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工作报告

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文1

一、我局业务工作基本情况

统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统计部门是经济决策的智囊团,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我深知做好统计报表、调查等各项业务工作关系到我县整个统计事业的发展。县统计局共有工业、农业等9个统计专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认真完成月、季、年的统计报表工作,把好质量关,保证统计数据科学、准确,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做好日常统计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从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专项调查。有序开展了1‰人口调查、人口变动与劳动力抽样调查、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限下工业能源调查、个体工业能源调查等多项专项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我们及时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分析实际情况。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县里的各项考核等重要工作,我局在我县星级乡镇考核及上级政府对我县县域经济考核的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县域经济考核工作中,为我县取得良好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今年,我局积极做好各项普查工作。一是及时了我县农普的主要数据公报,普查中,我局共调查了27个乡镇(场),14.6万户住户,282个村级组织,经过全局上下的努力,出色的完成了我县农普工作任务,并得到了国家级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各乡镇普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二是做好经济普查的前期清查摸底工作。在清查摸底过程中,我局认真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要求,成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乡镇(场)也要有下设普查办,做到部署统一。并分别对全县489名普查员进行普查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普查知识。现清查摸底阶段工作以基本结束,初步统计,全县共有法人单位1570个,产业活动626个,个体经营户24012户。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局根据县委学习实践小组《关于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所组织的“六查六看”的活动中,认真查找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共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计监测范围还不够广泛,第二、三产业样本少,能够经常报送的单位仍然停留在少数。还无法通过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市场运行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趋势,更不能深度、系统、科学地反映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情况,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二是目前在我们的统计报表制度执行过程中,有的单位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依然有个别单位因为统计工作人员出差、学习等多方面原因,统计工作没有及时交接,报送报表时断时续,造成统计调查对象范围不固定,汇总数据难以形成统一口径,无法进行纵向比较等问题,影响我们统计工作的成效。

三是报表迟报现象仍然存在,现在仍有一些单位不能按时报送,有时甚至迟报四五天,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程。

四是报表填报内容不全。在日常各乡镇的报表内容上,存在漏填内容的情况,给统计汇总工作带来很的难度。

三、改进方向和措施

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加强对各股室的管理,明确责任。要认真将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经局长审核同意后,及时报送县委、县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切实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适时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文2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为我国宪法确认的法律制度,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作出新的贡献,这些都值得我们用新角度、新视野去审视。

近期,我们通过对__镇、__乡、__乡的人民调解工作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我县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今后如何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 我县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我县共辖13个乡(镇),167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2329个村民小组。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208个,其中,村民调解委员会166个,乡(镇)街道调委会16个,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12个,区域性行业性调委员会14个,共有调解人员3357人。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及行政村。

(二)不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几年来,县司法局多次组织乡(镇)司法员到市、县学习培训,乡(镇)司法所每年针对基层人民调解的特点和工作要求对基层调解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乡(镇)司法所结合农村基层组织换届工作,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确保人民调解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二、我县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重视不够。有的部门对这项工作不是不重视,而是重视不够,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客观上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

(二)人民调解基础建设落后。做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家越来越重视,但我县是属国家级贫困县,我们这些不发达地区的人民调解工作与国家的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民调解工作在要求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村调解委员会无固定的调解场所、无牌子和印章、无规范文书、无标识,各村从制作调解文书到管理归档都五花八门。

(三)人民调解工作业务培训比较少,调解员队伍素质偏低,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要求从事人民调解的同志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国家政策,还必须了解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并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近几年来,由于换届竞选等因素,各村民委员会的人员变动很大,许多村负责人民调解工作的都是新手,这些同志不具备必须的法律政策水平,不掌握必要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遇到疑难矛盾纠纷,往往无所适从。况且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素质,否则,调解工作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调解工作潜能难以充分发挥,所以,目前状况与新形势的要求相距甚远。

(四)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由于县财政保障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按照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有关规定精神,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可以得到补贴,但由于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如果财政不保障经费,把经费保障的责任落到村(居)委员会的身上,他们更是无力承担。经费的不保障,严重的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我县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们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二)要切实加强人民调解业务的培训,提高调解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要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分批的对全县的调解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组织调解员学习人民调解工作经常适用的《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提高调解人员法律政策水平,增强调处重大、疑难复杂民间纠纷的能力。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抽出专项资金及时向基层调解组织制作印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各项规章制度、调解文书,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规范化、程序化。

(三)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指导监督部门,我们要积极向人民政府争取,希望县人民政府根据财力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及调解员办案补贴,并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文3

