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防范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防范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范文1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独立审计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这个“诉讼爆炸”的时代,频频发生的审计诉讼,使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必须承担“深口袋”和“风险社会化”的责任。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内部控制时错报、漏报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纠正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发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一般的审计模型将四者的关系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并不能消除这类风险。审计人员要想控制审计总风险水平,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来进行。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独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2.1审计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抽样的确存在抽样误差,不论抽样的规模有多大,只要不是全面审查,这种误差就不会消失,同时根据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同时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及财务收支都进行查实、核对,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绝对真实、可靠。

2.2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不履行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复杂的审计业务,再加上自身审计技术水平不高,经验有限,造成对审计业务不能全面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当然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讲人情、收受好处、不履行审计职业道德,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提供虚假报审计告等同样也会形成的审计风险。

2.3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有时经理层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上市、借款等目的,借助于高科技虚增收入,减少费用,弄虚作假。同时,公司的管理者们为了不让审计人员查出自己的问题,通常也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他们要么不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要的资料,要么不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无疑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4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欠完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事务所没有建立或健全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导致发生错弊和过失,知法犯法。也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控制不力,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5相关法律的缺失,惩罚机制不够严厉。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法律、法规都不是很健全,它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能力都较小。许多法律规范只是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当该违法行为构成犯罪时产生的刑事责任,这些法律法规中大量存在原则性、抽象性条款,却忽视受害人的补偿方式是欠妥的。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配套,条文规定不很明确,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审计方法的选取。现代审计方法与审计风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审计人员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同时还应该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

3.2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风险过大的业务不予承接。客户甄选并非只是针对新客户进行的,当现有的客户出现更换管理层,陷入财务困境等影响审计风险的事项时,需要重新评估其风险,考虑是否继续接受委托。

3.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努力提高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同时在执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负责的态度,谨慎做出职业判断。更重要的是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制定职业道德的裁决指南,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在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现象时,既要有裁决的执行部门,又要有相应的执行依据,使职业道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3.4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为了防止审计风险化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或投保责任保险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和减少诉讼失败是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3.5加强审计机构内部管理。要保证审计质量,除了审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执业道德外,审计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审计内部控制机构,保证每位审计人员都始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审计的质量。

3.6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惩处力度。首先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将违法违纪行为与相应的责任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同时,完善审计诉讼制度,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得到落实,提高法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约束刚性。

3.7加强外部监管,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法规和准则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监督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能力。同时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将注册会计师的弄虚作假行为曝光,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健栋。独立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71-72.

[2]潘超。独立审计风险分析及评估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6-14.

[3]王建辉。浅议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风险[J]。网络财富,2009.2:56-57.

[4]姜礼民,郭雪梅。影响独立审计风险的因素分析[J]。审计研究。

[5]邓利华。独立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4.29-45.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范文2

1.内部审计风险概述。内部审计是在单位内部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单位的内部活动进行审计的过程,主要的审计内容是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管理活动。高校内部审计是在高校审计机构以及管理者的指挥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高校内部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经营发展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的审计与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相对独立,直接对上级领导进行报告,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以及上级审计部门的监督。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对内部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活动状况进行审计时,没有对财务报表中误报或者漏报以及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受到内部控制制度、人员技术以及体系标准等因素的影响,管理不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

2.内部审计风险现状。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力也在不断的扩大,各项资金的投入使得高校的软实力与硬件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高校的各项资金在管理与使用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铺张浪费、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得高校也逐渐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增加了对外的经济活动,在与外部经济往来频繁的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也逐渐走进校园,对高校的纯良风气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在高校内部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对高校的财务状况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审计,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产生,促进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高校内部审计中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政府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育部门中对于专门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不够完善,也没有对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

2.2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虽然大多数高校之中都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与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联合设置,但分管领导存在差异,内部审计的地位也有高有低,无法保证高校内部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没有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采取合署办公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在审计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机构设置的不规范,并没有在高校内部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3内审人员素质偏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的总体素质比较低,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的效果,高校审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工作中缺少活力。审计人员的技术职称不高,在审计工作进行中会出现一定的障碍。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认为在学校的内部审计之中不存在审计风险。

2.4审计监管不够全面。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多集中在对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上,对于学校的经营状况很少进行审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重点也不是很突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全面的监管,程序相对混乱,主次不明,没办法对内部审计的质量进行保障,也无法提高对高校各个方面的管理。

2.5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后,高校内部审计的效率不高。高校在进行内部审计时,由于人员素质以及审计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在审计时的效率很低,经常将内部审计工作拖了很久才完成。审计人员在做内部审计时缺少相应的压力,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并且在审计中使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软件比较落后,影响了审计的效率。

