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教学范文1
4C/IDmodel(FourcomponentInstructionalDesignModel),简称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是OpenUniversityoftheNetherlands麦里恩博尔(J.J.G.)教授和UniversityofTwente的戴杰克斯特拉(AsnneDijkstra)教授等主持研究和开发的一种ID模型,它以训练复杂认知技能为目标,是一种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该设计模型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学习任务”“支持性信息”“及时信息”和“分任务练习”。其核心要素是“学习任务”,以“支持性信息”“及时信息”和“分任务练习”为辅助要素。4C/ID模式的设计原则就是始终将学习任务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对待,使学习者在进行“真实的”学习任务中,以一种协调综合的方式运用所有的组成技能。该设计模型能够根据学习过程、学习对象、学习目标的差异性,基于复杂的认知训练目标,对认知的理论和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理论进行面向工作实践要求的整体安排和设计,通过一个整体化的学习任务,促进学习者在基于真实的学习任务的学习和实践时,能够以一名“工作者”的整体视角,将在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整合并改进,最终迁移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二、应用4C/ID教学设计模型在“外贸英文制单”中的教学设计分析
当前,在外贸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常规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外贸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根据具体的业务环节,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下,采用仿真式的情景创设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之初,我们虽然对于外贸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将工作流程脉络化,并依托省级精品课程网页和POCIB外贸实训综合教学平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较为完善、内容丰富、拥有练习题库,并能够做到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和互动的教学平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如何能做到将具体的工作流程与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和相关的知识真正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在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情境下,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式地吸收和累进,进而能够转化为主动吸收的自我学习知识能力,并在过程中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提升,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在2011年,笔者初次接触到了4C/ID教学设计模型,在学习和了解之后,觉得该种教学设计能够运用到外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并基于对复杂的认知技能的培训,能够很好地和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因而笔者以外贸英语专业11级的学生为实践,在外贸英文制单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运用4C/ID教学设计模型构建该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框架,并就其中一个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为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框架下,应用针对复杂技能训练4C/ID教学设计模型,我们将该门课程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整合形成了该门课程的12个学习型的工作任务,这12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构成了外贸单证缮制整个的复杂技能训练的、彼此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且有技能层级区别的技能群。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按照4C/ID教学设计模型中的四个核心要素进行分解,以“task2:审核并修改L/C”为例:在具体设计时,将一些彼此之间有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综合为一个整体,通过真实的学习任务,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协调与综合,从而提高他们在整体复杂认知技能操作——即外贸业务流程中整体单据缮制、审核与修改上的整体能力。基本要素1.learningtask(学习任务):审核并修改L/C,根据合同,阅读L/C,审核并找出L/C中的错误;基本要素2.supportiveinformation(支持性信息):L/C的基本流程、标准SWIFTL/C解析、L/C审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素3.proceduralinformation(及时信息):L/C审核的常见不符点、softclauses、L/C的修改流程、L/C修改中应注意的事项、L/C改证函的缮制技巧;基本要素4.part-taskpractice(分任务练习):审核L/C,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卖方(beneficiary)的名义向买方(applicant)发出改证申请,拟写改证函。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我们通过课时的分配,网络课程的学习、pocib实训平台的演练以及教师模拟情境布置的作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强化某项任务所需的技能的重复性演练,强化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熟悉与专业程度。笔者在外贸英语专业2011级学生的外贸英文制单课程上采用了4C/ID模型所设计出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并按照设计模型中的四要素来组织教学,在该门课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自评,86.2%的学生都给予了“优秀”的评价,同时在该门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外贸跟单”、“外贸项目设计”上,授课教师普遍反映课程的教学,比起以往届学生无论是在技能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的反馈以及自我学习意识上都有着明显的提高,给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11届学生共计137名学生,其中有98人参加了该门课程相关的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37人参加了外贸跟单员,两者的通过率分别达到了92.86%和91.89%。同时,我们也对11级学生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截止到目前)的实习和就业情况做了跟踪回访,用工单位对该届学生的表现,特别是能够“立马上手”的职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三、4C/ID教学设计模型对专业课程设计的启示
设计教学范文2
英文名称: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Primary Schools
主管单位:山西教育报刊社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2544
国内刊号:14-1240/G4
邮发代号:22-44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联系方式
设计教学范文3
1.用猜读法参与小说情节和结局的创作
2.在猜读中收获心灵的成长
学习过程
1.明确教学步骤
(1)根据标题猜测文章内容
(2)根据文章已知内容猜测情节发展
(3)根据情节发展猜测小说结局
2.展示课题――《窗》
提问:看到这个“窗”字。你会想到些什么?或者猜猜看作者会写些什么?
