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德育教育 功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校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及今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该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意义所在更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众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学生能借鉴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剖析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期间也不断重新认识语文这个学科。在严守本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并极力建议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目前,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大学都明显带有功利性色彩,这导致了金钱崇拜热甚至的社会道德层次的堕落,中职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培训课堂”,学生们虽然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技术但却始终缺乏人应具有的认知观和道德感。培训式的学习让中职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学生无视对“礼”“德”的学习,这将导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笔者认为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途径解析

2.1 改变“以考促学”观点是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走出应试功利化的泥沼,中职语文就不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且我们也从来不缺乏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考点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无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情画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以考促学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琅琅书声、涓涓细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语文中收获品德、理解真理、获取真知。

2.2 善于驾驭中职语文课的思想内容是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可以给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资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文以载道,许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欢树》表现的是对母爱的赞扬、《沁园春・雪》表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为人广博豁达的心性。深层次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令课本上本来生硬的道德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

2.3 结合职业特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性的关键

中等职业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带有更多的应用色彩。语文德育的教学应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应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脱节有碍于德育教学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将很快面临着接触社会与就业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以尊重师长、善于沟通及发挥创造性为主旨的课文并且教师可以删补课文,将一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文讲授,比如艺术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陶冶心灵、讲述美丽的文章、机电专业则可以选择一些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文章。

2.4 利用课外延伸中职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保证

道德的学习从来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的,走出课堂去感受社会、去社会中实践道德理论才是对优秀道德情操的一种传播与传承。走出教师的实践才能令学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虚无的、无趣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基准、在做人做事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保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各种大家讲座。在社会中践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道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石,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种语言书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灌输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含义与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彩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职业化教育 中职语文 应用

如果把中职教育比作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花园,那么语文无疑是其中最耀花簇。中职语文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它是一种资本,一种资源,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付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素质作为选拔企业员工的标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中职语文博大精深,更加多元化而且独具魅力。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素质培养,它能让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一定的培养。

1、中职学校职业化教育内涵

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发挥好职业教学,可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一定的知识水平、熟练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学生,可以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产业的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更是服务地方经济的改革。当前,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职业化就是具有一定职业所具有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一个人在追求职业过程中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职业技能的总和。职业化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精神,对自己干的职业负责,爱岗敬业、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也是一种态度,对工作的认真,不偷懒、不弄虚作假,甚至是一种行为准则,服从领导的管理、坚决执行并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严于律己、统一思想、为人表率,以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下属员工、加强学习、提高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纪律观念。在中职的学校中,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训,既要注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工作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在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学生职业化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就显得特别的不重要,只是一种程序,对老师、学生也就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也不重视语文教学的投入,也不去改革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困境。学生不学,老师不负责,学校又不管,导致语文的教学只是一种表面课程。中职语文选用的教材模式都一样,尽管对职业语文教学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和高中的语文教材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没有明显体现职业化的特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没有结合一定的职业化教学。

3、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化教育的应用

3.1 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

教学目标体现了中职教学理念,决定了培养学生的最终质量。语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准确的定位,完全表达学生的意愿,体现教育对学生职业影响。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依据不同的岗位不同设置不同的语文要求,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而不是像吃大锅饭,吃得都一样,这样培养出人才大同小异,没有一定职业意识,更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语文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目标来进行科学的设置课程,用语文影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的职业素质,而不是单一的学习专业技能,让学生具有浓郁的职业意识。例如,美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感性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很好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灵感意识,例如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等偏理科的专业,应该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锻炼,侧重学生理性和抽象之间的连接,加强学生严谨态度的培养。例如:建筑工程、通讯工程、控制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等偏工科的专业,应该侧重学生的意识与行为协作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意识的提升。通过职业化的教育,让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语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3.2 塑造感性的职业形象

职业形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影响学生所在企业的团队的发展。职业的形象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外在形象、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等。因此,加强学生形象,显得特别的重要。职业形象不是外在的加强,不是简单地通过西装来塑造,更重要的内在的培养。实施中职语文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感性的职业形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和别人沟通,如何去为人处世,如何去加强道德培养,如何去适应职业需要等。

3.3 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

教学载体是蕴含、传递教学信息的基础平台,是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语文的教学,营造一种职业化环境,通过以信息为载体,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改变传统的的教学凡是,突出教学的职业实用性,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

4.结束语

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中职学生必修课程,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应该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把语文加血过程应用到职业化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塑造感性的职业形象、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张悦耳.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3]张金英.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实社会 读书教学

书是要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师治学的法宝。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屋里哇啦读书的声音,已不大听得见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文能力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作文辞不达意等。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改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下功夫。因为语文学科不是文学课,而是为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和听取他人说话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益。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总目标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进行一次再认识,沟通语文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与语言实践的联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由面向应试转向面向素质,由只注重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读写转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由只注重课堂教学转向与社会时代同步。认识提高了,教学中就重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l、语文学科与现代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活跃课堂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过去的“读书做官论”是典型的封闭式教育思想写照。今天学生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中和当前减负不合拍。我认为;在讲课时,适当地把国家大事结合在课文中,再采用适当的点拨就能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当代社会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把中学生同龄人的习作搬到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现代生活的作品,学习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文体,让学生写请假条、写订合同、写申请书等文体,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以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听新闻,怎样看报纸,怎样读新书。让学生关心社会思潮,写观察日记说心里话。还可以把好人好事写成稿,往报社编辑部投,通过投搞使学生学习先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可以以批评的眼光对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最后也可提出批评。这样一搞;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干一些学生自己能干的活。学习了新闻和读报办报,我号召学生争当手抄报能手活动,我又向学生介绍一些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经验,抓住身边的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采访,自己动手办报,在办报过程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为自己将来知识的学习,不如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要。

