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毕业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手毕业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手毕业设计总结

机械手毕业设计总结范文1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即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组织教学,提倡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和学是一种双向式教学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该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注重通过实践来建构知识,其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实习教学。学生可在完成具体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又能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从而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这种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技工学校实习教学中,各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肩负着培养具有操作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数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能尽快为企业创造高利润的高级技术工人。然而,传统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以手工操作为主,训练单调枯燥,课题缺乏新意,未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改进技工学校的教学方法,而项目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项目的确定,其应符合技工学校教学任务、本专业内容、教学规律,并要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市场的发展需求。教师应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将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完成全部过程。教学流程可以设计为:

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立项、具体要求项目实施具体过程、成果展示效果评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项目教学法完全符合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的规律,在技工学校的各专业实习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学生们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该教学法应用在顶岗实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立足实习岗位进行工作创新和项目学习,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技校机电一体化实习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课题项目“智能程控电动机械手的设计制作”为例实施项目教学法。

1.教学对象分析

所教学生已有一定的中、高级钳工知识和技能,初步懂得钳工装配常识的技校毕业班学生。上节课题已完成机械手的结构分析,本次课要完成夹持机构零件的制作。现尝试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2.项目内容分析

“机械手的设计制作”是高级钳工班的毕业课题之一,采用项目教学法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该项目要充分考虑通过学习机械手的工作原理,掌握搬运机械手的运动机理,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智能程控电动机械手的基本系统结构,学生要自行设计机械手机械、电控部分(包括传动部分、执行部分、驱动部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如图1所示,机械手采用24 V直流电机带动螺柱旋转,通过移动螺柱套和夹支架的运动实现手抓的张合。直流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螺柱左右旋转,在螺柱的旋转力作用下使移动螺母上升和下降,通过支架带动夹持面进行夹紧和放松。

本次课要完成夹持机构零件的制作:螺柱套、加工夹紧面板和夹持架(如图2所示)。

3.教学目的分析

通过该项目教学,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对项目的设计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4.教学实施

(1)项目实施具体要求

①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见表1)。

②参考教师制定的零件加工工艺,学生自己编制其他零件的加工工艺。

③要求对所制定的零件加工工艺采用最优化的加工方案。这一过程,学生在选择加工方案时会更接近实际生产需求。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①把全班36名学生分成6组,尽量保证各组的实力均衡,选出组长。

②小组分工,讨论编写零件加工工艺,制定出最佳的加工工艺。

③各组进行信息收集、讨论、分析、计算、测量参数。

④选择加工材料和工量刃具。由于之前学生进行过复杂工件的加工,又到过企业参观学习,对钳工工作和机械加工的特点认识较深。所以,各组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艺的制定、正确选择工量刃具,确定了实施加工和测量的最佳方案。

(3)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并注意安全隐患,示范操作期间注重点拨最佳的加工工艺,强调本课题应遵守的安全文明生产制度。

(4)项目实施,展示成果

①教师审核各小组的零件加工工艺及方案。

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量刃具,经教师审核后,按要求发放材料和工量刃具,开始加工。

③阶段总结、交流:各组对加工的零件进行展示、交流。教师提出合理建议,学生间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项目的设计、加工方案。

(5)效果评估阶段

①学生自评

各组组长对本组的项目加工进行说明,重点从加工工艺安排、加工方法、工量具选择、零件的加工质量、安全文明操作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②小组互评

根据各组完成情况,各组间分别对彼此加工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③教师评价

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要根据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们知识运用上的一些不足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解决能力进行评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评选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学生,进行表扬、加分鼓励。

(6)教学总结

①学生学习反馈 。在整个项目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习报告,对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力的提高点和欠缺点进行总结。学生自检、互检完成后交由教师检查验收。最后,两位教师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

②师生交流。教师就各组学生的加工情况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学生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安全等问题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③教学回顾。本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通过项目的合理工艺的编写、实施操作,促使学生贯通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学生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的能力,要娴熟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求教师课前熟悉项目内容,要做好事先的调研并准备好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做到合理立项并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加倍努力地学习,与时俱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水平。

2.不是每堂实习课都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

在生产实习教学中,并不是每次课都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它较适用于各专业实习的综合技能操作,如产品生产、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应用。

五、结束语

在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6-19.

