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联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1
Abstract:Relevancetomaketheoryholdsthattheproperunderstandingoflanguageneedstofindoutrelevancethroughcontextandinference.Pragmaticequivalenceintranslationcanbeachievedonthepremisesoftheunderstandingoflanguage.Relevancetheoryhasbecomeaguidancetopragmatictranslation.Thestudyonpragmatictranslationfromtheviewpointofrelevancetheorycanmakeuscomprehendsourcelanguagebetter,findoutrelevanceandillustratethetrivalenttranslationprogress,whichinvolvesthewriterofsourcelanguage,translatorandreadersoftargetlanguage.Inthiswaythetranslatorcanidentifywellwiththereaders''''cognitionoftargetlanguagesoastoachievethegoalofpragmaticequivalenceintranslation.
Keywords:relevancetheory;pragmatictranslation;pragmaticequivalence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际交流。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1]。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问题。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因此,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更重要的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例如:
A:Doyoulikerugby?
B:IamaNewZealander.
B的话语给A提供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语境。于是A就以这两项前提进行推理,推断出B的意图,最终获得B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结论,获得语境效果。又如:
A:WillWendybelong?
B:SheiswithTony,now.
B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A的问话,而是采用了简洁的答话方式。假设A知道Tony做事雷厉风行,那么A会概括B的答语并结合Tony做事快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No,shewon''''tbelong”这一结论(即B的交际意图)。但是,如果A知道Tony办事拖沓,那么A就会推理出“Yes,shewillbelong”这一结论。本例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语境信息[3]。因此,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成为话语理解的关键。
2.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理据
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即关联性。例如:
A:Didyouenjoyyourholiday?
B:Thebeacheswerecrowdedandthehotelwasfullofbugs.
A获得B提供的信息时,就在其提供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A最终会从“沙滩拥挤,旅馆有臭虫”与“度假”的关联中推断出B的信息意图,取得“假期过得不愉快”的语境效果。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关联性是理解话语的标准。我们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去寻找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会取得相应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会取得交际的成功。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能够取得语境效果,才说明语境假设取得关联;而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越强[4]。
3.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当话语能够产生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该话语让听话人为取得这些效果而确实付出了一番努力。寻求最佳关联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关联原则: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这样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二、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两者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关联理论的语言交际模式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说明翻译过程。信息的载体是代码,翻译自然就是源语代码和译语代码的转换过程。代码模式过分强调了代码的静态、机械的转换过程,而忽略了译者在转换过程中的推理作用。而推理模式则更强调依据语境寻找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如果说代码模式的翻译观是语义的翻译观,那么推理模式的翻译观则是语用的翻译观。关联理论能够解释翻译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最强的解释力[5]。
语用翻译就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要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的理解问题、重构问题以及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和原作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何自然认为,在翻译中要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就是要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源语。即译者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源语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然后根据源语的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关联知识,推导出源语语言的隐含意义和原文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同时,译者也要考虑译文读者。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推理出相关的含义,译者须对译文读者的知识面、认知能力和经历进行评估,还需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期待,然后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这就要求译者具有百科知识,具有推理能力,具有将语篇中出现的新信息和自己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即背景知识或称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关联的能力[6]。
概括地说,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成为指导语用翻译的理论。
三、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意义
1.翻译中如何理解原文
根据关联理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例如:Hewasfondoftalkingthathiscolleaguesnicknamedhim“magpie”.句中“magpie”意为“喜鹊”,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理解为“唠叨,饶舌”,但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相联系,与“唠叨”无关联,在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的形象应是唧唧喳喳的“麻雀”。
2.寻找关联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因此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各样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例如国外某地修复教堂的新闻报道中有句话:“Thecushionwillbereplacedbyvolunteers.”如何理解这句话?若要准确理解它,首先译者要找出这句话与什么语境假设具有最佳关联。而这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常识):教堂座位上设有坐垫,有些坐垫则供教友跪拜之用;志愿者指志愿给教堂提供捐助的人士。那么这句话不是要求志愿者取代坐垫,而是希望教友志愿出资,更新坐垫或坐垫的布料。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就可以定出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
3.翻译是一种包含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的行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过程,因此翻译被看做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行为。与语内交际不同的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行为,或明示—推理过程。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语内交际。
关联理论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翻译的全过程事实上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正如何自然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因此,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第一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个明示—推理的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关联理论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指导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请看例子:
Iseenooccasionforthat.Youandthegirlsmaygo,oryoumaysendthembythemselves,whichperhapswillbestillbetter,foryouareashandsomeasanyofthem,Mr.Bingleymightlikeyouthebestoftheparty.
