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范文1

《口技》的作者以成功的文学实践妥善地突破了以文记声的局限,通过想象和联想,化声为形,以文记形,把听觉形象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即的视觉形象,把作用于听众两耳的声音,改变成作用于读者的双目,形成文学价值较高的书面语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一

授课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大意。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法。

三、设计思路:

(1)以“表演激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人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二、诵读课文

1.初读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 ) 顷( ) 倾( ) 呓( ) 絮( )

叱( ) 鼻句 ( ) 间( ) 许许( ) 曳( )

几( ) 哗( )

犬吠( )

2.课内朗读。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听读:教师范读?

(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 会: 适逢,正赶上 施:设置 安放

少顷: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逃跑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理解的字、句,疏通文意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百只手,一手有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百张嘴,嘴上有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2.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点拔,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

梦中惊醒 _____ 渐入梦乡 ______ 火场百象。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赏

合作讨论探究以下内容:?

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使用了哪些道具呢?

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观众反应如何?

明确: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观众反应: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表演精彩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难点

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批改或抽查预习案。 《口技》预学案

一、预学目标:

1、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能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预学提示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三、预学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少顷( ) 犬吠( ) 呓语(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夫齁声起( )

无敢哗者( ) 叱大儿声( ) 中间力拉( )

解释加点词(此类活用)?。?

妇抚儿乳 善口技者 不能名其一处 会宾客大宴

妇手拍儿声 无不伸颈,侧目

解释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会宾客大宴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当是时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两股战战

4、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5、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请分别复述这几个场景。

教学设计

一、分享

(一)导入新课

关于口技:它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三)读准下列加粗的字,听读课文

少顷( ) 犬吠( ) 呓语(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夫齁声起( )

无敢哗者( ) 叱大儿声( ) 中间力拉( )

(四)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 安放 少顷: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逃跑

二、拓展

(一)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第二部分(2—4)写表演过程

一家人梦中惊醒(由睡到醒)

中间的三个场景 : 一家人渐入梦乡(由醒又睡)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掌握积累课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以及通假字的现象。

三、掌握表示时间的词

能力目标: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会在诵读中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积累课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以及通假字的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山东省济宁市有一个小伙叫刘大成,2010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上,凭借自己的文艺特长一炮打红,被评为2010年度星光大道总冠军,刘大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我们同学知道他的文艺特长是什么吗?

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看到他精彩的表演。其实,口技在古代就已广为流传,但古代没有录象、录音设备,不能记录当时表演的实况,古代艺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2、出处:《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易读错的词。

少顷(shǎo) ?呓语(yì)?

?叱(chì)

中间(jiàn)

曳(yè)屋

?许(hǔ)许声? ?几(jī)欲 ?犬吠(fèi)

齁声(hōu)

意少舒(shǎo)

2、学生放声自读,体会语气节奏。

3、下面请同学们归纳整理文言词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的现象。

可以小组合作。第一组找古今异义的词,第二组找一词多义的词,第三组找词类活用的词,第四组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 古今异义词:

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会议?)

但闻?(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稍稍正坐(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两股战战(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 古义:其中夹杂 今义:方位词)

(2)一词多义:

①绝:A、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

B、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

②妙:A、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B、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③坐:A、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B、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

(3) 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 (?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目: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4)、通假字:满坐寂然、满坐宾客坐:通“座”,座位。?

同学们找的很对也很全,希望我们同学们课后再对你没找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4、接下来再?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并归纳概括。

表示突然发生的: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的: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的:继而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是时

表示很短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

5、?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教案设计范文2

1.把握主题,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学会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入神描写。

【教学重点】

1.把握主题,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梳理写作线索,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山吗?你们了解它吗?它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看来同学们对山颇有一番感触,的确,大山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广博的哲理,它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部丰厚的卷册,一个神奇的书库。让人读不完,想不尽,看不透。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腾蛟先生一起去感受他眼中的山。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迤逦 真髓 岩 石隙 蜿蜒 静谧 啁啁啾啾 追撵

3.整体把握文章,分析文章结构

描写对象:山 岩 山林 山与人

内容特点:

(山)形态:苍茫、清幽;神韵:豪放、深沉;颜色:青、绿;气度:和谐、静谧

(岩)形态:容颜、风貌;神态:威武、温顺;状态:生活、历史;神韵:寂寞、气度

(山林)林木:茂密、青翠;嫩芽:成长、茁壮、回到泥土;根须:钻出石隙,成长新生命;树枝:采摘阳光,营养、健壮;爬藤:枯树借藤立,却展笑颜;小径:伸向山巅,脚步践踏;山野:虫叫鸟鸣;昆虫发动战争,嫩芽追撵冬天