机械手毕业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工程实践能力 导向 改革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47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教材章节相互独立,不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多媒体只能起到演示作用,与真正的操作相差较远;实践学时少,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结合,学生枯燥,没有积极性;学生的工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手段、措施欠缺,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创新意识欠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研究。该研究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模式上,为学生营造自由发展的氛围;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三是在教学手段上,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展示设计成果,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四是在考核方式上,多种考核形式并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内容及目标

1.1 具体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设置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程教学初期提出目标,如以往届“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为主题,并明确目标完成质量,将纳入期末考核并给定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应大于50%;学生自行提出任务,3人一组自由组队,寻找方法,教师在目标提出约两周后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答辩,对任务进行客观、准确评价,指出下一步学习的重点;在学期中组织“机构创意搭接”活动,在学期末组织“机构设计及动力学仿真”活动,激发学生热情。课程教学模式不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可以是学生任务汇报、教师指导答疑、活动演示等多种形式并存。

教师引导:提出目标、不规定任务;不规定方法;督促实施、解答疑问。学生主动参与:明确目标,提出任务;寻找方法;边学边干,完成实践。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取材以教材为线索,又不局限于教材,在学生自行寻找的任务中,找到具有共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在各章节围绕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内容;不拘泥于程式方法的符合度,看重对方法(路径)的找寻过程,看重结果的创新度。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重点以考核学生能力为主,多种考核形式并存,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成绩。打破传统的以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限时书面考试方式,传统考试方式会使学生临时抱佛脚,放松平时的学习。加强对平时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对组织活动参与情况考核、对实验室开放参与程度考核,加大平时考核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循序渐进的过程,防止学生考前的突击应付,提高平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考试题目增加一定量的设计型题目,强调工程背景,克服传统考试中题目的限时性、定向性、唯一性、单纯性的弊端,着意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改革课程对应集中性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将任务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多数作品可作为课程设计继续研究,丰富课程设计内容;部分作品可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深入分析;优秀作品可参加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1.2 改革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学生具有:(1)根据目标范围找寻社会需求提炼课题的能力;(2)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3)独立创新设计机械系统与零部件的能力;(4)在团队中工作、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学生的学习分别通过若干个学习任务来完成,每个任务均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动手实践直接掌握实践知识。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又使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变成内在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之时,又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从而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中心,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每个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个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的过程。具体实施方案见图1。

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成效

3.1 组织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

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的尝试,涉及三个班级。在课程前半部分常用机构理论内容讲解完,组织学生开展“首届机构创意搭接竞赛”活动。

3.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取得成果

共收集作品32件,分别是:颚式破碎机、飞机起落架、活塞泵、压盖机、蛋糕切片机、汽车雨刷器、印花机、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带式输送机、鹤式起重机、摄影升降台、机器人腿部机构、车载起重机、多连杆式独立悬挂机构、机械手手指机构、精压机机构、缝纫机踏板机构、机械手手臂机构、筛料机机构、内燃机、活塞泵、插床插削机构、带传动传送机构、飞剪机构、后备箱开启闭合机构、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牛头刨床机构、门式起重机、振动筛料机、挖掘机、洗瓶器、浴室搓澡器。每件作品包括:设计任务书、答辩PPT、机构搭接视频、活动总结。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其中,单缸四冲程内燃机获特等奖;颚式破碎机、后备箱开启闭合机构、牛头刨床机构获一等奖;飞机起落架、汽车雨刷器、摄影升降台、精压机机构、插床插削机构、飞剪机构获二等奖;活塞泵、压盖机、门式起重机、振动筛料机、挖掘机、洗瓶器获三等奖。

4 结语

从改革实施效果看,师生交流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高;设计独立完成,无法抄袭;全体学生参与小组共同设计,加强了与人合作意识,获得了团队工作经验;部分作品可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继续深入研究,课内成果延伸到课外。

该研究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能力本位、任务驱动的理念进行组织教学,构建以实践为主、以知识为辅、以任务为载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通过小组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通过对任务实施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训练,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具备对任务综合的分析能力、知识选择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质量及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与实践能力途径的探索”(2012-150)。2014年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Q2014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广娣,朱荣光,等.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机械管理开发,2013(4).

[2] 赵晓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3(2).

[3] 宋丽莉.《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2).

[4] 王立勇,李乐.跨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授课方法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13(1).

[5] 马雪洁,王云飞.基于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5).