这段话摘自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是班内特先生在如下情景下说的:有钱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将要搬到他们家附近的庄园来住,班内特太太认为这对她的女儿们中的一个获得好的婚姻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她很兴奋地告诉班内特先生这个消息并希望班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先生,但班内特先生对此却丝毫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思维敏捷,反复无常,说话还带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在这段话里,他使用了讽刺来表示他对拜访的不感兴趣和对他的无知的太太的嘲笑,这也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生动地刻画了班内特先生的性格特点。译者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讽刺生动地在译文中再现,帮助中国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以取得很好的语境效果。请看孙致礼的译文: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兴许看中你呢。
四、如何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经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认知环境就会存在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对同一件事,甚至同一语境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推理,产生各不相同的认知结果。翻译中的语用等效正是为了顾及读者的认知。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这句话如果出自英国人之口,译者可能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知道英国人酷爱板球游戏,再加上逻辑信息和句子词语信息(若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句子,还须考虑原文的其他一些语境信息),找出关联,进行推理,从而确定原作的意图是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译者再确定原文所表达的形象在译文中能否保留。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的形象,就应考虑更换形象,来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于是,这句话可译为:“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若不从语用等效的角度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只按字面直译为:“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则这样的译文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面对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差异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如果译者预知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可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形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只求意译。
1.语言语用等效翻译
语言语用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来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曹雪芹:《红楼梦》)
Hawkes将“鸦雀无闻”译为“Notabird''''scheepwastobeheard”。而杨宪益夫妇是这样译的:“utterlyquiet”。其实原作中的“鸦雀”是虚的,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用意就是:周围一片寂静。由此可见,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较贴切。
2.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语用等效翻译所采用的方法最不固定,译者遵循的原则可以是多方面的,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试分析下面句子的两种译文: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曹雪芹:《红楼梦》)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
Hawkes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withoutflour.
两个译文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译者的信念和如何对待文化差异。杨宪益夫妇的译文着重表现原作的中国文化,而Hawkes的译文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又如:
她认为离开了办公大楼,离开了政工部门,就是离开了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里的“咸菜缸”和“萝卜窖”都是中国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其语用含义或意图跟这两个形象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在译文中加上这两个形象表达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导致误解,产生原文没有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省去原文形象,只传达原文的含义“越来越糟”(frombadtoworse)。
再如:Whenneighborsheardofthematter,they''''dlaughtheirheadsoff!译文:“这事让邻居们知道了,岂不笑掉了大牙”。汉语里常说:“笑歪了嘴”或“笑掉大牙”。英语却说“笑掉了头”,貌离而神合。考虑文化语境,处理好英汉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因为一方面译者与源语作者的有效交际要靠语境,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有效交际也要靠语境,而这两种语境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取得翻译等效,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
五、结语
关联理论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活动是一种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源语的意图,然后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进行正确的评估,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因此译者在处理译文时不必过于拘谨,不要一味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不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287-2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23-186.
[3]GuttEA.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05.
