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1
中图分类号:F83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11-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破解“三农”难题,金融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涉农信贷抵押物缺失或集体土地、房屋无法抵押登记造成了不能满足银行抵押品要求;同时,由于农业贷款风险高、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发放涉农贷款。而农业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农业服务产品却能有效破解农户融资难问题,为农村信贷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优势
1.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以整条农业供应链为基础,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担保,对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及农户进行信用捆绑的新型融资模式。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创新出来的金融服务产品,虽然对它的研究比较欠缺,但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实践的成功已经为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条件。
2.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农业供应链金融最早产生于龙江银行大庆分行,这一创新金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融资难问题,为农户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打破了传统授信融资方式对农户的信用等级及抵押担保不足等问题的限制,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考察核心企业和农户的还款能力,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信贷成本。商业银行对农业进行融资,一方面,银行在稳定高端客户的同时拓宽了新的授信范围,实现了可观的利润,而且也落实了银监会“三法一指引”的实贷实付要求;另一方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紧缺的难题,为农户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加且稳定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核心企业因稳定的合作关系也会减少成本、增加收益,从而使整个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达到了共赢。
农业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产品起步较晚,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开展这种融资模式,这是因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可复制性没有理论上强。基于此,笔者将运用博弈的分析方法,把传统融资和供应链融资进行对比,得出供应链金融能够达到最优策略,从而促进参与主体积极参与供应链。
二、传统融资模式下动态博弈分析
1.模型构建
假设一:各博弈方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不考虑道德因素)。
假设二:现有农户为了再生产需要一笔额度为L的融资,用于投资的收益回报率为r,则该投资的期望收益中由贷款部分创造的收益为rL。银行的贷款利率为r1,则利息收入为r1L。银行在贷款过程中的审核、信息采集、监督以及机会成本等所有成本之和记为C1。
假设三:农户缺乏规范的抵押物或不能提供专业担保公司的第三方担保。
假设四:银行和农户属于一次性合作,农户对于未来的情况没有明确的预期,故不考虑未来的收益与得失。
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各有两种,银行的策略空间是(贷款,不贷款),农户的策略空间是(守信,违约),由此可以得出银行和农户的博弈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2.博弈分析
从得益矩阵可以看出,此博弈的最优策略是(贷款,守信),然而事实上,银行和农户并没有达成贷款的最优策略,因为银行和农户的博弈是动态博弈,这就涉及到各博弈方策略中选择行为的“可信性”问题。银行和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怀疑农户的投资回报率,许多银行都不愿意涉及农业方面的贷款,这是因为农业贷款服务成本高、盈利低、金融风险较大;另一方面,银行对于农户的还款意愿持怀疑的态度,虽然农户的还款意识在提高,但是赖账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加上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健全,银行很难给农户的信用评级,这就使得农户发生违约时可以从另一家银行贷款。
农户有不可信的许诺,如果银行发放贷款,那么农户必然会选择违约,因而银行选择不贷款战略,从而减少坏账的产生。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户的许诺成为可信的呢?事实上,关键在于对农户行为的制约。如果农户在违约时银行可以用法律武器,即打官司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的话,博弈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同。但在现实情况下,银行会考虑打官司的成本,因为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法律实施机制并不完善。对于传统模式下农户的违约行为,银行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农户进行惩罚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实施惩罚,那么银行也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付出的成本往往会超过惩罚所得到的补偿。这个行为缺乏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可信性,所以银行不会选择打官司,即打官司的威胁是不可置信的。所以,根据逆推归纳法,我们最终得出的博弈均衡是(不贷款,违约)。
农户贷款难问题在传统模式下很难解决,那么,针对现实情况我们应该寻求其他的方式解决,而农业供应链金融就是当前促进农户融资问题的热点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动态博弈分析
1.模型构建
核心企业加入后,银行能够获得核心企业的资金管理业务,以及拓展供应链上下游农户和企业的业务,由此带来的中间业务收益为R。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农业产业集群;模式;五里明模式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与模式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