[6] 刘唯伟.高职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机械手毕业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工程素质力学教学体系

力学课程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其工程实践性强,是工科机械类学生进行后续课学习及从事设计工作所需知识的必备课程。力学经过10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比较经典的理论体系,但工程实际中的仍有一些问题无法得到精确解和完备的理论解释。随着近代计算力学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的发展,在工程设计中,一些新的设计方法日趋完善与经典力学相互应证,在现代复杂工程设计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使新兴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传统材料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这些相关学科的发展都极大的推进了力学的发展,如何在非力学专业的机械类学生中进行力学课程的教学,在发展的时代面前面临新的问题。

我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课程组就基础力学教学与工程应用及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展开研究,围绕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工程专业特点,在基础力学教学中提出“课程体系贯通化、求解问题工程化、工程构件模型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经典力学柔性化、反映学科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并实施了改革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抽象简化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的工程素质。

一、课程体系贯通化

(一)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力学课程体系与其它课程贯通

我校机械类工科专业在力学课后会开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专业课,这些课程用到大量的力学知识,而以学科划分的课程不能反映出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变化,造成课程体系僵化、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信息陈旧等问题。通过调研基础力学先修课和后续课的教学内容,适当打破原课程体系的严格界限,建立贯通化课程体系,对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和优化。对于同一类教学内容或采用合并或在力学教学中只简单复习不再深入讨论。重点与后续专业课的某些知识点建立联系,将后续课程的研究对象引入力学课堂,这样,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其所用的理论分析体系已经熟悉,专业课的再次提及既可强化简力学应用,又可减少理论分析时间,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夯实力学基础。

(二)确立“三年力学学习不断线”渗透式的教学体系

大学二年级通过两门基础力学课程学习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融入力学竞赛与力学小课题。大学三年级在有限元法基础与应用课程中进一步深入力学模型的概念,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力学模型构建的思路,并通过典型的力学模型的理论解与仿真结果对比,提高学生的仿真和力学应用分析能力。同时成立CAE课外兴趣小组,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大学四年级将力学课题渗透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中,进一步强化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二、求解问题工程化

力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将力学理论紧密结合实际问题是其立足之本。

(一)深入实际进行调研

通过往届毕业生的“基础力学教学与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研究”调研表,了解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中运用力学知识的重要程度、应用的重点内容、应用中理论的充足性以及毕业生对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议,收集他们在工作中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通过分析总结课程组进一步增强了基础力学教学改革及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信心。同时对奇瑞汽车公司、东风有限商用车技术中心CAE室等单位进行了调研,了解汽车生产中较为集中的力学设计计算内容及设计部门对基础力学教学的建议,了解CAE室最新发展状况,收集生产部门的具体力学实例,掌握力学在生产实际与前沿研究中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素材。

(二)建立工程实例素材的共享库

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资料收集,整理出上百个与机械和汽车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及其力学模型,包含生活领域及自然界中与力学问题有关的趣味例子,形成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这些资源可直接用于教学,为每一章新内容的引入与理论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平台,由于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易于接受,使较为严谨的力学课堂教学吸引力有了极大提升。同时,该工程实例库面对全体课程组教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不同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为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团队以老带新打下良好基础。

(三)根据自身特点,编写出版教材

为突出课程培养特色,课程组在配套十一五优秀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工程针对性强的习题册。一些习题来源于工程实际设计课题,涉及车辆部件、机床结构、机械手、加工工装及工艺等。习题册内同时增加一部分有一定深度题目,也涉及实验测设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实验方案确定问题,强化实际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工程构件模型化