(山与人):山还包含有峰、谷等,怎样读也读不完

寓意:

(山)山的博大、宽广胸怀

(岩)岩石悠久的历史、沉稳的品格、坚定的毅力、宽大的气度

(山林)秀丽的外表、活跃的氛围、充满灵性的环境

(山与人)人生如山峦。应学习它的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直面人生、顽强拼搏等品质

4.分析讨论

像这样借对山的具体描写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的写法,叫做虚实结合。此外,这篇美文中还运用了许多写作方法,你能找到吗?

首尾呼应:“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

修辞手法:比喻――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拟人――第4、5、6、7、8、9自然段

5.小练笔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问题: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你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简单写一写。

如,苍松立在山峰上,对着日出的地方伸出强健的臂膀,拥抱朝阳,亲吻朝霞。

教案设计范文3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教具: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教案设计范文4

(1)学会质疑,学会释疑;

(2)了解童话特点,感悟文章内容;

(3)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树立踏实、坚定、坚韧及奉献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理解文中塑造的骆驼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质疑,学会释疑。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型选用:疑读课型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发现问题;

第二步:读课文,提出问题;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猜谜: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第一步:读课文,发现问题

(1)教师指导。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既然这么重要,我们怎么发现问题呢?请大家回忆上学期相关内容,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作补充。

①从词语上发现问题。如:表现性格的词语,体现动作的词语,突出中心的词语等。

②从句子上发现问题。如:重复出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等。

③从内容上发现问题。如:表现的中心。

④从写法上发现问题。如:写作的特点。

(2)通读全文。学生板书生字,由学生代表注音。学生自己读书,发现疑难问题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标上记号。

第二步: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问,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并布置第一课时课堂作业: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并大胆质疑,每组同学针对本课提出至少两个问题,教师下课时收取学生提问纸条,供下一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重点整理出下列几个问题: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他们都寻到了宝了吗?

(2)本文的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写那么多的动物都去寻宝?有什么作用?

(3)在骆驼眼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4)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5)骆驼寻宝路上的表现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步: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1.再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找出答案。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他们都寻到了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等三十多种动物加入寻宝的行列。最终都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本文的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写那么多的动物都去寻宝?有什么作用?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在骆驼眼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明确: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植物。

(4)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他有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决心和百折不饶的毅力。

一瘸一拐,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地走着。

可是他并不灰心,坚信勤奋努力是有希望寻到宝的。

涉过冷水滩,趟过了冰凌湖,穿行热风洞,挤过夹扁谷。

(5)骆驼寻宝路上的表现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只有坚定的信念,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心中的目标。

2.课堂小结。学生按下面句式谈学习体会:

通过质疑讨论,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特点是。

举例:通过质疑讨论,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特点是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骆驼的精神。

3.拓展延伸:

《骆驼寻宝记》展现了禽兽国里动物们寻宝的历程和不同的结局。想一想,文中骆驼与那群动物分别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哪类人?为什么?

明确:骆驼代表那些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百折不饶的毅力的人。

其它动物代表那些自私自利、浮躁、害怕吃苦的人。

4.布置作业

字词积累中的生字词抄写三遍。

教案设计范文5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6章“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一节涉及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各种生态系统都能维持生态平衡,但调节能力有大有小;生态农业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等内容。其中较深刻地阐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本节的教学不能只注意单个的知识点,而应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本节的教学与情感教育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旨在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由于学生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了解了探究的一般过程,这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出各种生态系统;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描述生态系统的平衡;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2.2能力目标

运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工生态系统是否平衡。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3教学过程

课前一周制作一对生态瓶(一只瓶中的小鱼多;另一只瓶中的小鱼少,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并将生态瓶放在教室中便于学生观察。要求学生对生态瓶中的水草、小鱼、水体的透明度进行观察和记录;准备海洋、淡水、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的大幅彩图。

3.1游戏激情

教师出示准备的5张生态系统图片,让学生说出其名称。然后安排5位学生上台手举图片角色扮演,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并且说出成为好朋友的理由。该游戏意在对海洋、淡水、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进一步追问:地球上所有生物构成的最大生态系统是什么?生物圈各圈层生活着哪些生物呢?各种生态系统有联系吗?

