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1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商品经营中的市场竞争,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越来越剧烈。而中国加入WTO的脚步又日益临近,更使得国内许多企业家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局势,如何增强实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与狼共舞",这是摆在国内广大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在特区企业拚搏的经历,结合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企业教育化经营和员工学习化生存"的新理念,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行各业的市场空白都

特别多,无论什么生意,谁先做谁就赚钱。加上政府部门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和法律监督机制的滞后,许多人或借助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保护、或善于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创造了一个个一夜暴富的神话,获取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需要较长时间的原始积累才可得到的"第一桶金",不少人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是一去不复返了。尤其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实际上,也只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处挥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国内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必须遵循国际规则,也就是说,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性保护了。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将来也没多少法律空子可钻,企业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二、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的直接表现是质量之争、价格之争、服务之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品牌之争;而实质上支撑这些竞争的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手段和组织管理水平;而体现这些特征的最终载体是人,因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又体现在智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业在同行业中持久地处于技术进步领先、管理机制领先、市场营销领先和服务水平领先,也才能具备价格优势,才能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诚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质资源如资金、设备、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企业之所以高度重视人才、积极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们说,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谁拥有这样的人才团队,谁就具备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优势,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遥遥领先,成为赢家,永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靠教育培训,这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员工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企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有人说,企业通过挖掘优秀人才,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从某种意义

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样离不开教育培训,因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进一、两个尖子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能力,或是技术人才、或是营销高手,而这些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有某电脑软件公司,通过人才猎头高?挖"到一位顶尖水平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老板开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此人与公司内各部门关系较差,工作中发生了许多矛盾,结果未满三个月,该尖子人才就辞职走了。

企业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也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尤其人才培养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是只有企业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做到的。谁在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谁就能在竞争当中保持长久的整体创新优势,最终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获得胜利。

四、现代企业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

我们提出的"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实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国外成

功的知名企业,还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其领导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但问题在于,成功的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后,能够从上到下真正重视起来,并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而我们国内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效益较差的国营企业,其教育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课、考试等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再也不能继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把此项工作抓到实处。那么,作为现代企业究竟该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呢?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作为现代企业,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到,?quot;与狼共舞",就必须具备既不会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败"狼"的本领。抓好员工的综合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与狼共舞"本领的重要途径。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企业教育化经营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训工作看成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一定的人的基础和物质基础为前提,这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来考虑。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器材等。软件方面,一是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三是建立长设的信息收集处理部门,有专人负责。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质的基础,还要结合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设想,针对本企业员工的特质,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教育培训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提高员工思想素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爱祖国爱企业的思想境界和正义感,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忠诚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优秀的品格等。

二是关于员工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员工社会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会风俗的等多学科知识,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员工融会贯通、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技术专业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所在岗位部门一般包括技术研发类、生产制造类、人力资源类、行政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

四是培养员工社会交往能力的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必须培养员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的常识,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五是训练员工综合管理能力的内容。主要针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重点培养其宏观把握能力、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个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课程设计包括初级管理、中级管理和高级干部领导力训练等。

3、把日常工作纳入企业教育培训的范畴。

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业一切日常工作都列为员工培训的内容,组织会议就是在上课,落实工作完成任务就是实习;企业最高领导就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门经理就是讲师,有关的文件、职责、制度就是教材,员工拟定的报告就是作业。按这种思路开展工作,就可以随时检查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结果的最佳水平。

4、把员工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考核统一起来。

员工绩效考核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根本目的是检验员工工作的最终效果,评价其贡献程度作为个人获取报酬的主要依据。在教育化经营的企业中,则是把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的考核统一起来,绩效考核的结果就是教育培训的结果,绩效考核不合格则意味着培训成绩不合格。由于建立了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考核结果对员工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有了压力就会产生拚搏的动力。

五、如何理解和推动"员工学习化生存"

我们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员工培训,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员工个人身上,所以在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同时,又提出了"员工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表述对象的主体不同罢了。那么,怎样理解"员工学习化生存"概念和推动员工的积极参与呢?

