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 的通知》( 建标[2011]17 号) 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共分11 章,主要技术内容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其对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

1.适用建筑类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的适用范围,由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

2.评价阶段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在评价阶段上作了划分,将设计评价内容定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5 章,运行评价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运营管理”2 章。

3.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 大类指标的基础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

4.评价定级方法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的评价方法定为逐条评分后分别计算各类指标得分和加分项附加得分、然后对各类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并累加上附加得分计算出总得分。等级划分则采用“三重控制”的方式:首先仍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一致,保持一定数量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其次每类指标设固定的最低得分要求,最后再依据总得分来具体分级。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5% 以上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以供热为例,我国集中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为20 公斤标煤/平方米,高出同纬度欧洲国家一倍。

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 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 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这预示着中国绿色建筑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去年年初,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规定,从2014 年起,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 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方案》鼓励商业开发建设绿色住宅小区。《方案》要求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和稽察,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同时要求推行住宅全装修,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

标准修订是实践的结果

近日,任职于新版《标准》修订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林海燕等人在《建设科技》杂志撰文,对标准的修订内容做了解读。

由近些年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实践来看,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所以新版《标准》的适用建筑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另外近些年先后立项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50908-2013、《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 已报批)、《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对包括上述建筑类型在内的各类民用建筑予以统筹考虑,必将有助于各国家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项目试评工作也验证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适用性。

对于评价阶段的划分,林海燕等指出,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要求评价应在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但在随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试行修订)》( 建科综[2008]61 号) 中,已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规划设计或施工阶段,有效期2 年) 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期3 年)。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了这种分阶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

另外,关于评价定级方法的量化评价手段,“各类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因为建筑的情况多样,各类指标下的评价条文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建筑,对某一栋具体的被评建筑,总有一些评价条文不能参评。

因此, 用“ 得分率” 来衡量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程度更加合理。但是在习惯上,“按分定级”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在“基本规定”章中规定了一种折算的方法,避免了在字面上出现“得分率”。

新版《标准》亮点多旧标准采用了条数计数法判定级别,新版《标准》采用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这是新版《标准》重大的更新元素。判定级别形态与国际流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 保持了相同性和一致性,应该说,体现国内绿色建筑标准设计者吸取和传承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精髓和特长,扬长避短,同时真实反映国内众多绿色建筑认证师内心的呼声。

新版《标准》保持原有“控制项”不变;取消“一般项”和“优选项”,二者合并成为“评分项”;新增“施工管理”、“提高和创新”。

可以说,新增项内容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发挥空间更加宽阔,致使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体现得更加彻底。

此外条文定量和定性分析更加明确。旧标准中一些含糊的技术指标和概念将凸出明确解析,扩大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宽度,侧面折射出绿色建筑量体裁衣和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特点,选择条文合适规定分数,既不有失绿色建筑设计元素,又增添绿色建筑设计师创造力。

值得关注是,更加详细和可靠的条文分数评价方法,为绿色建筑设计追求更高级别等级开辟一条全新绿色建筑设计通道。

条文适用性更加清晰。每个条文均明确说明条文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譬如:A条文适用公共建筑;B 条文适用所有民用建筑;C 条文适用设计标识;D 条文适用于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等等。

旧标准采用的是条文条数判定,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很多绿色建筑设计师在追求更高绿色建筑等级出现了瓶颈。旧标准很多控制项内容均已经设置在得分项数内,譬如:人居住用地、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率等当前居住绿色建筑设计棘手的问题,如今似乎都轻松得到解决或规避,充分表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以人为本,考虑整体,顾及个体的大局路线。

市场动力亟待破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回归自然”的健康意识也在逐年增强,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定义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调研结果表明,未来绿色建筑适合用“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三个五年来实现三个转变——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转变,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建筑的转变,从“浅绿”到“深绿”的转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48-04

一、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管理现状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工程属于现场作业,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这与欧盟国家、日、韩有很大的差距。2011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亿m2(建筑业统计年鉴),粗略估计施工产生垃圾达到4亿吨。

从绿色奥运到绿色世博,业内许多企业和专家在绿色施工、节能降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对企业来讲可以降本增效,对社会来说可以节能减排。施工现场指标体系量化管理成为绿色施工的重要内容。

