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教学部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0-0042-04

平衡计分卡立足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对创造企业未来良好业绩的关键指标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与衡量,从而综合衡量和评价组织的经营业绩。平衡计分卡能克服原有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缺点,以发展目标为导向制定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将内部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考核与外部家长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考核结合在一起,实现长期发展与短期目标的平衡,实现结果与结果执行动因之间的平衡,有助于分析各个教学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明确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有偏差

绩效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战略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组织日常管理的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以及组织目标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应用等5个相互依存的环节[1]。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侧重于对考核期内考核对象的判断和评价。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普遍实行年终考核制度,侧重考核结果,进而为评优提供参考,这种管理对于改进下一步工作以及实现目标和战略的作用不明显。

(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不科学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反映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是组织战略发展目标层层分解的结果。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雷同度较高,侧重教学和科研,多是对教学部门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教科研数量、获奖情况等方面在量化数值上进行调整,没有体现高职教育实践性强、职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评价指标没有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如理工科科研项目的奖项设置、奖励数量和奖励人数都要高于文科。没有将学生和社会满意度纳入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因果关系缺失,没有将驱动性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没有给出应该从哪些关键流程驱动考核目标的达成,缺乏通过绩效考核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意识。

(三)绩效考核方法和结果缺乏反馈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学部门绩效考核过程中主要采取部门领导述职、民主测评、查看工作总结等方式。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了学生、领导(或同行)和督导三方进行评教测评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受印象、人际关系、情绪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性。绩效考核后,由于指标体系设计缺乏驱动性,考核结果重量轻质(如对的刊物级别和质量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重视不够),绩效考核仅仅用于对被考核者在考核期内工作绩效的评价,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反馈,下级与上级双方无法对绩效评价结果和改进点达成共识,不能反映其今后改进的方向,无法确定下一期绩效管理期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各高职院校基于这一使命,结合学校特点,制定适合本校的战略目标,运用目标管理法对学校年度总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各教学部门层面的分目标。在平衡计分卡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可将各教学部门层面的分目标分解成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财务四个维度,然后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确定每个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确定各教学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一)客户维度

客户方面的目标是解决“客户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经典的平衡计分卡客户维度指标包括品牌形象、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职教育的顾客(即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政府等。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具体承担者,各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客户也应该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学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直接对象,在学校层面发展目标引导下,各教学部门的教学管理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才能保证充足的生源,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用人单位认可各专业教学质量,愿意接收毕业生,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率,满足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因此,客户维度的目标是使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学校对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教学质量满意。根据以上分析,从满意度、就业率和对学校的贡献三个方面建立客户维度关键指标。其中,满意度方面包括学生满意度、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科研成果满意度4个指标;就业率方面包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专业对口率2个指标;对学校贡献方面包括为学校赢得的荣誉、为学校取得的奖励2个指标。

(二)内部流程维度

内部流程方面的目标是解决“为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擅长什么”这一类问题。为了达到客户满意的目标,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分析组织业务流程,找出为达到战略目标,必须具有优势的核心流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蕴藏在业务流程中,高职院校教学部门一般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任务,因此,其内部流程可以分为教学流程、科研流程和学生管理流程三方面。

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三方面的内容。专业建设规划了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属于战略流程,反映能否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学校战略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能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材建设等方面,反映各教学部门能否主动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体现了各教学部门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反映了各教学部门的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达到职业要求的标准,教学质量监控是否完善。

科研流程反映高职院校各教学部门科研管理和执行情况。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视教科研数量而忽视教科研质量的问题,而且教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不足。因此,科研流程的战略目标相应地制定为: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强科研转化能力。

学生管理流程主要反映各教学部门的学生事务管理情况,关注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开展大学生活动等内容。

