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课教学

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1

关键词:微信;护理教学;应用

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对用户免费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多元快捷联系。2015年6月腾讯公司公布,微信注册用户已达到5.49亿,微信用户普遍年轻,平均年龄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绝大部分微信用户来自: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职业。学生已成为使用微信的一个庞大群体,微信是他们聊天、交流、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网络时代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如果与微信联系起来,利用微信辅助教学,符合学生群体的阅读学习习惯,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利用微信辅助护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实施方法

1.1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交流群。学生和任课教师全部加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包括生活、学习、处事、情感、思想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1.2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平台,设立护理专栏,搭建教师和学生有效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护理专栏中设置"焦点话题""护理资源""操作视频""微考"等版块,焦点话题版块一些与护理专业有关的热点话题,教师和学生实时参与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护理资源版块教师收集、整理的一些重点内容、习题等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查阅。操作视频版块教师收集的最新护理技能操作视频或亲自录制的示范技能操作视频,为学生提供课后再学习的条件,也可以录制技能操作规范优秀的学生操作视频供大家借鉴。微考版块主要一些与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一样的考题,供学生学习和复习。

1.3订阅与护理有关的公众号,教师给学生推荐订阅了有利于护理相关课程学习的公众号,如"护理123"、"护理专业资源库"、"ICU护理之家"、"手术室护理"等。这些公众平台传播护理最新知识,传递护理先进理念,共享护理宝贵经验,弘扬护理正能量,是交流学习护理知识的园地。教师们在这个微信公众的大家庭中多方面、多渠道地学习专业知识、分享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紧紧跟随临床护理最前沿的知识。由于时间、精力和专业鉴别力等因素,学生不能一一关注和学习所有的专业公众号,就由教师有选择地推荐"护理专业资源库"等典型公众号,并筛选分享其他公众平台的精品学习内容,学生反映很好。

1.4分享朋友圈里的有关道德文化、理想信念、国家政策和学生就业、健康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评价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就业观,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效果

2.1在班级群里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每个学生平均每天浏览微信10次以上,90%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微信平台,在课余时间随时可以关注信息、学到有用的知识,充分利用了时间边角料,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环境对学习的限制,提高了学习乐趣和效率,微信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

2.2通过频繁地在微信上交流学习,交流生活、思想、心理方面的感受和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对于课堂上不敢问问题、课后不敢当面请教老师的性格腼腆的学生,更是给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微信里能很好地提问题、自由地和老师探讨,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2.3每次或分享一些知识时,学生反映很好,通过点赞、评价、讨论表明他们的关注和喜欢。有些学生将"护理专业资源库"等公众平台提供的信息和老师分享的重点、经典信息整理到自己的学习笔记中,如:常用药物配伍禁忌、医生护士都知道的150个知识点、抢救药物口诀等,有针对性地集中学习掌握了一些重要知识点。

2.4微信的利用还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每次技能图片、视频和分享资源,都收到很多学生感谢老师的词语或图片,如老师好给力啊、老师辛苦了等,培养了学生感恩之情,从内心深处激励她们努力学习。

3 讨论

3.1微信辅助教学方式的优势

3.1.1微信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交流平台,传播迅速,受众广泛,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师生感情,奠定教学相长的基础。

3.1.2与传统教学方式受时间、地点、环境约束的不足相比,微信平台的便捷性、时效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它不受上述种种因素的限制,可以实现师生之间课上、课下的即时有效沟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化学习的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拓宽了视野,营造了灵活轻松的学习氛围。

3.1.3平时上课时间有限,老师拓展知识的空间有限,而微信平台为老师打造了业余辅导的第二课堂,搭建了拓展课堂知识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中的大量丰富护理知识和技能操作资源,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3.1.4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老师和学生都能提高积极性,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潜能,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3.2微信辅助教学的不足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对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有些负面的、消极的信息会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影响学生,必须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管理,可以选定一名责任心比较强的班委随时对班级群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清除消极的评论和留言、图片,发挥微信群的积极作用,保障其正常运行。

微信辅助方式在全国特别是落后省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充分起到所期望实现的辅助功能,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是我们处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教师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朱婷,邵阳,赵强,等.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研究 [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101-103.

