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编导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1
一、舞蹈编导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舞蹈编导的概念
舞蹈编导顾名思义就是对舞蹈的“编”和“导”,舞蹈动作能具体表现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和人们的情感与情感思维的变化,塑造典型的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需要编导人员深入生活来捕捉生活中的舞蹈细节,然后将这些生活细节进行舞蹈语汇的创造和组织,然后再编排舞段,实现舞蹈编排的整体构思,最终由舞蹈演员将这一系列的舞蹈语汇展现在舞台上。
(二)舞蹈编导的相关理论
舞蹈编导本身就是一种将零散的舞蹈艺术进行重组而改变成为深刻且富有意义作品的一门艺术,常见的舞蹈作品分类主要是单人舞(独舞)、双人舞、群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舞蹈编导的成功离不开其一般的组成形式,也可以称作舞蹈编导的几个重点组成要素。第一就是音乐的选择,音乐是舞蹈表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对舞蹈音乐的选择上,需要音乐内涵深刻的作品。第二舞蹈整体的构思要新颖独特,能够体现舞蹈编导的艺术审美与个性创新。第三是完整的舞蹈编导结构,舞蹈编导需要遵循“引子――开端――展开――――结局”的结构来完成。第四是到位的肢体语言,在舞蹈编排中,每个舞蹈动作的到位程度和表现强度都是舞蹈感染力的保障。第五是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导中,对于舞蹈形象的创作也是舞蹈编导的灵魂,观众会根据这一舞蹈形象的指引,对舞蹈艺术的审美鉴赏和对舞蹈作品内涵的感悟与共鸣。
二、多元视角之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
(一)审美取向的含义
审美取向是审美标准的重要表现形式,审美取向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追求的不断变化,审美取向也有了新的内涵。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中,尽管每个人的个体审美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还是会逐步接近社会审美取向标准,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选择上,还是需要紧贴着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而不是满足个体的审美取向。审美取向是对舞蹈模式的内在含义进行规律性总结和描述的手段,也表现了主体的理想模式,同时在舞蹈艺术不断变化的同时,审美取向也要随之改变。
(二)舞蹈编导模式中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
1.丰富的生活阅历
舞蹈的编导工作离不开编导人员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舞蹈编导艺术的产生过程大都是编导人员在生活与艺术创作中产生一定的感悟,而后将这些想法转化成为舞蹈语言来完成舞蹈动作的创作。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上离不开舞蹈编导对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捕捉与艺术上的再创造。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舞蹈编导需要将客观的事物转化成为艺术上的想象与联想,这样才能实现对舞蹈作品的编排与艺术加工。
2. 丰富的思想情感
舞蹈编导中的创新思维与舞蹈语汇尽管是源于生活,但同时,艺术又应该是高于生活的,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上应该加入更多高层次、高境界、高情商的思想与情感元素,从舞蹈编导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方面对生活进行新的感悟与阐释,然后呈现出不同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更为全面、立体的展示生活,表现人们对思想情感。例如舞蹈《希望》就是编导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生活原型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展现了舞蹈形象痛苦、挣扎、无助、反抗、获得希望的整个过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和舞蹈艺术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上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审美取向添加更多的个人情感元素,完成对作品审美取向的选择。
3. 完美的舞台形象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舞蹈编导中的舞台艺术形象是实现舞蹈编导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所以,在对舞台艺术形象进行编排的时候,更需要突出舞蹈形象,将生活中的审美原则和标准更为夸张的赋予到舞蹈形象中,这样经过舞蹈形象的演示和凝聚,才能完美的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感染力与深刻内涵。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对于审美取向的改变需要对舞台形象的特点进行进一步加工,突出更为鲜明的舞台形象,也是对舞蹈编导审美的更深层次的展现。
