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讲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讲师论文

讲师论文范文1

    下面根据《内河通航标准》航道宽度的确定方法和参照船舶定线制的形式,对内河航道中顺直与弯曲河段,进行了两种形式的航路改革定线制所需航道宽度确定方法的研究。

    顺直河段航道宽度的研究

    1、分道通航定线制的航道宽度确定

    对于顺直优良河段,航道条件较好,可以考虑在航道中分别设置上、下行航行通道及隔离带(线),以分隔相反的交通流和使大、小船分流,即分道通航。实施分道通航定线制的航道宽度计算应考虑双向双线的交通流。

讲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姜文 电影 风格

一、姜文电影的声音

对于姜文的电影来说,声音是他电影风格的一种表达方式。

(1)声音的叙事、讽喻作用

在影片《鬼子来了》开头马大三深夜忽然被迫接受看管花屋小三良和汉奸董汉臣的部分,对白体现了强大的叙事功能。对白交代了人物的名字是马大三,地点是挂甲台。电影中强行下达任务的“我”的台词,“我们有两件东西先搁你这,一样不能丢,一样不能少,还不能让鬼子知道,出了半点闪失,要你命!”。这段台词在故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段话是故事创作的背景,它创作着对事件的选择。“我们有两件东西先搁你这,一样不能丢,一样不能少,还不能让鬼子知道”交代了马大三需要维持的状态,后半句交代了如果不维持,将会丢掉性命。故事要发展,中间肯定会出现与马大三要维持这种状态相抗衡的力量,马大三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持这种状态。马大三受到了武器和言语甚至生命的威胁,所以他被迫接受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在生存的压力下,故事展开了。此时,这些声音就交代了影片中事件的开端,也就是所谓声音的叙事功能。

(2)影像和声音的平行对应

《太阳照常升起》片头和片尾平行对应,其实这种声音平行对应的效果,是要给观众一种重复的感觉,加深了对重复部分的印象。那么导演设置这样的首尾呼应,无论是蒙太奇的重复还是声音的重复,无疑是要向观众传达影片中很重要的一段故事。通过台词以及声音塑造出“疯妈”这一人物形象。片头中的镜头系列是:铺满玫瑰花的铁轨;一个女人躺着睡觉;推移镜头,铺着玫瑰花的铁轨;一个女人躺着睡觉;铺满鲜花的铁轨上有一双缀有黄须子的鱼头鞋;通过铁轨镜头与睡觉的女人的交叉剪辑表现出“女人梦见了一双鞋”的信息。而在片尾中同样铺着玫瑰花的铁轨上女人看见的是自己刚刚出生的婴儿。在镜头物象的转换中,暗示出了孩子与鞋的意义关联。此外,还有一句台词在整部电影中的对应。当女人丢鞋时,女人仿佛听到了一只鸟不停的叫“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女人给儿子讲述儿子父亲的故事时说,“那天下着大雨,你爸来找我,还带着枪,我说:‘不’你爸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就跟他走了,离开了海,离开了我的老家,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而当疯妈说找到鞋不疯时,儿子无意中说了一句“我知道,我知道”时,疯妈刹那间神情恍惚;当疯妈获悉爱人的死讯时,疯妈自语道“那年,我骑着自行车,在河堤上摇摇晃晃,你迎面走过来,穿着一身干净的军装,像个英雄,我一下子就知道,这三枪根本就打不死你,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就凭这衣服上的三个洞,就凭这一堆东西,你就想跟我说你死了,我不会相信的,你想找别的女人你去找好了,用不着想这种办法来骗我,一路上我就想我该跟你说些什么?想不出来,现在我知道了。不空啊,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可以比你老了!不空,不空哪,你以后的名字就是阿辽莎了”。