提前谋划,广泛听取意见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研究室从2012年10月下旬就启动了常委会2013年度监督计划制定工作,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013年度监督计划编制方案,并就监督计划的建议议题向各委员会征求意见。各委员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与分工联系部门的沟通,并根据党的十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精神提出了2013年监督建议项目。研究室根据反馈情况,汇总形成监督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提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84次党组会议讨论。会后,研究室根据党组会议提出的意见对监督工作计划作相应修改,吸收了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的建议,并征求了各委员会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送审稿提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次党组会议讨论,党组会议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春节后,研究室结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领导与“一府两院”党组领导沟通交流会的精神,以及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议案和书面意见的要求,在同相关委员会沟通的基础上,再次对部分项目作了调整。经2月20日第2次主任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最终出台。

内容充实,更好服务大局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的第一年,市人大常委会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按照“五个着力”的要求安排全年监督工作,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围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深化改革开放,安排听取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重点监督“十二五”规划中影响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的规划完成情况,以及规划中设定的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执法检查,推进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融资环境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围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安排听取本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重点监督本市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情况,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情况。围绕民生改善和加强社会管理,安排听取教育经费预算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促进教育经费使用进一步合理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围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安排听取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重点监督当前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环保热点问题和重点工作等等。

除常委会层面的监督项目外,各委员会还将自主开展监督调研,围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续建回民公墓、强化非政府组织活动管理等多项工作开展监督调研,把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

回应关切,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当前,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群众希望上海更好地发展,期盼能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人大代表来自群众,对民情体察最直接,对实际问题最了解。因此,市人大常委会在安排年度监督工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吸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确保常委会的工作能切实贴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共提交议案102件(主席团确认为正式议案的为37件),提出书面意见732件,提出了许多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代表们对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旧区改造的呼声最为集中和强烈。李贻民、蒋建华等173名来自黄浦、虹口、闸北、杨浦和嘉定的代表分别提交了6份议案,呼吁加快苏州河沿岸旧区改造步伐,希望政府能制定旧区改造的详细计划,加快开发建设,加快旧区改造动迁安置房和相关配套建设,早日改善部分中低收入群众的居住环境。这是继2012年市人代会134名代表提出关于重视苏州河北四区改造建设的议案之后,再次联名提出议案。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积极和市政府进行沟通,特别增加了关于旧区改造工作情况的监督工作项目,重点监督旧房改造、郊区旧城改造等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举措,希望能全面推进旧区改造,让旧区居民共享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

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文4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其传递的不是简单的调速信号,更多是中国坚定切换发展路径的时空抉择: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增长模式,从难以持续的路径之中抽身转型。

发展的挑战,转型的紧迫,倒逼我们必须将发展的支撑基点置于“第一生产力”之上,让推动增长的动力从粗放低效投入成本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加速转变。这是实现产业强国路径无法排除的选择。

要实现这一点,推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指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回顾历史,过去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局部的、单向式的,缺少全面部署和系统推进。计划体制下不少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实施的改革措施,由于推进不彻底、改革不配套,让衍生出的新问题新矛盾放缓了我国科技前进的步伐。

比如,“产学研”未能实现有机结合,企业往往追求短期利润,不愿过多投入研发费用,创新动力不足;科研院所改革不到位,科研行为与市场脱节,竞争力较差,甚至有少数运转困难的转制院所重新回到事业体制内;科技资源宏观配置呈部门分割化局面,造成重复建设、效率不高。

总体看,现行科技体制依然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混合体制。这种体制很难让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牵引力。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建立现代科技体制的关键,就需要在国家科技战略的“大安排”下,坚定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让更多创新资源“围着企业转”。

目前,产学研合作“三驾马车”存在“各拉各车”的现象,创新要素未能有效向企业聚合,集聚效应不强。高校无论基础还是应用方向,普遍存在用论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状况;应用类科研院所改制后,与同行业企业形成某种竞争关系,难以有效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这导致目前产学研合作随意性比较强,产业缺乏来自高校和院所这些创新源头的有效支撑,不少企业反映前沿技术储备不足,赶超发展缺乏后劲。

科技项目选题机制不合理,企业缺乏话语权和主导权。近年来,国家明确要求科技项目必须以企业为实施主体,有产业化目标,并将科技项目投入逐步由院所和高校为主转向企业为主。而实际操作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企业负责人曾向《财经国家周刊》表示,现在的科技项目中,由企业提出的立项不到20%,大部分来自院所和高校的专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项目选题机制大都由院所和高校牵头提出,容易出现专家从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偏好出发选题,对是否能与企业需求结合考虑得不太多,也往往体现不出跟踪产业技术和市场前沿的意识和能力,结果一起手就注定了研究成果与市场需要可能脱节的命运。企业主体地位被滞留在文件中、纸面上。