三、多元视角之创新思维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当下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的创新,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为创新思维的成长打下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在舞蹈编导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用充满希望的目光去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其二,人们的思维习惯对事物进行定性判断,对事物缺乏一个全方位的掌控,这样往往会把创新的幼苗扼杀,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这种肯定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但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能只重视自我视角,而要走出自我的“围城”,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其四,在师生的思想发生分歧之后要学会,舞蹈编导一方面要结合作者的实际追求,另一方面还要在艺术创作上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其五,要改变固有的思维训练模式,以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思维转换,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引领学生进入编创佳境
引领学生进入编创佳境,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俗话说“一日三省吾身”,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习惯,在反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与创新,提高自身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创编状态与编创佳境。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其喜好、知识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状态教师要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师要富有耐心,采用方便交流的语言来同学生进行沟通,不断优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师生之间能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最后,要创新教学策略,在编导教学中要采取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例如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寻童年,这样学生对编导就会产生兴趣,充分的激发出自身的潜能,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教学任务也就会顺利的完成。
(三)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联想与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与联想能力,引导学生从舞蹈编导各个方面大胆的尝试,这样在思考问题时思想会变得更深邃,以此也就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两个词语或两个事物,让学生联想出相近的词或事物,进而所编创出的主题也就更加广泛。其次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多方向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样所提出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更加广泛,例如即兴舞的训练,教师通过随机口令,使学生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出潜能,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创编中,充分的释放自己。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充分地融入大自然,在同自然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出创意,编创出更多意想不到的优秀舞蹈作品。
(四)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与感性能力
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与感性能力,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发散思维,想象体现的是人们所追求、向往的需要,通过想象来努力为目标奋斗,通过想象、发散思维的提高学生能够发现事物的隐藏属性,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提高变化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多元式、发散式思维能力的培训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要增强学生的感知与感性能力,舞蹈的核心即是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各项训练都要结合感性能力的提高来进行,通过富于变化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来启发舞蹈创作的灵感。
(五)提高学生的逆向、重组以及理性能力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逆向、重组能力,由于创新通常是从逆向获得,所以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重组就是整合思维,只有妥善的整合资源才能实现有价值的创新。例如“田忌赛马”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重组故事,通过发散思维来分析、考虑事情,才能使问题更好的解决,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重组意识,做到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编导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提高学生对理性把握的能力,事物的特征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现象、本质等,要想更好的创新就必须要透彻的分析,从事物的量变分析到质变,例如“倒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逆向的远观来提高对动作的掌握,这是一种有效提高理性能力的方法。