平衡计分卡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指标,评价那些能够改善客户价值的流程。因此,在具体运用时,各教学部门要依据高职院校的战略和客户层面的战略目标,甄别和选择薄弱环节和关键流程,选取合适的关键指标,保证内部流程层面的行为符合客户需求,进而满足战略发展需要。譬如,某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开设新专业,特别需要该新专业的实训教材,则可以设定“增加新专业实训教材数量”这一战略目标。

(三)学习与成长维度

学习与成长方面的目标是解决“如何保持创新与进步”这一类问题。高职院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其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绝大部分依赖教职工独立自主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学习与成长层面对高职院校关键流程的执行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是其他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驱动因素。评估创新与学习,就是要创建鼓励和奖励科研及创新的氛围,建立专业、合作、团结的团队,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构建良好的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机制,从而促进教师提供优秀、高效的教学和管理服务,提高本教学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而推动整个学校的改进和提高。基于以上分析,从满意度、学术交流、激励、科研能力和员工发展5个方面出发构建学习与成长维度的关键指标。其中,满意度方面包括员工满意度1个指标,学术交流方面包括参加国际、全国性会议次数和与企业合作情况2个指标,激励方面包括科研成果及转化奖励占经费支出的比例1个指标,科研能力方面包括年度课题立项数、年均数量、年度专利申请数量3个指标,员工发展包括关键岗位胜任率、参加培训教师比例、年度参加社会实践教师人数、教学团队建设情况、教师培训费占经费支出的比例5个指标。

(四)财务维度

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财务绩效绝非最主要的评价内容,因此,将财务维度放在最后。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正常运转与不断发展离不开财务资金的支持与保障。财务维度主要反映教学部门积极争取学校经费和教学设备投入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开展培训创收、校企合作、获取各级科研项目资金的情况。据此,可以从经费来源和经费支出2个方面出发建立财务维度关键指标。其中,经费来源包括年度学校划拨的经费、教学(实验)设备投入情况、自筹经费、科研立项等资金4个指标;经费支出包括科研经费支出、培训经费支出、其他支出3个指标。

三、使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教学部门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推进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

院系二级管理指高职院校在院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并根据职责的需要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系部在学院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3]。二级管理改革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层次权力分配结构,扩大了各教学部门教学管理和学术权力,拥有一定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自,能够使其在享有足够大的权力的背景下更好地投入到内部的教学、科研、学术活动之中,权责明确,才能充分发挥各教学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激活内部办学活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二)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培训与沟通

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切实实施好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系统,可以分别成立学校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和各教学部门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两级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各自划分职责、密切配合,共同解决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4]。通过培训使得每个人都掌握平衡计分卡的核心内容,并在工作中有效运用平衡计分卡,释放平衡计分卡的所有潜能。同时,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从指标制定到考核结果的反馈,都要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特别是考评者和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使考评者和被考核者双方就绩效目标、绩效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方法等达成共识[5],根据考核结果查明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改进的方向。

(三)指标设定要动态合理,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的变化,平衡计分卡体系相关指标及其权重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保持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和动态更新。在平衡计分卡中,结果性指标比较容易衡量,考核周期结束的时候,只要进行相关统计即可。但对于驱动性指标,由于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并且影响因素很多,较难定量性衡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建立员工意识的培养,建设良好的内部组织文化和氛围,从而较好地实施驱动性指标[6]。此外,高职院校的平衡计分卡涵盖众多数据,需要与各种数据系统有机集成,才能够使得业绩评价体系适时反映评价对象,控制各种指标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反馈各指标的执行信息,从而调控战略执行效果。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2

即将过去的2014年,“新常态”一词被经济学界高频引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适应新常态,需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加快更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继而,一个新的热词,“新动力”越来越频繁地为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使用。新动力从何来?只能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从调整中来,更需要来自亿万人民勤劳智慧“自然禀赋”的进一步释放。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就现阶段而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工作建设,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本期《培训坊》栏目,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焦日升等,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提出“目标驱动培训模式”,该模式不仅为企业培训提供了一种有效培训新模式,也提升了员工在工作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线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中的主体,是提高电力企业整体实力的关键所在,国网江西龙南供电公司的李季青对强化电力企业一线员工教育培训进行了深入思考。为提高员工技能培训效果,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提出“易学、乐学、巧学”三步培训法,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此外,对企业培训与高职教育的合作共赢、协同管理模式有效推进培训计划落实、电网类实训教学需求及课程开发模式等问题,介绍了各位从业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有益探索为我们的培训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思路。

