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次函数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次函数教案

二次函数教案范文1

为方便教学管理,我校为各办公室配置了电脑并组建成了局域网,各位老师都在自己的电脑上存放了很多教案、考试题。最近,我的教学内容是二次函数(高中),为整合其它老师的教学资源,衔接初中关于二次函数的内容,想将所有教师关于二次函数的教案、试题都集中起来以备参考。经试用发现,Win 7的“库+搜索”功能可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下面以实例进行说明。设有两台电脑,我的电脑名为PC1,存放教学资料的文件夹是“D:\教学”。局域网里另一台电脑名为PC2,存放教学资料的文件夹是“数学教案及试题”。要完成的任务是:在PC1上创建一个“库”文件夹,用于动态地将上述两文件夹中与“二次函数”相关的所有文件收集到一块,所谓的动态是指“库”文件夹会随着源夹文件的改变而自动更新。

第1步:为PC2上已共享的文件夹添加脱机属性

操作:在PC1的桌面空白处右击,选择“个性化更改桌面图标”,从弹出的窗口中钩选“网络”、“计算机”等,这一操作的目的是让“网络”、“计算机”等快捷方式出现在PC1的桌面上。接着,单击桌面上的“网络”,打开局域网的另一台电脑PC2,找到其下的共享文件夹“数学教案及试题”,右击,选择“脱机始终可用”,完成后,该共享文件夹上将出现脱机标志,如图1所示。

效果:为下一步将共享文件夹添加到库里做准备。

第2步:将相关文件夹添加到“库”里

操作:在PC1的开始菜单下找到“计算机”,单击,从打开窗口的左侧右击“库”,选择“新建库”,创建一个名为“二次函数”的库。接着,右击新建的库,选择“属性包含文件夹”,按提示将PC1上的“D:\教学”、PC2上的“数学教案及试题”文件夹添加进来。结果如图2所示。请注意观察,添加到“库”的本机文件直接显示,而脱机文件夹后会附上电脑名,本例为PC2。

效果:在我的电脑即PC1上即可方便地管理本文涉及到的两个文件夹。

默认地,能添加到库里的文件夹包括本机上的文件夹,但在“计算机”下凡是显示在“有可移动存贮的设备”下的U盘、SD卡等不能添加到库里,移动硬盘可添加进来。而对于局域网,家庭组下的共享文件夹可直接添加,要将工作网络和公用网络下的共享文件夹添加进来必须先创建脱机关系。

第3步:搜索与二次函数相关的文件

操作:打开刚才创建的子库,即“二次函数”,在搜索栏里输入“二次函数”并回车即可。

效果:无论源文件在“D:\教学”里,还是在PC2上的“数学教案及试题”脱机文件夹里,只要文件名或文件内容里包含了“二次函数”,都可被搜索出来。如图3所示。

第4步:保存搜索结果

操作:在图3中单击“保存搜索”,默认地,搜索结果会自动保存到当前用户的“搜索”文件夹之下。本例中,具置是“C:\Users\用户名\Searches”,文件名就是刚才输入的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的扩展名为“search-ms”。如图4所示。

效果:今后,只要打开保存过的搜索结果,与二次函数相关的所有文件即可自动显示出来。

第5步:利用分类工具栏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

操作:打开搜索结果,单击“更改你的视图”按钮,选择显示方式为“详细信息”,可观察到默认的分类标准有名称、修改日期、类型、大小等。请右击分类工具栏,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文件夹路径”,该分类标准即可添加进来,如图5所示。

效果:比如,钩选“D:\教学”,那么,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文件才会显示出来:文件名或内容中包含了搜索关键词即“二次函数”;位于“D:\教学”文件夹之下。

第6步:按自定义属性筛选文件

操作:按住Ctrl键的同时分别单击多个文件以选中多个与初中教学有关的文件,右击,选择“属性详细信息”,在“标记”后输入“初中”。同理,选中多个与高中教学有关的文件,在它们的“标记”后输入“高中”。接着,用前一步的方法,将“标记”添加到分类工具栏里。

二次函数教案范文2

关键词:幂函数;案例设计;创新

一、中职幂函数教学单元的定位

1.课程定位

2.教案设计理念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执教教师发现,若没有数学认知和自我总结的实践过程,而是仅仅以结论提供方式的记忆式学习,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解题时的困惑,这与其尚未真正掌握幂函数规律密切相关,故而本教案设计的核心原则在于避免以往的“告诉”式,而是以建构的理念,还学生以知识认知与理解掌握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幂函数基本规律及其性质、属性,并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对知识进行确认与巩固,通过反复的、源自于幂函数性质规律各角度的练习,进行幂函数深入学习。“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学会知识摸索与探求的基本学习规律和技巧。

