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与音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与音乐论文范文1
发展前景,从资料和已掌握的信息来看,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新体系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未来。
1.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改革音乐素质教育,创新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已被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国家级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面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和推广工程。自2012年1月起,该培训项目因成效卓著被正式纳入《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2014年8月还增添了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全面、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以便不断完善音乐教育教学新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由此可以看到国家的改革决心和投入力度。
2.新教材的编写情况
已经出版发行并试用的教材有:
(1)高建进编写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程》(小学一年级上、下册)该套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童谣、儿歌等简单音乐元素和简单音乐情绪、音乐情感入手,逐渐过渡到民歌、名曲,直至情感更为丰富、强烈,有审美深度的较复杂乐曲。
(2)匈牙利的凯特琳•柯斯编著的《歌唱基本素养教材1》,该教材的核心在于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目前供普通大学生和音乐学院的学生使用。虽然教材只编写了一小部分,但他们仍在夜以继日地按计划、分步骤地编写供各个年级使用的新教材。3.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完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已开设了多门国内空缺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的新课程,填补了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的空白。如《钢琴即兴演奏》《儿童音乐剧》《音乐的读与写》《音乐与动作》等在初步认识和了解了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当务之急是如何灵活应用的问题?我想课堂实践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二、音乐律动的应用
音乐律动是音乐的体态动作表现,是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联动,其主要教学功能是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动作显化,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情感体验。音乐律动是与音乐运动同形同构的身体运动,学生容易掌握。这两种运动都是处在显现的,一个能听见,一个能看见,不像情感运动是主体内在的。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由于律动除了能引起视觉还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律动动觉可以和主体音乐听觉一样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所以律动可以与音乐共同产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单独由音乐听觉引发的体验要强烈。音乐律动经常作为实现和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手段。在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新体系教学中,往往把音乐律动作为音乐教学的入门内容。爱国歌曲《十送》的律动教学内容如下:
1.聆听音乐,建立音乐律动基础经验
在律动教学中,音乐起到了诱导与激绪的作用。学生要做富有表现力的律动,必须首先学会注意聆听音乐。这种注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听音乐音响的注意;二是对自身肢体运动的注意。也就是说,律动者要注意聆听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速度、乐句、音色等。要能熟悉这些音乐要素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运动,要在感知音乐要素的时候做出走、跑、及拍手、摇摆等动作。《十送》的音乐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全曲共分为六大段,其中有三段是采用相同的旋律写成的。六段的结构是一致的,每段分别由六个小分句组成,结构呈方整性。旋律音高分别在中、低、高三个声区逐一呈现,起伏而有变化。全曲都采用二四拍,强弱富有规律,并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和附点节奏为主。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乐句中的间奏音乐,其实那是休止符节奏的填充,此处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稳节奏,找准强拍。歌曲的速度虽然很慢,但蕴含的节奏律动感还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完成最初级的律动经验。如:稳定拍、重音的周期与转换、舞线、乐句、呼吸、空间与方向感、能量释放与控制等。
2.打开身体,进行音乐律动表达
“闻歌起舞”是人随着音乐律动的本能反应,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学会用肢体对音乐音响作出快速反应;同时进行身体各部分的有效配合,并把握住身体的紧张与放松,最后达到对身体的控制,使自己整个身体融入音乐的紧张与放松的节律中去。《十送》的律动设计:教学对象是具有初级舞蹈基础的大学生,采用的是舞蹈性律动教学,但编排的动作难度不大,类似于广场舞,遵循的是易学、好记的原则。主体音乐共有六段,每段都是24个小节,其中以四个小节为一个八拍,因此每段都要设计六个八拍的动作;并且要注意在每一个八拍之后稍作呼吸,此时可以变换动作或是方位,以免动作重复,加强音乐律动的灵活性和观赏性。具体做法如下:在歌曲第一段中,先让学生用双脚随节拍走动起来,然后加进双手动作,包括托举、挥手等动作,当手、脚能配合一致,就再加上头部及脸部表情,尽量做到眼随手动,有一定的表现力。“三送”那段中,因为音乐的音区有变化,是在中、低音区出现的,因此动作设计要稍作变化,并配合歌词中的撒种子、拉手等内容,加进一些下蹲、屈膝动作。“五送”是女声齐唱,可以加进一些体现女性柔美、温婉的动作。如慢速的旋转、扭腰等。“九送”那是一段男高音独唱,在高音区的音调更加高亢、嘹亮,律动的幅度应适当加大一些,可采用十字步、扭秧歌动作,会使得情绪更加高涨、气氛更热烈。最后那段是混声齐唱,动作要整齐、大方,末尾一句应逐渐放慢,最后做一个挥手的造型动作,让人始终沉浸在依依不舍、难以忘怀的情节中。
三、即兴表达的课堂实践
所谓兴是指人的情绪,即兴的意思是指按人的情绪进行音乐活动。情绪的来源是主体的思想、心情、处境和客观环境、事件、时机的影响。音乐活动包括:律动、歌唱、演奏、创作。新体系进行即兴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四、结语