在许多发达国家,产业集群是一个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早在1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集群问题进行了分析。随着对集群现象研究的深入,产业集群的概念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聚集着一些有关联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群体,并且这些群体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集中。而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产品为生产加工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围绕着农业生产基地,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迈克尔・波特在对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时将其葡萄产业链延伸至葡萄的采摘护理、葡萄采收设备生产维护、葡萄酒瓶生产、葡萄园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
纵观国内外典型的农业产业集群,美国的玉米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以、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及我国新疆等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均用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以启示。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
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公司带动农户模式。以某几大食品公司为主,形成某食品产业集群,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某特定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一对一签订合作协议,采用订单是收购,公司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也会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市场依托型模式。亚当斯密指出,市场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自发调节供给与需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要以市场为依托,形成以市场为载体,养殖、种植、护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公司+基地+合作社+市场+农户”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市场主体由单一农户变成了企业法人,提高了农业企业组织化程度,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了企业自主经营,根据市场供求自动调节产量,自负盈亏,市场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使之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让农民共同富裕,生产更有积极性。
3、主导龙头企业模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壮大,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条龙合作关系,只有技术跟上去,农业产业发展才能取得快速稳定的发展。“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农户”模式是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与重点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研究基金与科研项目,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通过这种技术平台探索出一条科技兴企的成功道路。为农户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4、政府带头型模式。政府是改善经济活动的最好帮手。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诸如国内外,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的考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是对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减免税费、增加项目管理等手段扶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龙头企业+基地”模式是成立管理委员会,具体到每一个环节责任制管理,形成以政府引导,自我完善的可持续发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同一供应链上,各方主体相互依存,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处在供应链中上游的各供应商主要的交易手段为赊销,所以很难在银行以信用的形式取得贷款,而一旦资金短缺或中断就会使得整个产业链“断裂”对整个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维护供应链的生存,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供应商资金的运作效力,找寻一个可靠稳定的融资平台,此时,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根据徐学峰(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应当界定为整个供应链范畴之内,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融资方案。从银行角度,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新的信贷服务。从企业角度,是企业找到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简单来说,银行把核心企业和与之相关联的在同一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三、农业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农业产业集群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条件