3.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本节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职学生,基于其对函数一定量的基本概念与性质认知,函数研究思路与方法也有所熟悉,幂函数课程是结合并运用已知指数和对数函数概念、性质和图象及结题运用,开展教学的知识模块。但由于刚步入中职,对初中学习阶段的各种学习特点及习惯仍有所保留,而且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发展仍属于转折成型期,所以教师须把握幂函数教学创新的体验、契机,对中职学生进行数学理性思维和类比等思维的培育,并获得幂函数教学的良好效果。

4.教材要求与目标设定

幂函数作为改革教材的重点内容,在现行中职类专业教学的数学教材中处于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后,主要目的在于比对上述函数的复杂性之后,鼓励学生结合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本教案所涉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幂函数,主要以结合实例引用概括幂函数概念,在学生了解识记幂函数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了解其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区别,并通过特殊简单函数的图象比对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教学目标为结合一次、二次和指对函数的特性对比,培养学生数学的对比结合和相应的分析归纳能力,并提升其数形结合、特殊上升到一般、归纳类比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1.以学生业已熟悉的各类简单函数的引出,进行学生函数思维的重新建立,如运用(1)p=k,(2)S=x2;(3)V=ax3;(4)r=■;(5)v=s・t-1提问学生上述函数在其“形状”变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进而引出y=x,y=x2,y=x3,y=■,y=■,y=■,再结合一定时间的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幂函数的变化特征为以x为自变量,a为特定常数作为其指数所构成的y=xa,这一函数称为幂函数。经过上述幂函数的引入教学,学生被自然地带入对于类似函数的思考研究中,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概念性认知。而且该方法突出了本教案设计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学创新原则,尊重教材的同时适当创新教材展示与教学设计。

2.基于幂函数引入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获得幂函数理解认知,并提示指出幂函数结构中的x自变量位置,并以其与指数函数的位置进行直观对比,从而将复杂的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结构易混淆问题变为简单且不易遗忘的形状识记。同时,可以配合一定量的各种幂函数举例辨别,分辨并总结各类幂函数,在此基础上又对幂函数的形式进一步探析。接着,对幂函数的一般形式进行进一步探析。当然基于课程的教案创新改革必须秉持一贯的教学目标及其实施,也不能一味地进行脱离教学规律的教法创新。

总之,作为逐步发展的教学教法创新过程中的教学革新,都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充分结合学生现实、教材现实、教学现实、教育发展现实,中职数学中的幂函数不能以简单的给定义、告性质、做练习的模式进行,更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及其自有知识结构体系与认知能力特性,进行综合性创新。

参考文献:

[1]黄邦杰.例谈幂函数的教学设计与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

二次函数教案范文3

关键词:掌握;思维;创新;探究;应用;大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63-01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中考数学命题的理念和原则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复习方法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这里着重谈谈对中考数学首轮复习的几点看法,以期能对今后的复习教学有所启示。

一、重视三基的复习和掌握

《数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是中考数学命题的依据,是复习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两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复习的效果。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中考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而学生也往往在综合题上失分较多,就盲目地做大规模的综合题,而对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复习一带而过。这种舍本逐末,靠做综合题取胜,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压轴题来复习三基的做法不可取,出现的结果是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并且事倍功半。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高楼才能坚固。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只有把三基学得扎实,运用娴熟,才能为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而且根据《说明》的要求容易题占70,这部分题目大多是考察三基,因此在首轮复习时,要特别重视三基的复习和牢固掌握。例如:在复习圆的基本性质时,我以如此简单的练习引出并复习了圆周角定理,同时也复习了同圆或等圆中,弧、弦、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也轻松!