(一)行业主管部门的需要

多年来行业内施工消耗的经验数据较少,不同类型的建筑每万平米建筑面积需要耗电多少度?耗水多少吨?产生建筑垃圾多少吨?其中能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多少吨?以及我们通过施工管理、技术进步等措施能降低材料消耗的百分之多少等等,行业管理部门需要这方面比较权威的数据作为制定行业管理规划、制度等政策性文件的支撑。

(二)项目研究的需要

绿色施工除了是节能减排环保的良心工程,实际上对于实施绿色施工管理的项目,不论是成本控制、材料节约,还是规范管理、文明施工都是有需要的,特别是指标体系中垃圾的减量、材料损耗的降低、用电用水的定额控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等,直接降低项目的施工成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规范、导则的要求

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第三章第。在国标针对“四节一环保”的具体指标中,有大量的指标也提出了量的要求。

2.《绿色施工导则》4 绿色施工要点中具体条款中也涉及到了量化指标的要求。

(四)示范工程创建的要求

1.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验收技术指标:

2.中建协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成果量化统计表(环境保护部分):

(五)行业发展的需要

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能找出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工序、设备、材料、技术等,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指导行业发展。

(六)施工业的需要

施工企业近年来都在努力转型,希望摆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进步型,科技发展型转变,也因此,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推广要求日益提高。

同样,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科技研发的导向:指标体系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能找出能耗大、消耗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机械设备、原材料以及施工方式方法等,从这些点着手研发出的自主知识产权,既是节能环保有利社会的,也是市场需要推广比较容易的。

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主要创新

(一)绿色施工管理标准

对建造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管理标准,依照PDCA循环,将“四节一环保”要素融入项目施工管理手册。

标准的创新点为:

1.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要求;

2.制定绿色施工策划要求;

3.制定绿色施工的管理目标和指标的要求;

4.规定编制绿色施工方案的要求;

5.对绿色施工实施和运行提出要求;

6制定绿色施工控制措施;

7.制定绿色施工绩效的监测和测量规定;

8.提出绿色施工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要求。

(二)绿色施工指标体系量化标准

以《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和《绿色施工导则》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为基础,结合我们已组织研究的几个绿色施工项目、企业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以及参考了部分类似工程的相关数据,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等给出了绿色施工的建议指标体系量化标准。

1.界定绿色施工指标体系

一个工程是否实现了绿色施工,现阶段我们是通过它是否实现了绿色施工目标来判断的,而这个目标分定性的目标和定量的目标,其中定量的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施工指标体系。

2.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的分解与数据收集

(三)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结构设计

三、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体系建构与应用对比

学习和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还参照了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J 5-88、《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 107-2003、《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4-1999、《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9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87等二十余个技术规范和文献资料,结合企业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经验进行编制。

(一)标准主要技术指标

1.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对建造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管理标准,依照PDCA循环,将“四节一环保”要素融入项目施工管理手册。标准的核心点为:(1)制定了绿色施工管理要求;(2)制定了绿色施工策划要求;(3)制定了绿色施工的管理目标和指标的要求;(4)规定了编制绿色施工方案的要求;(5)对绿色施工实施和运行提出要求;(6)制定了绿色施工控制措施;(7)制定了绿色施工绩效的监测和测量规定;(8)提出了绿色施工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要求。

2.相关量化标准:指标体系的分解与数据收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数据成果服务绿色施工。

(二)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体系建构

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的组成:

1.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建议)

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体系(建议)

注:回收利用率=施工废弃物实际回收利用量(t)/施工废弃物总量(t)×100%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指标体系(建议)

4.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体系(建议)

5.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指标体系(建议)

6.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体系(建议)

注:① 前两项之差指“实施绿色施工的增加成本”与“实施绿色施工的节约成本”之差;② 绿色施工应是降低施工造价的;③ 本指标体系暂无参考的目标数据,应以节约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

(三)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应用对比

1.通过即时分析,及时发现异常,便于项目尽早采取措施,将对绿色施工的影响降至最低。

例:

图中,2号塔吊4月用电出现明显下降,抄表员及时向项目部反映了情况。

项目部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发现该塔吊覆盖范围超过80%以上的面积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只剩下零星砼工程,因此,材料运输大量减少。