2.6缺乏质量考核体系。高校内部审计结果的利用率很低,高校审计的技术含量与国家审计相比技术含量较低,很多被审计的部门对于审计意见并不认可,也没有相应的重视,通常都不会对审计结果加以利用。学校也只注重审计的过程,而对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缺少相应的监督,没有对内审质量进行考核。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

1.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及表现。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受到高校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高校审计风险的后果具有间接性。高校虽然也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但是其经济活动的数量毕竟有限,内部审计人员与高校的经济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审计的意见结果不会对学校的经济活动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会间接对高校的政策、改革以及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些风险对高校的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并不能进行定量的衡量,很难对其进行察觉。第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存在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和审计人员素质较低,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第四,高校内部审计不对审计结果进行定性也是审计风险的一个特点,由于高校的发展还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很多事情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定性,所以内部审计一般只对其现状进行描述,却不做出具体的评价。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是在审计行为上的风险,在审计中出现一些违纪的行为;一个是审计技术上的风险,审计方法使用不当等原因,会使审计结果出现风险;还有一部分风险是外部转嫁过来的审计风险,由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信息不真实等产生的转嫁风险等。

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地位的认识不足,使得其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其次,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内部审计本身的独立性不强,使得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第三,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也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使得审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尽职尽责;第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混乱,管理层对审计工作没有合理的安排,内外部都缺乏相应的监管,监督管理工作也无从入手;第五,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不够深入,无法掌握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降低了内审的效率;第六,高校内部审计的意图不明,高校人员并不知道要如何对审计结果加以利用,所以,并不注重审计的结果,自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在对高校进行内部审计时,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通过各种手段的宣传,使高校外部特别是高校内部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高校内部审计不止能对高校的现状进行评价,也可以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2.合理设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中设置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合理对内审人员进行安排,内审机构的工作情况直接向高校领导进行汇报,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对高校内部的审计程序进行规范,使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能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做好审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审计中要确保审计人员判断的独立性,审计之后对审计结果给出书面的意见,并对审计的质量进行认真的检查。

3.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升高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内部审计之中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其次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4.强化内外部审计监管。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外部监管,外部的相关主观部门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高校内部也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审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5.更新审计理论和技术。在高校内部审计中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引进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效率。通过严密的技术手段,对高校的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技术手段上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

6.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对高校审计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审计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审计质量进行定量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或者是处罚,增加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

四、结语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范文3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2日

党的十以来,深化改革的步伐已迈入到社会各领域的各个层面。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应作出及时调整和改进,其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用现念来解决它。

一、审计模式演化历程

(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发展最初期的一种传统模式,业内人士称之为“账项基础审计”,它是将审计业务建立在对被审计对象的具体账目上并进行细致检查之后才完成的。它的功能和最终目的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账目查找错误以防止舞弊,其后给出是否发表舞弊意见的报告。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工作不会考虑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情况,直接对其账户余额进行详细、全面的审查。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分工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新型化,账项导向审计已无法满足审计的需要,审计工作者为了适应审计市场领域的需要,将审计的重点也转向了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中心的制度导向模式。

(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首先从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入手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寻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检查,也就是说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摒弃传统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漫无目的的全面审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方面,由此为基础实施抽样侧重审查。但是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在减轻工作量、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弊端,显而易见,这种模式的实施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是真实的、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将抽样审查的结果作为样本总体的代表。倘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形同虚设,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则会导致这种审计模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甚至是相反的审计结论,这会给审计带来巨大的风险,不利于审计的实施、防范和控制。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初阶段是传统型的,它是伴随着企业风险管理思想的萌芽而在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掀起的一种将审计风险模型纳入准则体系的模式,但后期随着审计环境的转变和技术的革新,它的弊端和不足逐渐显露,业内人士对其M行了重新改良和修订,最终形成了一种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理论支撑、以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基础同时兼顾企业经营风险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启蒙。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力的不断下降、经营业务出现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营者的利益严重受损;与此同时,在政府监管、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各方压力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很可能会产生想要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至此,要求审计人员发挥职业判断素养,找寻产生舞弊根源的各种可能性,从被审单位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并对被审单位所处行业的环境、经营环节分析等入手,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审计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将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式。审计风险的种类或要素及其关系是审计风险模式研究的内容,因此要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势必要从其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入手。新修订审计准则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提出了以一种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核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该模型的出现对审计人员在实操中提出了相当高、相当严格的要求。“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其又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和认定两个方面的风险,前者与会计报表项目没有直接关系,是指与企业所处宏观环境有关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后者恰恰与会计报表项目有关,如各种业务交易、账户类别及余额、信息披露。“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经过一定的审计程序后仍未能发现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而造成的风险。在这个模型中,如果将“审计风险”固定不变,那么“检查风险”则与“重大错报风险”成反比关系,“重大错报风险”由被审计单位决定,审计人员只能对其水平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然后着手下一步的审计程序。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无论在审计理念、程序还是方法上,都要优于其他审计模式。其特点表现在:审计重心向前移动,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充分运用多种取证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之中;针对不同审计对象,采用个性化审计测试程序;强调“从上往下”与“从下往上”相结合。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一)深化高校内审人员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建设。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无论是从业务水平、政策水平还是理论水平都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始终树立“从工作中摸索学习的方向,在学习中融入工作的需要”的理念,让高校内审人员的正能量始终发挥作用。