二、复习的面一定要广,特别重视新增加的内容

新增加的内容无疑是中考命题的一个亮点。其考查方式基本走向情景新,贴近时代,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视图与投影、概率与统计,图形的变换;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都是相对旧教材的新增内容。

对新增知识的考查近年力度不断加大,形式越来越灵活,因此首轮复习的面一定要广,特别重视新增加的内容。

三、根植现行教材,突出思维提升

在首轮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要立足于教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所占分值中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题目可在现行教材中找到原型,或者是课本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或是源于课本并适度延拓的引申题。因此复习备考的第一阶段应以教材为蓝本。特别是对容易题的考查,应让学生掌握典型的例、习题,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强或减弱条件、变换图形、结论等。

四、延拓传统题型,开发创新和探究题型

将传统的、典型的试题进行创新和整合,改编成阅读理解题、探索性试题,采用“动”与“静”结合、“特殊”与“一般”结合等手法,变换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事物的存在性或规律性,考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成为中考数学命题改革的一个热点。但有些复习课却是单向的、静态的、模式化的、缺乏生机和乐趣。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不管学生是否真的懂了,不管有无兴趣,硬将学生往事先预设的“轨道”上驱赶,不敢越教案半步,只要把教案设定的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就算达成了。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似乎比较顺利,但恰恰相反,这将严重地束缚师生的灵感、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同时,也将严重浪费了学生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

五、突出核心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核心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考试的目的。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的基础。但是对于核心知识的考查,不是一味体现在难题上,而是体现出数学的精髓即数学思想方法,即转化的思想、分类思想、方程的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例:已知二次函数y=-x2+2x+m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解为______ 。

【评析】本题揭示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在联系,重点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又是初中阶段的核心知识,解法上也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既可通过求出m值得出方程的解,也可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直接写出方程的两个解。

六、相对大纲而淡化的知识,不超出课本和课标的要求

近年中考强调:对于原来老教材有而现在新教材已经删减的内容坚决不考,如果只是在新教材的习题中出现,那么也不能够深挖。比如几何《圆》的内容,原来一直是几何部分的重要考点,也是热点,但是现在新教材中对这部分知识作了较大的调整。再如代数中取消了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专项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因此在考试命题中也不会出现这部分知识的考查。

二次函数教案范文4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引入上,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中第6课《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采用故事引入新课:(在幻灯片的上方给出了故事,下方出示一休),同学们,你们都认识他吗,他聪明吗?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有关一休的故事:聪明的一休刚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师父就考起了他,大家看,师父到底考了什么问题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去掉一个角,是多少度?”一休马上回答到:“360度”。“如果再去掉一个角呢?”一休又马上回答到:“540度”。“再接着去掉一个角呢?”一休又迅速回答到:“720度”。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休能这么快回答出来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吗?学生当时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讲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的第5课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演示两圆运动来引入新课,可制作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其中较大的圆不动,而较小的圆则从右侧缓缓向左侧的大圆方向滚动,通过连续滚动播出,让学生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学生很快异口同声的回答:五种,如下

实践证明:这样的引入在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其境、触景生情,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中第1课《确定位置》时,则利用如下问题引入新课:在一个横六排、纵八列的教室里上活动课,老师说第五排的同学请站起来(设定靠门为第一列、靠讲台为第一排),话音刚落,一下子站起来8个同学。老师疑惑了,“我只想叫一名同学站起来的,怎么有这么多同学站起来呢?”(接着给出下面的设问)谁能帮一帮老师,到底应该怎么说才会只站一名同学呢?你是否能举例说出班级里某个同学的位置?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使学生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模棱两可。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就会变抽象为具体,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对于比较抽象的几何教学,信息技术在突破难点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3课时《生活中的旋转》时,学生对旋转的三大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时我们可以利用Flash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绕着一个顶点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60度停下,还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绕着三角形外一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度停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旋转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决定的,从而加深了对旋转的三大要素的掌握。

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镶嵌》时,学生对镶嵌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同一个顶点处各个图形的内角和要凑成360°”难以理解,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镶嵌时的情况,学生观看这一组组镶嵌的类型,很自然地懂得了图形的镶嵌必须满足“在拼接点的各个角的和为360°”这一难点。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并非教学的重点,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8课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中是通过以下“议一议”来探索并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 x2+2x=0,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也便于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我把以上(1)、(2)两个问题用Powerpoint设计成如下表格,然后让学生讨论后把表格填完整。

如此处理,课堂教学条理性强,突出重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要注意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教学,把它与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

一是以教学为主,课件应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重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脱离实际,使学生的注意力仅停留在课件本身上,对其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对此,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教学。

二是以学生情况为背景,制作课件前,教师要先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然后根据教案内容的层次,再上网查询和教材有关的信息资料,最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最后采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完成课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地方特别多,但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用到,而是要找准切入点,选择性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应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放在辅助学生学习上,而非辅助教师上课上。

参考文献:

二次函数教案范文5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 衔接 研究

一、探究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背景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延续性,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方法上,均密切相关。没有初中数学扎实的基础,学生将无法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初中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是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主要从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中考数学的导向性作用,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试图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对初中数学教学为适应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对初中数学教学为适应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二)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初中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三)为学生有效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四)为初中数学教学设置一个知识上限,研究对象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能有效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三、研究内容