项目部经过计算分析,决定拆除该台塔吊,虽然零星材料的垂直运输需要1号塔吊吊运后再二次转运增加了部分人工,但相对于2号塔吊的能耗和租赁费用,已是较大的节约。

2.通过一定时段的纵向分析,反映相关绿色施工措施的实施效果。

例:

图为某项目2号栋混凝土用量统计。

可以看出,开工之初,绿色施工管理措施不到位,出现了超限额用料的现象,随着绿色施工管理的深入,混凝土的损耗得到控制,利用率提高。

3.通过阶段分析,对比一定阶段内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差距,肯定成绩,查找问题,实现动态目标管理。

区节电率对比图

电能消耗

某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各区用电统计。

可以看出,实际值较大比例的低于目标值,证明基础施工阶段节电措施效果显著,同时,可以考虑适当调低目标值以增加积极性。

相对来说,生活办公区节电效果更好,分析该区采取的几项节电措施,可以作为重点措施在类似工程推广。

4.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实证

建筑改造――西安大华纱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占地面积1.5万m2,厂房建筑面积8.0万m2,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重量为2万m3,再利用8000m3。

在该项目上,进行了再生骨料技术研究与应用。

采用移动破碎机对拆除建筑垃圾进行就地破碎,生产再生粗骨料5~31.5mm、再生细骨料1.0~5mm、再生粉料

①利用砖渣及废混凝土碎块为原料生产的再生粗、细骨料,在施工现场可作为道路基层材料外,也适用配制用于室内的砌筑和抹灰砂浆以及低于C25强度等级的绿色再生混凝土。

②由于砖渣来源于烧结砖其主要成分为烧粘土,含有大量的具有活性SiO2和Al2O3,使砖渣再生细骨料砂浆在相同水泥用量和拌合物性能相同条件下抗压强度优于天然砂浆,为再生细骨料的广泛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再生细骨料可应用于各种干混砂浆的配置。

③可通过掺入外加剂和掺合料对再生骨料砂浆及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以扩大再生骨料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范围,可更好体现再生骨料本身的潜在价值,以取得更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④必须加强在现场破碎再生骨料过程中对粉尘、噪声的控制,将二次污染控制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才能满足施工现场的环保要求。

5.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关键

定量控制是现阶段绿色施工的关键,绿色施工的关键是节能、减排! 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

节能怎么实现――用电计量、定额使用、鼓励新能源!

减排怎么实现――垃圾减量,回收再利用!

减少资源消耗怎么控制――定额用水,材料的限额领用,降低定额损耗!

降低污染排放怎么控制――中水回用,垃圾利用!

建筑企业的责任是实现和完善绿色施工标准化。现阶段,我们因为缺乏基本数据、绿色施工普及度不高以及深入度不够等原因,需要定量化来具体某些要求,以确保参与绿色施工管理的工程至少能达到基本要求,这是绿色施工初期阶段的体现。随着绿色施工工作的推广和深入,每一个工程都能满足现阶段提出的这些定量指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四节一环保”,创造更多更适宜的绿色施工创新技术,把绿色施工工作向前推动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施工导则[S].2007.

[2] 牛跃林,骆凤平,吴强等.浅谈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措 施[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3,20(3 ):268-270,283.

[3] 张利,田 宝华,肖正直.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31(3):127- 130.

[4] 刘洪峰,廖小峰.谈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2015,26(6):27-28.

[5]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竹隰生,王冰松.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5,27(1),97-10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3

一、美国LEED评价标准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简称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始创于1995年的一套非强制性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视角,运用6项指标对建筑整体的环境性能进行综合打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之一[3]。中国在借鉴美国LEED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于2006年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基本涵盖了建筑节能的全部领域。

美国LEED评价标准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前5项评价指标均为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室内环境,主要区别在于第6项指标:LEED为“设计创新计划”,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分为“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和“全寿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2项指标。以住宅建筑为例,美国LEED标准中的设计创新计划指标是对一些采取创新的能源和环境设计的建筑给予的奖励得分,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运营管理指标,是针对绿色施工管理及后期的物业管理制定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指标设置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绿色建筑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的国情,体现了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中国绿色建筑在运营管理中的效率。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6个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3类。其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1],并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3个等级。以住宅建筑为例,一般项为40项,优选项为6项,根据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符合条件的一般项数可能会减少,对一般项数的要求亦可按比例调整。显然,这种评价方法仅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评定,未充分考虑到各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人为主观性,为绿色建筑的评价带来诸多不便,说服力较弱。