1、阐明企业"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政策

成功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即内部人才机制的"三公"原则。所谓"三公",

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在企业内部营造平等的用人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职务调整方面坚决做到任人唯贤,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最容易激发员工的正义性和积极性,对于个人来讲,能够达到潜能激发最大化;而对于企业来讲,由于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因而能够实现综合效果最大化。同时,建立了这样的人才竞争机制,也就给员工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要想在企业出人头地有成就感,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能量和价值,必须积极参与公平竞争,不要指望其它门路,如找人情关系、请客送礼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骝骝,你是千里马就不用担心没有伯乐,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的。

2、人才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成功的企业在提拔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会有严格的考核、选拔过程,依据的条件就

是你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等,不会过多地参杂其它非正常因素,如血源关系、个人情感、主观好恶等,从而保证落实人才激励机制的"三公"原则。在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只有真正具备条件的人,才能够战胜对手,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参与竞争的人才个人所具备的能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3、提高个人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的创新和淘汰速度非常之

快,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常胜将军,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东西,这是提高个人素质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正如彼得o圣吉博士在他的《第五项修练》中所说的,"任何一个企业、一个个人要想保持持久的优势,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我们必须让员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员工自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牢固树立个?quot;学习化生存"的意识,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4、营造学习化生存环境,组建优秀的人才团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必然会带来

很大影响,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说明这个道理。所以,企业不仅要大力倡导"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还要善于在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从领导做起,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把日常工作看成不断学习的过程;其次改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2

通过文章分析可以看出,经济法相关了理论和方法进入到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运用的时间不算太长,这样一个全新的方法和制度,我们要通过对经济法实施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思考,经济法相关制度已经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应用于市场,但是就目前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实际经验的缺乏,许多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各种问题。

(一)制度滥用给现代民营企业管理造成风险

在经济法中规定,民营企业用工应该遵守经济法中的要求。但是,从目前部分民营企业管理情况看,一些民营企业不按照经济法的规定要求,对制度滥用,出现了不按照规定要求范围管理的现象,民营企业对经营和管理制度的认识不足,使得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弱化。这种制度的滥用给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了一定潜在风险。

(二)体制不全给现代民营企业管理造成不利

在实际的应用环节中,民营企业靠什么原则和制度规定来使用指挥管理企业,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当前我国当前经济法实施情况来看,由于经济法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在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大,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家都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和机制。各方面仍然没有认识到经济法的重要性。

(三)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经济法受到制约

经济法的建立,帮助相关民营企业建立了一个包含了多方位、多层次、技术结构合理管理依据。在公司管理中,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库的储备,找到符合自身建设需求的各种经济法保障,使得民营企业中不可控的资源需求有了一定的资源保障。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无法从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方面找到依据,进而由于体制的不健全对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了民营企业正常的发展。

二、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民营企业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保民营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稳重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民营企业加强经济法的有效对策。

(一)推进经济法法律制度制定,进一步完善规范经济法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入世,发展的机会不断增多,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更新率与日俱增。经济法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个严格规范的法律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因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关经济法和法规,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并严格按照制度体系要求,维护经济法的市场调控作用。经济法体系的建立是稳定、持续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关于经济法实践的研究深受我国学术界和法律界的重视。

(二)提升对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管理体系的认识

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各行业有了更多的商业机遇,但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国外法律规范的巨大竞争压力和冲击,从短期来看,经济法的影响带来的冲击会很大,但是从长远来看,经济法的影响将会是某一行业爆发危机的根源。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蓬勃发展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员工作为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的主体,要认真学习并深刻了解经济法相关内容,加强对经济法的学习,认识经济法的重要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升工作,此项工作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而不是临时抱佛脚,让经济法更好地运行,提高适用性和高效性。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法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为未来民营企业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式,经济法已经被许多民营企业认可并应用。但是经济法在民营企业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探寻一种适合现代经济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的经济法体系至关重要。开展经济法制定工作,对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但是经济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作用体现,一定要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经济法目标定位,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法效益,促进经济法长远发展的目的。由此看出,经济法体系的建立将在未来的市场经济法律发展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三、小结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3