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2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培训机构开始走俏,播音主持类、编导制作类、影视表演类、空乘模特类等艺术专业考试在2006年前后兴起,不到十年时间迅速成为高考升学的一条新途径,一改家长以往认为艺术专业仅仅是体育、音乐、美术类专业的认知。这类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采用提前批次录取,如未录取不影响考生按照普通文化课身份报考,加之本科分数线又比普通文化课分数线低100——150分,学习这类专业的高中生逐年增加。郑大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禹州分校(以下简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便在2010年8月应声而起。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更是创建品牌学校最有力的保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打造精品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从学校成立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为品牌。
三尺讲台锒嵌师生情深
艺术专业的教学区别于普通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学生走进学校时选择是否适合的专业也决定着学生成长的空间。首先,严格按照专业性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爱好来选定专业。其次,艺术专业的教学在于启发和让学生学会领悟,每个专业配备的教师都拥有本专业艺考经历,善于把握考试的动态,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教学中严禁出现死板教条式的照本宣科现象,尽可能把专业上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用灵活的方式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在学生考核上,每个专业组织定期测试,严格按照该专业考试中的题型出题,保证学生长久处于艺考备考状态。再次,为了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成立教师研究组,定期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分享优秀教学方法,并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讨论,实现学生意见的反馈,便于更好制定下一步课程计划。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每一个专业老师这样要求自己,走进学生的心去了解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做自己专业的延伸,把学生的未来当做是自己的未来,这样才可以教学相长。
负责教学主管工作的尤昌甫认为,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锒嵌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在艺术专业之路上的理解,鼓励和陪伴。
营造出家的气氛
学生辅导员李远,在进行教学质量严格把关的同时,将郑大艺校打造成学生的心灵归属地,让学生有存在感,营造出家的气氛是他的目标。用心做教育的同时,也要用心做学生管理工作。
来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学校会想尽办法让学生成为这里的主角,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学生生日Paty、微电影拍摄、社会志愿服务、“高考爱心送考车”、月末Paty、爱心慈善捐助等等举措,从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力争让每位同学都融入到郑大艺校的集体里面,进而成为学生的心灵归属地。其次,学校还会定期给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艺校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让学生、艺校和家长形成良性的互动。
“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用心换心,把学生当亲人,学校把学校当家”这便是郑大艺校的管理举措。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心
挑选好的艺术培训机构是摆在所有学生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优秀的艺考机构和优秀的艺考教师都过多的集中于省会郑州,造成了省会以外的地市和县市的考生因得不到很好的师资培训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专业考试中竞争力不足。
禹州分校开设第一年的时候很困难:只开设播音、编导两个专业、距离专业考试时间紧迫、竞争对手无休止的排挤、学生和家长对这几个专业的陌生感等问题接踵而来,让他时常感觉到挫败感。但到2012年,分校成为禹州市招生人数最多的传媒类艺考学校,并在当年的考试成绩中以绝对优势位居禹州市第一名,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当初预想一样开心,反而认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这份信任让我感觉到任重道远,担子依然沉重。于是在2013年增开空中乘务和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并力邀省内编导教学方面权威的尤昌甫老师全面负责禹州的教学工作,力求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更贴近专业考试内容,更全面、更权威是分校现阶段追求的目标。当年,禹州市播音主持、编导制作、影视表演专业的禹州第一名全部出自分校,并且本科上线人数远远超出禹州市其他培训机构的总和。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创业心,这是该校校长桑帅晖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把学校的发展当做长久的事业去做,才可以对学生一直保持关心呵护。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存在价值;问题情境;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09-02
