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论文范文1
(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少兴趣
当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填鸭式。教师在实验前先对学生讲明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随后进行演示操作,把实验的整个过程都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执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掌控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随后通过学生总结的实验数据和报告,进行评分。如此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既没有启发性,又没有兴趣的切入点,学生只是被动完成教师的要求,甚至不做实验,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成为走过场,可有可无。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兴趣。
(二)没有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特别的实验教学方法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毕竟有区别,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基本操作技能也差。化学实验教学却没有针对他们的特点调整,如加强基础操作训练等。课堂上会出现教师反复讲解示范,学生仍无法领悟,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愈加降低,陷入化学学习的恶性循环。结合上文对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化学实验的特点分析,如何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提出合理化建议之前,应先考虑以下几个目标:(1)中职学生应掌握哪些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又该达到怎样的程度?(2)针对理论知识,需要配合怎样的操作技能?(3)学生在实验中的心理是怎样的?如何针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启发和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几点举措
(一)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化学本是从生活中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当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人人都要接触到衣物干洗,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干洗的历史和化学原理是什么。于是我先拿来一杯清水,一杯四氯乙烯,然后将餐巾纸沾上油污,分别放入清水和四氯乙烯中,用玻璃棒搅动后,再取出。学生发现,放入清水中的餐巾纸已经皱成了一团,而上面的油污并没有去除掉;而放入四氯乙烯中的餐巾纸展开依然平整,上面的油污已经没有了。学生发出惊讶的叫声,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法国巴黎的一家油脂小工厂里,一名身穿污染油垢的工人不慎将一桶煤油打翻在身上,因工作忙碌他无暇更换衣服,待到收工换衣时,他诧异地发现,衣服上的油污竟然不见了。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化学溶剂是能够把衣服上的污垢去除的,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衣物干洗法。后来科学家在化学溶剂的世界里筛选,最终选中了四氯乙烯,因为用它洗涤衣物,不仅洗得干净,而且洗后衣物柔软不变形、不褪色,更不会损伤衣服,且无异味,因而四氯乙烯已成为世界上各国洗衣店公认的标准干洗剂。正因为化学实验可以解答学生生活的各种问题,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与魅力,从而不仅爱上化学实验,更会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生活,这就是化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应大胆革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
中职化学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而非单一地让学生传承前人的理论知识,因此,中职化学教师必须革新观念,明确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认知,更要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心智与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传统的化学实验依附于书本,与时代和生活的结合都不够,很多内容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陈旧落后,教师应大胆删改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成绩的高低,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重点与非重点,打破原有固定的化学实验模式,将之细分成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型三大板块,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教学侧重点。这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当前的中职化学实验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重复教师的实验步骤,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没有体现,甚至连基本的动手能力都被束缚。因此,教师应当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首先在实验之前,不要直接把实验的目的告诉学生,不妨卖个关子,先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例如,霓虹灯为什么有不同的色彩?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他们会主动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迫切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到底是什么。然后教师请他们自己把实验的用具、步骤和过程,通过书本的学习和自己的思考,列在纸上,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不再懵懂,自然胸有成竹。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主动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比如,他们将玻璃管弯曲制成所需要的文字或花纹图案后,再装上电极,并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抽干净,放进氖气,就成了红色的霓虹灯了。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就实验的过程进行点评打分,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还想要其他颜色的霓虹灯,又该怎么办呢?原来可以请绿色、黄色、蓝色和白色的荧光粉来帮忙。例如,在涂了蓝色的荧光粉的灯管中,放入了氩气和水银,就成了鲜蓝色的霓虹灯了。学生会有发散性的思维,巩固了他们的书本知识,同时又增加了新的认识。
(四)消除安全隐患,真正解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
化学实验的药品制剂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的试剂。加上在实验的过程中,稍不留神,一些玻璃仪器就容易破碎,引发伤害,不但学生有心理上的恐惧,就连教师也容易紧张,因此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相对保守,宁可学生学得比较“死”,也要将他们牢牢纳入教师的掌控之中。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恐慌,只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并严格执行。例如,针对易燃的化学品,只要积极避免燃烧的三个条件,便可将危险化于无形;同样,易爆的化学品,只要避免爆炸极限,也是安全的;面对易腐蚀的化学品,装备好防范的保护用品,完全可以避免伤害。教师通过这些安全知识的普及,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从而使他们大胆快乐地实验。
(五)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评价
实验论文范文2
目前学生的实验课程大多是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在实验课上大多就是按照课本上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添加试剂来验证一些实验现象,没有任何创新性,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只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这样的实验学生做起来没有任何挑战性和新颖性,实验课上起来就没有激情和兴趣。
2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M.Penrose于2008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在维基百科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2微课的特点
2.2.1微课内容短小微课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根据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所以,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为宜。
2.2.2微课教学目标明确传统教学视频往往是一堂课的复制,包含多个知识点,含有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更注重教师的“教”,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视频精华的浓缩。微课授课教学目的很明确,是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尤其在授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或者是抽象问题,系统完整的讲述。