[4]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2nded.Beijing: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29-40.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主位结构,文学翻译,衔接连贯
一、主位结构理论
“主位”这个术语由Mathesius首先提出,被其界定为话语的起点、既定语境中的已知信息。韩礼德进一步把主位解释为小句作为信息的功能、信息的关注点以及说话者说话的出发点。主位占据小句的开头的位置,剩余部分为述位,它们共同表达小句的语义,通常由已知到未知传达小句的信息。因此主述位的概念不属于形式范畴,而属于功能语义范畴。[1]一个个小句由主位到述位,由已知到未知,形成一波又一波各种形式的信息流。
一个信息单元的主位位于开头,比该单元其他部分更具背景性,自然与语境或前文有着联系,从而产生语篇关联性。因此文本的主位结构系统往往能提供其背景信息和文本的脉络或是线索。在句法层面上,英汉语主位都可以由名词词组、副词词组和介词短语充当;汉语中的主位还可以由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和后位结构担当;英语中还可以由形式主语it和存在句引导词there充当[2]。通过这个简单的比较,可以发现汉语的主位更具灵活性,英汉语的主位发展规律也有些不同,这对于翻译来说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二、文学翻译和主位结构理论的关系
在任何翻译语境中,译者要成功完成的最重要的宏观任务就是在目的语文本中映现原语的主述位结构。如果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翻译的努力就会失败衔接连贯,因为不保留主述位结构,就会搞错焦点,破坏连贯,衔接的目标便得不到保证。[3]
文学作品是面向想象力的艺术,靠形象说话,对于现实世界并不提供现成答案。如果作者给作品填满信息,读者便会失去想象的空间,作品将失去魅力。成功的文学家会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空白,即作者自叙语言和文学形象对话中的隐含。如果译者改变、取消原来的隐含意图,虽然也取消了读者的脑力劳动,却也同时取消了审美过程,也等于取消了文学。[4]
那么如何保留原作的文学形象和隐含意图呢?在译作中映现原作的主述位结构是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原作主述位结构的保留给译文读者提供了原作人物、事件、叙事方式等方面的文学形象,使得译文读者得以保留欣赏原作风姿、增加审美情趣的机会怎么写论文。下面给出选自中英对照版《阿Q正传》中的译例。
原文[5]:远远的走来了(T1)一个人(R1),他的对头(T2)又到了(R2)。这(T3)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R3)。他(T4)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R4),半年之后(T5)他回到家里来(R5),腿(T6)也直了(R6),辫子(T7)也不见了(R7),他的母亲(T8)大哭了十几场(R8),他的老婆(T9)跳了三回井(R9)。
下面分析该语篇的主述位推进结构。下划直线表主位(T1-9),波浪线表述位(R1-9)。T1是汉语特有的动词短语做主位,也是整段的主位,交代话语事件的背景,暗示这个小语篇的主人公“假洋鬼子”从远方回来,不仅指向空间距离,也指向心理距离。R1指假洋鬼子,为新信息。从这个述位中派生出T2/T3/T4,指他同一个人,R2/R3/R4进一步提供关于这个人的相关信息即他的人际关系及其学业背景。T5用了表时间的后位结构,提供事件的时间背景,已知信息这个人“他”又出现在了述位,便又有了隐含意图,旨在说明这是一个留学归来的样样不同的新人。T6/T7都是他身上的一部分衔接连贯,R6/R7是描写他外形上的变化。T8/T9是与他相关的亲人,R8/R9叙述了她们绝不容忍他的新变化。总的来说,除了T1/T5这两个表时空背景的主位外,其他主位都是假洋鬼子及与之相关的事物、亲人,该主位结构作为话语的起点很好地提供了解读的衔接线索,表达了极连贯的语篇意图。
译文[5]:From the distance (T1) approachedanother of Ah Q’s enemies(R1). This(T2) was Mr. Qian’s eldest sonwhom Ah Q thoroughly despised(R2). After studying in a foreign-styleschool in the city(T3), it seemed he had gone to Japan(R3). Whenhe came home half a year later(T4) his legs were straight and his queue haddisappeared(R4). His mother(T5) wept bitterly a dozen times(R5),and his wife(T6) tried three times to jump into the well(R6).
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以英译的主述位总数少于原作。英译中T1/T2/T5/T6保留了原作的主位,其他主位略作调整,但也保留了原作语篇要素作主位。原作T6/T7改作译作R4的次一级主位。译文读者能通过映现出来的主述位结构获得相似的文学形象和审美过程,领略原作该段的语篇隐含即“假洋鬼子”外表上的变化就足已令其亲人和乡邻反感,更别说真正的革命精神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了。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7-38.
[2] 黄国文,王宗炎.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1-83.
[3] Hickey, Leo.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7.
[4] 钱冠连.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52.
[5] 鲁迅.(杨宪益,戴乃迭译)阿Q正传[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38-39.