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企业形成供应链,这种以网状型结构呈现的供应链企业间必然会产生交易、资金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产业集群提供了必要条件。开展供应链金融首先要保证各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且至少两家企业存在相互支持的关系,才能实现供应链金融。另外,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性特别明显,区域特征代表了区域的经济实力,要想使产业集群化快速稳定发展,资金的重要性尤为重要。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各个省为代表的区域性建设越来越强,例如山东省,新疆省都具有一定数目的农业产业集群区域,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市场竞争力及技术实力也同样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其更加具有优势。同时,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也更加稳固,发展更加迅速。
(二)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顺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开拓了融市场的新格局。通过对网状结构农业产业集群链条中各企业的紧密结合,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问题及农业产业中资金链断裂等问题,通过供应链金融,企业不仅解决了短期周转资金更保证了长期的资金来源,企业可以节约成本,加快周转速度,巩固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其次,供应链金融还会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土地集中化使用率增高,龙头企业、科技部门、政府政策再加上金融资金的支撑作用,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损失,节约了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最后,供应链金融的创立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渠道,使农民及增产又增收。不仅使农业产业健康稳固发展,也使地方经济得到快速提升。
四、黑龙江省五里明模式分析
五里明是黑龙江省肇东市下属的一个镇,该镇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总面积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总人口3.9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是黑龙江重要的产粮大镇。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农民收入,五里明镇政府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建立了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与基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化配置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了政策、项目、资金、市场、科技、土地等各类重要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五里明模式中有多个参与主体,包括五里明镇政府、农户、合作社、龙江银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粮集团、中粮信托公司,其中政府在其模式中发挥主导作用,各方积极参与配合。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银行与合作社直接签订协议,公司或农户甚至镇领导都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银行与肇东中粮公司签订协议,由中粮公司协助银行将合作社贷款本息从粮食收购款中代扣,确保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行;银行还与技术部门(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对农产品进行技术指导防止病虫害的侵袭;银行与中粮公司签订粮食购销合同,拓宽了粮食的销售渠道。
五、总结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3
供应链金融是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提供系统性融资的新兴业务,广西糖业产业可以利用这一融资模式来进行融资。在总结了广西糖业供应链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如何针对广西糖业供应链的特点进行优化创新提出了建议,旨在推行具有特色的糖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关键词:广西糖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06-02
1 前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蔗糖主产区,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糖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而糖业作为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地位举足轻重。广西有33家制糖企业(集团)98家糖厂,制糖业从业人员10多万人。广西有56个县(市、区),近2000万农民从事糖料蔗种植,占糖业总人口50%左右,有21个县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制糖业税收,49个贫困县中有36个靠种植糖料蔗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以2007年为例,广西糖业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6.7亿元,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3.6%,位居广西工业行业第3位。糖业作为广西的支柱型经济产业,如何进行有效融资就成为了制约广西糖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信贷问题,既影响制糖企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广西的带来不小的社会问题。
2 广西糖业的融资现状
广西辖区80%以上的糖业贷款投向如南宁糖业、贵糖集团、东亚糖业、凤糖集团等大型集团客户。这些集团企业由于信用度高,在供应链中处于绝对核心的位置,银行均给了较高的授信额度。而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措施,企业信用不足,尤其是上游蔗农缺乏相应的信用评级方法,很难取得银行支持。制糖企业的主要贷款品种是流动资金贷款,占整个集团贷款的90%以上,主要用途是收购糖蔗原料环节和作为产成品销售环节的库存资金。同时,信用贷款是糖业集团贷款的主要担保方式,据统计,糖业贷款采用抵押和质押方式约占40%,关联保证和信用约占到60%以上,如南宁糖业抵押率就只有9%。伍卫(2007)认为这必然将种植风险、糖厂生产风险、下游公司的市场风险集中在集团企业,同时放大集团信用,银行贷款给这些糖业集团后的贷款能否及时归还很值得关注。
制糖集团在得到贷款后,会将贷款用于购买种子、肥料等生产用品,蔗农可以凭借合约申请得到这些生产用品,费用将在甘蔗交收后进行结算,这其实也是一种预付款形式。制糖企业为了鼓励蔗农进行甘蔗种植,往往是低息甚至是无息发放这些预付款,但是制糖企业却背负着巨额贷款带来的巨额利息,这就给制糖企业增加了很多运营成本。在近几年糖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制糖企业的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影响企业的收益,银行却由于政策的原因还是持续向制糖企业输送资金,这同样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广西糖业想要得到健康地发展,银行想要从制糖企业的贷款中获得利益,就必须解决制糖企业运营成本高企的问题。