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2

关键词:仿真教学法;高效课堂;催化作用

高效课堂是打破传统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能动性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统筹安排,分配教学任务,指点迷津,而教学活动的主要实践者则是学生。仿真教学法通过使用模拟真实场景和人物,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视性,可以激发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主动探索求知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效力。尤其是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仿真教学法可谓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催化剂。

以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践课为例,由于课程内容多,实践课时间有限的原因,之前一直沿用“黑板粉笔一模型,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多看少做”的传统授课模式,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所事事,亲自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很有限,有时,一组四五个学生还不能轮流操作一遍,实践课被迫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实训科尝试着在实践课上加大仿真模型人的摆放数量,从实训室、病床到模型人,处处仿真化,使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感觉到了医院一样,角色感油然而生。在仿真模型人身上进行视触叩听时,有声音和运动的配合,学生练习起来兴趣倍增,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

通过日常授课时不断地揣摩和尝试,笔者发现仿真教学法在护理专业高效课堂的应用价值逐渐显露,现结合“健康评估――腹部触诊”的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授课班级

2015级护理1班

二、教学内容

“健康评估――腹部触诊”

三、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医学课程,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熟悉腹部主要脏器的分布。

学习态度:学生活泼好动,对临床学科很感兴趣,实践探索欲望强烈。

学习能力:学生缺乏临床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实践存在盲目性。

四、教学方法

仿真教学法,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

五、学法

观察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具准备

仿真模型人,教与学信息化控制平台,PPT。

七、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PPT课件及智能化仿真模拟人及操控系统。

2.利用PPT回顾式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PPT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上所学:腹部体表标志和分区,引出本次课。

3.提出问题,激情探究(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腹部触诊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语言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4.讲解示教,实时练习(45分钟)

(1)教师示范,然后在控制台上选择正常和异常腹壁紧张度模式,学生分组分别在台下的模型人身上触诊感知和判断。学生四人一组,分组操作练习,讨论,主动探究,汇报。教师分别在控制机上选择“正常”、全腹或局部“腹肌紧张”模式,纠正学生触诊手法,点评学生的判断结果。

(2)教师指压触诊法示教,在操作台上切换成“胆囊炎”和“阑尾炎”模式,让学生亲自在模型人身上感知,如按压部位正确,仿真模型人会痛苦。

(3)教师PPT讲解后进行示教。在操控台上选择“肝脏触诊”模式,从“正常”开始,依次切换到“肝脏肿大” “肝硬化” “肝癌”模式等,让学生在仿真模型人上逐一触诊。教师走到台下,对每组学生的触诊手法进行指导。随机选择正常或异常肝脏状态模式,每组触诊后,讨论,汇报结果。教师公布测试结果,讲解触诊要领。教师利用PPT讲解后,在操控台上用主机模型人进行示教,将病人仰卧位和右侧卧位时的触诊手法逐一讲解示范。

(4)W生分组练习,在模型人身上体会触诊手法。教师按组指导操作,在主机调控台上依次切换三种程度的脾肿大模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触诊学习。随机切换正常与异常脾脏模式,各组争相回答触诊结果。

(5)教师根据答题情况,强化脾脏触诊要领和测量径线的方法。第一,教师将胆囊压痛的检查在模型人身上示范讲解,触及压痛点后,模型人会喊“疼啊”,学生边听边操作练习,根据声音可以判断按压部位正确与否。第二,教师通过操控台将模型人膀胱设置成“肿大”模式,学生按照要领向耻骨联合方向触及,体会囊性感。第三,教师将模型人腹部设置成“有肿块”模式,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边触诊边寻找肿块部位,估计大小、形态、质地等,了解肿块特点,判断肿块性质。第四,教师将本节课所学用三种评估模式进行任务分配。

5.分析病例,完成任务(20分钟)

任务一:教师给每一组学生随机分配一道腹部触诊题目(每组题目不同),限时三分钟内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团队协作,在模型人身上操作(只有一次触诊机会)完成任务。判断标准:按时完成、准确即可得分。

任务二:教师按照小组序号,奇数组接题扮演病人,偶数组触诊检查作答的形式,促进组组合作。奇数组学生电脑接收到教师发给的题目(如胆囊肿大)后,创设情境(如捂着右上腹、作恶心呕吐状)。偶数组学生根据奇数组学生的病情描述,在奇数组模型人身上进行腹部触诊,直到查出情况(期间,奇数组学生禁止提示或暗示)。判断标准:两组配合默契,情境创设恰当或触诊手法和结果正确即可得分。如有一方违规,两组均不得分。

任务三:教师在控制台上出题,每组学生电脑上显示的题目一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模型人触诊。判断标准:哪一组最先完成触诊,触诊结果正确,哪一种获胜。