力学建模是联结力学与工程应用最为重要的纽带,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基于这点共识,工科高校也纷纷开设力学建模的讲座或课程。因此,课程组在课程中为力学建模设置单独教学单元,就模型简化的载荷处理、约束处理、等效替换等问题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同时,本课程组提出“力学建模贯穿式”教学,该模式符合“三年力学学习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在基础力学学习中,采用概念实例力学模型的教学模式展开,力学模型描述的内容含有构件的几何、材料、受力和约束模型。而工程结构力学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模型的检验在后续有限元法课程中将涉猎。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针对教学手段以“处方式”为主、学生“按方取药”,建立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手段方面形成了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特色,即基于基础原理传授式教学、基于工程背景启发式教学、基于力学专题研究型教学、基于思考题讨论式教学。在夯实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不满足书本上的知识,积极进行课外研究。1)建成基础力学教学网络平台。开发了一套具有不同教师个性化的、能反映教学过程管理和监控的网上辅助教学系统。该教学平台包括隶属于每位教师的教学资料、教学管理信息,以及课程公共的资料信息,能够构建基础力学课程的课后学习及教师日常教学管理等环境。考虑到力学系列课程的建设,网站除了开辟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外,还增设了流体力学和有限元法基础等课程。课程网站建设的除包括基本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录像、力学实验外,还包含力学论文、力学自测题、趣味力学、力学小课题和力学名人新颖的内容。为学生课外复习课堂内容,学习课程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 开展力学竞赛。为提高工科学生力学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活跃思维和激发钻研力学问题的热情,课题组每年举办力学竞赛。竞赛增进了学生对力学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基础力学的教学改革。3)考研单独辅导。基础力学两门课程是工科类学生考研的专业课,分值高达150分。课题组教师收集了各个学校的考研试题,分析总结了试题的知识点、分值分布和解题方法,对需要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4)开展力学小课题的活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化差异,实现常规教学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力学小课题融新颖、灵活、趣味于一体,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讨论题、设计题、利用计算机求解的问题等。

(二)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课程教学中,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值模拟仿真动画技术,直观揭示构件各种变形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变形特点等;通过启发式教学,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例如,在讲解应力集中问题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实验,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能够模拟出带小圆孔方板的应力分布图,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孔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应力集中的关系,如图1。对于某些强调学生思考的问题,可以在黑板上逐步进行引导,让学生给出求解思路和方法,这样的方式互动性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除开出教学基本要求的实验外,实验室实行分期全天开放,为学生提供可选做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也利用实验设备,自行验证理论、设计实验。实验教师开发出新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注重工程背景、追求真刀真枪、突出学科交叉。如:闭口方钢的性能测试及数值模拟分析,槽钢的性能测试及数值模拟分析等,通过理论计算、电测试验和仿真模拟,研究结构在变形时的力学性能和特点。在理论层次、实验方法设计层次方面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和研究能力都有一个大的提升。

五、经典力学柔性化

专业基础课要“厚”,不仅体现在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上,还涉及科研精神的培养与教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一)实现基础力学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由1+1变为2+2。尝试多学时力学课程分模块化教学

使学生分阶段重点掌握知识内容,易于学习消化,易于监督检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学生前期懒散最终一次性复习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进行科学研究的工程素质。经过三轮教学实践,考试成绩分析及试卷分析报告说明:实施模块化教学能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前期内容明显掌握扎实,避免了大学分课程一次性考试刚度过大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优良学习习惯,逐步建立做人做事上不要投机取巧的思维模式。

(二)在经典力学教学体系中引入人文教育

力学课程内容严谨、逻辑性强、推到繁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授课中适当介绍本学科相关历史和发展进程及关键人物。如,讲胡克定律时介绍中国古代郑玄的贡献;讲梁的合理截面时介绍中国古代对矩形截面梁高宽比的认识;讲梁弯曲时介绍圣维南的贡献等。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的同时,对其发展过程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前人在学科发展中探索研究的艰苦历程和学科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史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钻研精神。

六、反映学科现代化

笔者认为将课程的前沿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极大挑战。现代科学发展迅猛,一些传统的设计方法在碰到复杂大型设计问题上会显得繁杂而无力,在力学学科中新的技术、理论及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其理论新、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将这些先进的方法融入教学对开拓学生视野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课程组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对一些现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学科的发展动态适当的增加,如:当代力学计算手段有什么,可以应用到什么方面的设计,引入优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技术介绍等。在专项内容方面,讲授上除经典理论外,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使学生在这一方面有初步的、较为全面的知识把握。如讲授疲劳内容时,将疲劳的新、旧理论进行介绍,阐明单轴与多轴疲劳应力分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其应用背景进行阐述。在材料力学性能讲授时,对新兴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各向同性经典材料进行对比等。

通过“六化”建设目标的提出和实施,课程组力争全方位构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科力学教学体系。该体系集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为一体,具有“立足培养目标、突出工程背景、张显与时俱进、强化综合交叉、体现学科成果”五个特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素质教育培养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乐山.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方法和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28).

[2]张田梅,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几点实践[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