二、姜文电影的光与色彩处理

(1)光的写意性、印象性和主观性的作用

在姜文的影片中,布光的写意性、印象性、主观性和"光"作为电影叙事的主体与核心,是姜氏电影与其他电影在"光"的运用上的最大区别。《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室外布光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布光多选择在大晴天,在阳光充足,光线很耀眼的情况下拍摄。室内布光以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营造一种温暖的、金黄色的布光效果。如米兰的卧室、米兰洗头的水房、小姑娘跳舞的教室、莫斯科餐厅等等。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形式感。高瓦数聚光灯照明布光使拍摄环境空间感、层次感突出,使人物身体和面部阴阳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强烈。这样布光极大地美化了影片人物,并且表现了马小军心中的浓郁诗意和美丽爱情。如"为米兰冲头发"段落:阳光洒在米兰的脖子上。特写镜头使我们看到米兰脖子上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这歌颂一个女孩,赞美一个女孩,电影中的布光和特写的表现如此激动人心。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还有一些特殊光效处理。在影片的一些段落中,制作者有意使胶片的曝光过度。如"为米兰冲头发"段落的后面,在米兰房间中拍摄米兰。米兰身穿洁白的上衣,黑黑的长辫子垂在米兰的胸前。米兰胸前黑黑的辫子使白衣更加洁白。一方面使用颗粒反差强烈的特殊胶片高调摄影,同时,强烈的布光使被摄主体米兰曝光过度。高调摄影和曝光过度使米兰的黑发、白衣更加突出、强烈,更加增加米兰的美感和不真实的成分。总之,曝光过度表现了拍摄对象的美好、马小军对爱情的迷狂及马小军的特殊心态。

(2)黑白与彩色的象征意义

讲师论文范文3

1.1国内建筑行业内的节能降耗意识不强

当前国内的很多工程项目当中,基本上都不关注对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相关领导负责人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节能降耗的实际意义。另外,国内建筑行业的一线员工多为农民工,在就职之前,很少受到专业的培训。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规范的施工动作,对工作的专注程度不够标准,而且对相关部门出台的节能降耗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也不够。这些种种原因综合起来就导致了建筑行业内,对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状况不太理想。

1.2没有贯彻落实节能降耗的相关责任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很多基础设施还来不及建立健全,这就使得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方面存在漏洞,相关责任得不到贯彻、落实,在节能降耗的管理方面尤为明显。同时,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监管工作的开展不够到位,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没有进行强有力的约束。

1.3施工设备的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设备被应用在建筑行业内,但是,依然会有部分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施工成本,依然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已经被淘汰的机械设备。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还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城建施工中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建筑结构应用的节能降耗技术分析

通过提高结构的气密性,或者提高结构的保温性,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物内部热量的流失,结构的面积和供暖体积之间的比值也会对建筑物的节能降耗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实际的材料特色对结构材料进行改造,降低建筑结构对能源的消耗量。此外,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在对小型的单体式建筑进行设计策划的时候,要对相应的建筑物从温度上进行划分,然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降低建筑物内部热量的散失。

2.2建筑外墙材料的节能降耗技术分析

当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外接式保温材料主要有陶粒混凝土保温板等,外接式的外墙保温材料外挂技术在应用过程当中,必须首先将相应的材料固定在建筑外墙上,然后在将抗裂性较强的砂浆均匀的涂抹在该材料表面。最后,再加入玻璃纤维布当作其饰面。这种外墙保温材料的制作时间较长,而且施工难度也比较大,要在建筑工程的主体完全验收以后才能进行施工。但是,该材料也有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不用在外墙抹灰,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石灰材料。除此之外,还有的建筑工程外墙保温工作,还会采用一次性浇筑聚苯乙烯板和墙体技术,这种保温技术的优点即是作业时间短,工作效率相对较高,而且在浇筑过程中也不用搭建脚手架。这些是目前建筑行业内比较受欢迎的两种节能降耗技术。

2.3主体墙的节能降耗技术分析

秦砖汉瓦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墙体材料主要都是粘土实心砖,但是其材料的生产加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耕地。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计划中就明确表示,要逐步全民禁止粘土实心砖的使用,这就要求我国建筑行业必须研发一种新型的墙体材料来替代粘土砖。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当前已经成功的研发出多种能够满足建筑需求的墙体材料,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加气混凝土砌块。这种墙体材料制作原材料的来源非常广泛,材料的质地也较为稳定,同时还有着非常强的隔音性、耐火性和保温性。此种材料能在降低基础负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