《人资域》栏目,国网大连市电力发展公司董莉结合大连供电公司的改革实践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绩效考核和队伍建设三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电网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国网湖北鄂州供电公司潘朝咏对电网企业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有关水力发电企业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绩效管理在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的有效运用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等问题,从业者们也展开了积极地思考与研究。此外,与大家分享了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浙江余杭供电公司以“4M”为核心的班组绩效管理和员工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不妨将这些理念思考和实践探索作为我们开拓思路的基石。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创新且能够创新的时代。适应“新常态”,就是适应调控中的前进,前进中的变革,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拓创新。这一年来,各行各业、各领域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积极推进工作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不俗成绩。发展转型,大势所趋;只有培育新动力,才能开拓新格局。在积极践行创新实践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加强对典型经验的总结宣传和交流,将创新的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结合各自实际多角度寻找“发力点”、培育“新亮点”。独行快,众行远。让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同心致远,共创繁荣。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本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该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如何改革的基础上,对改革实施的难题与建议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寻方向。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我国近年来新兴的管理类专业,以培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级人才而成为高校中深受学生青睐的学科专业。但从目前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来看,很多高校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一般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模式,更多的倾向于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理念,更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直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者积极探讨的问题。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众多教师在不断地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顺利地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本研究在总结、分析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力图在学生普遍参与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培养学生的品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改革,对现有的培养体系进行完善,逐步加大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与实训性课程内容。

1、重塑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人格对等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师为长生为幼的家长式观念,真正体现大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育人”理念。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这么一种理念:其一,学生和教师是人格对等的主体,不存在上下级或长幼间的关系;其二,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普通的师徒关系,教师不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就尽到了责任,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以及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

2、完善教学内容。首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编排在教学进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逻辑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调整后则总体符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整体逻辑。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专业需要设计课程,而不能是以师资力量为依据设置课程,目前也还难以做到非常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职能为纲要,覆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已经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子专业课程有:工作分析、员工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学,尚缺少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两门核心职能子专业课程。其次,构建完整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可将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于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的一般能力培养,可以以校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协会的专业活动,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领导能力;第二层次基于专业基础的专业实验课程或实践环节,以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等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各专业课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每门专业课程都可以设计一些专业游戏或专业场景,以学生分组完成设定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这样能有效地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的课内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3、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以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课程为实验对象,其中主要以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两门课程为主,探索“情景模拟”人才培养方法在专业课程中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品质培养、一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以绩效管理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为例:在学生了解到绩效管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后,教师将学生分四到六个小组,设定各组绩效目标(例如在校园内组织一次拓展活动),然后各小组在课堂展示其小组绩效,小组之间相互进行绩效评价,接着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个体绩效评价,最后是教师以直接上司的身份评价各小组及各学生的绩效,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完成这项活动之后,学生对绩效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就非常透彻,也熟悉了绩效管理的流程。

4、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各课程逐步建立起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在我校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上逐步建设各专业课程。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和qq即时聊天工具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与学生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极少的沟通交流外,专职教师在课堂之外难以和学生联系,难以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探讨交流专业知识和专业活动。如果能将上述教学手段应用于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来,就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

三、研究方案施行的难题与建议

目前本研究方案的施行还只是处于部分教学环节的实验探索阶段,如果全面推行还存在一些难题。

1、“教”与“管”严重分离。学生的专业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存在较严重的分离。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社团活动和专业教育结合不足,难以将学生的一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工作大部分情况下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专业教师极少参与其中。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目标更多的是偏向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同学关系的融洽,难以兼顾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