明确:文章写些什么,存在无限的可能,只要是跟“窗”这个题目有关就行。
3.展示材料(1)
提问:(1)文章写了什么?
(2)猜猜看还会写什么?
(要求:a.在文中划出猜测的依据b.写出猜测内容的概略)
明确:猜测始终要围绕文题“窗”,以及文章已知内容细微之处的暗示。
4.展示材料(2)
提问:(1)文章写了什么?
(2)猜猜看还会写什么?
(要求:a.在文中划出猜测的依据。b.写出猜测内容的概略。
c.小组议一议各自的猜测内容,展示一个或多个你认为精彩的。)
明确:这里有特别强的限制,接下来只能写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的这个想法。但这个想法会是什么呢?又存在着多种可能。我们已知的情节是:两位病人都病重,但只有一位病人可以靠窗,靠窗的病人每天有两小时坐起来看窗外的世界。而这位病人把他所看到的窗外的世界描述给同伴听。而他的同伴就只能津津有味地听着。猜测的内容必须紧扣文本的这些暗示。
5.展示材料(3)
提问:(1)文章写了什么?跟你猜想的一样么?你猜想的和作者写的哪个更好呢?(说明理由)
(2)他会看到什么呢?
(小组议一议各自的猜测内容,展示你认为最精彩的。)
6.结局展示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明确:最让人震撼的的确是最后一个字――“墙”。当这个不靠窗的病人处心积虑、费尽心机、良心尽昧、经历了痛苦的人性沉沦及人格裂变,换得透过窗户向外看的机会之后,看到的恰恰是自己每天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的、房间里前后左右都是的、因为无法活动只能看的、最厌倦最单调最乏味也最怕看见的――“墙”!而且还是“光秃秃”的墙!作者的这一设计让整个故事具备了一种鲜明的反讽意味。
墙的目的在于隔绝。墙上开窗,试图与外界沟通。一个心理晦暗的“病人”,开窗见到的还是里面的“墙”,而且是光秃秃的墙。这堵墙折射的是一个真正病态的灵魂。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窗》无非是例子,一个教给学生阅读小说方法的例子,通过把握小说中规律性的东西,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获得了提升,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把握也更为深刻。课后,很多学生都跑到办公室来,说这节课很有趣,这样的教学对小说的理解比较深刻。
《窗》教学了小说阅读的一种方法。以后的教学中要以点带面,教会学生一系列阅读小说的技法。
对文章结局猜测的点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多花时间在此。但因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时间把握得不够紧凑,导致了这部分教学结束得仓促,这是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附材料:
窗
材料(1)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两人。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还有各自的生活……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材料(2)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视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花草。在公园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到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球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材料(3)
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在白天时刻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所知。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设计教学范文4
一、单元教学设计前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问题
“单元”由谁来定?