参考文献部分)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3
摘要:依据关联理论,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即为原文作者、译文读者都取得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另外,科技文章在其用词、句法、结构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本文着重分析了关联理论与文体学观照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策略,指出为了使译文具备最佳关联性,译者应准确推测作者原意,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最佳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关联理论;文体学;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185-004
科技英语是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的一种文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科技英语和科技英语汉译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科技领域日益繁多的国际交流已使得科技英语翻译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从关联理论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策略问题,从而为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希望能够对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有些实际指导作用。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西方近20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随着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关联理论被引入到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为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它把翻译看成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确的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相对以前静态的翻译理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关联理论下的翻译论框架基本思路明确,对翻译的解释力也很强。但目前该理论多用于中外文化差异较明显的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极少见到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研究。
1.交际的推理本质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翻译是一个涉及两个示意――推理过程、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交际行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交际的本质是推理。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而这种推理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行的。严格地说,关联理论只适用于明示――推理交际。译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原文语言刺激和语境信息推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将其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结合,决定阐释什么和如何阐释,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翻译的本质是交际,而交际的本质是推理。
2.语境与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即“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它指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原文作者须基于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先进行推理。[1]Gutt指出,成功的翻译往往要求译者能够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而动态语境又依赖于语言与环境的关联。实际上,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语境推理和选择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性。“关联性”极大地取决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的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2]。
3.关联与最佳关联
Gutt认为,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联,特别是最佳关联。根据Sperber和Wilson,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是成功交际的关键所在。而要使交际获得成功,关联原则必须与最佳关联的要求保持一致。根据最佳关联理论,译者就能通过构建最适合的语境,准确地理解源语文章,并且比较贴切地将其译成目的语。
4.语言的解释性和描述性用法
基于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有两种不同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很显然,由于科技英语翻译即将别人用某种语言所言所写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再次加以表述,它属于对语言解释性使用的范畴。故不难理解其翻译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忠实原则的约束、制约,译者在译文文字的取舍上就必须“尽可能在相关各方面使之与原作相似。”[3]
二、关联理论对于科技英语翻译实践的适用性
在关联理论的观照下,科技英语翻译是一种双重认知――推理活动与交际行为。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话题框架与科技英语翻译:
作为原文最初的读者,译者须努力挖掘出原文语境所蕴含的最佳关联,并进而推理,确切传达作者的深层意义。
2.认知环境与科技英语翻译:
译者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须结合所获的语境信息,假设读者的认知语境,明确翻译目标。
3.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语境因素之一。译者必须事先分析假设的目标读者,才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将其对原文的理解以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形式在译文中加以表述。
由上可知,科技英语翻译过程始终体现着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是一个“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4]。作为一种实质上在科技语域中语际间的明示推理行为,它必然受关联原则的指导。
三、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
科技英语是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的一种文体。在语体上科技英语是一种书面语,非常正规,逻辑严密。科技英语以概念的准确性、判断的严密性、推理的周密性为特征。关联理论认为,译者为达到译文的语用等效,基本前提是他对自然语言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熟练掌握科技英语文章的文体特征。