二、经济性影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表1绿色建筑经济性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1,4]Tab.1Indexsystemofeconomicfactorsaffectinggreenbuilding经济性影响因素F一级指标Fi决策阶段经济费用效益F1设计阶段经济评价F2施工阶段成本性能F3运营维护阶段费用效益F4二级指标fij经济净现值f11经济内部收益率f12效益费用比f13平面指标f21建筑周长指标f22建筑体积指标f23面积定额指标f24户型比f25节地功能价值系数f31节能功能价值系数f32节水功能价值系数f33节材功能价值系数f34室内环境功能价值系数f35日常运营耗能指标f41日常运营排放指标f42维护费用指标f43环境效益指标f44运营管理水平指标f45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的一个具体应用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定量化的评价,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可靠、效率高、结果清晰、操作性强的特点,适合解决各种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

1.设定各级经济性影响因素

按照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理论,并根据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影响因素F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Fi和18个二级指标fij(见表1)。其中,每一个二级指标的取值区间均为[0,1]。

2.设定各级影响因素的权重

由于各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设置权重。权重的确定采取专家打分法。邀请若干位专家,因地制宜地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并将打分结果进行算术平均。设一级指标Fi对经济性影响因素F的权重向量为W=(W1,W2,W3,W4),二级指标fij对一级指标Fi的权重向量分别为

3.设定评价标准

设定的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标准与现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符,即S=(S1,S2,S3),其中S1对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一星级,S2对应二星级,S3对应三星级。

4.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假设专家为m人,分别对每个二级指标fij进行打分。从而得到:rijk=sijk/m。其中,rijk表示认为fij隶属于Sk(k=1,2,3)的专家人数占专家总人数的比例[2]。再假设n表示每个一级指标包含的二级指标的个数,则第i个一级指标Fi的评价矩阵为:Ri=

从而,第i个一级指标Fi的模糊综合评价集合为:Pi=Wi·Ri=(pi1,pi2,pi3)。其中,Pi为Fi对S的隶属度,且pi1+pi2+pi3=1[2]。

由此得到,经济性影响因素F的评价矩阵为:

最终,绿色建筑经济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Q=W·P=(Q1,Q2,Q3)。其中,Q1+Q2+Q3=1。由于评价集合Q的各元素Qi与评价标准集合S的各元素Si的位置一一对应,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原则,Qi的最大值所在的位置映射该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的等级,即M=max(Q1,Q2,Q3)[5]。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福建省厦门市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中走在了中国的前列,2009年提出的低碳城市规划,把建筑、规划、市政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对探索新兴材料、新型建筑以及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推动海西经济和中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厦门“蓝湾国际”住宅小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北路与体育路之间,紧邻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由5幢30~31层的高层建筑组成,总占地约4万m2,总建筑面积将近20万m2,是福建省首个“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和首个实施“绿色建筑”国标的住宅项目[6]。

根据前面建立的模糊综合模型,以厦门“蓝湾国际”住宅小区为例进行经济性影响评价。邀请1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基于绿色建筑经济性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最终得到一级指标Fi对经济评价影响因素F的权重向量为W=(0.2,0.1,0.5,0.2),二级指标fij对一级指标Fi的权重向量为W1=(0.5,0.3,0.2),W再对每个二级指标fij进行打分,汇总得到各个一级指数Fi的评价矩阵分别为:由此得到经济性影响因素F的评价矩阵为: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4

1.1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1.1.1申请单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单位主要为项目的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以业主或开发商作为申报单位;在申报设计标识时,以设计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运行标识时,以物业单位作为申报单位;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申报绿色施工标识。

1.1.2评价单位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组织成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来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住建部的监督与管理。绿标办直接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同时住建部还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筑主管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1.2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目前开展绿色建筑认证所依据的管理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1.3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主要涉及申请单位和评价单位两方,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相同,均由申请单位提出申请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由评价单位组织专业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和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和标识。

1.4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对于申请单位而言,具有政府背景的评价单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认证评价,难以提供全程和及时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对绿色建筑最终“绿色”影响程度最大的前期阶段,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决策或设计的方案还未成熟,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还未开始,难以给申请单位的方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来避免影响最终绿色目标的实现或减少因专业知识和对政策了解的缺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2)对于评价单位而言,由于政府背景决定了其首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进行行政监督,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目前的流程,将难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参评项目越来越多,无疑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

