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校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及今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该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意义所在更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众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学生能借鉴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剖析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期间也不断重新认识语文这个学科。在严守本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并极力建议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目前,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大学都明显带有功利性色彩,这导致了金钱崇拜热甚至的社会道德层次的堕落,中职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培训课堂”,学生们虽然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技术但却始终缺乏人应具有的认知观和道德感。培训式的学习让中职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学生无视对“礼”“德”的学习,这将导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笔者认为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途径解析
2.1 改变“以考促学”观点是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走出应试功利化的泥沼,中职语文就不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且我们也从来不缺乏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考点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无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情画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以考促学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琅琅书声、涓涓细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语文中收获品德、理解真理、获取真知。
2.2 善于驾驭中职语文课的思想内容是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可以给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资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文以载道,许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欢树》表现的是对母爱的赞扬、《沁园春・雪》表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为人广博豁达的心性。深层次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令课本上本来生硬的道德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
2.3 结合职业特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性的关键
中等职业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带有更多的应用色彩。语文德育的教学应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应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脱节有碍于德育教学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将很快面临着接触社会与就业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以尊重师长、善于沟通及发挥创造性为主旨的课文并且教师可以删补课文,将一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文讲授,比如艺术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陶冶心灵、讲述美丽的文章、机电专业则可以选择一些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文章。
2.4 利用课外延伸中职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保证
道德的学习从来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的,走出课堂去感受社会、去社会中实践道德理论才是对优秀道德情操的一种传播与传承。走出教师的实践才能令学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虚无的、无趣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基准、在做人做事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保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各种大家讲座。在社会中践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道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石,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种语言书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灌输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含义与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彩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职业化教育 中职语文 应用
如果把中职教育比作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花园,那么语文无疑是其中最耀花簇。中职语文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它是一种资本,一种资源,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付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素质作为选拔企业员工的标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中职语文博大精深,更加多元化而且独具魅力。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素质培养,它能让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一定的培养。
1、中职学校职业化教育内涵
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发挥好职业教学,可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一定的知识水平、熟练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学生,可以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产业的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更是服务地方经济的改革。当前,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职业化就是具有一定职业所具有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一个人在追求职业过程中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职业技能的总和。职业化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精神,对自己干的职业负责,爱岗敬业、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也是一种态度,对工作的认真,不偷懒、不弄虚作假,甚至是一种行为准则,服从领导的管理、坚决执行并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严于律己、统一思想、为人表率,以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下属员工、加强学习、提高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纪律观念。在中职的学校中,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训,既要注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工作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在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学生职业化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就显得特别的不重要,只是一种程序,对老师、学生也就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也不重视语文教学的投入,也不去改革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困境。学生不学,老师不负责,学校又不管,导致语文的教学只是一种表面课程。中职语文选用的教材模式都一样,尽管对职业语文教学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和高中的语文教材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没有明显体现职业化的特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没有结合一定的职业化教学。
3、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化教育的应用
3.1 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
教学目标体现了中职教学理念,决定了培养学生的最终质量。语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准确的定位,完全表达学生的意愿,体现教育对学生职业影响。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依据不同的岗位不同设置不同的语文要求,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而不是像吃大锅饭,吃得都一样,这样培养出人才大同小异,没有一定职业意识,更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语文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目标来进行科学的设置课程,用语文影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的职业素质,而不是单一的学习专业技能,让学生具有浓郁的职业意识。例如,美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感性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很好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灵感意识,例如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等偏理科的专业,应该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锻炼,侧重学生理性和抽象之间的连接,加强学生严谨态度的培养。例如:建筑工程、通讯工程、控制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等偏工科的专业,应该侧重学生的意识与行为协作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意识的提升。通过职业化的教育,让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语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3.2 塑造感性的职业形象