实验论文范文3
作者:蒋庆琳 郑向辉 王地娟 臧志和 单位:成都医学院药学院
教学内容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或孤立的单元操作,造成基础与专业课实验项目低效重复,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教会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存在着模仿性太强、缺少思考和学习兴趣不足等诸多弊端。本教材的编写打破了过去学科独立、实验内容互不相干的传统,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制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课程中分散的、有关联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组合,汇合成综合性大实验,做到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针对药学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教材的改革,我们为此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由于该教材具有互补性、交融性、渗透性、发展性、系统性、递进性等基本特性,在带教教师的安排上就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制剂及质量研究”就涉及到药化、药剂、药分三门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时,我们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我院对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必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且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的教师”。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让选的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另外导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时,会更注重对学生规范科研方法的训练和严谨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通过沟通协调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本科生导师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实验综合能力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过程中技能是否规范和熟练,结果是否良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否细致观察、综合分析、独立解决,以及。
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再经反复商讨修订设计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科研论文的撰写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锻炼。由于实验全过程中学生们都十分投入,对所进行的实验内容印象深刻,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更格外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从而受益终身。总之,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药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提升了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于设计性实验没有规定操作步骤,也没有限定实验方案,再加上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实验经验不足及实验操作基本功也不够扎实等原因,往往很难设计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某些不可预料的情况也经常难以独立处理好,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就会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如要对每一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了然于心,就必须采用不同方案进行预实验,而不能像在以往的验证实验中按部就班地开展实验。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预实验外,还要有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验结束小结时不仅仅要讲透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上好一堂设计性实验课。科研数量及质量得到提高该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以来,我院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我院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文章数量极少且多发表于非统计源期刊上。该教改项目实施两年时间后,我院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科研论文数量得到大幅提升,且多发表于统计源及以上期刊。
总体上看,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要求的知识面更广,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在实验技术方面涉及到多种实验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增加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实验论文范文4
多方面资源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讲课时若仅限于课本,往往难以将课程内容讲得新颖生动,更做不到深入浅出,最终必然枯燥乏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教师在实验课的讲授中,如果自己都没有一种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又谈何培养学生。教师的教学不仅在于知识的讲解,更在于优良素养的言传身教。实验课本中选用的内容虽然是经典可靠的实验项目,但方法固定单一,不利于学生对实验项目的全面了解,导致学生做完实验后不懂得方法、原理和试验手段的拓展应用。相反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课外资料(参考教材、网络及文献资源等)对实验项目内容进行适当扩展,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而且无形中将影响并促进学生形成查阅资料、全面细致的习惯和跳出定式思维、敢于思考否定的品质,这也是科研创新的最基本素质。
2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的教学途径
2.1增加开放性兴趣实验
在分析化学实验原有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开放性兴趣实验内容,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定方案并自行完成实验,由实验教师对试验方案、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多项综合实验,包括多种蔬菜水果及饮料中维生素C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易拉罐中铁铝含量的综合测定、油条中铝含量的测定、牙膏中钙含量的测定等扩展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大部分不同于前期实验课的项目,但所运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都是前面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有所创新,达到了科研教育的作用,又避免了盲目开放,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在开放性实验活动中,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方案中对原材料的处理、试剂的配制、试验的原理及结果的处理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最后进行实际的试验测定并完成小结论文。可以说开放实验与基础实验形成了教学中理论与应用的互补关系。
2.2引入科研课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我系积极开展教学科研试验工作,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分拆出若干小型试验项目,让本科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去,并由相关教师针对性地对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学生在试验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并掌握了更为复杂和科学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同时表现出了积极研究探索的浓厚兴趣,并在实验技能及专业素质上获得了切实的提高。在组织开展的数十项教学科研创新试验项目中,其中“向日葵籽壳绿原酸的提取分离及功能研究”项目在第六届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部分科研创新试验项目被应用于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或列入开放性兴趣实验项目中。
2.3设计对比实验
将实验中的即定因素科研化,通过重新设计,形成变量对比,是在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科研创新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针对原料、试剂、方法或步骤等因素设计两组或多组对比试验,由学生在实验课中分组完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大豆中钙、镁、铁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设计另一组试验测定某市售加锌铁钙豆奶粉中锌、铁、钙的含量,通过对比试验,拓展了学生对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设计另一组试验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或者采用pH计指示终点的方法。通过对指示剂的替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指示剂的选用原则以及方法误差,同时通过对pH计的使用,让学生深刻理解酸碱滴定分析的原理,了解试验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思维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的保障