2、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资严重不足。原因是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往往需要跨专业学科知识或技能作支撑,目前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短缺,尤其是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这需要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更为灵活,要依据专业的需要选择人才,而不只是过度地关注学历。此外,我校对人文社科类实验实践课程的工作量测定偏紧,影响到专业教师承担该类课程的积极性,这也需要学校在利益上引导专业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3、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官僚化。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在12000字以上,且必须有外文文献,这严重脱离教学实际情况,且专业教师多次反映也难以改变。过多的形式主义和官僚化会极大挫伤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性,并日益形成墨守成规、麻木不仁的恶劣教学习气。由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专业教师都只对照着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小结等方面的繁琐要求按部就班,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索如何将专业课程讲授得更深入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马建中,储云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6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4

实验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 沙盘模拟 对抗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要求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不仅要重视理论课程的建设,还要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目前,很多高校将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的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课程以物理沙盘为主,操作道具包括沙盘盘面、员工模型、产品币及价值币等,学生可分为6组,每组5~6人,分别扮演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招聘主管、薪酬绩效主管、培训主管5个角色。课程把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企业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定价等企业管理内容贯穿起来,通过设置一定的规则,让6个小组通过自己的决策来经营,最后根据经营的状况来分出胜负。该课程一经开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对此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达到了课程设置的目的。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及课后学生反映的了解,我们认为,开设对抗性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其优势表现为:

1.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显著。很多学生对沙盘教学中的对抗性游戏感兴趣,认为“一边玩一边学”,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理论课上学过薪酬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学生的理解并不深。通过沙盘实训,同学们发现,在人力市场上招聘时希望提高薪酬,以便招聘成功,而在薪酬发放时又感觉薪酬制定太高,“手头紧”,发不出来钱。特别是进行到第3、4年时,很多小组都能够比较准确地总结出本组在薪酬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失误。

2.沙盘教学开创了“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抗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企业实战,学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应对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沙盘模拟在实战中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抗性游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真正理解团队协作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

二、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总体上教学效果不错,但通过对该课程的研究,我们认为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1.沙盘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不全面。沙盘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模拟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来促使学生认识其实务工作。但是,在该沙盘的设计中,如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与控制、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人员的选拔、人力资源规划、薪酬政策制定的流程、社会保险等重要内容都没有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容易导致管理决策的失误。例如,A组在沙盘实训中,完全不考虑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与控制,最终导致该组运营到第3年时,由于人力资源成本过大,工资发不出来而破产。因此,沙盘课程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沙盘教学的实效性。

2.部分规则设计不符合实际,导致沙盘模拟训练失去运行依据。因为存在竞争,每个小组成员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创造效益,但其中不乏某些小组的恶性竞争,由于没有对恶性竞争进行规则限制,最终导致沙盘竞争混乱,课程无法良性开展。例如,在运营过程中,其它小组根据战略有选择性的招聘员工,招聘行为比较慎重,而B组在获悉其它小组的意图后,恶意以超低价格招聘员工,由于没有小组竞争,最终人力资源市场中80%的D级员工都被B组招聘,导致大量产品生产,产品价格下降,在第3年的年终决算时,所有小组都出现亏损。除此以外,在薪酬规则中,管理人员工资低于生产人员的工资;在绩效考核规则中,用培训费用的多少来衡量培训主管的工作,等等,这些规则的设计和制定都不符合实际。

3.课程安排不合理,导致课程连贯性较差。在课程安排上,第三学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课程,第六学期开设沙盘实训,由于间隔两个学期,一学年的时间,在沙盘实训课上,很多学生表示理论知识已“忘光了”,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做出战略决策。为保证课程效果,指导教师只好再讲授一遍理论知识,由此造成时间的浪费以及工作的重复。