2.4城建施工过程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太阳能是当前人类认为最干净、最丰富的一种天然、无污染的新型能源,也因此,在城建施工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工作人员通过在楼顶设置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将太阳所发出的热量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然后通过专用的电力线路将其分配到需要的电力设备当中。这种能源能够有效的满足建筑物内的电力需求。除此之外,太阳能还具有较强的供热能力,通过专业的处理完全可以当作建筑物的供热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采光面积大,而且随着太阳能技术的日益成熟,非常适合在建筑当中的应用。太阳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生态保护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太阳能的应用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气候的影响。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由于气温非常低,所以还是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建筑物的保温性并满足建筑的正常使用要求。

2.5城建施工中热泵技术的应用分析

当前的热泵技术,主要分为水源热泵技术和土壤热泵技术两种类型,这种技术能够满足夏季制冷、冬季加热的功能。热泵系统的整体设计比较简单,同时其节能效果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建筑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而且极大的降低了工程成本。

3结语

讲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南疆 文化形态 冲突与调适 目标和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90-02

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解决,是“去极端化”有效举措。目的就是把握并顺应文化发展跃升的规律,避免将文化问题政治化,尤其是误导拥有社会主体意识的群体。同时文化是思想的载体和初级阶段,思想是文化的凝练和高级阶段,文化的问题解决好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才有根基。

一、南疆文化建设的现状

1.现有文化形态

1.1乡村文化还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南疆文化类型总体上还是农耕文明形态。南疆城市化进程缓慢,绝大多数县农村人口占据70%以上,居住在县城的人口,和农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定向、社会联结和情感纽带都主要集中在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中,文化活动主要按历史传承下来的方式进行。乡村文化承担着道德教化、风俗礼仪、审美娱乐、文化传承、农村经济助推的功能。而南疆宗法型社会的特点,固化了这种影响。

1.2县级城市文化发于中而飘于外。县城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向传统乡村文化的过渡地带,文化形态多样,表面上异彩纷呈,但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内涵实者发于传统乡村文化这个根。身处县城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表面过着现代生活,但内心深处认同传统的价值观。城市文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功能、城市经济助推、经济意识形态塑造等方面,在传统的教化、审美等内向性层面上,影响力弱小。

1.3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南疆历史上,宗教深深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活动、社会价值追求都深受宗教影响。现今,虽说很多宗教仪式已经演变为习俗,但人们普遍认可习俗中的宗教价值。这种内在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将因传统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存在而继续存在。

1.4新的文化共识正在形成。南疆社会通过多年的群众工作和经济发展,已经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发展经济、社会公正、现代文化引领、法治、自由、扬弃民族传统文化、去“极端化”等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共识凝结并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成为引领社会的强大思想基础。

总之,南疆文化生态大的方向是政治文化同一,经济文化趋同,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各异。

2.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

2.1乡村文化的参与方式。根据对拜城县的调研情况,按照参与和喜欢程度从高到低综合排序:(1)人生庆典礼仪和赶巴扎这种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活动;(2)麦西来甫、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3)电视、广播和电影;(4)政府组织的文艺汇演;(5)读书看报;(6)上网;(7)政府举办的各种学习班。

2.2城市文化的参与方式。根据对拜城县的调研情况,按照参与和喜欢程度从高到低综合排序:(1)人生庆典礼仪和赶巴扎这种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活动;(2)各种聚会;(3)听专家学者讲座;(3)上网;(5)看电视和电影;(5)开会等集体学习活动;(6)读书看报;(7)其他。

由此说明:有民族传统文化因子的文化活动更受青睐,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比个体文化活动更受欢迎,城市居民更向往科学文化知识,整体上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文明的依赖程度不高。

3.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理想与现实

3.1群众对现代文化很期待。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引领,以及内高班、归乡大学生带回的新思想、新观点的熏陶,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对现代文化很期待,对迅速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自己的生活条件要求迫切。但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习惯影响,找不到改变的方向和路径,大多仅仅停留在向往层面。