过去的陈旧式“把着走、嚼着喂”的做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挖掘研究探索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化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获得教学质量的高效益。

3、“读书教学”应放在语文教学的什么位置上?多年来中高考的模式及应试内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本学的、背的内容考试中没有,于是课文就不必读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精读、熟读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题“江”、下题“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捞上一两道“高”题,借以提高升学率。其次,高考题型的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学师生的思维,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词、句结构类型,层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而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有朗读侵占学习时间之嫌。

4、近几年来教育界不断提倡教研教改,我们的老师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题大多定在了讲课方法上,加之教育领导部门的评估产生的误导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某些领导听评课的依据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且津津乐道于听“讲”,评教师讲得是否深透,课堂用语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这某种程度上就助长了“讲”风盛行,于是教师为得到领导的肯定,大“讲”而特“讲”,非“讲”不算上课,因此语文分析课就成了评估教师讲课水平的焦点,而第一课时的诵读则成了被“听课”遗忘的角落。

首先, 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其次,语文教学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有关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读书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第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诵读水平及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能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以此为学生作示范指导学生诵读。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及影碟,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朗读课文仿有材料,学有目标。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4

在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全面成长目标过程中的必要组成。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尤其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语文课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因为在诸多学科中,唯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大学语文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材中,处处皆是文质兼美、字字珠玑的佳作,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充分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渠道。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有着无限的向往和强烈的渴求。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很多人还难以鉴别或只能盲从,所以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汲取这些文学精品蕴涵的美,一可以满足自己对美的渴求,二还能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看蒙娜丽莎看》一文,跟随作者独特的审美角度,借助作者的艺术见解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从而更好地去发现并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之美。并且利用课后练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共享,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欲望。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诵读吟唱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借助语言文字的音乐美,在欣赏诗词作品时,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回味和体验,来感受作品的抑扬、回环和抒情之美,从而领略其中的情致和韵味。比如《诗经蒹葭》的学习,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加之与改编的经典歌曲进行比较欣赏,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情韵之美,进一步把握诗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使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教会他们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去发现美、感受美。当然,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蔼可亲的仪表、准确形象的语言、细腻真挚的情感、简明得当的板书,都会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拥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

二、大学语文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浸染,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语文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鉴赏,在解读作品人文内涵的同时,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真正走入文学。我们可以在生动可感、情趣盎然的教育过程中无声无息地熏陶学生的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比任何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或者批评更具有无声的力量。在《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学习中,当看到特蕾莎修女不仅把一生完全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自己却坚执地做了一辈子一文不名的穷人,而她所创建的仁爱组织却有四亿多资产时,同学们试问一下,是什么支撑着她,让她如此义无反顾?而作者又说,看到特蕾莎的事迹,我们能不羞愧吗?这又是为什么?在静默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火锅店泼汤事件、路上老人摔了是扶还是不扶的犹疑、因小挂擦而引发的大打出手、面对乞讨者我们的心境大家想想,今天的我们是怎么啦?《论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墨子提倡兼爱,主张爱人若爱其身;孟子倡导仁政,认为仁者无敌这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光彩熠熠的思想资源必定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再如品陶淵明,可让学生体会其人淡如菊的伟大品格;看杜甫,以《秋兴八首》做示范,让学生领略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挚情感;读到屈原,学习诗人身上为善而固执的执着和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爱国情操;《都江堰》中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则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殷希望;《我与地坛》对自然、人生、母爱的体验和思索,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屈从于命运,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走进《沈园》,我们伤怀诗人与爱人被迫分离的深创世痛,同时也感慨诗人对爱人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渝;步入《江南的冬景》,其温润、晴暖、优美的画面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眷恋和自豪这些优秀作家作品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三、大学语文可以秉承疑古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允许怀疑,提倡创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作家写作完成之日,并非文学产生之时,读者才是实现文章意义的最后一个环节。《诗经蒹葭》的主题之所以有爱情诗、讽喻诗、求贤诗等不同说法,就是缘于作品多义性的客观存在与鉴赏者的阅读创造。这种个性化的解读,能深化我们对作品的认识,从而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因此学生作为阅读者,与老师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避免作品分析的标准化和平面化,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学会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在反复不断的品读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5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包含着许多集体体育项目,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在这些体育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且构建了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是很重要的。只有具有了团队意识,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道德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与方法

2.1、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在中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老师是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要充分利用体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如果体育老师自身的品德行为一般,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将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道德教育成果。因此,要想很好的完成中职体育教学的高水平道德教育,体育老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培养浓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实现道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由于中职体育教学本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体育老师不仅要将基本的体育技能教授学生,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好爱,学会情景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2、提炼体育教材中的道德内容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的渗透要参照体育教材,遵循中职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行。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心里特征,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在选择教材时,体育老师要结合学期的教学任务,挖掘并提炼体育教学中的道德部分,真正的在教学中体现道德教学。我国的体育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奋斗史,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体育史上的感人事件,将体育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力。

2.3、注重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体育老师的个人习惯,如果体育老师每堂课都按时或者提前几分钟来到上课地点,那么学生就基本上都会按时上课并逐渐养成“守时”的观念;如果老师上课时对体育课堂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那么学生也会提高对体育课堂的认识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接受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体育教师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提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增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友谊,进而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2.4、善于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中职体育教学道德教育的对象,因此,在中职体育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突出了创新性和个性的特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心理上难免会存在低人一等的感觉,中职学生在学习上也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现象,中职体育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要经常性的给出积极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将道德教育很好的融于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3、结语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6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讲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不确切性和不可触摸性,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的弊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再由语文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唯一性。语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身品德和涵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