单元既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态度基础有关,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关,那教师就必须是单元的最终决定者。
教师决定单元还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师决定哪些教材构成一个单元。例如,高一英语教材(下)中的第20、21、22话题的题目是“Humour”,“Bodylanguage”,“Aworldoffun”,而其中的语法内容是“ing”的学习,英语教师问,能不能合成一个单元?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决定。另一层是教师决定单元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时的安排。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太阳、月球和星空”安排了7课时,具体如下:第一课“太阳”,第二课“月球”,第三课“星空”,第四课“太阳系”,第五课“形成认识”,第六课“人类对星空的观测”,第七课“人类的星际旅行”。在教学中教师们感觉,形成认识并不需要单列一节课,而应该贯穿在对太阳、月球、星空的认识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对星空的观测和星际旅行同样应该与对太阳、月球的认识同步。于是,授课教师将这个单元调整为6课时,具体为:第一课“认识太阳”,第二课“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第三课“认识月球”,第四课“观察月相变化”,第五课“太阳系”,第六课“星空”。
教师决定单元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决定单元的。有的教师在学生们拿到新的教材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请学生发表对教材的看法和自己学习教材的想法,一起决定教材的学习顺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知识、认知、态度等各种因素最终设计和决定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的灵魂是什么?
单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和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对于这个道理,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但在实践中却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在教案中将教学过程及相应的活动作为了教学设计的重点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计。
将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照抄下来作为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比较清晰,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表述却往往非常抽象、不易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目标的关注,不能根据目标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或者根据过程中的问题对目标进行反思。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直接将单元教学目标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考试和评价与教学目标不相关。
……
单元知识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知识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寻找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距,是基本概念的不断追问,以及在追问中触及方法和态度。
教师教授知识往往会从概念出发,而学生理解知识或者说新的概念是从自己原有的经验即日常概念出发的。学生不知道科学概念但却常常具有日常概念。因此,概念教学是一个从日常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过程。
另外,一节一节备课、上课,结果导致知识以“点”的状态存在,要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才能将知识串起来。其实已经晚了。单元知识目标设计就是要确定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对更基本的概念不断追问的过程。“责任”是什么?是对行为后果负责,那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三思而后行。为什么要三思呢?思考就是要作出选择?选择什么?选择的是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是自我利益还是他人利益?为什么自己作出选择还要考虑他人利益?因为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都有一定的角色。可能有教师会问,这么深究,学生能理解吗?只有在不断追问中,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
在单元知识目标的设计中,随着知识理解的深入即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触及知识形成的思维方法和主体生活经验和生活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才能真正体现知识学习的根本价值。
单元方法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方法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的方法论的思考,是寻找学生已有思维方法与基本概念背后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将学生思维方法的发展过程显性化。
笔者所提的方法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学科中重要的思维方法,例如历史学科中的多中心的或者比较的思想方法,数学中公理化的思想方法等。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历史中,这些方法往往蕴涵在学科中基本概念的提出中。并且只有结合基本概念理解思维方法,学生才能体会方法的生动性和具体价值。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科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
方法的培养如同知识一样,是从学生已有的思维方法出发走向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学生开始采用的是平均选点的画法,发现平均选点遗漏了关键的点,走向了五点画图法,最后走向了几何画法。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方法跟进的时候,新知识才会被真正理解。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在板书和多媒体上也多是呈现关键概念和公式等。实际上,直观教学最重要的价值是将隐性的内容显性化。思维方法是比较隐性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方法将其显性化,便于学生形成内省能力。这对于学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还以上面提到的正弦函数的学习为例,是画法重要还是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重要?是将三种画法呈现在黑板上重要还是将三种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的变化过程呈现在黑板上重要?显然,将三种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思维方法的递进及其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更重要。