2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2.1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在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时,建议在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申请单位和政府之间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普通的建筑设计评价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而绿色建筑评价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因此绿色建筑评价需要具有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良好专业背景的专家来执行。成立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评价人员接受建筑主管部门的从业资格授予和管理,使得从事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工作的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相关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评价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2)项目前期阶段对项目最终的“绿色”性影响最大,设计人员应较早地考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条款,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的提前介入和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辅助设计的功能,不断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有将利于业主或开发商更好达到预期的绿色目标。3)更好地体现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如制定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评价体系;颁布各项优惠措施,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工作上。

2.2分阶段评价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也应按照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特点,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分阶段进行。依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价的指导思想,可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项目策划评价、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施工阶段评价和运营阶段评价四个阶段性评价,这与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相一致的。评价时,按照我国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核心内容和标准进行评价,只有某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开发工作。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才能认为项目为绿色建筑。分阶段评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那些可能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可以及时修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2)有利于各参与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责权利更清晰,对各参与方的评价有了科学的参考标准,尤其对一些界面工作的划分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3)有利于加强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整个项目开发团队的理解和沟通,各方可以在充分理解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的工作,对各阶段所参与的工作更清楚,避免了项目实施中的责任“盲区”。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或开发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掌握,确保项目绿色目标的实现。

2.3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基于上述思想,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全过程地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分担了周期时间长和评价工作繁琐的评价工作。

3结论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5

以标准为先导,推动绿色医院建筑发展,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中德两国亦不例外,目前,两国都在编制各自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并通过先行开展一些绿色医院建筑案例的试评,对标准进行完善。2.1德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编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德国应用最广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目前已推广到奥地利、瑞士、丹麦、卢森堡、保加利亚等国家。DGNB已先后开发了新建办公楼、商场、住宅、饭店、医院、会展中心、剧院和图书馆的评价体系模块以及办公楼等既有建筑的评价体系模块。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块,但这些模块的架构和核心内容(80%左右)基本相同,只是在标杆值和评分量化权重设置方面各有不同[3]。DGNB已基本完成专门针对医院建筑的评价体系模块的编制工作,该体系称作可持续医院建筑评价体系(DGNBHC),目前正在4家医院进行试评,试评结束后将对评价标准作最终修改。DGNBHC的制订流程详见下图:图1DGNBHC制订流程DGNBHC主要包括建筑生态、建筑经济、建筑技术设备、建筑流程、社会人文、建筑场地选址六大内容,与其他建筑评价方法基本一致,但各项指标的量化值有所不同[4]。DGNBHC特别注意了节能和环境对于医院建筑的重要意义。下面通过2个案例介绍德国绿色医院建筑。2.2德国绿色医院建筑代表案例1)施派尔基督教会医院施派尔基督教基金会医院2004年由施派尔基督教教会护理机构和施派尔市基金会医院合并而成。该院目前共有约1000名员工,444张病床,2011年共接待约2万名住院病人和1.9万名门诊病人,实施各类手术6640例,接生新生儿2059例,年营业额8370万欧元。施派尔基督教基金会医院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工程于2009年开始设计,预计于2014年完成。正在实施的扩建工程占地面积为3.4万m2,建筑面积为12.1万m2,住院部扩建50个病房,总投资为6500万欧元。扩建工程采用的主要绿色措施包括:优化建筑平面,扩建后,重症病人与普通病人入口将不同;采用内院结构,保证绝大多数房间都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良好的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冬季的供暖负荷;采用热电联产和蒸发冷却,近20%的电能将由热电联产提供,以减少医院的运行能耗;院区开辟专地,供住院部的老年人种植花草,以帮助他们尽快康复。该扩建工程已取得了DGNB可持续医院建筑的铜级预认证。目前,医院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但医院未扩建部分正常营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扩建部分与其只有一墙之隔,但是由于良好的布局规划和防噪声措施,无论医护人员还是院区病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噪声或者堆积建筑材料的影响。

2我国绿色医院建筑发展

我国2006年颁布了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建立了1整套完善的评价和管理办法,在党和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高速发展。2012年,考虑到绿色医院建筑的发展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计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其他单位共同编制。目前,标准已经完成征求意见,以及年底前将完成送审和报批。