3 农业供应链金融
自从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后,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就吸引国内银行从业者、学者们的目光。黄安妮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内部的交易结构,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整合,以真实交易为基础,以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依据,以未来现金流为还款来源,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的企业提供包括封闭授信支持、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
与主要面对工业供应链的传统供应链金融产品相比,农业供应链以其独特的供应链特点另外形成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张艳婷认为农业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类似,农业供应链链条包括农业生产中的农业生产前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农业产品的生产环节、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农产品最终消费环节。银行则是对这个农业供应链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也就是加工销售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为整个供应链链条不同节点的企业进行授信。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起步比较晚,2006年深圳银行才第一次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尤其是农业供应链金融更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国内各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还处于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农业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对农业企业的间接授信来实现的,这种授信方式是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基础的,在保障贷款资金的用途的基础上还能防止逆向选择行为,同时,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还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国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业务类型。
3.1 仓单融资
在仓单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不以融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或信用记录作为发放贷款的主要考察对象,而是根据抵押物的价值来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所以企业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就成为银行进行授信的主要依据。在农业领域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等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因此仓单融资就成为农业供应链金融中主要的业务类型之一。
3.2 承兑汇票保贴
承兑汇票保贴即销货企业将其现在(或将来)基于其与购货方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向其提供资金融通服务。承兑汇票保贴的实质就是银行通过收购债权的方式对销货企业提供融资。在一般的农业供应链中,风险就从制糖企业转移到成品糖收购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就要减轻很多。
3.3 反向保理
反向保理是指银行和资金实力强大、信用情况好的优质的大农业企业签订协议,对供应链上有供货关系的农户提供保理融资。这是最能体现供应链金融理念的融资业务。这个模式的运行方式是由核心企业签发应收账款凭证给农民,农民向银行以这应收账款凭证作保申请贷款,农民用所贷资金组织农业生产,产品成熟时将产品转让给核心企业,票据到期后,核心企业向银行付款冲销农民交付给银行的应付账款。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农民获得可所需的生产资金,又能够在不增加产品收购商的贷款压力下保障其货源,还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共赢。
4 广西糖业实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4.1 蔗糖产业供应链
糖业供应链链条上的实体包括了蔗农、制糖企业、经销商、用户和物流公司等。一条完整的蔗糖产业供应链通常始于蔗农,止于糖产品的最终用户。目前制糖企业的物流主要还是在蔗糖成熟的季节向运输公司租赁大车来运输甘蔗,而供应链上的物流最佳方式是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服务承担物流工作,这样会使得制糖企业运输成本将有很大程度的降低,糖厂不需要对每一个大车司机都分配每一天的工作任务,只需要告知物流企业整体的运输方案,其他就可以由物流企业来布置每一辆车的工作任务,并且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程度都较高,制糖企业不需要担心运输过程中出现太大的问题。蔗糖产业供应链是以制糖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整条供应链的主导者是制糖企业。作为蔗糖产业供应链上的核心,制糖企业连接了蔗农和与最终消费者相连的糖产品经销商,制糖企业往往事先与蔗农签订购买合同,并对其进行甘蔗生产的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帮助蔗农们种植好甘蔗,到了甘蔗收获季节,糖厂则以商议好的价格收购成熟的甘蔗。
4.2 糖业供应链的特点
与其他行业的供应链比起来,糖业供应链有以下特点:
(1)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更紧密。传统的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并不密切,往往核心企业有很多个供应商可供选择,当上游供应商需要贷款的时候很难让核心企业出面为其作保。而农业核心企业与上游农户之间的联系则紧密得多,尤其是制糖企业与蔗农的联系十分紧密。制糖企业的蔗区是由政府划分的,在很多年内都不会发生变动,而蔗区内的蔗农种植的甘蔗往往也是供给同一家制糖企业。而且蔗农贷款的主要用途是用于购买肥料、种子等生产用品,这一部分的贷款制糖企业可以提供担保。