单元态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态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背后的态度的思考,是寻找学生已有态度与基本概念和方法背后的科学态度的差别,以及将学生态度的发展过程显性化。
笔者这里所提的态度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态度只有与概念和思维方法相联系时才是具体的,也才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例如,学生只有在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等历史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中才能具体理解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逐渐建立一种开放、多元的历史观,并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宽容的历史态度。再比如,某学生在解关于“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题时,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条依据中常常只能想起其中一条或两条,大大影响了他的解题能力。当告知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这三条依据(其实三条依据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并从而提高了该学生的解题能力时,该学生对“联系”的思想和态度才有了真正的理解。
态度的培养是具体的,还指的是要与学生态度的起点和发展需要相结合。我们常常会说,这个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但具体在什么方面不积极和为什么不积极,却不清楚。这样笼统的判断是没有什么用的。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特别关注了班里的几位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让他们多读,多回答问题。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据笔者观察,在课上有这样一些重要的表现:(1)每次读课文或者跟着老师读黑板上的字词的时候,他都是无精打采地晃悠着从半截读起。(2)当老师问谁能举一个生活中帮助别人自己感到快乐的例子时,他很快举起手回答:“小狗看家很快乐!”在课后当问起其他同学对课上的哪个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不少同学说喜欢“小狗看家很快乐”。(3)在课结束之后,研讨会主持人告诉同学们可以放松一下并进行演说时,大多数同学无所事事,而他却回过头去认真琢磨起摄像机来,一直到老师喊起立才转回头来。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显然不能笼统地说这个小男孩学习不积极,关键是对什么积极和对什么不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应该基于这些具体的分析。
通常,态度的培养都是“捎带手”的,处于有意无意之间的,缺乏计划性。即使有计划也往往只有老师心里清楚并慢慢渗透在教学之中的。其实,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需要将态度的发展过程显性化,让学生真正把握自己。
确定单元的依据是什么?
单元是由教师最终确定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确定单元呢?不是,确定单元是要有客观依据的。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依据:教材、课标、学生、考试评价。四者的顺序是按照确定过程来定的。
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单元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单元安排的合理性。在教材与课标之间,教师要以课标为纲。有时候,教材可能会出现教师们所说的“超纲”或与此相反的比纲要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以纲为纲,也就是以课标为纲。/
根据课标确定了教材的合理性之后,需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单元的合理性。在教材、课标与学生之间,要以学生需要为纲。为什么在课标与学生之间要以学生为纲,其实,道理很简单,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针对一般的学生提出的,可是我们在学校中面对的学生是非常具体的。记得笔者听过一节小学的英语课,教师是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也很积极。但课后笔者在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全班绝大部分同学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早已经掌握了。这节课实际是白上了。教师要在学生需要的调查中根据相似的普遍的需要精心设计单元教学,同时也要尽可能根据不同的个别的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在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了单元之后,还需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审视单元。说到这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中学教师往往会首先根据考试试题的变化来调整设计自己的教学。这显然是必要的。例如,近两年数学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方面的试题,而这往往是学生丢分的题。原因是,平面向量是高一学习的内容,而在高二的解析几何教学要求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要将平面向量与其进行结合或整合。于是,教师们只好将它们作为高三复习中的重点,但存在的困惑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与教师讨论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各种几何问题,是否需要向量?向量是如何在人类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向量对于解决几何问题的价值是什么?其实,学生对向量的需要与数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对向量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教师如果能够从几何研究的历史去理解向量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价值并清晰地启发学生理解坐标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向量在本质上就是“自由坐标”的话,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到位。实际上,不考虑考试评价进行教学设计是不现实的,但或首先或仅仅考虑考试评价,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提高学生成绩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教师缺乏专业自主。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是什么?