(二)实行高校内部审计公开制度,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公开制度”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推行势在必行。该制度向全校公开审计纪律、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结果、审计处理决定和反馈意见等内容,目的是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内部审计的威慑力。其中,“审计纪律公开”是把双刃剑,既要把应遵守的纪律向被审计部门交代清楚,同时也要接受被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计划公开”不仅是将此次审计的计划提前让被审计部门知晓,也是将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审计机关交办或者委托的事项进行落实;“审计程序公开”要求内审部门有义务告知被审部门,要求对方在充分了解程序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如提前将所需的材料等准备好,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体现;“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公开”一方面是接受公众的监督,让公众有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是起到威慑的作用;“反馈意见公开”主要是针对被审计部门而言的,按照审计的结果和处理决定由被审计部门进行整改,这个环节可以反映出被审计部门的态度和决心。

(三)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量化考评体系。不言而喻,审计质量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内审部门的工作业绩。它如同人的生命线,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晴雨表。如果能对内审质量做出科学的、客观的、及时的评价,对其做出全面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各类评优相结合,则会给内审人员带来巨大的驱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内审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9.

[2]毛成银.加拿大高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的特点及借鉴[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成因 对策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包括审前调查风险、审计程序风险、审计取证风险、审计报告风险等。内部审计区别于政府审计、事务所审计,所以内部审计风险也具有其独特性。充分识别并准确把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是有效控制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和关键。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客观存在性。目前,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人员在接受审计项目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委托时,会在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最终选择成本较小而风险较小的项目,甚至于会拒绝接受风险较大的审计项目。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单位管理的一部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为满足管理的需要按照领导地授权必须进行某项审计时,审计项目不具备选择性,很可能会接受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审计项目,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增加审计样本量等方式提高审计质量来降低审计风险,但内部审计风险不会为零。

2.可控制性。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非零的,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对此无能为力。在审计工作中,通过严格遵循审计规定和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增加样本量、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等方式,可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但也应该看到,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增加样本量等降低审计风险的渠道都是要增加一定成本的,随着审计成本的增加,审计风险的降低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降低审计风险和成本效益之间作出合理选择。

3.后果的间接性。内部审计部门是单位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直接参与单位的组织经营活动,但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建议,会间接影响到组织发展的某个层面。比如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进而影响其所在部门乃至整个组织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领导开始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将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运用到组织的管理中。从此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风险的结果间接影响组织的经营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内部审计法律环境不完善。目前,内部审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审计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专门针对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较少,造成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必须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审计风险。

(2)会计和审计的时滞性。会计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记录下来的信息仅仅是经济业务的一部分,并不能反映全貌,由于会计时滞性的影响,会计信息在时间上必然落后于经济业务实践。内部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抽取复杂经济业务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不全面性,存在风险。会计的时滞性加之审计抽查方法的使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也具有时滞性和偏差,导致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内部审计往往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以及审计证据的抽查样本量。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此时过分依赖内部控制就会导致审计失败,引发审计风险。即使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也很难保证在所有环节上都是健全有效、执行有力,审计风险难以避免。

2.主观原因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欠缺。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是实现组织经营目标的管理手段之一,服务于组织的发展目标,在组织结构、经费来源等方面独立性都比较差,有的情况下必须屈从于长官意志,拘泥于人事关系,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较好地开展,很难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发表审计结论和意见,引发审计风险。

(2)人员素质和技术方法存在差距。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发展还不均衡,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量还比较薄弱。总体来看,我国内部审计队伍比较年轻,业务能力、审计经验、职业判断能力、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等相对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来说都存在差距。内部审计本身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有些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做得较好,但也有部分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报表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内部审计过多地依赖于会计账薄、会计报表,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测试,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掌握不多,产生审计风险。