(2)贷款具有季节性。传统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贷款一般是为了弥补流动资金的短缺,这笔钱银行贷出去后比较难以判断什么时候能够回款,这也是造成核心企业不愿意为上下游企业作保的一个原因。而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农民所种植的作物是有季节性的,银行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大概什么时候能够回款,而且现在很多农作物都是作为期货被估价的,银行也方便判断农作物的价格。
4.3 目前开展糖业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困难
糖业供应链链条的紧密性利于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可是目前针对糖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却鲜有出现,目前制糖企业融资所运用到的还是传统的融资模式,这给制糖企业跟银行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难以展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糖业供应链之间缺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介入。甘蔗成熟后制糖企业是向运输公司租借运输车辆进行运输,甘蔗运输过来后就直接进行榨糖,产成品也直接放在制糖企业的仓库中进行储存。这种模式下银行很难对供应链的物流情况进行监督。
(2)糖业作为广西的支柱型产业,在政策上是受到特殊对待的。即使在糖价持续走低,制糖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几个大型的制糖企业集团可以以相对容易的方式从银行获得大笔贷款。一般的农业供应链链条上,核心企业是与上游的中小型企业合作,并不是直接与零散的农户进行合作。而糖业供应链链条上,制糖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是直接与蔗农进行合作的。这样分散的农户会大幅增加银行的信用评价工作。
5 糖业供应链的创新模式
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出现的比较晚,发展还不充分,尤其是农业的核心企业还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核心企业,农业的核心企业往往要配合上游的农民或者养殖公司来进行加工制作,因此对于是否能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复制到农业中来以及如何复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很多商业银行出于风险防范的角度并未把农业供应链金融作为单独的信贷业务进行开展。而糖业供应链金融要想真正应用到实际中,还要针对广西糖业的现状进行改进和创新。
5.1 “制糖企业+农村合作社+银行”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蔗区建立“制糖企业+合作社+银行”模式,蔗农通过合作社形式对种植甘蔗的土地进行流转、整合,由每家每户单独种植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和规模化管理。然后银行与农村合作社签订协议,以农村合作社代替农民作为承贷主体来申请贷款,制糖企业提供连带保证责任。然后农村合作社与制糖企业签订甘蔗购销合同。银行再与制糖企业签订协议,由制糖企业协助银行将农村合作社贷款本息从甘蔗收购款中代扣,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农村合作社也可以作为第三方物流中转站代替对甘蔗的运输进行监督。这种方式方便银行对糖业供应链上游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
这样的模式实现了参与各方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对于蔗农来说,这样的方式将他们从土地解放出来,因为广西是一个多山地形,农民分到的土地并不都适合种植甘蔗,很多农民将甘蔗种在坡上,用平整的土地来种植水稻之类的农作物。这样的种植方式不利于管理,在收割的时候也不利于用机械收割,只能用人力进行收割,这就增大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和劳动时间。如果统一在一片较为平整的土地上集体种植甘蔗的话既利于管理,又利于机械收割。对于制糖企业来说,这种方式稳定了原料基地,降低了财务成本,便于实施低成本战略。对于银行而言,这种模式在低风险的条件下,开拓了新的业务品种,增加了客户群,差异化经营策略得以实施,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5.2 “制糖公司+银行+蔗农”模式
对于土地极为分散、难以建立农村合作社的蔗区就采取“制糖公司+银行+蔗农”的模式。农户与制糖企业签订订单;然后农民向银行提交制糖企业开出的应付账款凭证,银行为提交应付账款凭证的农户发放贷款;待收割后,农户按照订单向制糖企业出售甘蔗,而制糖企业按订单收购甘蔗,然后制糖企业直接打款给银行冲销那些应付账款。这就是典型的反向保理业务。
这种模式利用制糖企业与蔗农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合同、协议等方式作为支撑,实现资金流在制糖企业、蔗农、银行之间封闭运行,在保证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了蔗农融资难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制糖企业的财务成本和银行的风险。
5.3 “制糖公司+保险公司+银行+蔗农”模式
当前,农业风险保护体系的缺少是农业供应链资金使用的最难跨越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防范农业供应链的资金的体系风险,组建农业风险保护体系。这需要保险公司参与到整个糖业供应链的监管过程中,随时对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监控和预警。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政府需要加强对方面农业问题的关注。这个模式的运行方式可以参照国外较为成熟的成果:中央财政和地方性财政按比例提供专项资金,交由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进行分配管理;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为蔗糖行业和其他农产品提供保险。
保险公司的进入使供应链上制糖公司、银行和农民所背负的风险大为减少,而且保险公司也能拓展新的业务产品,实现各方的互利互惠。政府的介入也能加强蔗农的种植信心,增加种植积极性。
6 结语
糖业供应链信贷模式,研发设计思路以市场为导向,顺应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拓了金融服务的创新。通过充分发挥资金的驱动作用,以利益为基础把糖业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广西糖业发展过程当中的融资困难的问题,有助于广西“甜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武平.供应链金融在广西蔗糖产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0,(12):46-49.
[2]伍卫.对广西制糖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构想[J].广西金融研究,2007,(3):29-32.
[3]黄安妮.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52-53.