1.大量使用专业科技词汇,这是科技英语在词汇上的最大特点。一般而言,科技英语用词谨慎,词义既无感彩,又少形象特征,其词义结构要比普通英语单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词增添了新义,另一方面又扬弃了那些不适应该语体需要的词义,从而使词义结构产生了变化。变化结果是词义带上了专业色彩,词的用法和搭配得以相对稳定。
2.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复杂长句多。因为科技英语用于表达科技事实、概念、原理及解释自然现象,需要用逻辑思维严密、结构严谨、表达客观的语言来阐释因果、条件、让步、目的、对比等上下文逻辑概念。
3.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大量使用及某些句型经常出现,如强调句型、分词及其分词短语、不定式等。
4.语言规范、行文简洁:科技英语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语言规范、精练。由于科技英语表述的都是客观事实、信息量大,决定了其语法规范无误。科技语言总的要求是以最少的文字符号传递最大的信息,所以其语言简洁客观,在此类文章中被动句的使用较多。科技英语语言的精练简洁既表现在词汇层,也表现在句法层。
四、关联理论与文体学视域下科技英语
的翻译策略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两种语言的用词、句法与语义又有差异,译者须运用关联原则并基于其文体特征,结合源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仔细推理原文,努力提高译文的语境效果。为此,译者需审时度势,适当取舍,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应力求通过增删、改写、调整等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源语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并使译文合乎汉语的习惯和表达规律。
1.直接翻译
在科技英语源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接翻译(即努力保留原文所有交际线索,以保留原文的风格)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它主要集中在源语中的科技术语以及具有专业概念的语言单位的翻译之中。
科技术语专业性强,在专业范围内意义相对稳定、单一。对术语翻译的根本前提是熟悉本专业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相应的汉语术语,因为在特定专业领域内科技术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对应性强,可以进行对等翻译。如在汽车专业英语中,一些基本技术术语如:thermostat(节温器),crankshaft(曲轴),distributor(分电器),hypoid gear(准双曲面齿轮),4WD(四轮驱动)等翻译时可实现英汉对等翻译[5]。
另外,对于说明性医学语篇,应采用直接翻译。因为任何内容或形式的改变都会误导用户,导致严重后果。译者应译出原文每一条信息,注意使用“祛风”、“止痛”、“慎用非处方药”等专业词语和科技语篇中典型的祈使句,同时保留原文标题和各分项的版式,用粗体字突出注意事项,实现与原文的大写字体同样的语用功能[6]。
2.间接翻译:可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技巧。
(1)词义引申:词义引申即改变原文的字面意义,以适应上下文、逻辑关系及词句搭配上的需要的翻译策略。词义引申时,可从词义转译、词义具体化、词义抽象化、词的搭配四个方面来考虑,达到准确翻译科技词义的目的。为此,译者不但要熟悉原文所涉及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通晓词的基本含义和引申含义以及词在特定科技领域中的特定含义。例如:Excessive shaft deflection can be the death of an otherwise well designed machine.(轴的过度弯曲变形能使一台在其他方面都设计得不错的机床报废无用。)句中“death”的词义在当前的语境中得到了引申,译为“报废无用”,更加忠实于原文语意。
(2)转换:转换在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具体体现为词类转换与句子成分的转换。但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开。例如: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句中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转译为动词“用来”和“探索”,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增译:增译即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并使译文在修辞、语法结构、词义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增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比较常见。例如:The best constructor has the least resistance and the poorest the greatest.(最好的导体电阻最小,最差的导体电阻最大。)英语原句在保证读者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增译方法,译文中补充了“导体电阻”一词,准确传达了原意。
(4)省译:省译即翻译时将原文中的某个(些)词不译出来,包括省译冠词、介词、代词、连接词、动词与名词。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省译较增译更为常见。例如:Evidently semiconductors have a lesser conducting capacity than metals.(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然比金属差。试比较:显然半导体具有比金属差的导电能力。)科技英语在叙述两种物质的特性比较时,常使用动词have。译时应将英语的形容词译成汉语的谓语,并将have略去不译,使译文简洁晓畅,文约意丰。
(5)编译:编译即译文对原文的切割、加工和整理,以减少译文读者阅读与实际操作无关的资料及猜测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时所付出的处理努力。例如:Is cloning technology becoming the sword of Damocles to human beings?(克隆技术是否正成为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剑,无时无刻地威胁着我们的安全呢?)句中巧加释意,引出“达摩克利斯剑”的意义,读来通顺流畅且形象鲜明生动,较好传达出原文信息与文化内涵。
(6)反译:反译即翻译时突破原文形式,采用变换语气的办法处理词句,以使译文合乎汉语规范或修辞要求而不失原意。具体包括:将肯定的译成否定的;将否定的译成肯定的。例如:The central fact of biology, evolution,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modern science had been in existence for over two hundred years.(生物学的主要学说进化论,直到近代科学产生二百多年以后才建立起来。)[7]译文将原文的否定形式改用肯定的句式予以表达,言简意赅。
五、结语
关联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它能够较好地从理论上解决在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碰到的许多疑惑,能从深层次上揭示其内在规律性。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英语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源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基于科技英语文体特征,从关联理论的视域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有效指导科技英语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16.
[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48.
[3]Wilson, D. And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In R.M. Kempson (ed.) Mental Representations: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224.
[4]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117―121.