影视编剧课自设立以来就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有人说它是创意课,需要悟性和灵感,是不可教的;有人说它是有独特符码秘密的,和计算机编程一样;也有人说,它不过是记录如何复制作家和社会生活,正如刘震云所说,编剧和作家只不过是生活的搬运工而已。莫衷一是让编剧课教学的存在感也飘忽不定,这也让师生无法投入足够的热情。
编剧课是针对影视故事类的写作教学,主体理论是文学写作范畴。而在文学理论中主要流行着几种基本观点。一种是神秘主义性质的,源自柏拉图的灵感说,认为美文和故事是作家物我感应、灵感神受的反应,作家只是神意的信使。大多数一线作家本身在面对自己作品的解释时,总是暗示伟大的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不可言说的,这使得文学作品有一种迷人的气质,但也使得写作成为少数“上帝之子”的垄断行为。后来列维斯特劳斯等社会学家发现了世间故事的千变万化其实不过是几种神话原型在作祟,故事不过那几种而已,这给神秘主义写作理论以沉重一击。写作者就像是实验室中白衣天使,通过观察神话原型基因,根据需要重新配对,旧瓶装新酒,这样一个个“现代”故事便循环演绎下去,这种写作观带有一种历史宿命感,仿佛故事只是简单的自我复制,没有创新的空间。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符号学滥觞影响到文学写作领域,写作课便又被认为是语法问题,只要了解文字符码意义和构成规则,文学故事秘密也就一一破解,而写作就成了填字迷的游戏。这种写作破除了个性“灵感”说和历史性“神话原型”说的神秘主义面纱,文学写作变成了纯粹机械的生产行为,但也使写作者的创作工作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最后,写作理论中也存在着一种反映论。最早源自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模仿说。一些故事创作理论认为我们无须过渡开采创作者自身个人主观能量,只需要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故事比纯粹虚构的故事更精彩,个人的想象力无法超越自然和社会力量“导演”的精湛性,只需要忠实记录而已。惊心动魄的社会新闻已经夺人眼球,令人目迷五色,写作者反倒是应该冷静处理了,“事实上,作家知道他是面对一些陷入泥潭、被掩盖、不能自由支配的说话;他本人的自由也不是那么纯净,他必须清洗它;他为了清洗它而写作。
1948年,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倡导的“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创作理论。主张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写作”,充分表达个人意念。影视编剧就是用笔运演摄影机的笔触。基础写作的媒介是文字语言,直接作用于心理结构,可以是“心灵的摹写”。但是银幕剧作是视听艺术的本质,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这个中介隔开了心理与感官的亲密关系。因此剧作编剧虽然借助于笔“写”,但最终又不同于它本身。影视编剧不完全等同于文学故事写作,它是文学思维在影视媒介环境下的新物种,有自己的独特存在价值和规范动作。
一、高校剧作课的问题情境
目前,随着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影视艺术异军突起,并最终在诸多艺术门类日渐萎缩的景象中,借助科技艺术和全球化,拔得头筹,而文化产业的强大需求,也让影视艺术教育在全国各大高校中迅速建立起来,仿佛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势喜人,但问题也相伴相生,剧作教学要面对“问难”情境。
1.非剧作专业的谱系尴尬。影视编剧从狭义的本体来看是以剧本文本写作为核心。剧本创作是故事生产中的文本合作环节。在专业院校中,有专门培养剧作的独立学科,比如戏剧影视文学和剧作专业,前者较后者宽泛些,重在故事思维的练习意在培养创意理论艺术媒介中的贯穿动作,不只是剧本写作,还包括更广意义的策划范畴。而本文关心的是在诸多非艺术院校中,侧畔而生非剧作专业大类下的影视编剧课的新问题。也就是说影视编剧这门课是“念桥边红药”,在诸如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广告学等学科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影视编导的课程设定应该从影视艺术教育的历史角度考虑。电影教育是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的水源地;社会学、新闻学是编导的传播价值保障。但广播电视编导作为艺术的身份认定应始终围绕电影教育发展史,视听语言、影视编剧和剪辑技艺是电影教育的三驾马车。由此看来,编导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需要重新审视,影视编剧课程的身份归属至为重要,它应该摆脱文学影子的从属地位,被视为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提升其实际课时量,并围绕影视编剧课程进行模块整合与体系架构是学院一定时期内从宏观角度对学科合理设置的重要任务。
2.沉默的大多数―大课堂教育的无奈。影视编剧课程脱胎于文学写作类教育,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特点是独创性、私密性和个性化。这说明编剧课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而大多采取头脑风暴的激荡法,课堂的知识是不断生产、质疑、再生产、再质疑的过程,故事不只是情节的虚构编造,虚构的思维是建立在完全个人化的情感动力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同时在互相碰撞中,还会发生内爆,也就是说,课堂需要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量身定作他们各自的丰富情感,内涵各异的教育思路。这在艺术教育中尤其重要。而目前高校扩招的大部制班级授课,对这门以创意个性为培养思路的课程来说是有很大消极影响的。师生缺乏交流,老师的剧作法蕴含着老师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常常因为与学生的价值体系缺乏沟通,而产生排斥反应。而课堂师生的对抗是无声的观念对抗,因为情感观念没有对错,又不可验证。编剧课堂失去了创意教育的功能。似乎一个悖论是,创意课程应该走精英授课模式,那就是理想中柏拉图、孔子等尝试的“对话体”课堂;但是这又和当前学科课程大部制设计程序互相龃龉。