6.教学视频

教师通过PPT播放腹部检查操作视频,学生认真观看,查缺补漏。

7.护考链接,巩固提高(5分钟)

教师:搜集历年护考真题和模拟题,带领学生练习,讲评知识点。

学生:参与课堂小结,做练习题,巩固知识。

8.布置作业,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答疑解惑。

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

八、授课效果

以仿真病室、模型人及信息化资源为载体,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强化重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临床典型体征实施仿真护理学习任务分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专业与岗位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总之,通过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二年级实践课中尝试使用仿真教学法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两学时内快速进入角色化实践模式,手脑并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仿真教学法在护理专业高效课堂中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莉.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J].教与学,2012,12(17):356-357

[2] 周敏.护理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带教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8(9):793-794.

[3] 姜志国.阶段仿真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6(8):112-113

[4] 孙永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高效课堂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3,9(7):96-97

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正常人体结构》 教学改革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该课程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整合后的课程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适应“必需、够用”的职教理念及现代“整体护理”的观点,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

《正常人体结构》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形态、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和人体的发生发育规律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规律,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准确描述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的能力;辨认人体各器官结构、位置的能力和联系临床疾病进行分析诊断治疗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护理临床课程奠定形态学基础[1]。

为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竞争意识强的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对《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进行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技能培养

《正常人体结构》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通过学情分析,我院护理专业的学生包括:1.统招理科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条件;2.统招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正常人体功能》的基础知识有一定难度;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学过人体解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们应改变原有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以任务为引领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任务体验方式,让书本上的知识形象化、实际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深入浅出,缩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差距。可以采取“观察实验+基本理论+操作实验+详细理论”的教学模式[2],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人体结构产生兴趣,再讲述基础理论,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最后进行详细理论的讲解,归纳出要点。这样才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护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法。《正常人结构》是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要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法。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述,学生初步了解了人体结构的研究内容。

2.多媒体演示教学法。运用传统理论讲授方法的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3.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探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到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和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3]。

4.病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临床病例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课程资源库,扩充教学信息资源

1.形态教研室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收集近些年的校内外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考题,整理出和教材配套的齐全的试题锦集,供学生课余时间练习。

2.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实验视频,将其进行搜集、修改和整理,刻录出配合自己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视频光盘。

3.制作同一专业统一的教学课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因使用的教学课件差异很大,教学重难点也有所偏差,因此探讨制作出一套统一的教学课件是必要的。

4.形态学科的相关教师可以向学院申请科研课题,编写人体结构的学习指导和实验指导等,以满足“教与学”不同层面的需求。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

为了真正考核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和质量,仅凭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建立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1.构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可从“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面进行。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专家进行日常检查,例如教师的到勤情况、随机听课、教案检查等。坚持期中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听课检查、说课检查、教案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社会评教等方式促进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此外,对青年教师还应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院可为理论课教师进行至少一轮的实验课教学培训,并参加各种外出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操作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2.构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1)理论知识考核。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功能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些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技能考核。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考评。实验课考试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考试范围及要求,同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平台,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考试时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准备仪器、试剂、器材等,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当场评分。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4]。

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研究内容和课程性质,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观点。首先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技能培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课程资源库,扩充教学信息资源;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最终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以适应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贾明昭.高职《正常人体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4

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护理人才的跨国交流日趋频繁,护理人力资源的竞争将进一步国际化,这对我国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结构以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必须从问题的出发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入手。

一、美国的护理教育

1910年由美国Flexne总结欧洲和美国办学经验,提出建立以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阶段组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能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体现现代医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但是它的缺点也明显: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相互独立、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美国护理教育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进了这一课程体系。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既包括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包括保持健康、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经济学等内容。而且美国各护理院校均设置有讨论课和辅导活动课,实习课(包括生产实习)安排在每门课程开设的同时进行,始终贯穿在课程学习中。如美国南卡罗来那州鲍伯琼斯大学,学生从二年级起,每周两个半天必须去医院实习,四年级的最后九周全天在各医院内实习。