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不是绝对的,以下安排主要是想表达如何通过过程和步骤体现“单元”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
1.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可能的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
²研究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²研究新教材单元编排的意图。
²研究借助教材可以实现的三维目标,进而研究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2.认真研究课标,初步确定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²从总体上,三维目标指的是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各学科的提法不完全一样(有的学科提知识、能力和态度),而且三维目标的提出并在各学科课标中具体表述还是新生事物,因此需要大家共同在实践研究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而不是简单接受。
²要研究三维目标在本学年、本学期的具体目标。
²要研究所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等内容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要求与本学年本学期的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例如,初一思品课中有一个单元讲责任,而责任是一个从小学一直讲到高中的重要内容。小学已经讲了六年了初一应该怎么讲?因此,教师必须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或者整个中小学发展阶段的要求来确定本年级单元教学的目标。通俗地说就是要由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大过程”决定单元这个“小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上不出现重复教育或者教育脱节的现象,保证学生的发展。
²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本学年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对教材进行初步的单元组合,即哪几章、哪几个单元或者哪几个话题可以组成相应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单元(即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3.认真研究学生,确定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备课要备学生,这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但现实问题是,有多少教师真正备学生了?不同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其发展需要便不相同。也就是说,学生达到的知识、方法和态度的目标是不同的。/
那备学生备什么,也就是说研究学生应该研究什么?过去,教师往往主要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笔者认为,不仅如此,还应该了解(备)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的基础。有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好但有关的生活经验很丰富,或者思维敏捷,或者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和资源。具有同样知识基础的学生,由于思维方法、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其知识的建构方式和能力会有所不同,也就是发展方式和速度会不同。这种不同成为单元长短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或者成绩好坏导致的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机会的错过。
怎么备学生?在备学生时,教师们往往会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什么。这样备学生只是备了学生已有的书本知识,而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等,因此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学生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需要以及具体内容采用访谈、作业分析、学习过程观察等方式加以了解。因而,研究学生不是教师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中,学会学生调研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养成课堂观察和访谈的习惯。笔者提出,学生研究是单元教学设计不可逾越的必要环节。
4.认真研究考试评价,进一步明确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考试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在实践中笔者甚至深切地感受到,不考虑考试评价的教学研究或者课题研究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也自然无法真正得到大家的欢迎和支持。
问题是,如何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1)应付考试的办法往往是一张一张地做题,而对学生在做题中实际存在的困难缺乏关注。(2)学生跟着试题走,至于能跟多快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3)考试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笔者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关键是,教师没有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也许有教师会质疑,我们有月考等各种小考,不就是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了形成性评价吗?实际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后者重在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
实际上,要想学生在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中获得好的成绩,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要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否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能处于主动的地位。
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标志是,过去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现在需要在教学过程之前基于评价设计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研究考试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在明确终结性评价之后教师能够将其更加清晰地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5.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到课时,变单元目标为课时目标。因此搞好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这也是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关键。