3.2实验探究

教师就课前准备的一对生态瓶请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焦点问题“为什么小鱼多的都死了呢?”,以及对如何补救的措施作出探讨,引导学生提出增加水草的数量、把瓶盖打开、多照照光、增加空间等措施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些即为促进生态平衡的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随后教师话锋一转,问:“生态系统总能保持平衡吗?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结合生态瓶作进一步分析。

3.3故事续编

教师娓娓道来:有位王大叔修建了一块漂亮的草坪,为了不让鸟儿吃草籽,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铁丝笼子将草坪罩起来,不让鸟接触草坪,草坪的命运会怎样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提醒他们别忘了科学性。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少学生很快会想到王大叔干了一件蠢事,草坪因为虫害的原因而遭到严重破坏,效果是事与愿违,因为害虫失去了天敌。由此让学生发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的因素会干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问:怎样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呢?让学生结合几种生态系统类型图作出判定,并给出理由,达成共识。再借助于俗话“不吊在一棵树上,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强化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的结论。

3.4草坪设计

教师提问:“兰陵中学有一块空地将要建成草坪,如果你是校长,如何设计才能使这个人工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呢?”学生开动脑筋,献计献策,经过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草坪作为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它确实更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成本高,系统的稳定得靠人类来维持。并且,人工生态系统不能过度扩张,自然生态系统要保持一定比例,要能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典范”……让学生从教材插图中了解,生态农业是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3.5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对于常州这座生态城市,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使它更加趋于平衡,稳定性更强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控制人口,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危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生态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6进一步探究

建议学生结合生态瓶制作的实践,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使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并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案设计范文6

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就实际问题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合理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通过实例剖析,学生能描述出火山的成因、构成及其规模。

3.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说出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形成、地形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山地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褶皱、断层的判别及其影响。

2.山地怎样影响交通。

难点:1.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2.分析褶皱、断层图,总结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

多媒体、苹果果皮。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好,相信我们大家以前都见过很多山,在小学、初中时也学习过,芜湖也有很多山,那么你们知道的山有哪些?

生:赭山、天门山……

师:很好,下面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然后找一位同学来谈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用课件展示芜湖天门山、黄山等的图片)。

生:高大、风景好……

师:不错,地球上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山脉,构成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象。为何会形成这么丰富多彩的景观呢?下面来学习这节内容。

(意图:图片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平坦开阔,有的地方又是千沟万壑。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是根本,形成了地表形态的雏形,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又使之变平。我们刚刚看的那些山,形态不一,这说明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按照成因,我们把山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在学习这些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褶皱、断层。

【承转】教师拿出备好的果皮,向学生演示:用手将果皮向中间挤压时,果皮会弯曲;向两侧使劲拉的时候,果皮会被扯开(边讲课边进行演示,并强调挤压的方向)。

【讲解】讲解褶皱、断层的相关概念和形成(用手演示)。

(意图:借助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知识细化,学生一目了然,对其来龙去脉把握得很清楚。)

师:首先来看褶皱山。大家看图对比能发现什么?

生:右边岩层变弯了。

师:对,岩层在挤压作用下会弯曲变形,这就要把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地壳运动。正如刚刚所讲,在强大的挤压下会形成褶皱,褶皱的一个弯曲就称为褶曲。这些褶皱岩层构成的山体就是褶皱山。

(意图:两幅图片形成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褶皱及其基本特征。)

师:世界上有很多褶皱山,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天山、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其形态不一,有的绵延数万里。对此科学家用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即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相碰撞,就会弯曲形成褶皱山系。

师:其基本形态是……

生:背斜、向斜。

师:那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呢(教师用果皮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承转】教师绘出背斜、向斜示意图并讲解分析。

师:它们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差异?(教师一边讲一边引导)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呢(擦去背斜顶部,在向斜上添加一部分)?

师:各位请看,前面我们学习到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了,背斜顶部形成了谷地,而向斜顶部形成山岭,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风、流水……

师:不错,这确实是多种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较松软,因此易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在压力作用下岩性坚硬,难以被侵蚀,而成为山地,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这种地形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不能单从外貌来进行判别。

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地壳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性质不同,因此早期形成的岩层较老,晚期形成的岩层较新,如课本图49,不受外力影响时岩层下老上新。背斜岩层是中间新两侧老,向斜则是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不管岩层怎么变形,都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状况来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意图:层层导入,循序渐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将抽象的内容加以细化,学生容易接受消化。)

师:那么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意义何在?相信在这之前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情况,它们主要分布于疏松、有孔隙的岩层中。大家在图 411中尝试画出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上一篇英语教案

下一篇理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