二、国内护理课程设置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对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护理课程方面,而较少有研究者关注卫校的中级护理课程设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胡卫珍提出了根据社会对劳动者的需要、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本地经济发展现状的需要和学校办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课程的设置的策略;田贞尚等则从理论的思辨的层面对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朱秀丽在系统的分析了美国护理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提出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要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改进教学方法,改灌输式学习为合作式学习;优化师资队伍,加强课程设置的评价等。濮丽萍等也从荷兰的社区护理教育模式中吸取了经验,为我国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1998年黄金莲提出应该开设康复护理课程,2001年张红兵、单伟颖认为应增设社区护理课程,2007年赵艳、赵玲提出护理课程体系应注重人文教育,2008年文旭东认为中等护理专业应该开设姑息护理课程等,这些研究关注的是课程设置的某个具体的方面。

刘静慰提出传统的护理转向以小组责任制为形式,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给患者提供以身心、社会、文化等需要的最佳护理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钟继海、模玉泉、潘立珍提出了中专护理教育,他们认为护理教育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趋向于整体化,即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李靖提出未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会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国际化进程也将得到推进。

三、中美护理教育比较

1.护理课程设置的理念

美国护理课程的哲学概念、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非常明确,强调人权、个性和隐私;纽约大学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社会系统中专业护士的终末行为,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旨在对学生素质、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他们也成立许多护理团体、组织,经常召开工作研讨会,每个学院组成专门的课程设置委员会,进行两年一次的课程评价,院系之间也可以相互选修课程。借鉴其经验,濮阳市卫校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强调科学文化素养、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职业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意识等在护理工作中同样是必不可缺的素质,卫校护理课程设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应明显。

2.开设课程门数的比较

美国纽约大学的护理本科专业共4个学年分8学期完成,总共开设31门课;而我国的濮阳卫校的护理专业共3年分6个学期,总共开设了32门课。文化课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前四个学期,后两个学期主要是实习。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讲座等几个模块。

3.开设课程门类的比较

根据美国纽约大学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不难看出,在纽约大学四年的课程计划中,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三才开始学习护理课程,学生需要修满128学分,其中文科课程44学分、科学及相关课程20学分、护理和医学课程64学分。其课程中人文社会课程开设比例大,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而濮阳卫校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有所欠缺。

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较

在美国纽约大学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课时占的比例很大,且种类繁多,可以让学生接触各个方面护理实践,比如从儿童到成人、从健全人到精神病人、从个人到社区等。卫校的实践课程只设置了几门临床护理课程和社区保健课程,比较单一,不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护理实践。纽约大学的实习课安排在与每门课程开设同时进行,始终贯穿整个课程学习,学生从二年级起,每周必须去医院实习两个半天,毕业前的最后九周全天在各医院内实习。濮阳卫校的学生见习集中安排在第二学年1~2周,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实习与学校教育对立这是我国护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5.教学方法的比较

美国纽约大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逐渐由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他们认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评论知识和护理文化的能力,因此,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把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在中国,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大多数是灌输式的教学,这也是近几年来一直被人们批判的诟病,卫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也逃脱不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同时,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为了尽快让学生接受知识与临床见习,就应该尽快完成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加强社会实践性教学。这也有益于稳定专业思想。

四、合理设置护理专业课程的建议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基本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更多的心理、伦理、法律等人文知识。因此,卫校的护理专业应该增加人际沟通、护理美学与礼仪、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卫生法律法规等社会和人文学科课程,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减少医学基础课程

中专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去向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更多从事的是社区护理工作。根据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需要,应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的课时,根据护理学科的特征,把一些基础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删掉一些重复的内容,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

3.调整实验课的比例,灵活安排课间见习

中专卫校设立的护理专业是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人才,他们所掌握的根本优势就是专业的护理技能,只有合理增设实验课,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为了学生更有效的掌握理论知识,灵活安排见习时间,把见习分批次进行,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便于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4.强化人文教育思想,注重隐性课程设置

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5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经过高考入学并随机分班的2014级高职护理第五教学班共105人作为试验组,2014级高职护理第六教学班也总共108人作为对照组[3]。使用科学出版社出版,郑美蓉和方义湖主编的第1版病理教材,研究时问为2015年6月,共1学期

1.2方法试验组与对照组授课老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4]。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过程为课前提前1~2周分配预习教材任务,教师将本次课的教学课件和重点难点在在班级手机微信群,QQ群,并由病理学主讲教师亲自录制或者网络上优秀的开放视频资源。接着学生要完成老师准备的课前作业,帮助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同时每次指定一个小组(10人)准备电子课件,并将学习情况、作业情况、难点问题带回课上讨论解决[5]。课堂随机点名指定小组某个成员上台“授课”。其他同学则进行相应提问或补充。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先征求学生进行主动回答,对不能现场解答或未完全解答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最后进行随堂测验。并做出总结反馈。课后指定小组同学协作整理成果,完成分享。见图1。