二、基于剧作教师的课程创新
在现有学科建制和培养方案大致不变的情况下,作为专业教师则需要灵活机动运用现有条件来根据剧作课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创新探索。总体来看,教师应该充分整合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大致可分为,课堂教学与线下教育;授课和指导;大部制和个人化教育;临时组织和定时茶叙;讲座式与专题式思路。而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之上,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来进行由针对性的创新。
1.个人情怀――微电影模式。教师应该在日常中关心学生,关注那些情感充沛、有艺术情怀的学生。影视编剧是艺术学科,所谓的艺术情怀就是关心社会和个体的人的存在,关心价值和情感,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的人进行辩证探索地热情。总体来说,就是有敏锐的生活感觉,情感的丰富性和对某种理想情怀有追求的学生需要我们老师有惺惺相惜的关爱、支持和鼓励,他们将私人情感和社会情怀用独到的创意呈现出来。教师要充分评估个体学生,尊重学生意愿和个性,进行非典型性的剧本指导。一般来说这是传统师生关系的继承,是一种与现代人际关系不同的私情模式。通过师生个别关怀,甚至师生合作作品,来达到培养目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关注先锋和严肃的文艺作品,推荐其对著名社会学、文艺学、心理学书籍的个人化读写与笔记,鼓励其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为社会代言。
2.项目式团队合作。电影是规模产业,影视制式是团队化分工与生产。所以商业影视制作需要通俗和流畅剧作思维来指导实践。教师可以鼓励以此为职业规划的学生发展自己的工作团队,寻找社会新闻热点或最新话题来贴近脉搏,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普世情感的抓取,选择题材;同时对商业成功作品,进行神话原型分析,总结典型桥段和语法搭配技巧。鼓励戏仿影视电影,鼓励贴片拍摄,比如社会对《舌尖上的中国》戏仿出的网络作品,总结“舌尖体”话语的可复制性。教师可以指定或者由学生提出申请,以项目形式,跟踪其步步为营,直至进入市场。这需要教师利用平时时间进行临时或定时的茶叙,进行持续指导。
3.普及式:发展人格魅力。毕竟剧作课作为创意教育,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敏感的体悟或专用热情。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可分为两部分目标人群,其一,部分学生并非从事编剧和策划工作,剧作课就该设定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明确定位剧作课的辅质,对没有剧本写作热情的学生,只是作为编导教学模块,剧本基础理论的普及教育。但是要发动其对影视编剧课学习的热情,让其深刻领会影视编剧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在提高个人情商表达与粘合情感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个人魅力、增强个人受欢迎的程度有好处,也就是可以将剧作课进行段子化处理,强调处理人情矛盾的实战技巧培训,这其实接近于人际关系学课程。故事创作中对人的发现、虚构情境和情节的编排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重新认识。这门课程最好可以和辅导员工作发生交叉,使得剧作课发挥社会实践,指导人生的独特作用,剧作课也能作为精神诊疗手段,让个体处于青春萌动期、情感脆弱期和情感试验期的大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调适自己,“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刘震云.三联生活周刊[J].我只是生活搬运工不生产幽默,2013,7,12.
[2]让・保尔・萨特.《为谁写作?》萨特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4
一、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我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四川文理学院;应用性教材;导演基础
一、论题的缘起:始于实践教学与应用教育的思考
近五年来在从事《导演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在面对新形势下教育部指导理念、区域社会文化传播环境及学校教育规划方针等宏观层面的要求之时,地方高校的实践课程及应用性教材的建设还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总的来讲,其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实用性教学需求”、“影视创作指导”、“学生自主研习”、“课程综合打造”、“专业规划建设”、“学科体系完善”、“教师团队建设”、“教师修养提升”、“教学科研同步推进”、“知识体系建构”等若干方面。为了解决或避免这些问题,撰写一部全新的《导演基础》教材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将从应用型教育、专业学科发展、社会需要等三个层面,以及之前提到的若干问题对教材编纂的思考展开论述。
二、探讨的视角:基于社会亟需与学科建设的剖析
首先、从应用型教育的层面讲,撰写一部实用的《导演基础》教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践行我校主导的育人思路,进行影视片综合创作教学培训的最高效选择。
当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根本旨归,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影视语言原理、驾驭影视媒介技术设备、使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协同策划、创意设计与综合创作。而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就是,通过类似于《导演基础》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来实现。同时使《导演基础》课程能发挥最高效率、实现最高回报的基础就在有一部全面讲解媒介原理、完整论述应用理论、细致引介技艺手法、详实阐述综合创作、注重指导实践训练、反映现实需要与时代前瞻性问题的实用教材,然而这样的教材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善。