3.2群众对传统文化很依赖。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文化启蒙在乡村,就算长大后生活在县城,但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来源于乡村传统文化,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归依于乡村传统文化的评判。同时由于南疆宗法型社会的特点,家族影响很大,更加固化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影响。

3.3社会价值观开始分化,主流价值观念有求变意愿。南疆少数民族几乎全民对伊斯兰教有朴素的宗教情感,对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认可的,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

二、文化冲突与调适的可能性分析

1.文化冲突的表现

1.1现代社会平面式网络结构与传统宗法型家族垂直结构的冲突。现代社会结构由垂直型向平面型过渡,需要人的明确分工,个人在获取自由空间的同时要求自主解放、自主充实、自主提升。习惯了传统宗法型的家族社会权威来规划自我行为的人,自我封闭、自我压抑是心理常态,突然的自由导致了无所适从的心理不安,辨别不了方向。体现在向往新生活又迷信传统和权威,有的甚至担心新的思想文化在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有的还认为恬静无为、循规蹈矩就是崇高道德。在实践中,极端分子蛊惑往往通过家族权威人士到整个家族,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讲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龙舞文化 审美意义 图腾崇拜

一、龙舞概论

龙这种动物对于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象征,它是由我们的祖先臆想出来的一种动物,由九种不同动物的不同部分组合而成,传说它能够呼风唤雨,并给人带来幸福和免除灾难。一直以来,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尊贵神秘的象征,它被国人看做是一种祥瑞的最佳代表,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民族精神的象征。随着龙文化的发展,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龙舞文化,商代《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了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及史学家对此土龙求雨现象描述的“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可以说是最早的集体舞龙记录之一。人们将龙舞看做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活动,通常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和重大文化活动和节日中都会出现龙舞活动。我国的龙舞文化有着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到了明清时期龙舞文化得到了最大化的丰富和发展,时至今日,传统的龙舞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龙舞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江西龙舞文化简介――以扭扭龙为例

江西省是我国龙舞文化发展和盛行的重要省份,早在石器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足迹,它也是我国最早南方文明的发源地,由此可见龙舞文化在这一地区发展和流行已经相当久远。一些相关的民间历史资料在时期被损毁,龙舞文化开始的具体时间我们也无从考证,当时根据江西省一些民间老艺术家的回忆,古书中曾有记载,江西龙舞“始于汉而兴于唐”,也就是说江西龙舞已经有了差不多两千年的发展历史。

扭扭龙是江西省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龙舞形式,扭扭龙因为其舞动过程中龙身的颤抖和扭动而得名,同时由于这一龙舞形式由一人持龙表演,因此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独龙”,“扭扭龙”,又叫“板凳龙”、“板灯龙”、“板凳灯”、“桥灯”等,是崇仁县一种民间灯彩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原发源于崇仁县相山镇林头村、苔洲村,现亦流行于孙坊、白露、河上等十余个乡镇。每年元宵节前后举行舞板凳龙活动,三四天内游遍全镇各村,寓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进行表演。这一龙舞形式相传是在一次民间的龙舞活动中,几个小孩为了得到蜡烛和爆竹,自己偷偷扎了一只小龙,然后每人拿着一只小龙到邻村的农户家中舞动,被大人发现后,觉得这种小龙很有意思,就做了几只更小的龙,这也是扭扭龙的最初形成。扭扭龙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单独舞动的形式,最初是大人带着孩子举着小龙到各家各户讨取糖果爆竹等,到了清朝末年,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扭扭龙,现在扭扭龙的制作也是越来越复杂和精致,形成了一大两小三条龙的形式,大龙长约八尺余,小龙长约三尺半,三条龙都用细绳相互连接,艺人手擎木柄上下舞动,龙体颤动扭动,大动小也动,大耸小也耸,形成一个“活”的特点,步法有“圆场”、“矮子步”,动作有“游龙”、“扭龙”、“转珠”、“跳步引龙”等等。