教育与音乐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体育生;音乐教育;教学方式
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专业型人才,但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整体教育理念,其他科目的辅助作用在体育学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旨在熏陶和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填补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空白,对于体育生的综合培养和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帮衬作用。常言道:“音体美不分家”,体育学科与音乐学科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在体育生中开展音乐教育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但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体育生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学科不够重视这两方面,但也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比如音乐艺术本身对情绪的作用可以帮助音乐学科与体育生的专业学习生活建立和谐的关系。本文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终提出音乐学科在体育学校中有效开展的理想方式,以供参考。
一、体育生音乐基础较差,音乐教学难度大
体育生在音乐课堂上集中呈现出一个普遍的状态——音乐基础差。这大概是由于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体育专业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训练上,无暇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教学内容有所重视并进行掌握,因而给音乐课程教学造成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的办法是从基础入手,重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在于,音乐学科在体育学校中的作用是辅助和帮衬学生在完成体育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而音乐教学的目的不能以培养音乐专业型人才为标准,而应以平稳有序的状态熏陶和促进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形成。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对学生音乐基础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乐理。比如音名、唱名、音程的概念,音与音之间的具体关系等等。正常情况下,学生对于音乐是有个大体认识的,起码知道do、re、mi、fa、sol、la、si在音高上的排列顺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每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也就不那么吃力,但仍需耐心引导、详细讲授,保证学生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完成了这部分工作就可以保证学生对音乐的基础理论有了大致的理解,建立了初期的音乐基础,为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体育生不重视音乐教育,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当教学内容逐渐丰富、难度逐渐加深,体育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学习重心是体育专业,音乐只是附属学科而且未必会对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学生就会对音乐学科、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不愿投入精力。针对这一问题,我的态度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课堂,而不是强硬地将他们“按”在课堂上。简单来说,就是转换思路,用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不以教育性质来呈现音乐课的内容,而从接触、理解艺术的角度来进行引导,使学生愿意将注意力放在音乐课上。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在每节课开始都提供一些音乐给学生来进行鉴赏和品咂,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这些音乐的类型可以以流行音乐为主,契合学生的审美倾向,使他们认为进入音乐课堂是一件值得期待、颇有意思的事,如此,提高教学效率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利用音乐对情绪的作用开展教学
音乐是与情绪相关的艺术,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对人的情绪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摇滚乐可以使人澎湃、轻音乐可以使人放松等等。立足于这一思考角度,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学科的这一特征来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体育学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大致以高强度的训练为主,这种生活状态不仅考验他们的体力,更会磨练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力量,一些意志力不够强大的学生会对日复一日的训练产生抵触情绪,并出现灰心丧气、提不起斗志的情况。此时通过音乐的力量来改变他们的情绪走向就显得尤为关键。举例来说,许多普通人在跑步锻炼时都喜欢戴上耳机听些节奏鲜明、有力量的音乐,一来丰富自己的运动感受,二来可以带动情绪,使自己可以主动且积极地完成跑步这件事,不至于在中途感到疲惫和厌烦。这就是我们的切入角度,通过情绪昂扬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奋发精神,帮助他们在训练中达到最佳的状态、产生最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当的音乐作品,并且做到定期更新,避免他们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应当注意的是,推荐音乐当以结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展开,使学生在接受音乐的功用时不至于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身的意义。
总的来说,在体育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是很有必要且具备理想的实践方式的,只要真正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特征和需求,从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就能解决既成的教学问题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丽萍.体育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J].体育科技,1992.