其次、从专业学科发展的层面讲,撰写一部涵盖“导演基础理论”、“影视应用原理”、“导演实用技艺训练”、“导演综合创作指导”等内容的《导演基础》教程,将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在创作应用类课程中,解决所面临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设定最佳方案。
再次、从社会需要的层面讲,《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为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脱钩、教学案例脱离社会生活现实、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区域社会要素、学生创作缺乏对社会性问题思考、教材对导演创作的社会构成探讨不足等问题。
在与业内人士及社会相关人员的交流活动中,我们认识到现行教材对体现媒介社会核心问题、反映区域社会现实需求、呈现大众传媒时代面貌等方面影像作品的创作讲解明显不足。此外,虽然当代传媒技术与新媒体文化迅猛发展,但传统的《导演基础》教材内容大多固化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缺少创新思考和前瞻性探讨,在现实主义论题与实用性教学方面表现乏力。
有了三个层面的思考,再解决前面所提及的十项问题,我们会发现见效最快、成本最低、成果最好的就是撰写一部《导演基础》教程。下面我们就对各项问题逐一展开探讨。
三、论辩的方向:出于教学需求与实践应用的阐述
第一、“实用性教学需求”的问题,催促为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综合应用性实践课程《导演基础》,编纂一部更加贴近底层院校教学创作需求的实用教材。《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就该问题从三个方面予以突破。其一,摒弃之前教材过多讨论原理、史论,而忽视基本操作与实际应用的问题。其二,摈弃将纸上谈兵的冥思空想凌驾于一线操作之上,而蔑视细微技艺、现场操控及片场活用的陈规陋习。其三,祛除某些教材或以探讨空乏、沉闷、另类的案例,或以论述顶尖设备、超级机器、时兴特效创作模式为标榜的浮夸现象;从而避免教材高高在上,全然不顾及底层院校师生实际教学应用的情形,将教材论讨的案例、技艺手法及技巧落到学生创作实践的实处。
第二、“影视创作指导”的问题,要求为《导演基础》课程,编纂一部更加贴近一线创作需求的实用教材。《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就该问题的解决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一、解决其先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教材中关于实际创作指导环节之论述不足甚至缺失的问题。之前在创作指导方面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对选题、策划、导演阐述、导演创意、剧本改编、分镜头方案、整体构思与框架设定(主题表达、情节构思、线索架构、细节处理、节奏设计、拍摄大纲、摄像要求、表演要求、台词要求、声画要求及其他影视语言风格)等内容的讲解只浮于表面,或仅局限于在理论篇章的阐释。本次教材编纂将努力克服此种问题,在各具体设计操作、实践运作的环节进行逐一地、细致地点播;同时就全片创作实践的阶段摄制、整体架构的整合优化进行宏观地、统筹地指引。其二,教材中将增设模拟片场摄制、后期制作、推广宣传等的环节的创作指导部分。通过增加此三部分的案例剖析与模拟操作演练,弥补之前该类教材普遍缺少对实际操作环节具体指导的问题。
第三、“学生自主研习”的问题,要求似《导演基础》这类需要综合各项专业知识、包罗诸多文化内容、协同各类人才、整合团队协作的创作实践课程,必须编纂一部更加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更加贴近学生一线学习需求符合当下文化传播态势的实用教材。我们所要撰写的《导演基础》教程将通过对各类型影片案例的分析与创作经验的引介,来实现统筹专业知识、洞悉文化万象、贯通管理协作、强化导演意识、增进导演功底。
第四、“课程综合打造”的问题,要求我们将《导演基础》定义为一门,注重对学科原理的应用性探讨、对专业技艺的实用性讲解、对综合实践的贴近性指导、对创意制作的启迪性阐发的课程。于是问题就更加明朗了,之前针对该课程编写的教材虽不乏上善佳作,但能完全囊括这四个层面并合理分配比重、详略得当地进行阐述的教材至今仍为问世。因此,我们将在《导演基础》教程中努力突破这四项难题,从经典案例、流派原理、大师试验、创作实验等脉络中梳理出基础性原理、应用性理论、实用性技艺,并在启迪创意设计、分类实验演练、综合实践创作的环节重点着墨。
第五、“专业规划建设”的问题,对课程分类设置、内容构成与专业整体布局的通盘思考有了新的要求。这一点是让我们明确《导演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一方面它是整合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课程,另一方面它也是实现其专业价值、达成其专业目标、完善其应用性专业质的终极、核心课程。换一种说法讲,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一切文化通识课程、理论性与技能性的专业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的能有一个整合熔炼、混元再造、影像化呈展的载体。亦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么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最终的导演创作实践,为了完成优异的影视艺术作品,未了能用影像语言编织社会万象、抒发胸中情怀、畅言思想理念、描绘魔幻景状、创造梦境天地。基于此,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规划建设的枢密所在,笔者将从专业整体布局的角度考虑该《导演基础》教材的编写,为《导演基础》乃至整个专业更合理地规划建构而执笔谋篇。
四、总结