[4]张艳婷.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4
农超对接供应链作为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的大量的资金需求,需要涉农金融机构给予信贷上的支持,比较常见的农超对接信贷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涉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下,信贷支持的重点是农超对接供应链中的农户。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农户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收入较低且极为不稳定,正常情况下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在农超对接供应链中,涉农金融机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获取农户的基本情况和资金需求,然后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担保或者农户联保的方式给农户提供信贷支持,贷款到期后,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助清收。
(二)“涉农金融机构+大中型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这一模式信贷支持的重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大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一类对象虽然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农户,但是由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自身的特点,常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涉农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中型超市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资金需求,然后根据双方的平均交易数量和金额来确定信贷额度,并由大中型超市提供保证担保或借款方用自有财产进行抵押担保。
(三)“涉农金融机构+大中型超市”模式
这一模式信贷支持的对象是农超对接中的大中型超市,这些超市虽然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但是由于处在供应链的末端,加上农产品的采购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可能在某一段时间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这时涉农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或者超市提出的信贷要求,由超市用自有财产提供抵押担保,向超市提供信贷资金并且要专款专用。
(四)“涉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应链辅助机构”模式
这一模式信贷重点支持的是农超对接供应链中的各类辅助机构,包括农业科研机构、为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企业、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等。这些机构在供应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其功能的发挥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科研机构进行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涉农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这些辅助机构的资金需求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评估,在确定有效担保方式的前提下,为其提供项目贷款,以保证农超对接供应链的持续稳定运行。
二、农超对接供应链的信贷风险
(一)产业风险
农超对接供应链中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从涉农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但是农业是一个天然的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市场适应能力差,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又难以准确预测。农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易腐的特点,难以长时间储存,无法抵押和担保,再加上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容易出现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整个农业生产自始至终都面临着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压力,加上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给涉农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信贷风险。
(二)信用风险
农超对接供应链中的一些借款人,如农户和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低,偿还能力差,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在信贷过程中容易出现逾期不还的现象,即使有担保和抵押,在清收时也面临很大困难。甚至有些农户把这些贷款看做是国家对农业的无偿援助,根本就不打算偿还。加上针对农超对接供应链的信贷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新生事物,涉农金融机构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整、准确的掌握客户的相关信息,而且目前农村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失信面临的惩罚小、成本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失信行为的滋生,给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在为农超对接供应链提供信贷支持的涉农金融机构中,除了长期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的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外,还包括具有城市偏好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新兴的村镇银行等。这些涉农金融机构都要依靠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来生存和发展,但农超对接供应链中的一些借款人,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供应链辅助机构,本身资金实力薄弱,需要长期频繁的信贷支持,而且对一些刚刚进入农村的金融机构心存疑虑。这直接造成了很多涉农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运营资金不足,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政策风险
涉农金融机构面临的政策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发展,对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过分干预,利用行政手段对其业务施加影
响,要求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政府认为需要大力扶持的供应链环节,增加了信贷的风险;二是很多涉农金融机构在为农超对接供应链提供信贷支持时,非常依赖政府优惠政策,如税费减免、政策性保险等,但这些政策不是长期稳定的,一旦这些政策被取消,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将大大增加。
三、农超对接供应链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创新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机制
针对农业生产的天然弱质性,为了有效防范信贷中的产业风险,农超对接供应链中的涉农金融机构要对信贷机制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引导设立供应链风险准备金。为了抵抗农业生产中各种不可抗因素的干扰,涉农金融机构可以引导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参与各方建立集体风险金帐户,大家按照协议,定期提取风险准备金。在确保供应链各方共赢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年度放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来提取风险准备金,并将每年收益的一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积金主要用来支持供应链辅助机构的正常运行,如进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等。有了风险准备金,涉农金融机构就可以允许暂时陷入经营困境的借款人延期归还贷款,在供应链参与者蒙受重大损失时,可以提取一部分准备金来弥补损失,这样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承担风险,就大大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