[5]吴远庆,肖德法.科技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误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10-113.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4
1.能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注意事物的联系,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2.能在“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过程中,巩固弄懂自然段的意思,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朗读默读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训练要领]
一、明确所处位置,认清“注意事物的联系”的重要
第七册安排读的三个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第八册安排读的三个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注意事物的联系”正是从第七册向第八册“深入”进行篇的训练的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衔接点。同时,从第八册的三次侧重指导读的重点训练项目看,“注意事物的联系”又是后两个训练重点的基础。
因为从某个意义上说,“课文的条理”、“课文的主次”正是事物间联系的反映。“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是第七册篇的训练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第八册后面几项训练的准备和基矗据此,在第八册第一、二组的教学中,必须结合这一训练重点,做好复习巩固和打基础的工作。比如,第一组教材没有安排重点训练项目,教学中要紧扣课文要求,有意识地复习巩固第七册进行过的一些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燕子》一课,可抓住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巩固和提高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能力。《海上日出》一课,可抓住课后第2、3题,巩固和提高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白杨》一课,可巩固和提高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进行“基础训练1”“阅读”一题的训练,则可以让学生较独立地锻炼自己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二、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
教学讲读课文《蛇与庄稼》,可在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为了理解蛇为什么能使庄稼获得丰收,就要进一步分析第四层几句话的意思:第六、七句先写洪水淹死了蛇,田鼠繁殖得又快又多,糟蹋庄稼,庄稼欠收;第八句再写放了蛇,蛇大量捕食田鼠,田鼠少了,对庄稼的危害就小了。这就清楚地写出了蛇、田鼠与庄稼的关系。这样把用分层的方法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训练与“分清事物的联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讲读课文《跳水》的故事是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故事发生在一条船上,船上有水手、孩子、船长和猴子,他(它)们都活动在船上,必然有种种联系。其中,人与猴子的联系是最主要的联系。而且水手与猴子,猴子与孩子,水手与孩子,船长、孩子与水手之间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故事发展的全过程。教学中,把《跳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机地配合好,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着重写了小艇的特点和它在水城中的作用,揭示了小艇与水城的关系,表现了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情。教学中,可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与注意事物联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首先,可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把课文分成四段,并掌握各段段意;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在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特别是小艇与水城)的联系。
在进行“基础训练2”中的“阅读”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较独立地阅读《小狮子爱尔莎》一文,在掌握小狮子爱尔莎成长过程的同时,知道课文中人与动物的联系与变化,人在驯养狮子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从而既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又锻炼自己“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能力。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时,必须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必须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结合进行。第二,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根本观点。进行“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一项目的训练,只要求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渗透,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绝不能过多地讲理论,更不能硬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之类的名词术语。
一定要掌握分寸。在这方面,要注意两点:
1.要钻研“思考·练习”,掌握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蛇与庄稼》的第1题要求回答的三个小题,既提示了训练要求,既要结合课文内容,初步知道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并启发人们研究这种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以便把事情做得更合自己的意愿;又提示了训练内容,即认识简单联系与复杂联系;还提示了训练方法,即从课文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上去分析,就能达到训练要求。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5
一、竞争优势与价值链
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一是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产业内的相对竞争力。这两个问题都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吸引力或增或减,竞争地位的变化此起彼伏。企业要在长时间内保持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根本问题就是要获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五种,即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产业竞争者和替代品。企业若具有比它的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处理这五种作用力的能力,便获得了竞争优势。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为低成本和歧异性。相应地,基于这两种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制定三个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积聚。目标积聚战略又包括成本积聚和歧异积聚两种。然而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基本战略,其目标都是努力为买方创造更多的价值。具体包括:一是在同等成本条件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如标新立异战略;二是在较低成本条件下为顾客提供同等的价值,如成本领先战略。
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无法识别出竞争优势的。每个企业都是在从基本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的使用,从上游供应商到企业再到下游产品使用者、客户这个过程中所进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这些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作业形成企业价值链。价值链的载体是作业链,随着作业的转移,价值在企业内部积累与转移,形成价值传递系统,最后通过顾客的认识活动实现顾客价值,完成价值链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方面要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承担各项价值活动所产生的成本,顾客对产品或劳动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价值活动所耗成本间的差额即为利润。价值活动与利润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在成本方面相对竞争能力的高低。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就是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价值作业和价值链分析是决定顾客价值能否提升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现有和潜在成本行为及经营歧异性的源泉,是从战略性相关角度对企业成本空间的合理与有机结合。
二、传统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
传统成本管理将成本空间集中在企业内部,关注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工艺流程,其分析范围一般开始于材料采购,结束于产品销售。它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增值分析。战略导向下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和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战略成本管理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为目标,具有竞争性。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这里的成本降低不是绝对的成本降低,而是相对的成本降低,即站在成本效益相对平衡的角度上。一项成本的降低如果减少了企业价值,削弱了企业的战略地位,则弃之不用;反之,如果某项成本的增加提高了企业价值,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强,那么这种成本的增加不仅不是需要加以避免的,反而是值得鼓励的。