教育与音乐论文范文3
通过实践证明,不同的乐曲、速度、节奏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和身体机能的反应。例如,轻缓的乐曲通常具有舒缓情绪、平复心态的作用,相对欢快的乐曲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因而,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音乐类型,建立不同的音乐艺术形象,不断启发学生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仅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1)创设阳光课堂。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要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音乐课堂与其他的教学课堂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效果,因而,教师要尽量将关爱带入音乐课堂,将对生活的希望和热爱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情感和尊严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音乐基础,合理创设情境,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避免直接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加重学生自卑或者厌烦情绪,给学生的心理恢复造成更大的困扰。音乐教师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或者与心理学教师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教学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和方式往往被忽略,在新课改的教育要求下,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增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音乐教学作为一门内容丰富、教学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不仅要遵循教学的一般原则和要求,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歌声和舞蹈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求,音乐教师要加强对这些细节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比如可以组织合唱比赛,《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逐渐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懂得维护集体的荣誉。在比如,音乐教师还可以设置舞蹈大赛,在《军中姐妹》这个舞蹈中,学生可以模仿军人进行出操、训练等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个人意志力,促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3)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是一门感性最为强烈的艺术,不论是自己聆听音乐,还是进行唱歌、跳舞、弹琴等活动,都能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从学生追求和喜欢流行音乐这一方面就能看出音乐的独特魅力。利用音乐这一独特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中,可以胜过传统教育中的无数说教理论,不仅可以避免直接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还能使学生欣然接受。音乐可以说是人们心灵的良药,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心理理疗方面,利用音乐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器乐的教学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竖笛表演《深深的海洋》这一乐曲,由于这一曲子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相互倾听,及时有效地调整发音,最后达到演奏的和谐和统一,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演奏中找寻心灵的归属地,升华自己的情感,还能陶冶整个团队的情操,培养集体荣誉感。
(4)延伸教学内容。
学生在产生心理障碍和困惑时,单靠心理教师传授的心理学知识,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还需要音乐教师的配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音乐鉴赏课堂上,可以将一些音乐家的生平故事介绍给学生,如贝多芬、海顿等,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的音乐创造史和人生历程,从音乐家的艰辛历程中,感悟到人生成功的不易,促使学生的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音乐家们的创造精神,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正确对待责任、情感和挫折,进而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
3总结
教育与音乐论文范文4
美感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在美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审美者自身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击玉成乐,使其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与感悟,进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透彻地感知音乐,解读蕴含其中的美感。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对此鲜有涉及,抑或只是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其远未做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通过倡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实践,使他们在自我感知体验中学会欣赏美。例如《天山之美》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牧马之歌》、《青春舞曲》的教学后,引导学生运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去演唱这两首歌,使每个学生都大胆地唱出自己心中的美丽天山,“从那西边树丛露出弯月牙,马群踏破了野花跑回家,大家围坐月光下,泡上可口的奶茶”。如此,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感知音乐美、欣赏音乐美,进而形成对美的感悟与内化。
二、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深化对音乐美的感知
在现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深化对音乐的感知与领悟,进而升华自身对音乐美感的体会,提高对音乐的鉴别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春天举行音乐会》讲授时,在播放完这首散发着春天的欢乐气息的歌曲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感知音乐中每个音节传达的讯息,并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去揣摩春天的声音,例如“轰隆隆、轰隆隆”的春雷声,“沙沙沙、沙沙沙”的春雨声等。然后,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音乐道具,如模仿春水声的串铃、模仿春雷声的铃鼓以及模仿春风声的沙锤等,启发学生找寻出这些乐器在曲中代表的每种声音,并让学生说说理由。最后,让学生说出其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中收到的讯息,并与大家分享其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感知予以积极有效的评价,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增进对音乐美的理解,形成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
三、结语
教育与音乐论文范文5
我国师范音乐教育是在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是围绕更好地传播西方古典音乐开展的,虽然我国音乐教育在借鉴中有创新,但在师范院校开展的音乐教育中,从乐理知识到演奏练习基本还是以西方音乐为蓝本进行教学设计。以和声理论这门课程教学为例,教学还是在借鉴西方古典和声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能够适应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很多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就显得与时尚脱节,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最重要的是,这种借鉴而来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更好地传播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同样,也无法有效适应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而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音乐流行音乐,通过流行音乐与时尚结合起来,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途径,将对于未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必要性