4.任课教师的经验还待积累。沙盘教学采用“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引导辅助”的全新教学模式,由教师控制运营流程,对第一年讲解示范,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决策。作为指导教师,要上好这门课,首先必须把规则吃透,熟练掌握沙盘操作流程,才能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目前,沙盘课程教学经验积累仍显不足。

三、提高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1.逐步完善沙盘内容,增强沙盘教学的实效性。沙盘课程属于情境模拟教学,它所能模拟的实际场景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它无法将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都一一复制。但是,对部分重要的内容,如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与控制、人员的选拔与配置、人力资源规划等,可以有选择性地加入其中,逐步完善沙盘内容,增强沙盘教学的实效性。

2.修改无效规则,保障沙盘教学正常开展。对部分不符合实际或者无效的规则,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同时,带领和鼓励学生勇于对沙盘模型提出质疑,对不合理的规则进行修改,不必要的规则完全删除。

3.合理安排课程,保证课程的有序性和连贯性。沙盘实训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沙盘实训的理论课程,两者必须保持有序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在课程的安排上,理论与实训两个课程之间的顺序不能颠倒,而且间隔期不能太长,最为理想的是同一个学期内,前半学期完成理论教学,最后几周集中实训。当然,也可安排不同学期,但中间间隔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学期。

4.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搭建各高校沙盘任课教师的交流平台,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必须将课程开发公司引入进来,由课程开发公司进行沙盘培训,并搭建各高校任课教师的交流平台,组织相关比赛,从而使任课教师尽快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沙盘教学能力,弥补边教边积累及教学周期间隔长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王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对抗实验设计.实验室科学,2007,(12).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高职教育;一体化;改革

全国电大系统同时举办高职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44所省级电大中有27所同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占61.4%;辽宁除沈阳、大连之外的12个市电大中,有抚顺、营口、阜新、辽阳、盘锦、葫芦岛等6所市电大与地方高职院合二为一,占50%。因此,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务必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促进电大与高职资源共建共享,多种办学形式优势互补,从而实现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融合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合校设置的电大与高职院一般均是“一体两翼”的关系,鉴于实际办学需要,此类院校均应该坚持电大与高职一体化办学方针,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

(1)机构统设。即按照“两校一体,统分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机构设置,如对组织、宣传、纪检等党委工作部门和办公室、人事、财务、资产、总务等行政综合部门可统一设置,对教务、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机构可按主要办学形式分别设置,从而既保证办学需要,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精简机构、减少交叉、提高效率。

(2)资源共享。即学校对所有的人力资源(包括教师、管理队伍、研究队伍、技术队伍)、办学资源(如项目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等)、教学资源(如专业资源、课程资源等)等,不分是哪种办学形式的资源,都由学校纳入大盘子进行统筹,予以整合共享。

(3)优势互补。即各种办学形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要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融通,高职教育要充分借鉴远程教育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优势,开放教育要更加重视职业导向、实践技能培养,从而弥补各自的短板,实现更好地发展。

(4)多元发展。既要发展面向广大社会成员的非学历终身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服务;又要办好开放教育,满足相关社会成员的学历学习需求;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服务社会。要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承担普通高校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以“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按照“崇学尚用,敬业敦行,德技双修,多样成才”的标准培养人才,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合校设置的电大与高职院应根据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实施教学改革,实现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共融共通、共同发展。

(1)稳步推进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充分依托高职教育师资、实训基地、设备优势,按照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更加重视职业导向,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制度,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探索实施适应开放大学规律、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系统和学校师资共建共享,完善教学制度,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服务模式改革,实现教学教务同信息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要加强教学督导,组建全省团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办学质量。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将特色、优势专业申报为或国家开放大学“助力计划”或共享专业,在全国电大系统招生,从而把本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国。