1.3评价方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题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行统一考试。并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末考成绩的比较

试验组末考成绩为(76.67±12.35)分,高于对照组的(72.68±1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传统模式与翻转课堂模式的评价效果

在问卷调查中,试验组对各项目评价效果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最早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通过录制讲课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请假缺课的学生补课。但没有缺课的同学也经常观看学习,于是两位老师颠倒教学模式,让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而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讨论问题,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2007年非盈利的在线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创建,为翻转课堂的实践建立了雏形。2011年,他的主题演讲《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在TED会议上发表[7]。从此翻转课堂成为各级学校教学改革推行的热点教学模式之一。1991年,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研究并归纳出学习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8],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上往往受教学时间有限、内容繁杂,老师很难在45分钟时间内要将本节课全部知识点教会学生,学生往往忙于听课记笔记,课后经常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有人提供帮助只好死记硬背,这就影响了学习效果。而我们实行的翻转课堂将知识传递过程从课堂上转移至课下,知识内化过程从课下转移至课堂上,完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新范式[9]。通过课下全神贯注观看短小精炼的教学微视频,完成在线练习,并可以通过重复播放对难点内容加以强化学习,这种知识传递过程克服了传统课堂知识传递的枯燥乏味,而且节省了时间。由于内化知识的过程有教师参与,有同学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帮助学生做到消化巩固和融会贯通,从而使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双双产生质的飞跃[10]。并且通过布置小组任务倒逼机制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考试成绩还是教学效果评价试验组学生均高于对照组,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病理学的教学质量。但在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水平,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探索[11]。

作者:王晓蔚 李芳 朱萌 单位:山西省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彩云,蒋雪梅.病理学教学中预防与临床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5):326-328.

[2]严佳鸣.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杠杆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2):62-63.

[3]宋晓环.病理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对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1(1):9.

[4]宋晓环,甘卉,李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3(4):114.

[5]徐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19(12):27-30

[6]朱莉,宋晓环,王忠超.病理实验课CPC教学法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72

[7]杨改学,李军.微课程与少数民族中小学微课程开发与制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5(5):73-76

[8]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105-112.

[9]卢炳祥,罗卫群.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5,61(6):86-87

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级、2010级护理硕士研究生共19人,均为女性,年龄23~36岁,平均(26.63±3.83)岁。其中,应届毕业生入学者11人,有工作经历者8人;研一学生10人,研二学生9人;专业学位5人,科学学位14人。

1.2实施方法

围绕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按照课程开发程序,首先进行情景分析,进一步明确学院研究生教育理念、学生需求和定位、师资资源和条件;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实施方案,确定应用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大纲和资料讲义的编写;经过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等环节,最终应用和实践。

1.2.1教学目标

本专业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首次课程则由一二年级共同参与。通过学生讲课、集体讨论和教师指导紧密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核心能力。完成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描述和分析临床护理相关主题的主要进展和动态;(2)应用循证实践的方法,获取和评判相关主题的最佳证据;(3)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和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提供最佳护理实践。

1.2.2教学内容和安排

结合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本专业课程特点进行Seminar主题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以各专科共性的护理专题并侧重临床实践案例为原则,确定的主要专题内容包括:护理理论、高级护理实践、循证护理、危重症护理、皮肤护理、患者安全目标与安全管理、静脉治疗、疼痛护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终关怀和姑息照顾。每一主题3学时,总计30学时;每周一次课(3学时),学生有至少一周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研习。

