

邮发代号:22-44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联系方式

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鹰》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日本儿童创作歌曲。歌曲为大调式、带再现的二段体。作者以简洁的手法(起伏的旋律,同一节奏型的重复,不同声部的交替演唱,简朴、方整、形象鲜明的歌词),塑造了雄鹰飞翔的形象,词曲非常吻合,准确地表达了歌曲的情绪。

依照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歌曲教学分三个部分来完成,即:整体感知――分段学唱――完整表现。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音乐中,每个音符因其高低、长短、强弱(师微笑着边说边手势表示)的不同而使其音乐变得生动活泼、美妙动听。下面,请大家听听,老师敲奏的这两个音有什么不同?(老师用亲切、自然的教态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出问题直奔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 认识力度记号

(1) 认识力度记号 f p

老师取出一面小鼓,用鼓棰夸张地敲出一重一轻两个音。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生回答略)

老师边讲边板书:f 强 p 弱

(2) 认识力度记号 mf mp

老师用鼓棰渐次敲出 f mf mp p 四个音

师:中间两个音有什么特点?(生回答略)

老师边讲边板书:mf 中强mp中弱

(3) 师手势引导学生练习拍奏“p mp mf f ”四种力度的音。

(4) 认识力度记号

师:请大家再听听,老师将要敲奏的这段节奏,声音有什么变化?又该怎样表示呢?

师在小鼓上敲奏一连串马蹄节奏,表现群马由远到近,由近及远的声音效果。(生回答略)

师:嗯,你们听得非常仔细。那么这些声音该怎样表示呢?还能用f p mf mp 来表示吗?(师略做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显然,是不能的。在音乐里,这些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声音我们用两个非常形象的符号来表示,它们是 渐强 渐弱(师边讲边板书)。

3 歌曲教学

3.1 整体感知

(1) 观察鹰的飞翔路线,尝试用音乐语言来表现雄鹰的形象。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展示鹰翱翔蓝天的动画,时而高飞,时而低飞,时而由远及近,时而由近及远),仔细观察,你想说点什么?(生回答略)

师:看来大家有丰富的课外知识,非常好。请联系前面刚学习的力度记号想一想,画面上的鹰如果用歌声来展示它的飞翔姿态,你觉得应该怎样唱更好?可以试着模唱一句。(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善思、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生回答略)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首新歌――日本儿童歌曲《鹰》,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怎么样?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歌曲用什么速度演唱的?你能听出歌曲中的力度变化吗?

(2) 聆听范唱。

师:听了歌曲《鹰》,你的感受如何?(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分别谈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共同的感受是:歌曲用中速演唱,旋律听起来舒展而优美,声音时而强,时而弱,时而渐强,时而渐弱,仿佛雄鹰在蓝天自由翱翔。

师板书: 中速 舒展 优美。

师:不过,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歌曲前后两部分的演唱方式是不相同的,你们听出来了吗?请大家再一次聆听歌曲,歌曲前后两部分在演唱方式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生回答略)

师:对。前面部分听起来像是一个人在唱,而后面部分听起来像是两个人在唱。像这种听起来像两个人演唱的演唱方式,我们称它为合唱。它要求我们演唱时一定要讲究协作、配合,绝对不能只顾自己,这样的声音听起来才是美的、和谐的、悦耳的。

3.2 分段学唱。

师出示歌曲二声部(课件),引导学生学唱。

⑴引导学生模唱一声部旋律,注意休止符的停顿及力度记号的正确处理。

⑵引导学生模唱二声部旋律,与一声部比较着学习。

⑶分组练唱一、二声部旋律,老师用手势提示(右手、左手分别指挥一、二声部,在右肩和左肩上、下方两拍一下,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模仿雄鹰展翅飞翔,从第七小节开始,右手臂自上而下飞翔,左手臂自下而上飞翔。意图:①有节奏的飞翔,提示学生唱歌保持良好的节奏;②手臂方向运动,提示学生旋律的走向,歌唱时应注意音准;③飞翔幅度大小,提示学生歌曲力度的变化;④右臂和左臂交替律动,提示学生两个声部旋律的不同步。)

⑷师将学生分成两组按要求演唱此处,学生自我评价,老师点评。

3.3 完整表现

(1) 师播放范唱带,让学生完整聆听,再次感受歌曲的整体形象。

(2) 在老师的指挥下,学生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鹰》。

4 回顾新知,小结本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日本歌曲《鹰》,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歌曲的美,还感受到了雄鹰搏击长空、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知道了用适当的力度表现去演唱歌曲比不用力度记号演唱要好听得多。同时,我们还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感谢大家的配合!愿我们永远合作愉快!

5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范文3

每堂课后我都会进行反思,每个阶段也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会问自己:这节课的知识点我表达正确了没有?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否突出?这节课学生的反应如何以及学生的能力锻炼的如何?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这节课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是什么?这节课我如果再上一遍,该如何去优化?