(一)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音乐文化本身就是随着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的审美品位的变化而变化。现在音乐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虽然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有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审美文化的变化。因此,音乐教学要获得发展,必须紧跟时展,紧跟音乐文化的发展步伐,进行音乐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作为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也需要将现代音乐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对现代音乐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和研究,不断创新音乐教育,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他们极力推崇流行文化,喜欢跟时尚,喜欢流行音乐。而在传统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恰恰缺乏这种流行元素,音乐教育重点是传播一些声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美声、民族唱法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感觉这种教育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感觉这种教育内容不够时尚,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但如果师范音乐教育能够引入流行文化,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更有效地传播现代文化思想
流行音乐不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手法独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更重要的是,流行音乐与时尚挂钩,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能够有效地传播现代文化,传播现代思想。流行文化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亲民性和娱乐性,因此,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现代文化思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的需要。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有效完善音乐教育,有效地进行祖国灿烂文化的传承。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需要
流行音乐引入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效认识到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通过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教育比较,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种文化的优缺点,可以有效丰富音乐教学方法,对于开启学生的创作天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审美心理和审美品质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
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在毕业后基本都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或者是初中生。中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限,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最有感觉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因此,作为师范院校毕业生,要想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一番事业,就需要掌握流行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把自己在流行音乐的学习中的体会更好地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中小学生对流行音乐优劣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流行音乐的优劣,从而有效促进自己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教育与音乐论文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特点文化功能素质教育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等身心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具有辅德益智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方,音乐教育向来被十分重视,西方教育界从六个方面明确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它包括:(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一种基本形式;(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独特艺术;(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六个方面实质上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多年来我国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情况,尤其是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并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功能;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也是推动我国21世纪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文化功能
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因此,它成为培养学生美感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主。要手段。成功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社会,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我国古代重要音乐著作《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音乐的功能“清晴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白度得数而有数。大小相成,始终相成,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对于音乐艺术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古人早有认知,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国音乐文化传统中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音乐艺术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不仅能启迪学生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心理平衡、身心健美,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及控制,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多欣赏音乐,常处于愉悦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一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激发人大胆跳跃式的设想,将变化和升腾出无尽的想象。所以人们总喜欢把音乐与舞蹈体操联系起来,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是一种延伸生命的动势,一种由身体来执行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内外互动的方式下,来达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铸造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美的魂灵,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首先,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领域中都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教师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流露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即教师的演唱及演奏、教态及语言是构成音乐氛围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在教学中,力求教师通过风趣的导言设计,精巧的故事开篇,歌曲美好意境的创设和歌曲的范唱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
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
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兴趣是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学习的知识怀有浓郁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兴趣是不能给予的,也不可能仅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只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欣赏名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时,兴趣才能产生,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能力特点、情感特点。教师应当把掌握学生的这三个现有水平,适当地把音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上去理解音乐的内涵,体会音乐的情趣。出色的音乐教学,可以展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的性情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门核心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与其他学科同样的重要地位,是通往各种学科大门的钥匙。只要不断地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把音乐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只要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就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