(3)重审计实施,轻审计计划。目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计划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普遍存在重审计实施轻审计计划的情况,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计划简单、笼统甚至于没有审计计划直接审计,导致无法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最终审计结论无法真实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三、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本对策

1.不断增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发展,将重点从单纯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上来,使组织领导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得到其它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从形式上的独立来说,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能够独立实行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能。从实质上的独立来说,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不为各种利益所动,客观公正地提出审计结论。

2.逐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做好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要从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抓起。内部审计机构要针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每一环节都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学严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充分分析并评估审计风险,对于风险较高的环节和内容分配较多的审计资源。严格执行审计计划和内部审计程序,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注重审计证据的质量,规范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考虑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认真撰写审计报告,恰当表达审计意见和建议。建立全面质量控制制度,通过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业务操作规程等方面的控制,保证内部审计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建立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全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确保审计质量。

3.逐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要求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经政策。为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素质,首先必须要选派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人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对新聘用人员强化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其风险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其次要继续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让他们熟悉会计、计算机、基建管理等方面知识,努力提高协调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4.主动协调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将工作重点从“内部警察”角色转向组织的内部管理,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不能完全对立,更不能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应该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坚持用事实说话,既依法审计、坚持原则,又尊重被审计单位的现实情况和困难,注重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良好的素质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5.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力量。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本身知识结构和经验等的限制,有些时候会面临一些单靠自己力量难以完成的工作。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这部分审计业务除了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之外,还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此外,聘请外部审计专家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加以评价,也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要注意联合其他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相关部门提供的审计证据,并注重审计责任的分解,最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部门的风险。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预先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合理分配审计重点和资源,恰当选择技术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使得内部审计更加注重组织的内部管理,更加注重组织的效益评估,更加注重改善组织的管理环境,化解经营风险,真正实现内部审计为组织内部管理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

[2]曾寿喜,刘国常.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7月

[3]苏强.浅议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财会研究,2006年第一期

[4]赵红莉.审计风险成因分析及控制策略.事业财会,2007年第二期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范文5

     写会计审计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会计审计相关的基本训练,小编为大家推荐介绍会计审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会计越发展 政治越文明——论会计审计的政治环境及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之我见

3.当前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4.论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7.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之我见

8.世界银行充分肯定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成就——解读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

9.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10.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11.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

12.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研究动态:国际视野与无形资产视角

13.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4.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15.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分析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17.公允价值计量:中国引入绿色GDP理念和环境会计审计的重要前提

18.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19.探析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20.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对策探究

21.关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22.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

23.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研究

24.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审计跨境监管——由中概股风波谈起

25.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26.关于现代会计审计技术的思考

27.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的审计质量——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初步研究

28.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29.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30.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31.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

32.对会计审计实验教学评价标准与环节设计探讨

33.谈提高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措施

34.我国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5.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36.会计审计以及会计财务核算浅析

37.探究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38.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39.会计审计在企业经济效益探讨

40.分析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42.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43.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

44.会计审计制度改革中审计稳健性的概念体系构建

45.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46.提高企业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47.面向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48.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49.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0.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分析  

51.会计审计对工程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

52.会计审计的风险影响原因分析和信息化审计对策探微

53.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的研究

54.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分析

55.对于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56.解析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

57.探析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对策的分析

58.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59.论企业内部会计审计

60.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与信任机制重构

61.探讨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62.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

63.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的历史丰碑——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的发言摘要

64.简析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及建议

65.探讨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的重要性

66.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相关思考

67.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68.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若干研究论述

69.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

70.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浅析在国营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当中的经验

72.海峡两岸会计审计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以福建省先行先试为平台

73.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74.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考量

75.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76.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提高途径分析

77.企业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8.美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及其启示

79.国际会计审计及其监管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对策——欧盟国际会计审计发展大会综述

80.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81.对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若干思考

82.解析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

83.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84.探究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85.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的会计审计问题及对策

86.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87.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88.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中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89.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与博弈分析

90.探析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91.探讨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

92.新会计审计准则对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93.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94.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95.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有效策略分析

96.会计审计工作对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路径构建

97.会计独董、治理环境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

98.会计信息化审计方法初探

审计风险防范论文范文6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我国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其一,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其二,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其三,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二)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三)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四)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二)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其一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其二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其三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其四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四)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统一制定各行业通用的行动指南,也可由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适合各公司实际情况的行动指南。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被评价单位可以聘请年报评价的注册会计师以外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保证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借鉴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中的做法,在事务所内部组建由高级和资深的评价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专门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业务。

【参考文献】

[1]王东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林光华,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3]王振英马丽萍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商业经济[J],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