江西省境内的龙舞除了祈雨、祈福的寓意外,人们还把它看做一种祭祀古人的一种手段,比方说九龙共舞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相传,屈原在投江自尽后,洞庭湖的龙王不让其忠魂返回到人间,但是龙王的九个儿子看到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和喜爱而被深深感动,共同迫使龙王交还了屈原的忠魂,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九条龙的感激,同时举起九条龙进行舞动,这也成为了日后人们广为流传的九龙共舞,在端午节祭祀屈原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江西龙舞的审美意义

“扭扭龙”的艺术性不强,它的精髓是凝聚人心,团结协作。如今,崇仁孙坊、白露、河上等十余个乡镇都有这种灯彩活动。独凳龙、九节龙,或是二龙同舞等多种耍法,不断丰富“扭扭龙”的内涵。舞“扭扭龙”也不限于同宗族人氏,他们或是三五好友同舞一节龙,或是多人同耍几条龙,没有宗族限制,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龙舞文化和人们日常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龙舞文化与人们的信仰、宗教、民俗等有着明显的表达作用,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龙舞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我国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各自的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龙舞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龙文化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不仅是对龙文化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一种重要体现。龙舞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行,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广大群众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从而激起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龙舞这一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也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总之,龙舞这一传统民族文化以其强劲的舞姿、丰富的表演、恢宏的气势,祝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风调雨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龙舞这一融合了人文、历史、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文化也会不断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岚,试论湘西苗族接龙舞的文化精神,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

讲师论文范文6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诗。

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它具有高超的艺术。仅仅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精彩绝伦的图画,作者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深深包含其中,的确堪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

但是,这首诗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试看:千山万径,白雪茫茫,飞鸟绝迹,行人无踪;如此天寒地冻,令人望之而心惊,哪里还有什么垂钓的渔翁呢?青壮年恐怕都不耐其寒,何况还是一个“翁”。虽然,南方的江水冬天不结冰,但在这种情况下,照样会“冻的个寒江上鱼沉雁杳”。(明?王磐)况且,以打渔为生的人,最讲究捕鱼的季节性,冬天鱼不好动(在摄氏零度时呈休眠状态),其腹不饥,懒于进食(南方的鱼性如此),根本就不是垂钓的好机会,在冰封雪压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首诗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诗歌是文学作品,允许艺术创造,决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典型化的方法,把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拼在一起,创造出完整的诗的意境,以寄寓作者的思想。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在作画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创作出一幅含意深刻的《雪中芭蕉图》(原名《袁安卧雪图》),但其拼凑痕迹明明白白,一见便知。而柳宗元这首《江雪》诗,却是巧夺天工,照样是拼凑,却不露丝毫痕迹。

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拼凑的呢?

首先,还得了解柳宗元的住处:“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东西墙谓之序)之西,属(连接)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高墙)以为户,户之外为轩(长廊),以临群木之杪(树枝末端),无所不瞩(注视)焉。”(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从柳宗元对住处的描述可知,他“无所不瞩”之景,无疑就是雪后的诗中之景。

然后,我们再来试想:诗人于当年冬天到达永州之后,心情怅惘,思绪万千,人地两生,四顾茫然。实是亲朋无一字,形影吊寒温。虽时过境迁,亦不能忘其恨。一天,寒风微动,大雪飞扬。诗人起坐无聊,出户立轩远眺。只见天地一色,茫茫无际。远处的山岭,参差错落,犹如玉砌银堆。再看那江上,水波不动,寒流无声,仿若素娟撕开偌大的裂口。在水湾深处,几株古树下面,系着一叶扁舟。又四下一瞧,没有一个行人,也没有一只飞鸟,只有诗人孑然而立。

如果没有雪景,诗人就不会联想到冷峻严酷的政治处境;如果没有孤舟,诗人就不会联想到渔翁。本来,披蓑戴笠的渔翁,是微风细雨时的装着。诗人为了既要写出冷酷无情的现实,又要写出自己孤芳自赏、顶天立地的个性。于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个平常的渔翁搬上船来。一幅极妙的大雪垂钓图便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