关于阶段性的反思我会问自己:我的课程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每个知识版块安排的课时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存在哪些短板?哪些环节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也常常邀请组内前辈来听我的课,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另外,我也常常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体会他们的教学设计和上课思路,揣摩学习,并思考这节课如果是我上,应该怎么上。

只有不断的反思和虚心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快速的成长。我们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常常反思和总结,积累知识方法和经验,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打磨,不断的历练自己,争取早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好教师。

我满怀着激情和憧憬来到这个岗位,到现在我仍然保有那份激情和憧憬,因为我遇到了好的领导和同事,还有可爱的学生们。他们能够包容我、相信我、鼓励我。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学习的榜样和职业发展上的明灯。我将葆有我的初心,奋力前行。

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135-02

一、学情分析

《力》是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对于这一节的内容,首先应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明确认识、理解和掌握“力”这一重要概念,它是力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力学的始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力的概念才刚刚接触,所含的知识点又很抽象,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力的作用效果中——力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形变)这个知识点,就更难理解。那些容易变形的物体,能看得见、触得到,学生能理解。如:用力拉弓,弓会被拉弯;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而坚硬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否发生形变,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弄清力的作用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形成运用几何图形表达物理概念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学会通过观察将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提升分析与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同学交流讨论,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客观认识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

本堂课综合运用讨论、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生乐学效果。笔者制作了演示实验模型,在教学过程中用模型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效果良好,使学生了解坚硬的物体也会发生形变这一实际物理现象,并深刻理解这一知识点。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是有变形“明显”与“不明显”的区别而已。本节教学设计的亮点,就是通过自制教具用多媒体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四、重点与难点

(1)理解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应着重理解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和方向性。

(2)在弄清力的作用效果的同时,明确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3)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教材,以培养阅读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器材:弹簧秤2个,气球2个,米尺,一只扁玻璃瓶、一个橡皮塞及一条非常细的塑料管,带有颜色的水,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台。

(2)自制教具:将扁玻璃瓶内装满带有颜色的水,用带有细塑料管的橡皮塞把装满水的瓶子塞严(不漏气),使细管内有一段水。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力”有关的图片,图片展示的内容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甚至有亲身体验的场景。笔者选取了拔河、提水、搬运三幅图片(如图1)。

图1

(2)以图片为话题展开讨论,提问学生在做图片上这些活动时的感受。

(3)讨论结束,教师总结并引入“力”的内容。

(二)实验操作

课堂导入结束后,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力”的概念与分类等理论知识,而是紧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1.分组实验

(1)让学生将两根弹簧秤钩在一起水平拉开,观察现象。

两弹簧秤均被拉开,并显示相等的示数,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学生两手各拿一个气球,让它们水平接触,然后用手挤压其中的一个,最后停止挤压,观察现象。

课件展示:将以上两个分组实验以简单动画形式展示在课件上,并配以解释说明,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而且能够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教师解说: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而找不到施力物体,这样的力是根本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既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样也是受力物体,因此,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的。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只分析物体的受力;施力和受力过程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2.演示实验

将做好的模型放在实物展台上,打开投影仪,用手捏瓶子,捏与不捏交替进行,用力大、小交替进行,我们就会在屏幕上看到细塑料管里的水上下移动,实验效果经过两次放大,很明显。

教师解说:水的移动说明坚硬的玻璃瓶已经发生了形变,从而验证坚硬的物体也能发生形变。用力大,则瓶形变大,水向上移动的多;用力小,则瓶形变小,水向上移动的少。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模型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坚硬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三)学习新知

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力”有了一个比较全面且直观上的认识与体验,接下来从理论角度来学习与探讨“力”,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课件展示:配合形象的图片进行解说,让学生讨论:“作用”指的是什么意思(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讲解:物体之间相互拉、压、挤、推、吸等过程的统称,可见“作用”的意思是实际问题的抽象。

2.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方向

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作用效果不同,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

(3)力的作用点

3.力的图示表示

怎样形象而完整地表示一个力呢?这就需要用到力的图示。

课件动画演示力的图示画法。

(四)课堂练习

为了节省课堂时间,练习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答题后,屏幕显示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不相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B、发生力的作用时,可能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

C、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这两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同时是受力物体;

D、没有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答:(C)

(2)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人就前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员是施力物体,不是受力物体;

B、运动员是施力物体,也同时是受力物体;

C、水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答:(B)

(3)判断对错

A、在力作用下,坚硬的物体不能发生形变(×)

B、在力作用下,只有弹簧和硬度不强的物体能发生形变(×)

C、在力作用下,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

(4)画出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与水平面成30度角向右100N的力图示。

教学设计范文5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诵读方法,以读促学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有这样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第一节课老师发给学生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要求,查找工具书了解作品,读准字音,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再利用第二节课以比赛的形式展示预习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中体会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引导学生注意三方面:一是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语;二要注意体会花木兰的精神境界;三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这首诗。