(一)初、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衔接内容的教学要求:

与以前知识、高中教师原有认知相比认为存在但初中已删除需衔接的内容

1.常用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方法: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两数和立方公式、两数差立方公式、三个数的和的平方公式,推导及应用(正用和逆用),熟练掌握十字相乘法、简单的分组分解法,高次多项式分解(竖式除法)

2.分类讨论:含字母的绝对值,分段解题与参数讨论,含字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3.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根式的概念与运用,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4.代数式运算与变形:分子(母)有理化,多项式的除法(竖式除法),分式拆分,分式乘方

5.方程与方程组:简单的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含绝对值的方程,含有字母的方程,双二次方程,多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韦达定理,巩固换元法

6.一次分式函数:在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如:平移和中心对称)来定性作图研究分式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巩固和深化数形结合能力

7.三个“二次”:熟练掌握配方法,掌握图象顶点和对称轴公式的记忆和推导,熟练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8.平行与相似:介绍平行的传递性,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梯形中位线,合比定理,等比定理,介绍预备定理的概念,有关简单的相似命题的证明,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

9.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补充射影的概念和射影定理,巩固用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比来计算三角函数值,识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补充简单的三角恒等式证明,三角函数中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0.图形:补充三角形面积公式(两边夹角、三边)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多边形中有关边长、边心距等计算公式,简单的等积变换,三角形四心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点公式,内角平分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边长间的关系

11.圆:圆的有关定理:垂经定理及逆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弦定理,两圆连心线性质定理,两圆公切线性质定理;相切作图,简单的有关圆命题证明,介绍四点共圆的概念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巩固圆的性质,介绍圆切角、圆内角、圆外角的概念,等分圆周,三角形的内切圆,轨迹定义

12.其它:介绍锥度、斜角的概念,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数学思想方法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运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思想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充分反映出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以适应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内容容量大,从概念的发生发展、理解、灵活运用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理解和举一反三、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要求。

四、实施初高中教学衔接具体做法

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方法宜采取初、高中一线教师合作研究方式,对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考试导向作全面的比较分析,提出对初中数学适应性学习教学的要求,为初中数学教学指定出适应高中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脱节的问题。

(一)实验法:“分组合作教学”,提炼出初中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初中参加实验班级每周授课时间设置为5+2模式,即5节课为正常完成教学任务时间,2节课为根据教学进度找到高初中知识衔接点进行实时渗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课本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深化理解。

(二)总结法:参与实验教师做教案设计,活动记实,具体教学衔接内容的研究,教学反思等。

二次函数教案范文6

                                                                2005年3月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特制订本计划,以便实施教学总复习有计划、有步骤。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我们在组织全组老师编写资料的时候,围绕着以下三点构想:

1.全面性 虽然我们不敢说“一册在手,别无所求”,但我们坚信对你是有多多少少帮助的。由于我们围绕着:①对考试的热点作认真分析;②对知识点做细致整理;③对2005中考的动态分析等编制理念,同时,我们在编制安排上本着:着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务于学生等想法,按照分课时将教案和学案在一本中设计的原则,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有很全面的借鉴价值。

2.可操作性 我们在整个复习中,设置三个阶段①基础知识积累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70%的基础题目;②专项知识整理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20%---30%的应用题目;③实战演练阶段(借助一份中考试卷的解答指导试卷的解读技巧)

3.互动性  在编制这本复习书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开辟四个特色栏目:“自我诊断”“警钟长鸣”“师生对话”“机动园地”,以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找到非智力因素等课程资源。

4.资料新  我们这本复习用书中的所有例习题,均来源于 ①从2004年各地中考题中采用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50% ,②从其他有关资料中精选20% ,③我们学校老师原创自编习题约占30% .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2月21号——3月27号),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配备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3月27号——4月20号),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提高应试速度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4月20号——5月20号)。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五、查漏补缺,达到掌握最佳效果

     在进行三论复习后,我们将准备进行第四轮复习(5月21号——6月13号)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两件事情:1,知识的查漏补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拟在此阶段召开一次“初三师生面洽会”重点回答(中层以上)学生在解答数学题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初三数学老师现场解答。会后整理成资料,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解答的技巧。(这个环节也有可能提前到第二轮复习结束以后,也就是在四月初)2,心理调节。

      我们坚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那么收获的一定是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