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及地域性限制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现象日益普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国百强房地产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在大中型房地产企业纷纷筹备全国性布局的同时,不乏一些深耕本土的区域性企业,其中既有像河南建业等一批企业凭借地缘优势稳定经营的,也有因融资问题不得不依附全国性大型房地产企业甚至被并购的。由此可看出,房地产企业是否应进行跨区域发展,跨区域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成为巫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可避免会涉及经营业态选择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进入新常态,在房地产企业面临转型的压力下,国家鼓励房地产企业涉足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物流地产、医疗地产及长租公寓等新兴业态,一批房地产企业已率先对这些新兴业态进行了探索。然而,新业态的涉足是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还有待考察。目前对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较少,且大多未考虑业态选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虽然有学者考虑了产品多元化对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绩效的影响,但并没有将房地产产品细分到具体领域。

基于此,本文拟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40家房地产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回归分析法,对房地产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将企业经营业态作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之一,分析新业态的涉足与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关系,以期为房地产企业是否应进行跨区域发展及提升企业跨区域发展绩效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与绩效的关系

有学者曾将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归结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多种收益与成本博弈的结果(Lu & Beamish,2004),这同样适用于企业在国内各地域市场进行的跨区域发展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企业在进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系列优势,首先,跨区域发展可以扩大企业市场份额,进而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其次,随着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的提高,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不同地域的资源以及共享研究成果,实现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提升交易优势,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市场地位提升,大大提高了与上下游产业的议价能力。最后,当房地产企业在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投资组合时,可以规避一定的政策性风险,减小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的影响,也可以有效利用各地政府的利好政策。

然而,企业在进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巨额的前期投入和复杂的交易成本。一方面,企业在进入新区域前期将面临制度与文化差异的阻碍,面临地方政府与区域市场内的房地产企业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所设置的进入障碍和高昂的交易成本(杨帆和卢周来,2010)。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前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剩余资源的再利用,只有通过两到三年的市场博弈和培养,在对内部组织形态进行合理的调整、对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后,才能够逐步实现新项目公司(分部)本土化发展和对市场较高利润的追求(陈维杰,2004)0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的增大,企业内部的管控风险也随之增大,管理跨度及管理链的伸长,使得管理成本、协调成本、销售成本大大增加,当跨区域发展程度达到了某个临界点后,甚至可能超出其对企业带来的各种收益,同时也会增大债务负担。总之,房地产企业的跨区域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

 

一、建立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制度的背景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思路,并将其明确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然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终也导致了委托问题的产生。国有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在如今的这种情况下,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即“大股东”定位的国资委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与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实现出资人财富的最大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而言,没有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也就无所谓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的国资委,必须通过考核国企负责人的经营业绩来掌握国有资产的收益和保值增值状况,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的业绩考核,是为了提高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国有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其目的是要把国有资产经营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负责人,对国有出资企业实现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进行考核。

二、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理论

信息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整个社会经济关系归结为委托—关系。即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人获得某种私有信息企业管理论文,而委托人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导致人的行为对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国有企业出资者并不直接支配资本的运用,而是委托专门的管理人员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决定其资本营运。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经营者的财务目标会偏离出资者的目标。为了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经营者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基础问题就是业绩评价。

(二)超产权理论

泰腾郎(1996)、马丁和帕克(1997)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超产权论(BeyondProperty-Right Argument)。超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国有企业是一种适应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产权安排,效率的决定与产权形态、组织形式无关,只与信息的充分程度有关,而信息是否充分,不是由产权决定的,而是由竞争决定的。竞争可以让企业经营者的努力与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开,从而做到更有效的监督经营者。