四、教学目标

1、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以自读――小组合作――问答――评价的方法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课件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言: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题解和背景介绍由学生依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三)听范读录音核实字音指导朗读。

(四)组内试译,以兵教兵,兵练兵的形式回顾预习的内容。

(五)抽签翻译,每组一名同学到前面翻译,其他同学提问,质疑,评价,教师适当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熟练掌握课文翻译。

(六)研读课文(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增删,明确要点,总结归纳)

1、千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诗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其中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3、诗运用了大量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妙处。

(七)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九)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范文6

摘要本教学设计在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因素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多种形式的“图案跑”练习,巧用篮球场进行跑的练习来烘托气氛,自然地渗透耐力素质练习,力图达到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耐久跑篮球场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结合学生实际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深挖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以多种形式的“图案跑”为教学主题,力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耐久素质和形成坚强不拔的意志品质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乐中练、趣中练、玩中练,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耐久跑本身对广大学生而言,是形式单一,比较枯燥乏味,并且需要身体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一种运动项目。本课在挖掘教材趣味因素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多种形式的“图案跑”练习,巧用篮球场进行跑的练习来烘托气氛,自然地渗透耐力素质练习,力图达到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

三、本课特色

(一)练习场地:篮球场线条代替枯燥的跑道,很好地解决小场地练习耐久跑的难题。

(二)练习情景:“跑图案”的创新设计,由于跑动路线不断变化,有效地转移了学生对耐久跑的害怕心理,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

(三)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强:通过对跑动路线或跑动方式的变换,可对运动量进行随时调控。

内容主题 耐久跑 重点 正确掌握耐久跑合理的跑步节奏

难点 “2--3步一呼”与“2--3步一吸”的呼吸方法

标 1.了解耐久跑的知识,通过体验、尝试,使学生感知耐久跑带来的身心变化,掌握耐久跑的方法。

2.利用各种跑的练习手段发展学生的体能,懂得耐久跑对发展心肺功能的作用,提高耐力素质及心肺功能。

3.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通过与同伴合作探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和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

教学内容 次数 时间 强度 组织教法与学练法 组织图示

与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常规

2.游戏:

“雨点变奏曲”

3.简单韵律活动

《兔子舞》

中 1.师生问好,教师引出本课内容。

2.讲解游戏规则方法。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游戏。

4.讲解示范基本舞步。

5.引导学生尝试多种队形变化。 1.整队报告人数

2.利用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模仿下雨的情景。

3.跟随教师进行动作学习。

4.积极尝试各种练习方法。 四列横队

1.“跑图案”

2.“跑图案”比赛

方法:从排头开始,第一名同学带领全组同学跑出一种图案后,然后换下一名同学带领,第一名同学将图案画在小黑板上,在3分钟时间内看哪组跑出的图案多。

3.“跑图形猜数字”

方法:成一路纵队,在教师或排头同学的带领下在篮球场地的线上跑出各种数字图形,后面的同学边跑边猜数字。

大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篮球场跑出图案。

2.教师利用小黑板介绍各种图案的跑动路线。

3.参与学生活动。

4.教师集合学生,讲解耐久跑的方法,巡视指导,语言提示,适时参与。

1. 教师出示跑动的图案,分组鼓励学生在场地中进行图案跑动。

2.教师巡视指导,语言提示,适时参与。

1.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2.教师语言激励学生轻松、自然、协调地进行耐力跑练习,鼓励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到底。

3.强调跑动过程中有节奏的跑动,进行2-3步一吸,2-3步一呼的呼吸练习。

4.及时总结,激励学生轻松、自然、协调地进行耐力跑练习,鼓励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到底。 1.注意听教师讲解,观察场地。

2.学生分小组进行跑图案练习,自由研讨、创设各种图案。

3.体验合作的乐趣。

4. 各组组织交流、创编4~6个图案,并进行体验、尝试进行跑动。

5. 以小组为单位,全组同学用匀速跑进的方法展示各小组研讨的图案。

1.注意听教师讲解。

2.分组尝试练习。

3.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1.注意听教师讲解。

2.学生积极体验练习。

3.相互观察正确跑姿并积极练习。

4.跑动中注意呼吸方法正确应用,形成合理的动作、呼吸节奏。

5.跑动过程中,保持整齐的队形。

6.能与同伴团结协作完成练习。

5.按教师要求进行匀速、持久跑动。

6.与教师交流。 把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组,

跑动时成一路纵队,各个学生之间的间距要保持好。

1.意念放松

2.放松练习:

《幸福拍手歌》

3.课堂小结

4.师生再见 2

小 1、带领学生一起进行

2、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3、提出课后练习的要求。

4、安排学生回收器材。 1.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意念放松

2.听音乐进行放松活动。

2.认真听总结,明确课后练习的要求。 ×

××

× ×

××

活动器材 1.小黑板1块 2.录音机1台 预计学生心率图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上一篇理财计划

下一篇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