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它是基础工具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工具,所以研究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系统的组块策略、方法和流程。它把各种一般性的或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程式化,使其成为可由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工具库”。它在理论和操作层次上有具体的理论范型和稳定的格式,如认知模式、学导模式、发现模式等;它也必须是教学规律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特定表现形式,是格式和样式的统一,是结构、程序和功能的统一。
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的地位。这就是说,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而构建起来的,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又总是为了把一定的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学实践才构建起来的。
二、语文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自我完善。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举行工作会议,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作为中心,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与谋生,而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就更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中学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
1.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富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因此,语文教育应该为教育的“个性发展原则”摇旗呐喊、冲锋陷阵。
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个性培养,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看到学生的独立性。
2.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1)立足课堂教育,创设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首先,我们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所以,一个问题从不拘泥于一个答案,只要课堂内有小手高举,就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2)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首先,应该把生活引进课堂。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课本剧汇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此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3.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尊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产生做老师那样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儿童只有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才能有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且不会感到厌烦。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等。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扼杀美丽的童心。
4.鼓励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丰采
写作是学生最头痛的了,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又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有教育家说:“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5.师生合作,构建个性发展的和谐关系
教育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双向互动、双向协调,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本内容,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当权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合作者,由被动受控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交往气氛,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推进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三、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语文教学泯灭了个性,就像花儿少了雨露,即使开着也不会鲜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法;学法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师传生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期待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故充分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语文教法与学法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全面启动声像设备,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
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
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
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如文言虚词,读到初三课文中的文言虚词就要联系初二、初一课文中出现的同类文言虚词,加以比较,深化认识。
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
三、要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教学范文3
一、如何认识语文素养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以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对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
四、全面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素质 方法 主体性 落实 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54-01
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那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是得天独厚、任重道远的事情。
“得天独厚”是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呀呀学语起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习语文了。现代社会传播信息媒体的增多,人际交往的频繁,更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和空间。学生的听说读写时时处处都在得到训练、提高。语文的自学性强,语文的创新思维有更广阔的空间。“任重道远”是由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它除了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的作用外,还肩负着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重任,尤其是对一个人的思想情操、思维品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争当素质教育的排头兵。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我想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加大学法的指导力度