因此,根据超产权理论的观点,只有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经营业绩评价,将其置于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之中,做到透明考核,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使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努力成果和最终的考核结果相符,才能真正的将国有企业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如果没有竞争,高效率企业的负责人和低效率企业的负责人都不会被淘汰,最终只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停滞不前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无法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激励理论

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指挥与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摘要把企业负责人的报酬和公司的经营目标联系起来企业管理论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降低委托成本,最大可能的为股东创造财富。

三、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的现状

2004年1月1日,国资委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二号)国资委按照此《暂行办法》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这一业绩考核制度体现了:明确了评价主体是国资委———它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角色;考核对象是企业负责人;确定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制度规范;考核内容为年度经营业绩与任期业绩相结合。其中,年度业绩核心指标为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任期业绩核心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等。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的全面推行,结束了中央企业负责人“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历史,使业绩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规范化和良性发展的道路。部分地方国资委也建立了相似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从而扩大了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发那位,促进了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17号令)。该办法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的基本指标都没有变化,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加值将被引入业绩考核。新的《暂行办法》更加突出发挥业绩考核在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导向功能,注重把考核导向的重点放到提高目标管理水平、推动战略管理、引入价值创造理念、提升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方面。2010年1月1日又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22号令)。年度经营业绩指标仍然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但基本指标有所变化,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正式将经济增加值作为一项业绩考核的指标。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针对企业管理“短板”,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

四、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一般情况下,财务指标无法涵盖影响企业业绩的所以因素,尤其不能涵盖那些对企业业绩具有重要影响却又难以量化的因素。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企业会计信息发生严重异常的情况(如数据失真等)或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只偏重财务指标,所得的结果必然有很大的片面性。此外,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多以盈利能力指标为主企业管理论文,这会刺激管理者操纵盈利指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在利润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管理者有动机操纵分母,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券和回购股票等方式,大幅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财务指标过分依赖会计数据,容易引起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不实。而采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可以从外部环境和非财务角度对财务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考核程序不够完善

考核指标确定后,如何科学地确定目标值是考核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环节。实际工作中,考核目标确定主要依据企业历史数据,进行环比,并没有真正与企业战略、年度预算相挂钩,更不用说向行业标准、国际标准靠拢。为确保完成业绩指标,企业存在“雪藏”部分业绩的可能性很大。此外,还缺乏严格的动态监管机制,对企业经营的具体过程缺少关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出资人履行权利,落实资产经营责任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考核不仅是对考核期经营情况算总账,更要加强日常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企业经营业绩动态监控,对于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化

各地国资委对其管辖地区的国有企业都采取了统一办法,统一考核的方式,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不同,规模不一,发展阶段千差万别企业管理论文,所有企业共同运用一个考核办法,按照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进行业绩评价,很难做到合理科学的考核。处于不同环境的国有企业业绩其结果的差异可能来自于行业差异,而不是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努力程度差异。如果国资委不区别所辖企业在垄断性领城与充分竞争性领城的巨大不同,而以‘一刀切’的考核指标来奖惩,科学公正的目标肯定会打折扣。现有考核指标容易出现“鞭打快牛”的问题,各个企业行业、规模、现实条件、市场环境和业务起点等都不一样,但面临的基本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实际考核的结果,往往出现效益好的企业因起点高而达到的绩效得分不高、起点低的企业绩效得分反而高的现象。

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的改进建议

(一)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改进的必要性

效用是指对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可以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了好处。国资委所辖的各个国有企业有其自身性质、所处行业以及竞争状态等的差异,同时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评价基本上都采用了统一的考评办法,缺乏差异化的评价,很多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有一些就职的偏向,导致一些没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人才缺乏的现象。因此,国资委只有对当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做进一步的改进,才能够让在不同国有企业中任职的负责人获得的效用在同一条无差异线上,使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获得相同的效用,以遏制有的国有企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促进国有企业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改进的建议