3.1必须形成科研创新的基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只有实验教师自身具备了科研创新的基础教育理念,在基础实验教学中采用科研创新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我国过去的教育体制长期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基础实验教学阶段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掌握基础的实验手段与数据处理方法,而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培养和训练。这种理念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思维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训练,特别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3.2必须建立适当的教学途径及教学体制
以往限于实验教学安排及教学模式等原因,教师通常不愿意在原有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科研途径及创新方法。我们在教学安排中专门设置了开放性实验环节,从教学体制上提供了相关教学内容所需的场所、时间、人员和物资的保证,从而确保开放创新实验教学的落实。同时鼓励及协调实验教师与实验室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科研实验工作,建立科研创新教学途径,形成良好的体制氛围,最终不但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学生更是踊跃报名实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各方获益良多。
3.3改变考核方式和增加配套奖励机制
在建立必要途径和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改变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我们明确了开放性实验单个项目考核成绩在实验课总成绩中占有固定比例,考查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对所选项目的资料准备、试验设计、实际完成情况及论文撰写情况等,最后进行综合评分,并将这一评分结果按20%比例计入到该门实验课程的期末总评中。此外,在学生科研创新实验项目中,每年进行优秀创新实验项目及实验小组评选活动,并对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此外,推荐部分优秀项目参加大学生实验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创新实验中得到收获与荣誉。这种考核与奖励的双重机制完善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制度,促进了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4结语
实验论文范文5
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化学实验演示工作,引导学生遵循化学实验规律,做好化学实验.具体而言,教师的操作应优美规范,操作速度要适中.毋庸讳言,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可观的视觉形象.所以,教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要做到操作优美规范,熟练准确.在实验仪器的选择、安装、装置图的绘制、基本操作等各方面都能给出规范和准确的演示.例如,持试管要三指捏,两指靠,振荡试管时要三指捏,两指蜷,不能随意抓;使用滴管给试管中加液时,胶头滴管一定要垂悬于试管上方,切不能伸入(亚铁离子与氢氧根反应的实验除外).教师的演示速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够看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较复杂的化学实验,教师更是要细心演示,先示范分解动作,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连续操作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操作表象,进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积极发挥正迁移的引导作用
所谓迁移,就是已经掌握的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具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方面,正迁移主要来自操作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而负迁移则来自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看似相似,实则相去甚远的元素.例如,学生学会了“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后,对学习“量筒量取液体”的操作有潜在的辅助作用.对于相近而实际不同的操作,教师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加以明确地区别.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
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不可能让教师“一手包办”,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做,自己体会化学实验的独特魅力.从目前来看,演示实验常常因为可见度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1.讲一个内容,做一个实验.
例如,对“杂质转化法”这部分内容,先提出讨论题:怎样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怎样除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讨论之后取得正确方法,再让学生实验,最后要求学生列表归纳,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加强观察和分析.
2.做几个实验,然后概括比较.
例如,对“溶液结晶法”这部分内容,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硝酸钠溶液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实验之后讨论归纳硝酸钠溶液的性质.关于其他溶液的性质也如此处理,最后概括比较.3.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根据需要做实验.例如,在讲“沉淀过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看课本,一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做实验,实验之后让他们自己设计表格,小结几种过滤法的性质和使用注意点,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论文范文6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也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借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探究的过程,在做中学,在对现象分析的过程中突破对难点的理解,从而实现释疑解惑提升的目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唯有如此,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新课程才能实现知识、技能、情感和科学素养的多维提升,这恰恰就是新课程的要求.
二、强化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操作最简便,占用课堂时间最少,调节课堂情绪功能最强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不过千万不能上成只有教师表演没有学生思维的费环节,我们的演示实验力求做到操作到位,可视度高,思维提炼度高.图1例如,在讲“对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时,笔者如图1进行演示实验,按照图1标识进行了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完毕后,让学生提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结果发现学生是可以提出与核心规律相关的问题的.问题1:为什么都是放置在铜片上,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问题2:为什么都是白磷,放在铜片上能燃烧,而放置于水中不能?问题3:是不是红磷不能燃烧?对于问题1和问题2引导学生讨论,对于问题3可以让学生猜测不能燃烧的原因,并思考怎样让其燃烧,接着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补做实验,观察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再讨论总结燃烧的条件.
三、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于学生而言,其最熟悉的情境莫过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出发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教学要求,化学学科与生活密切联系,教材中的实验设置也有很多与生活有关,实验教学生活化不仅仅能够减少学生化学学习的枯燥感和陌生感,还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例如,在学生学习化学前,都知道吸进去的是氧气,而呼出的是二氧化碳,那么是不是呢?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探究深化理解“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化学实验生活化除了教授知识,还能给学生渗透一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提升改善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活环境的情感.
四、将实验由课堂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