(2)创新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电大系统远程信息技术优势,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积极建设视频资源、网络课程、微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顶岗实习学生中推行移动学习模式。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改造和提升骨干专业,提升专业实力,促进相关专业群科学、协调发展。开发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大幅增加实践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职业化。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联办二级学院实现合作育人,通过举办“校中厂”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积极促进政产学研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推行成建制顶岗实习,纳入质量监控体系,解决分散实习走过场、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3改革办学模式,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均衡发展

合校设置的电大与高职院应按照“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均衡发展的思路,把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作为全校工作的中心,同时努力做好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的招生办学工作,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1)全力向终身教育转型。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办好开放大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努力从补偿的学历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一方面举办国家开放大学委托举办的“条条”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努力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本地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搭建涵盖各种培训形式的终身教育学习平台,整合大量的课程学习资源且持续更新,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积极举办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工技能培训、普惠制培训、残疾人培训、贫困大学生培训等地方特色、优质项目,实现“一校一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2)积极开展开放教育、高职教育招生办学。办好学历教育是目前电大系统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面对生源萎缩、竞争激烈的严峻招生形势,要保住学历教育招生办学的存量,坚持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的思路,发挥系统合力,确保稳定的办学规模。同时,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资源优势,积极面向社会成员举办自学考试、中职教育、成人高职等项目,在学校内部搭建中高职一体化立交桥,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共融共通共进。

4改革管理模式,全面促进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

合校设置的电大与高职院应通过实施目标绩效管理,推进民主治校,形成“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事责统一”的管理格局。

(1)提高目标绩效管理水平。可在全校全面实施目标绩效管理,对学校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加大督办、平时考核和量化考核力度,探索实施月报告、季总结制度,有效提升各方面工作质量。

(2)坚持“依法财政、阳光财政、绩效财政”。一方面可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保证教学改革及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行创收水平,同时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加大对长远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控制“跑、冒、滴、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高、尖、训”思路,“高”即发挥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咨询建议作用,“尖”即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一线拔尖技术人才到校指导和培养学生,“训”即加强对学校现有师资到企业定期实训,重点提升实践技能。

(4)增强科研能力。强调科研主导地位,对科技活动资助及成果实施奖励,既要重点开展对远程教育规律的研究,又要积极开展产学结合应用研究、校本研究、横向研究,从而让科研项目在学校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实现教授治学,开展学风建设、科研讲座等活动,活跃科研氛围。

总之,由于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培养对象、入学方法、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还有较大区别,如何在体现各自办学优势及特色的同时,顺利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共建共通、互相促进,共同为学习型社会服务,值得长久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建锋,马素萍.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的意义与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2]余善云.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3]张奕.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5(3).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沙盘实训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至2015年,已有428所院校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些院校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对人才的“选育用留”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之间存在众多不匹配的地方,最突出的矛盾就是高校输出人才技能欠缺与企业对人才的技能强烈需求不匹配。

一、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是制约高质量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各高校开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文献分析与工作经验,我们发现,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知识传递,轻技能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讲授,也要重视实践教学;既要做到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又要做到推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共同成长。但现实状况却是,诸多高校出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专业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普遍表现出重知识传递、轻技能培养的现象,进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很难适应企业需求,在职场也屡遭挫折。

(二) 实践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不完善

随着教育理念和水平的发展,高校才开始重视并导入实践教学环节,如增加实践教学设施,引入实操软件,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但效果并不如意,一些刚刚上市的技能实操软件本身还存在诸多漏洞,需在后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另外,作为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由于对人力资源资料的重视和保密,往往使得实践教学和实习流于形式。还有一些高校,实习实训环节形同虚设,实际人才培养中并未真正执行。

(三)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考核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教材学习和考试方式进行,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指标体系还是以学分和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具体、综合性地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指标还很缺乏,这就导致高校无法准确评价输出人才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局限于陈旧的案例和层次不高的技能实训软件,缺乏客观全面性、科学实用性,高校很难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更缺少相应的有效激励机制,致使实践教学最终成为纸上谈兵。