“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提高学生能力比积累知识更重要。叶老指出:“尝试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坚,乃为善教者也。”吕先生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两位语文教育前辈的教导对其他学科当然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就语文所具的母语这个特点来说,更是一语中的了。作为贵州省重点中学的贵阳六中,其语文科组的语文教改思路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哪里得法?课内;得法的目的何在?在课外这个广阔天地得益。因而作为教者,真正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质,吃透了二老的说话精神,“授鱼”不忘“授之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试,自己去悟,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提倡主体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语文老师要强化这种意识,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创设精神,自主地学习;发扬教学民主,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就需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所处的位置。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学习重在实践,尤其是作为母语的语文更具实践的优势,外界的理性灌输对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不是很大的。正是由于语文所具有的实践性,语文教学更迫切也更易于实施主体教学,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语文实践主要是多读多写多听多说。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主要靠语言实践,也就是学生这个主体的实践,让他们在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语言,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思维。但问题在于如何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渗透其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就是紧紧围绕语言学习来设疑、启疑、激疑,启发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质疑、析疑、辨疑,让学生在思考中闪耀智慧的火花,既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有效培养了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在这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浓了,主体作用强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敢于发表有新意识的独立见解。
四、搞活语文的课外天地,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自然中,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反映。任何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无不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语言学习,模仿语言运用而形成的。因此,要教育学生不局限于课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有了大量的生活观察,学生视野会不断开阔;有了更多的说话机会,学生表达才会更为流畅;有了更多的思考内容和方式,学生思维则会更为深刻与敏捷。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向“不教”进军,就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围绕语文学科的特质,将其变为优势,以创新教育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以预见,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亦将获得自身的解放,教改步子迈得更快,“不教”将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范文5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近几年的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比例约占五分之一,所以语文教学的文言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这一要求,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一、初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四十八首古诗,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好这一点
开学初,我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古诗,这样会有利于进行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针对古诗中的文言字词的教学,要给学生讲清文言字词与现代文的字词的异同点。例如“家书抵万金”中的“书”当“信”解。古代“信”字的意思是“信使”,就是送信的人,或当“消息”讲。“快走踏清秋”中的“走”和“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古人表达“走”的意思用“行”字的,如“小溪泛尽却山行”的“行”是现在的“走”的意思。古代人用“跑”字表达兽蹄刨地,是现在的“刨”或“跑”。这些词的意义,必须一一讲清楚,这样做学生才能学懂学通文言文。
我在教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一文时,做了如下教学处理:学生自行朗读,指名朗读,对照书下注解译文,老师做重点字句的强调,并写在黑板上如:期、去、辄古今异义,通假字“不”的含义,还有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的讲解。在重点字词的处理中“是”“乃”的字义,除了本课意义外,进行了初中阶段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梳理,是,本文表判断,它还有“这”的字义,那么当“这”讲的古代汉语中还有“斯”,例:孔子曰:“逝者如斯夫”,它的另外一个字义“对”,当“对”讲的还有“然”这个汉字,“然”在文言文中大多翻译成“……样子”例如《伤仲永》一文中“泯然众人矣”;在讲“乃”这个汉字时,本课是“去后乃至”译为“才”,它的字义还有几种:(1)“是”“我乃河东人氏”,(2)“于是,就”如《卖油翁》中的“乃取一葫芦置于地”,(3)“竟然”如《桃花源记》中的“乃不知有汉”,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全面。对文章的主旨的提炼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完成,结合文章主旨而进行了课外文段的训练。我找来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背诺之人 》《吴起为信》,这两篇短文除了主旨相关外,还有许多初中阶段重点文言实虚词的积累如:昔、期、其、亡、予、诸、向、若、盖、遂等。
在教授这篇课外文言时,应该注意设计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开篇写商人于济水遇险,他有一句诺言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商人获救后,他兑现了他的承诺吗?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同样是与人期,“友人”和“吴起”做法有什么不同?这种教学应该是很好实现了文本的迁移,初一就这样做,坚持下去,学生一定收获颇丰 。事实证明,学生虽然初学文言文,但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文的出现和运用已经很少了。在书籍中、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中运用的也相当有限。因此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里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有很大的困难,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领他们热爱古诗文的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初一学生刚刚学习古诗文时,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 转贴于
1.用有趣的小故事导入。
如相传宋朝有个富家子弟,自以为很有学问,总想和欧阳修比试高低。一天夹了几本唐诗上路,见路边大树就即兴赋诗“路边一古树,两朵大丫杈。”偏巧欧阳修也路过,见他没下文,就替他续上“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自命不凡的秀才点头称好。为板回面子,又见物而吟:“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可又没词了,欧阳修续曰:“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这秀才拱手说:“想不到你也会诗,我们一同去与欧阳修比试吧!”到渡口,上了船,秀才又自作聪明吟道:“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听罢大笑,随口说:“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这里欧阳修利用谐音巧作双关续诗联,嘲讽了酸秀才自以为是。这样导入,学生对作者机智、幽默的印象颇深,也就会饶有趣味地去研读起欧阳修的作品。
2.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利用多媒体如配上与诗词相衬的音乐、图画,营造氛围与情境,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
教授《三峡》一课时,我可播放李谷一的《乡恋》,欣赏优美的歌声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学生在受到情境感染后再去学习古诗文,就会兴趣大发,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了。
3.一定要强化读与背的作用。
入选初中古诗文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精品,那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等。从形式各异的多种阅读中去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其诗文中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进语言感受能力。可见,读和背各有各的功能和效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最好要从一开头起,就要坚定不移地强化读和背。
4.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字典、词典和书下注释来学习古诗文,并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学习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范文6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
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
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三、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
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