1.2.3教学过程

Seminar过程的组织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效果[3]。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确保Seminar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了QQ群,便于课余交流和资料共享;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指导老师作为促进者、组织者角色;学生分组,每2~3人为一组,完成一个主题内容的主讲报告;外请临床护理专家参与部分主题研讨。每一主题内容的研讨中,Seminar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为:(1)预先作业:报告小组成员查阅资料、研习主题内容、分工准备多媒体幻灯,交由老师指导和修改,其余学生根据提供的参考书目和资料自学主题相关内容;(2)课堂开场(2~3min):指导老师结合主题内容及其临床特点介绍和引出研讨主题、主讲同学或主讲嘉宾,不作学理评价,以免影响学生的判断;(3)主题报告宣讲(40~50min):报告小组成员分别以幻灯、PPT形式进行主题报告,一般包括该主题的概念及理论发展、临床应用及进展、案例分析或病例分析三部分内容;(4)简要点评(2min):指导老师和同学点评报告人的讲解、幻灯制作、引用文献等;(5)分组研讨与交流(60~70min):指导老师提出3~4个研讨问题,同学分4个小组(每组5人)先进行组内交流研讨,各小组再将汇总意见在课堂集中发言,与其余同学交流。指导老师在此期间参与小组发言、组织课堂集中讨论、剖析研讨问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表达;(6)总结、点评:下一次内容布置和安排(3~5min);(7)网上交流:将相关幻灯和资料上传QQ群共享。1.2.4课程考核和成绩测评考核方式为案例研究(casestudy)。重新分组,每组3~4人,各组自选本课程中任一主题,以案例或病例查房形式进行演示,要求围绕临床病例确立问题,应用循证思维和方法,寻找理论依据应用于临床情境以解决问题。从案例选择、问题思考、理论依据、理论应用、概念图和汇报过程六方面进行评分,指导老师和同学参与测评(本组演示时本组同学不评分)。课程的成绩评定:主题报告30%,课堂研讨及参与20%,案例研究50%,总分为其课程成绩。

1.2.5课程评价

自行设计研讨课程的评价反馈表,学生的反馈意见按Linkert5分评分法表达,以1~5分分别表示“强烈反对”、“反对”、“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对研讨学习的自我评价以5分表示“优秀”,4分表示“良好”,3分表示“中等”,2分表示“及格”,1分表示“差”;另设开放性问题收集意见和建议。每次课堂研讨结束,学生填写课程反馈表,指导老师汇总意见后阶段性反馈给学生,并结合开放性问题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进和改进。

2结果

2.1课程成绩

课程考核中学生完成6个案例研究,分别以角色扮演、焦点访谈、循证查房等形式汇报演示,总的案例评分为(87.01±4.54)分。结合主题报告及课堂研讨的评价,课程总成绩评分为(89.81±2.58)分。

2.2课程评价

学生对研讨课程的总体评价反馈是积极的,各条目评分均在4分以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为(3.89±0.12)分,介于中等和良好之间(表1)

3讨论

3.1专业课程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应具有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的能力,有沟通表达的技巧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由对象资料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生源不一,入学时专业水平不齐,很有必要进行系统划一的专业学习,提高其专业认识和能力,为后继研究课题的确立打好专业基础。为此,《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循证护理为主线,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以学生的能力为本(com-petence-based),结合临床关注的共性问题和热点,进行内容整合,分若干专题介绍临床护理进展。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料目录进行预先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课堂报告、主题讨论和综述总结,让学生既了解学科前沿、熟悉最新实证、掌握临床动态,也拓展视野,培养分析、思考、评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掌握护理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案例研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统一。应用实践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是积极的,各条目评分均在4分以上;课程成绩显示较好的集中度,取得较为一致的优良水平(89.81±2.58)分,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3.2Seminar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中占据主流和核心地位的依然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依然主导着今天的大学课堂,包括研究生教学[1]。如何不断地探索和创造生动、活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Seminar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动力的课堂交流模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相比:(1)Semi-nar教学具有突出的互动性,其交流方式呈现双向甚至多向的走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入了一个平等的互动空间,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研讨中常常为一个论点、一种临床现象而热烈交流,充分运用到脑筋激荡、头脑风暴,促成了发散性思维的现实转换。在学术争鸣中,师生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愉悦,更密切了师生关系;(2)平等的交流讨论,可以触及学生思想深处的一些东西,尤其是研一初学者的专业认识,在价值判断陈述、批评和共享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对心灵的再塑造过程,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解析中体会到护理专业的作用,发展专业的内涵建设成为共识,“为学”与“为人”在Seminar过程中得到和谐、自然的统一;(3)Seminar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互助、互学的合作平台,相互激励、竞争的学习空间,人人参与,势必形成一种情境压力,促使每组成员积极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思考中。本次研讨中,研一、研二学生共同参与,分组时新老搭配,研二学生的专业认识和方法对研一学生起到一定的传帮带作用;(4)Seminar教学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和组织者,研讨中不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随时关注捕捉到学生的观点言论,而且要有全面而深入的护理专业知识,要能灵活地掌控研讨局面、适时推进,对于指导老师也是一种挑战,主持完一次研讨,老师常有“被掏空”的感觉,然而学生的争论和思考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观念提出反诘,激发了教师的自我创造潜能。

3.3不足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