1、重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

非财务指标可以弥补财务效绩评价导致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利益最大化。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考虑了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因素。同时,非财务指标受会计政策的干扰较少,也能够更加顺应现代经营环境的需要。非财务指标的外延比较宽,但大致可分为客户、员工、市场、内部业务流程、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在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评价时可以引入一些诸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技术创新、社会生态环保等的指标,将其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才能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给出综合全面、科学严谨的评价,克服国有企业短期行为。

2、完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程序

国资委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报送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严格把关,了解是否存在低报目标值的现象。国资委在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同行业、相同尺度”的原则企业管理论文,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周期、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等,对其目标建议值进行严格审核。此外,应加强对考核具体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建立相应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励被考核者超额完成目标。

3、促进考核体系的科学化

了解各个行业以及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前提,国资委在制定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引入差异化业绩评价的策略。在制定具体的考核方式时应当考虑被考核企业的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等因素,并结合行业的差异,建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主体、体现行业差异的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应明确规定每种具体权重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情况,并要求评价者在公布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时,充分披露所采用的权重体系。

4、构建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建立一种符合资本效率有效发挥的新型激励机制。即要在保证所有者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将价值创造的部分奖励于经营者。EVA是经济增加值的英文缩写。它是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它可以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反应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是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关键驱动因素。目前新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已在年底考核的基本指标中引进了EVA指标,使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进一步的客观化、合理化。各地国资委也应根据当地的情况积极的引入EVA指标,在对其经营业绩做客观、公平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毛程连.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Z].2009,(12).

【4】徐敏.出资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5

财务关系的内容

1.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财务关系

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担负着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等任务,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公共设施等条件,为此所发挥的“社会费用”,须从受益企业的生产费用中扣除,从而形成具有强制性的纳税义务。

因此,国家以收缴各种税费的形式,与企业之间产生财务关系,企业应照章纳税。是一种强制性分配关系

2.企业与出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是指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金,企业向其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企业的所有者要按照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以便及时形成企业的资本,同时,拥有参与或监督企业经营、参与企业剩余权益分配,并承担一定的风险;管理企业利用资本进行营运,对出资者有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实现利润后,应该按照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的规定,向其所有者支付报酬。一般而言,所有者的出资不同,他们各自对企业承担的责任也不同,相应对企业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也不相同。

因此,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是风险与共和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的剩余权益分配关系,体现着一种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

3.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是指企业向债权人借人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企业除利用资本进行经营活动外,还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以便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企业利用债权人的资金,要按约定的利息率,及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债务到期时,要合理调度资金,按时向债权人归还本金。

因此,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债务----债权关系。

4.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是企业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企业投资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

是体现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

5.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是指企业将其资金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将资金借出后,有权要求其债务人按约定的条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

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债权----债务关系。

6.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相互提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

企业在实行厂内经济核算制和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的条件下,企业供、产、销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生产单位之间,相互提供劳务和产品要计价结算。

这种在企业内部资金使用中的权责关系、利益分配关系与内部结算关系,体现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7.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是指企业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职工是企业的劳动者,他们以自身提供的劳动作为参加企业分配的依据。企业根据经营者的职务能力和经营能力高低,根据一般职工业务能力和劳动业绩大小,用其收入向职工支付工薪、津贴和奖金,并按规定提取公益金等。

企业与职工之间是以权、责、劳、绩为依据的在劳动成果上的分配关系。

8.企业与董事会、监事会的财务关系

董事会决定企业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企业年度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弥补亏损和增减注册资本等方案,企业要为董事会支付董事会经费,因此,企业与董事会之间发生经济利益关系。监事会负责检查企业财务,企业执行董事会决议的一切财务收支,都要接受监事会的检查监督,同时企业也要支付一部分监事会经费,因此,也与企业发生经济利益关系。