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以采取措施,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和环境实现。
6.根据课时目标设计问题、内容、活动和环境。
课时目标确定之后,要将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行为,即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结合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所需要的环境。
教学目标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教师可以直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一系列帮助学生产生问题的情景。后者的难度更大,但对学生更有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内容、活动和环境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情景,也是学生思考的媒介。
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不断追问,问题、内容、活动和环境与目标一致吗?
6.做好在教学过程中验证和生成教学目标、问题、活动和环境的准备。
设计教学范文5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文字设计教学;汉字文化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文字设计教学,有利于提高平面设计的教学效果,传承汉字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平面设计教学和文字设计教学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汉字文化的开发力度不足和缺乏创新性等问题。本文将系统分析这些问题,并从优化教学方法,大力开发汉字文化,实施创新性教学。
一、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应用文字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狭义上的平面设计主要是指选取、安排视觉元素(例如图画、符号、印刷字样和色彩等)的艺术和专业工作,主要目的是向观众传达信息。平面设计也被称作“视觉传播”或者“平面艺术”,平面设计学也是一项集合性的学科,需要先创造文字,再塑造影像,最后再统和成一套完整的视觉信息。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平面设计教学日趋多元化,文字效果在平面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字可以诠释影像的意义,某学生曾经在参加校园平面设计大赛时用艺术字介绍了自己的作品《百年花未眠》,她写道:“花开含情,情在隐约中;花落含笑,笑在春光里。花开只应时节,不论是在繁华市场还是在荒郊野外,都会绽放出自己最美的容颜。百年花未眠,蓬勃向上的生命之花未眠,即使在被折断的枝干上还会开得如此美丽、如此悠然。百年花未眠,暑热寒气中欲显其明媚娇艳,自强不息。花儿把美丽芬芳倾尽人间,用生命诠释着花的内涵”,简单而励志的文字描述和作品的画面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作品的视觉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文字设计教学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可以传承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其次,将平面设计教学与文字设计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推动平面设计教学和文字设计教学的共同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运用文字来创作平面艺术作品时会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汉字的文化资源来提高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从而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据调查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西方国家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模式具有多样化的优势,学生在使用文字时不仅可以运用标准字体,而且能灵活运用各种字形,例如倾斜体、细圆体和舒体字等。而我国大多数教师都只注重让学生使用标准字体进行平面设计创作,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汉字文化的开发力度不足
中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字形多样,主要包括宋体字、隶书、小篆、行书、楷书、草书等,这些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未能充分开发与利用汉字文化资源,学生在创作平面设计时基本上只使用宋体字,虽然宋体字易于理解,能够面向大众,但是长期运用这一种字体不利于提高平面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缺乏创新性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文字设计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平面设计教学和文字设计教学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性的问题。部分教师只注重让学生用文字来描述平面设计艺术品,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大多数学生只能用简单的文字介绍自己的平面艺术作品,不能灵活设计文字,描述语言过于简单,文字字形和色彩搭配比较单一,文字设计和图画设计不协调,不利于提高平面艺术作品的审美效果。
三、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文字设计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文字设计教学需要借鉴西方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教师不能局限于让学生使用标准字体进行平面设计创作,应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意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来创作平面设计艺术品。
(二)大力开发汉字文化
开发汉字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学习甲骨文、铭文、隶书、小篆、行书、楷书、草书、瘦金体和宋体等多种字形,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文字的字形美和结构美,在创作平面设计时灵活变换汉字的结构,使文字设计和图画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另外,要让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来运用文字进行平面设计,如果是参加平面设计大赛,学生可以在平面设计艺术品中运用多种不同的字形,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的才华,而且能够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如果是创作面向大众的平面设计,则需要使用简单易懂的宋体字,并合理布局文字和图画的空间结构,挖掘文字传播教育的作用。
(三)实施创新性教学
实施创新性教学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运用文字进行平面设计创作时融入创新理念,合理搭配文字的色彩,灵活运用多种字形,分配好文字与图像的结构布局,并注重发挥文字描述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文字设计教学,有利于提高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推动平面设计教学和文字设计教学的共同发展,传承汉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但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文字设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汉字文化的开发力度不足和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大力开发汉字文化,并实施创新性教学。