2.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具有外向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企业的成本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许多外部环境因素不是企业内部可以完全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把企业放在整个市场的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比如由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供应商提高价格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销售商压低价格可能导致企业销售收入的减少。由于战略成本管理范围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跨越企业边界进行跨组织的成本管理,通过与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企业之间建立及时的信息沟通,从而可以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
3.战略成本管理是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具有全面性。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对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还把视野扩展到产品的研发、设计、试制和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各项经营筹划的全过程。不仅管理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而且注重尚未发生的成本,在进行企业筹划时就对企业的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经营规模等一系列成本动因进行全面分析,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此外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关注企业内部成本信息,而且还应对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进行推测与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差距,重塑企业的成本与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
战略成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成本管理和企业战略相结合。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管理控制系统与之相匹配。1992年,JohnK.Shank和Vijay.Govinderej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和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同时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战略定位分析
波特在其《竞争优势》(1985年)一书中提出企业通用的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积聚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使企业成为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以成本优势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局面,那么它只要将产品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均)水平,就能获得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
2.标新立异战略。标新立异战略的目标是在产品本身的性能、销售交货体系、营销渠道、特殊的服务及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基础上,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地位获得溢价报酬,建立其竞争优势。有时企业为了获取经营歧异性可能会有意抬高成本,然而,如果其产品溢价超过了为产品独特性而附加的额外成本,它就成为产业中盈利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佼佼者。
3.积聚战略。积聚战略的实质是通过细分市场,根据某一特定的消费需求,量体裁衣,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从而排斥其他竞争者,使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采取积聚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积聚和差异积聚。前者是在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中挖掘差异,寻求目标市场的成本优势;后者是开发细分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求,寻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把企业战略同成本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贯穿企业成本战略和成本管理方法的一条主线。通过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据此制定企业的成本战略;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进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造,清除不增值的作业,改进作业链,减少作业耗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基于战略成本管理,对价值链可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1.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市场筹划、分配和售后服务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活动本身,二是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往往不止一条,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时,一方面要发现企业内部到底有哪些价值链以及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然后从中找出一条最基本的价值链重点对其分析,将基本价值链分成若干单元作业,分析每个单元作业的成本、效益情况以及各单元作业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从中找出一些重点增值作业、一般增值作业以及非增值作业,努力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尽量剔除一些非增值作业,或考虑重构作业链,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这些内部作业之间的联系,有时一些非增值作业是为另一些增值作业服务的,剔除非增值作业可能会导致增值作业的成本增加。因此,企业要权衡利弊,本着协调和最优化两个原则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目的。
2.产业价值链分析。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超越其所在的产业价值链而单独存在,要么处在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要么处在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企业要把自身置于整个产业价值链中,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游(如供应商)、下游(顾客)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性、服务质量、产品运输程序等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下游渠道企业的仓储位置以及顾客的联系方式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企业应加强同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寻找最佳合作方式,努力实现双赢。此外,企业应将视角延伸至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顾客的顾客,分析供应商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争取长久的竞争优势。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产业中往往存在着生产同一产品的竞争者。企业应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调查,在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作业和价值链的基础上,测算其产品成本,分析其成本结构和成本水平,并与之相比较,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的实际确定成本目标和定价策略,以实现更多的增值效益。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总成本变化的任何原因,它是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进行各项价值活动时都会产生各种成本。成本动因分析就是针对每一项价值活动考察其成本的驱动因素,尽量将成本动因与特定的价值作业之间的关系量化,并识别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对成本动因进行战略上的权衡与控制。EdwardBlocher在其《成本管理——战略与概论》(1999年)一书中将成本动因分为四类:作业基础的成本动因、数量基础的成本动因、结构性的成本动因和执行性的成本动因。传统成本管理往往只强调数量基础的成本动因而忽略其他成本动因。战略成本管理以价值链理论为核心,更注意对其他几种成本动因的分析。
1.作业基础的成本动因是通过作业分析来识别,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项作业都建立一个成本动因,以解释由作业引起的成本如何变化。通过对作业的详细描述帮助企业制定更精确的产品成本以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2.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构造企业基本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整体形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规模,指企业价值链的长度和宽度;(2)经验,通常与企业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3)技术,指每一个价值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4)多样性,指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的可选择性。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是从企业组织的视角来体现成本定位的,反映了各个定位层面上的力量投入,有助于企业改造其竞争地位。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6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