财务关系的发展规律

1.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律

在财务活动运行过程中,有诸多规律在其中发生作用,推动着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发展。其中必有一种规律是基本规律,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规律发生作用程度。财务关系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充分协调和发挥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财务关系,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在坚持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切实维护各方主体的利益,不断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二是确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三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财务关系发展的具体规律

财务关系的形成、运作、发展有其特定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反映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律。

(1)财务关系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完善规律。财务关系的发展变化通过经济体制反映生产关系的特定内容和要求。财务关系的处理为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的健全和完善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国家与企业的财权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作为财务主体建立新的财务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财务权利的代表承担监督管理宏观和微观财务活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财务关系发展适应理财环境变化规律。财务关系的发展要与特定的理财环境相适应,理财环境是财务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宏观环境对财务关系影响是广泛的、间接的,而微观环境尤其是企业内部理财环境对财务关系的影响则是直接的、具体的。不同理财环境因素对财务关系影响的程度、范围、方式和方向各不相同。

(3)财务关系的发展一定要适应财务活动变化规律。财务关系是资本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关系,财务活动的价值形成、实现、增值的活动是借助于筹资、耗资、收入、分配等具体环节实现的。

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的有机结合,紧密相连,构成现代财务的基本内涵。财务关系受制于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对财务活动的变化具有反作用。

(4)财权与物权的统一与背离规律。财权与物权是从两个方面对财务实行管理,即实物形态上的财产管理和价值形态上的财产管理,而财务管理侧重于对价值形态上的财产管理。财权与物权既统一、又分离,独立财权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财权是前导,物权是基础,财权与物权适当背离的现象有利于协调财务关系,促进财务运行的良性循环与周转。

(5)财务责权利相统一的规律。投资者、经营者等各方主体要求企业财责、财权、财利相统一,在责权利中责是核心,利是动力,权是保证。这一规律要求建立科学的财务体制,对于各个财务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给出明确而合理的规范;适应财务体制制定具体的财务制度,使各方责权利关系的处理具有详细,具有可操作性;适应经济发展及财务关系的变化调整,改革财务体制使财务责权利关系协调运转;要建设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法律、法规制度。

 

财务关系的内容和发展规律相关文章:

1.财务流程再造的内容和必要性

2.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3.财务管理论文结束语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但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2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结构显示,煤炭企业人才引进数量不足,但流失趋势较明显。近几年,1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分别为965,701,577,549 人,在逐年减少;而每年流失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数分别为254,270,320,436 人,在逐年增加,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防范人才流失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不良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员工离开企业后,为了填补职位的空缺,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新员工来到企业后,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员工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技能等很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都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对他们的培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企业的士气。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是由于他们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例如有的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有的对企业的人文环境不满等。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在团队中蔓延,引起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很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的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纷纷跳槽。因此,员工流失率过高的现象对现有员工的士气有很大影响。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一,地域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且十分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环境。而煤炭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一般都远离省会级城市,在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都会成为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工作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业是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人们对煤炭行业存在很多顾虑和担心。而且,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第三,薪酬待遇的影响。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不景气,导致煤炭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有的企业甚至不能保证工资的正常下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基本薪酬属于员工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基本薪酬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

2.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3)平均主义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对企业的不满。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国有煤炭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煤炭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论文提纲怎么写。一些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煤炭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多地看重企业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建设。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于煤炭企业可有可无。有的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处入手,应交给哪个部门,具体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很少有煤炭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部门,因此,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很长时间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防范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1.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煤炭行业属于国家重要的资源产出行业,担负着开采煤矿资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致使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企业的工作条件恶劣,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增加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为煤炭子弟考大学开设绿色通道等,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煤炭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于企业的不同人才的薪酬可以适当拉开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以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煤炭企业目标的实现。

3.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炭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言行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煤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建设由管理者倡导的、全体员工认同参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芬.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5).