3中德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比较

3.1中德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对比中德两国都在编制本国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将我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编制思路与DGNBHC评价体系进行比较,详见表1。3.2中德绿色医院建筑技术差距与原因分析中德医院建筑无论是建筑技术、环境质量还是人性化管理都还存在一定差距的。下面以外墙外保温和供暖供冷节能技术为例,介绍中德医院建筑节能技术差距,并分析主要原因。1)外墙外保温建筑围护结构外保温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德国外墙外保温技术与应用发展已有60余年历史,经过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实践积累,日臻完善。而我国虽高度重视外墙外保温技术,且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发展历史也才30余年,在保温板厚度、施工工艺、节点处理、保温材料性能及相关检测验收方法上与德国仍存在不小的差距。2)供暖供冷节能技术措施经过近30年节能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供暖供冷节能技术的框架体系是基本完备的,地源热泵、辐射供冷供暖、气候补偿、热回收、风机变频、温控行为节能等措施我国均有研究和应用工程。更进一步,随着实践工程经验的丰富,由最初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到现在逐渐建立起更适合我国国情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并且不断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总的发展趋势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认,受基础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一些细节技术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性能有待提升,最为甚者,个别种类产品的核心元器件需要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其可靠性较高。比如,此次考察的海德堡艾提阿努姆美容医院里空调设备热回收率高达95%,这在我国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4总结与思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概念;特点;建筑设计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和地产行业的崭新概念,它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而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1.2.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在设计、施工、使用中尊重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减少能耗和污染,选材上优先选用环保材料,高效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在废物排放上尽量无害,并合理再生利用。

1.2.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该考虑到建筑周边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氮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不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使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2.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将绿色和智能合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化。绿色智能化是技术的综合,其基本体系包括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对建筑能耗和室内热湿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远程检测控制,并优化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及对环境的污染。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目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都在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设计师的追求。虽然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效益显而易见,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成本回收期较长,使得很多投资者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缺乏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就是绿色建筑,导致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一套科学适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是绿色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用国外的评价标准。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唯一经过官方认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该评价标识工作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为依据,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空白。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告别了以往以国外标准来评价国内建筑的历史。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现行和在编的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有十余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也存在对于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等问题,而且由于缺乏一些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使得开发商在节能选择上顾虑重重,利益双方在节能效益的评价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使得这些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起到调控的作用。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要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该体现人文绿色与生态绿色,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减少能耗和污染;其次应该搜集、分析当地民居资料,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及居住区的服务对象等出发,总结出适宜当地居民生活的居住模式,研究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自能源危机以来,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就成为全球范围内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的消耗与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建筑上的能源消耗不断攀升。据统计,建筑能耗总量占到了社会总能耗量的46.7%,因此引导设计师树立生态节能的理念,合理节省和利用能源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的节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2.1体型设计

绿色建筑的体型设计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太阳辐射强度、建筑物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及局部风环境等,并权衡建筑的热量得失情况,最后优化组合。一般来说,体型系数越大的,外表面面积较大,室内热量容易散出,建筑平面形式对控制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建筑能耗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在满足总体规划和建筑使用功能及建筑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应选择合理的建筑平面,使其平面更加规整,减少不必要的凹凸变化。

3.2.2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技术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复合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外墙面的热工性能;采用新型的屋面保温材料和利用种植屋面来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外遮阳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遮阳方案的设计应该考虑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佳方案,调整遮阳的效果。另外,地面的热工性能对室内气温也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建筑楼地面构造设计,不但可以提高舒适度,还有利于建筑的节能。窗墙面积比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其设定要兼顾保温隔热及采光等方面。

3.2.3绿色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作为无污染、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对环境危害极小,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例如,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充分利用这种绿色能源的结果。通过实现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来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是资源能源高消费、生态环境高污染的行业,其现状很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提倡绿色建筑,落实到建材行业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建材产品的绿色化进程。

3.3绿色建筑的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其次应该在适宜的范围内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合理将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循环利用。设置中水和下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后的中水和下水用来作为景观绿化用水和冲洗道路汽车等。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下转第102页)

(上接第84页)4.结语

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符合我国的国情。目前由于具备这方面能力的设计师较少,开发商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它的普及和推广还存在一定难度。但是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完善建筑节能方面的政府职能,加大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实践的积累,绿色建筑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