(四)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学习碎片化,学生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是由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等组成,课程之间虽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实际教学中,核心知识的学习通常是相互独立的,这就导致学生的人才培养呈现为碎片式培养,不能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培养出的学生自然就缺乏运用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人才培养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课程的优势

为应对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导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模拟训练等,这些教学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仍存在问题。而最近几年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课程,则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路,它结合了以上方法的优势,课程设计了五大角色,分别是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招聘主管、培训主管、薪酬主管,学生扮演,结合经模拟企业所处环境,制定经营决策,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在有限的资源下争取获得最大的收益。结合部分高校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沙盘课程的经验,本文对其应用优势进行如下总结。

(一)以竞促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的课堂上到处可见昏昏欲睡和玩手机的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很多高校研究的热点。而近年来,部分高校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课程教学,研发该课程的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沙盘竞赛,一方面,借此不断地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竞赛的形式,达到以竞促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目的。

(二)抽象的碎片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综合的实务操作

人力资源管理沙盘课程则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核心知识,将这些抽象、碎片化的核心知识,转化为具体、综合性、事务性的操作,即真枪实战的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决策,亲身感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对企业的重大意义。这种新兴的课程设计,给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的积极的影响,达到了真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动手能力,强化团队合作精神

当前,高校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是一种交互式体验式教学,将学生组成多个团队,担任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进行企业经营对抗,每个团队4―6名学生,共同营运一个虚拟企业。在整个经营周期里,学生不再是独立的个体,也不再是理论知识的僵化记忆者,而是通过团队的合作,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决策管理,最终实现企业营收。这样的实训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人才培养中的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更加量化和公平

沙盘实训作为实践课程,其考核依据不再是教师主观评判,不再是试卷打分,也不再是主观评价学生课堂听课表现,而是根据模拟企业的运营结果确定。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局限性,形成新的考核思路。由于考核结果是由经营数字说话,因而实践能力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三、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课程的局限性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处于应用初期,高校和学者对此都处于探索总结阶段,尽管它受到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软件假定的市场环境缺乏可变性

我们都知道,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尤其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而实训软件模拟的市场环境则假定模拟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稳定不变的,这与现实显然是相悖的,那么在这样的假设下进行的企业营运也显得不再真实和可信。

(二)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缺乏核心知识的深层拓展

一方面,人力资源实训课程虽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知识,包括工作分析到薪酬管理,但是在实训训练中,这些核心知识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应用。另一方面,除去核心知识外,如员工关系处理、离职管理等,并未在实训中有所体现,这就导致人力资源沙盘实训无法真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任课教师缺乏授课经验,不能有效引导和组织实训练习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只是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课程,高校接受和应用该课程的时间较短,授课教师普遍缺乏授课经验,这就使得学生在实训的时候提出的质疑和困惑,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引导及组织效果不良,最终导致人力资源沙盘实训课程的效果也大大削弱。

(四)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规则有待完善

人力资源沙管理盘实训课程是一种对抗性的体验式教学,课程通常是由若干组的学生构成,学生在实训期间,需要遵守各种各样的实训规则。但是人力资源沙盘实训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存在一定的规则漏洞,如融资则导致不能参与最终的评比,不能避免恶性竞争行为,这就导致实训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发挥实训课程的有效性。

四、总结与展望

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课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和抽象,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种充分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抗性体验式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尽管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沙盘自身内容及规则的不断完善,授课教师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课程会越来越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受高校的认可。同时,相关的学者仍在不断探索及追寻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课程会克服种种问题,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 蒋定福,陈至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沙盘体系设计[J].大众科技,2010,(9).

[2] 夏安璐,葛海娟.人力资源沙盘实验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3,(20).

[3] 张旭.ERP沙盘模拟教学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2).

[4] 崔嵩.ERP沙盘在教学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09,(8).

[5] 陈娉.对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11).

[6] 闫忠志.浅谈HRM沙盘模拟实训教学[J].商情,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