作者:朱凌雁 单位: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杰冰.如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2]景晶.浅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包装世界,2010(6)
设计教学范文6
教学分析及目标设定
在音乐课程中贯彻综合原则,以音乐各要素为主线,学生的一切活动都立足在音乐中进行并完成,把音乐与语言、文化、演奏等其他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开阔学生的视野。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使教学方法趣味化和游戏化。
教学分析 第七课《小花雀》为“”五种节奏的综合运用,为节奏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从音乐力度和速度方面对音乐的表现作更进一步的感知。音高要素为巩固1、2、3、5、6五声音阶。二声部合唱的简易练习,对合唱的训练和学习进行了铺垫,也巩固1、3、5三个音的音高观念。
教学目标 学唱《小花雀》;学习并掌握新的节奏型“”;在合唱练习片段中进一步巩固1、3、5三个音的音高观念。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指导学生用优美活泼的歌声演唱《小花雀》,学习前16后8节奏,感受歌曲二声部合唱效果,培养学生学会从音乐力度和速度方面对音乐的表现作更进一步的感知。在方法与过程方面,用童谣导入,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歌曲中出现的六种节奏。感受二声部合唱,培养学生关注歌唱中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用优美、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歌曲的学习,掌握新的节奏,复习和巩固已学节奏和1、3、5三个音的音高观念。感受小花雀活泼可爱的形象,在让学生喜爱小花雀,模范小花雀,用童真去表现小花雀。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重点是掌握“”节奏型,从音乐力度和速度方面对音乐的表现作更进一步的感知。难点是识谱演唱全曲,即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小花雀》。提前准备好课件、钢琴、卡片、碰铃、双响筒、低音木琴。
教学过程一:游戏互动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名叫“小耳朵,灵不灵”。它们只会唱三个音,听听是哪三个音?(边敲音条,边随老师轻声唱:)设计意图:巩固音高概念,让孩子们认真听,轻声唱。
师:我今天带来一首童谣,想听听吗?我就念一次,就一遍机会,看谁最先记住童谣。(听完后)能记住吗?你们听得认真,我奖励你们,再来一遍。要认真听啊!(课件打出童谣,老师双响筒伴奏,边敲边念)设计意图:以童谣的方式引出歌曲,既生动又有趣,为歌曲中出现的新节奏学习进行铺垫。
教学过程二:寻找好声音
师:请同学们来念一次童谣,听听老师哪里和你们的不一样。(学生念读童谣)你们真棒。这个有同学念的和老师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节奏。来,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听音条,打手号,我们来唱唱。(学生照做后)换个音条,能唱出来吗?设计意图:巧妙的运用音条,让枯燥的节奏学习瞬间变有趣,学生随音条演唱1、3、5既能掌握节奏有能巩固音准,为二声部演唱和歌曲演唱做好准备。
师:你们真棒!我加大难度,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看谁能把这段节奏,边念边拍?设计意图:从新节奏过渡到原来学习过的五种节奏,通过读拍节奏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节奏要素,为演唱好歌曲做准备。
师:不念,我们再来一次!(学生轻声拍节奏,老师哼唱《小花雀》歌词)这首童谣是几拍子呢的?谁能拍出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呢?(学生拍二拍子强弱规律,老师哼唱《小花雀》全曲歌词)设计意图:老师分别两次巧妙地融入学生,无形中将歌曲旋律带入,为他们配上歌曲,用这种自然的方式引出歌曲。
师:听到小鸟的叫声了吗?生:斯可乐。师:斯可乐由哪三个音构成呢?生:1(do)、3(mi)、5(sol)。师:我们先唱唱这三个音。①学生唱第一段旋律,老师唱第二段旋律;②学生唱第二段旋律,老师唱第一段旋律;③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演唱曲谱;④我们再唱唱斯可乐;⑤我们轻声唱。设计意图: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学习,时刻提醒学生的倾听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关注歌唱中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合唱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原来这是从达翰尔族飞来的小花雀,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吧!①(老师弹歌谱)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模唱。②(老师再弹一次)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轻轻唱。③(老师三弹歌谱)和老师一起来唱歌谱吧!设计意图:识谱演唱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一定要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老师不仅要耐心指导,更要积极鼓励他们多进行识谱演唱,巩固音乐技能,增长音乐素养。
师:你们能唱唱歌词吗?听范唱,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花雀?(学生照做后)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师:老师觉得小花雀很厉害?你认为呢?从歌词哪里告诉你小花雀很棒?要赞美小花雀,你该怎么唱呢?师:我们怎样能把这首歌唱的更好听呢?有没有建议?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发挥学生想象,大胆进行第二度创作;情绪和力度的变化,可以把音乐表现得更加丰满动人,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三:创意空间,加入乐器
师:你们唱的开心,我忍不住想画画了。欢迎吗?我们来合作。你们唱,我来画。你们唱得好,我就画得好;你们唱不好,我就画不好。设计意图:简笔画的设计是为记忆歌词而服务的,简单又实用,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既能唱好歌,还能唱不厌。
师:你们能和我一起来边唱边画吗?我们除了用画画来表现小花雀,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设计意图:前面把歌曲表现很完美,再通过律动的学习,大家边唱边跳,把课堂推向,进一步感受小花雀可爱的魅力,培养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最后,选用碰铃、双响筒、低音木琴等乐器。教师说:“请同学们上来用乐器为我们配乐。”全体同学与老师一起在音乐中演唱,绘画,配乐,律动,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熟识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既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演奏能力,又能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和使用乐器。
课例点评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