职业形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影响学生所在企业的团队的发展。职业的形象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外在形象、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等。因此,加强学生形象,显得特别的重要。职业形象不是外在的加强,不是简单地通过西装来塑造,更重要的内在的培养。实施中职语文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感性的职业形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和别人沟通,如何去为人处世,如何去加强道德培养,如何去适应职业需要等。
3.3 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
教学载体是蕴含、传递教学信息的基础平台,是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语文的教学,营造一种职业化环境,通过以信息为载体,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改变传统的的教学凡是,突出教学的职业实用性,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
4.结束语
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中职学生必修课程,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应该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把语文加血过程应用到职业化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塑造感性的职业形象、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张悦耳.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3]张金英.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3
上述学生存在的问题,其实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弥补和修正。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笔者发现只有从情感教育入手,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使他们逐步走向正轨。
一、教学中的亲情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很多家庭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很多家长为孩子上学省吃俭用,艰辛劳动,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为父母考虑过,攀比、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社会的偏见和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缺少自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合欢树》这篇散文时,通过对母亲的追忆以及对合欢树的由来的叙述,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笔者还给班里的学生讲了一则《大树和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孩子从小和大树玩耍,大树也特别爱护孩子,孩子天天围着树玩,吃树上的果子;孩子渐渐长大了,要上学,大树就把所有的果子卖了给孩子交学费;孩子成人了,要娶妻,没有房子,大树就让孩子把它所有的树枝都砍去盖房子;孩子要远行,大树把它的树干给了孩子做船;若干年后孩子远行回来,大树已经是垂垂老矣,也没有了果实、树枝、树干,只剩下一个树墩,孩子坐在树墩上和大树聊天。大树说:“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但是我还有树墩还可以让你歇一歇。”孩子说,他就是回来陪大树的,他再也不走了。这个孩子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大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毫无保留一心只为孩子的父母。故事讲完了,许多学生都被深深打动了,笔者还以古语“子欲养而亲不在”为例子,让他们思考父母亲渐渐年老,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及时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倘若真到了“亲不在”的时候,我们就后悔莫及了。这堂情感教育结合课堂教学的课,收到了很好的亲情教育效果。
二、教学中融入友情教育
《士兵突击》讲述的是军人的故事,士兵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刻画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的“士兵之歌”。文章通过写三个普通士兵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赛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演绎了一段意气飞扬的军旅生涯,表达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在讲这篇节选《士兵突击》课文的时候,笔者紧扣主题:不抛弃、不放弃,着重从情感角度强调了友情观念。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士兵突击》的主人公,和我们许多学生一样,许三多这个普通农村孩子,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因为他的笨,让全连受牵连;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团战士为之骄傲。而我们身边的许多学生,有错误没有身边的朋友为他指正,有光彩没有身边的朋友为他喝彩,人情味很冷淡;他们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对他人漠不关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笔者还列举了一个例子:有人违反纪律,参与打架斗殴,身边有“朋友”帮忙,而成绩落后却没人帮助……他们参与错误的事情没有抛弃和放弃“朋友”,讲什么“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而在正面的事情上却抛弃了友情。笔者反问学生“那些一起参与打架斗殴的友情和《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友情,哪个才是真正的友情?”学生们都没有回答,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三、正确引导中职生的爱情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学到的这首诗,觉得意境很美,一下子把笔者当年想要的那种爱情展现出来了。当笔者从中职的《语文》教学课本中再次读到这首诗,笔者意识到中职语文教材一改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已经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爱情。
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语文课本中引入爱情观,若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领悟,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上面这首《致橡树》的作者舒婷,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她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她对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而现在有些中职学生,特别一些漂亮的女生,往往沉湎于灰姑娘的故事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居然有傍大款的想法,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附庸。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觉得有必要来唤醒和教育学生,尤其是女生应坚守自身的尊严与价值,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
真正的爱情,作为爱的双方必须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舒婷的《致橡树》,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爱情美应该是平等独立、心灵默契、相知相依、荣辱与共的。
很多来自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有许多爱情至上的描写,特别是男女双方殉情的情节渲染,可能使学生形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殉情观,从而漠视生命,比如《孔雀东南飞》,再比如说《梁祝》,这种爱情观要不得。而《永远的蝴蝶》中的主人公失去恋人后备受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的折磨,但没有因此轻生,笔者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对学生强调了生命的伦理是追求长久,爱情的伦理是追求真诚、专一,当两种伦理发生冲突需要选择时,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选择生命,让生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四、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明代学者顾炎武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描述了古代读书人所具有的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现代的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只要不关他的事,根本不闻不问。他们注重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和社会,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只强调个人,以“我”为中心,缺乏为集体、为社会牺牲的精神。有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了这种状况:“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和社会利益吗?”64%的学生回答说“不会”,23%的学生回答说“可能”,只有13%的学生回答说“会”。由此可见,学生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更偏重个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责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就学校而言,要把责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正面引导,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在课堂上,笔者曾经引用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来教育学生: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建造的房子,我们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人的力量,不如说它是伟大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生活。笔者又讲到“神舟七号”的成功,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也不是某一个航天英雄的成功,这背后凝聚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经过无数次的设计、实验、制造,经历多次失败,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最终走向成功的。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会干涸?”笔者问。
“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学生们告诉了笔者答案。
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开拓创新的能力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徐春华.中学语文美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9.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丽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4