在自身研发机构缺失或实力不强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对科技公共研发平台的需求十分强劲。从现实情况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支撑还不够。不少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研发机构,但面对需要克服的行业共性难题时,存在分割、封闭现象,不能举全行业研究之力实现关键突破和技术共享。即使成立产业联盟,相当一部分也是貌合神离、各自为政。有关专家认为,从脱硫行业到LED产业,一开始企业都是蜂拥而入,争相购买国外技术,但购买后并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而且互相封闭,恶性竞争,最终反而导致整个产业落后。

让创新资源围绕企业转,不该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要在科技立项上真正让企业牵头,“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并充分肯定高校和院所科研人员的‘产业贡献’。”

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国家战略方向,从重点行业中选择培养一批骨干企业、大型龙头企业,作为国家计划和产业技术方向的提出者,加强行业协同创新。可借鉴国外经验,在产业攻关中设立“国家课题制”,从国家战略层面,选择一批具备追赶和超越条件的重点领域,引导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集中优势资源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制定技术标准、产业规划和技术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文5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为一个以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开展科技人才交流、技术贸易、科技信息交换的科技交流活动中心,是适应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搭建更为顺畅的科技服务与交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技术引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工作进行集中展现,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验收提供保障。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为我市区域性标志建筑,其设计不仅要体现科技的内涵,而且要作为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的典范。该中心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投资总额2亿元。分为1栋主楼和2栋裙楼,主楼20层。其功能设计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面向全国的科技资源集散基地、科技市场交易基地;二是面向企业的科技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专家诊断与科技信息咨询基地;二是面向全省的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科技会议接待基地;四是面向全社会的科技展览展示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五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同基地、科技文献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基地。该中心虽为公用性建设,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它既可以提升我市乃至全省科技水平的知名度,也可以吸收尖端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中心创新创业。

鉴于该中心的功能要求,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拟选择在贵县区域内建设,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贵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贵县科技工作亮点纷呈,成绩卓著,成为全市、全省及至全国的科技工作先进县。把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选址定在贵县,更能体现科技的价值。

2、贵县位于城区的主要拓展区,县城镇属城市规划的两镇为市“一核五片”中的两个组团,全县有70余平方公里面积在市城市规划区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省会的辐射功能。交通发达便捷。西站也都纳入了市总体建设规划,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当前,市加紧实施“一江两岸”建设,红谷滩的开发,市政府的北迁,特别是红湾公路已经开通,已使贵县县城与市城区浑然一体,加上省第二高校园区在城郊省庄规划建设,贵县已成为商住、投资、兴业、办学的热土。

3、近年来,贵县的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工业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十强”,省级开发区——外商投资工业区,已初步形成了食品、药品、服装、印刷以及轻工制品五大支柱产业。农业列全省八强,属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米基地县。已建成优质米、荞头等生产基地。商贸业快速发展,县集贸中心、生米荞头和花生市场、乡镇企业城汽车广场、望城花卉苗木市场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商品集散地。

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文6

科研院所拥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研究队伍,他们具有创新潜力与创新动力。科研院所创新的瓶颈不在于创新能力而在于创新氛围。良好的创新氛围能挖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力,培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鼓舞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为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提供信念支持,制度保证和文化保障。作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团队和支撑平台,科研院所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推动自主创新持续、和谐发展。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发动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使科技工作者想创新使创新潜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激发,使有创新能力者得到发挥和增强,而没有创新能力者也将得到熏陶和培养。许多时候,不是科技工作者缺乏创新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环境;许多事情,不是科技工作者没有能力去做,而是没有条件去做。当科研院所提供了恰当的创新氛围,科技工作者就能够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就有理由期待一种酝酿中的突破。只有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使科技工作者想创新,才能培养出自主创新的成果和成长出自主创新的团队,才有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科技工作者敢创新。任何创新都是有风险、牺牲与代价的,并且这种极具风险的创新过程往往是曲折和漫长的,所以需要科研院所的创新氛围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观念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给科技工作者一个创新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科研院所的创新氛围给科技工作者提供责任与信念的引导,提供风险与价值的认识,提供制度与文化的支持,再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工作者聚在一起也无法承受这种可能的失败。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风险性;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有长期性。而科研院所的创新氛围可以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让职工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创新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