(二)构建供应链信用等级系统
信用风险,是农超对接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这一风险不仅存在于涉农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间也广泛存在。为了有效防范风险,涉农金融机构必须建立信用等级系统,为农超对接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参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能按期归还贷款,贷款申请材料和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以及在同供应链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是否出现过违约情况等。根据信用档案的记录,涉农金融机构可以将供应链借款人分为不同的资信等级,给与不同的信贷政策。只有信用记录良好的供应链参与者才能获得涉农金融机构持续足额的信贷支持,一旦出现不良信用记录,涉农金融机构可以选择降低其信贷额度或者提高贷款利率,增加额外的贷款利息,对出现严重违信的参与者,可以将其列入黑名单,拒绝提供信贷支持,甚至将其从农超对接供应链中剔除出去。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面对流动资金匮乏的风险,涉农金融机构必须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农村市场,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刚刚进入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而言,为了打消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疑虑,必须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自己,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为农村地区量身定做金融服务,如很多农户居住地偏远,交通不便,而且对金融服务和政策知之甚少,涉农金融机构可以定期派人上门为其办理业务,并讲解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政策,增强其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此外,针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供应链辅助机构闲散资金有限并且资金流时断时续的情况,涉农金融机构可以为其提供一些期限灵活、收益相对稳定的金融产品,最大限度的吸纳农村闲散资金,以解决自身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四)健全涉农金融机构独立经营的法制体系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5
1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功能阐述
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以链条上实体经济发生的真实交易为基础,围绕核心企业运用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风险管控,将单一企业不可控风险转化供应链条企业整体可控风险,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并为链条上的实体经济提供授信、融资、结算和对账等业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功能齐全且强大,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融资方面;商业银行引导物流由单一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向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通过物流企业实现对中小企业实际资产状况进行监管,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其次,授信方面;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不再静态考察单一企业的资信及其经营状况,而是动态地站在链条的整体之上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同时,供应链金融能够将核心企业的资信反向传递至下游企业,通过反担保的方式增强中小企业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门槛高等问题,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融通能力;第三,产业体系发展方面;供应链金融能够利用其在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方面的优势,将核心企业的外包业务及其人才、技术下放到下游企业,引导下游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产品内分工,激励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差异化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增值,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第四,风险控制方面。不可控风险对于单一企业来说虽不致命也会致使企业元气大伤,供应链金融能够将单一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整体链条企业共同对抗的可控风险,并能够利用其对风险信息的灵敏反映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其应用对实体经济而言是多赢的局面,对商业银行而言,能够弱化信息不对称,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信贷风险,拓宽业务范围,收获大批资信优异且长期稳定的客户来源;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其寻求最低成本的外包业务接收企业,核心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同时,供应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拓宽销售融资来源,也为其发展打开广阔的市场;对下游企业而言,一方面,下游企业承接核心企业外包业务,通过专业人才、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的反担保方式,提高下游企业的信用资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困难的问题,提高下游企业资金融通能力。
2供应链金融在贫困地区产业中研究及应用现状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研究和应用都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研究供应链金融在农业扶贫中的推动作用;程钲(2020)、徐翔(2020)、徐佳佳(2020)以安徽金寨县猕猴桃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金寨县猕猴桃产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由“联合社-合作社-信托机构”多重担保机制和以政府担保为主的农户小额信贷反哺机制组成。通过该模式,提高资金需求方信用资质,降低融资难度,商业银行也通过多方担保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同时,通过联合社和合作社的带头作用,金寨县猕猴桃产业实现专业化发展,打造金寨县猕猴桃的品牌效应。在供应链金融拉动下,金寨县贫困户实现多元化收入,降低贫困户所承受的风险。另一方面,主要研究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申云(2018)、张尊帅(2018)、贾晋(2018)认为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信贷服务模式,可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的排斥,但其在国内的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均相对较晚,其减贫机制和减贫效应尚未明确,通过对当下供应链金融学术研究进行梳理,为深化供应链金融减贫机制和减贫效应研究铺垫研究基础。杨一博(2020)采用收益分配合作博弈法,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通过该计算方法得出计算结果可知,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和合约内容设计是维持供应链金融各主体之间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此之下的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三流的优化整合,能够发挥降成本、增收益和补短板的功能。综合上述研究,供应链金融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大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且研究数量不多,未能为产业扶贫提供智力支撑。其次,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大多数局限于农业扶贫,供应链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的研究数量稀少,未能发挥供应链金融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贫困地区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