在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全面成长目标过程中的必要组成。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尤其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语文课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因为在诸多学科中,唯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大学语文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材中,处处皆是文质兼美、字字珠玑的佳作,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充分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渠道。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有着无限的向往和强烈的渴求。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很多人还难以鉴别或只能盲从,所以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汲取这些文学精品蕴涵的美,一可以满足自己对美的渴求,二还能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看蒙娜丽莎看》一文,跟随作者独特的审美角度,借助作者的艺术见解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从而更好地去发现并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之美。并且利用课后练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共享,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欲望。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诵读吟唱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借助语言文字的音乐美,在欣赏诗词作品时,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回味和体验,来感受作品的抑扬、回环和抒情之美,从而领略其中的情致和韵味。比如《诗经蒹葭》的学习,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加之与改编的经典歌曲进行比较欣赏,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情韵之美,进一步把握诗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使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教会他们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去发现美、感受美。当然,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蔼可亲的仪表、准确形象的语言、细腻真挚的情感、简明得当的板书,都会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拥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
二、大学语文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浸染,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语文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鉴赏,在解读作品人文内涵的同时,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真正走入文学。我们可以在生动可感、情趣盎然的教育过程中无声无息地熏陶学生的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比任何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或者批评更具有无声的力量。在《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学习中,当看到特蕾莎修女不仅把一生完全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自己却坚执地做了一辈子一文不名的穷人,而她所创建的仁爱组织却有四亿多资产时,同学们试问一下,是什么支撑着她,让她如此义无反顾?而作者又说,看到特蕾莎的事迹,我们能不羞愧吗?这又是为什么?在静默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火锅店泼汤事件、路上老人摔了是扶还是不扶的犹疑、因小挂擦而引发的大打出手、面对乞讨者我们的心境大家想想,今天的我们是怎么啦?《论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墨子提倡兼爱,主张爱人若爱其身;孟子倡导仁政,认为仁者无敌这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光彩熠熠的思想资源必定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再如品陶淵明,可让学生体会其人淡如菊的伟大品格;看杜甫,以《秋兴八首》做示范,让学生领略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挚情感;读到屈原,学习诗人身上为善而固执的执着和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爱国情操;《都江堰》中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则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殷希望;《我与地坛》对自然、人生、母爱的体验和思索,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屈从于命运,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走进《沈园》,我们伤怀诗人与爱人被迫分离的深创世痛,同时也感慨诗人对爱人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渝;步入《江南的冬景》,其温润、晴暖、优美的画面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眷恋和自豪这些优秀作家作品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三、大学语文可以秉承疑古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允许怀疑,提倡创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作家写作完成之日,并非文学产生之时,读者才是实现文章意义的最后一个环节。《诗经蒹葭》的主题之所以有爱情诗、讽喻诗、求贤诗等不同说法,就是缘于作品多义性的客观存在与鉴赏者的阅读创造。这种个性化的解读,能深化我们对作品的认识,从而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因此学生作为阅读者,与老师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避免作品分析的标准化和平面化,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学会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在反复不断的品读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5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包含着许多集体体育项目,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在这些体育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且构建了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是很重要的。只有具有了团队意识,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道德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与方法
2.1、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在中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老师是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要充分利用体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如果体育老师自身的品德行为一般,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将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道德教育成果。因此,要想很好的完成中职体育教学的高水平道德教育,体育老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培养浓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实现道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由于中职体育教学本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体育老师不仅要将基本的体育技能教授学生,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好爱,学会情景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2、提炼体育教材中的道德内容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的渗透要参照体育教材,遵循中职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行。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心里特征,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在选择教材时,体育老师要结合学期的教学任务,挖掘并提炼体育教学中的道德部分,真正的在教学中体现道德教学。我国的体育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奋斗史,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体育史上的感人事件,将体育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力。
2.3、注重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体育老师的个人习惯,如果体育老师每堂课都按时或者提前几分钟来到上课地点,那么学生就基本上都会按时上课并逐渐养成“守时”的观念;如果老师上课时对体育课堂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那么学生也会提高对体育课堂的认识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接受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体育教师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提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增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友谊,进而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2.4、善于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中职体育教学道德教育的对象,因此,在中职体育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突出了创新性和个性的特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心理上难免会存在低人一等的感觉,中职学生在学习上也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现象,中职体育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要经常性的给出积极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将道德教育很好的融于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3、结语
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6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讲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不确切性和不可触摸性,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的弊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再由语文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唯一性。语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身品德和涵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