总之,通过建设一部实用性的《导演基础》教程,可以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推进《导演基础》课程精品化打造、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条件、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准、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影视创作水平并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动力,继而,为践行四川文理学院在宏观层面制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而趟出一条新的路子。同时,该教材立足于地方院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的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环节的探讨,着力解决影视创作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社会文化相关联的诸多问题。此外,通过编纂本教材可以填补以往《导演基础》教材中有关影视导演实用理论、区域社会文化影视创作、导演实践技艺与综合创作实践等内容的空白;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编写一部实用性教材。
参考文献:
[1]江晓雯著.当代世界电影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2]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编导培训总结范文6
一、歌唱能力
师范专业的学生,声乐是必修课,在大学的声乐学习中,学生的歌唱方法、歌唱的情感处理,不夸张的讲这些将会陪伴他们一生。歌唱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洪亮的声音,富于情感的表达,自然流畅的演唱,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认真、准确无误的演唱学生要学的歌曲,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互动能力,学生情绪积极,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弘扬民族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戏曲、民歌在音乐课堂上也是一个亮点,也是普及基础音乐教育的特色之一,所以在演唱上,要求老师要全面发展,耳熟能详的戏曲和民歌也要求老师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在音乐师范专业的教学中,我们把戏曲和民歌作为必修课是非常必要的,让师范类学生了解的更多,学习的更全面,才能让他们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社会需求。
二、演奏能力
钢琴课也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钢琴演奏是音乐教学的首选乐器,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清晰准确的演奏能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作品的旋律、速度、节奏和情感。但是,有的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有的有电子琴、电钢琴、手风琴,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老师也必须能够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情感的需要,来合理正确的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大学期间也开设了手风琴的选修课,为各种工作条件提供技能的培训和支持,为能创造更好的音乐教学活动服务,以保障音乐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的需要。
三、自弹自唱能力
自弹自唱是每个中小学老师应该具备的音乐技能,也是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开设了自弹自唱课程,每年都参加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比赛。自弹自唱是结合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能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这都是在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学生对自弹自唱的练习力度,自弹自唱能力是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从事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是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堂中,教师自弹自唱师范歌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弹唱的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弹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会不自觉的按照老师的演唱标准来进行演唱,最终完成作品的学习。
四、合唱指挥能力
合唱作为一种艺术,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音乐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指挥课也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指挥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处处都能用得到的,指挥能力是音乐教师必备的音乐技能。在中小学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合唱,或者小乐队的合奏,这就需要老师有良好的指挥能力,来协调学生们的演唱和演奏。有的学校组织了合唱团和乐团,把学校唱得好和会乐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这就更加需要老师的娴熟的指挥能力。随着学校的各种乐队和合唱队的日益增多,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指挥技能,也是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
五、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