3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三种。本文主要运用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对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研究,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进行双向赊销交易时,当企业销售资金回笼速度慢或者存在大量应收账款难以回收导致资金周转不畅时,可将应收账款凭证作为质押品抵押给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行为模式。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连接枢纽,以地区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通过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连接链条上各节点企业,贫困地区企业作为链条基础下游企业,为上游企业提供服务、产品、原材料等,形成初始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首先,贫困地区产业作为新生产业,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支撑其发展。在供应链金融中,贫困地区产业可与中上游企业寻求长期合作,为其提供所需服务或者产品原材料和产品代加工等,利用中上游企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同时,贫困地区产业也可承接中上游企业的产业转移,通过中上游企业产业转移所携带的人才和技术实现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在以上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交易行为都会形成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或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其次,商业银行运用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链条进行管理,通过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来监控链条整体上所有企业经营状况。当贫困地区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畅需要融资时,可与商业银行签订反向保理协议,将与中上游企业交易形成应收账款凭证质押给商业银行获取融资周转,将上游企业资信反向作用于贫困地区企业本身,增强自身信用资质。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核心枢纽,通过三流监管已然将贫困地区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掌握清楚,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再加上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将上游优质企业对贫困地区企业形成的应付账款,将上游优质企业的信用下放至贫困地区企业为其融资行为进行担保,扫除了贫困地区企业融资的障碍,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融通支持。而贫困地区企业为了能与中上游优质企业达成长期稳定的良性合作,也会按时偿还信贷来维护自身良好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企业、贫困地区产业三者因此形成长期稳定良性闭环式发展。最后,商业银行严格贯彻绿色信贷原则,通过物流、信息流监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当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时,把资金流作为引导手段,促使贫困地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否则,即便贫困地区企业发展再好,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再好,也无法获得资金融通,且通过供应链金融链条限制其发展。该机制作用下,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把贫困地区对中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质押给商业银行,将中上游企业的优质信用反向增强自身信用资质,提高获取商业银行融资的筹码。在物流和信息流的双重作用下,银企信息不对称对贫困地区企业融资阻碍得以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获得稳定的融资途径。在商业银行引导和中上游企业拉动下,减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弯路,加快发展速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行性。
4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4.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保驾护航
设立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供应链金融应用和推广,加大供应链金融理念宣传力度,增强中小企业及贫困地区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完善贫困地区企业融资反应机制,改善贫困地区企业投融资环境。同时,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激励力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在投融资上获得政府担保资格,助推贫困地区企业增强信用资质。
4.2加快完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人才
加大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细化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功能,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使其能够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状况都能拿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增强其实用性。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大力引进供应链金融知识人才,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融入供应链金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
4.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作为供应链金融存在和发展的脉络,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贫困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单一且覆盖面小,进一步局限物流企业服务发展,限制供应链金融所能覆盖的范围。因此,物流作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必不可缺的硬件设施,物流的发展程度决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深度。
4.4细化准入准则,加强风险防范
农业供应链金融范文6
然而,由于该公司具有交易的主动权,所以多数时候都是采取先取货后付款的方式,使得农产品收购企业拖欠农户的钱,以致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再进行农产品的种植,这样就破坏了供应链的良性循环。现通过订单融通和应收账款融通可以很好的解决上游农业企业即农产品收购企业的资金问题,使得上游能够正常运转。另外通过预付账款买方融通和存货静态质押融通很好的解决了农产品经销商的资金问题。通过供应链融资使得该条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了资金流的畅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苍南县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违约问题。有些年份农产品大量增产时,核心企业不愿意接受过多的农产品,农产品收购企业就面临农产品保存等问题,这样使得这些企业就出现违约的可能。另外,农产品经销商也可能因为产品的滞销放弃剩余产品的提货权利,使得供应链融资无法循环进行。所以,当供应链中的企业出现违约时,就会使得整条供应链中断或崩溃。
(2)法律监管问题。目前,该供应链中偶有发生物权的归属纠纷,然而这也暴露了目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物权法,明确物权归属。
2对策建议
(1)银行应加强审查、审批和资金监控体系。对那些违约高的企业采取严格的准入措施,同时对其他企业也应规范审查流程,通过专业化操作和标准化作业避免操作风险。
(2)对供应链中优质的企业进行扶植,使这些企业能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可以降低供应链的违约风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